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而且听这歌声也不是用陕音在唱,应该不是大顺的府兵自己在唱,也不是川音......
“这是荆楚一带的口音啊!”
“荆楚一带不是残明的天下吗?那里的人会想要迎闯王?”
“快看,快看,有一支军队开过来了,好像有5000人啊!”
“他们是哪里来的?”
正在劳作的民伕们开始议论纷纷起来了,在城关上守着的兵丁听见民伕议论,也不去喝止,而是笑呵呵的跟他们交谈起来了。
“他们是施州卫过来的义军!”一个府兵军官自豪地说,“是来投靠额们大顺的!”
还有那么傻的义军?
李进学的心都凉了......他现在就指望着大明天兵打过来救命了!
现在明军没来,却来了几千反大明的反贼军——这些反贼脑子进水了是怎么着?往大顺这里跑,跑来干什么?当府兵?还有土地可以分吗?现在许多府兵子弟都没兵可以当。就算凑齐了40石的土地券,也只能先领个身份,没有办法授田服役(没有土地就不能服役,只能投长征军),就在家里啃老......他们这些外来的,还能授田?
李进学也挤到城墙垛口往下看了——本来有大顺的府兵盯着他的,现在因为来了大明境内的义军,那几个府兵也去看热闹了,所以他就能偷喘口气了。
他看见下面的城关大门已经洞开了,大队的骑兵(骑川马的骑兵)正簇拥着一个骑着高头大马的大将模样的人(田见秀),大摇大摆的出了城。
城外正在行军的义军停了下来,领头也有十几名骑士迎向那位大将,然后就见其中一名骑士翻身下马,向那大将行礼。
那大将和那骑士交谈了几句,然后就大手一挥,示意骑士上马,接着就一起往城关处而来。原本停顿下来的大队人马也继续前行,唱着迎闯王的歌谣,浩浩荡荡而来,转眼就入了关。
看来是没得活路了......李进学长长的一叹,然后就把目光移向了城内,愣愣的看着队列整齐的义军浩浩荡荡的开了进来。
忽然,他看见走在队伍前面的二三百名甲士不知从什么地方拔出了短枪!一人两支,好像还是燧发枪!
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拔枪啊?
呯!呯!呯......
李进学还没反应过来,就听见一阵密集的枪声。硝烟当中,他隐约看走在队伍最前的那个大将还有那个骑士,以及簇拥在他们身边的人,全都从马背上栽了下去。
在街道两边列队境界的大顺府兵也猝不及防,被突然发难的义军用燧发手枪打倒了一片。
王师来啦!这是王师......王师奇袭牛栏口啊!大明圣天子总算发兵来拯救川人了!
川人有活路了!
李进学激动的眼泪都要下来了,大声呼喊了起来:“王师来啦!王师打来啦!大明万胜!”
就在他带头大喊的时候,打完了枪的“王师”都抽出的宝剑,开始投入近战肉搏了,而跟在他们身后的“王师”也纷纷抽出了燧发手枪和宝剑,一手枪一手剑,顺着城关的马道开始向城头冲锋了。
一时间枪声大作,喊杀声大起,兵器碰撞和人的惨叫声,也一阵阵响起!





抢救大明朝 第1302章 科举从军,宁有种乎!
牛介猝不及防的从马背上重重的摔在泥地上,摔得眼冒金星,但仅仅是摔了,并没有中弹。因为“好汉们”的燧发手枪没啥准头,虽然有几支火枪瞄着他的后背开得火,但是打中的却是他胯下的走马的屁股。马屁股开了花,立马就急眼了,用力一甩,就把他给甩了下来。
他一开始还没明白怎么回事,直到耳边枪声大作,并且传来了四川口音的呐喊:“王师来啦!跟着王师杀贼啊!科举从军,宁有种乎......”
听到“王师来了”和“杀贼”的时候,牛介还没反应过来——大顺在四川立国二十余年了,在牛介的印象中,大顺天兵才是王师,朱慈烺和他的手下才是贼啊!可他听到“科举从军,宁有种乎”的时候,就已经知道牛栏关上的川人反了。
因为只有川人、滇人,才会喊出这种荒唐的口号!
他挣扎的从地上爬起来,一边抽出佩剑,一边四下张望。一望之下,发现牛栏关内已经乱成了一团,到处弥漫着呛人的硝烟,到处都有喊杀和兵器碰撞的声音,如果仔细听听,就能发现喊杀声有楚音有川音也有陕音!
楚音不用说,一定是牛介自己带来牛栏关的那些“好汉”了!他们当中一定有朱贼的卧底......看着架势,恐怕还不少!
陕音当然是牛栏关上的大顺军兵喊出来的!他们可不是乌合之众,虽然遭到了突袭,还被对手的燧发手枪打得死伤惨重,连节度使吴汝义都生死未卜,但是他们还是在第一时间就在基层军官的组织下进行了抵抗。在牛栏关内的长街两侧,和突然发难的伪装成义军的明军杀成了一团。
参加突袭的明军都是锦衣卫的缇骑,人数不多,只有三四四五百人,都是退伍的克难新军老兵,战斗力不弱,但是数量太少——之所以数量少,是因为害怕被牛介和他身边的大顺贸易司好汉们察觉。牛介和那些贸易司的特务也不是傻瓜,如果手底下的5000人大半是卧底,他们怎么可能不知道?所以真正的卧底只有几十个带头大哥和这四五百锦衣卫缇骑。
余下的四千余人只是大哥们的小弟,拿了大哥们的厚赏才一路跟随着,并不知道自己其实不是反贼,而是王师......
这些不知道自己真实身份的小弟是没有多少战斗力的,所以真正的骨干就是这四五百精锐缇骑。
而吴汝义的警惕性也很高,在牛栏关内布置了5000多人,即便遭到奇袭,也足以压制四五百明军的缇骑和四千多“江湖小弟”。
但是明军那边一定还有后招!
牛介不用想也知道,在自己的队伍身后,一定有明军的精兵跟随,如果在他们抵达之前牛栏关的关门没有办法关闭,吊桥没有办法收起,那麻烦就大了。
他回过头往牛栏关的关门往去,入眼的是密密麻麻的人脑袋,挤城了一团!
关门拉吊桥是不可能了,唯一的办法就是尽快放下千斤闸。
他连忙往城头上望去,赫然发现那里也已经乱成了一团!
不是突袭的明军插了翅膀飞上去了,而是城关上的川人民伕和罪徒反了!
四川口音的“科举从军,宁有种乎”都是他们喊出来的!
说来也真有点巧了,牛介带人抵达牛栏关的时候,正是牛栏关扩建加固工程进行到最高潮的时候——吴汝义调集了上万民伕和罪徒在此地,准备将原本小而单薄的关城扩建成棱堡,还打算在关城两侧的山坡上修建城墙。
所以关上关下,这个时候都是川人民伕和川人罪徒。
这些人大多都对大顺朝的统治不满,不少人还盼着明军来解救他们,现在被少数坏人一煽动,当然反成了一片。
“反了!都反了......”牛介咬着牙嘀咕了几声,忽然大喝道:“贸易司的兄弟们,跟额上城关去杀贼!”
然后他也顾不得长街上正在发生的激战了,只是大声用陕西话招呼着自己手下还能动弹的贸易司好汉,都跟着他一块儿往牛栏关的城头冲去。
李进学就是少数坏人之一!
“王师来了”是他最先喊出来的,“科举从军,宁有种乎”也是他最先喊起来的。
他还不光发喊,还不知道从谁手里抢过了一根长柄的铁锤,抡圆了就朝附近的一个府兵的脑袋上砸去!
刚才干活的时候还有气无力的李进学,现在浑身上下都是气力了,一锤子下去,就把那府兵的脑袋给锤了个稀烂!
城关上还有其他的罪徒,他们是大顺王朝的死敌,所以也是最先发难的一群人,用锤子,用铁锹,用扁担,用任何他们可以拿到的东西朝离他们最近的府兵砸过去。
在他们的带动下,关上的民伕也反了不少,开始攻击附近的府兵。
府兵们虽然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但是他们都有甲胄护身,只要不被钝器砸中要害,都没有什么大碍,马上就能持械反击。
他们可都是从小接受严格军事训练的,根本不是那些民伕、罪徒可以对抗的,所以人数虽少,但是也能和这些民伕、罪徒打了个旗鼓相当。但是他们也只顾着和身边的敌人交战,一时忘记了或者实在腾不出手去放下千斤闸。
牛栏关的城门依旧洞开!
“有种的,跟老子杀进去,都是他娘的克难功臣!皇帝老子会重重有赏的!”
带着一队队小弟的好汉们也都吼起来了。
能不能从江湖好汉变成朝廷鹰犬,就看今天了!
那群小弟都是用锦衣卫发下来的银子喂饱的,这个时候也都发了凶性狠劲儿,个个抄家伙就往城关内涌去。
同一时间,分驻在关内的大顺军也往关门长街这里扑来——上城关的马道入口就在关门长街附近!不把关门长街夺下,关城上的大顺军就得孤军奋战,千斤闸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放下。
双方好几千的战士,就这样在算不上开阔,但也不太狭窄的关门长街上战成了一团。
觉得自己这辈子还有希望参加高考的李进学,这个时候浑身都是气力,抡着大锤和一个持着刀盾的府兵打了个难解难分!
不过抡锤子毕竟是个耗费体力的活儿,他这些日子没吃没喝还当苦力,能有多少气力?一开始全凭着兴奋,好像气力无穷,但是砸了一会儿就开始喘了,而且他砸了半天,也没砸着对手——那府兵灵活着呢,刀法也高明的很,左挡右架的,轻轻松松就挡住了李进学的一阵猛攻。
看到李进学气力衰竭,锤子挥得慢了,那府兵也开始反击了,先是一刀劈断了李进学手头大锤子的木杆,然后又用刀尖刺向李进学的胸膛,李进学连忙一闪,脚下被不知道什么东西绊了一下,整个向后跌倒,后脑勺还猛地砸在不知什么硬物上面,眼前一黑,就失去了知觉......
这一晕,也不知晕了多久,他耳边才隐隐约约听见了欢呼的声音。
“王师来了!王师又来了!川人得活了......科举从军,宁有种乎!”
原来是明军的后援大至了!这次来的可不是乌合之众,而是施州卫和西川镇的精锐,数量不下5000!
牛栏关险要,这下要被大明王师给夺取了!




抢救大明朝 第1303章 ????吴三桂来了!
大明洪兴二十年四月十一日,就在牛栏关大捷的消息通过600加急飞也似的送回武汉府的第二天,武昌的汉阳门码头上,已经聚集起了一群乌纱蟒袍的人物。黑白两色的牌坊和接丧亭,都已经按照郡王的规制搭建了起来。在朱慈烺执政后,虽然也有许多重臣和王爷离世,但都没有隆重给发送过。一来是那些人都是病死老死在家的,生老病死的,自家操办一下就得了;二来现在还是克难期间——四川云南还没恢复呢!所以得厉行节约,不要铺张浪费。
但是这一次来的死人却不一般,从昨天开始,城内所有的娱乐活动都停止了。从今天拂晓开始,就是满满的守备衙门的官兵就赶到汉阳门外维持秩序,过了一会儿,居然还来了侍卫营和新军驻军的几百个骑兵,全都在衣甲外面披了白布。日头渐渐升起的时候,不断有四轮马车过来,从车上下来的,都是乌纱蟒袍的大官。
汉阳门码头本是繁华之地,有不少南来北往的客商要从码头进出,还有一些在汉阳门一带营生的本地人,都抄着手远远的看着,武汉府现在是天子脚下了,当地的百姓当然耳目通灵,都知道今天来的死人就是二月份时在略阳前线病故的吴三桂了。不一会儿,看热闹的百姓就开始互相慨叹起来了。
“这可真是风光大葬了......吴大帅也算值了!瞧这排场,比寻常的国公发丧不知隆重多少了!”
“还国公呢?人家已经封王了!报上都登了,追封了平西王!丧礼则按照亲王的标准隆重大办,坟墓建在卧龙山,就在当今天子的陵寝旁边!”
“还有呢!平西王的两个儿子都沾了光,加封了爵位,老大封了克难宁国公,老二封了克难荣国公。”
“吴家本来不就是国公吗?”
“本来的名号不好听啊,凉国公凉凉的,哪儿有宁国公、荣国公好?而且吴大帅本来就一个公,现在俩儿子都是公了!一门两国公啊!如果把吴三大帅家的两国公算上,老吴家就是一门四国公!
“还有呢,改换国公名号都算加封,虽然爵位还是国公,赐田也不会增加,但是会有新的赐第和赐银......这一加封,吴家两兄弟都能捞进十好几万了!”
“还不止呢!吴家两兄弟还得了藩帅的位子,老大当金瓯军节度使,老二当安西大都护......这份恩宠,皇明立国以来算是头一号了!”
“看来陛下还是宠吴家的,大明的第一勋贵还是吴家啊!”
“吴大帅死得也算值了!”
吴三桂的确死出本了!自己追封了平西王不算,而且还给儿子多挣了一个公爵,一个藩帅。特别是吴家老大吴应熊拿到的金瓯军节度使可是个肥缺,而且还一脚插到了老郑家的势力范围内——金瓯军的藩帅一直在换人,郑芝龙的两个兄弟先后主持过金瓯军,施琅的父亲施大宣也当过金瓯藩帅,而现任的金瓯藩帅则是广东东莞籍的文臣张家玉,无疑也和郑家亲近。
现在吴三桂的长子入主金瓯军,无疑是给风头正劲的南人党一个警告!
码头上看热闹的人正议论纷纷的时候,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忽然响起,然后就看见一队金甲骑兵骑着高大折耳马一路小跑而来。到了汉阳门外,这队骑士就开始叫喊起来了。
“皇帝陛下驾临,臣民人等恭迎......”
原来是朱慈烺到码头上来迎接吴三桂的棺椁了!怪不得会有那么多的兵丁到码头上警戒呢。
皇帝驾到,百姓和官员当然是要恭迎的。不过不必下跪磕头,当皇帝的车马路过时,弯腰揖拜就行了。
所有的人都扭头向汉阳门的方向看去,就看见大队的金甲骑兵列队而来,骑兵后面则是一辆接着一辆的金色四轮马车,总共有九辆之多。所有的马车都装了透光的玻璃窗,窗都关着,而且还拉上了纱帘,谁也不知道车里面坐着的是什么人?
已经当了20年皇帝的朱慈烺现在是越来越小心了,每次出宫,都是九车同行,事先不会告诉任何人自己会乘坐在哪辆车上?另外,还会有一个营的侍卫和一个营的近卫军在左右护卫。
而今天朱慈烺所乘坐的是排在第八的马车上,身边还坐着一个一身素缟的小姑娘,眼睛红红的,脸上还有泪痕,让人看着就心酸啊!
这小姑娘就是吴三桂和陈圆圆的女儿吴阿珂了......真是怎么看都漂亮啊!如果不是她爸爸死了,她这次铁定能当个王妃,多半还是合众国土豪王的正妃。
现在她死了父亲,当然得守孝了。虽然朱皇帝以国难为由,停了官员的三年丁忧,但是比较容易守的丧礼还是要守的,比如吃素,比如不喝酒,再比如停办喜事儿——所以吴阿珂和土豪王就无缘了。
不过朱慈烺是不会亏待阿珂和土豪王的!
吴三桂的遗表上也说了,想让阿珂在守孝期满后入宫侍奉朱皇帝......这是忠臣的遗愿,任何一个明君都不会忍心拒绝的,何况是朱慈烺这样少有的明君?
至于土豪王的婚姻,吴三桂的遗表上也提出了要求,希望能让吴阿环当合众国王的正妃——这可不亏待合众国王,论起美艳的程度,吴阿环犹在吴阿珂之上啊!而且吴阿环的身体要比吴阿珂健壮多了,是那种可以经受风浪和旅途颠簸的女子,将来还能陪着合众国王在新洲各处征战。
另外,吴阿环的父亲吴国贵也是军中宿将,是克难侯爵,可以跟着土豪王去合众国为将。
所以对于吴三桂的遗愿,朱慈烺是百分之百要满足的!
能有遇到这样的明主,吴三桂也该瞑目了。
“阿珂,你也别伤心了......”朱慈烺看了眼吴阿珂,发现对方也眨着水汪汪的眸子在看自己,便继续好言相劝,“以后就让朕和皇后照顾你,你可愿意?”
吴阿珂年纪幼小,但是情窦却已经初开。在吴三辅和他说了入宫侍奉皇帝的事儿后,她的心头就跟有个小鹿一样,扑腾扑腾的跳个不停,有点期待,也有点担心......之所以期待,是因为吴三辅和她说了这个安排的目的。
吴家争不到太子妃的位置,那么就得给吴三妹的皇后位子再上一个保险——毕竟朱皇帝现在还春秋鼎盛,也许还能执政三十年!
如果真的是那样,吴三妹说不定会走在朱皇帝前面,到时候谁来接班当皇后?如果让郑家的女人得了后位,吴家的荣华可就摇摇晃晃了。所以得让吴阿珂入宫,当吴三妹的替补!
能有当皇后的可能,吴阿珂当然是愿意的——她就是个生在封建权贵之家的大小姐,皇后差不多就是她人生最高的目标了!
但就怕朱皇帝是个年老丑陋的大叔,今天见到真人,发现对方样貌堂堂,威武挺拔,很有点英雄豪杰的样子,自然是心甘情愿了。
看到阿珂点了头,朱慈烺也放心了,这个时候马车已经停了下来,码头已经到了。
朱皇帝轻轻拉起吴阿珂的玉手,低声说:“阿珂,码头已经到了,咱们这就去迎一下你父亲吧!”
:。:




抢救大明朝 第1304章 ?????谁家的土豪大象?
吴三桂来了!
舒舒服服的躺在一口上等的楠木棺材里面,大摇大摆的就从一艘挂满了各种白布条的帆船上下来了......是让人抬下来的。他的两个儿子也跟着一起来了,都扶着棺材,嚎啕大哭。码头上的乐队也奏起了办白事专用的曲调,听着就让人伤心落泪。衍圣公孔胤正领着一群儒生、和尚、道士,早就到了码头上。和尚念经,道士念咒,儒生们则高声朗诵祭文,纸钱更是撒得漫天都是......真是隆重到了极点!
吴家的家人也都到了码头,全都是重孝在身,当棺椁从船上下来的时候,所有人都痛哭起来了。
在武汉府的文武高官们都来了,全都在码头上哭迎,有真哭的,不过多半是假哭。比如郑芝龙就是在假哭,虽然朱皇帝这段时间给了吴三桂极大的哀荣,但是这种哀荣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北人党因为吴三桂之死而损失惨重,所以皇帝还要努力扶植一下!
形势还是对老郑家大大有利的!
而唯一让老郑有点担心的,就是吴三桂在遗表中把女儿阿珂硬塞给太子殿下......这样的话,以后的大明皇后就还是吴家的人啊!
根据朱皇帝现在的规矩,皇后的地位和权力会大大提升!而当今太子似乎也没朱皇帝那么强势,以后吴阿珂的权势可就上去了。
“陛下来了,陛下来了!”郑森的声音在老头子耳边响起,老郑连忙扭头去看,发现穿着龙袍的朱皇帝正缠着一个全身素缟的高挑女子,从马车里面出来。
“这女的是谁啊?难道是皇后?”郑芝龙年纪大了,眼神不大好,一下没看清楚,就随口问了一句。
“怎么可能是皇后?”郑森说,“皇后怎么可能为平西王戴那么重的孝?”
也是啊!皇后是国母,国母怎么可能为吴三桂戴重孝?她爸爸吴襄发丧的时候都没这样重的孝啊,何况是兄长吴三桂?
“那她是......”
“他是吴阿珂啊!”说话的是郑建功,他娘子是坤兴公主,所以他有机会跟着去偷偷见了郑家女孩们的竞争对手,当然也包括吴阿珂了。
“什么?她是吴阿珂......”郑老头不明白了,“陛下为什么扶着她?这男女授受不亲啊!”
“那还用说?”郑森低声道,“一定是吴家把她献给陛下了......”
“这这......失算了!”郑芝龙的脸色一下就黑下来了,他就想着给朱皇帝的那些儿子送孙女,偏偏忘了现在当皇帝的是朱慈烺!
他女儿郑茶姑是皇贵妃,是后宫第二,如果吴皇后没了,就该她上去当皇后......可现在吴三桂的女儿要入宫了!
吴三桂追封了平西王,吴阿珂就是郡主,这身份本就比郑茶姑高贵了,再加上她年轻貌美,就算当不上皇贵妃,也是排名第一的贵妃,一旦吴三妹不在了,她就是皇后,将来就是太后,自己的闺女郑茶姑就没一点机会扶正了!
一想到这个事儿,郑芝龙真的伤心起来了,鼻子一酸,眼泪就哗哗的往下流!
朱慈烺也瞅见郑芝龙了,看见他哭成这样,不像是假哭,也轻轻叹了口气——自己是误会老郑了,人家和吴三桂还是很要好的,要不然怎么能哭成这样?看来大明的党争还是君子之争,并不会党同伐异,大臣之间的私交还是很和睦的,这应该是圣君治世才有的好现象啊!
想到这里,他就远远的冲郑芝龙点点头,然后扶着娇柔软糯的阿珂向吴三桂躺着的楠木棺椁走去......
......
吴三桂又走了!
还是躺在那口上好的楠木棺材里面,原封不动的走了,在武汉的几天当中都没出来过......走的时候,还把吴阿珂、陈圆圆,还有宁荣二府两大家子的人都带走了——他们是送吴三桂去卧龙山入土为安的。在工部尚书郑森的督促下,吴三桂的坟墓就快完工了。
当然了,把吴三桂埋土里以后,吴阿珂还是要回金陵女大上学的!朱慈烺下了旨,让她面试入学。
1...431432433434435...7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