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英雄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贰零肆柒
当日,通化铁路公司沪上办事处被游行的人群捣毁并放火焚烧,里面的办事员两个重伤,五个轻伤,骚乱之后,各处的报纸并没有站在铁路公司这边,而是赞扬游行之人有爱国精神,认为对于这种卖国贼就应该如此严惩。面对如此情形,铁路公司的总董虞辉祖不得不登报声明,铁路公司所购物资里只有少部分是美国货物,其他包括钢材全都是本国材料,所聘的工程师也都是华工,他们本就是在美国饱受虐待的华工。
虞辉祖的声明堪称及时,但是再怎么及时在全国抵制美货的风潮中也毫无用处。各地的报纸已经把虞辉祖和通化铁路公司当作不顾华工生死,只求私利的卖国典型。汉口汉报给出的资料很详细,把公路公司订购的美货在报纸上一一罗列出来,同时还按透露,通化铁路公司和美国人的私下协议——即铁路建成之后将交由美国公司管理。此私下协议一出,举国都是哗然,这个私下协议其实只在大股东内部流程的,毕竟,地处战乱之地的通化铁路要获得融资支持是一定要让股东放心的,而要让股东放心莫过于以夷治夷,昔日极为有效的融资保证现在却成了抵制美货风潮中万人唾骂的把柄。
舆论对于通化铁路公司不利,但是也不是一边倒,复兴会的报纸虽然不好站在通化铁路公司一边,只能发一些抵制美货风潮的其他新闻,但沪上美人福开森的新闻报和维新派汪康年的时报以及众多小报对阵,天津的大公报和北京的京话日报、顺天时报对阵,汉口的汉报则在武汉一家独大,期期都有通化铁路公司、虞辉祖的负面新闻,此外,还有广东、福建的报纸因为当地华侨众多,对于通化铁路公司多有批判。
“这大公报怎么会站在我们这边说话?”自从那日的打砸事件之后,蔡元培就想着怎么能扭转局势,但是王小霖这边使出十二分力气,都没有办法和整个民意对抗,他能做的只是尽量转移舆论的视线,但是整个六月都平安无事的,全中国都是抵制美货、华工受虐的新闻。
“大公报是天津的报纸。”王小霖说道,“直隶总督袁大人对于抵制美货并不支持,而且按照北洋的管辖范围,东北向来是他的地盘,早前李鸿章引俄以拒日,现在日俄各占东北一半,那引美抵御日俄应该是北洋的上上之策了。”
“哎!”蔡元培不由的叹气,早前他就知道日本一定不会退兵,但事实真的到了眼见他还很是郁结,东北大好之地,现在就给日俄两国瓜分了。他懊恼的道:“你确定汉口的汉报是日本人的报纸,还有顺天时报?”
“是的,先生!我们把各大报纸近三年的社论、时评做过分析,这两家报纸从来都是站在日本人那边说话,所以我们可以肯定他们是日本人的报纸,要不是就是被日本控制了的报纸。”王小霖的工作做的极细,纵使日本人操控这些报纸做的很是隐秘,但还是能从报纸多年持续的态度里看出很多东西。
.全部章节
清末英雄 第三十三章 四刃
. .
“那时报呢?他们也是日本人的报纸吗?他们这次言辞极为激烈,以前更常常为日本辩护。.”
“时报不是。”王小霖对蔡元培的政治智商有些头疼,“时报是海外保皇党康梁在国内的喉结,保皇党的最大募捐来源就是美洲华侨,时报激烈的言辞可以讨好华侨,届时对保皇党的捐款就多了。”
美国只要有华侨的城市就有保皇党,戊戌逃亡海外的康梁举着伪造的皇命诏书四处骗钱,最后甚至还办起了保救大清光绪皇帝公司,以此为名,四处招摇撞骗。但从戊戌年到现在,七八年的时间华侨早对那种保皇言辞厌倦了,而现在天赐良机让他们有机会重获华侨好感,所以他们都在卖力鼓吹抵制美货一事。
明白时报竭力鼓吹的原委,蔡元培不再说话,保皇党不可惧,可惧的则是日本人。从邹容的《革命军》的开始,蔡元培慢慢的也如会中其他诸人一样对日本人时常保持着警惕,从获知的细节来了,这次的抵制美货运动,日本人在里面不断的推波助澜,通化铁路公司沪上办事处被烧是一列,现在对虞辉祖的攻击也是一列,奉天等地的学生游行也是一列。正值美国调停者日俄战争的关口,日本人是不敢直接出面,只能通过这样委婉的办法来阻止美国势力对于东北的渗透。
了解到日本人这么处心积虑,蔡元培不由的为日俄和谈之后的辽东担心起来,如果美国人不能强硬的支持辽东的当地势力,那么通化那步祺怕是难活啊。蔡元培思索着,挥挥手让王小霖出去了,可王小霖刚走,穆湘瑶又来了,两人在门错的时候穆湘瑶狠狠的瞪了过去,王小霖却是低着头疾步走开。
“先生。虞先生的府上被人扔了东西……”
“什么东西?”
“一个血淋林的狗头!”
“什么!”蔡元培站起身,却又无助的坐下,他可真的不知道说什么好。要是以往他说不定会鼓动学生参加游行,可现在。一旦介入军国大事,他才知道很多事情光热血之勇是不足持的。
“是日本人干的吗?”
“是一帮子学生干的,带头的叫胡适。就是咱们的学生,看到是自己人,我就让人把他给放了。”穆湘瑶现在接手沪上所有重要人物的安保工作,同时一边在探查清帮的情况,以待某一日把他们彻底拔掉。
居然是自己学校的学生,蔡元培闭目叹道,“哎!这些学生,真是……含章兄没有吓倒吧?”
“这倒没有。虞先生拿着狗头还很高兴。他现在带着它去了美国领事馆。”
“什么!他带那个去干什么?”蔡元培大吃一惊。
“虞先生说,他的名声早在前次给慈禧祝寿的时候就已经臭了,之前骂他满清奴才,现在再多一个卖国贼也无甚要紧。学生送了一个狗头,真是送的好!他正好可以带着他去向美国人表忠诚。这样或许安奉铁路就回来了。”穆湘瑶说的自己都摇头,之前他还是觉得虞辉祖只是个好好先生,没什么了不起,现在才知道他是一个如此忍辱负重之人。
和沪上学生、市民辣的聚会抗议不同,等抵制美货的风潮传到辽东等地,有旅美背景的高级华工在某一日全部罢工了,致使安通奉铁路建设全线基本停工。他们的要求很少,只要通化铁路公司不用美货、不用美人,那就无条件复工。
“有日本人在里面捣乱吗?”刚视察完图们江一带移民,正要去看铁路的杨锐有点发怒。
“沪上的事情一定是有日本人参与,但是铁路公司……确实没有!”刘伯渊满脸严肃,通化铁路对于发展辽东经济极为重要。只不过这铁路公司不属于军队,政治部能了解里面的事情,但是要控制很难,一帮子广东人说话谁都听不懂。
“陈大发呢?他在做什么,也罢工了?”
“他没有。他昨天请了那些旅美华工的头目喝茶讲数。不过他威望不足,而且那些华工罢工不是因为要加钱,就是要铁路公司支持中美改约,看来他们早先在美国受了不少苦。”
“改个屁约!这帮王八蛋一个比一个蠢,也不想想,国家不强大,不要说美国,就是墨西哥要欺负你也就欺负你。”杨锐脾气又上来了。“还有那个杼斋那边,去了沪上那么久,打酱油啊。你告诉他,别瞻前顾后,趁着现在是德国人做领袖领事,赶快把什么兴武几都给我清了,家门口都不安宁,居然还有小瘪三捣乱,算什么事情啊。”
陈广寿在一边没有说话,只把杨锐交代的都记了下来,他这便还没有写完,杨锐又道,“铁路那边,山东来的工人还是老实的,让人看看能不能把开山啊、运料啊,反正简单的能做的事情先做。还有,日本人鼓动抵制美货的风潮,你们看看能不能抓住些把柄,好让美国人知道这事情是在火上添油。”
“先生,这个……怕是很难的。”刘伯渊说道,“日本人一概都不出面,只让保皇党出面鼓动,我们要抓证据还是难的。”
“那你们想想怎么反击吧。不反击只挨打,那事情会越来越大。”杨锐道。
只是防守不反击不是杨锐的风格,真要是日本人在里面,事情不会这么简单的。杨锐刚预测完的第二天,便有消息传来说铁路的公司江浙那边的一些股东要求退股,待公司按照之前的章程把这些人清理之后,京城又传来不得了的消息:说安通奉铁路途经的兴京为龙脉所在,铁条铺地、重车奔驰,实在是有伤龙脉,建议朝廷勒令通化铁路公司改线,以安龙脉。
满清关外三陵,最重要的其实就是永陵,这才是爱新觉罗氏的祖坟,按照后世传言,这永陵背后的启运山高高低低共有十二个山包,每一个山包就对应一帝。满清十二帝在位时间的长短和山包的大小一一对应,端是玄妙的很。之前虽然铁路规划的时候已经绕了路,朝中大臣都已经觉得无碍,可这风水一说信则有。不信则无,真要是此种说法被大家说中了,那改线就可是必定的了。
杜亚泉扯着陈大发,急急忙忙的到了通化新城,杨锐和陈大发早在西雅图的时候见过面,本是一起回国的,但杨锐中途又跑到其他地方去了。陈大发在辽东日久,很明白杨锐和其背后势力的能耐,很多时候拿着尚方宝剑的钟观光征地不着,但第二日人家就会把地契乖乖的送过来。沿途的庐墓也是如此,之前不迁或是要挟高价,过几日再去发现录墓早已迁走不在。
“大哥!”陈大发见到杨锐便如此招呼。
杨锐看之前白嫩瘦弱的他已经变得黝黑壮实,高兴的捶捶的他的肩膀,笑道:“呵呵。你啊。这一年辛苦了。”
陈大发一头乱发浑身酸臭,见杨锐客气,便不要意思的道:“哎。这次的事情我没做好,大家在美国受苦太多,一激动就这样了。”
“这次的事情也是美国人欺人太甚了,闹一闹也好。”杨锐不想给他太大的压力,况且现在最重要的不是华工复工。而是要以防万一,重新选线。
杨锐把他拉到大幅的地图旁边,指着通化到奉天这一段问道:“若是这一段我们不修了,会损失多少钱?”
陈大发不知道京城的传言,闻言大惊道:“啊。这一段为什么不修了?”
杨锐拍拍他的肩膀道:“铁路可能要改线,我想知道这一段都放弃大概要损失多少?”
陈大发看着杨锐不似开玩笑。认真的思索之后道:“奉天、抚顺、兴京那边只做了准备工作,因为奉天那边日本人不让修,所以开工的只有抚顺和兴京。抚顺那边因为人多,工作做的最……”
做工程的人说起话来有条有理,但杨锐只想知道一个大概的数字而已。便打断他道,“你就别这么慢条斯理的了,我要知道的是大概损失。”
陈大发被杨锐一逼,愣了愣便道:“二十万人已经发了三个月的工钱,还有一些已经用了的物料,以及一些勘路的费用。如果重新选线快的话,那么最少要浪费两个月时间,这样加起来就是耗费了五个月。这些还是少的,若是另选它线,那么施工难度,路线长短都会增加全线的造价。”
“二十万人五个月的工钱……”杜亚泉心中默算,“每人一天两角,算起来这里就有二十万了,再加上用掉的材料,重新选线的花费,怕是有三十多万块了吧。”
杨锐也在心中大概默算了一下,得到和杜亚泉相当的结论,三十万对于整条铁路来说很少,但单独算,可是一笔大钱。操他娘的小日本,杨锐心中暗骂道。
“你就别管新线了,现在公司已经决定不走奉天了,也不走抚顺,我们计划把铁路修到这。”杨锐手指从通化一直往北延伸到一百二十多公里的梅河口,然后在这个地方重重的敲了敲,“铁路修到这里就成了。”
陈大发不知道杨锐的算计,看着梅河口道:“可这里就是一条死路啊,没有连接关内外铁路,那么客流量一定很少,收益不容乐观,股东也怕是不愿出资。”
陈大发知道通化铁路公司的资金不宽裕,全靠筹措股本。铁路如果不和铁路网交汇,收益可想而知。
“资金你就别担心了。公司买铁轨的钱已经一次性的支付给钢铁公司了。前段时间那些嚷着要退股的人也都退了钱,我们现在有钱独自修建这条铁路。铁路修到梅河口,看似位置不佳,实际却是四通八达,此地往西一百二十公里就是四平,往北一百六十公里就是宽城子(长春),就是不接东清铁路,只要再多走十公里就是吉林省城,这里就是松花江的水运起始点,货流量极大……”杨锐对着地图侃侃而谈,似乎早就是胸有成竹,其实他早就感觉安通奉铁路花费极为浩大,两千万两修这么一条曲曲折折的路实在是浪费的很。
借着风水问题,他想以绕路为幌子先把铁路往北修到梅河口,待今年年底哈里曼买南满铁路不成,他就直接去找哈里曼谈谈。只要美国人支持,俄国人不反对,那么铁路从梅河口向北延伸到一百六十公里外的长春是没有问题的。这样东清铁路在南段就有两条支线,一条是原有线路。另一条则是长春经通化直抵安东,这条路线的长度和原来的安通奉相等,建造费用略多一百万两,但因为是在安东出海,要比走日本人正在兴建的大连出海省一百多公里。若是美国人谈不拢,那杨锐就只有自己跟俄国人谈了,再谈不拢,那就只能修到吉林,和松花江水路对接。
杨锐想的很多,但这些想法有一个前提。就是日俄两国的势力范围分界不在长春而在四平。历史上就是因为两座日本军人的坟墓,使得两国势力的分界线划在长春,但现在,这两座日本人的坟墓完全不存在,所以分界必是会在日俄对持的昌图、四平之间。按照俄国人脾气。山林地区并不注重,历史上停战和谈的时候,俄国就把东北东面的大片的山区让给了日本,使日本的势力范围一度靠近牡丹江,现在两国的分界线不在长春而在四平,同时独立军又布防在四平以东的山区,相信凭借在战争中的表现。让俄国人把东面的山林交给独立军也未偿不可。
杨锐的谋算很多,但是很多都是没有办法和陈大发解释的,因为日俄和谈势力范围划分的结果、哈里曼购买南满铁路的结果都是以后的事情,他不想说出来,省得泄密并被人当作神棍。最后的结果便是陈大发拍着脑袋迷迷糊糊的去了,趁着现在停工。他正好先去柳河县勘路选线,只待北京那边改线的命令一下来,那边就可以动工了。
陈大发走后,杜亚泉担忧的道:“真的要改线吗?修到梅河口,虽然离宽城子、吉林都近。可也还是条断路啊。”
“放心吧!秋帆兄。再往北一点要么松花江,要么北满铁路。”杨锐悠哉悠哉的喝着茶,一点也不担心铁路的事情了。
“可俄国人愿意吗?”杜亚泉还不放心。
“他们恨的日本恨的不得了,怎么会不愿意?北满铁路接上了我们的铁路,那么日本人损失可就大了。”杨锐越说越笑。
“那日本人要是抗议怎么办?”
“他没有办法抗议,改线是他们鼓弄出来的,修到梅河口大家都没有话说,至于梅河口往北的一百多公里,都不是他的势力范围,他抗议什么,要抗议就找俄国人好了。再说这一段要修也是后面的事情,到时候军工厂一建,要打那就看他能借到多少外债了。”
“什么,要打仗?”杜亚泉有些吃惊。
“嗯,修到梅河口不会打,但是一旦从梅河口往北,那日本人就要来硬的了。这一百多公里怕是难修的很的。”杨锐话说的轻松,但神色却有些狰狞,不过一会他就平和了下来,又道:“你去找找,这东北那个和尚、道士最灵验,日本人用风水坑了我们一把,那我们可不要太客气,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嘛。”
杜亚泉奇道:“竟成你是想借术士之口,让日本人的安奉铁路修不成吧,可那边没有满清的陵墓啊?”
“陵墓是没有,但是地震可以有。”杨锐笑道。
“地震?”杜亚泉不解。
“是啊。要是这个术士能连续两次预测出大地震,然后扬言说只要安奉路修成,那么奉天就会大地震,然后龙脉便会震断,那铁路怕是怎么也修不成了吧。”
杨锐说的轻松,杜亚泉却神色凝重,没有相信也没有不相信,复兴会早就传言杨锐是天授神通,能知前三百年,能算后三百年,他顿时不再多问,只是把事情记下便出去了。
杨锐现在已经没有办法顾及自己是神棍谣言了,他走后又把刘伯渊叫了过来,让他发动军情局在日本的情报网找几个乐意为国献身的浪人。
“先生,这是?”刘伯渊不解。
“知道日本的三刃外交吗?”
刘伯渊还是不解。杨锐只好解释道:“最早的一刃是刺杀当时的俄国皇太子、现在的沙皇,甲午之时刺杀李鸿章为二刃,最后刺杀朝鲜闵妃为三刃,这便是日本的三刃外交。现在你要做的就是派人在日本看准一个浪人,然后过去说问题:‘我是黑龙会的,想为天皇陛下尽忠吗,’他如是愿意。就好吃好喝招待着,然后待八月份运到美国朴茨茅斯……”
“美国?朴茨茅斯?”
“是,日俄两国将会在那里谈判,因为是在美国。俄国人不会严加防范的,到时候让日本浪人上去开枪也好,动刀也好,反正要搞成第四刃。这样的话,要么日俄重新开战——当然这个可能性很小,要么日本的谈判筹码减少,获得的好处也要减少。”
杨锐把四刃计划说出来,刘伯渊很是兴奋,不过到底是沉得住气,喜悦过后。刘伯渊又问道,“找人是最关键的,要是日本人不相信我们怎么办?还有,派谁去负责这件事情?”
“用钱收买一个赌徒就行,然后让他去忽悠一个蠢一点的浪人就好了。事后再灭口就是。现在日本死了那么多人,随便找一个浪人都恨俄国恨的入骨。关键是要保密!至于谁负责……”杨锐想了想,脑子里闪过一个人,“就让张实去吧,海战之后他也休息的差不多了,让他上。他以前在日本呆过一段时间。”
那一夜张实从旅顺往芝罘,跨海的时候碰上了日本的驱逐舰。火炮对射之中他在护送人员的保护下跳海逃生,算是命大抱着木头飘到了海岸,但岸上日本也在四处搜捕,他只能和几个死里逃生的俄国人一起跑到了天津俄租界。日俄海战他虽然没有提供什么关键性的情报,但俄国人对他还是礼仪有加,六月之后他便在军情局的掩护下出了俄租界。回到沪上了。
“他的画像怕是日本人都知道了吧?”刘伯渊也认为张实是最好的人选,但是对日本的黑龙会还是有些担心。
“你就放心吧,他长的那么不起眼,头发胡子换一换,除非见过他的人。要不然没有人认得出来。你见了王启年的画像了吗,画的那个鬼样,谁能认得出来?”杨锐想起自己的画像就好笑,画的一点也不像嘛。想到这他又问道:“我的替身找好了没有?”
又听闻杨锐问到这个问题,刘伯渊有点犯难,他道:“找到一个长的像的但是没有这么高……”
“有多高?”
“不到一米七。”
“那就穿增高鞋了。”又怕他不懂,“鞋子里面塞一些木头踮起来就好。”说到这,想到自己几个月之后就要离开,杨锐看着外面郁郁葱葱的森林,很是舍不得。东北多好,山清水秀,白天可以吃野山鸡炖野蘑菇,晚上写完书往床上一躺,听着阵阵松涛就睡着了。真是该死的满清、该死的列强,要是这个国家能像后世那般不要他来拯救,那日子过的不要太爽。可现在为了革命为了救国,女人没有、享受没有,百年之后还要惹来一身骂名,这鸟事谁爱干谁干去吧。
“东京那边怎么样了,华兴会的人不是说孙汶要过去吗?”对照着自己“薄弱”的革命意志,杨锐不由得想到为革命东奔西跑的孙汶。从决心革命后多次听到他的名字,但一来东北,实际的把革命工作做起来的时候,这个人就似乎淡忘了。不过,东京邹容等人的葬礼之后,那边的革命党就说他要回来了。
“听说已经到了横滨。”刘伯渊说道,他有点不解杨锐怎么这么关注孙汶。
“哦。就到了横滨啊。”杨锐淡淡的说了一句,他只知道同盟会是七月底成立的,现在已经是七月初,历史似乎又提前了一点,自己的出现究竟改变了什么呢?
.全部章节
清末英雄 第三十五章 同盟会
. .
1905年7月13日下午两点,东京麴町区骏河台富士见楼。.
一千一百名留日学生将这个日本高档集会之所挤的满满的,在众人的拍掌声中,一个身着鲜白西装的小个子中年男人出现在讲演台上,一片掌声之后,他开始讲演:
“兄弟此次东来,受到诸君的热心欢迎,很是感激!想来没有什么报答诸君,只能把我这几年的革命见闻,还有之前我们大家商定的救国方针,和大家商讨。
兄弟从西到东,中国到米国圣路易斯观博览会,后来又从米国到英国、到法国,最后到日本。离开东京两年,很多事情都是变了,我真是料想不到啊,更料想不到的是今日能与诸君在这里相会。最近我们中国人的所想所言,都是大声疾呼,怕中国会和非州、澳州一般。前两年还没有这样的风潮,由此看来,我们中国是亡不了国了。这都我国文明一日比一日进步,民族的思想一日比一日增长,所以带来的影响。从此看来,我们中国一定没有灭亡的道理。
……
有人说欧米共和的政治,我们中国怕是用不上,说由野蛮而,由而立宪,由立宪而共和,这是天然的顺序,不可躁进;我们中国的改革最好是用君主立宪,万万不能共和。殊不知这样说完全大错,我们中国的前途就像修铁路,此时修铁路是用最初发明的蒸汽车,还是用最近发明的蒸汽车?这是妇孺都明白的事情……
又有人说中国人民的程度。此时还不能共和……我从日本经太平洋到米国,路经檀香山。此地百年前不过是野蛮地方,可如今却已经由野蛮一跃而变成共和。我们中国人的程度。会比不上檀香山的土民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