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买卖”马士英苦笑,“这怎么就成了买卖”

    阮大铖摇摇头,“瑶草兄是在贵州呆久了,不知道咱们的这位皇爷就是把国家当成买卖在经营的......所以下面当官的也得会经营啊!”

    “这,这......怎么经营啊”曾英一脸的为难,他虽然当过川东节度使,但并不善于经营,一直都是马士英在替他搞后勤。

    阮大铖笑了笑:“这事儿好办......咱们先算一算手里有多少本钱,然后再想办法。”

    “本钱”曾英听不大懂。

    马士英也不太明白,就对自己的好朋友说:“集之,别卖关子了,快说吧。”

    “好好,”阮大铖掰着手指头说,“首先是土地!有一千五百万亩可以分......这是本钱吧

    其次是盐,现在四川的盐是流寇自营的,等恢复后肯定是发包给商营了,这又是一笔本钱。

    再次则是官职!府和直隶州一级的不说,单说县和属州,四川有多少个县和属州”

    曾英闻言一惊,“等等,阮侍郎,您说县和属州的意思是......”

    “官职也是本钱啊!”阮大铖笑道,“本朝现在不忌本地任官,省和州府的本地官还少些,县和属州的本地官遍地都是......四川又是战区,情况更加特殊,用本地豪强任官是理所当然的。曾总督不妨和李巡抚、杨提督他们商量一下,拟个章程出来,用这些官职来筹功和补偿大绅豪强的损失。”

    “用州县官职筹军功、补豪绅”曾英总觉得有点不妥,“朝廷就不怕他们贪没受贿,聚敛害民”

    “不怕,”阮大铖道,“自有一帮凶恶御史去拿问查抄!”




第884章 大明真的有好官吗?(求订阅)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抢救大明朝 ”查找最新章节!

    曾英是军户武官出身,一直都在川军当中任职,虽然到南京上过补习班,但是并没有留意过如今大明的新官制,所以听阮大铖这么一说,也不知道对不对,只好用目光向自己的老上级马士英求解。

    马士英道:“彦侯你有所不知,如今朝廷实行的是官吏一体。文官的仕途通常就是从从九品的州县小吏开始,入仕的途径有举荐,也有科举,科举为主。科举者,就是州府初试,部院复试。两试通过就有了官照,如果复试在部,就是分配到朝廷的衙门做个芝麻大的小官。如果复试在院(省),那就在地方任官,少数在省、府直属衙门做官,多数发往县衙或属州州衙,从最微末的小吏干起。一年一次考核,三年一次升降,背后还有各府州(直隶州)的巡查御史随时找麻烦......依着陛下的设想,将来一县(属州)之父母,都要由本县小吏通过层层考核晋升而来。县(属州)以上,除非有特旨,否则必须外任。

    而地方行政,则以县(属州)为本,以府(直隶州)督县(属州),以省督府(直隶州),这样层层监管,级级考核,再设立升降裁汰之额度,以使上下流动,让能吏可以升迁,无能之官得以降职裁汰。同时再以御史体系督廉查贪,以锦衣卫南衙搜捕不臣。

    也就是说,如今我大明之官道,乃是得官易,升官难,保官也难了......”

    阮大铖补偿道:“若是能中太学进士,倒是容易一些,三年学成之后,可以直入翰林院,还可以担任学官。

    另外,京学堂出身也能担任对口的伎术官,什么工部、刑部、都察院、大理寺、户部等等的衙门,都有许多伎术官。不过学官、伎术官都很难他任,除非有天子特旨。”

    经过将近十年的改革和调整,大明的官制和科举制度,已经被朱皇帝改得面目全非了。科举制度甚至可以说是名存实亡了!因为太学试难度极高,而且考入太学后还要在太学学习三四年,才有可能得授官职。但是点翰林的机会是很渺茫的,大部分会被发去担任学官,虽然品级和俸禄都不少,但是很难他任。和原来的进士出身根本不能相比。

    而“举人出身”,也就是“部院两试”出身者,出路虽然较宽,但都是从最底层的官吏做起,实际上就是原来的吏员。因为吏员的数量多,所以入仕的大门开得就比较大,但是升迁就很难了,还有个要命的“裁汰额度”盯着,如果连续三年考核不及格,那就要面临降职或裁汰——是降职还是裁汰要看官职大小,官小的没法降级,那就直接裁汰了!

    当然了,这种有升有降有裁汰的制度,对于官吏们来说也是有利有弊......毕竟上面的官不能降职,下面的人也不容易升上去啊!

    而且官吏如果不能裁汰,那么每年留给新人入仕的机会不就少了

    另外,克难功臣是不能通过考核裁汰的,会根据功劳大小给个保底官。也就是实在考不及格的,安排个闲差养着。功劳大的,保底官就大,功劳小的,保底官也就小了。

    总之,朱皇帝的朝廷就是要尽可能把不合格的官员踢出去,把能办事的官员提拔上来。那些能从一大堆小吏当中跻身县令,再从一大堆县官或县级官员中脱颖而出,位列州府的高官,多半都是有几把刷子的,而且操守也过得去......至少不能让那帮抄家御史抓住把柄啊!

    阮大铖道:“这一套考官、升官、裁汰的制度,是不会在新复之土实行的,眼下也就是四江两湖闽粤大部,再加一个广西大部,一个山东大部是这么搞的。”

    “其他地方呢”曾英问,“譬如新复的河南是怎么搞的”

    “当然是保举为主了,”阮大铖说,“是由流亡的河南籍勋贵、官员、士绅来保举县官,县官(级)以下,则从流亡的河南士子中招募,有保举,也有考上来的。

    而总督、巡抚、提督等疆臣在人事上的权力就很大了......一个保举,另外两人没有异议,县官就有了!

    至于知府、知州(直隶州),则是由朝廷委任的。曾总督,有权不用,过期可就作废了!”看书阁

    同一时间,朱慈烺正在老山宫召见即将赴任的河南巡抚李岩,河北巡抚路振飞、山西巡抚李建泰、陕西巡抚张同敞等人。

    除了张居正的孙子张同敞以湖北籍入陕任官巡抚外,其余三个巡抚都是本地官——这样的安排在州府以上就不是常例了,更不用说巡抚一级了。

    而朱慈烺之所以让李岩、路振飞、李建泰三人出任本省巡抚,就是要让这三人牵头,拉起河南、河北、山西的官僚队伍。

    能去这三个沦陷省份任官的,当然都是“还乡团”了!

    “河南、河北、山西沦陷多年,东虏又搞了圈地均田,所以原本土的所有关系,都已经搞不大清楚了,而且朕也不想搞清楚......你们可明白吗”

    朱慈烺在谈论的还是土地问题!

    河南、河北、山西毕竟不是天府之国四川,朱皇帝是准备承受长期亏损的!

    但是大明的银子也不能白白“烧掉”,必须要把河南、河北、山西三个省“烧成”大明朝廷可以牢固控制的地盘。

    而要达成这个目的,关键只有一个,就是处理好土地矛盾......这三个省因为多年的动荡和清朝的圈地均田,土地矛盾其实已经缓解。现在换明朝去接盘,就不能让这矛盾在短期内再起来。

    当然了,土地兼并从长期来说是无法抑制的——只要农业存在市场竞争,就必然会有人成功,有人失败。没有什么生意可以人人都成功......这是做不到的!所以要真正抑制兼并,就只有和大顺一样,用严厉的政策压制商业活动。

    也就是不让人发财!

    但是大明东南的资本主义已经开始狂奔了,朱皇帝也没有办法走回头路......

    他现在能做到的,也就是不让清朝的土改成果马上丧失。

    “臣明白陛下的苦心!”李岩是最明白朱皇帝想法的,要不然他也不会从军师变成河南巡抚,“只要臣在河南一日,就不会让那些均到田的小民再次失田。”

    “但是也不能让他们白白得到土地,”朱慈烺说,“均出去的田不能登记为私田,只能是公田,要禁止流通......至于旗人圈占的土地,也不能还给原主,先有屯田司掌握,用于论功封赏。等关内彻底平定后,就都赏出去,朕一亩都不留下。”

    “皇上,”李建泰皱着眉头问,“那么失土而又无功的士绅怎么办有些人可拿着朝廷发出的田契,不能不承认啊!”

    “可以参照湖北的办法行事。”朱慈烺顿了顿,又说,“有田契的,朝廷补他们一些,没有的就算了。至于河北......那里原来是北直隶,有许多勋贵的田庄,路巡抚,这些土地要牢牢控制起来,等待朝廷的统一分配。凡是跟随朝廷南下的勋贵,朕还是要给他们一个交待的,就拿出两千万亩补偿他们吧,再多就给不了啦。”



第885章 再搞一个蒙古大汗吧!(求订阅)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抢救大明朝 ”查找最新章节!

    !

    替代李岩出任大元帅府军师兼参军司使的是国舅爷吴三辅,他父亲吴襄则在吴三辅赴京就任军师之前转任江北巡抚,而代替吴襄出掌兵部的则是前任江北提督朱纯臣。现在吴三辅和朱纯臣就在皇极殿内的候见室里等待召见,两个人都挎着一个单肩包模样的文书包,都是沉甸甸的,显然装着什么机要文件。

    两个人已经来了一会儿,刚开始的时候还热络的攀谈了几句,现在已经没有什么话好说了,就在那里慢悠悠的品着茶。

    这时候见室的门被推开了,一个小黄门出现在门口,招呼二人道:“吴军师,李兵部,皇爷宣二位上殿。”

    吴三辅和李若琏赶紧放下手里的茶盏,然后双双起身,整理了一下衣衫,便一前一后,跟着那小黄门往大殿方向走去。

    两个的官位都是一边大,全是左都督,但是爵位却略有高低,因此进入大殿的时候也分了前后。走在前面的吴三辅现在是“一号国公”了,刚刚转封了克难魏国公。

    魏国公原是徐达的爵位,传到徐弘基这一代因为“南京阉党之乱”失了爵位。现在这个大明一号国公又被朱皇帝发掘出来,给了吴三辅,也就是将他置于头号功臣的位置上,压了史可法和李岩一头。现在史可法封个克难豫国公,李岩则封了克难郑国公。

    而跟在吴三辅后面进入大殿的李若琏则封了克难蓟国公,也是头一等的大功臣了!

    两位国公进入大殿的时候,朱慈烺并没有在御座上傻坐着,而是背着手,站在一幅挂在墙壁上的西南战场形势图前,若有所思。

    吴三辅和李若琏走到朱皇帝身后,才双双下跪行礼。

    “臣吴三辅恭请圣安。”

    “臣李若琏恭请皇帝陛下圣安。”

    “平身。”朱慈烺回头冲二人笑了笑,然后招招手,让他们上前和自己一起看地图。

    “朱纯杰上奏说,得到可靠情报,流寇在云南昆明练了五万北伐军,还以李定国为帅,准备趁咱们北上围攻北京的时候出兵北伐,你们怎么看”

    “若是从昆明出发,应该是取道贵州入湖南,”吴三辅道,“也有可能走隆安府入寇广西......不过那就不是北伐,而是东征了。”

    “臣也觉得流寇入寇广西的可能性较大。”李若琏道,“贵州方向上有十万川贵大军,而且沿途险要都已经布防,李定国再能战,以区区五万兵马也难有什么作为。而出长江就更没戏了,我们在巴东、归州长期布防一个师,施州卫一带同样布防严密,流寇很难突破。

    走郧阳东出也不可能,襄阳是坚城,而且一直都是西线重镇,驻防重兵,根本不可能被区区几万流寇攻破。

    至于出祁山或是出陈仓道入关中,那就更不可能了......这些年流寇的骑兵衰败得非常厉害,根本不是朔方骑兵和平西骑兵的对手。而且流寇现在的军制看,也不是用来扛骑兵的,都是些百人队,配置的长枪也不多,主要都是刀牌兵,最适合在山林地区作战。”

    “那么说,流寇真正的目标是两广”朱慈烺皱眉,“咱们在两广方向上有点虚吧”

    吴三辅道:“两广曹总督(曹友义)麾下有一个步兵师和两团督标,还有广西提督金声桓的八个团......总共有十四个步兵团,还有三个野战炮兵营,三个炮台营,一个骑兵营,还有许多团练兵,臣建议再从东宁军调六个团和两个炮营入粤,应该就能万无一失了。”

    朱慈烺点点头:“那就是二十个团、五个野战炮营、一个骑兵营......应该是够了!再让石瑞恩带一个参谋团入粤去辅佐曹友义。”

    吴三辅笑道:“陛下,臣觉得如果李定国真的冒险出兵广西,对咱们而言倒是个一举歼灭流寇精锐的机会!”

    “是吗”朱慈烺问,“你有什么想法”

    “臣以为应该诱敌深入广东,最好让流寇推进到广州附近。”吴三辅道,“咱们再秘密调集一团骡子兵入粤......广东本有一营骑兵,再调四营骡子兵去,就能有两千五百精骑。”清风文学

    两千五百骑兵摆在北方战场上不算什么,可是拉到广东去对付从云南打出来的山地部队那就厉害了。

    朱慈烺点点头,“就这么办!只要李定国敢来,广东就是他兵败将亡之地了!”

    历史上李定国打广东就扑了一次,在新会城下耽误了六个月。虽然后世都把新会之战的锅甩给了郑森,但是打个新会那么费劲儿,也能看出李定国的拙于攻坚的弱点。

    而两广境内的坚城很多,曹、金二将兵力也不弱,再加上郑森的东宁军和从中原调去的骑兵团,恐怕李定国的五万北伐军要折在广东了。

    “只要流寇在广东惨败,咱们要收复四川可就容易了......”朱慈烺看着地图,自言自语地说。

    “陛下,朝廷要攻打四川了”李若琏问,“大约什么时候出兵”

    吴三辅道:“总要打完东虏吧现在西北还在和叶儿羌汗国交兵,东北还有平辽之战要打......再打四川,兵力恐怕不足了。”

    大明的大元帅府可不认为四川的流寇容易对付......在前任军师李岩看来,大顺是比大清更加难对付的敌人。

    大清的老满洲也就是几万人,所以他们打仗太怕伤亡。遇上弱敌自然嚣张万分,可一旦遇上杀伤力很强的敌人,就会缩手缩脚,不敢力战。

    而流寇人多,又能从川人中招募战士,所以不怎么怕伤亡。虽然他们的总兵力最多只有明军的四成,但是依托山险之地,还是可以坚持下去的。

    另外,流寇的府兵是可以脱产的,所以也能应付长期战争。所以攻打四川就要做好长期苦战的准备,除非流寇的精锐能自己从四川、云南杀出来......

    至于几线作战,对于眼下的明军而言,倒不是什么问题。

    毕竟福临已经是瓮中之鳖,灭他已经不需要多么庞大的兵力了,多铎则会出兵朝鲜,暂时也够不成威胁。

    唯一有点麻烦的其实是蒙古人,如果他们频频越过燕山南下烧杀,倒是会给包围北京的明军造成一点麻烦。

    “蒙古那边......大元帅府准备怎么应付”

    听朱慈烺将话题转回了北方战场,吴三辅马上答道:“大元帅府想让代王出屯土默川,并且在土默川召集漠南、漠北蒙古的首领会盟。”

    “代王”朱慈烺问,“他行吗”

    李若琏道:“代王麾下的精骑不下万余,还有鄂尔多斯蒙古为助力......而且在之前的河套之战中,代军的火枪骑兵表现优异,让蒙古人吃足了苦头。”
1...291292293294295...7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