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红楼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九悟
贾环咳嗽一声,顾左言他,摇摇酒壶,喊道:“晴儿,再烫一壶黄酒来。”
画舫分几个区域。跟着贾环、林千薇出来的两个大丫鬟晴儿、瑶在船舱外的小厅中候着。偷听着三爷和自己姑娘耍花枪。正听的高兴,听的里头喊。
晴儿连忙将热水里温的酒壶提起,走进去。
十七岁的少女,有着一张很小巧的瓜子脸,巴掌大,眉眼如画。一身粉裙,身姿窈窕、美好。只是,她另一只手上拿着一个啃了小半的苹果。怎么看,都觉得有些滑稽。晴儿自己也发现这个问题,娇俏的一笑,回到小厅中,去将苹果放下。
贾环和林千薇对视,忍不住笑出声,“哈哈,这丫头。”方才的些许尴尬,消失在风中。贾环轻轻的,将薇薇搂的更紧了些。
…
…
贾环人在金陵。虽然是照顾、陪着薇薇是这段时间生活的主基调,但也少不了场面上的应酬和交际。他在金陵熟人比较多。
七月底,方宗师在家中宴请,举办文会。贾环参加。用于举办文会的后花园中,宾客如。名士与名妓集。贾环亦见到不少老面孔:中散先生、萧幼安、魏子和、朱华藏、李良吉、丁昂等人。
文会如同后世的自助酒会。花园中,庭院、走廊、小亭,到处可见高谈阔论的读书人。
贾环虽然不想混中老年圈,但是他以正五品的官职致仕,算是缙绅,而且科举通关。和一群读书人一起,完全是给别人带来压力。跟在方宗师身边,执弟子礼。
一群七八人,在花园东侧的小亭中畅谈。这是今晚文会最核心的圈子。
方望一身闲适的道袍。致仕后,心态悠闲。致力于自己文学理念的推广。将一名新来的三十多岁的读书人给贾环介绍道:“这是江南才子袁枚,表字子才。子玉,你应该听过他的名字。”
奋斗在红楼 第六百九十九章 江南闲居(二)
月色落在小亭中。亭内亭外,都是参加会的宾客。多半都是读人装束:唐巾、长衫,或者四方平定巾,直裰,或者,幞头,宽松的道袍。
贾环站在小亭内的廊柱边,方宗师身旁,注目着向他施礼的中年男子,“杭州士子袁枚见过贾探花!”
心里略有一些尴尬。
袁枚的诗作,他是熟读的。偶然听到原作者的名字,还是挺有心理压力的。不过,显然此袁枚非彼袁枚。原时空中的袁枚,岁即高中,授官翰林庶吉士。
但凡科举通关的读人,不会自称“士子”。
他当然知道此人。薇薇前些日子拿流传江南的一首名诗笑话他:到底公卿负前盟,荣华情重美人轻。林仙领略情中味,从此人间不再生。薇薇专门说这事,可知她心里的幽怨。不过,他到底是来江南了。正所谓: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诗作者便是此子。
这首诗语带讽刺。明显是嘲讽他的。他心里要是记这一笔,此人官场前程,就不要想了。嘲讽有风险,说话需谨慎。
贾环略显冷淡的点点头,“袁朋友客气。”没有给别人写诗嘲讽了,传遍江南,他还一脸“很高兴认识你”的样子。这种“大度”的事情,他真做不来。
袁枚三十多岁,长脸,颌下的胡须很长,很漂亮。神情略显尴尬。他诗写的一时爽,名气大增。但现在却很悲催。因为,贾环突然从京城南下,兑现盟约。他这脸被打的!
贾环到金陵两个多月,和江南士林、官场都有接触。天涯到处有逢迎,这绝不是吹牛。他南来的原因,江南士林自是都传遍。而以贾环如今在士林、坛的地位,袁枚这些天没少被人嘲讽。
方宗师捻须一笑道:“子玉,子才明年要去京中应试,你可照看一二。”
方望在京城中呆过,对会试前的门道很清楚。士子要扬名,渠道很多。但最快的渠道无疑是找贾环。执京中舆论之牛耳者,非真理报主编,而是贾子玉。
方宗师都开了口,贾环道:“自当依先生所言。”方先生对他帮助良多。这点事情,他即便心中对袁枚的嘲讽诗有些不爽,但还是答应下来。
袁枚适时的拿出一本集,道:“这是在下历年来的诗词稿,请贾探花斧正。”这相当于是道歉。读人,没有几个会让师长之外的人斧正诗词的。
贾环神情略微缓和些,收下来,道:“我回去看一看。”
袁枚心里轻轻的松口气。
人兴致来了,写诗讥讽权贵,乃是平常事。他是雍治十五年,来金陵,在秦淮河上,得知林大家和贾环之事,当时激愤,写下这首诗。但是,不曾想给他带来大-麻烦。
事情得到解决。方望哈哈一笑,他对袁枚也很看重。一个人要能做一番事业,不在于才华,而在于做人。人情练达即章。道:“今日月明星稀。五年前,子玉的明月几时有一出,天下再无中秋赏月之词。今日定要再留一首佳作。”
一旁的中散先生笑道:“望溪,当先让诸生吟诗,免得子玉的好诗一出,大家都没了诗兴。”
这话看着夸赞贾环,其实是“挤兑”贾环,一定要出一首好作品。小亭中的众人大笑。
消息传开。清朗的月色中,会的气氛被推向高--潮。
…
…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自金陵前往苏州的行程中,林千薇动人的歌声,唱了一路。唱的是贾环那日在方府后花园所作的《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那日会后,便流传江南。
贾环享受着这美妙的歌声,惬意、悠闲的乘船从运河进苏松地区。览古长江上,明时起叹嗟。水流吴国苑,花入野人家。他们一行人于八月初五抵达到苏州。
傍晚的码头中,小舟如梭。贾环一行十几人,雇了马车,在夕阳中进入苏州城中。
摇晃的马车中,市井中的叫卖声,吆喝声。不断的闯进车内贾环和林千薇的耳朵。街道上定然是一幅繁华、舒展的生活画卷。林千薇一身青色长裙,依偎在贾环怀中,红唇轻启,用那种咏叹的调子,带着美人无限的缱倦、慵懒,叹道:“苏州到了啊…”
吴中好风景,八月如三月。水荇叶仍香,木莲花未歇。当晚,贾环和林千薇住在城中。
在商人眼中,苏州是此时全国的工商业中心。经济发达,百业兴旺。这座人口两百多万的城市,充满着活力。苏州的市民阶层早就成形多年。
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苏州市民喜欢诉讼。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所带来的必然产物。看一看我国的宋朝,或者看看当今的美国。类同。
在贾环的眼中,苏州是黛玉的故乡,薇薇的家乡。黛玉的祖籍是苏州。但林家在苏州并没有亲戚,全是远支,而对林妹妹来说,她在扬州生活的时间,要远大于在苏州。而随后六岁多便上京,进入贾府。开启她寄人篱下的生活。
同时,苏州也是东林党的老巢。如同玄幻中的剧情,他单挑东林党老巢的故事,自然不会发生。他是带着薇薇前来祭拜她的父母。薇薇出身在苏州的官宦人家,因罪被抄,她流入教坊司。顺便,他还要去祭拜林如海夫妇。
再同时,在贾环的眼中,在这个周朝资本主义萌芽的初级阶段,最有可能催发出第一次工业革命火花地方便是苏州。
众所周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矢志不渝当“搅屎棍”的英国。标志是蒸汽机的发明,运用。机器替代手工劳动。
而第一次工业革命最早的起源,则是发生在纺织行业。标志性事件是织布机的发明。工业革命发生在轻工业领域,发生在手工业最为发达的纺织行业,有着其深刻的历史必然。
同理,大周,如果要发生工业革命,也必然是从丝织品、棉布,这个行业开始。而苏州,便是拥有全国最好、最多的纺织产业工人、工场。
这个地方,给东林党把持着,实在是可惜啊!东林党都是嘴炮党,键盘侠。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
…
次日清晨,贾环陪着林千薇到苏州城外祭拜其父母。坟墓在城东五里去。一处山岗上。薇薇建的是衣冠冢。其父母尸骸在何处,已经无从考证。
从山路走来,拿着铁锹填土、除草,用石块压着纸钱。焚烧纸钱,上香,摆供品,鸣鞭炮。
跪在墓碑前,林千薇泪流满面,小声哭泣道:“爹、娘,女儿早脱离那苦海之地,终身已定,将往京城。以后不能常来看你们二老了。呜呜…”
贾环同样跪着祭祀。死者为大。这时,抱着哭的梨花带雨的薇薇。轻轻的拍着她的粉背。轻声道:“薇薇,不哭。”这是他今世的第一个女人。
…
…
下午时,贾环带着林千薇去给林如海夫妇扫墓。春天时,林妹妹说起返乡祭拜父母的事。贾环既然到了江南,自然会来一趟。或者,明年朝中局势不紧张的话,他回带着黛玉再返苏州一趟。
黛玉虽然没有近支嫡脉在苏州,但林氏家族中,贾环委托了其族长看护林如海夫妇的坟墓。
此时,距离七月半不远。坟头还是新的。贾环焚香、烧纸,叩首禀告。心中略有些愧疚。他答应林姑父照顾林妹妹一生。如今,他“监守自盗”。
贾环祭拜完后,对远处被钱槐等人拦着的林氏族长点点头,他并不打算见见他们。带着丫鬟、随从和薇薇一起入城。
傍晚时节,八月金秋。吴中好风景,风景无朝暮。晓色万家烟,秋声八月树。贾环和林千薇入主在她数年前购买的小院中。吃过清淡可口的吴中菜肴,两人相拥着在卧室中说着话。夜色渐渐的淡下来。
林千薇换着一条湖水绿的裙子,黑白分明的美眸落在贾环的脸上,道:“相公,我们几时返回京中?”
她知道贾环一身系着阖府老小的身家性命,不可能长期单独在江南呆着。
贾环抿着清茶,笑道:“我才收到京中来信。京中无事。现在正在准备秋闱。只是我不能回去给众同学加油了。薇薇,我们可以缓一段时间再返回,我带你在江南游玩些时日。”
这些年,苦了她。
“真的假的?”
贾环一笑,注目着仰在他手臂弯中的林美人:俏丽的鹅蛋脸,星辰般的明眸,挺拔的琼鼻,五官精致。明丽不可方物的容颜。秀颈优雅,肌肤如玉。饱满丰盈地酥胸将湖水绿的裙子高高耸起。
贾环微微一笑,“那还假的了。我们先在苏州游玩几天:蟠龙寺、太湖。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时的场景吗?在太湖的湖面上。然后去杭州…”
林千薇盈盈一笑,仰躺着,看着贾环,仿佛绝世无瑕的美玉在静静的泛着光泽。光彩照人。听着贾环说着令她憧憬的行程。她想,似乎一辈子就这么过去,也不用去后悔。因为,她曾经很真实,很充实的活过。
…
…
浙江承宣布政司惯例是设在杭州。这天上午,浙江左参政宇锐在府中和来省城拜访他的湖州府通判(正六品)石赋在西湖边的酒楼闲谈。
宇锐在京中和贾府交好。御史任满外放到浙江布政司。笑道:“德辉,你要在省城多留几日。贾子玉不日就要携美妾来杭州游玩。信已经送到。”
乙卯科会试舞弊案,贾环脱身,汝阳侯的儿子赵星辰则是被剥夺功名。石赋顶替入选,参与殿试。授官江南的县令。三年来,累功升迁湖州府通判。
石赋微怔,随即喜道:“子玉要来杭州,这太好了。”
宇锐点点头,道:“嗯,德辉你和他是同年,可知他在饮食上有什么喜好?”
他的前程是和贾府绑在一起的。贾府的执掌者贾环要来杭州游玩,他自是要尽心尽力。
…
…
金秋桂子十里飘香。随着政老爹坐稳通政使的位置,贾府上下,欢声笑语不断。
中秋节后,贾府前院政老爹的房中,贾政抖着手里的信,信抬头是:不孝男贾环…。他对进来的贾琏、贾蓉,不爽的道:“环哥儿简直是胡闹!他为一个女子滞留江南数月不归。天下皆知。简直是有辱门风。”
贾琏低着头,心里好笑。他知道老爷为什么发怒。近日报纸刊登了环兄弟在江南的诗词。有一首诗写闺情写的太浓。正统的读人都看不惯。
诗曰:欲语幽情期红裙,西湖潋滟桂枝深。除却当时画眉鸟,风情许知一佳人。京中教坊司中,早就在传唱。
至于娶名妓为妾,这种事。环兄弟的妾室苏诗诗早就进门了。当时号称:天下第一名妓。有辱门风什么的,简直是瞎扯。这谁管得了环兄弟?
贾琏劝道:“老爷,环兄弟天下知名,一举一动颇受关注。本来就是一件小事,给传成了才子美人佳话。我给刘国山说说,让家里的报纸往这个方向吹吹风。”
贾蓉赔笑道:“老爷,府中近来大小事安好。环叔晚几天回,不打紧。”
几名清客们也跟着劝政老爹。贾政一想,训了几句,便罢了。他三儿子的事,他其实真做不主。只要舆论上,贾府不被动就行了。
…
…
贾环分别给贾政、贾琏、宝钗、黛玉、探春等人写了家信。他要到十月份才返京的消息,迅速的传遍贾府内外。
秋风吹拂着大观园里的秋菊。黄的、白的,各种花朵争相竟艳。贾母的大丫鬟鸳鸯沿着人工河走来,一身淡青色的对襟褂子,蜂腰纤细,身姿高挑。
风吹侬愁。
“嘻嘻…”园中丫鬟们的笑声不断,在这明媚的秋天中欢笑。鸳鸯正要绕过去。正巧平儿和袭人两人在长廊中说着话,喊她一起过去,“鸳鸯姐姐,这边来。”
鸳鸯走过去,在水榭中坐下,笑道:“嗳哟,新姨娘来园子里了。”这话说的平儿就要扭她。这是三年前,平儿笑鸳鸯的话。鸳鸯娇笑着躲着。
袭人伸手拦着两人,姣好的容颜上露出笑容,好笑的道:“这算现世报。好了。你们两个别闹了,好好说话。”
。
搜索引擎搜索关键词 来/,各种小说任你观看,破防盗章节
奋斗在红楼 第七百章 帝师!
“咯咯!”
临河的水榭长廊中,三人笑闹着。平儿要去鸳鸯捏的脸颊,鸳鸯隔着袭人,招架平儿,反手拧平儿的腰。
三个美人,娇笑声阵阵,点缀在大观园如画的秋景中。风景如画,美人如画。大观园的魅力不在于它齐聚诸多景观,重点在于里面的女子们。
不独独是贾府的金钗们,而容貌、性情各异丫鬟们亦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属于她们的色彩。
平儿容貌清俊、标致,一身粉色的褂子,花容月貌。眉眼间似与往日不同。已为新妇。给袭人拦着,嗔道:“袭人,你别拦着我。我看她还嚼不嚼舌头?”
十三年时,已死的大老爷要愿意做小妾。她当日打趣鸳鸯,到底和今日她的情况不同。
她们奶奶有孕在身,叫她服侍二爷。免得便宜外头的狐媚子(尤二姐)。鸳鸯笑她是新姨娘,让她有些羞恼。这事固然是喜的,但她的将来又会如何?
袭人刚才正在和平儿谈这事,替她解闷,帮腔道:“好姐姐,你饶她这一回。她自己都在三爷面前说漏嘴,将来啊,少不了一个姨娘的位置…,噗嗤…咯咯…”
袭人没说完,自己先笑起来。
说起那件囧事,鸳鸯顿时白腻的鹅蛋脸变得绯红,娇嗔着“反击”袭人,道:“你别说我。我问你,府里几次大规模的放丫鬟,你怎么不答应出去?你兄长如今在外头做了一番事业。三爷许你嫁妆,以他的慷慨,绝少不了一千两银子,什么良家子你嫁不了?”
平儿亦不去捏鸳鸯,娇笑道:“某人定是想着跟着自家姑娘一起陪嫁。”
袭人不满的道:“诶,你们两个浪蹄子,说你们的事儿呢,倒说嘴起我来…”话未说完,一左一右,给平儿和鸳鸯两人给掐着腰。三人笑闹做一团。
碧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秋阳天接水,芳草有情。
银铃般的笑容,飘荡在这美丽至极的秋色中。
…
…
贾府里、大观园中的笑声不断。然而,其实,近段时间中,京城的政治氛围正在不断的趋紧、升级。
秋闱前后,楚王党的头面人物,刑部尚书白璋,联合大理寺卿李康适借助复核河南的一起命案,打掉了和晋王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河南布政司右布政使。
夺嫡之争,正在白热化。大有在两三年分出胜负的势头。各方势力,特别是晋、楚两王的势力,对天子的一些细微举动极其的敏感。作出各种解读。
比如:在八月初,杨皇后的生日上,楚王夸奖蜀王,得到天子的称赞。事后,便有风声传出:圣意在楚王。
对于晋王而言,当前的局势,似乎可以用诗圣的一句诗来描述:风急天高猿啸衰。
八月底,京中已是深秋,菊花盛开。因秋闱刚过,城内城外,赏菊的文会一个接着一个。
三元酒楼二楼的雅座中,微服前来的晋王,看着,听着一楼、二楼肆意谈笑、高谈阔论的北直隶士子们,落寞的轻叹口气,抿着杯中的酒。
酒入愁肠。雅座的门刚好被推开。新任的礼部郎中尹言一身月白色的文士衫,含笑着进来。中年文士,令人如沐春风。
雅座即是现代的包厢。比较私密。尹言微笑着拱手一礼,“见过殿下。适才在下从酒楼进来,见到闻道书院的几名书生在此参加文会。意气风发。令我辈羡慕。”
晋王宁湃,二十七岁,容貌英俊,伸手示意尹言落座,苦笑道:“尹郎中是来为贾环做说客的?”
他现在的状况,比落魄的皇子还要糟糕。他那位八弟日后登基,必然会将他赐死。而如蜀王、燕王等人反倒可以活命。这样的情况,令他面对前太子师尹言时,并没有什么底气。当年,他大哥的智囊,其实便是此人。若尹言在京城中,雍治十三年冬的那场政变,恐怕将是另外一种情况。
尹言坐在精美檀木的圆桌边,笑一笑,很亲和的笑容,自斟一杯酒,道:“不是。我和贾子玉不是一路人。”
如果将京城此时的局势比喻为棋局,那么,已经致仕,且人在江南的贾环,可以算做一个棋手。这并非什么哗众取宠的说法!而是贾环以他的智力,斗争出来的地位。
京中公认。
同时,贾府在旧武勋集团中,地位很重。再同时,贾环身上还有文官的身份。与卫大学士交好。是闻道书院政治团体的旗帜张安博的接班人。这数重身份,是贾环的基本盘。
晋王点点头。等着尹言的下文。
尹言微微一笑,很圆顺的切入主题,道:“殿下不必为如何与贾子玉相处而苦恼。事实上,他是支持殿下的力量。他和楚王系的关系很差。”
晋王眼神微微一凝,看着尹言。自从刘国忠死后,他对于局势,反复的揣摩,夜不能寐。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啊。尹言的这个观点,令他耳目一新。
“哦?”
尹言温和的一笑,道:“殿下,不说楚王通过周慎行、蜀王数次招揽贾环失败的事,不提楚王的智囊韩秀才对贾环的背叛、恩怨,最重要的一条,楚王身边都是东林党人,殿下忘了六年前,东林党是怎么祸水东引到张安博身上的吗?”
“呼…”晋王一点就透,长出一口气。局势对他而言,似乎稍微好了点。
贾环这种强人、狠人,他并不愿意招惹。只是传闻中,贾环恩怨分明,眼睛里揉不得沙子。万一,贾皇子的事,在贾环心中有一根刺,在博弈的天枰上加码。他就难咯。
“为尹郎中的妙语干一杯。”晋王主动举杯和尹言饮了一杯酒,上好的高度粮食酒,柔顺入喉,在腹中炸开,浑身暖洋洋的。晋王看着半米开外,桌边的尹言,虚心请教道:“还请尹郎中为我解惑。”
亲王自称“我”,这已经是礼贤下士了。
尹言轻笑,并不卖关子,也不虚言恫吓,分析道:“殿下,天子心意如何,在东宫之位未落定之前,说圣意在楚王,以我看来,言之过早。而朝中格局,不过数块。
第一,天子的态度,就是五军都督府,兵部的态度。这一点,殿下以为然否?”
晋王点头。兵权碰不得。一点点都不能碰。前太子就是死在这上头。
尹言从容的一笑,道:“第二,本朝没有明朝的厂卫、内监体系。同样的,天子的态度,就是锦衣卫和宫中太监的态度。”
晋王再点头。
前任锦衣卫指挥使毛鲲就是因为和他走的尽,为天子立下汗马功劳,但还是被杀。
尹言微笑,娓娓道来:“那么,接下来就是文官体系。三位大学士和九卿,基本就是朝堂中的格局。殿下是当今嫡子,重臣在外,其态度没有决定性。”
晋王继续点头。
这话说的非常透彻。朝廷重臣,比如安南伯、贵总督齐驰,在西域统率数万京营的牛继宗,九边的三大总兵王子腾、庆国公、祈夏,各腹地的巡抚、总督。他们的态度在夺嫡中,很难影响大局。
因为,中央统率地方。而且,他是天子的嫡子,拥有皇位继承权,没有任何的瑕疵。这些人除非是造反,否则,必须切肯定承认他为太子,或者登基的事实。
尹言含笑,眼神很睿智,接着道:“殿下不要看着这次李康适和白璋联手,就以为华大学士支持楚王。事实并非如此。华大学士以谄媚天子得以擢升。况且,有谢大学士的例子在前面。圣恩是他执政的唯一基础。所以,天子的态度就是他的态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