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呜呜......”
当欢呼声在象山山头和略阳城头响彻的时候,大明川陕总督,河西节度使,安西大都护,克难凉国公吴三桂已经被高烧烧得有点迷糊了,而且他面容也浮肿得厉害,呈现灰白的颜色,还浮现出许多玫瑰色的皮疹,身体不断颤抖,打着寒颤。
他现在得的病叫伤寒症!病因并不一定是吃了腐败的人肉,也有可能是喝了污染的水。在整个象山山头上,得了伤寒病的不止他一个,而是好几百人,其中的一些已经去世了,剩下的也在和死神斗争。
而吴三桂却已经筋疲力尽,再也斗争不动了......他的生命已经到了尽头。
“大人,大人,您可不能有个三长两短啊!”
吴应麟从山下的略阳城上来给老子送终了,看见父亲吴三桂奄奄一息的样子,吴大孝子也哭成了个泪人。
吴三桂看见了儿子,精神突然好了一点,问道:“打赢了?”
“赢了,赢了,李定国撤兵了......祁山道和大半个汉中也在咱们手里了!爹爹,您大获全胜了!”
“总算是不负圣上所托啊!”吴三桂吐了口气,“老二,我看来是不成了,得去见你爷爷了。”
“爹爹,您别这么说,别这么说......”
吴三桂有气无力的摆了摆手,苦笑道:“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我吴三桂这一辈子,也算英雄一世,死后也能名留青史!现在不放心的就是我们这个吴家了......我在,吴家如花团锦簇,烈火烹油!我死,吴家还有谁能支持?”
和郑芝龙家相比,吴襄的家族实在有点单薄了。
吴应麟抹着眼泪,“还有姑姑,姑姑是皇后......”
吴三桂点点头,道:“她算一个,可还是单薄。”
“还有三叔。”
“你三叔身体不好......”吴三桂摇了摇头。
吴三桂兄弟三人,大哥吴三凤很不得宠,连吴襄的国公都没捞着继承——吴襄的爵位给了吴三桂的长子吴应熊。而吴三辅的身体不好,也不是长命之相。本来还有个吴三桂看着坚挺,没想到折在略阳了。
“还有四叔、五叔、六叔......”
吴三桂摆手道:“他们不过是你爷爷的假子,家里花团锦簇的时候,他们会为我们打拼,家道中落了,他们就会自立门户。”
“那......”吴应麟也觉得没人可靠了,“父亲,还有我和大哥!有我们两兄弟在,吴家不会垮的!”
“你大哥不行......”吴三桂摇摇头,“他是个老实人,干不了大事的。”他叹了口气,“在为父的儿女当中,只有你和阿珂能在将来支撑局面了!”
说着话,吴三桂用颤抖的右手从枕头底下摸出了五封书信,“一封是遗表;一封是给三妹的;一封是给你们哥俩的;一封是给你二叔的;一封是阿珂的......我们家以后就得靠她了!”
:。:





抢救大明朝 第1293章 ????大明靠谁?
武汉,东湖宫,坤宁堂。
在东暖阁的书房内,两人正默默对视。今儿朱慈烺连午朝都不去了,只是守在坤宁堂内,陪着已经哭成了个泪人的吴三妹,手头还拿着吴三桂的遗表,翻来覆去的看了不知道多少遍。
他怎么都没想到,在陕西前线和李定国打了八年,几乎将流寇的大顺国拖垮拖穷的吴三桂,居然在胜利已经到手的时候,因为伤寒症病死在了略阳前线!
怎么一个大人物,在历史上和如今这个时代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居然就这样死去了......他这一死,大明朝廷当中的南北平衡可就算彻底被打破了。
这几年明朝的北人党可是没了不少大人物了,最早是高鸿图,然后是侯恂,接着是路振飞和吴襄,再是左懋第,紧接着又是唐王朱聿键和鲁王朱以海,前一阵子曹友义又没了,朱纯臣、张世泽这两个老牌国公也因为老病退养在家,李若琏也想告老......现在又没了个北人党的灵魂人物吴三桂!
没了吴三桂后,北人党的骨干就剩下魏藻德、吴三辅、李岩、史可法、骆修身、朱纯杰、阎应元、戚元弼等人。其中够分量的大佬只有魏藻德、吴三辅、李岩、史可法等四人,其中年级最大的史可法已经六十多岁,支撑不了多久了。等他下台后,朱慈烺都不知道让谁接掌礼部了!
反观南人党,那个半退的郑芝龙比史可法还小两岁啊!沈廷扬和马士英虽然年纪大了一些,都有七十多了,但是他们身子骨非常硬朗。而且他们一退,南人党方面有的是人可以接班。
马士英的刑部会有六亲不认的苏观生去接掌,郑森这个大佬则会接替沈廷扬出任户部尚书——户部本来就被郑芝龙长期把持,朱慈烺之所以不让郑森直接去接班,是不想让户部尚书变成一个世袭的岗位。
至于郑森现在主管的工部也不大会落到北人党手里,南人党的堵胤锡立马就能补上来——他也等了好多年,早就该入阁了!
排在他们后面等着入阁的南人党大人物还有吴梅村、黄宗羲、张煌言、陈子龙、黄淳耀、黄渊耀、侯玄演、侯玄洁等等一大堆半旧半新的人物......真是人才济济啊!
而且再往后看,还有更多的三大太学毕业生和苏州江南大学堂、扬州江北大学堂、上海文理学院、上海南洋大学堂、上海格物学院、无锡东林文理学院、浙江文理学院、泉州厦门大学堂、广东岭南大学堂的毕业生可堪大用。
而在南人党人才辈出的背后,则是大明东南蓬勃发展的经济!
毫不夸张的说,整个天朝帝国的油水,都流向了大明东南的这八个省,其中又以应天、上海、苏州、扬州、淮安、常州、镇江、嘉兴、杭州、湖州、宁波这十一个连成一片的府最肥。
这十一个府最有钱,教育水平当然也就最高,昔日这十一个府在科举考试中占了极大的优势。现在办起新式教育,这十一府的优势当然就更大了。不说中学、小学,单以大学的数两耳而论,现在大明的大学有应天太学、武汉太学、天津太学、南京大学堂、南京文理学院、江南大学堂、江北大学堂、南洋大学堂、北洋大学堂、上海文理学院、上海格物学院、东林文理学院、浙江文理学院、厦门大学堂、岭南大学堂等十五所。
其中位于北方的仅有天津太学和北洋大学两所,位于东南十一府的则有十所之多!
当然了,东南十一府在这二十多年内搞出十所大学,其实也是朱慈烺大办新式教育的必然结果。
因为所有这些大学的传承都能追溯到南京大学、陆军讲武堂、海军学堂、应天太学、南京中学、南京小学、陆军中学、陆军小学这一系列由朱慈烺自己开办的新式学堂。
而《子论格物篇》又是所有这些新式教育根本!
在这些由朱慈烺栽下的新式教育的种子开花结果之后,新式教育的果实就变成了新的种子,在经济发达并且重视教育的东南十府大面积的开花结果了......
“三妹,”朱慈烺低声一叹,将手中的吴三桂的遗表轻轻放在了桌上,“你莫伤心了,长伯为国尽忠,必将名垂青史。他在遗表上所托之事,朕一定会替他办到的。”
吴三妹抹着眼泪,叹息了一声:“妾替兄长多谢陛下了。”
朱慈烺点点头,道:“三妹,你不必言谢,因为长伯的遗表中所托之事......哎,该言谢的是朕啊!如果吴家还有什么事情需要朕相助的,尽管开口,朕这个皇帝可以办到的,一定会去办的。”
吴三妹愣了愣,看着朱慈烺,又看了看那本遗表。
朱慈烺道:“三妹,你看了就知道......长伯真是朕的忠臣啊!这些年,朕还是亏待你们家了。”
......
东湖镇,泉国公府。
吴家的参天大树倒下的时候,郑家父子却是人生得意的时候。当然了,他们是关起门来得意的,出了宅门,个个都是一脸的悲伤——就好像死的不是吴长伯,而是郑大木。
“大木、建功,有办法打听到吴三桂的遗表里面都说了什么吗?”
郑芝龙在傍晚的时候,就将两个从衙门回来的儿子叫到了跟前。
“不需要打听,”郑建功道,“陛下想公布,咱们自然会知道。他不想公布的,咱们是打听不到的。”
即将去泉州赴任的郑渡笑道:“无非就是两个事儿,一是要钱!二是为吴阿珂、吴阿环铺路。”
“就剩下一个吴阿环了!”郑森说,“吴阿珂要守丧......但是吴阿环一定有了去处。”
“会是太子妃?”郑芝龙皱起眉头。
“就怕他在遗表中提出!”郑森说,“这回吴三桂毕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而且四川的大门已经被他打破,他的功劳很大啊!陛下怎么能拒绝?”
“可陛下已经说了要考试......”
郑建功道:“陛下说了要考,可没说怎么考啊!那个吴阿环也是有两下子的!而且又有姿色,公主给她起了个八面观音的绰号,意思是从四面八方去看,无一处不美!她真要当了太子妃,一定会得宠的。”
郑芝龙叹了口气:“合众国王才是长子,而且才具远胜太子......”
郑渡道:“如果能换合众国王上去就好了......”
“世忠,你在说什么昏话?”郑森连忙打断这个兄弟。
“大哥,我就是随便一说。”
郑森瞪了他一眼:“废立之事能信口开河?如果让陛下知道了,我家还能安稳?你这是要让陛下父子兄弟相残啊!
况且陛下今年还不到40岁,春秋鼎盛,再当30年天子是没有问题的。现在要考虑的,还是怎么当好陛下的忠臣!”
“大木,那你说咱们家就不争这个太子妃了?”郑芝龙皱着眉头。
“当然要争!”郑森道,“而且还要努力的去争!”
“为何?”郑芝龙问。
“因为把郑家的女儿嫁给太子就说明我朕家是拥戴太子的!”郑森道,“成与不成,态度总是好的。无论是陛下、皇后、太子本人,都不会觉得我家不忠!
依我看,我们还应该建议太子同时立侧妃一名......即便没有争到正妃,侧妃也要拿到手里。郑吴两家同保太子,陛下一定会高兴的!”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




抢救大明朝 第1294章 靠谁都不如靠自己!
“陛下,臣以为天下要安稳,就得保持南人北人的均势平衡。让南人出钱,让北人出兵,一起保卫朝廷,我大明天下方能万代千秋。所以这册立太子妃的事情,最好也能来个南北平衡,同时册立一正一侧两位妃子。三人同心,其利断金啊!”
勤郑堂东暖阁内,正在向朱慈烺推销“三人同心”的太子妃册立方案的是大师兄郑森。今儿朱慈烺还是没有上朝理政,还窝在宫里面替吴三桂伤心呢!所以别的大臣都见不着他,但是郑森例外——那可是朱皇帝的大师兄啊!虽然郑森已经不提这茬了,但是朱慈烺却把这层关系挂在嘴边,以示对郑森的重视和宠信。
魏藻德的接班人,多半也是这位郑大师兄了!
不过对于郑森今天所说的话,朱皇帝却是不能认同的。
“大师兄说差了!”朱慈烺摇摇头,看着郑森,“靠人不如靠己,只有自己靠得住了,然后才能有别人可以依靠,如果自己都靠不住,哪有什么南人出钱,北人出兵?上皇当权那会儿,南人的钱,北人的兵,都在哪里?朕之所以想出这个考试选太子妃的办法,就是担心今后天家再出些靠不住的皇帝和藩国王。若是皇帝和国王靠不住,皇后和王妃就得担起责任来了。大师兄,你觉得一国君王最要紧的德性是什么吗?”
“当然是仁。”郑森道。
朱慈烺一笑:“那是为人臣者最希望君上拥有的德性吧?但朕却知道,为君上者光有仁是不够的,而且仁也不是最重要的德性,最重要的是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也。
因为君上就是靠他的智谋在治理天下,如果君上不智,辨不了是非善恶,也不知道该如何治国理政,更应付不了内忧外患,就和上皇那样,那仁就无从谈起了。”
郑森不知道该说什么——那个上皇好像是你爹啊!你这不是在说你爹是笨蛋吗?虽然这是事实,但是儿子不能这么说爹的,那是不孝!
“当然了,上皇的天资并不愚笨,现在上了年纪还能钻研算学,还和准格尔王国进献的美女学会波斯语,可见其天资聪颖。只是少年为君,所知所学甚少,尤其不懂财务税法,也不懂军略兵事,所以才会一再被人蒙蔽,自己的决策也极为昏乱,想当仁君而不得,只能当一个差一点葬送了大明锦绣江山的昏君。”
“还好大明有陛下!”郑森瞅准机会,一个马屁送上。
朱皇帝点点头,道:“多亏有朕啊!所以朕吸取了上皇的教训,这些年为了培养皇子们费了不少心思。朕开办小学、中学、大学、陆海军学堂,就存了培养皇子的心思。让皇子们和勋贵子弟还有各地汇集来的民间才子一起求学,也是为了让他们能多见见宫外的世界和宫外的人......见多才能识广,知人才能善任。太子、世子们只有见多识广,知人善任,而后才能成为学会君王之道。一个少智无知的太子或世子,即便学了一肚子的帝王之术,也是一个昏君!”
在朱慈烺看来,君王总是长于深宫,对外面的世界所知太少,而且一味醉心所谓帝王心术,也是封建王朝败落的一个主要原因。而崇祯领导的大明之所以一再输给皇太极领导的大清。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崇祯个人的能力比皇太极差得太多了!
皇太极是跟着老爹努尔哈赤一起创业的二代,什么没见过?而崇祯不过是养在宫里的亲王,治国打仗捞钱的事情一窍不通......根本就是个昏君嘛!
“陛下圣明。”郑森心说:你不也是自小在宫里养大的,怎么那么圣明呢?什么都知道......难道真的是太祖高皇帝下凡来了?
朱慈烺又道:“但是智这个德性,是不能单靠教导和养成的!人的天资有高有低,经历也有所不同,对所知所见的感触,也有所不同。太子的天资尚可,自己也算努力,但他终究是高高在上之人,未必能知民间疾苦,也未必知道小民的难治!”
为君王者当然要知道民间的苦,但是也不能有一颗圣母心,滥施仁爱。如果要朱慈烺在滥施仁爱的“圣母心”和冷酷无情的“钢铁心”之中做选择,他肯定会选后者。但是真正的王者,应该知道什么时候要施以仁爱,什么时候要冷酷无情——这就是君王的智!
而这君王之智,必须建立在知上。
而这知,又需要从不同角度去观察。
一件事情,从云端之上看和从云端之下看,很可能是不一样的!大明皇帝的继承人在将来当然会得到最全面的教育和培养,但是他们终究站在云端之上。
朱慈烺叹了口气,道:“太子再怎么体察民情,也是高高在上的人......所知所见,都是下面人安排的!所以朕希望未来陪伴在太子身边,帮助他治国理政,为他生儿育女,为他教养儿女的女人,不要太过高贵。”
郑森已经明白朱皇帝的心思了!
未来的太子妃无论是郑家的女儿,还是吴家的女儿,又或者是沈家的女儿,都不怎么让朱皇帝满意......
“陛下,”郑森提醒道,“可是初试百名之内的女子,都来自高门大户啊!”
“朕知道,”朱慈烺点点头,“可是现在大明有多少女子在上学?莫说小门小户,便是寻常的大户人家,儿子还能供他们求学上进,生个闺女能认得些字,会一点简单的算术就不错了。”
郑森说:“陛下可以选一些天资聪颖的秀女,由宫中教养。”
朱慈烺笑道:“怎么选?天资是否聪颖,还得用考卷来分高下啊!而且由宫中教导和养在深宫的凤子龙孙又有何不同?所以朕权衡再三,还是觉得用考试的办法选择太子妃......除了那些不能成为太子妃的女子之外,其余的应试女子,都是公平竞争,以考分定高低,得魁首者,无论出身如何,就是太子之妃,将来的大明母后!
至于考什么,朕会亲自出题!还会亲自监考......而且这次考试不仅有笔试和武艺比较,还会有面试!朕会一个个和她们面谈,所以绝对公平,不可能作弊!”
郑森松了口气,如果凭本事考,那郑家的女儿希望很大!因为郑家一直在为这事儿做准备,而且通过郑茶姑和坤兴公主,郑家大约也知道朱皇帝对太子妃的一些要求。
但是郑森还是对吴阿环不大放心......
“陛下,”郑森道,“好女子众多,太子何必只娶一人?不如一正一侧,同时纳两个妃子吧。”
“不可!”朱慈烺摆摆手,“太子在五年之内,有太子妃一人足矣......五年后,太子应该有了一二嫡子,太子妃的地位也已经稳固,到时候再纳侧妃不迟。”说到这里,朱皇帝又瞄了一眼郑森,道,“不过以考分最高取之的只是太子妃一人,其余的藩王妃、亲王妃,包括土豪儿的正妃在内,都会从通过复试的女子中挑选,不必看考分高低!”




抢救大明朝 第1295章 ??有颗果子叫四川
“陛下既然说了凭本事考,那咱们也就别多想了,让丫头们好好温课就是了......其实陛下的身体那么好,年岁也不大,太子妃就是考出来了,也得等上许多年才能再进一步啊!依老夫看,太子妃之争还是让丫头们自己去应付吧!咱们老一辈要争的,还是眼前之利啊!”
马士英马老头一双老眼似闭非闭,靠在一张躺椅上,轻轻摇着折扇。身边的茶几上放着的清茶,早就没了热气儿。
他所在的地方,还是那艘郑首富家的陈旧画舫。画舫里面就三个人,一个是郑芝龙,一个是沈廷扬。这三人当中的郑芝龙已经是退休状态的老臣了,沈廷扬和马士英都七十好几了,都在等着“位列三公三孤”——这其实是重臣退休的待遇,挂一个虚名,领一份厚禄,指点一下江山,别提多逍遥了!
当然了,他们仨都不是孤臣,背后都有一庞大的家族,还有遍布天下的门生故吏。
如果搁在太祖高皇帝的时候,这三位都得担心上了黑名单,可不敢这样私下串联,还算计着怎么争利。
不过朱慈烺不是朱元璋,他的皇位来源于血统传承而非群雄逐鹿,今年已经是大明立国300周年了。这个立国300年,在不久之前由衰转盛,实现了进化,把企图取而代之的两个敌人打得一死一残的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王朝的根基,当然比朱元璋初建草创大明的时候更加扎实,也更加深入人心。
如果大明能在立国300周年之际,将“顺”这个伪朝彻底打出争霸天下的大舞台,那么大明的江山就显得更加牢固,也许可以再传个二百八十一年......而把大顺赶出四川,就是马士英所说的眼前之利了。
而且这还是一个唾手可得的大利!
因为在略阳之战后,大顺国在陕南地区已经无法立足了。当李定国率军从略阳撤退,且战且退着退入阳平关后,坚守南郑和定军山的顺军也都得到命令,放弃城堡,走米仓道和荔枝道退往四川。而郧阳府的顺军则放弃了汉水流域的郧县、郧西,撤往了郧阳退往了山区继续坚持。
在失去了汉中和巩昌府南部的大片山区之后,四川省肥美的平原地区就失去了大部分的屏障。虽然还剩下一些山区横亘在四川盆地的北面,但是已经失去了战略纵深。
原本从关中平原走散关道剑门关有七八百里的连绵山路,正常行军得走上二十多天!
而从阳平关到剑门关间却只有区区200里山路,而且险峻的程度,也不能和阳平关到散关之间的道路相比。
而且略阳之战、沔县之战、褒河之战、散关道之战、褒斜道之战、子午道之战、傥骆道之战、祁山道之战、平定汉中府之战等九场密集上演的战役,也极大的消耗了李定国所部的实力。
根据川陕总督司(代理总督是阎应元)的奏报,不计算明军战败的沔县之战和褒河之战,在其余的七场战役中,明军一共斩获和俘虏的流寇军官兵人数超过三万!
其中被掩埋的顺军官兵尸体就超过15000多具,俘虏16000余人......这可都是很难造假的!所以顺军的真实损失一定会大大多于三万,甚至有可能会翻倍。
也就是说,大顺60万府兵中的10%已经打光了,而且打光的这10%还是他们的精锐!
当然了,明军损失也不小。尚可喜、吴国贵两军就损失了三万人!吴三桂在略阳又损失4000多人。刘生在祁山道上也损失了3000余人。阎应元指挥三个近卫士同李定国留在汉中府和褒斜道、子午道、傥骆道的四万余大顺军进行了一连串激战也造成了己方4000多人的伤亡。而史德威挥军攻打仇池山更是打出了个尸山血海,整整打没了8000人......林林总总加一块,差不多也有五万了!这还没算在略阳损失的义民。
不过大顺这边的损失是实打实的人没了,而大明这边是伤亡,伤者还可以抢救,所以最终的损失应该少于五万。而且明军的总兵力比大顺要多几十万,同样的损失可容易补充。
另外,陕南一带的老百姓不知怎么回事,特别热爱大明朝,都哭着喊着要从军打流寇,所以补充战损倒也容易。
如果四川各处也这样,那这个果子就真的熟透了!
1...428429430431432...7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