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由于他们这些民伕比较穷,自己吃饭都成问题,所以也就没箪食壶浆,只是用四川话唱歌......因此路过的吴家军大多没停步,谁也不明白为什么有一帮四川人会跪在官道两边唱歌?
直到吴三桂的中军抵达黄牛铺的时候,因为军中有懂一点四川话的幕僚,才弄清楚眼前这帮人原来是白莲教徒!





抢救大明朝 第1272章 如何成为忠烈——川人爱大明啊!
“什么?他们都白莲教反贼!没有搞错吧?四川这里的白莲教反贼不会那么有种吧?”
吴三桂眼珠子瞪得老大,看着官道两边山坡上拥挤着的乌泱泱一大片的“白莲教徒”,有点摸不着头脑了。
“属下没有搞错,他们在唱《迎明王》啊,还什么明王来了分田地的......一准是白莲教徒!”
和吴三桂说话的是个四十来岁,做文士打扮的男子,名叫刘茂遐,字玄初,是四川重庆府人,中过秀才,在张献忠入川的时候投靠过刘文秀。因为是川人,在大西、大顺的阵营中都不得用,所以就在六年前以四川义民的身份投到了吴三桂门下。
而吴三桂和他交谈之后,发现这个人对四川的地形和各地的人口财赋极为熟悉,而且也了解大顺的各项制度体制,是个非常难得带路党。所以就加以重用,让他当了自己的幕僚,还给他保了个挂名的知州(安西境内的州)。
他琢磨了一下,又对吴三桂道:“国公,这四川的白莲教徒和流寇是死敌,已经在大剑山举兵,也许以为朝廷会因此重用他们吧?”
吴三桂一瞪眼,“那怎么可能?流寇是反贼,白莲教也是反贼啊!”
吴三桂这时忽然想起《迎明王》的歌谣是吴梅村创作的,所以拿来唱的不一定是白莲教徒,于是就吩咐刘茂遐道:“初玄,你还是去问问他们......一定要问清楚,不能冤枉了好人。”
刘茂遐拱了拱手,就翻身下马,然后快步向前走去,到了带头的王有文跟前,张口就问:“老头儿,你老实讲,你是混白莲教的么?”
王有文听了这问题吓一跳,怎么就混白莲教了?他好好的大顺良民,不,是大明良民,怎么就成白莲教妖人了?
他连忙摆着手道:“没得这事,我怎么是白莲教呢?我是读书人,还考过秀才,怎么会是白莲教?”
刘茂遐瞅了眼这个又黑又瘦,一看就是经常下田干活的老农民的家伙,皱眉问:“你真是秀才?那个府的?”
“我是成都府华阳县的!”王有文一说起华阳县,眼泪忍不住就下来了,“原本好好在城里住着,结果遇上了杀千刀的李闯贼,一家老小都赶了出去种田,秀才也不给考了,大把年纪还要服格老子的徭役,给军前运粮,川人苦啊......天天盼着王师来救,终于给盼来了......我怎么会是白莲教妖人呢?”
真的是搞错了?刘茂遐还是有点吃不准,于是又问:“你既然不是白莲教妖人,那为啥子唱《迎明王》呢?”
“这《迎明王》不是迎大明的王师么?”
刘茂遐给这问题气乐了,看着王老头道:“你个老头儿糊涂,连明王和大明天子咋都分不清呢?闹了几百年的明王降世你不晓得?而且还明王来了分田地......大明天子来了会给你们小老百姓分田?那有那么好的事情?”
听刘茂遐这么一说,王老头也觉得自己唱错歌了。大明皇帝的确不会给贫苦百姓分田地的,不给你们加征加派就不错了,怎么可能分田地?
想到这里,他赶忙转身对还在胡乱唱歌的老百姓用力挥手:“不要唱了,不要唱了,跟着我喊:大明皇帝万岁,万万岁......”
他怎么一喊,还真有人跟进了。“大明皇帝万万岁”的声音一起来,《迎明王》的歌谣声也就越来越轻,最后没人再唱。
吴三桂也听见没人再唱《迎明王》了,也松了口气,就让人把刘茂遐和王有文都叫到了自己的跟前。
“会说官话吗?”吴三桂问王有文。
“会的,会的......小人读过书,考过秀才,会说官话的。”王有文当然会说官话了,要不然他怎么当府兵学堂的老师?跟人家说四川话谁听得懂?
“那本官问你,你们这些都是什么人?”
“大都是从四川各处强征来的民伕。”王有文回答道,“也有一些是凤县的百姓。”
吴三桂又问:“他们都是来迎大明王师的?”
“对头,对头,都是迎王师的大明忠民!”
“都忠大明?”吴三桂将信将疑,“不忠流寇了?”
“不忠,再也不忠了!”王有文连连摇头,道,“流寇太坏了,川人苦流寇久矣,都盼着王师前来啊!”
“是盼王师?不是盼白莲教?”吴三桂沉着脸,“本官怎么听说白莲教在大剑山举兵,从者如云?”
“大帅听到的消息怕是有误,”王有文道,“白莲教妖人的确在大剑山谋反,但从者如云是不可能的。”
“为何不可能?”吴三桂问。
“怕死啊!”王有文答道,“流寇府兵号称百万户,分镇地方,上至白发老者,下至妇人少年,人人都习武能战。川人即便深恨流寇,也不敢大举。也只有白莲教妖人悍不畏死,敢和他们拼一下......但也就是拼一下,绝不可能闹出太大的声势。因为剑阁关以南已经是四川繁华之地,安置了许多府兵户,流寇的伪朝廷随时可以动员出大批府兵参战,白莲教妖人根本不是对手。”
他到底是当过府兵学堂老师的,太了解那帮“府二代”了,从小就练打架,无论男女,都有一战之力。
吴三桂皱起眉头,“照你这么说,大剑山之乱闹不大?”
“对头,闹不大的。”
吴三桂感到有点不对,看了眼刘茂遐,“初玄,你怎么看?”
刘茂遐说:“兵以至此,只可前进,不能后退......况且川人的确苦贼久矣,如今人心在明,天时在明,秦岭地利在明,岂有不胜之礼?”
吴三桂点点头,一指正在喊万岁的川人,问:“那些人该怎么办?”
刘茂遐道:“可以收他们在军中效命,输送粮草,挖壕攻城,都用得着他们。”
“好!”吴三桂扬起马鞭,指着王有文,“你叫什么名字?”
“小的王有文。”
吴三桂道:“本帅命你为民伕总管,收揽凤县民伕,随军南征......若有功劳,本帅可以保你做官!”
做官啊!
王有文顿时觉得自己人生又有了希望,可以有机会做官啦!
......
“大明万胜!万胜!万胜......”
同一时刻,凤县县城以南的马岭关周遭,突然响起了声震云宵的欢呼声。一面红色的日月同辉旗,已经在马岭关上高高飘扬了。
马岭关此时,已经被尚可喜、孔廷训指挥的军队给占领了。
通往汉中盆地的大门已经敞开,通往成都盆地的金牛道也在眼前!
尚可喜和孔廷训二人都披挂整齐,在亲兵护卫队簇拥下登上了马岭关的城头,亲眼看着两人的部下沿着嘉陵江追击逃跑的大顺军。
“贤侄,看来流寇真是不行了!”尚可喜笑着,“马岭关都到了手......接下去入川也许还有的打,但是汉中没跑了!”
孔廷训笑着:“叔父,侄儿觉得还能沿着嘉陵江再追一把!也许大剑山那边的白莲教闹得真的够大,把流寇的后方搅和得一团糟。咱们如果能趁机再向南冲冲,看看能不能一鼓作气冲到略阳......把祁山道的后路给他抄了!”
尚可喜点点头:“行啊,这可是大功劳啊!贤侄,这次的先锋,是不是该让给我这个当叔父的?”




抢救大明朝 第1273章 如何成为忠烈——五路进军?
夜色当中,一条长达数十里的火龙,仍然在陕南的山路上面弯弯曲曲,滚动一般的前进着。
这是大明川陕总督,河西节度使,安西大都护,凉国公吴三桂亲率的大军,从大散关南下的时候,是一个中军再加上驻陕河西军和驻陕安西军,总共四万五千余人的大军。可是当他们通过凤县马岭关的时候人数已经突破了六万!
吴三桂的兵马之所以会越大越多,是因为大军进入凤县以后,就不断有受尽了大顺府兵地主阶级欺压民伕和凤县当地的丁壮加入王师!
这些可都是吃苦耐劳而且走惯了山路的丁壮,还熟悉散关道和金牛道一带的地形,有了他们的加入,吴三桂的大军在狭窄崎岖的散关道上开进起来可就容易多了,也不必担心遭到敌人的伏击——刘茂遐和王有文从投效的凤县丁壮中选出了一批敢死之士,让他们领着吴三桂麾下的勇士在大军前方和左右的山林当中搜索警戒。如果李定国真的在那里伏了大军,可瞒不过这他们。
在确认了前方并无伏兵后,吴三桂的胆子也壮了起来,为了尽快赶到略阳去了尚可喜、孔廷训的前军会师,也为了尽快将部队开到粮食比较充足的四川盆地或汉中盆地,以减轻后勤转运的压力。吴三桂命令他的大军日夜兼程,向南开进。
散关道也比吴三桂想像当中的要好走许多,木阁栈道早就被石造的碥路所替代,不仅路基坚实,而且通行能力也很强,可以并行二轿四马。和东南地方开阔石造官道是不能比的,但是和关中平原的夯土官道相比,已经差不多了。
“大帅,这废栈道改碥路最早是从唐朝开始的,功作大兴则是本朝。唐末的时候,散关以北尚有木阁栈道,而到本朝的万历年间,凤县草凉楼以北就再无栈道,全部改成了可并行四马的碥路。而流寇入蜀之后,又花了大力气修建碥路,每年强征民伕修路,多则数十万,少则十数万,十三四年来无有停顿。如今散关道已无一尺栈道,全为碥路。至于金牛道本就比散关道易行,十三四年来也不停施工,至今也已修成了通衢......流寇不惜民力,大兴土木,修了那么多的碥路,本是为了北伐关中,不想今日方便了大帅兵马南下,真是作茧自缚啊!”
正在和吴三桂说话的是刘茂遐,他现在和王有文一起负责管理民伕和义民,借着工作之便,他还调查了一番顺朝国内的情况,更加确定了流寇已经失了人心。
“初玄,”吴三桂问,“这几日有那么多的丁壮义民来投,不会有诈吧?”
吴三桂也算打了一辈子仗,还是第一次碰上军队越打越多的情况!
他想了想又道:“即便百姓苦流寇久矣,也不至于竞相从征吧?昔日本帅在宁远时,也没看见有多少辽人踊跃从军啊!”
是啊,当年跟着熊廷弼入关的辽人有270万!后来孙承宗、袁崇焕搞辽人守辽土,也不过动员了30多万人去宁远筑城。愿意从军去和鞑子拼命的辽人就更少了,而且从军的辽人都拿着大明朝头一等的厚饷。
而现在跟着吴三桂南下的这些壮丁义民可是一个铜板都没有的......
“大帅有所不知,”刘茂遐笑道,“这也是流寇在作茧自缚!川人本来不好征战,也不以从军为荣。但是流寇入川后利出一孔,以府兵为尊,不入府则不能官、不得举,只能力耕力工,永无出头之日。所以二十年来,川人皆以从军为荣,求之而不得,今日可以跟从王师,建功立业,如何不争先恐后?”
原来大顺朝在陕南、四川、云南等地20年的统治,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民风和价值观。
在利出一孔的政策刺激下,府兵户尚武好战的风气,也不可避免影响到了平民——毕竟大顺帝国是建立在“天子之下皆为臣仆”的大明朝的基础上的。明朝虽然存在贱民和勋贵,但是数量很少,其余的农户、匠户、商户、军户等等,其实都是比较平等的。而且到了明朝中后期,各种户都一样可以发财,一样可以科举,一样可以从军。
所以被大顺府兵统治的川人并不愿意承认自己比府兵户低等......“宁有种乎”的观念,不是短短20年可以改变的。
不过从军好武的风气,却开始在大顺帝国的境内弥漫!
特别是在大顺统治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都觉得加入王师是一个改变自身阶层的机会!
吴三桂点点头,笑道:“的确是作茧自缚......不知教化百姓,又不许百姓求富求官,只知道恃强压迫,到头来必遭反噬!看来流寇着的大势已去了!”
话正说到这里,一骑打着灯笼的传骑飞驰而来,找到了吴三桂的中军,就在马背上大呼:“捷报!捷报......川边军攻破略阳!”
吴三桂闻言大笑了起来:“好好好!略阳一下,祁山道和汉中就都在掌握当中了......流寇气数已尽!”
......
“叔父,流寇的败兵都往阳平关方向退去了!看来他们准备放弃汉中和祁山道的地盘,固守阳平关了。”
略阳城,追了大顺军一个下午的孔廷训在天黑后才带着他的骑兵得胜而还,回到了上午才被川边军占领的略阳城。
略阳可是陕南地方的枢纽,向南是阳平关!知道一点历史地理的人就都知道那是什么地方了。向西则是祁山道,祁山道如何被明军控制,那么明军就能通过阴平小道或是松潘高地向四川盆地推进。向东则是汉中盆地的门户沔县,李定国的定军山大营就在沔县,那里可以说是大顺北伐关中的大本营!
“你说流寇会放弃汉中?”尚可喜有点难以置信,“由汉中入蜀有米仓道和荔枝道,而且汉中还位于郧阳的后方,一旦放弃汉中,郧阳也保不住,再加祁山道所在的巩昌府南部,一下就得丢两个半府啊!”
孔廷训笑道:“我也觉得不大可能,但是眼下的情况就是如此啊!从略阳退出的流寇骑兵都向南走,往阳平关退去......而小侄派去沔县方面搜索的骑兵,一直向东南走了50里才回,没有发现任何流寇大军通过的迹象。”
“难道真的放弃汉中了?”
“必定是放弃了!”孔廷训说,“昨日得到军报,吴大帅还分了兵从马岭关东下,还命令三个近卫军的师走子午道、褒斜道、傥骆道入汉中......如果再从略阳分出一路东进,就是五路大军齐头并进,汉中怎么守?”
“也许流寇伏兵在汉中盆地?”尚可喜有点迟疑。
“怎么可能?”孔廷训道,“流寇善于山地作战,汉中盆地都是平地,有利于战马奔突。他们放着山地不伏兵,跑去平原伏兵,不是自寻死路吗?”
“说的也是啊......”
“叔父,”孔廷训道,“咱们不如选出一万五千精锐,从略阳东下沔县,如果能打下定军山,那可是大功啊!到时候叔父可以封国公,小侄也能有个侯。”
尚可喜想了想,道:“由略阳到沔县的100里再仔细搜一搜,如果真的没有伏兵,那咱们就东下!”




抢救大明朝 第1274章 如何成为忠烈——最出其不意
派出去略阳到沔县间碥道的骑兵分队,在洪兴二十年正月二十七日下午就陆续派人回来通报了——没有发现任何敌军潜伏的迹象!
不仅没有伏兵,而且由略阳到沔县之间的碥道畅非常通常,没有遭到任何破坏,沿途也看不到任何被流寇军丢弃的物资、车马。而且负责搜索的明军骑兵还遇到了许多“迎王师”的当地百姓。经过询问,得知略阳城到沔县县城之间的几十个乡镇中的府兵户,在共治17年冬天的时候就陆续撤离了,到东平大兴元年初的时候,这一带已经没府兵户居住了。
流寇在地方的统治是以府兵户为基础的,府兵户全部撤离也就意味着流寇朝廷在该地的统治已经不复存在了。
考虑到撤退是从去年冬天开始的,也就是说,在李过死后,流寇朝廷就已经开始部署从汉中地区的总退却了......
“大帅,看来流寇早就存了放弃汉中的打算,咱们这一战应该能轻松拿下了!”
“大帅,属下已经准备好了一万五千大军,随时可以向沔县进军......还请大帅下令!”
略阳城内,尚可喜和孔廷训正在向昨天晚上才到的吴三桂请战。如果吴三桂没到,他们俩早就带兵出击了,可现在吴大帅的人都到了,不请示是不行的......现在就看吴三桂够不够意思,肯不肯给他们这个立功的机会了。
吴三桂一边听两人请战,一边在自己临时帅府的中堂内背着手,看着一幅刚刚挂起来的战场形势图,眉头微皱,没有正面回答,而是问了一句:“阳平关那里探查过了?”
“已经派出了骑兵,”孔廷训说,“不过没能靠近阳平关,在巨亭镇一带就遭遇了流寇的步骑的阻挡......另外,在巨亭镇附近的嘉陵江两岸山坡上,还发现了流寇大军布防的迹象。”
“那祁山道呢?”吴三桂又问,“搜过没有?”
“沿着犀牛江搜了五十里,”孔廷训道,“情况同略阳到沔县之间差不多,那一带的府兵户也都已经撤走了。”
尚可喜道:“大帅,看来流寇已经弃了汉中和陇南,预备死守阳平关了。”
吴三桂又看了眼刘生和吴应麟。
刘生道:“大帅,可以让吴提督出马岭关,让尚提督和孔总兵出略阳,配合由秦岭南下的三个师共取汉中......五路大军只要有一路得手,汉中就是咱们的了。
属下则率兵打一打阳平关,探一下流寇的虚实。”
吴应麟则道:“父帅,阳平关必有流寇主力,发兵试探纯属徒费气力,不如让孩儿和刘提督率兵沿犀牛江进军,会同史提督共取祁山道。”
吴应麟当然是立功心切了,他不是长子,不能袭爵,也继承不了安西都护的职位,就只能自己打拼了。而这一次平流寇之战,无疑是建功立业的良机。他可不想在打不下来的阳平关前浪费机会......
吴三桂明白儿子的心思,点了点头,正要答应。一旁的刘生忽然开口道:“大帅,属下和公子若领兵去了祁山道,略阳这里的兵就少了,万一阳平关的流寇大举来犯......”
“不怕的!”吴三桂摆摆手,笑道,“本帅身边有十营兵丁,其中三营还是夷丁铁军,还有两营炮兵,还怕守不住。”
刘生还是有点不放心:“大帅,属下带了30营兵到略阳,西进祁山道用不了那么许多,不如留五个营在略阳吧。”
吴三桂点点头:“也行啊......就这样吧!记着,路上一定要小心,山路崎岖,千万别让流寇打了埋伏!”
埋伏当然是没有的!
李定国从一开始就没有考虑过在陕南崎岖的山路上设伏。
不设伏的原因有三个,一是敌人一定会非常小心的进军——过去八年的战争给了他们太多的教训,所以一定会防着李定国在山区设伏,而且吴三桂麾下的河西军、安西军、川边军已经进行了多次改编换装,现在可以很好的适应山地战了。所以战于崎岖山地,对大顺军而言,是不可能在地形上占太大便宜的。
第二个不设伏的原因是入汉中的道路一共有四条,而且彼此之间的交通联络很不方便。李定国也不可能把手头的兵力拆了分在四处——这不是设伏,这是分兵把口!
第三个不设伏的原因,则是大顺朝廷在陕南战役开始前,就开始疏散撤离当地的府兵户。府兵户一撤,就让大顺朝廷在陕南山区的基层政权消失了。
考虑到过去20年中大顺朝廷对陕南劳动人民的压迫,陕南人很有可能会站在明军这边......
所以李定国干脆来了个最出奇不意的布署,不设伏,也战于陕南险要之地,而是将对手放进汉中盆地,在汉中盆地的平原上进行决战。
对,就是平原决战,打堂堂之阵!
对于吴三桂、尚可喜、孔廷训这帮人来说,这种打法绝对是最出其不意的。
因为在过去的八年当中,李定国就没打赢过一场平原上的堂堂之阵——如果他能打赢,早入了西安府城了,还会被吴三桂堵在这个原那个原的那么些年?
而大顺军打不赢的原因也很简单——窝在西南山区的大顺军根本就不是一支能在平原上打堂堂之阵的军队。
大顺军的装备和战术决定了他们就是个山地部队,你让一个山地师去平原上打个坦克团也赢不了啊!
所以在明朝那边的将领根本会想到李定国会在平坦的汉中盆地和他们决战,就算想到了也没有人会害怕。
就在五路明军,总共八万余人正小心翼翼的向汉中盆地推进的时候,李定国已经在定军山大营集中了六万精锐府兵!
另外,还有一万五千人被他摆在子午道、褒斜道、傥骆道沿线,负责迟滞敌军。还有五千人被李定国摆在汉中府东部的旬阳和兴安所,以防备明军通过秦岭东部的峪谷小道进行偷袭。
也就是说,李定国只放开了马岭关至褒城(其中的留坝至褒城属于褒斜路南段)和略阳至沔县两条通道,等着吴三桂、尚可喜他们自己送上门来。
“王爷,吴三桂的兵已经动了!”
“王爷,吴三桂兵分两路而来!”
李定国的两个副将,罗虎和陈永福快步进了定军山大营的中军,还带来了两个让正在打瞌睡的李定国为之一振的好消息。
李定国猛地从一张铺了老虎皮的椅子上站了起来,大步走到了铺着地图的大桌子前。
他的儿子李溥兴、李嗣兴也在中军大堂当中,听见罗虎和陈永福的话,立即就将两个小木头人摆到了地图上相应的位置上。
“来了就好!”李定国看着地图,“知道有多少人吗?”
“不大清楚。”罗虎道,“估摸着不会太多......吴三桂的兵不可能都往汉中来,祁山道和阳平关两个方向他不能不顾。关中也得留下人马,大散关到略阳一路也得布署守军。”
1...421422423424425...7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