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刘文秀笑道:“皇爷莫急,晋王已经有了妙计,正好借着大剑山之乱赚吴三桂入瓮!”





抢救大明朝 第1266章 吴三桂,圈套都为你准备好了!
陕西,宝鸡府。
吴三桂的帅府就在宝鸡府城之内,一开始的时候只是占了所年久失修的寺庙,并没有做长期的打算。但是事情的发展却大大出乎了他的预料——那个号称大顺诸葛亮的李定国到了五丈原就不走了!
而且也不死......就堵在那里和吴三桂耗上了。
本来吴三桂还想当个大明曹真的,结果在陕西的战绩却比历史上西拒诸葛的司马懿都不如,在秦岭脚下的这个原那个原的和李定国怼了快八年!
陈圆圆都从少妇熬成大妈,她和吴三桂所生的女儿吴阿珂都在宝鸡念完了女中的学业,准备靠金陵女大了......陕西之战要再怎么没完没了的打下去,陈圆圆都要变成陈外婆了!
“老爷,奴家要陪阿珂去武汉赶考了,您可一定要多保重啊!”
书房之内,已经上了年纪的陈圆圆正在和刚刚返回宝鸡的吴三桂说话。她身边还坐着一个千娇百媚的美少女,只十六七岁年纪,但是已经有了闭月羞花的倾国美貌,美貌之中还透着出水芙蓉一般的清丽,一张粉雕玉琢的脸蛋儿,更像是画中的天仙才有的。
吴三桂有女如此,当然要寄予厚望。虽然养在身边,但还是不惜重金聘了南京大学堂毕业的老师来传授她法语、算学、儒经、格物篇等诸多学问。吴三桂自己还亲自教导她骑马、射箭、击剑。现在已经在家念完了女中的课程,就要去武汉赶考了......金陵女大的招生考试很快就要开始了!
虽然吴阿珂是太子朱和幸的表妹,不能嫁给朱和幸当太子妃。但是非吴三妹所生的皇子,还是可以娶吴阿珂为妃的。
此外,朱慈烺现在的年纪也不大,正是春秋鼎盛之时......如果他能看上阿珂,倒也是一件美事儿。以后吴三妹如果有个什么万一,皇后的位置就能让吴阿珂补上,免得让郑茶姑上位。
看着貌若天仙的女儿,吴三桂笑着点点头:“阿珂,一定要好好考,莫让郑家、沈家、魏家、左家、马家的女儿,还有那般江南才女给比下去!对了,你的骑射功夫也不能放下,西域和硕特王国的阿海郡主也正在赶考的途中!”
金陵女大的事情已经折腾了两三年,自然吸引了各方面的注意力。郑芝龙、沈廷扬、魏藻德、左懋第、马士英这几家都有的是学霸闺女,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还有一群经营工商业发财的江南士绅,也打算把女儿送进金陵女大,成为未来的后妃。连噶尔丹也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就让阿努可敦的妹妹阿海出马,去武汉一试高下......
吴阿珂重重点头,用清脆娇媚的声音答道:“爹爹放心,女儿一定不输那些人。”
“好!”吴三桂笑了笑,又摸出个信封,交给了陈圆圆,“圆圆,这是给福王殿下的信......福王是女大的司业,也是这一次的主考,让他抽空先考一考阿珂,看看她差在哪儿,好临时抱佛脚再补补。”
陈圆圆接过信,有些迟疑:“王爷,咱家和福王殿下素无交往,他肯帮这个忙?”
吴三桂笑道:“咱家没有,但是皇后可一直非常照顾福王啊!皇后早年没儿子,就把他当儿子......长嫂如母啊!”
福王朱慈炋出生的时间和吴三妹的长女朱天凤出生的时间差不多,自己生不出儿子的吴三妹就特别喜欢朱慈炋,小时候就常抱他到宫里玩。后来朱慈炋的母亲魏妃因为难产而亡,朱慈炋成了没妈的孩子,就和吴三妹更亲近了,几乎被吴三妹当成了自己的儿子。
也正因为吴三妹的枕边风,朱慈炋现在才混得那么好,又是包租王,又是女大司业——将来得有多少后妃帮着他吹枕边风啊!简直就是包租王加枕边风王啊!
“那妾身就放心了。”陈圆圆点点头。
这时,门外传来了下人通报的声音:“老爷,刘提督求见。”
刘提督就是刘生,他现在是吴三桂麾下的军提督。
陈圆圆和刘生很熟,听见他大晚上的来访,就对吴三桂说:“老爷,刘提督深夜来访,一定是有军机重事,妾身和阿珂先告退了。”
吴三桂点了点头,陈圆圆就带着阿珂出了书房。没一会儿,刘生就脚步匆匆的走进来了,先行了军礼,然后摸出了一封军情密报交给吴三桂。
“国公,刚刚收到密报,说流寇境内的大剑山有白莲教妖人作乱,聚众10万,声势浩大,目前已经断绝了剑门关咽喉要道!”
“什么?”吴三桂愣了一下,拿起密报打开看了起来,“这是真的?”
“真的!”刘生很肯定地说,“消息来源非常可靠!”
吴三桂和李定国打了八年,自然都在对方境内撒了许多暗探密谍,用以刺探军情。
刘生又道:“还有不少被流寇强征的四川民伕在这几日逃脱到我方营中,也证实了大剑山之乱的消息。”
大顺的府兵不大会当逃兵,但是被他们征去的川人民伕却经常逃跑。
“是不是太巧了?”吴三桂还是不敢相信,“他们早不乱晚不乱,咱们刚准备打,他们就乱了......”
刘生道:“确实可疑,但是咱们本就趁着流寇丧乱而进兵啊!而且自打流寇伪太子李继成饱掠天竺而归后,川滇两省的物价腾贵,人心浮动,府兵人人都想南进发财了。在这个时候出点乱子,应该也不奇怪吧?”
吴三桂想了想,觉得也没错,于是又问:“二里关和益门镇前线怎么样?还平稳吗?”
“暂时还没怎么样......”刘生道,“属下离开的时候,已经让尚、孔二军备战,一旦大散关方向有变,就让他们先行出击。”
“做的对!”吴三桂赞许的点点头,“走吧......咱们一块儿出城,去二里关前线大营。”
吴三桂和刘生出了宝鸡府城,往二里关而去的时候,二里关对面的大散关上,正是一片灯火通明,而且人头攒动,繁忙异常,似乎是在换防。
陕西前线的对峙和交战长达8年,当然不可能让一支部队在前沿呆那么长时间,所以要定期换防。今天晚上,就是大散关上的大顺军换防的时间。
不过和以往的历次换防时情况不同,今天晚上换防上来的是一队骑马步兵,而且没有携带大炮,而是用木头打造的假炮虚张声势。
从散关城头拖下去的都是真炮,被拉上来的都是假货!
另外,堆放在散关城内的米面草料,也被从仓库中拖了出来,装上马车运走了。有点军事常识的人看到这一幕,大概都能想到在关中平原扛了七八年之久的大顺天兵终于到了扛不下去的时候了了......
李定国和罗虎这个时候正站在大散关的城关上,看着一队队的车马和步兵还有马拉的大炮从大散关的南门离开,向着通往汉中府的散关道而去。
看着看着,李定国忍不住就是一声叹息:“八年苦战,一朝成空!数万英烈,死不瞑目啊!”
一旁的罗虎安慰他道:“王爷,这一回额们只要能重创吴三桂,让他不敢再窥视额大顺江山,这八年苦战也就值了......”




抢救大明朝 第1267章 如何成为忠烈 一
宝鸡府,二里关。
大明川陕总督,河西节度使,安西大都护,左都督,克难凉国公吴三桂顶盔贯甲,大步的走进了设在二里关前敌的中军大帐之内。
这个中军大帐,说是大帐,其实是一座位于二里关北面三五里开外的棱堡。七八年的长期对峙下来,在关中前线这里早就是堡垒遍地了,稍微紧要一些的地方,都修上棱堡了。
这座被川陕总督司占用的前敌中军棱堡内的大堂里面,这个时候,早就是将官林立。随着吴三桂走近,所有人都起立抱拳,微微弯腰。每个人的脸上,都满是跃跃欲试的表情。
自打吴三桂从武汉府返回陕西军前,原本已经有点疲敝的陕西军前就一下子精神起来了。整顿军备和纪律的命令一道接着一道,总督司的那些参谋官、军需官、军法官们也一下子都跟打了鸡血似的,全都下了部队,查这查那的,督促着下面各个系统的部队加强训练、战备和军纪,还开始全面检查各个仓库当中的物资。
而和吴三桂前后脚开到陕西来的,还有大批的近卫军从湖广方向上开过来!
到了这个时候,陕西军前的将领们心里都有数了,他们这边马上就要有大动作了......不过大家伙的心里还是有点忐忑的。毕竟陕西这里的拉锯战都打那么多年了,双方都有坚固的堡垒工事可以倚仗,想要达成突破可不容易,即便能成功,也得死伤枕藉。
可是出乎大家意料的事情,却在正月二十日和二十一日两天见发生了。
从前沿的各个据点传回的消息,还有外出执行侦察任务的侦骑逻卒所得的敌情,以及从流寇军那里溜过来的民伕那里得到的情报,都表明这样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流寇的后方已经出了大麻烦!剑阁关一带暴发了大规模的民变,变民打破了剑阁关,烧毁和夺取了流寇存放在那里的粮食、火药、兵器,然后上了大剑山......在后院起火的情况下,在关中平原和秦岭大山结合部坚持了七八年的流寇李定国所部,终于也支撑不下去,从二十日开始,就从各个前沿据点后撤。而且还有放弃大散关、五丈原、和尚原、陈仓山、金牙关等重要据点的迹象!
难道陕西之战终于打胜了吗?
大家都感到有点不可思议,但是仔细一琢磨,也觉得这场没完没了的拉锯战也该到了取胜的时候。
这场拉锯战说穿了就是拼国力啊!
流寇才多少国力?大明又有多少国力?而且关中还是大明的主场,流寇几万大军的补给主要还是靠着从四川和汉中运上来。他们在关中的那几个“原”上的屯田,完全是个笑话,每年种出来的粮食连几千人都喂不饱。他们能坚持那么多年,真是是奇迹了。
而在这奇迹的背后,汉中府、巩昌府,还有靠近陕西的属于四川省的几个州府的地皮怕是都给刮干净了!
大剑山那边的民变起义,一准也是因为流寇刮地皮刮得太厉害!
流寇的气数,看来是尽了.......
吴三桂微笑落座,看着麾下的将官投来的喜悦的目光,示意大家坐下。
“本帅决心已定,决然以精锐之兵,击破大散关及和尚原一带流寇军,突进散关道,直取马岭关(属于汉中府凤县)!诸将谁愿为主攻?谁愿率部追击?”
吴三桂的话说的还是很有水平,他可没说流寇要跑路了......那可就不方便报功了!
他的话音刚落,就已经有人起身请战了。
“大帅,末将刘生愿率部主攻大散关!”
第一个请战的是刘生,他是朱慈烺派到吴三桂身边的,吴三桂后来也心知肚明,但还是大加提拔,让他当了河西军提督——吴三桂现在的官职是川陕总督、河西节度使、安西大都护三个。
其中川陕总督下面是没有什么直属部队的,而河西、安西两个节镇都有自己军队,正常的编制都是两万,设有一个统军提督。吴三桂并没有直领这两个提督。而是将其中一个给了朱慈烺派到自己身边的刘生,一个给了自己的义弟吴国贵。
“大帅,末将吴国贵愿率部主攻和尚原!”
吴国贵是吴襄的养子,一直跟在吴三桂身边,现在官拜安西军提督。而他和朱慈烺之间也有联系的,他的一个亲兄弟,同时也是吴襄养子的吴国勇在天津之战后就跟着朱慈烺了,现在也是个克难国公。
看见自己的两个心腹都挺身而出,抢在其他人前面请了战,吴三桂满意的点点头。
大散关和和尚原都是现成的功劳,也没什么风险,当然给自己人了......而且刘生、吴国贵都率部在陕西打了七八年,功劳苦劳一大堆呢!
“大帅,末将尚可喜愿领所部精兵突进陈仓道!”
“大帅,末将孔廷训愿随尚提督突进陈仓道,穷追痛歼流寇所部残兵......”
接着请战的是尚可喜和孔廷训。
这两位是“空头藩镇”,有节镇的名头,也有军队,但是没有地盘,实际上就是两个佣兵头子。
不过这两位在陕西战场上也挺卖力,打足了全场,之前还在青海打败过和硕特部,看上去还有点用。
另外,两个人的“空头藩镇”也有两万人的编制。这对吴三桂来说就非常珍贵了!
吴三桂的两个藩镇是从早年镶绿旗的三百六十千户发展起来的,再往前就是关宁军加一部分陕西明军的底子。军户的数量很多,虽然在西迁过程中裁撤过好几回。但还是有七万余户之多,这么些年繁衍生息下来,也出现了军户太多和丁余太多的问题!
朱慈烺把陕西战场较高吴三桂,其实也是为了替吴三桂“解困”,陕西的战局开着,吴家军就可以突破编制上限——现在河西军和安西军的兵力之和都超过八万人了。
光是在陕西前线就多达五万!
不过跟着吴三桂的两镇军户和丁余还是太多......八万人的编制都不够他们分的。
所以吴三桂又把尚、孔两人的军队招到陕西,再用自己的河西兵和安西兵去补充他们的消耗,现在差不多把尚、孔两军变成吴家军的旁支了。
现在尚可喜、孔廷训的请战,也是有默契的。
大散关和和尚原的大肉给吴家军的嫡系,需要冒险的追击任务给吴家军的旁支......
至于阎应元从湖广带来的2个师的近卫军,再加上原本就在陕西前线的1个近卫军的师和3个新军师,将近9万人的军队,当然就只能负担一些次要的任务了。
其中有3个新军师现在布署在祁山前线,由史可法的养子史德威担任军提督。
余下的3个近卫师,则由阎应元指挥,全都在吴三桂这个川陕总督帐下听用。
吴三桂扭过头,看着非常配合自己,一直没有主动请战的阎应元,笑着说:“阎提督,你的近卫军是天子的亲军,可是压轴的精锐。”
一顶高帽子先给阎应元戴上,然后再指出近卫军的定位,最后才又对阎应元说:“等到大军打下马岭关,就该分兵两路了......到时候三桂率兵南下成都。汉中和重庆方面,就有劳阎提督了。”




抢救大明朝 第1268章 如何成为忠烈 二
大明洪兴二十年,正月二十三日。
大散关——和尚原一带。
“胜了!胜了......大明万胜!”
战场之上,响起了山呼海啸一般的巨大欢呼声音,直冲云霄,也将战场上所有明军的士气鼓舞到了极点。
在大散关到和尚原一带,高高低低几十处丘陵和台地,再加上依着大散水构筑的一连串堡垒和工事,组成了大顺军的大散关防线。这道防线在过去的七八年间,一直牢不可破,充当着吸引明军大队的磁石,同时也是捍卫大顺政权的铜墙铁壁。
但是维持这条防线的代价实在太大了!
李定国阵前屯田的设想,早就化为了泡影,屯田所获的粮食,根本不足以支撑陕西前线的各路大军消耗——陕西前线的顺军数量不定,多的时候可以有二十万,少的时候只有五六万。
而决定兵多兵少的,除了军事需求,就是后方供应粮食的能力了——蜀道艰难,难于上青天啊!
要运输一石粮食到陕西前线,被民伕和牲口在路上吃掉的,或是因为种种原因损失掉的粮食(包括牲口食用的精料),往往高达八石九石之多......想要长期在前沿维持十几二十万军队,是根本不现实的。
但是仅仅依靠五六万人想守住关中前沿和仇池山——祁山前沿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李定国只好在阶州、略阳、汉中等三地再设了三个大营,每个大营最多时都能屯兵三万,总共就是九万后备之兵。
在关中和仇池山——祁山前线比较缓和的时候(通常是冬季和春季),李定国就会减少那里的驻军,把主力撤回阶州、略阳、汉中就食。而在前线比较紧张的时候,他就会把军队从阶州、略阳、汉中调往前沿。
如果陕西战事实在太激烈,李定国还会从成都调集大军,这样前线的军队就能达到二十余万了。
而在洪兴十九年冬,虽然陕西前线的情况已经开始紧张。但是李定国还是按照计划减少了前线部队,到了二十年正月时,甚至还进一步撤出那一带的驻军。
到大剑山起义爆发前,关中和仇池山——祁山前线的顺军总兵力已经低于四万,其中摆在大散关防线的兵力更是不足两万......就是这两万人,也在正月二十一日、二十二日开始撤退,到二十三日明军发起进攻的时候,只剩下不足六千人还坚守在顺军前沿的各个重要据点当中。
而且这六千守军,也不打算死战......这些人都是李定国的亲兵,全都配了善走山路的滇马、川马,随时可以一走了之。
不过演戏还是要演全套的!
大顺晋王李定国要从前线撤兵,也得留下精锐殿军啊!
怎么可能一触即溃?
可是当刘生、吴国贵指挥的三万精兵在24斤臼炮和12斤长炮,还有其它中小口径的野战炮掩护下发起总攻的时候,李定国麾下的顺军的崩溃速度,还是让这位在陕西前线和明军打了近八年的名将感到有点失望了......
从立马在大散水南岸一处高地上的李定国的眼中望出去,大散关堡垒的上空,已经升起了大明的日月旗帜。
而刚刚弃了城关,向大散水奔来的顺军,则是一副兵败如山倒的狼狈模样。不算宽阔的战场上,到处都是穿着蓝色战衣的士兵,或骑马,或发足狂奔,冲向大散水。
明军的12斤长炮打出的钉头开花弹不时在蓝衣人群中炸开,炸出高高低低的烟柱。
追击的明军也出现在了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组成了一个个红色的方阵,好像一座座移动的堡垒,碾压而来,将所有挡在他们面前的敌人踩在了脚下。
李定国的长子李溥兴奉命留守大散关,现在也被这群红衣兵追赶着涉水逃到了大散水南岸,寻到了李定国的“晋”字王骑,然后直接策马上了高坡,到了李定国跟前才从马背上翻滚下来,单膝跪地。
“父王,快撤吧......兄弟们抵挡不住了!”
李定国沉着张脸,显得非常不满。
“败得也太快了吧?半天不到,就守不住了?若是遇上黑衣兵也就罢了,可是为父分明看见来敌都是红衣兵!”
他说的黑衣兵是指明军的近卫军,近卫军善于夜战,所以一律着黑衣——夜行衣的颜色嘛!
另外,明军的黑骑兵也着黑衣的,因为他们也同样要在夜间执行任务......
而明军陆军的其他部队,则都是着红衣的。
在陕西前线打了那么多年的仗,李定国已经知道,和穿黑衣的近卫军相比,穿红衣的普通明军差了可不是一点半点!
李溥兴摇摇头,道:“父王,孩儿今日遇上的红衣兵也和往日不同了......一部分人配了燧发枪,而且长枪兵少了很多,还和火枪兵混在了一起,同时还编了刀牌手,近战肉搏的能力强多了!
更可恨的是他们还会扔一种会爆炸的标枪!额们的兄弟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兵器,不会抵挡,所以只好逃走了。”
吴三桂也是会改良战术的!
他和大顺军打了那么多年,当然发现长枪兵在山地战中没啥用。十次里面九次是在看戏......
而火枪兵即使装上刺刀,也打不过刀牌手!特别是大顺军的刀牌手还非常善于投掷标枪。
所以吴三桂从去年开始就对自己和尚可喜、孔廷训的军队进行改良,减少了长枪,增加了刀牌,而且还把手榴弹绑在了刀牌手的标枪上。
这就等于把刀牌手和掷弹兵合二为一了!
初次遇上这种会扔炸弹的刀牌兵,让本就人心惶惶的顺军再没有了战斗意志,稍加抵抗之后,就干脆来了个一触即溃......
李定国哼了一声:“雕虫小技而已!”他又看了一眼涌过大散水的自家败兵,一咬牙,下令道:“撤吧......且看看谁会追上来!”
李溥兴吐了口气,不管谁会追上来,反正他是不想在大散水南岸多留一刻了......而且,再也不想回来了!
八年征战一场梦啊!
......
“父帅,这李定国不过如此啊!”
同一时刻,二里关上,刚刚率领一团精兵打下大散关的吴应麟已经喜气洋洋的跑来向父亲报功了。
吴三桂哼笑一声:“不过如此,也挡了为父那么多年.......今日他虽然败在了为父手中,但却是非战之过,实在是流寇的国力不济,叫咱大明给耗干净了!这一战,咱们不是赢在战场上的,而是赢在国力上的。”
“父上,咱们要发兵去追吗?”吴应麟打得有点不过瘾,似乎想抢了尚可喜和孔廷训的功劳。
吴三桂一摆手,笑道:“让尚可喜和孔廷训去吧......我父子还缺这点功劳么?”
“父上,”吴应麟道,“我父子有姑姑照看,当然不缺功劳,可是下面的兄弟们呢?四川之役打完,朝廷还用得着他们吗?现在多赚点功劳,将来也能多得一点赏赐。”
这回吴三桂也觉得儿子说得不错,于是就道:“那就先让尚可喜和孔廷训去追,我们带兵跟着......李定国用兵诡谲,一定还有后招,到时候咱们就破他的后招,也是一桩大功啊!”
1...419420421422423...7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