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东湖宫内,朱纯杰和马士英正喜气洋洋的在向朱慈烺通报虎牙山反贼的事儿!
“5000人?”朱慈烺脸色微微一沉,“怎么可能有那么多贼?”
这个数目真的有点多了,现在大明是朗朗乾坤,昭昭日月,而且还是圣君在朝,民生安乐,怎么可能有那么多的反贼?
“陛下,”朱纯杰笑道,“真正的反贼当然不可能有那么多......现在聚集在虎牙山和虎牙镇的2000贼人,都有不少是假贼!”
贼还有假?朱慈烺问:“假贼是怎么回事?”
马士英笑道:“假贼就是假冒之贼......原本不是贼,而是官,现在假装成贼!”
“这是为什么?”朱慈烺不解道。
“当然是为了引贼出川了!”朱纯杰道,“蜀道艰难啊!臣等觉着既然入川灭贼困难,不如反其道而行,来个引贼出川......用假贼引真贼,再看看能不能用假贼替换下真贼再返回四川,来个里应外合,奇袭夔门!”
“里应外合,奇袭夔门?”朱慈烺眼前一亮,已经明白朱纯杰、马士英在打什么鬼主意了。
“这事儿能成?”
朱纯杰道:“可以试试看!”
朱慈烺点点头,刚想说话,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然后就看见黄小宝一路飞奔而来,手上还拿着一本奏章。
到了朱皇帝跟前,黄小宝行了一礼,然后就奏道:“陛下,大元帅府转来的川陕紧急奏章!”
抢救大明朝 第1281章 李公子姓牛(新年快乐)
川陕紧急奏章?
有多紧急?
朱慈烺一下就紧张起来了,这段时间陕南正在大战呢,可千万别出什么纰漏啊!
虽然从纸面上看,大明无论是国力、军力、财力都占了极大的优势,但这种优势并不能形成碾压的效果。因为大明也好,大顺也罢,都不是那种动员能力很强的近现代国家。
大明是一个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国家,而大顺则是一个封建军事国家。可别以为多了个“半资本主义”,大明就能吊打大顺了。现在是17世纪,不是19世纪,资本主义的优势没那么大。在历史上,奥斯曼帝国一直到1683年还能兵临维也纳呢!如果一大堆欧洲国家联手出兵,维也纳也许就要被奥斯曼人的军队血洗了。
如果要仔细分析一下大明和大顺两国的真实实力,也会发现两者之间的差距并没有那么大。
大明的真实实力是一亿几千万两的财政收入(并不都是现银,还有大量的物资)和几万户聚居在应天府及其周围的“新贵族”,还有武汉、应天、上海、泉州、广州等五个能够生产先进枪炮的手工业中心,还有十几万从小养成的近卫军战士,以及三四万经过多年养成教育和专业训练,已经军队实践而培养出来的陆军军官。
对了,还有一支可以和荷兰海军、英国海军一较高下的海军!
而大顺帝国的真实实力则是60万刚刚发展到二代的府兵户——在战争环境中长大的二代军事贵族是非常难对付的!
历史上把大明铲翻的满洲贵族就是一群二代,他们比努尔哈赤那一辈可难对付的多——他们是强盗有文化了!一群高素质的强盗,想想就知道不好惹了。
大顺帝国还搞出了60万户那么多——大顺这个国,其实就是这60万军户的国,其他三四千万人口根本不是“国人”。
当然了,60万户府兵也不等于真有60个能打的二代,这个数目之中还包括大量还在服役的一代老兵,也包括大约5万担任文官和文吏的府兵户,还包括一些因为穷困而难以承担兵役的府兵户。
但是能打的总还有半数,也就是将近三十万,其中可以充当核心的高级府兵起码也有两三万。
如果单以军队素质而言,大顺可一点不比大明来的弱。
不过在军工和财政方面,大顺就远远比不上大明了。大明这边燧发枪已经开始普及了,而大顺那边火绳枪还有点缺乏,只有陕西方面的顺军和李继成的长征府兵才有充足的火绳枪可以用。
但是凭借着60万府兵户和两三万高级府兵,大顺还是有一战之力的。
朱皇帝有些紧张的接过黄小宝递上的紧急奏章,打开后先一目十行看了一遍,然后又逐字逐句的看了一遍,最后眉心就拧成了一个球。
陕南之战打得不好!
论起足智多谋,用兵诡谲,吴三桂比李定国真是差远了......分明已经胜券在握,却因为贪功冒进在汉中平原吃了两场败仗,折了近三万人,还损失了尚可喜、尚之信两员大将。
不过吴三桂总算没有放弃略阳这个战略要地,而是收拢义民、扩充军队、积极防御......以吴三桂守城的出色的守城能力和李定国糟糕的攻城能力,略阳应该能坚持一段时间。
而略阳暂时不失,凤县县城应该就没有大碍——吴国贵收拢败兵退守凤县,应该可以守住。能够守住凤县,关中的援兵就能继续开往散关道前沿,去拯救被困的吴三桂。
另外,走褒斜道、子五道、傥骆道入汉中的三个近卫军师绝不会像尚可喜和吴国贵一样被李定国击败。因为近卫军的野战能力和夜战能力都比藩镇军强得多!
而且他们会尽可能选择夜战而不是白天作战,以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优势。
而顺军在汉中盆地中的几个城堡,恐怕也抵挡不住近卫军的攻击——近卫军官兵都已经掌握了挖掘平行壕和蛇形壕的方法,即便没有携带火炮,也能攻破那些修建的比较马虎的棱堡。如果顺军的城堡比较坚固,那也没关系,他们会自己修建简易棱堡,作为在汉中持久的根本。
所以陕南之战只能说打得不好,不能说已经败了......只要略阳能守住,胜券依旧在握啊!
朱皇帝吸了口气,合上了奏章,然后挥挥手,示意黄小宝退下。
“陕南之役已经到了关键时刻,前线已经竭尽全力,”朱慈烺说,“如果能在东线搞点事情出来当然是大大有利的,你们要努力为之,如果需要调动陆军,就去和兵部李岩、军师封思忠商量!”
“臣等领旨!”
......
大明的特务机关正筹谋着要利用汇集虎牙山一带的“荆楚好汉”钓一条大鱼的时候,传说当中的李公子,已经悄悄潜入了荆州府城江陵。
说是悄悄潜入,其实也不是穿着夜行衣翻墙入城。这位李公子可没那么大的本领,而且也没有必要。因为大明朝的边境管理是很松的,而且也不限制人员流动。虽然大顺和大明的东部、北部边境上常年剑拔弩张,进出不便,但真的难不倒大顺的暗探细作。
他们一般都会取道安南或是暹罗进入大明。走安南的话,则是从梨花江口岸通关,然后花点钱做个安南身份,再以经商的名义进入大明。进入大明后,在直省范围内,基本上就是随便溜达了,只有少数的禁区去不得。
走暹罗的话就更安全了,从缅甸出海到普吉岛,然后再进入西洋军的地盘。说是从广东或福建什么地方漂来的,就能办理户籍(基本没有人去调查),然后拿着西洋军的户册就能“回籍走动”。进入大明后一样随便可以在所有的直省范围内溜达......
而这位要办大事李公子则是拿着西洋军的户册,从广东进入大明的,当时还遇上了天竺公主妮莎到访,跟着看了一回热闹。看完热闹后,他就北上进入了湖广,为了安全起见,并没有进入大明西都武汉府,而是走湖南入了荆州。
一路上他都在考察大明的农村和农业——这位李公子可不是一般的流寇,而是一个对财政和农事非常有研究的流寇。这李公子姓牛......这话有点奇怪,但他真的姓牛,是牛金星的幼子,单名一个介,名叫牛介。
他们老牛家在大顺这里算是文化人,父亲牛金星是大顺的左辅大学士,也就是宰相,兄长牛佺是户政府尚书。而牛介则是在大顺入川后才成长起来的“二代”(牛佺并不算二代),能文能武,少时跟过不少四川名儒习文,后来又入昆明讲武堂习武,讲武堂毕业后先从军,后又入户政府做贸易——就是和大明的贸易,这既是为了通有无,也是为了搜集情报!所以他对大明的经济特别是工商业的繁荣是非常清楚的。
而这一次的湖南农村之行,又让他对大明的农业和农村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大明的农事很强,但是不均。强在大农很多,有财力往农事里面投入,所以农具、耕牛、耕马、磨坊、水利设施等等,都比大顺那边好得多。
但是大农太多太强也造成了小农大量破产,土地日益集中,失地农民衣食困难......这就是大顺朝的机会啊!
抢救大明朝 第1282章 走,起义去!
牛介掀开了四轮马车的帘子,透过玻璃车窗向外望了一眼。满街都是卖欢喜坨、面窝、豆皮、热干面,猪油饽饽的小贩。
高一声低一声的叫卖声音透过车窗的缝隙和各种诱人的食物香味一起飘进了车厢。这条街道因为通向码头,所以非常繁华,除了叫卖吃食的摊贩,沿街还开了许多铺子,鳞次栉比,一直穿过城门,铺到城外的南码头。街道上的行人很多,半数是行商或是在南码头一带有营生的江陵城的居民,还有半数则是衣衫褴褛,扶老携幼的流民。
没错,就是流民!
牛介看到这些流民,嘴角就向上翘起,浮出了嘲讽的笑容。
什么大明盛世,什么煌煌天朝......都是表面风光罢了!看看这些失了田地,连佃户都当不上,只能流浪乞活的流民吧!自古以来哪有这样的盛世天朝?
当马车接近南门瓮城的时候,流民已经多到人山人海,几乎要塞满整个瓮城了。不过这些流民并没有堵路,在进入瓮城后就迅速向道路两边分散。
已经在大明本土溜达了好几个月的牛介知道,这些流民是去粥厂觅食的。
施粥以赈饥民的粥厂在大顺国内也是有的,但并不多见,也不常设,更不会开在城市当中,而是在灾荒之内设于乡间。通常是由受灾之乡的府兵大户挑头,自家出些米粮,再请官府发点赈米,在村镇当中熬粥施舍,让饥民有个活路。
而大明这边的粥厂却大多设置在城市,而且还是常设的,不管有没有灾荒,也不管来乞食的是不是饥民,只要穿得够破够脏,就有一餐稀粥可以喝。不过不能带走,得当着施粥的小吏把粥喝完。
江陵的粥厂就摆在城南的两个瓮城,瓮城的两侧还开了专供饥民离开的小门——喝完粥后,不得停留,也不能重新排队,必须马上离开。江陵县的官府还在粥厂外面安装了很多木栅栏,隔出很多条单向的通道,所以排队领粥的秩序很好。
而从小门离开瓮城后,要返回重新排队就不容易了。因为小门只出不进,而瓮城的大门口都有荆州府的土兵(荆州府的地方军)站岗,会衣衫破烂的流民进城——流民只能从江陵城的东门进入。
在江陵东城,原本的江陵王城的一角,还修建了一个“流民营”,专供流民居住。在能够行动的流民离开后觅食后,还会有江陵县的小吏去流民营内向不方便行动的老人、病人施粥。
另外,在江陵城东的瓮城内,还有不少殖民商行的铺子,都是骗人下南洋去新洲的......一个个都黑的很,动辄就要人签三年五年的包身契约!
哦,也有能从殖民商行收钱的!如果哪家流民有未婚少女或是守寡的少妇,也愿意让她们去新洲嫁人,倒是可以拿一笔钱,根据年纪和姿色不等,得钱也不同,多的可以拿到上百两。
不过牛介对此是非常怀疑的......上百两“买”个女孩子运新洲,得收多少钱“嫁”出去才有赚头?起码得五百两吧?谁买啊?能花五百两银子娶个老婆的人,会走投无路去新洲合众国讨生活吗?难不成那里真有金山银山?
所以这些人贩子一定是把人家好好的女孩子卖去青楼妓馆了!
这大明的官府也真是无能到了极点,这种明目张胆贩卖人口,拐卖良家妇女的事情他们都不管管!
“李公子,码头到了!”
这个时候,牛介乘坐的马车已经停在了江陵南码头外。
赶车的也是大顺朝的潜伏人员,隶属大顺户政府贸易司——这个衙门是顾君恩创立的,既管对外贸易,也管情报搜集!
牛介从车厢里面钻了出来,四下张望了一番,已经看见一条挂着顺风行认旗的商船已经泊在码头边上了。
顺风行的后台老板就是大顺的户政府贸易司,在荆楚各地都有分号。
一身员外打扮的牛介快步了上去,两个水手打扮汉子迎了上来,挡在了牛介跟前。
牛介拱拱手,然后用右手拍了拍左胸,笑道:“老板发财,一帆风顺,财源广进!在下南海李一介,有礼了!”
“原来是李公子,”其中一个水手也抱了抱拳,然后用左手拍了拍右胸,“公子来江陵游学还是经商?”
牛介道:“在下是来访友的。”
那水手问:“不知贵友家居何处?”
牛介道:“荆州府虎林州……不知能搭顺风船否?”
“巧了,我家的沙船正好经过虎林州。”
“那就打扰了!”牛介又拱了拱手,“船费好商量。”
“船上请!”那水手做了个肃客的手势,然后就领着牛介上了船。
船舱内,有十个年纪和他仿佛,或是商人,或是书生打扮的汉子已经等在那里了。看见牛介进来,都扭头看着他。
“在下李一介,见过诸位兄弟。”
所有人都站了起来,冲着牛介抱拳行礼:“见过李公子。”
牛介笑了笑,然后就大步走到一张空着的摆在上首位置的椅子大模大样坐了下来。然后冲着船舱当中的十人摆摆手,“坐,都坐。”
看到大家都坐下了,牛介一脸的严肃,“诸位都说说吧,都联络了多少好汉?”
一个络腮胡子,高鼻深目的壮汉道:“李公子,咱们已经联络了五六千条好汉!”
“那么多?”牛介一愣。
“李公子有所不知,”大胡子道,“如今荆楚一带流民很多,朱家朝廷又疏于管制,所以就有了许多流民拉帮结社,形成团体,咱额们只要拉拢一批帮主会首,就能聚拢起数百上千的好汉。额们联络到了五个帮主会首,总共能拉出2000壮丁!”
另外一位文士打扮的中年补充道:“除了拉拢帮主会首,额们大顺在荆州府一带也有基础。当年额们在巴东、归州一带的山沟沟里坚持了好些个年头。
后来虽然支持不下去了,但也只是偃旗息鼓,并没有被朱贼斩草除根。贸易司的人一直暗中和他们保持联络,现在正好把他们发动起来,丁壮也能有1000余人。”
大明朝廷对农村的控制是比不了大顺朝廷的,后者有60万府兵户遍布乡村!
而大明大部分的县及以下地区,都有相当大的自治权,只要能把税交足了,朝廷就不怎么管,也很难管的过来。
只有在应天、武汉、上海、扬州、苏州、杭州、宁波、淮安、天津、天河(营口)、旅顺等重要地方,朝廷对乡村的控制能力才比较强。
还有一个商人模样的胖子也开口道:“顺风行里面还有额们贸易司的人,能战的不下千余,人人都有火枪和链子甲,可以充骨干!”
这千余人都是贸易司从重庆府、昆明府的府兵户中挑选出来的精英。又经过特别训练,才被派到大明来的,不仅武艺高强,而且非常可靠!
一个算命先生打办的三十来岁男子接着说道:“额们在虎牙山当地也拉到了一些贫苦汉子,还拉上了一家破落的大姓宗族,也能有千余壮丁,五千之数是没有问题的。”
“朱明官府可有察觉?”牛介问,“朱家皇帝正在武汉,荆楚一带该有不少锦衣卫和东厂的探子吧?”
“李公子放心,”最先说话的大胡子笑道,“额们办事小心的很,没有叫朱贼的走狗察觉。”
“那就好!”牛介笑着拍拍手,“那额们就出发吧!去虎牙山,揭竿而起,闹个大的!”
抢救大明朝 第1283章 有谁不是卧底?
如果摊开一张荆州府的地图,就不难发现虎牙山还真是惹是生非的好地方。这里是个“三不管”的地儿,虽然在行政区划上属于夷陵州,但实际上的位置却在夷陵州、宜都县、长阳县等三个州县的交界处。而且这地方还是江汉平原和鄂西山区的交汇处,还挨着长江水道,隔着长江就是连绵不绝的荆山。在虎牙山附近,附近还有一条通往施州卫的清江。
虎牙镇就在虎牙山脚下,紧挨着长江码头,交通上可算是四通八达,也就难免鱼龙混杂了。
而这么一个南来北往,鱼龙混杂之地,长期以来,却没有受到夷陵州衙的严格管制——和如今大明大部分的县级属州一样,夷陵州的自治程度很高。州官是地方上的纳税大户推举,再由湖北省和荆州府审查,最后上报朝廷后由朝廷委任的。
只要夷陵州能完成税额,朝廷也就不怎么管行政了。至于地方的治安,则是由荆州府的警巡衙门、法司衙门、判官衙门和守备衙门直管的。不过荆州府的财力有限,而且还负担着西面地处长江前线的巴东、长宁、归州、兴山等处的治安,也就没太多的余力管夷陵州的虎牙山了......只要当地的地头蛇(以丁扒皮为首的一群农场主)能维持好表面上的平稳,荆州府的老爷们也就懒得多管闲事。
不过最近这段时间,荆州府也的确疏忽的厉害,虎牙镇这里,都成了反贼大本营了。一到夜里,不知道有多少快船快马在虎牙镇周围的平原、山丘和江面上往来,传递着各种各样的消息。荆州府的治安四衙居然一无所知......至少在虎牙镇上的好汉们看来,官府什么都不知道!
李公子乘坐的快船,也是在二月初十入夜的时候,才神神秘秘的靠上码头的。
船才一靠上码头,就有一群带着腰刀,衣服鼓鼓囊囊,里面多半穿着链子甲和棉甲的汉子围了上来。
这群人牛介手底下那个胖乎乎的商人模样的人从船上下来,才恭敬的拱手行礼,然后退在一旁。其中还有一人凑到胖子身边,和他低声交谈几句,又往镇子里面奔去。
牛介也从船上下来了,看了看四周,发现了好几处明哨暗哨,其中还有几个背着火绳枪。
“刘胖子,”牛介低声问那胖子,“你的人都到齐了吧?”
“都到齐了!”刘胖子道,“总共1014人,都齐了!”
这1014人才是这一回“虎牙山起义”真正的骨干!而且也是大顺户政府贸易司多年布局的成果——可别以为大明的刑部、锦衣卫、东厂都是不作为的瞎子和聋子......这些年坏在他们手里的大顺细作也数以千计!
在这1014人的身后,至少有两三倍的大顺英烈。
不过只要能在荆州轰轰烈烈的闹一场,英烈们的血也就没白流。
在牛介前来虎牙山的途中,他的手下已经把明军攻入汉中的噩耗告知他了——他的手下当然不知道尚可喜、尚之信在汉中阵亡的事儿。这是保密的......现在大明朝廷公开的小道消息,还是形势一片大好!
是大好,不是小好!
走散关道南下的吴三桂已经打到了略阳!走祁山道进攻的史德威也打下了仇池山、漩水镇、纸房头铺——这三个地方凑一块儿未必够一个县,但是牛介却知道那里的重要程度!
祁山道已经完了一半,一旦成县和小川子铺陷落(其实小川子铺已经陷落,成县县城正遭到刘生的猛攻,也快完了),整个祁山道就都完蛋了......
祁山道和散关道一丢,汉中必然不保,汉中不保......四川还能保?
想到这里,牛介吸了口气,低声道:“走!咱们进镇子去!”
......
丁扒皮家的大宅子,现在已经被提前抵达虎牙镇的大顺户政府贸易司的头目征用,成了虎牙山武装起义的总指挥部!
当李公子抵达虎牙镇的次日,丁家大宅的宽敞的院子里面,就已经挤满了从镇子各处还有附近的虎牙山上赶来江湖好汉。
张秀才和王四虎算是虎牙镇上的东道主,他们两人也都换上了好汉爷们才穿着的窄袖箭衣,还都是蓝色的,在院子的大门口迎客。
王四虎再怎么跑江湖也还的劳动人民,一下子见到那么多的“大侠”,头都晕了,早就不知道该怎么说话了——这些个帮主、堂主、会首的,谁不是湖广江湖上的一号人物?王四虎平日里见他们一面的资格都没有,今儿居然能和他们平起平坐!
人生得意啊!
而张秀才就是个人物了,他家世代都是士大夫!明朝的那些江湖人物,除非到了郑芝龙、沈廷扬这样级别,要不然见了士大夫还是矮一头的。所以张秀才可不怵这帮人,不管面生面熟都拉手寒暄,还不忘追捧一下“李公子”的慷慨仁义。
“老哥你就放心吧,李公子不是空手来的,是搭着顺风行的江船来的,船上除了兵器就是金银......怕是不下十万两!少不了您的一份!”
“老哥放心,李公子可是李闯王的子侄,在四川那边也是一家郡王,咱们跟着他,还怕没有香的辣的?”
“有有有,金子银子都有!到时候数人头分金银......”
听见张秀才的保证,一帮江湖大侠们个个都喜上眉梢——并不是因为那十万两金银,而是李公子的身份!
这是大鱼啊!
要是绑了去献给朱卫帅、潘督公,肯定是高官得做,骏马得骑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