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时代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十年残梦
两相对比之下,孰强孰弱,简直是一目了然,最关键的是,包头吏治清明,民众生活幸福,本以为温饱已经是天皇盛世的局面,在包头这边,只是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小康,富裕,这一步步的目标,让人向往的同时,也忍不住的向它靠近,几乎毫不犹豫,张举的心中有了决断。
“大哥,我都知道,我会留下来,为包头的发展尽一股力量!”
类似的事情,在低级军官考察团之中,多次发生,以老带新,用最平实,最真正的视角,用堂堂大势来说服别人,总比洗脑和虚假来的强的多,包头的发展,也给了这些开眼见世界的人信心,除非是那种彻底洗脑的死忠,剩余的,都转变过来,成为了包头发展的基石,这一幕不但在军营之中,在研究院,在各种工厂,都是时有发生,包头正如同磁石一般,吸引着无数的力量,向他汇聚,这些会逐步的从量变到质变转换,一旦转变完成,会轰动整个世界。(未完待续)
钢铁时代 第四百零四章 三杰齐至
潜移默化之中,解决了最大的问题,这是包头众志成城的力量,革命党,说白了,就是一群激进分子,他们大多数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因为教育背景的原因,他们也开始开眼看世界,中国跟世界的差别,让他们对于社会极为的迷茫,渴望获得改变,挽救中国,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敢于投身一切,改变一切,现在,有一个新的机会,包头用实际情况,让他们明白了,中国还有另外一条路,实业救国,无数人都说起来过,但是整个中国,成功的也只有包头,洋务运动,是李鸿章等清廷高官一手主导的,可是没有士绅和一些进步人士的支持,根本就坚持不下去,可是到最后,产生效益的聊聊无几,也因为如此的,中国的青年,决定用另外一场暴利革命,来改变这个世界,推翻清政府,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早在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的时候,已经是注定了的。
不过,在这个时刻,历史拥有了一个新的拐点,包头在人们目光所不能看到的地方,缓慢的闪动着翅膀,不少青年和进步人士,包括一些地主和缙绅,他们发现了,挽救中国的命运,还有另外的一条路,以工业为基础,推动商业的发展,赶超世界先进,重新的屹立于世界。
杨元钊就这么的不是刻意的,只是见招拆招的布置,却恰恰起到了最正面的作用,从面对英法的棉布危机,而在全国范围内,种植棉花开始。算是笼络了一部分地主和大地主,至于棉纺织协会和其他的一些轻工业,却把投身到实业和准备投身到实业的一批人笼络住了,这从某种意义上面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只要包头的影响力扩张出去,包头的实力一定会越来越强。
在商会的杨元钊,根本不知道,他已经坐拥了这么大的潜力了,不过快要到新年的日子,一向是他最忙碌的日子。各种公司的报表,年终汇总,包括一些表彰和奖励,中国人们,特点就是要过个好年。年终的集中盘点很多,现在的杨元钊,可不是3年前,初入包头的那个毛头小子,只是他控股的公司,就超过20家,每一家都是超级巨无霸,更别说类似棉纺织集团。钢铁集团,甚至是军火工厂在内的这些,超级商业圈和工业体系。正在逐步的确立。
正在文山会海之中,弄的有些焦头烂额的杨元钊,在刚刚喘了一口气的情况之下,就听到了一个好消息,小寒直接的进来,告诉他:“会长。刚刚接到电报,蔡锷。蒋百里和张孝淮,他们连快而至了。
“什么?”杨元钊一脸不敢置信。陆士三杰一直都是他重点邀请的,原因无他,包头没有自己的军事体系,依靠从三大将无学堂之中招募,一来有些困难,二来,也不太适合包头使用,还需要回炉再造,想成立军校吧,杨元钊又不甘心平庸,包头已经在陆军建设上面,走到了中国的前列,甚至是亚洲的前列,军校如果没有点特色,那怎么行呢。跟大学一样,军校同样应该有个牵头人,参考后世常凯申的做法,自领校长,可是负责实际教学的,还需要有一个人。
近代中国,有两个军校影响深重,一个是保定军校,另外一个就是大名鼎鼎的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几乎影响了20年代之后30年时间,两党的众多高层,高级军官,都有在其中学习的经历,至于更早的保定军校,走出近代不少的将军,甚至后面的黄埔军校的教官,不少都有保定军校学习的背景。而保定军校的创始人,就是陆士三杰之中蒋百里,号称是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军事理论家和军事教育家。
可惜1909年他都去邀请了,三杰之中,唯独蔡锷一人在国内,他正在江西练兵,他也通过晋商的渠道,去邀请他过来主导新军,蒋百里和张孝淮,他们正在德国留学,为了邀请他们,通过哈比的关系联系了,这都过去了快一年多了,还是没有什么消息,杨元钊就准备放弃了,只道自己的小庙,容不下这么三个大佛,没想到,三人居然联袂而至了,难道三个人是约好了。
事实上,三个人还真的是约好的,包头从武汉劝业会开始,就扬起大名了,可以说,在中国整个民族工业界,成为了一盏明灯,来参观的络绎不绝的,这样的名声也传到了江西兴办新军的蔡锷那里,蔡锷在江西呆的不算太舒服,相对于东南沿海,江西的基础条件不好,新军能够拿出来的经费非常的有限,一协的新军,最多就是保证了枪支,连人员都不齐,这些枪支也不都是新式步枪,甚至连老套筒都有,这是各地新军基本上同样的,没有足够的经费,又急于拉起队伍,一定程度上,新军只是一个架子,别说跟列强军队相比,跟北洋相比,都相差巨大。
蔡锷是何等骄傲之人,江西既然不合他的意思,那就去别处,不过辗转广西,也同样如此,前段时间云南邀请他过去,也有些动心,毕竟是熟悉的地方,还有一些老上司,可是这个时候,包头的传闻出现了,关于包头,早在前年的时候,就有邀请,只不过,在蔡锷看来,江西堂堂的一省,新军的兴办都这么的困难,包头口外这样的荒僻之地,能够兴建出来一个营,就不错了。
量力而行才是根本,谁知道,口外如此荒僻之地,居然是一个协,有些太不自量力了,难不成是跟清廷高官贿赂得来的,这样的部队,有什么好去的,当时他直接的把他丢在一边,转而接受了广西的邀请。可是现在不一样了,包头已经大大的有名了,包头造已经逐步的在南方开始流传了,无论是基础生活用品,还是布匹,特别是专门印染的细布,比英国的布更加的精良,最关键的时,这种布,他的价格很实惠,对于一般富庶家庭,足以购买,比英人的最少便宜一半以上,顿时,挤占了英人的市场,成为了整个市场的主流,这样的一个的地方,这么庞大的现金流,应该是有资金支持的,
只是包头名声的话,蔡锷恐怕还是在犹豫,习惯了广西,云南距离广西不远,再加上有讲武学堂,对方的承诺,直接给他一个协统的职位,让他两头为难。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另外的一个电报,也让天平,逐步的向着包头那边倾斜了,出国去德国留学几年的蒋百里和张孝淮回来了,他们也是接到了包头方面的邀请,他们是被德和洋行直接的邀请的,乘坐着游轮抵达上海,并且提前发电报,邀请蔡锷去上海一会。
正准备离开的蔡锷,欣然前往,见到两位同学,几年不见,他们极为同学,可以说比较高兴的,蒋百里二人,不但提到了在德国军校的经历,感慨列强们的军队是多么强大,谈论更多的,居然是包头。
原来,在过去的2年时间之中,虽然杨元钊没有邀请到蒋百里和张孝淮,却没有怠慢,吩咐哈比和德美,对于两人进行帮助,无论是助学资金,还是联系实习单位,都尽可能的满足。
助学资金,对于两人来说,是不小的压力,德国较高的物价,也让他们困扰,本来准备打零工的,却得到了德美的资助,不但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并且学习之余,可以参观各大军事工厂,正规德国陆军,本身蒋百里等人是被安排到陆军第七军,后来哈比动用了关系,让蒋百里和张孝淮不但在基层连队,也开始进入到团级,甚至是师级进行历练,这对于外国军人而言,简直是不可能的。
正是这样的举措,让两位军事专家,对于德国的军事了解更加的透彻,特别是参谋部的制度,在基层连队只是雾里看花的话,到了团级和师级,几乎是亲自的接触,这让两人感激的同时,对于包头和杨元钊,产生了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物,在中国就能够影响到德国,也就是深入到团级和师级之后,接触到更多的高官之后,他们才知道,这一切来得多么的不容易,不管是否要留在包头,他们觉得,回来了,都有必要见一见,亲自的去感谢,至于去留,再考虑好了。
两人都愿意去了,蔡锷也正在犹豫,索性也跟着一起去,蒋百里说的对,留下不留下,总要看过才知道,真的不行,即便他们两个受到巨大恩惠的,都不会留下,更何况是他。
杨元钊没想到,他随手吩咐的一件事情,居然让三人决定走一趟西北,对于蒋百里等人的帮助,只是很不起眼的举手之劳,钱不用说了,海量的钨和一些简单的合作,让德美跟德国军方,甚至是皇室比较的紧密,只是一个实习的机会,又怎么要不到,即便是死板的德国,也不是完全没有人情,只不过要级别到,有巨大的利益,这放在世界各地,都是一样的。
在上海匆匆见过之后,三人就启程前往包头,而一直都注意着他们人员,立刻给包头发去了紧急的电报,电报很简单,只有陆士三杰,联袂而至。(未完待续)
钢铁时代 第四百零五章 抵达太原
三杰全部都是行动派,已经决定的事情,当然不会耽误,因为有德美洋行的帮助,车票船票什么的,当然是第一时间送到,而且都是头等舱,这样的细致,才是三个人最为满意的。
从海船,从上海到天津,然后转道前往太原,一路上,蒋百里是感慨万分,离开中国这么多年,中国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反而更加的破败了,老旧的城市,麻木不仁的民众,仿佛放上100年,也同样不会变。
可是同时间,国外的发展却是日新月异的,一个个新的产品,各种新的发明,让列强们的实力,在不停的拓展和扩张,军事领域更是如此,10年为一个断代的话,前十年和后十年之间,简直是一个天上地上的差别。
1900年之后,他们对于清政府,已经彻底的失去了信心了清政府救不了中国,10几年来,任何的变化都没有,倒是一个个令人多可笑的事情做出来,暮年的状态已经是非常的明显了,他们都再追寻一条救国之路,孙大炮的那种做法,对于职业军人的三人而言,不感冒,依靠着国外的资金,哪怕是的推翻了清政府又能够怎么样,国家的极弱,是工业的不行,是钢铁的不行,其他的,说什么都是白说,都是无用。这也是自始至终,都三杰都没有投身到孙大炮的旗下的根本原因。
太原车站,看着依然破败的车站,蒋百里叹息一声,道:“我们是不是错了。在中国的西北,可能会诞生一个工业重镇,号称中国的鲁尔,真的么?”
“这个我也不太清楚,但是听张骞说过。在武汉劝业会,西北机器联合公司,以三成首付的价格,最少签订了上千万的合同,价值非凡。”
“轻工业,或许西北真的发展起来了。可是重工业。”蒋百里的声音越发的低沉了,出外留学多年,他感慨于中国的落后,特别是德国,看着几乎是钢铁武装起来的德军。108,155重炮,已经武装到了师,但是对于中国而言,75炮还是最强悍的陆军武器,也只有北洋军拥有,其他的新军,基本上,很少有。甚至只是一批军人,带着步枪而已,连基础的训练都不到位。江西如此,江苏如此,浙江湖北也是如此,这些富庶之地也是这样,更何况是贫穷的口外。
杨元钊如果知道,蒋百里是这么说的。这么想的,恐怕会后悔万分的。他处于不刺激清廷的考虑,没有把铁路的车站跟以往正太路和京张铁路连接起来。新站在太原北部,跟太原这里相隔了5公里左右,甚至连太原站这边,都没有更多的改进,保持了原有的模样。
目前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包头和周围的城市带,包头周边的建设,已经进入道了一个快车道,一个个的企业,一个个工厂,林立的树立起来了,迅速投产,迅速获得收益,巨额的财富,在包头这边汇集,越来越多的工人被吸引了过来,包头从只有数万人的小小城市,开始迅猛的发展,08年40万人,09年110万,到了09年年底,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30万,而从10年到现在,包头的人口没有增加多少,差不多是300万人,可是周围的城市带和影响的人口,却增加到了4000万,这是超过20个城市结合起来最终数字。
一个纯粹的工业城市,拥有100万以上的真正工人,其中虽然只有30万是机床工人,这个数额,绝对是中国独一份的,先进的机器设备,勤劳的工人,创造了包头的传奇的,现在,包头已经在重要产品上面,占据了整个西北,中部的市场,开始逐步的向着东部,江南,东三省开始辐射,庞大的市场,带来了巨大的现金流,还有各种的机器设备,第一批3成首付的机器设备安装并且的成功生产,跟列强们在棉布上面对了一下之后,轻工业几乎遍布全国,包头的发展更上一个台阶了。
正因为专注,包头和周围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但是正因为专注,杨元钊忘记了门面,太原,张家口,作为包头对外连接的两个窗口,一定程度上,是外人对于包头的第一印象,可是因为低调的关系,杨元钊没有关注,晋商们是有实力影响的,对于他们而言,那些地方,只要调整一下货场,让货场变大,足以容纳整个包头的货物就可以了,其他的,他们没有杨元钊那种视角。
“既然来了,那就去看看!”张孝淮说道,正是他的这句话,算的上时挽救了杨元钊,后来很久之后,张孝淮对着杨元钊就不断的打趣,没有他的这句话,参谋长和常务校长,基本上都会跑掉的。
“天色还早,我们赶路吧,太原到包头,几百公里,恐怕要三天的时间。”
3天时间,对于东部交通发达地方,已经算的上时快的了,更何况是包头这样的西北,在蔡锷看来,最起码要4天,5天也说不定,几百公里的路程,说不定,就要吃点苦头了
可是当在太原打听了一下之后,他们顿时发现了不同,在太原最醒目的地方,有这巨大的广告,太原到包头快车,一天就到了。
“不可能的,这可是几百公里的,怎么可能一天就到了,我去问问。”这下子连最稳重的张孝淮都有些迟疑了,连忙出去问人了。
张孝淮去问了一下,最后脸色有些古怪的回来了,道:“还真的是一天就到的,10个小时?”
“不可能,火车都不会这么快,中国的火车,现在的时速,一直都没有超过过30公里,相对于普通的车,是快了许多,因为不用停,几百公里的路程,10个小时,等于每小时40公里,这也太天方夜谭了吧。”蔡锷有些激动的说道。
张孝淮却没有回答他的话,而是平静的说道:“这不是最快的方法!”
“不会吧,难不成会飞么?”
蒋百里更加熟悉张孝淮,他拉了拉蔡锷,然后问道:“听孝淮说,是什么出行方式!”
“火车!”
“火车?开什么玩笑,没听说包头通火车了,这么大的事情,报纸上面,一直都没有什么报道啊!”蔡锷有些愤愤不平的说道,没错,火车是近20年以来的热门,在中国每一条火车的通车,都会引起巨大的关注,甚至创造出相对较高的价值。
“我也是不信的,因为太离谱了,4个多小时,就能够抵达,这样下来,每小时的时速会超过80公里了,德国也只有少部分的线路,能够达到这样的速度!”
“是啊!”蒋百里的眼神也有些悠然了,中国的落后,是全方位的,不但是眼光和胸襟的落后,也包括了科技方面的,德国那个只有中国的一个省大的国家,居然生产了比中国多了几百倍,甚至是上千倍的工业产品,大部分的城市,都可以通过火车,快速的进行交流,到达任何一个地方都非常方便,整个国家也紧密的联系到了一起。
“不提火车了,说不定是个骗子呢,那么10个小时到的是什么?”
“马车,我已经买好票了!”张孝淮拿出了手中的硬质卡片,说道:“朝发晚至的,现在已经没有了,那要早晨8点出发,大概在晚上6点左右,到达包头,现在已经是10点了,有一个中间停留一夜,11点出发的,到晚上6点休息,然后明天5点出发,大概在八点中左右,抵达包头。”
“真的,”
“真的,价格也不算贵,一个人6元,”
“还等什么,走啊的,看来包头真的是不一样了,几百公里,能够在10个小时之内赶到,我可要试试看!”
张孝淮点点头,带着三人,找到了马车行,这里跟火车站是两个概念,华丽的多了,上了车,蒋百里注意到,这个车跟普通的车不同,不是两轮马车,是宽大的四轮马车,因为是快运,整个马车安排了30个左右的座位,马车够大,座位还是比较宽敞的,6元的价格相对于普通的马车算的上贵的了,也只有这样的直通车,才会有6元的价格,普通的车,每辆马车50个人左右,时间上,也相对比较长,差不多要24个小时,基本上就是两天,中间要休息一个晚上,那个价格只是1.2元。
当然了,伴随着铁路的贯通,公路马车开始慢慢的受到影响,人员和班次都大大的减少了。
马车很快就坐满人了,蔡锷注意到,似乎坐上去的人都是熟人,也难怪了,能够坐得起这样的直通快车的,多数都是前往包头那边购买东西的商人,有高速公路和驿站的存在,去包头的商人,大多数都不带自己的马车了,反正到了太原,有太多太多的方法,从高速路上走,还是雇佣驿站的马车,来的比较方便一点,速度也更快。
甚至一些激进的商人,会选择铁路运输的方式,那样更快捷和安全,可惜大部分时候,铁路的车皮和运力,要倾斜到包头的工厂上面,他们在没办法找到铁路车皮的情况下,公路几乎是唯一的选择了。(未完待续)
钢铁时代 第四百零六章 憧憬未来
在汽车站最上层的钟声响起,马车准点出发,透着玻璃窗,看着外面路面,蒋百里忍不住赞叹一句:“太原的路修的不错!”
这倒是大实话,特别是蔡锷,在中国待得久了,又是带兵的军官,出行的时候,根本不会考虑马车的,城内还好说点,一到了城外,根本就跑不了,这也是他们好奇的地方。
蒋百里说话的声音微微的有些高,旁边一个富态的,看起来像是地主的人,哈哈一笑,道:“这位兄台,恐怕是第一次来到西北吧!”
“是啊,怎么了。”蒋百里面向他,回答道,旁边的蔡锷等人,也竖起耳朵,倾听着,既然来到了西北,总要了解一些,有什么比本地人更了解这里呢?
富态的地主也愿意显摆,直接的说道:“太原的路,不过是四大家附带着修筑的,真正的好路,还要看到太原之外。”
太原之外?蒋百里一脸的疑惑,看着奔驰的马车,心中微微的一愣,联想道了这个马车的速度,10个小时的运行时间,就走完几百公里的路程,这一定程度上面,路面必须要相当平整,四轮马车之所以在中国,运行不起来,原因就在于路径实在是太坏了,普通的官道,只能够跑马,或者2轮马车,两轮马车载货量之上,远远的低于四轮马车,可是一定程度上,对于环境,对于路径的适应能力之上的,要比普通的马车的要强很多。
难道,包头这边,居然修通了从包头到太原的道路。这样的疑问。几乎是同时,在三杰的心中闪烁了起来。
出了太原城,前方稍稍的有些路不好,好在可以接受,四轮马车的速度。降低到了20公里足有,也就是十来分钟的时间,前方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关卡,也有一些楼房,驾驶着马车的车夫,上前交钱。蔡锷等几人这才有功夫打量这个关卡,和关卡后面的道路。
洋灰路!蔡锷略带有些吃惊的说道,洋灰,这种东西,刚刚流入中国。一般只是在大型建筑,还有很多军事设施上面,洋灰构成的混凝土,硬度上比一般的砖石结构更加的强横,但是洋灰这种东西,价格非常的高,一般只有大型工程或者重点工程上面,用来修路。这在蔡锷眼里,这简直是败家子,这么贵的东西。铺成道路,给他修成防御工事多好。
蒋百里脸上露出了一丝了然,中国没有洋灰路,日本也没有,可是不代表德国没有,作为一个重工业的大国。德国在水泥的利用上,已经形成了一连串的标准。城市的道路,基本上都是水泥路。水泥路相对比较的干净和平坦,但是在外面的道路,基本上,都是泊油路,这种道路价格比较便宜,也相对比较的平坦,一定程度上,几乎是遍布在德国的大街小巷,是除了铁路交通之外,最方便的交通方式,在没有铁路的两个城市,公路是最为重要的一种联通方式。
当通过了这个收费站之后,走到了公路之上,连见多识广的蒋百里也被眼前的一切给镇住了,双向六车道,以高速公路的形式,中间还有隔离,宽大而厚实的水泥路面,非常的平坦,马车在上面,不但轻快,而且速度极快,差不多要超过了火车的时速,难怪,10个小时,能够走完几百公里,这个车速,恐怕是超过40了,不过,蒋百里微微的有些奇怪,马的力量是有极限的,如果连续的这么跑的话,一定程度上,跑一段时间,他的速度会降低下来,到时候该怎么办?
正在疑惑之间,马已经连续的快速奔跑了一个小时了,终于,马车走到了一个驿站,这个就再路边,修建了一个大院子,后面还有几个三层的小楼,可以满足来往课上的休息用途的驿站,用最快的速度,几分钟的功夫,就完成了换马,当马车继续前行的时候,他们才彻底明白,为什么这个通路,能够用这么快的速度,原因无他,换马,这是往常,清王朝800里加急的情况,换马不换人,一路的接力,从外面到京师,速度非常的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