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末求生记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名剑山庄

    罗玉龙北伐虽然失败。

    但是罗玉龙北伐之时,北方到处起兵反清,按下一处,就冒出来两三次的局面,多尔衮不想再尝试一次了。

    即便是多尔衮也知道,双方对峙下去,南方的经济恢复速度,要远远超过北方。这种状况持续下去,近乎坐以待毙,但是却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解决的。清军从战略之上的转攻为守,已经成为必然了。

    至于将来会怎么样,只能等将来再说吧。

    多铎虽然也能揣摩出多尔衮的心思,说道“南朝民风柔弱,纵然张轩能有什么办法,大抵十几年后,张轩死了,南朝下一任皇帝,必然不能维持局面,跟随张轩的北地精兵调离殆尽之后,再拿捏南朝岂不是容易多了。”

    “不过,再次之前南朝必然有两三次北伐。阿哥要忍得住,熬到住才行。本来我还想为阿哥分担一二,而且却是不行了。”

    说到这里,多铎的语气一下子衰弱下去了。

    多尔衮问道“老十,你怎么了。”

    多铎声音犹如游丝一般,说道“不要因为我影响了与南朝和谈。不要”忽然之间,这细如游丝般的声音也断了。

    多尔衮大吃一惊,有力一挥手,他面前的这一道竹帘被甩落面前。

    却见一个满脸白发的太医,将被褥盖在多铎的头上。他跪在地面上说

    道“王爷,豫亲王让小的用提神的针法,而今已经元气泄尽,人没了。”

    多尔衮愣愣的站在原地,一时间他的记忆好像回到了很久很久以前。当年最疼爱他的父汗去世了。他从一个万事无忧的小王子,一夜之间,变成了无父无母的孤儿。

    特别是额娘被逼自杀。

    他当时不明白,额娘为什么要自杀,但是而今却很明白了。如果额娘当时不死,死的就是他们了。

    从此之后,在黄台吉的压力之下,多尔衮小心谨慎做人,与多铎相依为命。兄弟两人,再加上阿济格,三个人抱团活下来。不过比起阿济格来,多铎与他更为亲近一些。

    多少年相濡以沫。

    甚至他膝下无子,已经与多铎商议过,过继多铎一个儿子作为嫡子。

    多铎从南边回来,说是病了,在多尔衮想来。不过是让多铎休息一段时间罢了,毕竟入关之后,多铎数次出征,一打仗就是一两年,劳苦功高,他主内,多铎主外的格局,也稳定了大清朝政。

    只是他万万想不到,这突然之间,多铎就去了。

    他才三十多岁啊

    多尔衮只觉的,他的喜怒哀乐,所有感情都在一瞬间冻结了,什么也没有了。任身边的人来人往,他就站立不动,就好像是雕像一样,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了。多尔衮才回过身来。强忍着没有去看多铎。

    一来多铎身染天花而死,纵然多铎不怕死,但也知道自己死不得。二来,天花发病的时候,会满脸长满痘痘。多铎也是一个美男子。多尔衮宁肯记住多铎生前的样子,也不想看他死时候的遗容。

    “多铎,你说的一切,我都会慎重考虑的。”多尔衮心中暗道“不过与南朝的谈判,恐怕是谈不成了。”

    多尔衮很明白,纵然他封锁了多铎的死因。但是对大清上层勋贵来说,却是隐瞒不过的。纵然多铎对自己的死不在意,想以大局为重,但是对很多八旗贵族来说,却是不能的。

    他们或许不喜欢多铎,但是决计不能容忍南朝如此。

    即便不能立即南征,也不可能继续与南朝和好了。即便是多尔衮内心深处,未必没有一丝怒意与恨意。只是他心中城府,有山高海深,丝毫不显露而已,只是如果张轩落到多尔衮手中。那绝对不是碎尸万段,或者凌迟处死那么简单了。

    如果之前,仅仅是夏朝觉得清廷是血海深仇的话,而今清廷也觉得夏朝也是仇深似海了。




第三十二章 傅山
    第三十二章傅山

    北京城西不远就是房山,在这里的一个小村落之中。这个村落因为在山中,所以并没有怎么受到外面改朝换代的影响,一个个都还是发髻。并非金钱鼠尾的。

    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太行山深处尚且有留有发髻的百姓,更不要说这个时代。

    清廷掀起了的剃发狂潮,还没有波及这里。

    而这个村落里面有一个道士留居。

    李云龙身边的那个乞儿此刻换了一个打扮,匆匆的将令牌送到了傅山手中。

    傅山见了这令牌,一时间百感交集,暗道“李公这是在逼我啊”

    李云龙在北方交往不少反清力量,但是从这些人之中,选中了傅山,觉得傅山足以担当大任。但是傅山固然反清,但是却不愿意与夏朝有太多的牵连。原因很简单,就在袁继咸身上。

    袁继咸是傅山的恩师,再加上傅山也是大明的仪宾,乃是朱家的女婿。

    他对夏朝有好感才怪了。

    不过比起夏朝,傅山对清廷更加没有好感。清廷对姜襄进行了残酷的镇压,而且这种镇压也不是以大同之屠为结束的,恰恰相反,是以大同之屠为开始的。大同之屠后,虽然清军主力南下,但是为了维持清廷的统治,大力屠杀山陕两省的名士。

    山陕两省之中,不知道多少士绅被杀。

    傅山是太原人。

    在这一场屠杀之中,不知道有多少故旧亲朋成为新鬼,就是傅山自己也只能扮成道士,四处游医,躲避追杀。不过,傅山的医术很好,倒是名声显赫一时,为很多人所知晓。

    这正是因为这个名声,李云龙身体不适的时候,就找到了傅山门下。

    李云龙在傅山这里养病的时候,就看中的傅山人才难得。想引进大夏朝廷的情报网,甚至要为傅山申请正式的官职,兵部职方司主薄。

    看上去这个官职很小,但是实际上权力很大。盖因李云龙组建的这个情报网都是挂在兵部职方司下面的。但是其中真正能名列大夏朝廷名册之中的,除却李云龙之外就没有了。

    之所以如此,一来是为了保密。二来也是因为李云龙发展的下线,大多是三教九流之徒,在朝廷上根本拿不出手。唯有傅山名士风流,而且在北方广有人脉,甚至一些清廷的朝廷命官也能说上话来。

    拉拢傅山,不仅仅是拉拢傅山本人,也是拉拢傅山身后一大批不想与清廷合作的士人。

    但是傅山不肯。

    无论李云龙如此劝说,傅山就是不肯。

    但是此刻李云龙做出如此大事,又将统领北方情报网的信物交给了傅山,一时间让傅山左右为难。

    傅山是知道李云龙的身份的,甚至还帮过李云龙不少忙。虽然不敢说对这个情报网,了如指掌,但却也知道李云龙暗藏的名册在什么地方。

    傅山之前,还以为是李云龙做事不密,或者信任他,但是此刻看来,竟然是早有预谋。

    君子可以欺之以方。

    李云龙就是给傅山耍无赖。

    傅山虽然不想与夏朝牵扯太深,但是对李云龙却是很佩服的,毕竟以老弱之身,担负奇险,做出如此大事,又怎么不佩服。更不要说李云龙设计杀多铎。折清廷一柱。也算是为傅山的亲朋好友都报了仇。

    傅山自然不愿意,李云龙的心血因为他的死,而风流云散。他可是知道,为了这一张情报网,李云龙付出了多少心血。但是就此为大夏之臣,却又不大愿意,只是他无路可走了。

    他如果心狠大可将这令牌一扔,管什么情报网不情报网的。、

    但是傅山总就不是这样的人。

    他思来想去,暗道“看来我要去一趟南京了。”

    这事情他不想担在手里,唯有去南京将李云龙的事情详细告知大夏朝廷,也让大夏朝廷知道李云龙的功劳。派出一个得力的人手来接替李云龙。傅山说做就做,他本来就是乔装为游方道士,根本不用怎么伪装,收拾一下,就起身南下了。

    一路上来发现清廷盘查甚严。也听说了,多铎的死讯。

    当然了多铎的死讯,自然隐去了背后种种。仅仅说是感染天花而死。

    虽然盘查非常严苛,但是李云龙在北方的情报网也不是吃素的,再加上古代社会,即便是在严格,又能严格到什么地方去。傅山借助李云龙的人手,一路沿着大运河南下,过了长江表明身份,自然被引入南京城中。

    而到了南京城的时候,已经是上元灯节过后的四五日了。

    街头上的繁华落尽,年味虽然还有残留,但是百姓们也都开始了正常的作息时间了。这十几天的谈判,文安之也摸清楚了李雯的条件。此刻正在张轩的面前禀报。

    “陛下,”文安之说道“清廷的意思,第一,就是清廷与我朝,互称兄弟之国。”

    “兄弟之国”张轩冷笑一声,说道“谁兄谁弟”

    “这个还没有谈好。”文安之说道“但是看李雯的

    话音不紧,大抵是可以谈下来的。”

    “谈下来又如何”张轩说道“让朕叫多尔衮叔叔吗”

    即便是张轩称兄,顺治称弟,但是真正掌权的多尔衮是顺治的叔叔,张轩就比多尔衮矮了一辈。

    被张轩的话一堵,文安之不知道该说什么了。这话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

    张轩看出了文安之的为难,说道“继续。”

    “是。”文安之说道“第二,就是在江北互市。”

    张轩知道第一条是虚名,不过名声虽然虚,但还是有用的。让下面的人打嘴仗便是了,他关注是关乎切实利益的事情,比如互市。具体条件张轩无须了解,他只需了解清廷有这个意思便是了。

    “互市之事,不要着急,慢慢谈便是了。”张轩说道。

    “是。”文安之说道“在互市一项中,清廷最想要的是粮食与茶。愿意出购盐,马。”

    张轩没有想到茶也是清廷的必须品之中,不过细细想来,却也正常,虽然清廷占据的一些地方,并非不产茶,比如山东,比如四川,但是大规模种茶,还是要南方来。而且茶在游牧民族哪里也是生活的必须品。清廷手中有足够的茶,也让他们插手蒙古更加有利。

    张轩说道“继续。”

    文安之说道“是。具体来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与我朝勘探边界,划分界限。各自息兵,另一个就是交转战俘,以及各级将领的尸体,他们愿意将先帝灵柩还回来。”

    而今清夏之间,其实也不太平。

    虽然因为种种原因,双方大战是打不起来的,但是边境上的交锋却没有断绝过,上百人的交战,大抵一个月要有一两次,至于几十个人,几个人的交战,大抵是每天都有的。

    只是这样的战事,在两个庞然大物之间,都是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战场之上,又这种小战引发的大战,也有不少。划分边界,看似主意不错,但是张轩却不愿意。说道“划分边境这事情,直接回了,就对李雯说,想划分,不用笔墨,战场之上划分便是了。”

    “至于陛下灵柩之事,却要细细谈了。”

    “在不影响国格的情况之下,尽量答应吧。”张轩心中微微一叹。

    “是。”文安之说道。

    还有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文安之自己就可以处理的,用不着报到了张轩面前了。张轩也学会了分割政务,否则正如朱元璋一般,还不等一统中国就被累死了。



第三十三章 傅山二
    第三十三章傅山二

    张轩刚刚与文安之确定了与清廷谈判的大致要领之后。正准备让文安之下去,却见郑廉急匆匆求见。

    张轩成为皇帝之后,郑廉的职位也与之前不同了。

    之前郑廉在张轩身边,类似于张轩的秘书。掌管来往文书机密。张轩是片刻也离不开他,在张轩进入南京之后,就将郑廉转到通政司了。专门负责接收奏折,分门别类的送到张轩这里。

    虽然还是一样的活,但是郑廉的地位不一样了,也搬到皇宫外面,不能贴身跟随张轩了。

    每日郑廉分早中晚三次,亲自带人呈递文书奏折,并收走张轩要发下去的奏疏。平日很少这样慌慌张张的过来,即便是有急报,很多时候都不是郑廉过来的传递的。

    很简单,正常手续走通政司。但是非正常手续的话,各级大臣都会越级禀报。特别是枢密院的军情,更是如此。直接越过通政司报上来。

    郑廉如此匆忙来报,一时间让张轩不知道这是何方的消息了。

    郑廉没有多说话,只是将一封书信呈上来。

    张轩匆匆一看,心中有些唏嘘,暗道“何至于此”

    他反应很机敏,从字里行间也读出来李云龙为何这样做的原因,暗道“有什么话不能上书劝谏,我是那种听不进忠言的人吗”

    虽然如此想,但是他也知道,在与清廷的战和问题之上,张轩决计不可能仅仅听李云龙的一面之词的。这与他听不听谏言没有关系。

    “你回去之后。”张轩对文安之说道“将这事情先放一放。看看李雯的反应如何。”

    文安之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也不敢多说话,只是点头称是。

    张轩目送文安之离开之后,对郑廉说道“请这位傅山过来。”

    “是。”郑廉说道。

    不过片刻之后,傅山进宫了。

    此刻的傅山一身青衫,不再是道士打扮了。

    张轩见了傅山,也没有废话,直接问李云龙在北方的种种事情。傅山一一道来,说李云龙如何与各地豪强交接。前文已经说过了,河南因为刀兵蹂躏之下,不知道有多少百姓结寨自保,而今数万人的大寨子是没有了,但是这种数百人在山中聚居的寨子,却是有很多。

    傅山一边说,一边将李云龙的所写的花名册打开,一一说给张轩听。

    李云龙许某地某人千总,许某地某人百户,等等。

    这是一种工作办法,对那些土匪山寨封官许愿。而且大把花钱。故而大河上下,绿林好汉都以李云龙为尊,几乎等同于绿林盟主了。

    对此,张轩也很理解。
1...486487488489490...63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