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这个果子落不到咱手里吧?”郑芝龙摇摇头道,“吴三桂可是把命都搭上了......下一任的川陕总督,怎么都不会换上南人的。估摸着不是吴三辅出马,就是在吴国贵、吴国勇、吴国正三人当中挑一个。”
马士英道:“川陕总督当然轮不到咱们了,这不还有个云贵川总督吗?”
沈廷扬皱眉道:“瑶草兄说秦忠州?他能平得了四川的流寇?”
秦忠州是指秦良玉的侄子秦翼明,他在秦良玉去世后就跟着马士英在四川、贵州等地和流寇作战,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所以在马士英二任总督到期后,就推荐他接任总督。
“如何不能?”马士英笑着,“今上虽然靠北军中兴大明,但是本朝的南军什么时候比北军差过?而南军又素以浙军、川军为强。现在浙军虽然没落多年,可川军却是越战越勇啊!而且......两位还记得月初的虎牙山之乱吗?”
“虎牙山之乱?”郑芝龙点点头,“知道啊,这和取四川有什么关系?”
马士英笑着:“虎牙山的乱民,其实就是咱们川军去四川的钥匙!现在陕南那边失掉了主帅,军队有急需整补,总得三两个月后才能进兵。川军如果能来个出其不意,也不用取下整个四川,只要能拿下重庆府,不,只要能拿下夔州府,北人最大倚仗陆军,就要大大失色了!”
“这......”
“还有这事儿?”
郑芝龙和沈廷扬互相看看,都来了一点兴趣。
“瑶草,”郑芝龙问,“您老和郑某还有五梅先生说这等机密之事,是要老夫和梅老帮什么忙吗?”
马士英点点头,道:“云贵川总督司虽然有临机决断之权,但是虎牙山的乱民却在厂卫的控制之下。没有陛下允可,这份功劳是到不了川军手里的!”
“陛下能点头?”郑芝龙问。
马士英笑道:“那就要看钱袋子厉害,还是刀把子厉害了!”
郑芝龙点点头,“老夫明白了!”他又看了沈廷扬一眼:“梅翁,现在可是个出其不意的好机会啊!咱们......是不是该推动一下?”
......
“什么?户部没钱?”
朱慈烺已经很久没听过“户部没钱”的故事了!户部怎么可能没钱?而且吴三桂刚死,你们户部就没钱了,这事儿是不是巧了一点?
他看着首辅魏藻德,问:“魏卿,怎么就没钱了?”
奏报此事的是首辅魏藻德,也不是正式上了奏章,而是在午朝后留了堂,私下说的这事儿。
“不是完全没钱,只是钱有点紧......”魏藻德说,“原本户部的预算,今年打完陕南就差不多了。没想到战事进展如此顺利,也没想到损失会那么大,更没想到陕南在流寇的治理下会那么穷,最最没想到的是陕南百姓那么拥戴大明,那么拥戴陛下,有那么多的义民要投军......”
什么话?朱慈烺心道:你这个首辅怎么那么没有前瞻性呢?那么明摆的事情都没想到——如今大明国富民安,圣天子在朝,陕南百姓拥戴不是很正常吗?
”大约缺多少钱?”朱慈烺问。
魏藻德道:“这个不好说......如果平川之战能快点打完,户部和工部也许能腾挪出银子。”
抢救大明朝 第1296章?????争的是为国立功!
快点打完就有钱了?是不是要趁着陕南明军休整完毕前,让云川贵总督司下的明军一鼓作气把仗都打完?云贵川总督司下面的军队可都是南军,和大明朝廷嫡系的北军不是一个系统......
朱慈烺心想:你这个中兴首辅就不能好好查一下户部和工部的账吗?让两伙奸商蒙成这样,以后还怎么青史留名当大明诸葛亮啊?史书上能写堂堂大明诸葛亮连账本都看不懂?
“打仗的事情,也不能贪图一个快字啊!”朱慈烺思索着道,“现在陕南诸军都疲惫不堪,继续整补休息,而且新任川陕总督人选还没定......只怕夏季之前,是没办法再打了。”
“陛下,”魏藻德小声提醒,“虎牙山的乱民现在正沿荆门山西进,或可加以利用。如果他们能通过施州卫的地盘抵达忠州、石柱一带,再来个出其不意,偷下忠州或是石柱,那么云贵川总督司下的精兵就有机会了。只要能拿下忠州、石柱、丰都、涪州,切断长江水道,断了夔州府和重庆府之间的联络,由东路入川的孔道就算彻底打通了。到时候大军从东北两路夹击,流寇就只有弃四川而走了!”
魏藻德是首辅嘛,当然知道虎牙山暴动的内幕了......不过他应该想不到奇袭忠州或石柱的点子。朱慈烺太知道这个魏首辅的路子了,他就是个算盘珠子,拨一下动一下,没什么主张的。
今天的主意一定是马士英出的!
吴三桂一死,吴家的声势一落千丈,而北人党当中,又没有够分量的人物压阵,大家的心思都活了......
“好好,”朱皇帝笑着点点头,“这个办法很好!朕回头和李岩、封思忠、朱纯杰、潘宇晨商量一下,看看能不能行。对了,你和马士英也一起来商量吧!”
虽然心里明白,但是现在的朱慈烺也不会去参与党争——党争这事儿虽然不好,但是却没有办法避免,只能加以引导和控制。
现在南北二党争的是为国立功的机会,而且他们都有立功的能力,并不是在瞎争。所以这样的党争还是可以容忍的......所以不必去阻止。
当然了,也不能让南人党借着四川、云南之役膨胀得太大。
朝中的平衡还是要想办法维持的!
第二天的午朝本来就是“军部朝会”,就是大元帅府和兵部、海军部高层参加的军事会议。地点也在勤政堂,不过不在正堂,而在勤政堂的西厅,又称地图厅的副楼当中。
因为吴三桂病死军前的事儿,大元帅府和兵部中的北人武官们都显得有点低落。
朱皇帝没有一上来就提入川之战的事儿,而是说起了吴三桂的葬礼。
当然是风光大葬了,葬在滁州卧龙山皇陵之旁——所谓的卧龙山,其实就是滁州境内一连串山丘的总称。是朱皇帝的风水先生在洪兴元年的时候找到的风水宝地,说是最多可以再保大明300年(不包括洪兴元年)国祚。
在吴三桂的坟墓完工前,吴三桂的棺椁会停在武汉的武圣庙——这个武圣庙不是供关二爷的,而是供儒家武圣人的。吴三桂虽然不是战死的,但他的去世还是和为国征战有关,所以也有封圣的资格,以后就是儒家的小圣人了,排位得摆在武圣庙里面享受香火。
当然还要为吴三桂举行隆重的丧礼!在武汉的高官勋贵一个都跑不了,都得随份子!
朱慈烺自己也得随一份,怎么都得随个十万两银子!
另外,主持吴三桂丧礼的肯定是衍圣公孔胤正,得让他好好给吴三桂操办一下,也别按照国公的规格,再提一级,就按照郡王的规格大办。想必老吴泉下有知,也会非常高兴的。
还有就是谥号了!
“吴三桂的谥号怎么定?”朱慈烺问,“第一个字肯定是武,现在就定第二个字吧,诸卿都说说。”
“陛下,臣觉得吴三桂是先取得大胜,为朝廷开了入川的门户,而后病亡,可称得上一个宁。”
回答这个问题的是军师封思忠,这个武宁是明朝武将谥号中排第一的,在明朝的历史上只有中山郡王徐达得了武宁的谥号。
“武宁不合适,”朱慈烺却否了封思忠的提议,“三桂虽然劳苦功高,但是在吴家一门中并不能排到第一。”
封思忠明白朱皇帝说的吴家第一功臣是吴三辅——吴三桂到底是个三臣,而且他的功劳的确不能和吴三辅比。所以吴武宁只能是吴三辅......
“武毅也不合适,已经有一个吴武毅(吴襄)了,”封思忠又道,“就只剩下武敏或武惠了。”
“就用武敏吧!”朱慈烺说,“敏者,疾也!三桂用兵快捷,无论进退,速度都是快,不想略阳一役动作慢了,就病亡在军前了......”
朱皇帝开了金口,以后吴三桂就是吴武敏了,武敏也是美谥啊!
“再议一下入川的事情吧!”朱慈烺说,“大元帅府怎么看?现在是诈取忠州、石柱的机会吗?”
“陛下,”封思忠说,“臣以为诈取忠州、石柱是可行的。不过单靠云贵川总督司下辖的兵力,还是不足以取全川的。毕竟流寇的北都就在重庆府,那里驻扎重兵,而且还将重庆修成了铜墙铁壁。
取忠州、石柱最多就是将流寇军的注意力从北线吸引到东线,为北线的奇袭成功创造条件。”
北线的奇袭一直在准备当中,具体方案是通过松潘卫攻入四川盆地。一个师的近卫军已经上了高原,正在适应高原气候,同时等待天气转暖。
朱慈烺又看了看马士英,“马卿,你是两任云贵川总督的老臣,你怎么看?”
马士英笑道:“如果夔州府易手,流寇一定会汇集重兵于重庆。但是也不至于将成都的兵力抽调一空,走松潘高原南下的风险还是不小的。如果想要确保奇袭成功,还得再出一路兵,从贵州出兵打曲靖,威胁流寇的云南老巢。”
“云贵川总督司下的兵力够用?”朱慈烺问。
云贵川总督司下的兵力较少,只有云南军、四川军、贵州军等三个军,其中云南军是以沐国公府的人为骨干,招募云南跑出来的各种牛鬼蛇神组成的。四川军就是西川镇的军队,是云贵川总督司下的主力。贵州军就是贵州当地的军户豪强和土司豪强凑出来的军队。
三个军相加,总兵力只有七八万人。而且战斗力较弱,面对大顺军只能取守势。
“不够,”军师封思忠道,“云贵川三军最多只有八万人,能拿下忠州、石柱、涪州已经不容易了,再想同时打云南是不够的。不过云南之战一时也打不起来,还有时间向贵州调兵,有两个新军师进去应该可以对曲靖构成威胁!”
朱慈烺笑着点点头,笑道:“那就由大元帅府和兵部制定方略吧!”
他没有再征求马士英的意见,现在大明的军务不必让内阁的文臣过问,自有大元帅府和兵部、海军部的专业军官制度方案。之所以请马士英过来,只不过是因为正沿荆门山向西流窜的“义军”当中有刑部的卧底,所以得让马士英这个刑部尚书跟一把。
:。:
抢救大明朝 第1297章 ??吴三辅,你要努力啊!
吴三桂的兄弟吴三辅现在是湖广总督,他二哥病死军前的时候,他正在荆州府江陵县的总督司衙门中布署夺取夔州府和郧阳府的作战。不过现在也已经回到了武汉府,正忙着给哥哥发送——他和吴三桂感情很好,现在哥哥没了,自是悲痛欲绝,什么心情都没了,所以就递了辞呈。想卸任总督,让湖北提督郝摇旗接任,自己一心一意操办吴三桂的丧礼。
奏章才递上去,朱皇帝立马就在勤政堂召见他了。他本来还以为是皇帝准了他的假,可是人一到勤政堂就发现不对了。
因为军师封思忠、兵部李岩、锦衣卫指挥使朱纯杰都在,看着就不是要准他的假!
“臣吴三辅恭请陛下圣安。”吴三辅行了揖拜之礼。
朱慈烺说:“朕躬安,赐座。”
“谢陛下。”吴三辅也不和朱皇帝客气,言了声谢,就在会议桌旁拉了把椅子坐下了。
“三桂的遗表你看过了?”朱慈烺问。
“已经看过了。”吴三辅回答。
“你觉得怎么样?”朱慈烺又问。
吴三辅点点头道:“臣觉得很好......不过臣还没有和陈氏还有阿珂提及。”
“不必着急提,先办好丧事,”朱慈烺道,“不过吴卿你恐怕不能留在武汉府参加长伯的丧礼了。”
吴三辅一愣,“陛下,郝提督跟从陛下23年,身经百战,已经精通用兵之道,足当大任啊。”
“朕知道,”朱慈烺道,“朕已经准了你的辞呈,也下达了让郝摇旗接任总督,让凤三接任提督的诏令。但是你不能留在武汉,因为朕还有大任要交给你!”
吴三辅已经明白了,“陛下是想让臣去陕西?”
朱慈烺点点头,道:“平川之战你们吴家打了那么久,现在眼看瓜熟蒂落,可不能让别人摘了去!”
“可,可臣的身体不好,”吴三辅道,“总是头晕眼花的,恐怕挡不了大任啊!”
你那是血压高!朱慈烺一看吴三辅圆滚滚的身材和他的那张红面孔就知道了......你得减肥,至少减掉30斤,要不然过不了几年就是吴武宁了!
“朕让曾神医跟着你,”朱慈烺道,“朕还给了他一道旨意,让他管着你的吃喝,管12个月,保证你头不晕眼不花,再能替大明干上20年!”
本来吧,朱慈烺不打算出手拯救吴三辅......吃吃喝喝到个六十出头胖死了也不错,还能得个吴武宁的谥号,夫复何求?
可问题是现在北人党的声势落得太快,而南人党又生了争军功的心思,而且......吴三桂临死还送了朱皇帝一件大礼——特别可爱的大礼!弄得朱皇帝都不好意思见死不救了。
所以他就给了曾神医两道专治吴三辅的眩晕病的秘方——减肥,还有戒酒!
以后可就没好吃好喝的日子可以过了......
“陛下,您说管着臣的吃喝?”吴三辅愣了又愣,“臣没有吃不下饭啊......虽然臣因为丧兄之事,心情不佳,但饭还是要吃的,酒也还是要喝的。”
朱慈烺道:“你的眩晕病就是因为太胖和饮酒造成的,必须节食借酒,还要多锻炼。”
不给吃不给喝还要锻炼......吴三辅下意识的看了眼锦衣卫指挥使朱纯杰——自己真的不是给逮去锦衣卫了?
朱纯杰忙摇摇头——以你吴三辅的级别,就是给逮进锦衣卫,还是得好吃好喝供着的!所以你就放心吧!
“吴卿,”朱慈烺郑重地道,“听朕的没错,朕说的方子是宫中御医多年总结出来的......你可要努力减肥啊!大明还得靠你这位军中宿将来支持的。”
听了朱慈烺的话,吴三辅也好一阵感动,也不好意思再说自己嘴馋了......
吴三桂一死,吴三辅还真的就成了一个平衡南北两党的重要砝码,要是再没了,朱慈烺就得破格提拔一批四十岁上下的军校生上来了。
这些讲武堂科班出身的将领当然很凶,足以镇压南人奸商......但是朱慈烺并不希望出现这样的局面,所以还得让吴三辅这样德高望重的老派人物在台上压着,等那帮一代军校生都到五十开外了,性子磨得也差不多了,再去和南人党唱对台比较好。
看到吴三辅不再抗拒减肥,朱慈烺又道:“吴卿,朕让你去陕西,就是坐镇的,你可别和长伯一样冲那么前头。阎应元、秦明涛、俞大仁、李元胤、田意卿他们都已经去了陕西前线。有他们在前面冲锋陷阵,就足以平定四川了。”
“臣知道,”吴三辅道,“臣就是尊菩萨,给他们镇着场子。”
朱慈烺关切地说:“不仅是镇场子,还得减肥......至少要瘦30斤,还得把酒戒了。”
......
鄂西大山当中,这个时候正有一支士气高昂的逃亡之军,在群山间的小路上穿行,一路向西。
这支逃亡之军并没有一色的军服,武器也五花八门,基本上都是便于携带的短家伙,没有长枪,也没有长杆的燧发枪和火绳枪。披甲率倒挺高,可以达到三四成。不过没有板甲,只有锁子甲。
另外,这支军队当中还有不少骡子和驴,都驮着东西,一副满载而归的样子。
不用说了,这支逃难中的军队就的虎牙山起义的义军余部——还余下不少,至少还有5000人!比他们离开虎牙山的时候还多了一些。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明军追剿军反应迟钝,慢腾腾的跟着,一点都不着急。而且从荆门山往西的这一路上,不时还有一些颇为强悍的好汉来入伙。所以队伍就越来越庞大了!
而且沿途的补给也不是问题,因为这条路本来就是一条走私贩私的路线,沿途不少发走私财的村落,都要这伙义军洗了一遍。
不过随着大军距离四川越近,身为三军主将的牛介就觉得越不对劲儿......不过他也说不上来哪儿不对,总之就是不对了!
另外,拉着5000人跑四川看来是容易的,但是怎么安置这5000人,在牛介看来也是个难题。
一人给40石的话,就是20万石......哪儿有土地啊!
而且5000人里面还有高下,不可能都给个基本数目啊!
这事儿想想都头晕!
可是再怎么晕,他现在也只能跟着走了。因为自打钻进了鄂西大山,他就彻底迷了路,就知道从这个山钻到那个山,爬不完的山,走不完的谷,也不知道溜达到哪儿了?
如果让他回去,没有人带路,恐怕他这辈子都要鄂西大山里面过日子了。
“秀才公,咱这是到哪儿了?”
随着大军从两个山包当中钻出来,牛介就看见眼前一大批都是比较平缓的地形,还开辟出大片大片的梯田,层层叠叠的随山势蜿蜒,亦真亦幻,犹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徐徐铺开。
“这里是施州卫的剑南司,”张秀才笑道,“再往西走就是四川了!”
“四川哪儿?”牛介早就没方向了,而且他也没听过这个剑南司。
“靠近四川的万县和忠州。”张秀才笑道,“最多再有三四天,咱们就能踏入大顺的国土了。”
牛介有些惊讶:“走得好远啊!”他伸长脖子看了看,“这一带没有朱明的军兵?”
“当然有啊!”张秀才道,“不过他们不会拦着咱们的......他们都是些守家的贼寇,不会挡着咱们过路。”
:。:
抢救大明朝 第1298章 大顺啊!路在何方?
东平大兴元年,对于昆明五华山来说,真是有点流年不利,大顺不顺的意思了。
陕南之战的功败垂成和大剑山起义,将大顺这个“农民王朝”的光鲜面子,一下子扒得干干净净。如果说战场上两军相争的战事,还有尚可喜、尚之信父子的首级和吴三桂负伤死于阵前的消息让大顺朝的统治者们看到一点胜利的希望。那么陕南民众的倒戈和大剑山的起义,还有四川各地不断发生的骚动,却把“迎闯王”的金字招牌砸了一个干净彻底。
陕南和四川的民众现在已经不拥护大顺王朝了,他们在盼大明、盼明王!盼着有人能砸碎大顺天朝的统治,赶走压迫了他们二十多年的府兵地主阶级,重新再来一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
根据后世一部分历史学家的研究,中国封建王朝的周期律其实和人地矛盾的激化缓和存在相当大的关联——未必完全一致,但是绝对存在联系。
如果做一个形象一点的比喻,封建王朝不可避免的腐败、无能、外患、自然灾害就是各种细菌和病毒,而人地矛盾则决定了封建王朝的免疫系统是否强壮。
如果人少地多,土地的产出足够让绝大部分人都得温饱,也足够支持起一个保卫封建王朝的土地兵役制。那么这个封建王朝上层只要不胡乱折腾(脑残在哪儿都是绝症啊),国祚总还是能持续的。
如果人地矛盾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那么这个封建王朝的免疫系统就已经濒临崩溃,原本不致命的动荡,也能要了王朝的老命。
而在王朝更替的过程中,通常伴随着激烈的争夺和人口损失......大量的人口损失后,土地自然就相对显得宽裕,人地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新的封建王朝也就容易安稳兴盛了。
而自明朝的万历末年开始的这一轮外患内忧,正好就踩着人地矛盾激化的点来的。而且还撞上了一个造成粮食大量减持的小冰河期——粮食单产下降意味着土地可以承载的人口下降,人地矛盾就被突然激化了!
当然了,如果天启、崇祯两朝的政治足够清明,君主也足够睿智,没准可以多扛一段时间,以推迟乱世的到来......不过仅仅是推迟,想要真正解决问题,只有两条出路,一是人口减少;二是土地增加。
可惜天启和崇祯都不是什么明君,而且明朝的官僚体系也到了腐败和僵化的时候,所以才有了满洲的崛起和农民起义军的不断壮大。
但是朱慈烺的出现和已经开始了将近200年的大航海时代,却挽救了明朝这个垂死的封建王朝的性命——朱慈烺通过暂时放弃因为小冰河时代而无法承载足够多的人口的北方地区,给濒死的明朝暂时缓了口气。而在大明在拥抱了大航海时代后,则有了一帖持续增强王朝免疫力的补药!
所以乱世才到一半,就生生给中止了!
而这个才乱了半场的乱世,并没有完全解决激化的人地矛盾,特别是没有解决不够混乱的中国南方地区的人地矛盾......也包括大顺农民王朝在乱世中夺取的四川大本营的人地矛盾。
虽然大顺入主四川的初期,通过一场土地改革,极大的缓和了人地矛盾激化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痛苦。但是土地改革治不了人地矛盾的本,只能治一治标。
而大顺朝赖以维持的土地兵役制,又会反过来加剧土地矛盾给民众带来的痛苦——因为承担兵役的府兵地主阶级对土地的需求太过强烈,而且他们夺取土地的能力也比之前的士大夫地主阶级更强!
一个用笔杆子夺取土地,一个是刀把子和笔杆子一起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