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所以村子里面的“蓝衣武士”看见李来亨的红色披风,全都向他下跪行礼。其中有人还认出了李来亨,跪在地上高呼“太子千岁”。
李来亨大手一挥,笑着道:“赏!一家府兵先赏一两银子!若是练得好了,再加赏一两!”
“谢太子殿下!”
“写千岁爷!”
在一片谢恩声中,李来亨在一群亲兵和自己的儿子李继成的簇拥下,大踏步的走进了村子当中的演武场,准备观看村子里面的“府兵武士”们演示他们日日的武艺!
......
“哦,你在壁山看了个府兵村子演武?怎么样?还行吗?”
“还不错,标枪扔得很好,火枪打得也挺准,长枪横队也摆得有模有样。还有那帮小子练得也好,不容易啊!”
“呵呵,都是他们上进的本钱,不好好练能行?”
“只是......”
“只是什么?”
“阿达......府兵们生养得太多了!”
重庆,朝天宫内,大顺天子李过和太子李来亨二人,正一边在小小的皇宫花园中漫步,一边说着李来亨在壁山的某个府兵村子看演武的情况。
“多?”已经五十多岁的李过回头看了眼李来亨,苦笑道,“有什么办法?吃饱喝足不就干这事儿?你儿媳妇都有身子了......再几个月,你就是阿爷了!”
李来亨的儿子李继成娶了孙可望的女儿,14岁的男孩和15岁的姑娘......后世都是初中生的年纪,现在都要当爹妈了!
当然了,现在是17世纪嘛!结婚都早,不仅李过的孙子早婚,下面普通府兵的子女,还有普通农家的子女,也都是早早结婚当了爹妈。
相比之下,朱慈烺的老山——浦口贵族倒普遍“晚婚”。因为他们都城市化了,而且还要接受长时间的教育,所以就耽误了结婚。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安排,主要是因为朱皇帝不希望这些权贵散居地方,成为豪强世家。另外,集中在老山——浦口也有利于进行教育和培养。都在朱皇帝的眼皮底下,让皇帝盯着,也不敢不成器啊!
所以现在大明朝的特权阶级的繁殖速度,远远比不上大顺的府兵阶级,而且他们的基数也没那么多。大明这边只有拥有爵位或克难功臣号的官员才算特权阶级(拥有克难称号的士兵也不是特权阶级),所以人数有限。而他们占有的地盘,拥有的出路,也远比大顺府兵阶级要广阔。
因此实力较弱的大顺,反而有更强的战争需求......
抢救大明朝 第1027章 大顺帝国的历史机遇(求订阅)
“阿达,咱家毕竟是帝王家,几十号子孙还养得活,但是下面的府兵生养太多了却麻烦啊!现在还不是问题,但是再过个一二十年......”
李来亨显得忧心忡忡,他阿达李过五十多了,看着身体也不太好,再混十来年差不多该当先帝了。可他还年轻啊,今年才三十多,活到六十多的话,还得为下面这群府兵操三十年的心。
今年不过是共治十年,府兵已经孳生繁衍成这样了,要再过三十年,成丁之数怕是一百万都不止了。
一百万府兵,一兵授田100亩,就是一万万亩!
把四川、云南地盘上所有在册的农田都拿去分了也不够啊!
如果不给这百万府兵授田,而是选择维持二十五万授田府兵、官户的规模,那么整个府兵阶级就会被“丁余”所累——大顺朝廷不授田养活孳生出来的府兵二代、三代,并不等于他们就不存在了,也不等于他们能谋到什么出路。这些人最终会成为府兵之家的累赘,拖累着本来就不算富裕的府兵家庭一步步走向贫困。
大顺的府兵制和大明现在实行的募兵制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是“承包商”,后者是打工仔。府兵得的那块土地不仅替代了军饷,而且还要承担相当部分的军械、军粮支出。
所以一旦“丁余”成为府兵的负担,府兵阶级的财力就会大打折扣,如果大顺朝廷不能给予足够的补助,那么府兵的战斗力就会因为财力下降而迅速瓦解。
现在大顺朝廷的许多大人物,都是原来明朝陕甘军户,当然知道军户制是怎么玩砸的!
府兵制或者军户制,看着是很美,初始阶段也真是好用,但是要长久维持,却是非常困难的。
也就是说,随着大顺府兵人丁的不断孳生,大顺朝廷的军事实力自己就会走向瓦解。除非大顺朝廷可以拿出越来越多的钱粮去补贴财务上陷入困境的府兵......这简直就是个无底的黑洞!
而且大顺朝廷为了延长府兵阶级的“保质期”,就必须采取抑制商业的政策,以达到“利出一孔”。而抑商政策,又会造成大顺朝廷缺乏足够的财力去补贴府兵!
所以强大的大顺府兵,一定会有一个盛极而衰的过程。
相比之下,朱慈烺为大明选择的军事制度就比较容易维持了——明军虽然也有授田,也有军功爵,但是从根本上而言,明军的新军(克难新军)是一支由职业军官指挥的雇用军。
只要朱慈烺能抓紧少数贵族军官和精英少年兵的养成、教育,就能利用一两万人的军官团和几万人的少年近卫军团(九边少年),维持住几十万明军的战斗力。
虽然这种少数精英加上大量国家雇佣兵的军事制度,看着好像不如传说中的“强秦军功爵”和“近代民族国家军队”,但是对目前的大明,却是唯一可行的办法,而且也比较容易维持。
“阿达,”李来亨又道,“儿臣的北伐军在暹罗和明军的静海军交了几次手......就在大城(阿瑜陀耶城)以南的黄金城一带开得仗,互有胜负,并没有占到多大的便宜。看来南征之战,要止于暹罗黄金城了。”
“止于黄金城?”李过止住脚步,回头看了儿子一眼,“不至于吧?北伐军可是专门为南征所练,难道连静海军这样的明朝藩军也打不过?”
李来亨摇摇头道:“倒不是静海军有多强,而是咱们的战士在围攻暹罗大城时病倒太多......从缅甸出征时有三万余人,等到打下大城后,还能持刃作战者已经不足八千了!”
“不足八千?”李过吃了一惊,“暹罗的瘴痢竟然如此厉害!”
其实也不是暹罗的瘴痢特别厉害,而是李来亨的北伐军在水网密布的阿瑜陀耶城下顿兵日久,大军都驻扎在蚊虫孳生的水边,也就特别容易感染疟疾了。
这种为了南征而训练的北伐军,虽然在装备和战术上都进行了必要的准备,但是他们毕竟没有真的在东南亚打过仗,所以缺乏防治疟疾的经验。
而静海军已经在东南亚呆了很多年,已经积累了足够多的防治热带疾病的经验,而且张勇也早就料到北来的大顺军早晚会爆发疫病。所以在进入暹罗后,他并没有急于求战,而是发动暹罗军民和在暹罗南部开办农场的华侨,一起在湄南河畔筑了一座棱堡,号称黄金堡。
在大顺军攻破大城后,张勇就依托黄金堡封锁湄南河道,并窥视大城,和大顺军打起了持久战。
李来亨叹了口气:“阿达,现在北伐军中患病甚至病死者众多。而且之前移居阿瓦的府兵之户也多有病亡......看来南方的水土是咱们一时无法适应的。
我大顺兵力虽强,但是也不能这样白白糟蹋了。所以孩儿觉得,大顺在南方止于大城即可。如果大城不守,就撤回缅甸。反正大城之战缴获颇多,也不是空手而还了。”
李过眉头深皱:“只有四川、云南、缅甸还是太窄了......”他放低了声音,“万一四川、云南有失,只一个缅甸,还能坚持下去?”
“阿达,”李来亨顿了顿,放低了声音,“现在多铎已死,西班牙又在日本国新败,东南海上压力大减。孩儿估摸,明朝要用兵关外了,这是咱们的机会啊!”
“机会?”李过看着儿子。
李来亨低声道:“阿达,现在正是咱们大顺府兵极盛的时候,第一代跟着老万岁和您打天下的府兵还能战斗。而第二代府兵人数多,而且都是自小练习武艺的,比起他们的父辈更能打。两代府兵叠加,四十万人都能拉出来。而且二代府兵都想得到土地,一定会努力战斗。
咱们正好利用这个机会奋力一搏!如果拖延下去,等第二代府兵都到了成家立业的时候,恐怕就要穷了......”
李过陷入了沉思。
他也知道,大顺帝国的武力,现在正在登上巅峰!
因为“顺二代”们在未来的三五年内,就会大量长成!这些人可都是被他们的父辈当成战士养成的!能打,且人数众多,而且也有战斗的欲望——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除了本事什么都没有啊!
如果错过了机会,等到这批人都成家立业,陷入贫困的泥潭,那么不仅战斗力会减弱,而且还有可能变成大顺朝廷的麻烦。
“打哪儿?”李过问。
“出祁山如何?”李来亨问。
“出祁山?”李过想了想,“不能取下江吗?”
“不能,”李来亨摇摇头,“战于下江就是拼水师,咱们的水师怎么可能是明朝的对手?而且明朝在荆江两岸修建了许多堡垒,布设了巨炮,咱们打不下来的。”
修棱堡和攻棱堡拼的是数学......
“那么......两广可取吗?”
“不可。”李来亨还是摇头,“取广西不足以更易大局,而战于广东也要拼水师。而且明军可以通过海路调集重兵入粤......我们翻山越岭过去,反而耽误时间,没有胜算的。
反倒是出祁山,战于甘陕,对我们最有利!我朝在汉中、巩昌经营多年,筑堡囤粮,根基已固,可以支撑大兵北出了!”
抢救大明朝 第1028章 多铎终于可以死了(求订阅)
“可是甘陕苦瘠,取之也无大用处啊!”
李过对北出甘陕多少有点心理阴影,大顺、大西虽然起于甘陕,但他们都在甘陕吃过大亏!特别是张献忠张老万岁,那是竖着出去,横着回来,赔了个底掉儿,连四个干儿子现在都不姓张了。
“父皇,”李来亨说,“现在甘陕的情况好得多了,虽不富裕,但是也多年没闹过饥荒了,而且还出产良马、骡子、火枪、小炮和火药。如果咱们能取了甘陕,国力军力都能大增。”
甘陕当然是苦的,不过比天启、崇祯年间真是好得太多了。
一方面那么多年来来回回的折腾,再加上几次陕人外迁(大顺、大西两朝都是陕西拉走了一票人,大明的平西、安北两藩又各自从陕西拉走了许多人),使得甘陕的人口大幅减少,现在陕西省、河西藩和平西藩治下的军民总数只有六百多万。人均的土地占有率超过了五亩,虽然陕甘土地的平均亩产依旧很低,扣除种粮后只有一百一二十斤麦子,但是五亩田也能打六百余斤,换算成面粉也有四百多斤了。
另一方面,朱慈烺是知道中国哪儿有钱哪儿没钱的,所以他根本不会让各省已经比较平均的方式分担税赋。
在他的统治下,甘陕不仅不需要向朝廷交钱,而且还能从朝廷拿到大量的补助。而且大明朝廷还通过骡马采购扶植甘陕的畜牧业,现在明军使用的马骡几乎都产自甘陕。
此外,由朱慈炯创立的陕北军工产业也在大明朝廷的扶植下得到了保存,成为安西、河西、北庭(准格尔)三军最重要的枪炮供应商,蒙古的察哈尔、土默特两部所使用的枪炮,也有半数出自陕西。
李过也知道老家的日子比过去好些了,轻轻叹了口气:“没想到明朝还是出了个明君......陕人的日子好了,怕是不会再叫额们鼓动起来了吧?”
李来亨道:“父皇,陕人终究是额们的乡人,比起湖广、两广的人终是要亲近一些的。
而且这些年明朝不停的将陕人中的壮勇之士往河西、安西、朔方、安北等镇调动,留在陕西当地的,都是一些安分守己不能打的农夫。”
朱慈烺那是对陕西人的造反精神心有余悸,所以尽可能的陕人勇士忽悠去河西、安西、朔方、安北等军镇......这样一来,陕西倒是安稳了不少,可是战斗力也减弱了。
“另外,”李来亨又道,“明朝现在以应天江北的老山——浦口为本,由此入陕,是两千数百里的漫漫之途,而且都是路陆。而我军自汉中出师,三百里便可入关中了......以三百里后路对两千数百里后路,优势尽在我手啊!”
李过点点头:“说的也是......朱慈烺虽是明君,但是居东南而御天下却是昏招。自古以来,天下武力不出西北、东北,居中州亦难御之,何况东南?”
“父皇所言极是,”李来亨用力点头,“西北王霸之基,大顺取之退可以和明朝分庭抗礼,进可以席卷天下!”
李过看着儿子:“来亨,为父就命你为帅,统十万大军出祁山取甘陕如何?”
“父皇,”李来亨摇摇头,“儿臣用兵的本事远不如晋王......应该让晋王屯汉中,全权主持北伐。”
李过一愣,心想:说了半天,你不去啊!
“那你回重庆辅佐为父?”
“儿臣还去阿瓦......”李来亨道,“阿瓦、沙廉尚有可为,不能轻易放弃。而且父皇也该南下昆明了!”
“南下昆明?”
“对!”李来亨说,“父皇已经许久不幸南都了......而欲收阿瓦、沙廉的人心,父皇就必须坐镇南都,以便就近召见阿瓦、沙廉而来的土司,并主持向阿瓦、沙廉二城移民。”
什么意思?
李过有点糊涂了。
李来亨笑了笑:“阿达,万事都当思虑周全,不可只谋胜,不虑败......缅甸虽然是蛮荒之地,但是也极为辽阔,四川、云南加在一起都不见得有缅甸大。
而且缅甸沙廉有海口,直通西人所称的印度洋。而印度洋又因为马六甲海峡的阻挡,为明朝水师所不及。万一事有不济,还可以泛海而走......三十六计走为上啊!”
李过不置可否,沉默了一会儿,又问:“何时可以让晋王出兵北伐关中?”
李来亨说:“再等等......阿达先南幸昆明,再密调晋王赴汉中整军,等朱明大举讨伐关外满洲之时,就能挥师北伐,打他一个措手不及了!”
李过这下终于放心了:“中!此计大妙!”
......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慈烺又在阅兵了!
他一定是知道大顺的府兵二代真在日长夜大,都憋着股劲要夺他的江山社稷,所以这段时间也越来越重视他的少年近卫军和少年军官。
所谓少年近卫军,就是所谓的“九边少年军”,说是“九边”,其实成员并不都是从九边过来的。
因为大明朝廷治下可以出强兵的边镇也没九个,只有安西、河西、朔方、安北、北平、大宁、安川(在贵州和川东一带),一共七个。大明朝廷从洪兴六年起,每年都从这七个镇(包括它们的前身)各募集800——1500名10——12岁的贫苦少年,
另外,还从湖南、山东、淮西各招募招募1500名10——12岁的贫苦少年。
这样,每年被召入少年近卫军营贫家少年的总数都在万人以上。
现在第一批入伍的少年近卫军,已经接近完成为期六年的严格训练,可以走上战场了!
根据兵部的统计,在洪兴六年入伍的少年近卫军总共有11000余人,在接近6年的艰苦训练和末位淘汰后,还剩下大约8000人,现在组成了16个营方阵,正在接受朱大皇帝的检阅。
“陛下,此间的8000人明年就可以正式成军了!再配上军官、炮兵、校尉(士官)、辎重兵,刚好一个师!而且以后每年都可以成军一个师......有了这样的精兵,关外的多铎就能安心闭眼了!”
正在和朱慈烺说话的是少年近卫军的第一任提督封思忠。
“好啊!终于成军了!”朱慈烺看着眼前整齐的跟刀切斧跺一般的十六个营方阵,满意的点点头,“不过先不要编成师,朕要6个燧发枪团,能有吗?”
六个团可以分派给六个师作为尖刀!
另外,浦口——老山这里还有许多“二代骑士”可以充当冲击骑兵,招募训练6个铁甲骑兵营没多大难度。而且“黑骑兵”(黑枪骡子兵)的数量也非常充足,可以给这6个师都配一个营。
这样明年朱皇帝就能有6个非常精锐的师可以用了!
有了这6个精锐师,关外之战就有把握了!
关外战场虽然辽阔,但是除了辽东、辽西沿海之外,全都距离遥远,补给不便,根本不可能支撑大军进行持久作战。所以用精兵攻打关外的多尼就唯一选项了!
朱慈烺之所以不让多铎“死”,一方面是为了先稳住东南海上和太平洋战场,一方面就是在等待他的少年近卫军成军!
“陛下,咱们明年就要收拾多尼了?”跟随朱皇帝一起阅兵的吴三辅也兴奋起来了。
他早就在盼这一天了!
“对!”朱慈烺点点头,“明年出兵......争取三年平辽!”
抢救大明朝 第1029章 多尔博,乖一点!(求订阅)
老山宫,皇极殿。
安东军进奏院使穆里玛刚刚给大明天子朱慈烺磕完头,就听见坐在皇帝宝座上的那位叹了口气,然后用低沉哀伤的语气说话。
“平身,赐座。”
怎么回事?皇帝这是怎么了?
穆里玛赶紧爬起来,先不落座,而是偷眼打量朱慈烺,发现朱慈烺正在用一帕黄色的手绢抹眼泪。
这是有什么伤心事?穆里玛心说:是得了不治之症了?听说这个皇帝现在越来越荒淫了,有了阿吉格那小妖精还不满足,又和一个西洋小妞好上了,还封人家当了什么皇家yin妇......这是要往荒淫无度的路子上狂奔啊!要是来个英年早逝,大清国就能回来了!
朱慈烺叹了口气:“朕已经得到锦衣卫奏报,安东大都护金多多真的死了,朕心里难过啊!”
你这个阴险狡诈的明君!
穆里玛在心里骂了一句。
多铎早就死了!都死了一年多了,你这个当明君的硬顶着不承认,昧着良心说多铎是装死,不让多铎入土为安。
你们还是亲戚呢!怎么能这样?
“陛下请节哀......”穆里玛咬着牙说。
朱慈烺点点头,收起了手绢:“是啊,人死不能复生......你回去以后也让金多尼节哀保重,朕还是会照顾他的。”
照顾?
怎么照顾?
穆里玛心想:是抓到应天府关进笼子每天喂点鸡鸭鱼肉?
朱慈烺道:“多尼年幼才疏,诺大个安东靠他一个人也治理不过来啊!朕想着得给他减减负。”
“减负?陛下的意思是......”穆里玛已经知道不对了,心脏一下子就抽起来了。
“朕打算拆分安东镇为安东镇、黑龙江镇、辽阳省。”朱慈烺道,“安定大都护由多尼担任,黑龙江大都护由珠兰担任。
另外,朝鲜国的事务也不需要麻烦多尼了。多尔博是东珠的弟弟,是大明的国舅,朕不会亏待他的。”
好狠啊!
穆里玛心想:这一刀下去先切走安定镇最肥的辽东、辽西,然后还要挑动多尼、珠兰、多尔博三兄弟内斗......
“陛下,”穆里玛已经换上一副痛苦的表情,看着朱慈烺,“安定都护府素来都是一体的,而安定军又是父子兵、兄弟军。怎可贸然一分为三?这是要绝父子之情,断兄弟手足啊!即便留后愿意执行,下面的父子兄弟之兵也不会愿意分离的!”
说到这里,穆里玛也不落座了,而是噗通一下又给朱皇帝跪了,连连叩头道,“臣恳请陛下收回成命......让安东镇的父子兄弟可以长久团聚!”
朱慈烺哼了一声:“安东镇的骄兵悍将想效仿唐季藩镇牙兵吗?朕可不会容许这样的骄悍兵卒坏了我大明中兴的大好局面,更不会让他们把规矩都做坏了!
安东分镇之事以定,朕绝不会更改!如果有人想借此作乱,朕就将派兵攻伐!”
“陛下......”穆里玛还是连连叩首,哀求道,“此事即便要做,也不可操之过急,请陛下再给留后一点时间,让他安抚部众,妥善布置,免得激起兵变军乱。”
朱慈烺轻轻点头:“朕就给他一年时间,洪兴十二年的春天,分镇的诏令就将正式下达了。
另外,安东镇和朝鲜国之间,可有兄弟手足之情?”
“朝鲜大王是留后的亲兄弟......”
朱慈烺哼了一声:“朕可不是看在多铎的脸面上才封多尔博当朝鲜王的,朕是看在东珠的面子上,才让多尔博当朝鲜王的!”
“陛下......”
朱慈烺一摆手,“不必多言了!此事就这么定了......愿意在朝鲜国内辅佐多尔博的安东将士,都可以入籍朝鲜,并赐金姓,为朝鲜王族。以后安东镇和他们就没什么关系了!”
大明的实力虽然远远强过安东军,但是朱皇帝依旧不会放弃分化安东军的机会。
而且把金尔博的朝鲜王国从安东军的阵营中摘出来,也等于给了安东军上层一条最方便的退路——真的不行了,就往朝鲜跑吧!大明皇帝说话了,安东军和朝鲜国没有什么关系了......而且和溜到朝鲜改姓金的安东军将士也没什么关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