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吴应麟一拱手,对吴三桂道:“父亲,那孩儿这就去整顿队伍,准备追击!





抢救大明朝 第1269章 如何成为忠烈 三
尚可喜和孔廷训从吴三桂的嫡系军队开始进攻的时候,他们的心就吊起来了。生怕刘生和吴国贵这两个吴三桂心腹的军提督乘胜猛攻,直接转入追击。夺了他们两个杂牌子立功授奖的机会……
杂牌命苦,没有什么后台的杂牌命更苦,而且他们俩还是投过鞑子,当过汉奸的杂牌!
而且他们还卖主求荣!
当年朱皇帝饶了他们是因为他们卖主……卖了他们的鞑子主人顺治!
虽然出卖的是鞑子,但终究还是卖主啊!世上哪有人主喜欢这种先卖国后卖主的东西?朱皇帝还在用他们,那是言出必行,是守信用,不想砸自己的招牌。
而他们自己也得有自知之明,得知道见好就收。要不然朱皇帝就算不找茬问罪,但还是可以不给他们好日子过啊!
其实现在他们就没什么好日子过,这两个军阀投靠朱皇帝多少年了?到现在连个地盘都没有,只是挂着川边镇的空名。
虽然朝廷会按照一万几千人(后来在吴三桂的要求下提高到了两万)的标准发给军饷,不拖欠欠,也没什么部费——军饷是银行转账,根本不从户部库房提现银,当然没有部费了。
但是他们没有地盘,没有属民,也就没办法募兵。按照朱皇帝在洪兴初年颁布的《藩镇律令》,藩镇可以在部队编制出现缺额的情况下自行募兵。但藩镇不能擅自去别的藩镇地盘上募兵,更不能不请旨就去朝廷的直辖地盘上募兵。
除了募兵,藩镇还可以养军户世兵。现在大明朝廷的直辖军是没有军户世兵的。但是藩镇还保留有军户世兵制度,可养军户世兵也需要地盘啊!
尚、孔二人没有地盘,也就没办法养好自己的军户,想在自己的体系内搞父子兄弟兵也不可能。
所以他们两个倒霉蛋没办法补充自己的军队。
而他们手底下的官兵又不是打不是的铁人,也没吃过唐僧肉,不能长生不老。投了朱皇帝后就有损无补,如果不是吴三桂出手帮忙,他们俩早就把实力赔光,现在也没军阀可以当了。
可吴三桂哪里那么好心?他帮着川边镇补充军队,还不是为了有一天可以挤掉尚可喜、孔廷训,然后彻底吞并了川边镇?
不过吴三桂也不大可能是自作主张要吞川边镇的,他的地盘军队已经够多了,再多一个川边镇不是自找猜忌?这事儿多半还是那位一诺千金的朱皇帝在使坏!他不当恶人,让吴三桂出面,完事儿后再从吴三桂那里把川边镇拿回来......
心知肚明的尚可喜、孔廷训也不敢,也不能抗拒吴三桂的蚕食吞并,只好步步退让,只求一个体面下台——封个爵,再得个大一定的空头官职,如果还能拿点银子,那就更好了……
而要体面下台,就得有功啊!
得到吴三桂军令的尚可喜松了口气,对孔廷训道:“贤侄,看来凉国公还是念着咱们俩这几年的功劳苦劳的!”
孔廷训笑道:“一定还有陛下的意思!”
尚可喜笑着点点头,道:“贤侄,机会是别人给的,功劳却得咱们自己来立,这头阵……”
“头阵就交给小侄吧!”孔廷训笑着拱了一下手,“小侄善用骑兵最善追敌!不如让小侄带上骑兵先行,您老率大队步兵押后吧!”
“好好好,那老夫就带领步军押后,看着贤侄立功了!”尚可喜嘴上说的客气,心里却跟明镜似的,知道孔廷训要和自己抢功劳……但是尚可喜没办法和他争,因为孔廷训还有个妹子孔四贞在宫里面伺候朱慈烺,虽然没什么地位,但也算是朝中有人啊!
孔廷训一拱手,喊了声“得令”,然后就点了三个骑兵营跟着自己向已经被吴三桂的军队拿下的大散关而去。
大明藩镇军的基本战术单位是营(朝廷军的基本战术单位是团),一个营战兵数目通常在三百到五百之间。其中骑兵营的战兵少一点(但是辅兵比较多),步兵营的战兵则多一些。
因为长期在山地作战,所以尚可喜和孔廷训的川边军骑兵不多,总共就三个营,现在能开出来的就是千余骑。这千余骑不是打杂放黑枪的黑骑兵,也不是负责冲击的胸甲枪骑兵,而是传统的封建骑兵——骑士在西宁卫的地盘上都有庄园(都是吴三桂给的),依靠庄园支持训练和服役,不过也从尚可喜、孔廷训那里领取军饷。
这些骑兵所采用的战术也和新式的黑骑兵、枪骑兵有所不同,并不像胸甲枪骑兵那样重视集团冲击,也不会如黑骑兵那样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术。但是这些骑兵都精通骑射和肉搏,其中骑射的功夫还分两种,一是骑马射箭,二是骑马开枪——每个骑兵都装备了至少一把燧发手枪!
另外,这支骑兵还装备了半身板甲,所以在肉搏和面对敌人的箭镞时有极大的优势!
唯一不如人意的地方,就是这支骑兵的战马差了一点,没有折耳马和阿拉伯马,只有产自青海的河曲马。不过还是可以做到一人双马,开出大散关的时候,依旧给人一种强悍无敌的感觉。
孔廷训的感觉也很好,他在几十骑孔家亲兵的护卫下,骑着一匹比较高大的河曲马,走在自家骑兵的后方。看着前方闪闪发亮的骑兵列队而行,涉渡大散水的时候,也难免有点得意了。
这可是一千货真价实的铁骑啊!要搁在大清朝还在的时候,这些人至少能顶得上红甲兵!
手握如此精锐,正是建功立业的时候!孔廷训心想:我要求也不高,能得个世袭罔替的克难侯爵就心满意足了......
......
“阿达,吴三桂的铁甲骑兵追来了......上千铁骑,还装备了燧发手枪,还能下马肉搏,孩儿抵挡不住啊!”
正沿着散关道南撤的李定国,在他撤离大散关的次日,也就是东平大兴元年正月二十四日的清晨,从他的儿子李溥兴那里得到了追兵靠近的消息——从大散关撤出后,李溥兴就领了殿后的命令,带着上千精兵(骑马步兵)殿后,且战且退。虽然他率领的殿军在数量上和追兵不相上下,但是战斗力却差了一些,而且士气又低,所以抵挡不住。
“损失了多少人?”李定国皱着眉,看着一脸疲惫,甲胄上还插着几根断箭,面孔还被硝烟染黑了的儿子,“他们追到哪里了?”
“战了几阵,折了一二百兄弟,还丢了不少川马......孩儿走脱的时候,他们才过挂牌山。”李溥兴道,“孩儿留了两队兵伏在黄牛铺和长滩坝,应该可以抵挡一下。”
散关道就是沿着大散水走山沟沟,道路两边都是大山,有的是地方可以设卡伏兵。不过这些大山并不是人迹罕至,而是开发了2000年的熟地,所以已经开出了许多小路可供穿插。想要长期设防比较麻烦,不过短期迟滞敌人并不困难。
“阿达,孩儿估摸着,这一千明军甲骑有一天就能追上来,”李溥兴这时又问,“额们这次要在哪里设伏啊?”
李定国看了他一眼,笑着:“急什么?区区一千骑而已!那么好的机会,就换他们一千骑?”
“阿达,您想要换多少骑啊?”
李定国一笑:“额要吴三桂的头!”
“这......这不大可能吧?他是川陕总督啊!”
李定国笑着:“所以额打算把凤县县城和马岭关险要都让给这群追兵!”




抢救大明朝 第1270章 如何成为忠烈 四
把凤县县城和马岭关让出去可是弄险!
因为散关道的北面是大散关,南面就是凤县县城和马岭关。其中凤县县城位于大散水边上一处比较开阔的河谷内......最宽处有一里多不到两里的样子!可别嫌小,在秦岭大山里面有这么一块平地就很不错了。可以堆放很多杂七杂八的东西,还能让南来北去的大军有个落脚的地方。
所以在共治初年,大顺朝就把凤县当成一处险要来经营。凤县县城所在的河谷入口处修了城关。还在两侧的大山上修建了许多山寨,封死所有的山道小路。
而马岭关就更加要紧了!
马岭关是个三岔路口,沿着大散水南下的散关道就到马岭关为止,马岭关南的官道就分了岔,一路向东南,一路向西南。
从马岭关往东南去的道路通往汉中盆地,过废丘关、柴关、留坝、虎头关、鸡头关就能入汉中盆地。别看沿途关隘不少,但是大顺军也没有足够的兵力一一严防。因为越秦岭而入汉中的道路还有子午道、褒斜道、傥骆道三条,虽然都很险要,但是2000年的不断开拓和秦岭并不算太险绝(秦岭并不太高,到处都有比较平缓的山坡)的地形,使得山道小路遍布期间。想要完全封死,就必须投入大量的兵力。而汉中盆地就那么点大,根本支撑不了将散关道、子午道、褒斜道、傥骆道及其周边的小路完全封死的兵力!对了,在散关道的西边还有个祁山道。
如果要完全封死五条入汉中(还不是入蜀,只是走了半程)的道路,所需投入的兵力远远大于在关中平原南部的黄土台地上布防的兵力。而且这五条入汉中之路之间的交通不便,军队很难在五路之间快速机动,只能被动的分兵把口......而口子又那么多,需要用到的兵力比主动出击,在关中平原的黄土台地驻兵屯田还要多!
这也就是为什么历史上守四川的割据政权总是抵挡不住由北而来的敌人的主要原因。
而马岭关一失,入汉中的五条道路中的散关道就算完全失陷。由马岭关往东南是汉中,往西南则是由汉中和陇南入蜀的四条主要道路之一的金牛道。也不必打通整个金牛道,只需要推进到略阳一带,祁山道的后背就暴露了,顺朝在陇南的地盘也会随之丢失!
到了那时,大顺朝苦心经营了近20年的汉中——陇南防线,就得整个崩盘了!
没有了汉中——陇南防线,四川还是守吗?
......
“什么?尚可喜和孔廷训已经拿下了凤县,正在攻马岭关?这也太顺利了吧?”
尚可喜和孔廷训所部攻占凤县的消息是大明洪兴二十年正月二十五日传回大散关的吴三桂中军的。
这个时候秦岭北面几个黄土台地的争夺战才刚刚结束——说是争夺,其实就是后卫战。包括大散关、和尚原、陈仓山、五丈原、金牙关、斜谷关在内,所有的这些险要,在过去的七八年中,都让吴三桂恨得牙根只痒痒,下面的军将谁要能带兵夺下其中的一个,吴三桂都能保他一个伯爵子爵!可是在两日之内,全数被吴三桂所部攻占。
这可真是喜事儿成了堆!
可他怎么也没想到,他的好运还没完!连散关到南口的要地凤县也被轻易夺取,马岭关似乎也要到手......
这功劳也来得太容易了吧?照这个节奏打下去,收复四川也就是洪兴二十年的事儿了!
而吴家的功劳本来就大,一门三国公......都有点功高震主了!
“会不会有诈?”吴三桂还是留了个心眼儿,不完全是因为担心李定国设圈套阴他,而是觉得自己的功劳有点大了......他已经是国公了,再往上没有什么上升空间,现在最要紧的是保住晚节啊!
“能有什么诈?”吴应麟在一张地图上用红色的毛笔圈出了凤县和马岭山,“李定国最多在散关道两边的山上伏兵......但是散关道两侧山丘大多陡峭险峻,上下不便,根本伏不了大兵。现在尚可喜、孔廷训的一万多人已经到了凤县,占住了险要,没有个三五万人慢慢磨,流寇根本不可能拿下凤县。”
“尚可喜和孔廷训有多少军粮?”吴三桂还是不放心。
“够吃二十天的,如果把战马也宰了,足够维持一个月。”左右马上就有人回答。
“怎么那么多?”吴三桂一愣。
“他们沿途所获甚多,都是流寇丢弃的粮草辎重......这些粮草可都是来之不易的,被这样随便丢弃,流寇显然是兵败如山倒了!”
“还真有点兵败如山倒的意思啊!”吴三桂点点头,心想:看来流寇的气数已尽了!
吴应麟这时插话道:“大人,咱们也进散关道吧!现在正是穷追猛打的时候......功劳可不能都让尚可喜、孔廷训给拿走!”
“是啊!大帅,这乱世都快到头了,再不抓紧立功,咱们可就没机会了!”
“大帅,咱们的河西、安西都是苦寒贫瘠之地,以后就指着平川的功劳过日子了......”
吴三桂的藩帅当得亏了,他手下的兵将也不赚钱啊!吴家有朱皇帝兜底,是不怕亏的。可跟着吴三桂的八万军户都穷怕了,眼看着四川就要拿下了,当然得狠狠捞一把了!
而且他们能捞到的还不止是军功......四川本就是天府,流寇又大掠了天竺,金山银山的运了回来!
“大帅,即便流寇有诈,咱们也没什么好惧怕的......他们无非就是在山路两边设个伏,散关道两边的山路上又没办法架炮。咱们只要小心一点,以营为队,组成密集队形,披甲行进,哪怕中伏也没什么好怕的。”
吴三桂的心腹吴国贵这个时候提出一个看着还不错的建议,吴三桂又扭头看了眼刘生,刘生道:“大帅,下面的将士都立功心切,咱们总要给他们机会......他们中有不少人可是三代人都跟着大帅和老帅的,总不能让他们将来受穷吧?”
吴三桂点点头,“说的也是......立功的机会也不剩下多少了,是该让兄弟们多吃点肉了。四弟,你带兵先行。本帅带中军带队居中。老刘,你押后!”
吴三桂所称的四弟就是吴国贵,吴襄亲生的就是三子两女,养子有不少,其中吴国贵、吴国勇算是出人头地了,所以被吴三桂唤作四弟、五弟。而老刘则是刘生,跟着吴三桂二十多年,从小刘变成老刘了。
“大帅,近卫军的三个师怎么办?”刘生问,“他们可是天子亲兵,又特别能打。”
“可以让他们走子午道、褒斜道、傥骆道进兵去取汉中。”吴应麟说,“这三个师当中都各有一个老近卫军团,那帮人最敢于弄险,也敢于在崎岖地形上打硬仗的。即使流寇在子午道、褒斜道、傥骆道当中布了伏兵,也挡不住他们。”
近卫军的士兵都是打小憋着鼓劲儿要搏富贵的,如果他们不能在服役期满(年纪通常是三十五岁到四十岁间)前获得进入讲武堂深造成为军官的机会,那么他们从小为之奋斗的梦想就破灭了,就只能拿一笔退休金去当个普通人了。
所以越是年长的近卫军,打起仗来就越凶悍,凡是被冠上老近卫军的名号的团队,简直就是锐不可挡!
“好,就这么办!”吴三桂点点头,“富贵险中求......汉中就给他们去打吧!咱们拿下马岭坡后就直扑金牛道!”




抢救大明朝 第1271章 如何成为忠烈——迎明王
从大散关南下到凤县的路虽险,但是距离不远,总共就是三四十里。不过对于吴三桂和他手下的官兵而言,则是从一个国度进入了另一个国度。这一片对他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而且还充满着挑战和惊喜的土地。
而首先出现在他们面前的,则是出人意料的惊喜!
当吴国贵统领的安西军大队人马小心翼翼的通过依山而建,险峻异常的碥路,抵达地形稍显宽敞的凤县黄牛铺镇外时。出现在官道两边的不是全副武装的大顺府兵,而是数以千计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顺朝治下的百姓,全都拜伏在官道两边,哭着、喊着、唱着迎王师,不对,是迎明王!
“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明王,明王来时不纳粮,明王来时不服役,明王来时不贡布,明王来时开科举,明王来时分田地......”
祖籍成都府华阳县的老汉王有文是这次“迎明王”的组织者,他有这方面的经验啊!
华阳县的辖区就是成都城内,王有文是个土生土长的老城都,祖上是蜀王府的护卫,不过传到王有文这一辈早就和王府没什么关系了,而是改行开饭馆。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三代都是厨子,在成都城内也小有名气。不过他并没有学厨,而是走了读书上进的路子,想去考个功名出来。可惜他不是什么读书的料,从16岁开始考秀才,直到27岁那年张献忠打进成都的时候都没考上......
就在那一年他第一次经历了迎王师的大事——迎张献忠这个大西王!
不过还算走运,这回张献忠还没疯到极致的时候,就因为李过入川而选择了北走陕西。张献忠一走,马士英、曾英、杨展就收复了成都。王有文边第二次参加了迎王师,那次可是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可谓是诚意十足——成都人民领教了张献忠的疯狂,开始想念大明朝了!
可是大明朝又一次让他们失望了,没等马士英在成都站稳脚跟,大顺、大西就在阳平关合流,农民军再入成都府,打跑了马士英。
王有文只好跟着大家伙第三次迎王师,这次要求高了,光是箪食壶浆还不行,还要求唱歌,得唱着《迎闯王》的歌,把还在装活的闯王李自成的大军迎入城都。
因为有张献忠的前车之鉴,大家伙嘴上唱得好听,心可都吊着呢!
老天总算还开眼,新来的闯贼比之前的献贼可正常多了,不仅不会胡乱杀人,而且还纪律森严,大军所过,可谓是秋毫无犯,比马士英、曾英的明军可规矩多了。
不过这个闯贼也有让王有财不满意的地方......这些闯贼太土包子,而且管得太多!
平了四川之后就开始重农抑商,禁民两业,还要大幅减少四川各处城镇的人口——在李过、孙可望、牛金星等人的政治理想中,大顺国内的商业活动应该降到最低,从业人口应该减到最少,而且应该处在大顺户政府和各地节度使司的严格管控之下!
另外,手工业、农业应该和商业尽可能的分离,农民和手工业者只能在官府指定的区域内,以低于官府限价的价格贩卖他们的产品。并且还要随时接受官府的“和买令”——也就是以低价将产品卖给大顺的官府。
在这种情况下,本来世代居住在华阳县城内开饭馆的王有文一家,就只能出城当农民了。毕竟饭馆这行业在商业当中也算是二等三等的,可有可无。而且在大顺朝来四川后,爱吃四川菜的四川省的奸商、地主、官僚都被打倒了。新上台的大顺府兵老爷爱吃肉夹馍、水盆羊肉什么的,王家的厨子也不会做啊,所以就只能去种地了。
当然了,王家人在成都城内生活了总有一百多年,早就不会种地了!哪怕大顺朝廷给他们分了土地,也不知道该怎么种。
所以刚下乡的那几年,王家基本都在吃老本,如果不是有一些当年开饭馆积攒下来的家当可以私下发卖给乡亲,他们一家恐怕没学会种田,就该全部饿死了。
而从来没有学过手艺,一门心思都在举业上的王有文在下乡务农的头两年里还梦想着去考顺朝的科举。可惜他的这个美梦最终也化为了泡影......顺朝的科举只有府兵能考!
不是府兵,也没有路子可以当兵的王有文只好弃文从农,从头开始学种地。
不过他的书也没白读,因为他的那些学问为他在镇上的府兵学堂里面谋了一个塾师的职位(当然没有编制的,而是以服徭役的名义当老师)。而且他还得到许可,还把自己的大儿子也领了进去,跟着府兵家的孩子们一起读书习字——他这是没完全死心,想让自己的儿子去实现自己当秀才的梦想。
在那时候的他看来,“考试有种”的事情,总不会一直搞下去吧?
可是他又一次想错了,直到大顺的东平大兴元年,大顺的科举还是只有府兵能考!
而王家的家境,也在这十几年间一落再落......造成王家的生活日益艰难的原因有三个,一是王家的土地被“均”,从自耕农沦为了府兵家的佃户。
二是王家的人口翻了一倍,王有文和他的哥哥王有才在大西入成都前都娶了妻子,下乡后的前十年,他们家的生活还是比较安逸的,所以两兄弟都生了一堆孩子。
第三个原因则是王有文失去了塾师的“徭役”,有这个“徭役”在,王家人就不必服别的徭役了,而且府兵学堂的学生多少会给他一点“束脩”。但是这样的好日子随着“府二代”的长大,一去不复返了。因为府二代都念过书,数量又多,不是人人都有机会当府兵,所以就开始挤占别的好位子了。各地的府兵学校就首当其冲,都被读过书又当不上府兵的二代们给占领了。
失去了塾师职位的王有文和他的儿子们,就不得不从共治十四年开始承担越来越重的徭役。
后来他的长子又因为共治十五年在前线服役时,被明军的骑兵撞断了两条腿,再干不了重活,使得本就艰难的生活变得更难。而他的三子因为兄长残疾,家里无力负担他娶妻的费用,不得已给别人当了上门女婿。只剩下身体不太好的二儿子和年幼的四子勉强负担繁重的农活。
而王有文自己,虽然一大把年纪,但是身体还算结实,而且还识文断字,能记(账)会算,所以就不得不长期在陕西前线服徭役了。结果服着服着,就撞上他人生中的第四次迎王师!
原来李定国的大军撤退的时候,把大散关到凤县这一路的民伕都给抛弃了,只是带着自家的军队和凤县的府兵及府兵家眷一起开溜了。
王有文当时正在凤县的一个转运站里服役,负责记账和点数,有点小权,算是民伕当中受人尊敬的人物。
所以发现大顺天兵跑路和大明天兵追击而来时,头脑灵活的王有文立即就把落在凤县的民伕组织起来,到城外的黄牛铺唱《迎明王》了。
1...420421422423424...7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