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武夫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特别白
巡视棱堡,不能一直在一个地方打转,所以太子决定换个话题了。
“老孙头,你在工地上也做了这么久了,为国辛苦,有什么缺的吗?”
他已经决定从自己的私房钱里面拿出一些,给这些工人多发些工钱,虽然这笔钱不多,但是总算是一片心意。
哪知道,这个老人并没有提出钱或者待遇方面的要求,反而脸色一阵忸怩,好像有什么话想说但是又不敢说的样子。
莫非是有什么话这里人不准他说吗?
“但说无妨,别怕!”他连忙给对方鼓励,“我是太子,我在这里说话算数的,如果有什么事他们做得不对,我能帮你做主!”
“太子殿下,草民……草民对工地上的人没什么意见,只是……只是……”老人又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说了出来,“草民只是有一个请求……”
“说吧,能办到话我就办。”太子马上答应了下来。
“草民……这些年来在工地上干活,也积攒下了不少钱了,而且草民的儿子也有了积蓄。这些积蓄加起来可以在家乡买上不少地……家乡之前连年战乱,可跑了不少人,有很多荒地!”得到了太子的鼓励之后,老人大起胆子说了起来,“现在草民的儿子成了家,也生了孩子,所以生活打算安定下来,草民的媳妇也说要我们回乡。可是……可是草民和儿子都跟工地上面申请,但是工地上说不放人,不许草民回乡……”
一边说,老人突然又磕气头来,言辞十分哀切诚恳。“之前工地要敢工期,不放草民回去,草民也能领会。可是……如今这里都已经完工了,草民几次陈情,上面还是不准,眼看草民已经到了这把年纪,不知道……不知道哪天就会去了,草民生怕死在异乡啊……草民思念家乡但是没法回家,实在无奈……还请太子做主……”
不许人归乡?好过分!这工地又不是牢房,都已经做完了,还不准人走吗?太子突然心里升起了一股怒气。
刚听到这里的物资供应稳定的时候,他还颇为高兴,觉得这里的管理者总算做了好事,可是听到这话的时候,原本的好感顿时一扫而空。
就在他打算答应老人的要求,并且准备把工地的管理人都叫过来申斥一下,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他的衣襟却突然被人扯了一下,他怒而回头,然而却发现扯自己衣襟的人居然是亲舅舅工相徐厚生。
难道……难道这事竟然是舅舅默许的?
为何要如此呢?
虽然满心的不解,但是太子最终还是改变了想法,没有直接允许这个老人的请求。“好,你的意思我明白了,我这边回去问问,看看能不能有什么别的办法。”
“谢太子!谢太子!”虽然太子的话有些保留,但是这个老工人哪里听得明白其中的弯绕?他只知道太子金口玉言,既然都已经这么说了,那他的愿望估计就能完成了。
一边这么想着,他的!睛里几乎都要掉出眼泪来了,他连连磕头,结果额头上的灰尘越积越厚了。
太子看得愈发可怜,连忙转身走开了。
他往旁边的一座工棚走了过去,而舅舅徐厚生也跟在了后面,一起走进了工棚。太子朝后面的人挥了挥手,示意他们不许跟进来。
“舅舅,这里工地为什么不许人走呢?我看……我看他们挺可怜的……”
相比于他的急切和激动,工相徐厚生的表情却古怪了许多。他默然叹了口气,最后长叹了一声,“哎……这是因为我的命令,是我下令各处工地不允许有经验的工人和工匠回乡的。”
“舅舅,为何要如此!”太子大惊。
不许人回乡,这不是强人所难吗?一向带人温和的舅舅,怎么能作出这样的事情来?
“他们是挺可怜的,可是我们放他们走,他们就回不来了!这些工人都是积年的老工人,技术都经验都练出来了,放回去他们就去种地,结果我们这里回头还要再重新慢慢训练工人……”工相沉下了脸,又叹了口气,“有些事情,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得清楚的啊……”
大汉的工业发达,对工人提供的待遇也不错,但是有很多工人原本是农民转化来的,他们当年就种惯了地,虽然为了生计不得不做了工,但是心里还满是之前那种对土地的眷恋。在积存了一笔工钱之后,他们普遍地就想要辞工回乡买地种田,尤其是在天下初定的现在,到处都有荒芜的田地,更加激起了他们的这种念头。
世世代代的农民,对土地的眷恋已经成为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崇拜,几年时间的工人生涯显然无法根除这种崇拜。另外,工人虽然收入不错,但是工作条件普遍要比务农要恶劣,虽然火药厂那种烧死人的现象在其他行业并不多见,但是机器切削掉手指或者造成其他伤势的事例却比比皆是,至于过度工作,长时间劳累更加是平常之事。
因为这些恶劣条件,即使能够挣到*,这些工人普遍对做工也没多少眷恋,再加上心里对土地的迷恋,那么攒好一笔钱之后想要回乡买地种地就很正常了。
而对国家来说,有经验的工人是需要时间培养的,走了之后工厂就要蒙受损失,而新培养的工人又会有回家买地种地的念头,所以工人的流失就成了各地工厂——不管是官办的还是民办的——所共同面对的大难题。
一种办法是听之任之,任由大片工厂衰败——这是工相怎么也不肯承受的。
一种解决办法是降低工钱,让他们没有买地的本钱,只能继续被留在工厂里面供使役,但是这种办法工相也不愿意用。
所以他只能用发布行政命令,禁止有经验的工人离岗来制止这种现象了。
自从他发布了命令之后,各地老工人辞工回乡的事例显著减少,而且即使回乡也会被地方官强制送回来,所以大汉的工厂总算保住了足够的合格工人。这个老孙头和他的儿子因为在工地上做了几年,而且已经成为了有经验的工人,所以也在禁令限制之内。
虽然这种办法有可能不近人情,但是这是目前所能够选择的最好办法了。
听完了工相的解释之后,太子的思绪变得有些混乱了。
他作为一国太子,最希望的就是百姓人人生活安泰,国泰民安,然而工相这里却以国家之所需为由,颁布了不近人情的命令,而他却感觉舅舅这里也有道理。
这……到底怎么样才好?
“治国之道,纷繁复杂,太子殿下,确实难为你了。”看着有些迷茫纠结的太子,工相有些同情地叹了口气,“舅舅的性子你是知道的,与世无争,绝不是喜欢害人的人。可是……这世事纷繁,有的时候我也只能硬下心肠来做些没办法的决定啊!”
“舅舅……非这么做不可吗?”太子嘶声我呢。
“嗯,非这么做不可。”工相直接点了点头,“太子莫要忘了,我朝以工商立国,也正是因为有了工商的收入,我朝对农民的税赋才如此之轻,征发徭役也如此之少,如果因为一点点私情就放弃的话,那天下所受的害反而更重。我之前想不通这些道理,但是在工相的位子上做久了,想不通也得想通了,有些事就是无奈之举但又不得不做,这就是一件。”
太子陷入到了沉思当中。
“这么多年,我也差不多想明白了,治国自然要靠仁义,但是仁义有小仁义也有大仁义,为了一两个人就破坏了大事就是小仁义,为了天下着想就是大仁义。”工相继续侃侃而谈,“想尽一切办法保证工业,发展工业,就能让更多人有饭吃,有衣穿,这就是大仁义,为这个,做点违心的事情也可以,我做得了。”手机用户请访问.





大明武夫 第1512章 少年侍从们
治国要权衡,有的时候还要做出违心的决定,甚还要伤害到一些人。作为舅舅,他想要把这个道理说给外甥听,他相信以太子的聪慧,是能够明白这个道理的。
“那……那就一直这样下去吗?一直不准工人回乡?”许久之后,太子抬起头来问。
“那倒不至于,就算我也做不出这种事啊。”工相摇了摇头,“这事得从两个办法解决,第一是不停改进机器和工艺,让工伤事故一路降低,让工人们舍弃掉畏惧之心,并且一步步提高工人的工资,让他们舍不得走。至于另一个吗……过得几年,天下的田地又大多数有主了,就算想要买地也不是那么容易,那时候开放禁令,也不会对国朝有什么损害,所以……现在就能拖得几年就用几年禁令吧。”
“原来如此……”太子长出了口气,总算轻松了一些。
这两个解决办法,大概是重臣们一起商议的结果吧,父皇也一定首肯了。新朝并不抑制土地兼并,原来除了扶持一支与勋贵制衡的力量之外,还有这样的考虑在。
需要自己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啊,也不知道能在什么事情学完。
“如果太子心里还是过意不去的话……那臣这边可以做点变通。”眼见太子还在犹豫,工相做出了一些让步,“禁令的口子不能开,不能让他和他儿子直接归乡务农,不过可以把他们调到河间府里面做工,这倒也说得过去……”
“不,不用了,谢谢舅舅!”太子沉默了许久之后,突然自己也叹了口气,“国事纷繁,总不能只让外甥做好人。”
“太子如此想那就最好。”工相似乎也如释重负。
冬天的晴空,照得大地透亮但又无法带来多少温度,在广阔的原野上,枯黄的衰草犹如地毯一样铺陈在地上,直到延伸到远处的山峰上为止。
在犹带寒气的微风当中,一只灰色的香獐在草地之间任意穿行,寻找足以果腹的食物。
冬天还没有过去,它必须减少活动,抓紧时间。
就在这时,它感觉到了某种异常,然后抬起头来,看见远方怪模怪样的一群生物,有些是两条腿有些是四条腿,正静静地观察着它。而那些两条腿的生物,正手持着一根奇形怪状的铁管对准了它。
它不知道这东西是什么,但是本能让它感受到了危险,它马上决定跑开。
然而,就在这一瞬间,那些奇形怪状的铁管上突然冒出了白色的烟雾。
“砰!”“砰!”伴随着几乎同时响起的轰鸣声,巨大的冲击力将这只香獐整个击飞,最后凄惨地落到了地上,它踌躇了几下之后,慢慢地停下了呼吸。
它的痛苦没有人在意,它的死亡反倒给了这群小猎人难以言喻的兴奋感。
好几个穿着裘衣的少年人同时骑着马向这只香獐倒毙的方向冲了过去。
在古代,大家打猎用的是弓箭,而随着新朝建立之后,火枪大量流入民间,于是猎人们慢慢地都使用火枪来进行打猎了。不过这群少年人并不是真正的职业猎人,他们只是趁着机会跑出来以打猎取乐而已——不过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兴奋感比专业的猎手还要强得多。
几匹马冲到了香獐倒毙的尸体旁边,然后翻身下马。
一个个头最高的少年身手十分灵快,率先抢到了香獐的尸体,然后兴奋地举了起来,是我打的,是我打的!
其他少年这时候也跑了过来,然后同样抢着看獐子,有些人也说是自己打的。
他们一边争执不下,一边拿着这只獐子重新骑着马向刚才的地方冲了过去。这些少年平日里都要呆在家宅当中,所以倒是把这当成了一种游戏,乐此不疲。
在远处的太子看着他的这群侍从,心里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一群人拿着枪欺负一只獐子还搞得那么兴高采烈做什么。
为了不让皇子单单只会读书、搞得身体孱弱,皇上一直鼓励皇子们用各种方式强身健体,所以不光是齐王赵,就连太子本人也练出了一手枪法。而因为大汉以武力起家的缘故,跟随在他身边的少年侍从们,也个个自小就熟悉枪法。
这次他出来巡视,本来就带有放假散心的意思,所以他身边的侍从们也都给跟来了。
这些侍从都是从勋贵家庭当中挑选出来的,随侍在太子的身边,一是可以让太子熟悉未来的臣下们,而来也可以增加下一代皇家和勋贵的感情。
经过了多次扩充之后,在太子周围已经聚集了一大批新旧勋贵的子弟作为侍从,他们跟着太子一起读书学习,以至于太子读书的地方已经有了个书院的模样。
而且按照他父皇的规划,那里以后确实要真的变成一座学校,供未来的大汉皇家和勋贵一起读书,学习文化知识,同时接受大汉的新政治和新体制理念,将工商兴国的观念渗透到精英群体的每个人头脑中,让大汉自行走到近代化和工业化的道路上。
在巡视完棱堡的建筑工地之后,因为假期还有一段时间,于是太子如同父亲所吩咐的那样,带着身边的侍从们出来打猎了,而工相因为需要到各处勘察合适建造离宫的地点所以不再跟随在他的身边。
不过,他身为太子,即使没人盯着,也不能和其他人一样大呼小叫,所以他只是开了机枪,就任由那些少年侍从们去捡拾战利品,夸耀自己的枪法。
想到这里时,他的视线不由地往旁边偏了偏。
他旁边的这个小侍从叫郑森,今年虚岁才十岁,然而身高却已经很高了,差不多已经到了太子的下巴。因为平素身体锻炼得好,所以他手里明明端着一支和他身长差不多长的枪,手却不抖,开枪的时候枪口也压得很稳。
这个小侍从也和他一样,淡漠地开了枪,却从不去捡拾猎物,也不参与到侍从们的玩闹当中,犹如已经被人置之不理、而且自己也接受了这种安排一样。
之所以被其他人所忽视,不仅仅是因为他性格高傲不合群,而且还是因为他的身份。
虽然同样是勋贵的儿子,但是太子身边的勋贵少年们隐隐然是分作三个大派的,一派是徐淮出身、而且最早追随赵家起家的那些勋贵的儿子,这群少年自认自家跟天家最亲,而且于国功劳最大,是真正的功臣子弟。这群人数量最少但是却相比其他人更为自命不凡,态度也比较傲慢,圈子也最为封闭。
第二派是那些后来加入赵家集团的徐淮勋贵、以及山东北直南直等等在赵家起家之后追随赵家的勋贵的孩子,他们人数众多,而且相互之间玩得很好,并且隐隐然对第一派人有些羡慕和嫉妒,两派人来往很少,但是冲突也不大。
第三派是那些在新朝建立前后才投入到朝廷,并且得到封爵的勋贵子弟,他们的父辈投靠最晚,在其他人看来并没有对新朝有大功,而且因为资历浅所以在朝廷的实际地位也比较低,更加还隐隐然有还有一层“人质”的意思在,所以他们在侍从群体当中就不受欢迎了,甚至可以说是受到了另外两派的集体排斥。这派人也不是太多,因为受到了多次的冷遇,所以平素只在圈子里面来往。
郑森就是第三派的人,他是会稽侯郑芝龙的儿子,郑芝龙是闽南的海上巨商和巨盗,曾经拥有过偌大的部属,在海上横行了多年。等到了新朝建立之后,他审时度势,看出了新朝的兵威无法可挡,再加上也厌倦了海上漂泊的生活,所以在大汉朝廷开始南伐江南之后就选择了投降新朝,还献出了一大笔的家资,由此被封为会稽侯。而郑森作为他的长子也被征召入京。
入京之后,他很快就明白了自己在太子侍从群当中的地位,并且遭遇到了其他相似背景孩子同样的冷遇。不过,他虽然年纪很小,但是身体健壮而且性格刚烈,所以打过几回架之后,倒也没人明着欺负他了。
原本应该是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待在了一起之后,却已经沾染上了一些世俗气,连带得就连交际的圈子都已经各自划定好了,彼此之间经常置之不理。太子在平时已经发现了这个情况,他有心想要改变,但是却一直没办法改变,只好等到时间让几派勋贵慢慢地变得融洽。
他最近出巡京外,不可能把所有的侍从都带上,所以带的都是那些叔叔们的儿子——也就是勋贵当中的第一派人,除此之外他唯独只带了一个郑森随行,所以一路上郑森一直受到冷遇、没什么人搭理也就十分正常了,也真亏得他能忍耐住。
这个孩子也真是怪可怜的,才几岁的年纪就被父亲千里迢迢地送到了京城来,还尽受了人欺负,也亏得性格刚强,才能当做没事一样忍下来吧。
太子单独将这个郑森叫出来,当然是另有目的的。
...




大明武夫 第1513章 郑家儿郎

趁着现在旁边的人都去捡拾猎物去了,太子稍微朝郑森凑近了一些。
“郑森,你是不是玩得不高兴?”
原本有些精神恍惚的郑森,听到了太子的问话之后一时没有反应过来,片刻之后才略有些慌张地低了低头。
“回太子殿下的话,臣玩得很尽兴,只是枪法不好所以不怎么敢献丑而已……”
他的回答十分恭敬,但毕竟还是个小孩,所以也不太会掩饰自己的表情,那种失落和郁闷都写在脸上了。
“你枪法很好,我见识过的。去年秋天我们的秋苑里面打猎的时候,我亲眼看你打过枪。”太子揭穿了郑森的谎言,“你这么没精打采,是因为他们不跟你玩,让你没趣了吧?”
“臣……臣……”郑森低下了头,不知道该怎么说。
“哎……其实你们吵架打架我都知道,也说过几次,总算让大家都收敛点了……”太子微微皱了皱眉头,“这次把你单独叫过来,他们没有趁机欺负你吧?”
“他们没有欺负我,他们不敢!”郑森突然抬起了头来,满眼都是骄傲,“他们要是敢欺负我,我就和他们打架,别看我这次只有一个人,但是打架来几个我都不怕!他们怕我!”
看着这个气鼓鼓的孩子,太子禁不住笑了出来。“还说玩得尽兴,这不是一肚子气了吗?”
他觉得这个郑森的脾气和他亲弟弟齐王赵虎差不多,都是刚烈的性子,而且都有勇力,不过比起虎哥儿来要懂得内敛一些,这大概是皇家和大臣家的区别吧。
带着这种想法,他伸手拉住了这个十岁少年,往旁边一个地方走了过去。
“他们不跟你玩,还有我在。来,跟我走走,我有些话想要跟你说说。”
“太子殿下?”太子这突如其来的动作,让郑森莫名所以,但是因为是太子殿下,所以他也不敢反抗,只好一路被他拖着走了。
其他人正往这边赶过来,惊奇地发现太子正跟他们打手势,叫他们先别过来,所以他们只好不明所以地站在了原地,等待太子再度召唤。
等到走了一小段路之后,太子就松开了手,然后信步向前走着,一边走一边看旁边壮丽的山河景色。放眼望去,山峦连绵,,高低重迭,满山蓊郁荫翳的树木与湛蓝辽阔的天空,再加上天上缥缈的几缕云,就好像构成了一幅淡墨山水画一样,天地之间,好像存在着某种精魂,让人浑身舒坦。
果然要多出来走走才好……
“太子殿下……?”带着紧张不安的心情,郑森小步跟在了太子的身后,眼睛里满是好奇,不明白太子突然在想什么。
“郑森,这次我把你一个人带过来,是有特别的安排的。”太子停下了思绪,然后认真地看着这个比他矮了半个头的少年,“不是为了让你受气,所以你不用心里不高兴。”
“太子殿下……?”郑森还是不明白,昂着头看着太子。
“你在我这里呆了两年了……”太子凑近了郑森一些,“想不想家。”
“想,怎么会不想。”郑森一点也没有犹豫地回答了,没有什么虚饰,“我好多次梦到过爹娘和家乡,这两年我只见过爹娘两次,都是在他上京面圣的时候见的,怎么能不想……”
一想到现在是过年节,这个郑森还是不能和父母亲见到面,太子也不由得对这个少年心生恻隐。
不过,父皇将这些勋贵的孩子们集中在一起本来就是有国策上的考虑,而且勋贵子弟的教育也是新朝的重中之重,所以总是有些可怜对方,太子也只能压在心里。
不过,现在已经不再是大汉初立时百废待兴的局面了,现在的大汉国势昌隆,用不着再担心地方的豪门作乱,再加上这几年郑芝龙一家原有的海上军事力量已经大部分被大汉海军所消化,所以放宽一些政策,让郑森和其他后降勋贵的孩子们可以多些时间探望父母也未尝不可。
“你家在福建,离京师路途实在遥远,往返不易,所以难见一面,这确实无可奈何。不过……你若是可以帮我个忙,我可以让师傅们给你放个假,让回家探望父母,好好在家里呆上一两个月。”太子说出了自己的打算。
“帮太子的忙?”郑森还是懵里懵懂。他不明白太子为什么要这样跟他说话,在他眼里,太子就是未来的皇帝,大可以说一不二,随意命令他们这些人,没必要用这种商量的口气。
不过,太子肯这么说,那自然是好极了。
“臣愿意帮太子的忙,太子尽管说吧,叫我揍谁我就揍谁!”他挺起了胸脯,自信满满地说。
看着这个孩子如此可爱的样子,同样年纪不大的太子禁不住噗嗤一笑,这一笑让两个人之间的严肃气氛顿时就放松了不少。
“我不是叫你揍人,我是想要你为我帮忙,也为国家立功。”笑了片刻之后太子才回答。
“为国家立功?”郑森又是不明白了,“我这个年纪……能为国家立什么功啊……”
“你年纪小,但是只要有心,当然能立功。”太子故意板起了脸,“我告诉你一件大事吧,你不要告诉别人。”
“什么事!?”毕竟是个少年,郑森马上竖起了耳朵听。
“过得不久,我就要出使辽东和高丽一趟,代父皇安抚百姓和藩国。”虽然周围没有人,但是太子仍旧放低了声音,“到了那里,我还要接见一个日本使团,你会日本话的是吧?”
太子没想到,听到了这话之后,郑森原本十分兴奋的表情骤然变得灰暗了不少,嘴唇蠕喏了一下。
他确实会日本话,那是因为他的母亲就是日本人。
在天启三年,郑芝龙到日本做贸易时,与当地女子田川氏结为夫妻。在天启四年他在九州平户藩出生,然后直到六岁才被父亲带回到中国,八岁的时候就被父亲送到了京师。
1...611612613614615...72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