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除非大顺能够迅速从米仓道和荔枝道调兵入汉中,否则等另外两个近卫军步兵师通过子午道和傥骆道入汉中,李定国就算就三头六臂,也夺不回汉中了......
李定国现在虽然知道事情不妙,但是也不能回头了。
因为他的军队已经连续作战多日,早就是疲惫之师,现在调头回汉中,也打不出沔县之战和褒水之战那样的胜利了。
而且吴三桂的援兵随时会抵达略阳,一旦李定国的大军撤退,这些援兵就会畅通无阻抵达略阳,到时候回师汉中的李定国就得腹背受敌了......
李定国一咬牙,问左右:“臼炮运上来了吗?炮位挖好没有?”
边上一个幕僚回答:“已经有两门12磅臼炮运上来了,炮位正在挖。”
“让他们快一点!”李定国道,“挖好炮位就给额狠狠的轰击......这一战,无论如何都要宰了吴三桂!”
......
“吴三桂啊吴三桂,你什么时候死啊!”
发出同样感慨的是郑芝龙!
在东湖镇上的泉国公府内,郑芝龙刚刚看完大元帅府派人送来的最新战报,忍不住就嘟囔了一句。
“阿爸,这话可不能瞎说啊!”出言提醒的是郑森。
郑森这次入朝是为请辞东宁节度使和东宁撤藩而来的——管辖着泉州府的东宁镇现在已经有扎眼了,朱慈烺虽然没说什么,但是郑芝龙、郑森和郑建功三人自己心里是有数的。
所以从去年开始,郑森就一再上表请辞和请求入朝为官——他入朝可不是来当寓公的,而是想接替年迈的郑芝龙入阁,不是当户部尚书就是当工部尚书......总之都是郑阁老了!
在洪兴二十年正月,朱慈烺终于答应郑森入朝的事儿,不过没有答应东宁撤藩,而是让郑森入朝来谈这事儿——和明朝别的皇帝热衷改土归流不同,朱慈烺并不愿意撤藩,而是更愿意移藩......把藩镇往外移,从熟地移往生地,这可比一撤了之要好得多。
现在的问题就是把郑家的东宁藩移往何处了?
:。:





抢救大明朝 第1287章 新财阀VS旧军阀
听了儿子郑森的提醒,郑芝龙只是一声冷笑,看着儿子道:“大木,你就不希望吴三桂一命呜呼了?他要是没了,吴家这群土包子还有谁能拿得出手?吴三辅能行?吴国勇能行?吴应熊能行?”
郑森摇摇头道:“他们三人当然不能和吴三桂比,也不能同孩儿和二弟相比。但是......您老别忘了皇后,别忘了太子!”
郑芝龙冷笑道:“皇后年长色驰,还能得宠多久?至于太子......太子姓朱啊!而且本朝禁止表婚,太子是不能娶吴家的女儿为妃,倒是老夫的孙女们希望很大!”
郑芝龙的儿子一大群,孙女当然也就多了,而且郑芝龙那些儿子们除了郑建功尚了公主,其他都娶了江南名士家的女儿为妻,所以在郑芝龙的孙女中,学霸的比例很高!
郑芝龙笑着:“老夫已经看了金陵女大初试的成绩了,排名前100的才女当中,就有11个是我家的女娃,还不算老二和公主所生的女儿,还有18个和我家沾亲带故......差不多占了三成啊!而老吴家拢共只有一个吴阿珂入选,排在93名,比老夫的11个孙女都要差。”
郑森听着老头子的话,有点哭笑不得......这老头真把给太子选妃当成考状元了?
不过老吴家在场比试当中的确落了下风,吴三桂、吴三辅、吴三凤、吴国贵、吴国正、吴国勇等人的闺女也不少,可是初试成绩排在百名之内的就是一个吴阿珂。如果放宽到三百名的话,就多了一个吴国贵的女儿吴阿环。三百名后,理论上可就没资格去参加复试了......就算勉强参加了,也是陪衬,绝对入不了女大。毕竟金陵女大第一期只收100人。
“阿爸,”郑森眉头紧皱,“朝中都知道我家和吴家不睦,但是现在大敌当前,您的这些话,可万万不能当着外人的面说。就是当着自己人的面,也不能说啊!”
“知道,知道......你阿爸还没老糊涂!”郑芝龙摆摆手,又道,“大木,现在时候不早了,该和老夫一起去宫里见陛下和你妹子茶姑了。估摸着陛下会和你商量东宁移镇的事情,你想好要怎么回答了吗?”
“想好了,”郑森道,“能撤藩是最好的。我家在海军有不少人了,一官行又越办越兴旺,在新洲合众国也有局面,不需要再占个藩镇。东宁镇对我家来说,不是实力,而是包袱。”
郑家的东宁镇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泉州府,一部分台湾都司。泉州府当然是赚钱的府,财源广进,是东宁镇的“现金母牛”。但是台湾都司却是个无底洞,郑森每年往里面贴几十万,已经贴了20年,都没开发出多少。
因为台湾的商用价值实在不高,所以郑森只能用设置卫所的办法进行武装屯垦,设置了台湾都指挥使司,都司下面又设立了台中、台东、台南、台北四个卫,每个卫下又设了五个千户所,再下面的百户所。
另外,郑家在台湾都司的驻地,也就是原来荷兰人的热遮兰城建立了东宁市,作为台湾岛的中心城市。
经过20年移民开垦,现在台湾岛上的汉人军户(其实是武装农民)总数达到了将近三万六千户,口二十万有余——这个数目看着很少,但却是郑森多年努力,贴了几百万两银子的老本才经营起来的!
之所以如此艰难,主要原因有四个。
一是因为台湾岛上的热带疾病太厉害。
第二则是因为台湾也不是贸易中转站——这年头路过台湾海峡的各国商船都去泉州府的安平港或是厦门港停靠,没谁会去台湾的东宁港。
第三则是因为宝岛台湾上并没有什么宝,平原很少,特产就是鹿皮。
第四则是因为可以去的地方太多!
如果不怕痢疾索命,去金瓯军、暹罗国、西洋军、马六甲十二公国和淡马锡岛都不错啊,干嘛去台湾?
如果受不了暑热和痢疾,可以去辽阳,去黑龙江镇,去安东镇,去新洲合众国......特别是新洲合众国,气候舒适,土地肥沃,还有貂皮和黄金这两样让人眼馋的好东西!
所以这台湾能经营起来,全靠郑家砸钱和朱皇帝源源不断的向岛上送囚犯。
郑芝龙听儿子想甩包袱,于是笑着摇摇头道:“既然台湾是包袱,那我家就得背起来!泉州府可以不要,台湾都司却得继续拿在手里......而且还得继续投钱开发!”
“那一年得赔几十万,这钱......”
“我家出呗!”郑芝龙道,“赔自己的钱,才能精打细算......才能一个铜板掰成两半赔!要是没我家来赔钱,换成朝廷来赔,赔1000万两下去,台湾也不会有现在的局面!”
那是当然的!
赔国家的钱和赔自己的钱能一样吗?
而且整个大明,论起赔钱的本事,郑森绝对是靠前的,能比他强的也就是郑芝龙、朱慈烺、沈廷扬这区区几位了。
“那就把台湾继续背着吧......”郑森叹了口气,“让郑经去管东宁镇,继续赔钱吧!”
“还得要一块地。”郑芝龙道,“一出一进,显得朝廷没占我家的便宜。”
“要哪儿?”郑森问。
“要琉球!”郑芝龙道,“尚家走后,琉球无主,朝廷正不知道该怎么接管,东宁正好吧琉球要到手,再设一个琉球府。”
“琉球府......能赚钱吗?”郑森问。
“赚不了,”郑芝龙摇摇头,笑道:“不过也亏不了。”
......
“大师兄,你真要琉球?这可是个鸡肋一样的地方啊,怎比得了泉州?”
东湖宫内,郑皇贵妃居住的望海堂内,正在和郑家父子说话的朱慈烺听到郑森想以琉球换泉州后,果然是龙颜大悦。
他当然知道泉州府是东宁的财源,而琉球不过是鸡肋一样的地方,根本不能相比。
郑森的提议,实际上就是包袱自己背,好处则让个朱皇帝,这就是忠臣啊!
郑森笑道:“琉球和台湾本属一体,有了琉球,台湾的价值就倍增了,而且琉球是熟地,开发起来比台湾可容易多了。东宁用泉州易琉球,短期看是亏本的,但是长期的利益不小。”
朱皇帝点点头,道:“短期的窟窿怎么补?东宁镇需要朝廷补助多少?”
“不需要朝廷补助什么,”郑森笑道,“台湾现在已经有了些收入,节省一点也可以应付各种开销,短不了多少的。琉球应该小有盈余,正好补了台湾的亏空。”
“那台湾都司历年的亏空是怎么回事?”朱慈烺又问。
“那都是移民的花费,”郑森道。
“以后不往台湾移民了?”
“还移民!”郑森道,“不过不用东宁镇的钱来办移民,由我家出钱。”
“那你家不是亏了?”朱慈烺打破砂锅问到底了!
郑森还是笑吟吟道:“不亏不亏......之前移民的时候就做了安排,不是集中在东宁市周围,而是撒网一样将各个千户所、百户堡分在台湾沿海地区。在平原比较多的台南卫、台中卫一带,各所各堡之间,有大量的空地,正好用来建立甘蔗庄园。这是有利可图的买卖,不会是无底洞,一定会有赚钱的日子。”




抢救大明朝 第1288章 ???朱与郑与沈共江南
朱慈烺知道郑森的话多半是真的,因为在原本的历史上,郑家就把台湾经营成了一个可以和整个大清朝对抗的基地,一直抗拒了四十年之久。
如果年年亏本,根本用不着施琅攻台,自己就亏死了。
虽然明郑集团最后还是败给了庞大的清王朝,但是他们也让清王朝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这种代价甚至演变成了两颗足以让清王朝覆灭的毒瘤!
其中一颗毒瘤叫迁界禁海!
在历史上,清朝的康熙皇帝为了对付台湾岛上的郑家,甚至采取了杀敌一百,自损三千的迁界禁海,根据当时人的记载“勒期仅三日,远者未及知,近者知而未信。逾二日,逐骑即至,一时跄踉,富人尽弃其赀,贫人夫荷釜,妻襁儿,携斗米,挟束稿,望门依栖。起江浙,抵闽粤,数千里沃壤捐作蓬蒿,土著尽流移!”
光是在这场迁界禁海之难中,东南百姓死者就数以十万计!
连大汉奸李永芳的次子李率泰(本时空已经被凌迟)都在遗疏中交待说:“臣先在粤,民尚有资生,近因迁移渐死,十不存八九。”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康熙年间的迁界禁海之策,是继东南、闽粤等地的屠杀政策后,对东南沿海经济的又一次沉重打击,同时也最彻底的将中国封闭了起来——这种封闭的力度远远的超过了明朝的闭关政策。因为明朝再怎么闭关,也不可能把沿海地区全部清空,考虑到封建王朝的管理能力,只要不清空沿海,就没办法真正阻止海上的往来。
所以明朝真正的海禁实际上只是从大规模下西洋结束(官方的下西洋行动存在,就不能算真正的海禁,否则的话禁止私人进行海外贸易的西班牙也得算海禁国)直到嘉靖倭寇大起,前后也就一百余年。而且封锁的也不牢靠,要不然嘉靖年间那些出口转内销的大倭寇哪儿来的?
而康熙年间的迁界禁海,可以说是真正斩断了在晚明时代已经非常畅通的中外交流渠道,也关上了一扇扇可以眺望世界的窗口。
后来清朝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各种改良救亡都进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断太久——广州许是个例外,但是其他地方的中国人,特别是统治阶层脱离世界实在太久了。
连林则徐这样的福建士大夫居然都不知道洋人的膝盖可不可以弯曲,清朝的封闭就可想而知,迁界禁海的后遗症也可想而知!
而另一颗毒瘤则是洪门!洪门虽然不一定是郑成功所创立,但是其诞生肯定和陈永华以及郑明集团有关。
后来领导排满革命,推翻清王朝的中山先生,也是洪门弟子!而革命党人中的许多骨干也有洪门背景。
所以,满清王朝为毁灭郑家这个海商集团,真的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
而郑家可以倚靠台湾岛和福建沿海的小块地盘,和满清斗争到如此地步,也足可见其能力突出。也足可证明郑氏集团是一个有别于明末其他官僚贵族军阀集团的新式政商集团!
要知道台湾被清朝攻占后,计点人口的结果,只有区区十二万!考虑到清军屠刀的因素,在郑家统治下的台湾的汉人人口,顶多也就是二十余万。
如果郑家的实力再大一点,地盘再多一点,人口再多一些,郑家三代当主的命再长一点......郑家会不会变成中国奥兰治家族都未尝一定!
而现在的郑家,就是一个实力更大、人口更多、地盘也更多,而且家主寿命也更长的郑家!
而现在的大明还不止郑家一个以工商业为经济基础的大资产阶级家族,而是有许许多多类似的大资产阶级家族......而且还集中在如今大明王朝的核心——四江两湖闽粤等东南八省地盘上面。
而这些工商家族的首领,毫无疑问就是朱、郑、沈三家!
朱与吴共江南是不存在的,但是朱与郑与沈共江南却是明摆着的......
“大师兄,”朱慈烺看着在原本的历史上已经因为热带传染病而身亡,但是现在仍然身体健康的郑森(他这个东宁节帅长驻泉州,基本不去台湾),笑着说,“用琉球换泉州还是让你家吃亏了,南迁以来,你家为国出力出钱,实是中兴第一功臣之门。朕怎可如此亏待功臣?要不这样,琉球还是归东宁。
此外,朕再封你家一个国!大师兄,你想要哪里?”
郑森听见朱皇帝要给自己封国,心里就是咯噔一下——亏啊!
能赚钱的封国早就给姓朱的占完了,挑剩下的地盘多半是亏本盘,又得郑家拿钱去填窟窿!
而且郑家和吴家不一样,不是封建军阀,手底下就一帮船头——这些都是商人,不是只会砍人和守租的武士,所以很难让他们去占领太多不赚钱的地盘。一个台湾,已经让老郑家头疼死了!
“不知陛下想将哪里封给妾身的父兄?”在一旁作陪的郑茶姑看见气氛有点尴尬,马上插了句话。
朱慈烺笑着:“也不能亏了功臣,总要找一个富些的底盘......苏禄国如何?苏禄原来的苏丹迁去了亚齐,苏禄岛和附近巴拉望岛以及勃尼岛上的沙巴之地都空出来了,正好立个封公国。”
郑芝龙和郑森同时松了口气——这块地皮不赚钱,但是也赔不多,郑家还是可以吃下去长期投资的......
两父子互相看了一眼,双双起身行礼叩谢。
朱慈烺笑道:“起来吧......这是你们郑家应得的。不过老泰山和大师兄都不能去苏禄就国,你们还得留在都中辅佐朕。”
朱慈烺把苏禄国发给郑家是让他们去亏本的,不是想把郑家父子打发出国——他用这个办法去削弱郑家的财力,以维持皇家财团对郑家财团的优势。
朱皇帝顿了顿,又说:“老泰山年事已高,可以在三师、三公当中挑一个,当朕的顾问之臣。户部朕打算让沈崇明来接,沈崇明的工部就给大师兄吧!
工部原来是个花钱的衙门,不过在沈崇明的打理下,现在成了个赚钱的衙门了......现在交给大师兄,朕就能高枕无忧了!”
沈崇明就是大明二富沈廷扬!他本来就是忠臣,又得了朱皇帝这个明主,当然可以尽情发挥了。先是执掌“北户部”(其实就是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活),后来北户部撤销,他又成了工部尚书。
朱慈烺又把直省地盘上的运河、官道和各地的矿务,全数划归工部管辖。
在沈廷扬的运营新,运河、官道可以“收费”,还可以在沿途开设商市;矿业可以发包收取包税,也可以由朝廷自营;还有北方一些地区的港口和城市中也有许多属于工部的产业,所以大明的工部居然成了一个赚钱的衙门——在直省范围内的河工、路工、矿工、城市和港口建设等大工支出,都可以由工部的收入解决,而且还有盈余!
现在朱皇帝又把这个赚钱的工部给了郑森,同时还让沈廷扬接管户部,再加罗大公的外交部,马士英的刑部,郑建功的海军部,如今以郑沈罗三人为首的南人党,在大明朝廷各部长官中的占比已经过半了!
:。:




抢救大明朝 第1289章 ???考出一个太子妃
郑芝龙位列三公,郑森入阁出掌工部,郑经出任东宁军节度使,郑聪(郑森次子)受封苏禄公,郑渡(郑芝龙三子)出知泉州府,郑恩(郑芝龙四子)出知琉球府(属东宁军)等六项和郑家有关的人事任命,在洪兴二十年的二月二十五日同一天发布。
对于安平郑家而言,真可谓是六喜临门!
再加上有11位郑家小姐进入了金陵女大初试的前100名,使得太子妃出自郑家的概率大增。
郑家如今的风头可谓极盛,一举盖过了皇后吴三妹的娘家,成为了如今大明朝的第一勋贵!
不过现在还是非常时期,皇后吴三妹的哥哥吴三桂还被李定国围困在略阳,生死未卜。
所以六喜临门的郑家必须低调一些,免得给人一种小人得势的印象。因此郑家没有大摆酒宴进行庆祝,而且还闭门谢客,连和他们一党的南人朝臣都进不了东湖镇上的郑家大宅门。
不过宅门进不去也不等于没法私下见面。东湖镇是临水而建,凡是建在东湖镇上的高门大宅,全都是依水而建,有私家码头,闲暇的时候可以泛舟湖上......
一条装饰得非常简朴,看着还有点陈旧的画舫,在二十五日傍晚的时候,就在靠近泉国公府的湖面上悄无声息的航行,最后驶入了一处僻静的港湾,才停下不动了。船尾的烟囱还冒出了袅袅炊烟,显然是有人在这条画舫上面聚餐。
而这条看着就低调的画舫的主人,正是太保,克难泉国公郑芝龙。
“您老人家过日子还真是俭省啊,这条画舫都旧成这样了,也不舍得买条新的?都六喜临门了,也不舍得请大家伙吃点山珍海味,就捞点东湖里面的鱼虾待客么?”
正端着酒杯望着一桌子寡淡的河鲜果蔬说着玩笑话的是外交部尚书罗大公,这位大明最后的状元,今年已经五十多岁了,也到了保养身体以求长命的年纪,早就不稀罕什么山珍海味了。
“这叫低调!”大理寺卿纪坤淡淡地说,“陛下的盘算一直都是以北制南,可如今的八部尚书当中,南人却占了五席,只有吏部、礼部、兵部在北人手中。现在更是连第一勋贵的位置,都要南人占了。”
“可不能这么说,”刚刚就任户部的沈廷扬摇摇头道,“应天勋贵当中,还是北来者占多数,至少有十分之七,而且都是军功世家,强悍得很!
不像咱们南人勋贵,大多都是工商士大夫出身,即便有军功,也是海军的军功,总归比不上陆军的。”
他这话不是看不起海军,而是海军很难在大明天朝的政治生活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大明是大陆军国家,陆军的人数接近100万。而海军的人数满打满算就是五六万,而且都驻扎在外,应天府和武汉府是没几个海军的。
“可是南人有钱啊!”马士英的儿子,武汉知府马銮笑道,“天下财富汇集东南,东南寻常一府的富商巨贾,往往就能抵得上北方一省的数目。有了钱财就能大办学堂、培育人才......这几年应天、武汉、天津三大太学,还有南京大学、南洋大学、北洋大学的学生,都是南人占了八成以上。就只有军部的学堂,是以北人为主。”
他说着话,又瞄了一眼郑芝龙,“现在陛下又想用考试的办法为太子和诸皇子选妃......只怕这太子妃,多半是南方的才女了!”
“那倒未必!”驸马爷郑建功摇摇头,眉头也皱了起来,“坤兴公主说吴家的那两个丫头都是绝色,不仅美,而且媚,可以在所有应试的女子中排上前两名!”
在朱慈烺的推动下,坤兴公主和昭仁公主也都接受过新式教育,而且学业都很不错。所以她们俩和朱慈烺的贵妃徐尔霖、金东珠,还有朱慈烺和吴三妹所生的大女儿,已经和骆修身的儿子骆克敌订了婚约的朱天凤等五人,也都被朱慈烺抓了差,参与了金陵女大的筹备的招生。如果她们能在朱慈炋的辅导下掌握女大的教材,那么她们还会成为女大的老师,成为中国第一代职业女性......
而吴家送到武汉应试的两个女孩,虽然在学业上不算出色,但是她们的相貌却都是绝美。
“不怕的,”马銮摇摇头道,“吴阿珂就算美得跟天仙似的也没用,她是太子的表妹,陛下已经是说了,不能表婚的。”
“可吴阿珂还不是最美的,”郑建功道,“吴阿环才是所有应试的女子中容貌最出众的......陛下所指的表婚,是说血亲,不算义子的。所以这个吴阿环是可以当上太子妃的!”
明朝本就有不得表婚的规矩,不过执行得不严,空子也不少——因为这个规定的依据不是生物学而是伦理。为了避免未来的大明天子和亲藩君主因为近亲结婚生下脑残的继承人,朱皇帝就规定以血缘为依据确定是否表婚。
所以吴阿珂不能参选太子妃,吴阿环却可以!
“吴阿环不是排在200名开外了?”罗大公问,“她应该考不上女大吧?”
罗大公的一个女儿也通过了初试,排名第五!妥妥的学霸啊!所以他也关心谁能当上太子妃的事儿......自然也知道这吴阿环的排名了。
1...426427428429430...7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