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摇滚教父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黑色贝斯

    但如果乐队是用这笔钱来进行正当的商业投资行为,例如新专辑的制作和发行预算,这就符合合约的要求。

    会计师所说的,已经确定要花出去的6200万美元,就属于这一类,其中的大部分将会用于月之暗面的制作、宣传、发行的费用。

    在这张专辑上,乐队并没有采取过去的发行模式,由唱片垫付费用,再从未来的收入当中扣除,而是直接自己掏钱。

    这是因为唱片的账户,并不受到抵押协议的限制,可以绕开富国银行的监管。

    虽然说不一定用得上,但总归没坏处,反正现在的唱片也完全属于乐队所有。

    会计师稍稍停顿了片刻,让罗杰有充分的时间思考。

    过了片刻之后,才继续说道:“另外,乐队旗下的光明慈善基金会,可用资金为1700万美元。黑暗巨星:,斯先生!

    如果不想引来麻烦的话,我的建议是这笔资金最好只用在你们的个人开销方面,比如说出行。

    总之,千万不要拿慈善基金的钱去做投资,这很容易被rs盯上。

    最后是唱片,公司的账户上有26亿美元,并且已经签订合约,在未来六个月内会陆续到账的资金总额大约有12亿美元。

    格兰奇先生上周向我了解过公司的资金状况,以我的判断,他很快会向董事会再次提交业务扩张的计划书。”

    说到卢西恩格兰奇的业务扩张计划,会计师耸耸肩,显得很不屑。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头子,还这么野心勃勃,也不考虑考虑自己的身体能不能承受得住。

    不过会计师很清楚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

    这些事,在自己心里想想也就算了,若是当着罗杰的面说出来,不但会得罪了卢西恩格兰奇,还会降低自己在雇主心里的评价。

    这样亏本的事,会计师是绝对不会去做的。

    罗杰不清楚会计师心里的想法,专注地思考着下一步的动作。

    唱片的业务收入很高,但业务内容却很单一。

    盈利极高的同时,抗风险能力偏低,确实是唱片最大的缺陷。

    但是,公司的业务想要扩张,需要多少资金是另一回事,唱片业的蛋糕就这么大,自己想多吃一块,就必然要和其它既得利益者产生冲突。

    如何将冲突的范围控制在乐队能够承受的程度,不至于失控,进而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这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唱片账户上的钱看上去很多,但实际上开销也很大,单是旗下这些明星们的包装、推广和宣传,每年的成本就要按亿来计算。

    两三亿美元看上去很多,实际上也做不了多少事情。

    反之,若是将这笔钱花到乐队自己身上,可以做的事情却有很多。

    无论是尽快还清富国银行的贷款,早日获得“财务自由”,还是启动一个新的项目,都是不错的选择。

    但前者的意义不大,除了来自前世的习惯,让罗杰对背负高额贷款这件事有点抵触之外,事实上,这笔贷款还得越晚,对乐队反而越是有利。

    当然,这是指在不违反合同的前提下。

    乐队并不仅仅只是单纯的明星,更重要的一重身份是唱片业的商人。

    从商人的角度思考,用自己的钱去做生意,和用借来的钱去做生意,显然是后者更划算。

    至于新的项目

    现有的摇滚圣经系列少说也还能吃上几年,新的项目根本没有任何的必要性,而且罗杰三人的精力,也不允许乐队在摇滚圣经和系列巡演的同时,再启动一个新的大项目了。

    除非是那种只需要投入资金,然后坐等着分钱的优质项目,但这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确实,无论在哪一个行业,都有不少项目,在推销自己的时候吹得天花乱坠,什么回报比十倍百倍张口就来。

    但以罗杰的经验,这类项目,百分之九十都是骗局,剩下的百分之十里,也几乎都是“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的类型。

    真正像是美国偶像那样,扔进去一笔资金,然后就可以坐等着收获大笔美元的优质项目,绝对是难得一见的。

    这也是为什么,当罗杰提出用美国偶像换金属猴子、乐队手中唱片的股份的时候,加里贝尔和埃文泰勒很快就同意。

    如果不是手中还有一个美国达人秀做后盾,罗杰也不可能这么大方。

    想来想去,现有的这笔资金,看起来不少,但却很尴尬。

    扩张公司业务

    远远不够。

    投资到其它地方

    无处可用。

    “干脆拿去,买飞机,买游艇,买买买!”

    罗杰正浮起询问搭档意见的念头,耳边仿佛就响起了安妮的叫声。

    2




第490章 插个眼
    买买买什么的当然是开玩笑。

    卢西恩格兰奇确实如预想的那样,很快就向董事会提交了关于公司业务扩张的计划书和申请。

    在剥离了美国偶像之后,唱片如今的业务很简单。

    北美市场的唱片发行、旗下签约歌手的推广、以及版权运营业务,只有三项。

    版权运营,这方面没什么好说的。

    在拿下黑人天王的遗产之后,虽然版权的所有权不在唱片手中,但有着独家运营的授权,公司在版权库方面最大的短板已经被弥补。

    许多老牌唱片公司,或许有着数以万计的庞大版权库在手。

    但单论版权库的价值,唱片已经可以算作是第二梯队的大公司。

    仅次于四大巨头,以及r这一级别的老牌大厂。

    唯一的遗憾在于,这些版权大多不是公司自己的,只能拿来用,而且收入方面的抽成比例也不高。

    但版权武器,除了能够为唱片公司带来巨额收入之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代表着一家唱片公司在行业中的话语权。

    每当唱片行业出现大的变革,例如技术、数字唱片技术,乃至于未来的流媒体版权谈判等等,手中掌握的版权越多,才能在谈判时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

    这才是版权对于一家唱片公司最大的价值所在,而不仅仅只是授权收入。

    唱片发行部分,除了公司自己的艺人,以及几支和罗杰三人关系较近的乐队之外,几乎拿不到什么大牌明星的唱片合约。

    毕竟,唱片发展得再怎么迅速,归根结底,也只是一家小公司,和华纳、环球这样的巨头相提并论,公司内压根没人敢这么想,就算是理想,这个理想也太过于不现实了点。

    就算是和r这样的一线大厂相比起来,唱片的市场份额也显得十分可怜,在所有主流唱片公司当中只能算作是二线,而且还不是二线中的第一梯队。

    对于这一部分,罗杰对公司的要求是,采取自己培养大牌明星的策略,雷蒙娜拉维尼的商业潜力稍显差了点,但最起码也是一个能带来稳定收益的二线明星。

    130则完全具备当红一线的潜力,如今已经展露出了这样的苗头,可以视为唱片未来几年的顶梁柱之一。

    而且在唱片手中,还掌握着泰勒斯威夫特这张王牌,与其花费巨大的代价,从别的唱片公司手中挖角,还不如将资源集中在乡村小天后上,回报率绝对能够让任何一位投资者感到满意。

    在潜力新秀的签约和培养方面,唱片也采取了主流唱片公司一贯的策略,广撒。

    管你能不能红,先签上一份十几二十年的长约再说。

    合约中的分成条款,必然是最为苛刻的那一档,并且版权必须大部分归公司所有,就连是否发行专辑、发行数量多少、何时举办巡演等等,所有的主动权都必须掌握在公司手中。

    反正北美的娱乐法案只规定了经纪人合约的期限,而对唱片合约的要求则没有那么严格。

    而且签约金那点钱,任何一家业绩稍微说得过去的主流唱片公司,都不会在乎。

    要知道,唱片合约的签约金也是按照签约方的价来划分的,那些一无所有,没有任何优势和资源的新人,每个人最多也就拿到几万美元,还要分期支付。

    也只有特别被重视的少数人,例如泰勒斯威夫特,又或者美国偶像当季的总冠军,才能拿到百万美元级别的签约费用,但同样需要分期支付。

    股决定脑袋,无论出如何,当罗杰三人成为唱片的老板,从被剥削者的份转变为剥削者,都不会再因为自己是明星出,而对那些“未来的明星”抱有任何的同,并为此让出利益。

    无论是唱片业还是好莱坞,亦或是综艺、电视剧、乃至于体育,在娱乐圈的任何一条产业链中,明星,永远都处于倒数第二层。

    最底层的,当然是那些“未来的明星”们,也是受剥削最为严重的群体,没有之一。

    就好像罗杰第一支乐队rp,压根就没有所谓的“签约金”这种东西。

    如果不是为了确保每一份合约都是超过十年的长约,唱片同样也不会为那些看似前途光明的家伙开出哪怕一美元的签约费用。

    短约有短约的好处,最明显的一点就是省钱。

    如果要签订长约,哪怕是毫无根基可言的新人,也不会任由唱片公司宰割。

    平均下来,在每一份为期十年以上的唱片合约当中,唱片要付出十万美元左右。

    看起来不多,但若是乘以签约数量,那就是每年数千万美元的巨额开销,这还仅仅只是签约金,不包含包装、宣传,乃至于推出个人专辑等费用。

    也就是唱片有钱,才敢这么玩,如果换成是二十世纪娱乐那样的小公司,单单只是签约的费用,就足以将公司拖到破产。

    不过花费巨大代价签下长约,好处也是很明显的。

    比如说130、雷蒙娜拉维尼这样的明星,如果第一份唱片合约仅仅只是三年或者五年,到了现在,唱片未必留得住人。

    即便留得住,新合约的条款也会有很大的变动。

    哪怕在整个唱片业当中,明星处于被剥削者的份,但作为价值的创造者,当具备了一定程度上平等对话的能力之后,没有哪个明星会乖乖让出自己“应得”的利益。

    只要咖位够大牌,商业价值够高,没有什么是不能谈的。

    这家唱片公司不接受我的条件,那就换一家来谈。

    对于那些一无所有的新人,他们要求的不多,也没有资格要求什么,只要提供一个成名的机会,注意,仅仅只是一个渺茫的机会,就足以满足他们。

    但若是真正成名之后,如果没有一份超长合约的束缚,在续约谈判中狠狠地挨上一刀,或者干脆直接失去这枚“筹码”,几乎是必然会发生的事。

    仅仅只是一个130乐队,光是被唱片确认的挖角次数就多达上百次,几乎稍微有点实力的唱片公司都涉及其中。

    要不是有着长约的束缚,公司就算能保得住这支乐队的唱片合约,也德要大出血一把。

    这个时候,就体现出付出巨大代价签长约的好处了。

    不用担心辛辛苦苦捧起来的明星被人挖走,而且还可以心安理得地以极为苛刻的分成、版权条款,对旗下的明星进行压榨和剥削。

    至于说这帮明星心里会对公司产生怨恨

    谁在乎

    一个歌手当红的巅峰期就那么几年,过去之后,商业价值就开始大幅度下滑。

    确切地说,是在唱片方面的商业价值开始下滑,或许依然很能赚钱,但更多地却是靠着创作巅峰期的那些专辑和版权来赚钱,而这些,都已经被公司捏在了手里。

    到了那个时候,不愿意续约就不续约,反正价值已经被榨得差不多了,剩不下多少油水。

    就好像130乐队,就算离开了唱片,和另一家公司签订了新的唱片合约,但现在的混合理论、流星圣两张专辑,发行权依然掌握在唱片手中,每卖出一张,都要按照第一份唱片合约的比例进行抽成。

    除了这三项主要业务之外,唱片还有一些零散的小业务,但都不是发展的重点。

    例如唱片制作,北美大大小小的录音棚、唱片制作公司多如牛毛,单单只是洛杉矶,水准达到“专业级”的录音棚数量就多达上千家,只需要付出少量的费用,对方就会准备好包括专业录音师团队在内的一切。

    唱片更多地是选择业务外包,只有最核心的几位明星,才能享受到量打造制作团队的待遇。

    公司内的唱片制作部门,某种程度上来说,更像是公司花钱,帮旗下大牌明星养上一支专属的制作人团队。

    巡演的团队同样也是如此,基础业务外包,只有商业价值足够高的明星艺人,才能享受到量打造专属团队的待遇。

    这两者不单只需要人才,更重要的是设备。

    无论是录音设备还是演出现场设备,都极为昂贵,花费巨大代价打造出来,过不了几年又会变得落伍。

    唱片又不是那些顶尖的巨头,没有必要在这些地方浪费巨额的资金。

    在卢西恩格兰奇提出的扩张计划之中,就没有对“内容制作”方面提出任何的要求。

    唱片业毕竟和好莱坞不同,更多的是以歌手、乐队为创作核心,辅以专业的幕后团队。

    虽然也存在流水线式的生产加工,但和好莱坞那种流水线,完完全全是两个不同的东西。

    或者换句话说,只要掌握着明星资源,尤其是创作型歌手、乐队,就不会缺乏“内容”。

    对于一家“小”公司来说,与其追求全面,倒不如将重心放在公司的核心业务上,将自的优势发挥到极限。

    唱片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若是说核心业务,可以说是发行,也可以说是新晋明星的推广。

    但要说优势,毫无疑问,显然是摇滚乐。
1...250251252253254...40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