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东1628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茶头
李明做为根据地的第一批带头人,为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底子,这种优良的工作作风,以后也会继续坚持不懈的发扬下去。
其实当初李明提出的工作口号,也是没有办法,毕竟根据地就是这样的条件,他也只能以身作则,希望能以此能激发大家的工作热情。跟随他来到这里的公司内部员工,都是来自现代社会,大家能不能吃得了这份苦,还不得而知。
大伙能跟着他来到吕梁山根据地就已经不错了,他真的不能苛求所有人都能像他这样,脚踏实地的在吕梁山区艰苦创业。
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包括马庆、周林、林菁华和吕永仁,以及根据地的所有内部员工,在近一年的时间里,真的做到了他提出的要求。都能兢兢业业的做好每一件事情,即便工作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大家都能通过努力的工作,弥补能力和经验方面的不足。
经过近一年多的艰苦奋斗,原本缺兵少将的吕梁山根据地,培养了一大批踏实肯干,而且具备丰富工作经验的领导干部。李明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整个根据地领导班子。以及整个根据地管理团队,培养成了一支能打硬仗的、敢啃硬骨头的,并且极具战斗力的领导干部队伍。
马庆的能力毋庸置疑,在军委会的政工干部里面,他的工作能力要说第二,还真挑不出来第一来。可是他和大家一样吃了很多苦。一直默默的政工工作在第一线,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努力,这也让李明欣慰不已。
周林是最让李明放心的人,依然一如既往的努力。他能在俄罗斯岛一呆就是几年,默默的为公司培养了大批家禽家畜养殖方面的技术人才。如今远东公司各个控制区里,遍布着大批已经形成相当规模的家禽家畜养殖基地,如果没有周林几年如一日的默默付出,绝不可能做到今年的局面。
林菁华的能力有限,也缺乏工作经验。而且他来自的那个年代。因为各种客观原因,制约了他的发展潜力。但是他有一个优点,那就是继承了老一辈人的那种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虽然他在工作之初,接受能力最慢,适应能力最差,但是老林却有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头,也是所有人中最努力的一个,只要他在工作中摸索出了门道。把他放到哪里,都让人心里踏实。通过近一年多的锻炼。林菁华各方面的进步很大,让李明大跌眼镜。
吕永仁的问题是性格方面的,宅男出身的他,情商较低。但是他为人聪明肯干,还能吃苦。进入工作状态很快,只是缺乏工作经验。其实也是他性格低调,平时不争不抢,根本没有让他发挥潜能的工作环境。经过一年的磨练,如今他是李明用着非常顺手属下。
除了上述几人,剩下的十几名公司内部员工和百余名移民员工的能力和工作经验。也都有了显著的进步。李明也暗自庆幸,幸亏有吕梁山根据地这个新手村,让大伙有了打怪升级的机会。要不未来的河套根据地的初期,非点乱套了不可。
这一年来,大家付出了很多,也都有了很大的收获。通过大家的努力,整个根据地上下都拧成了一股绳,根据地管理团队的凝聚力也大大的加强了。李明在民委会,也总算带出了一支自己用着顺手的队伍。
山西游击支队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各方面工作在宋涛、王海洋和王波等人的努力下,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战斗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支队教导队已经接连开办了三期士官训练班,培养了大批的基层骨干。
当然,山西游击支队平时的训练水平,和远东军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但是游击支队建立之初的目标,就是一支能在大明腹地与明军有一战之力的农民军武装力量。所以李明也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
但山西游击支队的干部骨干,都是军委会从野战师、海外旅等地精心挑选的,再加上宋涛负责牵头。山西游击支队在面临着物资极度匮乏、训练标准低下等各种不利因素的情况下,战斗力依然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为山西游击支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山西游击支队唯一欠缺的就是实战的考验了,但这个问题会通过未来的一次次战斗来解决。让支队的战士们在战火中,慢慢的成长吧。
吕梁山根据地能取得如此大的成绩,和根据地所有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高建国和董事局委员会的常委和委员,刚下飞艇的那一刹那,看到李明他们一帮人,都被祸害的跟民工似的。大家的心里非常感慨,也都是心酸不已。
李明他们一帮人,都整整的瘦了一圈,一个个连个人卫生都没时间打理,弄得胡子拉碴的。他们在根据地已经习惯了,所以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但是却给高建国和王和等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考察团在临行前,专门组织根据地的所有管理干部,召开了一次会议。对吕梁山根据地的工作,给予了表扬和鼓励。随考察团一同前来的公司宣教部员工,在这半个月的时间里,一直在收集各种素材。
王和对宣教部提出了要求,一定要制作出一部反应吕梁山根据地的纪录片。回去以后要组织公司各地的所有员工和各级领导干部观看,并开展学习吕梁山根据地的专题活动。(未完待续……)
ps:感谢三秋子的打赏。
.
远东1628 第八百一十八章 回归
.
李明也结束了吕梁山根据地的使命,准备和考察团一起坐飞艇回辽东。临行前李明将根据地安排了一番。由马庆接替李明担任根据地管委会的主任,其他人员的岗位基本不变。因为宋涛近期将会与特战队深入河套地区进行先期侦察,所以山西游击支队的司令,也暂时由王海洋担任。
现在吕梁山根据地领导班子的成员,再加上胡伟和梁玉洁,将会在军委会北上计划的第二阶段战役结束以后,组建河套根据地管委会。公司民委会近期会派遣一批员工,来吕梁山根据地,等马庆等人离开后,他们将接收根据地的管理工作。
山西游击支队的大批干部骨干,也将会跟随李明前往河套根据地,组建河套游击支队。做为河套根据地的武装力量。
李明和高建国他们离开的时候是午夜时分,虽然他严令大家不许给他送行,但是根据地的常委,以及各级基层领导干部,全都自发的来到了飞艇起降场,像最后的见上李明一面。
根据地建设初期,因为条件极为艰苦,李明提出了“以我做起,艰苦奋斗”的口号。近一年的时间过去了,李明一直在工作中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为根据地的所有人做出了表率。
虽然李明是远东公司的“九人团”之一,但他在根据地工作期间,所有的待遇和其他人一样,住的是简陋的窑洞,吃得是杂面饼子,穿的也是破旧的棉衣。他每天只睡四个小时,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工作中度过的。
根据地在条件如此艰苦的情况下,李明带领大家做了大量的工作,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把根据地的工作搞得有声有色。上至管委会的常委,下至普通的流民,无不对李明有着发自内心的尊敬。
李明看到根据地的各级基层领导干部都赶来为他送行。心里也非常的感动。他强压着内心激动的情绪,和每一个人握手告别,很多人都激动的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他最后和马庆握了一下手,使劲的摇了几下。感慨的说道:“老马,吕梁山根据地,我就交给你了。”
马庆笑了下道:“你就放心的走吧,根据地的工作是我们一帮人辛辛苦苦的建立起来的,我们一定会继续努力。把它建设好。对了,等北上计划第二阶段战役结束以后,你可别忘了我们这些兄弟啊。当初你说好了要带着大伙去河套根据地创业的。”
李明听了他的话,哈哈大笑道:“哈哈……你们就算不想去,老子也要派兵把你们绑过去……”
当飞艇缓缓的升空以后,李明坐在飞艇吊舱的上,借着舷窗望着根据地的那一点点稀疏的灯火,心里顿时泛起一股浓浓的不舍。近一年来,李明和大家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把根据地一点一点的建设成如今的规模。让李明唏嘘不已。
高建国来到李明的身边坐了下来,拿出烟递给了李明一根。然后点上烟抽了一口,笑着道:“怎么了,是不是有点舍不得。”
李明摇了摇头道:“那倒没有,只是有些感慨。”
高建国狠狠的抽了一口烟,沉声道:“你在这里做的不错,随着公司的规模越来越大,很多人也失去了最初的激情。现在想想我们刚来的那几年,条件也非常艰苦,那时候大家工作起来的劲头。真是令人怀念啊。你看看现在,一个个都成什么样子了,天天只知道享受,对工作都是挑三拣四。
公司在河套建立根据地。对公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是我们动员了一圈,就特么没几个愿意来的。最后只给你找了几个歪瓜裂枣,可是连我都没想到,就是这几个歪瓜裂枣,在你手下呆了一年,现在连我们都刮目相看。现在我算是知道了。工作能力虽然重要,但工作态度比能力更重要。”
李明笑了下,然后摇头说道:“也不能一概而论,毕竟革命分工不同。公司大多数员工,工作态度还是不错的。他们之所以不去河套根据地,并不是怕吃苦。他们跟我去河套,那真是大材小用了,毕竟公司还有很重要的工作需要他们。
我和马庆他们在吕梁山根据地工作期间,大家相互之间配合的非常好,在根据地经过近一年的锻炼,他们也都逐渐成熟起来了。为以后我们在河套地区建立根据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他们的帮助,让我对河套根据地的工作也充满了期待。”
王和不知道什么时候也走了过来,他听了李明的话,笑着说道:“我已经和公司宣教部的人打了招呼,回去以后要大力宣传吕梁山根据地的先进事迹,再树立几个典型。让公司的所有员工,都来学习吕梁山根据地的工作作风,学习吕梁山根据地的工作经验。
目前公司各部门的作风越来越浮躁了,少了以前那种踏踏实实的工作态度。长此以往,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极为不利。说实话,我们这一次在吕梁山根据地,深受触动啊。这段时间,就连我自己都有些飘飘然了。公司发展到今天不容易,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啊!”
李明和他们聊了一会儿,眼睛就有些睁不开了。聊着聊着就睡着了,这一觉睡得那个香啊,等他醒过来的时候,外面的天色已经大亮了。
他揉了揉惺忪的睡眼,掀开盖在身上的毛毯,揉了揉胀痛的后背,使劲的伸了个懒腰。这一年多来,他就没有一次睡这么香的时候。
高建国和王和等人,正坐在那里聊着什么。他们看到李明睡醒了,高建国就笑着道:“你可真能睡啊,一觉睡到了沈阳。”
李明听了高建国的话,也不由得一愣。没想到他这一觉,居然睡了将近十个小时。他趴在飞艇吊舱旁边的舷窗边,向地面看去。
发现飞艇已经飞到了辽东空域,地面上到处都是一片白雪覆盖,从天空俯视,大地白茫茫的一片,场景蔚为壮观。
李明心里不由得感慨了起来,离开沈阳已经一年了,终于回来了。他现在只想早点回家,离家这么久,最想的还是家里的两个女人。(未完待续。)
ps: 感谢尘世小股民的月票支持。
.
远东1628 第八百一十九章 开发东北和外东北
.
初春的辽东,气温依然不见转暖,早晚的温差极大。西伯利亚的寒流还时不时的会光顾一次,人们还穿着厚厚的棉衣,抵御着初春的微寒。但每个人都能感觉到春天的脚步也在慢慢的临近。
河面的冰逐渐的化开,冻了一冬的土地也不再坚硬,一层层的松软,最后变得泥泞不堪。辽东各地原本寂静的工地,又开始喧闹了起来。
自从东北铁路大动脉全线通车以来,原本辽东地区冬季期间运输线,也不再等待漫长的冬天过去,才开始继续运转。整个冬天,这条连接辽东和外东北的铁路大动脉都在一直满负荷运转。
公司物流速度的加快,物资转运工作也不再因为天气的原因,每年停摆几个月的时间。使得辽东各地的建设速度也明显加快。每天海参崴都有一列列火车满载着各种物资,呼啸着驶出站台,开往辽东各地。
随着春天的来临,来自海参崴的列车到了辽东各地,刚刚卸下物资,马上就会有大批来自日本和朝鲜的青壮,被荷枪实弹的远东军官兵驱赶上列车,向外东北方向驶去。每个车皮上挤满了人,塞得就像沙丁鱼罐头似的。这些人将成为远东公司的外籍劳工,被成批的送往外东北。
东北的自然资源条件对农业生产具有天然的优势,这里拥有亚洲最大和世界最丰沃的黑土地带。在我国广袤的东北平原北部,大兴安岭与长白山之间的松嫩平原,面积达20多万公里的黑土带,也是目前亚洲惟一的大面积黑土带。
黑土土壤肥沃,腐殖质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团粒结构好,是肥力最高的土壤。黑土地位于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东北地区年降水450-550毫米,雨量充沛。且雨热同季,非常适宜粮食生产。
现代社会的北大荒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北大仓”。但是在北大荒的北方,黑龙江的对岸。还有一块更加美丽富饶的外北大荒。这里有丰富的水资源,地表江河纵横,地下储量可观,大气降水充盈,生长期达174天。拥有远东地区最好的土壤气候条件,极为适宜农业发展。
这里的耕地面积和牲畜总量都很大,是整个远东地区最大的粮仓。这里有珍贵的矿产资源,煤、铁、铜、锰、锡、黄金和钻石、石油一应俱全,远东光是已探明的铁矿石储量为44亿吨。这里还有极为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森林面积占总面积的44.3%,可供开采的木材有1.67亿立方米。
这里的山林中,虎、熊、獐、鹿出没其间,人参、猴头、木耳、蘑菇等名贵山珍数不胜数。连绵的沼泽区丹顶鹤、天鹅自由翱翔,纵横交错的河湖中鳇鱼、鲟鱼、大马哈鱼、白鱼纵情游荡。这里的草原辽阔无边。如果沿大撒马拉河谷走过,鲜花开满了绿色的河岸,河畔上生长着茂密的椴树林,每走过二、三里地就有一座养蜂场,羊群象白云飘荡在碧野山冈。
公司工业部和农林部早在几年前,就有了开发东北和外东北的想法,并组织力量对那里的资源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但因为公司一直存在着巨大的人口瓶颈,当时的计划都被搁置,准备几年后,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再开始慢慢的实施。
去年开始,军委会发动了日本和朝鲜战役,征用了大批的当地青壮,运回辽东充当公司的外籍劳工。另外。随着去年公司在大明接受了大批的流民,远东公司人口匮乏的这个瓶颈,也随之不复存在,为公司开发东北、外东北创造了条件。
未来几年大明北方数省的旱灾还将持续,公司也会继续大肆收拢流民。公司有了足够的人口,远东公司的发展速度势必会大大的加快。
当然。人口的急剧增加,也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粮食等物资将面临巨大的缺口。接收如此众多的流民,势必会耗费公司大量的资源和管理的成本,使得远东公司的日子也变得不好过了。
自打远东来到这个时代,日子还是头一次过得这么紧巴呢。毕竟以往都是一贯的土豪作风,现在一下子变成了**丝,让公司上下都感到有些不适应。
没办法,步子迈的太大,就势必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数量庞大的外籍劳工还好说,反正别把他们饿死,公司想怎么祸害都行。而且他们工作量极大,每天的工作时间要十几个小时。无论是管理成本,还是物资的消耗,都在公司的控制范围之内。
可是公司接收数量如此庞大的流民,对远东来讲,确实是一次从未有过的严峻考验。虽然公司对大明流民从接收到最后安置,标准一降再降,可巨大的物资消耗,依然是一个难以想象的天文数字。
尤其是去年冬天冬训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以后,更是耗费了公司大量的资源。但这些工作,远东就算倾家荡产,也必须去做。毕竟人口越来越多,流民安置之前,必须让流民具备一定的组织纪律性,也要做好流民的思想工作,免得为将来公司的内部稳定带来隐患。
即便面临着这样那样的困难,但大家也都知道,这次严峻的考验,对公司来讲既是压力,也是机遇。只要咬牙挺过这段困难时期,对远东公司的未来发展将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所以公司在这几年,必须要做好过苦日子的准备,也许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大伙恐怕要勒着裤腰带过日子了。而且当务之急,还必须要迅速解决公司粮食短缺的问题。
农林部也不得不提前开始实施开发东北、外东北农业资源的计划,加快开发外东北农业资源,争取在未来几年内,彻底解决公司粮食短缺的问题。
大批日本青壮刚刚被运到辽东,马上就被农林部征用了,来自日本和朝鲜的外籍劳工,将先期前往东北、外东北进行大肆开荒,并进行各种农林基础设施的建设。
以后他们将扎根在那里,开发广袤的外东北,在一些地域环境恶劣、地势偏远荒僻的地区,建立一个个农场、牧场、矿区、林场,为远东的建设添砖加瓦。(未完待续。)
ps: 感谢三秋子、巡航a、真龙无双的月票支持。感谢三秋子的打赏。
.
远东1628 第八百二十章 安置流民
.
经过了几个月冬训的流民,也将在今年春耕前,被运往辽东和外东北各地。.在那里就地整编,以中队、大队和支队的编制建立村镇,对他们实行包产到户的土地政策。公司已经确定了安置他们的地区,按照制定好的规划,然后沿着东北铁路大动脉沿线和辽东和外东北主要水路沿线,逐步的向东蔓延。
预计今年秋天,公司将会陆续安置一百余万的大明流民。一下子安置如此之多的流民,对远东绝对是一次极为严峻的考验。安置流民的工作极其繁琐,其中的工作量之大,可以说是难以想象。整个安置工作耗费的物资,也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为此公司民委会特意召开了一次紧急动员会议,对这次大规模安置流民的工作,做了统一的部署和安排,并组建了流民安置工作组。王和亲自担任工作组的组长,郭松、韩尚林、洪书磊等人为副组长。
从公司各部门抽调大批的工作能力强的精兵强将,充实流民安置工作组的力量。还动员了大批基层领导干部和火枪民兵营的骨干,参与到这次流民的安置工作。并且向军委会提出了请求,希望军委会驻各地的守备旅,派部队的官兵协助流民的安置工作。
民委会的会议结束后,整个公司瞬间就像一部庞大的机器,隆隆开动了起来。公司各个部门都行动了起来,开始为了这次大规模流民安置工作做着积极的准备。
首先是辽河两岸的流民营地,最先开始了行动。所有的流民在离开营地前,都将被逐一打散重新整编,尽可能不要出现同一地区,甚至同一省份的流民,同属在一个基层中队、大队的情况。
一百多万流民的整编工作,也是一项巨大而艰苦的工作,不但工作量大,而且还很繁琐。好在各个营地的情况还算稳定。毕竟流民们经过几个月的冬训,都具备了一定的组织纪律性,并没有特别混乱的局面出现。
因为需要安置的流民数量实在太多,这一次流民的安置条件。和以往相比要差上很多。流民的住房都是采用成本低廉,容易建造的木刻楞,但是建造的标准肯定要大打折扣了。
原来每家一头耕牛、一辆牛车的标准,也因为流民实在太多,变成了每个中队十头左右。再相应的配套十辆牛车。这些耕牛和牛车也不属于集体物资,也需要农户们集体进行贷款购买。在春耕或是秋收期间,流民们采用互助的形式,共同使用这些耕和牛车。
这都只是在困难时期,采用的暂时应对办法。以后公司会逐步增加投入,争取每一名辽东的农户都能做到每家一头耕牛、一辆牛车的标准。当然,依旧是以贷款的方式发放。
另外以贷款方式发放给他们的农具、种子、余粮、工具和各种生活用品,和以往相比差了也不是一点半点。
远东公司也是不得已而为之,需要安置的流民太多了,就算这样。公司的很多物资依然紧紧巴巴,甚至很多物资都还没有到位,正在积极筹措或是生产。公司库存比较充足的物资,也都仅仅是勉强够用,但物资再怎么寒酸,也都要以保证流民正常的进行生产生活为宗旨。
好在目前公司的各种农作物的种子充足,能够保证所有流民都能在今年春耕前,分到足够的种子。还有就是公司储备的余粮储备的情况还不错,分发到这些流民的手中,足够他们挺到秋收的到来。
只是分给流民的粮食。标准和以前相比也比较低。主要是以公司战略储备仓库里的地瓜干、土豆原粉和一些粗燥的杂面为主,再配以部分的玉米,实在是惨不忍睹。而且分到每个流民手中的粮食,数量也仅能勉勉强强的挺到秋收。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公司的粮食储备虽然比较充足,但今年的流民接收工作,也即将开始了。虽然目前各种物资还算充足,但是总得留一些余地,免得再发生一些不可抗力的意外。
虽然目前还不清楚的今年最终会接收多少来自大名各地的流民,估计和去年相比。人数只会多不会少。公司的物资又将开始面临急剧消耗,而库存不足的窘境。尤其是粮食等物资,让公司从上到下的压力都很大,手里没粮,心里发慌啊。
去年公司因为错误的估计了流民的形势,仓促之下,使得公司的库存粮食缺口非常大。为了筹集足够的粮食,远东可以说是使出了浑身的解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