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三国小霸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庄不周

    “皇后若是喜欢,明天我就让人送几个来。”

    “那就多谢了。”袁衡起身,一手牵一个,说道:“平平,安安,走,跟着阿母去拿好吃的。”

    听说有好吃的,两个小家伙乐得直流口水,蹦蹦跳跳的跟着袁衡走了。黄月英撇了撇嘴,有些沮丧。“陛下,臣妾是不是很失败啊,这两个小子和谁都亲,就是和我不亲。”

    “让你多花时间陪陪他们嘛。”孙策牵起黄月英的手,并肩而坐。“你别以为他们还小,有的是时间。孩子长起来快得很,一转眼就大了。到时候你想陪他们,他们还不要你陪呢。”

    “是啊,可是木学堂的事那么多,实在抽不开身啊。”

    “事情多,多带几个人就是了,何必什么事都亲力亲为?”孙策抚着黄月英的手。“你要腾出点空来,趁着年轻,再生几个。”

    黄月英斜睨了孙策一眼,脸上泛起红霞。她有些害羞,收回目光,低下头,若有所思。

    “有事就直说,遮遮掩掩的不是你的风格。”孙策轻声笑道。“荆襄那边有人求官?”

    “求官倒不至于。荆襄人在朝中实力尚可,仕途还算顺利。”

    “那是求财?”孙策笑出了声。“这似乎更没必要吧。”

    黄月英也笑了。“那倒不是。他们不仅不向朝廷要钱,还想募集一部分资金,为朝廷分忧。”

    孙策目光微闪。听黄月英这意思,荆襄人是铁了心要支持黄忠立功啊,甚至不惜自掏腰包。这也可以理解,黄忠所部将士十有七八是荆襄人、南阳人,能否立功,直接影响着荆襄、南阳的整体实力。之前几年,黄忠一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这次好容易杀入益州,他们当然不愿意轻易放弃。

    但军队是国家重器,孙策在其他方面都可以放权,军权却不容任何人染指。南阳、荆襄世家想出私钱支持黄忠作战,必须得到他的允许,否则很容易弄巧成拙,惹火烧身。南阳曾是帝乡,出了太多的世家,深谙权力规则,对这一点自然清楚,事先派人试探一下他的态度再正常不过。

    孙策略作思索,心中微动。既然南阳、荆襄人这么有钱,何不借这个机会敲他们一笔。

    “大军作战的开支可不是小数目。”孙策幽幽地说道:“他们能募集多少资金?两百亿,还是三百亿?”

    黄月英脸色一变。“这么多?”




第2486章 借力打力
    孙策无声而笑。“你是觉得军费开支太大,还是我要得太多?”

    黄月英毕竟是见过世面的——她每年经手的开发费用也是以十亿计的,更清楚荆襄商人每年的进项——迅速镇定下来,睨着孙策,笑道:“臣妾觉得陛下在吓我。”

    “还真不是吓你。”孙策说道:“我简单地算笔账吧。眼下进攻益州,或者正准备进攻益州的将士有五部,分别是天竺大都督周瑜部,安南大都督太史慈部,安西大都督鲁肃部,水师大都督甘宁部,再就是中领军黄忠部,共计将士十七万有余,每月耗米六十万石,折合一亿两千万钱,饷钱五亿,这六亿两千万是每个月的最少开支,而且是非战时……”

    孙策不紧不慢,将军费开支一项项的算来。他之所以急着结束战事,就是因为军费开支太大。没有大的战事时,一年开支就已经超过一百五十亿,占财政收入的七成以上。开战之后,各项开支飚升,初步估计,一年至少需要两百五十亿,甚至可能超过三百亿。

    黄月英听完,眼珠一转。“陛下的账算得没错,可这么多大军,总不能全让荆襄人供养吧。那是陛下的大军,还是荆襄人的大军?本想献金助军,平白惹人猜疑,这可不合适。”

    “若他们只供养荆襄大军,岂不是更容易惹人猜疑?”孙策微微一笑。

    黄月英脸色微变,没敢再往下说。即使她不如袁氏姊妹精通政治,也知道这种事很敏感。她思索良久,反客为主。“臣妾愚钝,还请陛下指点。这荆襄人如何做,才能既帮了陛下和子弟兵,又不惹人闲话?”

    “百姓拥军,本是好事,忘战必危嘛。任何时候,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将士都应该得到尊重和爱护,否则天下必乱。拥军有很多方式,未必就是提供军费,还可以优先将士家属,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安心作战。”

    孙策顿了顿,脸色有些严肃。“可是我却听说,不少将士的妻子在工坊里做工,明明和别人一样辛苦,拿的工钱却要少两三成,只因为她们更需要钱。”

    黄月英一愣。“有这样的事?”

    “还有更恶劣的。”孙策吁了一口气。“南阳、南郡这些年发展不错,一年一个台阶,但贫富差距却也在不断拉大。发了财,不忘乡里的固然多,为富不仁的却也不少。为了多赚一些钱,各种花样层出不穷。有人为了降低成本,从关中、并州等人招聘流民,不仅影响了本地百姓的生计,还影响了关中、并州新政的推行,就连洛阳重建的工程都受到了影响。这些,他们都没对你说吧?”

    黄月英摇了摇头,神情尴尬,脸色红一阵,白一阵,喃喃地说道:“居然有这样的事?真是……真是无耻之极。他们……他们还好意思来求我,大言不惭的说要助军?”

    “他们之所以愿意助军,是因为他们有子弟在军中,而且大多是将领。如果打了胜仗,将领有功劳,可以加官晋爵,将来能为他们发声。可是对绝大多数普通士卒来说,即使立了功,受了赏,那些钱也影响有限,大部人最后还是要返乡种地的。用这些普通将士的性命,换自家子弟的功劳,对很多人来说,原本就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黄月英是个聪明人,一听就明白了其中的关窍。若在平时,她也未必会考虑到那些普通百姓,毕竟她身边根本没有这样的人,也听不到这样的声音。现在与孙策面对面,她站在孙策的角度看问题,自然知道这些问题背后的隐患,想法自然不同。

    她是陛下宠爱的贵人,黄家、蔡家已经与朝廷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朝廷的事就是她的事,就是黄家、蔡家的事。相比之下,其他的南阳、荆襄人都要疏远一些。

    “陛下,怎么从来没听你说起过这些事?”黄月英有些幽怨地看着孙策。

    “你那么忙,跟你说了也没用,何必惹你心烦。”孙策笑笑,伸手将黄月英揽在怀中,拍抚着她的肩膀,既欣慰又无奈。“你也不用多想。治国首先是治人,而人是最复杂的,善恶参半。有君子,也有小人,但更多的还是善恶并存的普通人,所以才有德刑的争论。”

    “唉……”黄月英一声长叹,倚在孙策胸前。“还是木学简单一些,人心太复杂了。”

    ——

    虽说黄月英这个说客很不称职,半途而废,孙策却不打算轻易放过此事。他很快召来张纮、虞翻、钟繇等人,商量着进行一次主要针对各州郡工坊的检查清理,惩处一批为富不仁的奸商。

    理由也是现成的。各地来的贤良文学对商人地位的迅速提升意见很大,很多人上疏反对,要求朝廷对商人进行抑制。有的比较保守,用的还是崇本抑末的旧理论,大讲礼法。有的却能与时俱进,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建议,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商人重利,为了利润,无所不用其极,最后不仅有害政治,而且伤及了工商本身,走到了新政的对立面。

    孙策对黄月英说的那些例子,有一部分就来自于这些贤良文学的上疏。孙策未必完全同意他们的观点,却非常重视他们提出的具体问题。经历过全球化的市场经济洗礼,他比这个时代的任何一个人都清楚,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好财富分配,坐视贫富分化的加剧,科技的发展不仅不能带来和平,反而可能造成新的矛盾,甚至撕裂整个社会。

    他一直在考虑如何着手处理这个问题,既然荆襄、南阳商人主动送上门来,他就从荆襄、南阳开始着手。当然,他不会特别针对荆襄、南阳人,毕竟黄忠还有前线作战,不能影响军心士气,只是在重心上有所偏向,过问得多一些。

    惩处一些奸商,不是为了打击荆襄、南阳人,而是为了整顿社会风气,为普通百姓谋福利。从奸商手中罚没、收缴的钱粮,大部分用来支援前线、安抚军属。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为普通将士声张正义。不能让他们在前线流血牺牲,家属在后方吃苦受难。

    孙策不想搞成运动,所以并没有大张旗鼓的推动,只是要求相关部门进行部署,以响应贤良文学的名义进行。声音来自民间舆论,朝廷只是进行响应,矛盾激化的可能性要小得多。

    风声很快传出,商人们不甘心,四处活动,找人写文章进行反击。一时间,原本就很激烈的论战进入白热化,孙策每天要看的公文也翻了一番,尚书台不得不增加了一些人手,并专门成立了一个小组,负责相关的内容。

    孙权被孙策委以重任,负责这个小组,每天除了要处理大量的公文,还要接见不同的人,听取他们分歧严重,甚至是互相攻击的言论,还要保持一副贤王的姿态洗耳恭听,从谏如流,真是苦不堪言。

    虽说年岁渐长,不再像少年时那些任性,可是每天这么折磨,他也有些承受不住,快要疯了。

    三月中旬的一天,孙策按照惯例,去向皇太后请安,皇太后无意间说起孙权最近很憔悴,几乎瘦了一圈,是不是工作太累了。

    孙策把大致情况解释了一下。最近事情确实比较多,千头万绪,孙权负责的事尤其如此。每天要看的公文都堆成了山。孙策随即又夸了孙权几句,几个弟妹中,孙权最擅长这些事务,帮了他不少忙。本来打算这件事结束之后,就让孙权归国就藩,现在又有些舍不得了,想将他留在朝中,担任国是院的宗室代表。

    皇太后既欣慰,又心疼。她对孙策说,陛下信任他,是他的福份,可是他毕竟年轻,这么早就进国是院,和一群老臣为伍,怕是不太合适。况且孙权虽然擅长经济,但他毕竟是个好动的性子,一直从事案牍事务,怕是要憋出病来。

    孙策一听,心里就明白了,抚掌而笑。

    “阿母,仲谋静极思动了?”

    吴太后摇摇头,笑道:“那孩子心思深,有话也不说,我也弄不清他究竟在想什么。只是觉得他以前最喜欢出猎,每次出猎归来都神清气爽。若是遇到了虎豹之类的猛兽,尤其开心。在汝阳一年多,他一次也没出猎,我想着会不会是这个原因才闷闷不乐,没什么精神,便和你说一说,是不是放他几天假,让他出去转转。”

    孙策一口答应。“那倒是我疏忽了。我回去就让他休息,放他半个月的假,到附近打打猎。”

    “半个月?是不是太久了,会不会影响公事?”

    “公事永远处理不完,放半个月也不会有事,安排其他人处理就是了。对了,伯夏(弘咨)最近在忙什么?仲谋放假这段时间,让他来顶一阵子吧。他家那两个小子也该入学了,宫里有最好的先生,让他们和大虎、小虎一起上学,将来也好互相照应。”

    吴太后正中下怀,既高兴又有些惭愧。“还是陛下想得周到。我有好久没见尚华了。说起来,我平时对尚英关心得多一些,也不知道尚华心里会不会有想法,说我这个做母亲的偏心。”



第2488章 积弊和隐患
    孙策知道尚书台明争暗斗,至少可以分成三派:王粲、裴潜等世族子弟一派,阮瑀、路粹等陈留人一派,陆绩、谢承、顾邵等江东子弟一派。细分就更复杂了,各派内部分歧也不小,区别只在轻重。

    比如路粹、阮瑀虽然陈留人,而且都是蔡邕弟子,阮瑀却不怎么亲近路粹。

    孙权作为宗室代表,代为理政,原本应该和江东系走得近。可是因为之前和谢宪英的事,他和江东派也不亲近,算是个独臣。他直指路粹掩饰,应该和派系没什么关系,也谈不上什么中伤诬陷。

    他没这个必要,路粹也不值得他这么做。

    孙策仔细听完孙权的分析,对路粹本人的事并不在意。这点小事,明天派人到枢密院一问就清楚了。以路粹的人品,没什么人会帮他掩护。路招一个统领一营的偏将军,对枢密院的影响力几乎为零。

    “我刚从阿母那边回来。”孙策说道。“阿母心疼你,让我给你放几天假,休息休息。”

    孙权眨眨眼睛,有些无奈。“臣弟就知道她会说,这些天都不敢去拜见。”

    “你确实太累了,该休息。你积下来的休沐有一个月了吧?”

    “差不多。”

    “休息半个月吧,如果不够,就一个月,有什么想做的就去做。放松一下,劳逸结合,才能更好的工作。不过要注意安全,多带些人,别被猛兽伤了,否则我可没法向阿母交待。”

    孙权尴尬地摸摸头。他喜欢打猎,而且喜欢猎猛兽,这不是什么秘密。

    “陛下有诏,臣弟不敢不从。其他的事,尚书令自会向陛下禀报,臣就不多言了。只是这前线军费的事要查一查。依臣弟揣测,数字不会大,却是一个不好的苗头。这可是个无底洞,如果不能及时处置,一旦蔓延成风,影响很坏。”

    孙策点点头。军队如果贪污成风,那不仅是损失一些钱粮的问题,会对军心士气造成极恶劣的影响,还可能造成军队私有化的问题。这是他一直很警惕的事,不用孙权提醒,他也会彻查。

    虽然没有立刻兴师动众的去查,孙策的心情还是受到了影响。回到后宫后,洗漱完毕,坐在书案前,像往常一样看书,却怎么也静不下心来。

    步练师看出了孙策有心事,却不敢多问,只是小心侍候着。

    孙策忽然问道:“子山最近可有书信来?”

    “上个月有一封信,臣妾找给陛上看看。”

    “家书有什么好看的。”孙策摆摆手,示意步练师不要忙。“他这个渤海督做得还习惯吗?”

    步练师莞尔一笑。“多亏了陛下当初的安排,他接任渤海水师还算顺利。大半将士都是之前的旧部,后来的就更不用说了,桀骜不驯的虽有,却不多,施点小手段也就镇住了。”

    孙策心中一动,却面不改色。“什么样的小手段,恩还是威?”

    “都有。趋利避害,人之本性,军中也不例外,甚至更胜一筹。”

    孙策没有再问,重新拿起书。

    步练师生性聪慧,又在中枢多年,对政治并不陌生,对孙策的禀性也一清二楚,听孙策问到这些,立刻意识到他的心情不佳和军事有关。只是孙策不提,她就不问。

    孙策不揽权,唯独兵权是例外。

    ——

    第二天傍晚,下班之前,孙策召来了尚书令王粲,询问相关事宜。

    王粲昨天当值夜班,今天上午休息半天,下午才来上班。看到孙权的位置空着,才知道孙权休假了,而且时间可能会比较长,手头的事务全部转交给了他。他不敢大意,立刻将孙权负责的事务全部了解了一遍,做到心中有数,以备皇帝随时垂询。

    孙策先问尚书台最近的情况,然后又问与各部门之间的联络,最后才问到了与枢密院配合的流程。

    王粲一一解释,提到与枢密院的配合时,他的情绪有些激动。

    “陛下,恕臣失礼,枢密院尾大不掉,当下诏切责。”

    孙策知道王粲性子急,但他毕竟是世家子弟,说话知道分寸,如此严厉的指责绝不多见。看来尚书台对枢密院有意见不是一天两天了。

    “不要急,慢慢说。”孙策提起案上的茶壶,为王粲倒了一杯茶。

    王粲受到鼓励,脸上泛起激动的微红。他双手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又品了品,借着这个机会调整了一下情绪,让自己看起来不是那么兴奋。只是他微微颤抖的双手不听使唤,早就暴露了他的内心。

    “陛下垂拱而治,放手诸公,所着意者唯祀与戎,即使是戎事,陛下也不揽权,而是付之枢密院,有上古圣君遗风,臣等深为敬佩。只可惜枢密院所作所为,辜负了陛下的信任,实在令人扼腕。臣忝为陛下心腹,托以重任,虽不合同僚之谊,亦不得不言。”
1...993994995996997...109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