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小霸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庄不周
“怎么,我不能来看看你?”许攸哼了一声。
何颙笑而不语,有滋有味的品着茶。许攸觉得无趣,干咳了一声。“子修如果收到消息,一定会赶回来。到时候,你这个做长辈的,可有什么见面礼?”
何颙笑出声来。“孟德认输了?”
许攸作色道:“我问你能给子修什么见面礼,与孟德何干?”
何颙也不急,淡淡地说道:“你与子修共事几年,子修才干如何,你想必也清楚。若不是被孟德拖累,当初便降,今日便不说是大都督,至少不弱于显思。你问我能给他什么见面礼,是不是本末倒置了?”
“当初是当初,如今已然错过,说也无益。还是说现在吧,他还有机会吗?”
何颙轻轻地放下茶杯,十指交叉,置于腹前。“这要看孟德有没有诚意,要看你说的机会是什么样的机会。子远,你我是多年的朋友,我也不瞒你。我能出现在这里,就是天子的诚意,就是你们最后的机会。这一次如果还像上一次一样,就不会再有下一次了。”
“上一次?”许攸有些疑惑。他知道蒋干曾来成都,但是很快就走了,具体谈了什么,怎么谈的,他并不清楚,还是刚才听曹操说是条件没谈拢。“上一次究竟谈了些什么?”
“孟德没对你说?”
“只说条件没谈拢,具体是什么条件,他没说。”
何颙眉梢轻扬,哼了一声。“这个孟德啊,看来还没死心。还是等子修回来吧。我相信他。”
许攸的脸色有些难看。很显然,曹操骗了他,轻描淡写的说什么条件没谈拢,背后的细节却一点风也不透,却让他来试何颙的底细。他心中恼怒,却又不肯承认,只能摆摆手。
“伯求,你信不过孟德,难道还信不过我?”
何颙眼皮一挑,打量了许攸片刻,忽然笑了。“子远,你是蜀国之臣吗?”
“此话怎讲?”
“上次见你当面称呼孟德,我便觉得奇怪。这两天也打听了一下,听说你在蜀国与众不同,人前人后都直呼孟德之字。这可不是为臣之道。”
许攸不以为然。“那又如何?孟德不介意即可。至于其他人,我有必要在乎他们吗?”
何颙摇摇头。“子远啊,你与孟德相交三十年了吧。他是什么人,你还不清楚?他有才能,但是他的出身太差,所有人都能容,唯独不能容轻视他的人。如今他贵为蜀王,你还当他是本初鞍前马后的少年吗?”
许攸眼神微缩,脸上的笑容有些勉强。“那又如何,大不了,我离开成都,去汉中便是了。再不行,就和你一样去隐居。你不是说在鹿门山很孤单吗,我去陪你。”他抬起手,示意何颙不要岔开话题。“我们说正事,孙策能答应什么样的条件?”
何颙沉吟片刻。“你是想说,孟德能不能保留王位吧?”
“虽不中,亦不远。”
“那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不可能。”
“那就没什么好谈的了。”许攸作色,长身而起,向外走去。
何颙也不看他,慢悠悠的喝着茶。许攸走到廊沿,穿上鞋,一只脚下了台阶,见何颙还是没反应,心中越发不快,转身看着何颙,厉声道:“何伯求,你忍心看着子修虚度此生吗?”
“虚度总比死了好。”何颙呷了一口茶,慢条斯理的说道:“子修本非好勇斗狠之人,就算什么官爵也没有,做个布衣,有孙公主的食邑养着,他也能尽天年。倒是孟德不知足,有可能断送了他的前程,到时候就怨不得别人了。子远,你既不在局中,又何必操心这些事?还是随我去鹿门山吧,那里更适合你。”
“一派胡言!”许攸大怒,一甩袖子,扬长而去。
何颙幽幽地叹了一口气。“这狂生,倒是越老火气越旺,一点长进也没有。”
第2453章 许攸计
许攸出了驿舍,站在门前,负手四顾,意气难平。
“唉,不意今日为何伯求所笑。”
身为当初袁绍的奔走之友,他和何颙与众不同,一是他们的年龄与身份与普通游侠不同,二是他们并不汲汲于官爵,与袁绍只是道义之交,并非依附袁绍,是以能够保留更多的独立自主。他们也因为意气相投成了好朋友,互相敬重。
与何颙十余年不见,今天却落了下风,让许攸心里很不是滋味,又渐渐生起一丝悲凉。连何颙、陈逸这样的故友都为富贵所诱,不复当年仗剑天下的豪气,还有谁与我同行?
这一切都是孙策的新政惹出的麻烦,而孙策却是路中悍鬼袁公路看中的人。
一念及此,许攸心中的愤怒就无法抑制。袁术是什么东西,天下又岂能由他指定的孙策主宰?若就此俯首,百年之后,如何去见袁绍,又有何颜面与袁术抗衡?
就袁术那德性,不知道会怎么羞辱他们呢。也许现在,袁绍就要掩着脸,躲着袁术走了。
是可忍,孰不可忍!
许攸仰起头,嘴角挑起一抹冷笑,心中凭生一股豪气。
何伯求,让我来告诉你一个真正的游侠该如何行走于人世吧。
——
许攸回报曹操时,曹操正与陈宫对坐。见许攸阴着脸回来,曹操与陈宫交换了一个眼神,默契地闭上了嘴巴。
“子远,如何?”
“还能如何?”许攸苦笑着摇摇头。“孟德,你我都将步本初后尘,为袁公路所笑。”他也不等曹操示意,自行入座,拍着膝盖,一声长叹。“当年宛城之战若能斩杀孙策,何至于今日?”
曹操浓眉紧蹙,沉默不语。他何尝不后悔。当年若能临阵杀死孙策,天下形势又怎么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可是后悔有什么用?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错过就是错过了,后悔没有任何意义。
陈宫一声轻叹,试探着问道:“这么说,没有办法可想了?”
许攸斜睨着曹操,却不说话。曹操眼神微闪。“子远,你有何计教我?”
许攸一声冷哼。“我已计穷,只能随何伯求去鹿门山隐居。我与孙策无私仇,想来他也不会在意我的死活。倒是你,当年劫了袁伯阳,袁公路留下遗言,要孙策取你性命,你打算如何应对?”
曹操盯着许攸看了一会,眼角抽了抽。
“还有,你休丁夫人,另娶吴王后,丁氏恨你入骨。丁冲可不是什么谦谦君子,将来见面,你可要有些准备,含羞忍垢怕是难免。依我之见,你决定投降之前,最好能求得丁冲的原谅。”
曹操的脸色阴了下来,眼角却掠过一丝不屑。看这样子,许攸不仅在何颙那里碰了壁,还受了辱,已经不再提投降的事,而是故意刺激他,欲举益州之力一战。
年近花甲,他还是当年那个行事冲动、少年轻狂的游侠儿。
许攸说的这些,他早就考虑过,否则也不会如此犹豫。当年他劫走袁耀,临阵重伤袁术,这个仇恨不可能轻易化解。就算孙策不在乎,袁氏姊弟又怎么可能不在乎,找个机会报复实在是最简单不过的事。
除此之外,丁夫人性强,丁冲自负,他们也不会忘记被休之辱。这不是一时一刻的麻烦,只要他活着,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冲突。
投降,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如果不能保证富贵和实力,迎接他的只有屈辱。这一点不用许攸来提醒他,他早就一清二楚。
曹操转头看看陈宫。陈宫不动声色地点了点头。曹操苦笑道:“子远,士可杀,不可辱。孤虽无德无能,毕竟是先帝策封的蜀王,岂能任人宰割。只是形势如此,如何才能反败为胜,还望子远不吝赐教。”
许攸撇撇嘴,故作不屑。“欲以弱胜强,唯有孤注一掷,以求出奇制胜,舍此别无他法。问计之前,孟德不妨问问自己是不是愿意冒这个险。若是失败,可没有后悔的机会。”
陈宫笑笑,说道:“不会还是出兵荆州,或者行刺客之事吧?你刚才也说了,此计不可行。”
许攸心里本来就憋了一团火,此刻又被陈宫嘲弄,火气更旺。不过他早有准备,并没有当场发作,只是冷笑。“公台,我不说,你想必也清楚,出兵荆州的时机并不成熟,刺客之事也非上策。且不说成功率极低,就算侥幸成功,也不能动其根本。”
“除此二策,还有何计可施?”
“兵法有云:致人而不致于人。吴蜀实力相去甚远,长期对峙,蜀必败无疑。欲寻主动,当以攻为守,诱孙策来攻,在我选定之地决战。”许攸顿了顿,目光扫过曹操和陈宫的脸。“你们想想,何处作战对我们最有利,又是吴军亟欲攻占之地?”
陈宫眉心轻蹙。“你是说以退为进,诱吴军入彀,然后重创之?”
“然。”许攸重重地点点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蜀国之困,在于三面受敌,左右支绌。若能聚集重兵于一路,斩其大将,或许能震慑强敌,鼓我士气。”
“何处?”
“汉中。汉中四面皆山,不论是从关中来,还是从襄阳来,抑或是从凉州来,都要行军数百里甚至千里。兵少则不足以战,兵多则消耗无数。黄忠率部攻汉中数年,未有进展,一是我军阻击有力,二是黄忠谨慎,不敢轻举躁进。如今形势变化,当有所更张,诱吴军入汉中决战。”
许攸停了片刻,又接着说道:“黄忠因久战无功,错失大都督,以中护军督诸将,再攻汉中。若有机可趁,他岂能错过?一旦黄忠进入汉中,鲁肃必不甘落后。二将同攻汉中,孙策不能不以大将居中调度,而能协调此二将者,非孙策本人,则其妹左都护孙尚香。十万之师齐聚汉中,日费数千金,孙策不得不全力以赴。如此,其他诸路必然放缓攻势,以竟汉中之功。”
曹操抚着短须,不由自主地点了点头。他虽然不喜欢许攸这个人,却不得不承认许攸这一计有可取之处。兵形如水,孙策不中计,出兵三峡的意义已然不大,退而求其次,选择在汉中作战更有利,至少比出兵三峡稳妥多了。
放弃汉中,看似让出了益州的北方门户,实际上却是将吴军诱入了非常不利的战场。不管吴军的辎重从哪个方向来,都要翻越重山峻岭,消耗极大。如果不能迅速攻入益州腹地,吴军迟早会被拖垮,要么将主力撤出汉中,要么集结重兵强攻,以期打破僵局,攻入益州腹地。
益州是最后一个战场,除了沈友之外,吴国的五大都督有四个参战,还有一个久战无功,痛失大都督之位的黄忠,谁不想取得首功?
不管哪个选择,对蜀国都有利。就算没有达到目的,损失的也只是汉中一郡而已,不会伤及根本。万一成功,重创了吴军,说不定真可以扭转形势。
“公台,你意下如何?”
陈宫不说话,过了好一会儿,他郑重地点点头。“臣以为值得一试。不过孙策用兵谨慎,黄忠、鲁肃也非有勇无谋之辈,要想诱他们入彀,不能轻易放弃汉中,要让他们觉得这是一个机会,而不是一个陷阱,否则汉中就有可能白白丢失。”
曹操连连点头。“公台所言有理,这件事一定要部署得周密些,万万不可让人看出破绽。”他想了想,又道:“传令子修,以出兵三峡为名,从他麾下抽调一部分精锐,造成汉中兵力不足之势,让他们以为有机可趁。子远,你以为如何?”
许攸点点头。“正当如此。”他冷笑道:“何伯求在成都,若是借他之口,那就更像真的了。”
曹操有些挠头。“伯求乃是故交,这么做,怕是不妥吧?”
许攸冷笑道:“有何不妥?如今他是孙策的说客,原本就有打探蜀中形势的任务,我们不过是将计就计罢了。你若是抹不开面子,就由我来做这个恶人。”
曹操正中下怀,一口答应。
三人仔细商量之后,曹操决定由许攸继续与何颙谈判,借着讨价还价的机会,故意将消息透露给何颙,又传令曹昂,让他调整防线,从西城一带撤回一部分兵力,造成兵力空虚的假相,诱黄忠进入汉中。
为了避免大军溃败,黄忠趁势攻入蜀地,曹操命曹昂将抽调出来的兵力悄悄的部署在白水、剑阁一带,又安排了一些精锐部队,携带军械、粮草,散在几条要道之中,准备袭扰吴军粮道。与此同时,曹操以朝廷的名义封了十几个武都氐王和汉中豪强,以换取他们的效忠,以便将来牵制吴军,增加吴军进军汉中、控制汉中的难度。
为了确保汉中能按照计划进行,曹操派陈宫赶往汉中,协助曹昂处理相关军务。他又传诏法正,让他放出假消息,造成蜀军将出峡作战的迹象,误导吴军。
第2450章 百里才
诸葛亮轻轻摆手,示意潘濬、蒋琬不要多礼。
“承明,李、蒋二位君侯是陛下旧部,尤其是蒋公奕,他和吕子明一样,都是陛下的侍从出身。如今吕子明归左都护,蒋公奕归右都护,都是陛下对二位都护的爱护。陛下赏罚分明,此二人追随陛下早,屡有战功,尤其是官渡之战时,他们延滞了麹义、荀衍对颍川的进攻,对战局影响甚大,弱冠封侯也是众望所归。”
潘濬有些不好意思。李通也就罢了,他早就是江陵督,零陵之战时又立了大功,封侯是意料之中的事。蒋钦年方弱冠,又刚到孙翊麾下,但他也封了侯,这让他多多少少有点不以为然,所以平时与他们交往也不多,军议时,他也不怎么发表意见。
此刻诸葛亮提醒他,特地指明蒋钦的出身和战功,自然是觉得他的态度过份了,必须加以改正。对蒋钦个人有意见倒无所谓,但质疑天子赏罚不均,这就有些犯忌了,至少会给孙翊留下不好的印象。
诸葛亮像拉家常似的说起了蒋钦以前的战绩。蒋琬也就罢了,潘濬有心武事,将来必然要和蒋钦合作,说不定还要听他指挥,如果心态不摆正,惹怒了蒋钦,蒋钦故意针对他是很轻松的事。说起来,潘濬跟了他几年,配合还是很默契的,他不希望潘濬因为这点小事葬送了前程。
刚才军议的时候,蒋钦的脸色不怎么好,诸葛亮看得一清二楚。
说完了蒋钦的战功,诸葛亮又总结道:“蒋公奕、吕子明,还有一位周幼平,都是当年陛下身边的小将,对陛下用兵心得最深,几乎是与我大吴精锐同步成长起来的名将。说实话,若陛下无出海之意,有他们在,其他人都很难出头。可是陛下志在四海,拿下益州后,最多休整三五年,二位都护必然率先出海征伐。承明,机会很多,努力。”
潘濬再拜。
蒋琬却是第一次听说这些事。他不关心武事,没看过什么战纪,文武有别,对诸将的战绩不太熟悉,尤其是对蒋钦等年轻将领了解有限。此刻听诸葛亮说起,这才知道蒋钦立过这么多的战功,封侯也是实至名归,不禁叹服。
“军师,陛下如此重视年轻将领的培养,莫非在十年前就有了征伐海外的计划?”
诸葛亮点点头。“陛下志在天下,要不然也不会许周大都督天竺之征了。”
“天竺?”蒋琬、潘濬异口同声的问道。
“周大都督是西域大都督,战区却在西南,而前朝宗室刘宠却去了玉门为督,你们不觉得奇怪吗?”诸葛亮微微一笑。“若不是志在天竺,周大都督久战无功,岂能跻身五大都督之列。”
潘濬恍然大悟,以前的诸多谜团一下子豁然开朗。“这么说周大都督的目标从来不是益州,是天竺,益州只是他练兵之地?”
诸葛亮哈哈大笑。“承明,你现在明白了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