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三国小霸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庄不周

    事急从权,这时候不是行妇人之仁的时候。

    “杀人倒没什么,怕就怕连人都看不到。”都尉刘沁轻声说道。

    “应该不会。”校尉冯习眯着眼睛,看着远处的山峦。“从山势来看,我们已经出了大巴山,离山下平原不远了。大巴山的山势是由西北而东南,这里的山势却是由东北而西南,几道山岭平行排列。岭越来越小,岭间的平地却越来越宽,这里必有部落居住,而且不会小。”

    刘沁惭愧地拍拍额头。“冯兄说得对,冯兄说得对。”

    冯习也不谦虚,目光炯炯地看着徐晃。“将军,巴地汉蛮杂居,既然宣汉既然就在前面,说明这里人口不会少,只是在户籍上的汉民不多而已。山中所居,必有水源,大部落需要的水源绝非普通小溪,我们如果找到水量较大的河流,沿水搜索,必然能找到沿水而居的部落。”

    徐晃笑笑,又摇了摇头。“你说得很对,有水的地方必有人家。不过,我有一点要提醒诸位。宕渠很可能会有蜀军在等着我们,我们暂时还不能惊动他们的,所以,诸位杀人的时候最好离水边远一些,不要让尸体落入水中,一直漂到宕渠城。”




第2467章 逆境
    徐晃没筹到多少粮,却惹出了麻烦。

    麻烦不是来自于山里的巴人部落。巴人虽然骁勇凶悍,可是面对装备精良的吴军,他们被打得落花流水。几个自恃武艺高强,率先冲上来迎战的勇士没几个回合,就被配合默契的吴军砍倒在阵前,剩下的一看形势不对,掉头就跑,比冲出来的速度还快三分。

    麻烦来自于张鲁的部下。

    张鲁的部下大多是巴郡人,即使是汉人,也和巴人相处和睦,同仇敌忾,有婚姻关系的不在少数。听说徐晃率部袭击山里的巴人部落,他们顿时火冒三丈,纷纷赶到张鲁面前请命,要求张鲁请示黄忠,严惩徐晃及其部下。

    巴人性野,说话和吵架一样,还有人当场就拔了刀,砍得路边的石头火星四溅。

    眼看着要全军造反,大有一言不合就砍了他这个嗣师脑袋的可能,张鲁暗自叫苦。他不敢怠慢,亲自赶到中军,向黄忠叫苦。巴郡籍将领生怕他糊弄,派了几个人,以一起请愿为名,挟持着张鲁一起行动。

    黄忠刚刚走出大巴山腹地,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遇到这样的事,也有些恼怒。他大马金马的坐在路边的一块大石上,阴着脸,看着一脸无奈的张鲁和他身后怒气冲冲的将领,半天才没说话。

    部曲将向宠一看形势不对,悄悄打了个手势,亲卫们便围了过来,护住黄忠。向宠按着刀,站在黄忠左前方,随时准备上前厮杀。

    张鲁见状,心慌意乱,两腿打颤。身后的将领也有些后悔,互相看看,做好了拼命的准备。投降月余,他们清楚吴军的战斗力,更听说了黄忠的骁勇,仅凭他们几个,还真未必能将黄忠如何,反倒有可能被黄忠剁了。

    形势紧张,一触即发,气氛仿佛凝结了,没人敢轻举妄动。

    “怎么,张嗣师后悔了?”黄忠皮笑肉不笑,一字一句的问道,手指轻轻捻着。

    “不,不是这样的。”张鲁强笑着,连连摇手,将来意解释了一遍。他身后的部将们也鼓起勇气,七嘴八舌的喊冤,只是当黄忠的目光扫到他们时,他们便下意识地会放低了音量,垂下了眼皮,根本不敢与黄忠对视。

    “原来如此。”黄忠也放缓了语气,问了张鲁一个问题:“嗣师可曾与徐晃联系?”

    张鲁摇摇头。

    黄忠哼了一声。“嗣师,不是某说你,你这可有些孟浪了。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么大的事,岂能听几句片面之辞就决断?万一他们是曹操派来传谣的细作呢?兵不厌诈,不可不防啊。”

    张鲁有些挠头,他的部将们也哑口无言。不过他们还是不肯走,非要黄忠表个态,万一徐晃真的干了,一定要追究徐晃的责任,血债血偿。

    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黄忠一口答应,命人草拟命令,向徐晃询问相关事宜。为了表示诚意,还让张鲁派人跟着一起去送信,当面询问徐晃。

    张鲁等人先被黄忠镇住,已经不复来时嚣张,见黄忠如此处理,反倒有些意外,忙不迭地答应了。

    很快,传令兵带着黄忠的命令出发了。

    黄忠随即和张鲁等人商量,当务之急是筹措军粮。没有粮食,别说作战,连军纪都无法保证,这几万将士如果失去了军纪的约束,四处劫掠,你们担心的问题真有可能出现,而且会比你们想象的更严重。

    巴郡是你天师道的地盘,你本人还是巴郡太守,筹措粮食的事非你莫属,你可不能推辞。

    面对黄忠的威胁,张鲁不敢推辞,只好一口答应。但他也提了一个要求,如果徐晃真的枉杀了巴人,黄忠必须依军法处置,给巴人一个交待。否则别说筹措粮食,巴人很可能会立刻叛乱。

    黄忠再次郑重承诺,如果徐晃真是纵兵劫掠,一定会严肃处理,绝不食言。

    送走了张鲁,黄忠召集诸将议事,让大家做好应变的准备。徐晃抢粮的事十有**是真的,依徐晃的性格,肯定也会有解释,但这个解释能不能让张鲁等人信服,谁也不敢说。

    有备无患,万一张鲁和巴人不接受徐晃的解释,那就只好来硬的,武力消灭。

    听完黄忠的安排,诸将沉默。翻越大巴山比他们预想的还要困难,至少耽搁了十天,军中存粮最多还能支持三五天,三五天内找不到解决办法,他们除了劫掠巴人没有其他办法可想。

    可是他们也看到了,劫掠巴人的后果很严重,不仅身边的这一万人要处理,西城还有几万人。一着不慎,吴懿暴起,徐庶失了西城,他们想撤回去都做不到。

    一时贪功,自陷险地,每个人心里都有些后悔。

    黄忠本人也不例外。

    李严的压力最大。身为军师,他对此次失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不是他鼓动诸将,屡次向黄忠请战,黄忠不会答应这次的作战计划,至少不会是现在。还在大巴山里的时候,他就知道自己遇到了麻烦,可是后悔已经来不及了,他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向前,希望能有一线转机。

    否则他的仕途就到此为止了。不管是军师还是统兵将领,出现这么大的失误,简直就是自毁前程。

    现在转机来了。徐晃派兵劫掠,激怒了巴人,有可能引发张鲁部叛乱。当着诸将的面,李严严厉的批评徐晃不识大体,不仅没有按照事先的计划迅速夺取宕渠,补充军粮,反而派兵劫掠山里的部落。一个部落能有多少人口,能有多少粮食?就算将附近的部落全部杀了,也无法筹集到足够的粮食,反而引发了内乱,后患无穷。

    如果张鲁的部下真叛变了,别说攻取巴西郡,仅是这一万叛军就够他们头疼的。正面作战,吴军当然没什么好怕的,可现在是在山里,又是在巴西,地形不熟,取胜并非易事。

    李严建议,不管徐晃有没有劫掠巴人,仅凭贻误战机,没有及时攻取宕渠这一条,就应该军法从事。

    诸将中不乏支持李严的人。他们也清楚,形势危险,立功的机会很渺茫,必须有人出来承担责任。徐晃是襄阳督,又是前锋将领,有承担后果的资格。只要将责任推到徐晃身上,他们就安全多了。

    面对乱了方寸的李严和一反常态的诸将,黄忠的脸色比面对张鲁时还要难看。



第2468章 阎圃
    见黄忠脸色不好,没有人敢说话,李严的脸色红一阵、白一阵,有些火辣辣的。

    他知道黄忠对他的建议很反感,接受的可能微乎其微。

    邓展也蹙起了眉头。他与徐晃一向交好,见李严有意诿过徐晃,自然不喜。不过李严与黄忠关系非同一般,在黄忠表态之前,他不宜轻易发表意见,以免造成分裂,影响黄忠的权威。

    “若诸位统领前锋,当如何应对?哪位能做得比徐将军更好?”黄忠冷冽的目光环顾一周,最后落在李严脸上。“正方,你能吗?”

    李严躬身施礼,本想应一声能,可是一看黄忠的眼神,又把话咽了回去。黄忠一向很少怒形于色,今天这神情便是最严厉的。若再不知进退,一意逞能,激怒了黄忠,真将他派到前锋去,这可没法收场。

    黄忠站了起来,来回踱了几步,重新站定。“此计由正方建计,诸位襄赞,某最终拍板。徐将军为前锋,也是某的决定。若说责任,某便是责任最大的人。将来陛下降诏责罚,罢官还是斩首,都从某开始,你们不必过于担心。”

    黄忠顿了顿。“不过,那些都是以后的事。眼中最迫切的不是追究责任,而是解决眼前的难题。有这精力说三道四,不如想想怎么迎战。”

    黄忠话音未落,邓展便出言附和。“中领军所言甚是。钱粮充足,以强凌弱谁不会?形势不利,反败为胜才是英雄。当年徐荣率两万西凉精锐侵我南阳,屠戮百姓,陛下率我等迎战于安众,全歼两万西凉步骑,那才叫过瘾。你们大多是讲武堂出身,难道尹祭酒没讲过这样的战例?”

    诸将讪讪无语。

    黄忠点点头。“胜不骄,败不馁,这才是为将之道。遇到点困难就往后躲,算什么?说出去也不怕丢人。把那些有的没的扔一边,现在就一件事,怎么打好这第一战。有信心没有?”

    诸将互相看看,慢慢恢复了精气神,七嘴八舌地应着。

    黄忠喝了一声:“大声点,有没有信心?”

    诸将凛然,下意识地起身,轰然应喏。

    ——

    黄忠强行压制了内部的分歧,但面临的问题还是很严峻。

    徐晃为什么没有第一时间抢攻宕渠,这是黄忠首先要搞清楚的事。按照原本的计划,出山之后,到宕渠补充给养,休整士卒,然后相机南下江州或西进阆中。控制宕渠是非常关键的一步,以徐晃的能力和风识,不可能不清楚其中的意义。

    黄忠猜想,徐晃可能有所发现,又来不及汇报,这才临机决策,不惜以劫掠巴人部落行权宜之计。虽然巴人部落的粮食也支撑不了几天,总比一点也没有好。

    黄忠和邓展商量,由邓展殿后,派人与西城联络,一是提醒徐庶留神吴懿,二是请徐庶想办法运点鱼干过来救急,并守好退路。万一不得已,只能主动撤出巴郡,以免全军覆没。

    在这种情况下,止损是第一考虑。

    邓展接受了黄忠的命令,同时又对黄忠说,徐晃为人谨慎,这么多年了,从没出过大错。他没有遵照事先的计划行事,肯定有他的道理。

    黄忠知道邓展的心思,一声轻叹。“子翼啊,你不用担心,我是清楚公明为人的。只是……唉,没想到李严竟是如此样人,真是看走了眼。”

    邓展劝道:“中领军不必如此。正方毕竟年轻,这些年又走得太顺,突然遇到这么大的事,难免会有些慌乱。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也不是他一个人的责任,当初提议出兵时,我们也是信心十足的,谁会想到大巴山这么难走。”

    黄忠深以为然。李严今天的表现让他很失望,但让他失望的又何止李严一人。包括他本人在内,没有一个人是无辜的。连他们这些人到中年到的宿将都产生了轻敌的思想,何况那些年轻后生。

    “我现在明白陛下为什么不下诏阻止了。”黄忠拍拍邓展的肩膀,苦笑道:“他知道拦不住我们。”

    邓展也叹了一口气,两人相视苦笑。

    第二天中午,黄忠收到了徐晃的消息。询问了传令兵之后,黄忠知道徐晃还没收到他的命令,不知道张鲁的部下要找他的麻烦。不过徐晃已经预料到了这一点,所以他送来的消息里有相关的内容,只是说法与巴人正好相反。

    徐晃说,他收到消息,曹操已经占据了宕渠,前锋已经到达宣汉附近。眼看着攻取宕渠的计划受挫,他便派人到周边部落宣传新政,并征收军粮,但巴人恃险不服,还派兵袭击征粮的人马,双方发生冲突,这才导致流血。

    为了证明自己所言,徐晃还送来了一张染了血的传单。传单是事先在西城就印好的,上面是关于吴国新政的宣传,主要是说吴国与蜀国不同,是为百姓谋福祉的新朝。他们不是来侵略的,而是来拯救他们的。现在遇到了困难,需要向他们借点粮食。粮食不白要,我给你们打收条,将来你们可以凭着这些收条免税,支持得多的人还有赏。

    可是这一切都白费了。

    看到这张传单,黄忠放了心。徐晃做事还是稳的,连传单都事先准备好了,又怎么可能轻易让人抓住把柄。他让人请来张鲁,将徐晃的军报和传单给张鲁看,张鲁一时也分不清真假,只好勉强答应了。

    黄忠趁势打铁。“嗣师觉得我大吴对待百姓的政策如何,巴郡的百姓能踊跃纳粮吗?”

    张鲁无话可说,表示将尽力而为。

    黄忠随即与张鲁商议,让他派人去巴郡筹集粮食。大军已经越过大巴山,进入巴郡,与曹操决战在即,粮食是重中之重,不妨多派些人去。如果能筹集到的足够的粮食,功劳不亚于临阵斩将夺旗,将来一定会上报朝廷,为这些有功之士请赏。

    张鲁有些心动了,返回大营后,与阎圃商量,派哪些人去筹粮。

    阎圃沉吟了许久,对张鲁说道:“嗣师以为,天下归吴还是归蜀?”

    张鲁不解地看着阎圃,片刻之后,他笑道:“这还用问吗,自然是归吴。”

    “既然如此,那眼前就是嗣师立功的大好机会,千万不能错过。”

    张鲁不解,请阎圃细说。阎圃说,徐晃的解释听起来很合理,但这里面有问题,而且不管怎么说,徐晃的部下与巴人发生冲突是事实。这个仇,巴人一定会报,就算现在不报,迟早也会报。

    黄忠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不愿意这些人还留在身边,以免发生意外。只是他不好明说,所以才让张鲁派人去巴郡筹粮,实际上就是想把一部分巴人支得远远的,能不能筹到粮食倒是次要的。

    所以,你要尽可能的将可能叛变的将领都派出去,让黄忠放心,以便他一心一意地与曹操作战。若非如此,黄忠不仅会担心那些人的忠诚,先下手为强,还可能怀疑你,连你一起杀。

    张鲁恍然大悟,吓出一身冷汗。

    就在这个时候,王稚、赵升赶到军中,向张鲁传达了卢夫人的意思,尽可能争取立下战功。

    看完了卢夫人的亲笔信,张鲁不再三心二意,观望成败,决定协助黄忠打好这一仗。

    按照阎圃的建议,张鲁召集诸将议事。他首先拿出徐晃的军报,解释了与巴人冲突的真相。这些将领虽然不怎么信,可是面对证据,他们也没法断定事情的原委,只能将信将疑。

    张鲁随即又转达了黄忠的命令。为了让这些将领心动,他还做了些自由发挥,大讲了一番天下形势。吴蜀实力悬殊,蜀王根本不是吴王的对手,天下十三州,已经有十二州归吴,只剩下一个益州也支持不了多久。这是天下太平之前的最后一战,也是我们立功的最后机会,我们一定要抓住。

    在西城时,几次演习,我们都不是吴军的对手。上了战场,估计也轮不到我们立功。可是有一点,吴军不如我们,那就是筹粮。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果能筹到粮食,首功就是我们的。

    诸将之中,有人信以为真,摩拳擦掌地想立一功。有的人虽然不信,却也觉得试试也无妨,筹粮总比作战安全得多。更有人认定徐晃乱杀无辜,正想找机会离开,现在可以借着筹粮的机会名正言顺的走,自然求之不得。
1...986987988989990...109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