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钢铁时代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十年残梦
从这个意义上面说,集装箱是大有可为的,在本地进行调整,最起码,在包头铁路跟外界联络日益紧密,这种情况之下,内部的,就完成了统一,提升了效率,当未来,西北的铁路公路,能够延伸到那里,就能够延伸到哪。
听了米哈伊的话,杨元钊感慨于米哈伊的知识广泛,从某种意义上面说,米哈伊比他看的清楚,超过半步是天才,超过一步是疯子,集装箱就是如此,即便未来包头控制的土地大了,也不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集装箱在海运上面巨大效果,是在全球统一的情况之下,才发展起来的,这需要协调,甚至让主流的海港加入进来,一起完善这个标准的,这才是集装箱真正的作用。
杨元钊最终同意了米哈伊的话,会在包头进行大小集装箱的统一标准,也会在各个货场之中,普及龙门吊和塔吊,以加快转运速度,至于船用集装箱的,那个可以先做技术储备和研究,不在作为重点来推介了。(未完待续)





钢铁时代 第三百六十六章 棉花布局
铁路上,因为米哈伊的出现,彻底的稳定下来了,而此时包头最繁忙的,不是铁路,而是农业,在结束了铁路事物之后,把修建铁路的资金和人员交给詹天佑,杨元钊就关注起了包头的农业,跟铁路不同,铁路更多的着眼于未来,可是1910年的这一年,最重要的,还是在农业上面。
去年,几乎签订了全国各地,近乎10亿亩的土地,特别是在西北,大片大片的荒地开矿和机械化生产,让杨悦为代表的农业科学所操碎了心,只是关于农业讲述的培训班,就组织了10个批次,累计培训了超过10万人,这不,棉花种植开始,位于全国各地的200个良种培育和温室种植棉花基地,几乎是同时开启,要满足全国范围10亿亩的土地,最少要数千万亩的温室大棚,生产这个薄膜就花费了杨元钊几个月的时间,好在,这段时间,除了火车头之外,就没有什么别的工作了,甚至通过研究院的分析的,大部分的部件都可以通过钢铁厂铸造,只有少部分由一体机合成,这就大大的节省了空间和吨位。
薄膜的到位,甚至已经通过货运,运输到了中国各地,现在真正考验的时间到了,几乎忙的是脚不沾地的杨悦,一直要到棉花种植下去之后,甚至要到7月份,才能够闲下来的,毕竟棉花的初期,需要的指导和可能发生的问题会非常多,几乎每天都在外面,农业研究所,除了几个实习生之外。剩下的都各自负责一个省,全部都派出去了,如果不是杨元钊给出了高昂差旅费,他们甚至就要造反了。
棉花关系一切,虽然说杨元钊会一定程度上。让中国的这些初级工厂主,认识到不了解市场,贸然进入一个领域的可怕,但不代表他会把中国的棉纺织业一棍子打死,就算从占据行业领先,甚至是跟小日本竞争的领域。都不可能放开。
6月,全国大部分的地方,棉花都移栽完毕了,累计动用了超过千万的劳力,这绝对可以称之为一个庞大的工程。其中包垦公司为了主导这个,早在1910年初,就进行了相应的安排,协调人力和机器的,当拖拉机的轰鸣,在整个中国的各地响起的时候,中国各地的地主,也真正见识到了拖拉机的重要作用。
甚至拖拉机的销售。也因此起航,包头之前使用的拖拉机,因为马力强大。适应性好,在包垦公司的建设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可惜却不能够向外发售,基于1950年的解放发动机开发出来的发动机,使用了不少超过这个时代理念和材料。不可能随便的泄露出去,但是杨元钊的头脑之中。可是有无数的发动机的,基于普通的铸铁。专门的地方使用了钢材和一些特种型材,这些加在一起,就形成了目前的小型拖拉机,马力大概只有55马力,只能够携带窄幅的爬犁和圆犁,效率上比包垦公司使用的慢一点,却操作简单,切价格便宜,800龙洋的价格,对于大部分地主而言,都是可以接受,当这个拖拉机定型之后首批的订单就达到了3万辆。
这可以说是全国种植的意外之喜,对于此,杨元钊是极为鼓励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问题,其实还是粮食问题,无农不稳是历代先贤看到的现实,无数次的朝廷更迭,除了本身的内因之外,大部分都是广大民众没有东西吃了,饿着肚子的人,会产生多么大的破坏力,这个都通过无数起义证明了的,用数万辆的机器,代替人力,不但会节约大量的人手,还会产生巨大的效益,最少粮食的产量会提升了。至于这些粮食,都在什么人的手中,这个杨元钊不看重,粮食是拿在什么人的手中,不管是谁的,粮食总量增加了,这个可不是什么一直能存下来的东西,是会根据时间的推移而变坏的,烂在手里,不是他们愿意看到的,必然会流向市场,只要有足够的基数,人们有东西吃,即便会乱,也不会乱太厉害。
中国农业,在传统的轨迹上面,发生了一个巨大的转折,棉花只是一个部分,到了明年,伴随着各种机械和大量化肥的使用,整个粮食产量达到了一个巨大的高度,谷贱伤农,可是包头近乎无尽的收购,让粮食的价格保持在一个相当的水准之上,并没有因为粮食的下跌,让整个地主阶层都选择其他的经济作物,稳定了中国的粮食市场,而这些粮食,也会根据包头的加工,变成了面粉,各种食品,罐头,压缩饼干等可以长时间保存的东西,作为包头的粮食储备,就这么储存了下来。
各地汇总过来的消息,土地已经大部分种上了,即便按照之前包头出售的种苗的产量,弥补棉花的缺口,也绝对没问题,更何况哈比经过了一年多的努力,现货棉花上面没有获得多少,却在实物上面获得了不少,一些不在整个世界经济圈的国家,一些比较小,而且没有多少价值的国家,他们也零星的种植了一些棉花,相对于金融和大国而言,这些部分不值得他们去收购,哈比算是踩了一个空当,总计收购的棉花超过了200万吨,这个数字非常惊人,预计会在今年,获得巨大的好处。
棉花危机,基本上就解决了,杨元钊也就不再关注了,他开始了另外一个层次的布局,先知先觉的情况下知道了棉花的危机,再加上早在1908年就布局橡胶,似乎这是一个巨大的盛宴,等待着他来享用。
整个中国都比较的平稳,去年的武汉劝业会之后,伴随着第一批的机器到位,越来越多的地主和商人们,开始注意到了纺织业的这个领域,更便宜的纱机,更快的交货时间,更高的效率,更大的利润,让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了这个领域之中,纱机和织布机的订货量节节攀升,而包头联合机器公司,也做好了准备,高速机床,又是比较容易加工的部分的,给各地生产的棉纺织机械,也都一一的到位了。
这些东西,通过包头发达的运输条件,都运输出去了,在包头不断发展的机器制造业开始,包头产业升级也在不断的进行之中,原有第一代的纺纱机和织布机,都已经落伍了,趁着这一次的产业升级,包头棉纺织厂完成了一次技术改造,把原来的纺纱机和织布机给替换下来,然后翻新一下卖出去,别说这是坑害他们,这玩意比之前武汉劝业会的时候,介绍的更加的先进,至于包头,虽然整体提升的幅度,不超过15%,但是成功的从蒸汽动力转移到了电驱动的上面,稳定性更强,速度也更快,效率和成品率当然成倍的提升,伴随着大量高装机容量的发电机组的安装,包头的电力供应,可以说是非常足够的,这种情况之下,电力普及是势在必行的。
电力,作为新一代的动力,存在着成本较低,输送性能好,干净清洁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大量蒸汽机使用造成的直接排放和污染,一定程度上,让包头受到影响,为了包头的明天,也为了更好的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和布局,电力发展是势在必行的。
各种机器的安装,甚至一些地方开始小部分的生产了一批棉纱,中国的商人,注定不会注意到成本的因为,因为国外是专门控制过的,在棉花的价格上涨了之后,面纱和棉布的价格也跟着上涨,对于大部分的底层消费者而言,这个就被加在了他们的身上,棉布的销售开始慢慢的萎缩的,可是投产的这些纱厂和纺织厂而言,还是挣到钱了,在吃到了甜头之后,他们甚至不洗举债,继续的投入,绝大多数的订单,都汇聚到了包头,落到了包头联合机器厂的案头上。
对于此,杨元钊是哭笑不得,不过也没有管太多,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对于这些盲目大上的人而言,不能够总是当保姆,该损失的地方,也应该损失,不能全部顾及,只要大方面霉变就好了。
全国范围的棉花种植,甚至都是签订了协议的种植计划,彻底的铺开了,化肥厂开足了马力,仅此一项,就会让化肥增产一倍以上,加上科学的管理,明年,最少在中国的范围之中,棉花的总量是不缺的,现在,就是要面对列强们手段了,杨元钊仔细的考虑了之后,列强们恐怕的手段也不会很多,就如同当年挤垮了生丝一样,用更多的,廉价的产品,冲击中国,让中国的纺织业支撑不下去,一旦产生了恶性的崩盘,等待中国棉纺织企业的,就是如同剪刀手一样的收割,这些财富,会纷纷的冲入到这些列强的手中。
暂时还真的就不能动,杨元钊只是把人员派出去,在中国的各个城市,成立仓库和销售点,顺便的,让德美洋行大厅其他列强们的动向,保证达到知己知彼,至于哈比,此时他正在南洋,进行着一项对于1910年非常关键的使命。(未完待续)




钢铁时代 第三百六十七章 大迁徙
1910年江西,今年的天气不错,可是税赋又重了许多,去年落下的饥荒,到现在,还没有法子全部的补上,这对于靠天吃饭的赵四毛而言,不是一个好年景,老二家的婆娘,又生了,现在,整个大家族,一共有19个口,哪怕是租种着方老爷的土地,也不足以让他们吃饱,吃饱饭,对于他们而言,就是一个奢望。
江西地少人多,一般情况下,年景好还可以,年景一旦不好,家破人亡的无数,下海闯南洋就是唯一的活路。
把烟袋锅在土炕上面敲了敲,难不成,真的跟他老兄弟说的,去闯关东,可是那里的环境,让他知道,哪里决不能说是一个好地方,严酷的环境,跋扈的老毛子和东洋人,让那里未必是一片乐土。
“爹,爹,好消息,好消息?”一个壮汉慌忙不迭的跑了进来,气喘吁吁的说道。
“慌慌张张的,成何体统?”对于儿子,赵四毛有着当家人的威严,一敲烟袋锅子,说道。
“县里贴了告示了,招募种田能手,去南洋,每人给20元安家费!”
20元?赵四毛的眼睛立刻发亮了起来,20元对于他们这个家来说,等于是一年的口粮钱,有了这个,全家人都可以配合着杂粮,吃饱饭,这对于一个普通农民而言,是一个无法想象的数字的,他们一家人,以农为家,世代都是佃户,农活,恐怕是他最拿得出手的了。他一个,四个小子,5个人,岂不是要有100元。
“那里来的消息。”
“就在县衙旁边,县里的周师爷给我们念的。听说,是洋人招工。”
洋人,过去几年之中,洋人确实招收了不少工人,可是那些工人,都是到美国修铁路的。前些年听说消息,10不存一,对于背井离乡的农民而言,着实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赵四毛敲着烟袋锅子。脸上的表情也冷下来了。
二牛不敢说话,一直都等着老爹,好半响,老爹才说道:“是去美国么?”
“不是,是去南洋!”
南洋,不算陌生的名字的,赵四毛的婆娘,不是江西人。她是福建人,当年,跟着逃荒到了福建。也就在这里扎根下来,往常的闲谈之中,也说过,福建那边的渔民,一般过不下去的时候,都会选择下南洋。跟远在万里之外的美国相比,南洋。只要在上海或者广东乘船,最多一个星期的时间。就可以抵达,是一片肥沃的土地。
不过,婆娘也说了,只有过不下去的,才会去南洋,毕竟,哪里是异乡,听说十几年前,还有一场针对华人的大屠杀。
“这!”赵四毛迟疑了,这里,是过不下去了,可是去南洋,真的就好么?
“爹,听说,是直接给钱,可爽快了,隔壁郑家村,去了30几号人,直接给了每人20光洋!”
“真的?”赵四毛难以抉择,看着意动的二牛,这可是关系到一家人的身家性命的事情。
赵四毛家里,在艰难的抉择,同样艰难抉择的还有很多的家庭,这其实不是哈比面向中国的第一次招工了,从1908年,布局在南洋之后,类似的招工大概有7批,当时,跟荷兰政府所说1万人的数量,第一批就填满了,以越来越强横的德美洋行的实力,南洋的路程又较近,雇上几十艘远洋货船,几天的时间就跑一个来回,只要小心点,地大物博的南洋,足以容纳大量的农民。
当然了,庞大资金支持,也是背后一个重要的原因,甚至在某种意义上面说的,杨元钊在这方面,真的是不吝成本的。
东南亚的橡胶种植园,在杨元钊不过是一个起点,一个在中国之外的根基,一个布局在海外的基础,所以第一批劳工就超编了,跟别的只要青壮年的完全不同,哈比人性化了许多,壮年的劳工,是20元的安家费,妇女减半,儿童再减半,鼓励一家人一起去,一家三口以上前去的话,还会得到额外10元的安家费。
单独的壮年,过去之后,永远是打工,说不定挣了钱就回来了,一家人一起去,那才是真正的扎根下去,过去的几百年,中国陆陆续续的下南洋,也算扎根了庞大的华侨群体,可是这些人没有强力的后盾作为保护,一定程度上面,依附了南洋的列强,哈比帮杨元钊所做的事情,从某种意义上面说,是火中取栗的事情,在没有足够的自保能力之前,他们暂且不会跟华侨群体联系,自我为体系的发展,这些农民,是在德国大商人名下的劳工,受到德美洋行和德国政府的保护。
妇女都有10元,孩子也还有5元,这对于任何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而言,绝对是一笔难以想象的巨大财富,在表率被做出来,特别是给现洋之下,过不下去的农民开始动心了,最少,以赵四毛为首的家族,人员太多了,赵四毛带头,带着3个儿子的一家人,4个壮年劳力和4个妇女,还有7个小孩,一共是15口人,分成了4个家庭,安家费共计195元,除了带上15元在身上,剩下的安家费全部给了留在家里的老大,140元,在江西,一等水田都可以买2亩的,不过留下老大家两口子,还有14岁大孙子,基本上能够帮上忙,在过几年,就是壮小伙,他们选择了购买荒地,水田70元,荒地就只有15元,140元最终买了12亩荒地,只要肯下把力气,老大一家,绝对能够过上不错的生活,哪怕是荒地,只要种下了粮食,比如说玉米高粱或者土豆什么的,以老大家的4口人,足够吃了,养上几年,就是不错的好地。
类似的事情,在许多的家庭之中发生,过不下去的民众们,往往都是把顶梁柱的大儿子留下来,自己带着剩下的孩子前往南洋,用一丁点的可能,来寻求一点活路。
第一批2万人左右,青壮年就塞满了1万人,剩余的都是家属,接下来,越来越多,开始是在中国沿海,山东,江苏,故意避开了华侨比较密集的福建广东,为的就是保密,好在,清廷的末世气象尽显,各地都是受到天灾*的民众,这些人只是依靠着劳作,勉强的维持着,一旦稍稍有些灾害或者波动,就会引发问题,地大物博的中国,别的不多,人很多。
故而哈比成功的招募到了大量人员,第一次2万多,第二次4万多,累计7次之后,目前兰芳国直接在哈比种植园之下的华人数量,达到了惊人的50万,而种植园的面积,也从原来的10万英亩,拓展到了500万英亩。
德美公司实力强大,又是金钱开道,几乎把荷兰殖民当局的嘴给喂饱了,加上这些华人基本上都呆在种植园之中,哈比的命令之中,严谨他们外出,庞大的种植园拥有他们生活所需要的一切东西,他们只用干好自己的工作,然后寄钱回家就好了。
连续的招募,让山东和江苏,底层民众大量的流失,山东还好说点,毕竟比较的穷困,可是江苏就不一样了,是鱼米之乡,加上1909年的武汉劝业会,杨元钊又煽起了翅膀,让江苏和浙江,提前进入到了纺织时代,人力缺口极大,能够在本地找到活,干嘛要背井离乡,甚至远离大陆,前往未知的不毛之地。
1910年初的这一次招募,也是过去2年多时间之中,最大的一次招募,整体的缺口达到了12万,预计跟之前的一样,拖家带口的之下,总人数会达到惊人25万,甚至更多,这么庞大的人员,需要准备很多,而招募的对象,也不单单的集中在山东和江苏,开始进入到腹地,湖北湖南江苏,甚至是河南,这些人口大省,成为了重点。
在晋商们的帮助之下,还有银弹攻势,最终,人员数量达到了27万,创造了一个惊人的数字,而哈比也通过关系,从美国,德国,甚至是英国,调集了大量船只,用于这个史无前例移民,当然了必须是要可靠的,跟政府没有关系的,所以27万人,会分成接近10个批次,在季风和洋流比较好的日子之中,分成10来个批次,赶往南洋,其中,使用的船只达到了30支左右,都是新式的快船,每一只可以容纳旅客2000人左右。
这个在远东历史上面,最大程度的迁徙,从1908年开始,一直延续到1912年,在战争到来之后,才慢慢的减弱下去,在4年的时间之中,哈比一共向南洋移民了500万人,特别是后期,在包头势力强大的情况下,甚至有专门的船队,一年12个月进行迁徙,人员上面更是惊人,东南亚良好的环境,和包头出色的后勤保障和医药,保证了绝大多数人都活了下来,而且在南洋生根发芽,为未来的谋取南洋,奠定了一个深厚的基础,难怪后世欧美学者称,中国,从十几年前就开始布局,最终,让列强们失去了东南亚这个扼守两大洋的海峡。(未完待续)




钢铁时代 第三百六十八章 种植园
季风季节到了,这是下南洋最好的季节,30艘远洋客船,没有在万众瞩目的上海出海,而是在江阴附近,江阴这边的清廷官员都被收买了,再说了,洋大人要人,又有几个人会阻拦,衣着整齐的民众,他们被按照安排,聚集到了江阴附近,2年的经验,让德美培养出了一整套规章制度,协调着这些人员前往固定的地点,首先,就是彻底的清洁消毒,大规模的人员聚集在一起,很容易引发疫病,这点是杨元钊再三强调过的。
然后就是分发衣物,虽然只是最低级的,普通布料,但在这些民众之中,引发了巨大的反响,不少民众甚至是失声痛哭,然后他们都听话的按照要求上船。
上万的贫穷百姓,这些远洋客船之中,曾经也有一些向美国运输过华工的,很多船长都知道,当年的华工是什么概念,华工都是在底部船舱,一次下来,不知道有多少死在了路上,被丢在了大海之中,现在,虽然不是一等舱二等舱,却也是三等舱,住的密度稍稍的大了一点点,三等舱普通情况下,会住2个人,经过了改装,放入了3排的高低床,一个房间,能够住6个人,这样普通的能够容纳700人左右的海船,可以塞下1500人左右,不可能全部是三倍,必须要考虑路上的安全和空间。
30艘客船,有大有小,但是一次性可以运输过去3万5左右,当庞大的船队到来的时候,引发了江阴这边的轰动,一些对这些民众好奇的商人。这才明白,原来,洋人是这么的强悍,只是他们打听不出来,这些人到底是前往那里的。
李方是个12岁的孩子。在农村,这样的岁数,已经可以帮助父母干活了,当然了好奇心是所有孩子都需要有的,看着巨大的船和奔腾的海洋,他的心中还是闪烁了一点的疑惑。到底他们要去哪里?
船开了,哪怕有全面的保护,甚至在船上,准备了许多的中药和西药,从来没有到过海洋上面的华工们。大部分都吐得是一塌糊涂的,不过船上专业人员的应对,让他们只是吐的一塌糊涂,到没有影响到身体,农民,身体是第一位的,强壮的身体,一定程度上面。让他们扛过了这一切,然后目的地到了。
兰芳国,客船没有直接的进港。而是在另外一个海湾,属于是德美公司种植园的地方,临时的用小船卸下,过去的几次大迁徙,德美公司都是这么的做,毕竟。喂饱了殖民当局,能够在印尼这边做总督的。也不是傻瓜,华人的数量超过一定程度。他们也知道控制的,这可不是一两千人,这可是一次几万,总计超过27万的迁徙,加上这些人,印尼这边新迁徙过来的华人数量,甚至达到了70多万,快80万,要知道,荷兰的总人口不过是几百万而已。
因为小船转运,好在海岸线绵长,通过30个方向,持续不断的卸下农民,数百艘小船川流不息的,也就是大半天的时间,就卸下了,除了他们本身,还有他们所携带的少量行李和生活资料,然后,就离开了,一辆辆的马车,是双轮的,不是四轮的,在东南亚的丛林之中,要开辟出一个机耕道,都非常的困难,四轮马车根本就跑不开,好在,海湾距离他们所在的农庄,不过是10多公里,大半天的时间,足以让他们赶到了。
赵四毛看着这一片雨林,到处都是绿色,浓郁的绿色,是农民们最喜欢的颜色,两轮马车速度不快,孩子们,在离开了海洋之后,似乎也都活泼了起来,甚至有些到旁边,采集花朵,互相嬉闹,然后拿着花儿幸福的对着长辈们大喊。
半途休息的时候,赵四毛走到了旁边的树林之中,用手捧起一捧土,闻着土壤里面的味道,他很清楚,土地很肥沃,不同于中国,种植了几千年的土壤,这里的土壤,一直都是野地里面,只要洒下种子,就能够获取收获,真的来到了一个好地方,如果在这里获得土地就好了,至于炎热的气候,多多少少让人不舒服,却没有引起赵四毛的感慨,农民,本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吃苦是肯定的,只要可以吃饱肚子。
1...145146147148149...75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