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三国小霸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庄不周

    第二天中午,难楼亲自赶到马城,拜见沈友,献上提脱的首级和丰厚的礼物。

    沈友接见了难楼,但不怎么热情,脸上连笑容都没有,只是静静地看着难楼等人。难楼被他看得遍体生寒,不敢轻动。难楼如此,其他人更是胆战心惊,连大气都不敢喘。

    良久,沈友不紧不慢地问道:“大人贵庚几何?”

    难楼如释重负,连忙躬身回答。“老朽六十有七。”

    沈友“哦”了一声,点点头。“不容易。”然后又不说话了。难楼刚放下的心又忐忑起来。不容易是什么意思,他不会是想杀我吧?

    沈友稍坐了一会儿,就起身离席,留下庞统招待难楼等人。庞统与沈友不同,他很随和,与难楼等人谈笑风生,有问必答。难楼渐渐放松下来,问些中原的形势。庞统便将这十多年来的形势变化大致说了一遍,又简单介绍了沈友的情况。

    难楼人老成精,慢慢听出了庞统的意思,明白了沈友为什么没有好脸色。沈友是江东人,是吴王嫡系,他到了幽州,与太史慈分掌东西部,不能被太史慈比下去,结果他迟迟不肯称臣,沈友自然不悦。

    难楼意识到了危险。如果沈友不承认他是主动称臣,而是被迫投降,结果将完全两样,上谷、代郡乌桓的独立性很可能会被剥夺。楼麓年轻,掌控能力不足,根本不是汉人的对手。如果他没有独立性,与阎柔一样成为沈友的部下,能活几年,谁都说不清。

    当务之急,要力所难及的弥补之前的过失,不管这个过失是谁造成的。

    难楼拐弯抹角的问起了对上谷、代郡的后续安排。庞统心知肚明,趁势解释了吴国的边防政策。首先一点,边塞以内,不可能再容忍不受朝廷控制的属国存在,乌桓人有两个选择:一是选择归化,成为编户;一是出塞。这两个选择各有利弊,归化成为编户,就要缴纳各种赋税徭役,但也是可以享受朝廷的抚恤,比如受灾的时候可以得到赈济等等。出塞可以保持既有的生活习惯,不受朝廷控制,但弊端也很明显,他们与朝廷之间就是敌对的关系,随时可能发生冲突。

    听完庞统的介绍,难楼花白的眉毛紧紧的蹙在一起。乌桓人与匈奴人、鲜卑人不同,他们与汉人走得太近,从一开始就没有真正的独立过,也无法彻底分割。绝大多数乌桓人都习惯了塞内的生活,出塞之后能不能生存下去,谁也说不清。但归化也不是他们希望的,尤其是他这样的部落大人。不归化,他们就是部落之王,部落里的事都由他们说了算,一旦归化,他们很可能失去对部落的控制权。万一哪天汉人的朝廷要将他们调离驻牧地,他们怎么办?没有了部落,他们就是待宰的羔羊。

    难楼一时难以决断,婉转的对庞统说,这件事关系重大,我要和其他人商量一下,比如鹿破风。

    庞统笑着同意了。

    ()




第2376章 不急陆逊
    塞内不比塞外草原,四面都可以逃,拓跋锋突破了白鹿部落的阵地,沿着桑乾河谷向前奔逃,也不过是多喘几口气。马超率部猛追,最终还是砍下了拓跋锋的首级,大获全胜。

    等他返回战场,梁习已经清理战场完毕,除了跪满一地的俘虏,大批牛羊、粮草,还有鹿破风的遗体和受到重创的白鹿部落。

    鹿破风斩杀了拓跋垂,原本还可以维持阵地,但拓跋锋被马超驱赶着夺路而逃,强行突破了白鹿部落的阵地,白鹿部落的精锐战士几乎伤亡殆尽,鹿破风和他的亲卫全部阵亡。这些人也不傻,看出了马超、梁习的心思,默默的收敛阵亡将士的尸体,没人主动与马超等人搭话,连汉人也不例外。

    马超心里很不是滋味,却也无可奈何。

    很快,沈友派人送来消息,要求马超取胜后率领一部分人马出塞追击,扩大战果,务必打疼打怕鲜卑人,让他们短期内不敢靠近边塞。

    马超领命,将后续事务交给梁习,率领一千之前就挑选好的精锐,一人三马,带够箭矢、粮食,火速出塞,追击鲜卑人的残部。

    两天后,梁习带着俘虏和战利品返回桑乾城,并亲自赶到马超,向沈友、庞统汇报战事经过。得知鹿破风战死,沈友和庞统却松了一口气,随即转告难楼,请他节哀顺变。

    难楼心情很复杂,却无可奈何,只得面对现实。

    接下来的几天捷报频传,先是公孙度、阎柔等人追击鲜卑人的溃兵得手,各斩杀数千人不等,俘虏的妇孺老弱近十万口,牛羊几十万头,中部鲜卑的主力几乎被全部摧毁。然后又陆续收到消息,负责长途追击的精锐收获满满,斩杀了各部大帅十余人,小帅数十人,有名的部落头领有大半被杀。

    这其中,楼麓的战果最为丰厚。他熟悉地形,黑翎卫又吃苦耐劳,一人三马,连续奔出一千余里,然后以逸待劳,等着那些溃逃的鲜卑人。鲜卑人连续奔跑了五六百里,好容易逃出吴军的追击,以为能松口气了,放松了警惕,结果被楼麓偷袭得手,先后杀死大帅三人,小帅十七人。

    其中就包括檀石槐的孙子步度根。

    经此一役,中部鲜卑元气大伤,没有七八年时间很难恢复。

    沈友收到重要的消息都会让庞统通报难楼,尤其是与楼麓有关的。难楼没有亲历战场,见吴军的战果如此丰厚,震撼不已。如果不是楼麓不断有消息传来,证实沈友所言不虚,他几乎要怀疑沈友虚张声势,夸大其辞。

    他意识到楼麓说得对,与吴军为敌绝不是什么明智之举,称臣不可避免,与其晚,不如早。鹿破风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他就是太有能力,不愿意低头,结果被汉人借刀杀人,死在了战场上。如果他再不识相,惹恼了沈友,难保沈友不会撕破脸皮,连借刀都免了,亲自动手。

    难楼与其他小部落的大人商量之后,决定称臣,尽量争取一个有利的条件。

    沈友松了一口气,一边命庞统与难楼等人谈判,了解双方的需求,一边写成军报,向吴王汇报,请求指示。涉及到乌桓人归化,有辽东的先鉴在前,他不敢自作主张。

    ——

    九月初,孙策接到了沈友的捷报,心情大好。

    重创了鲜卑人的主力,塞外的威胁暂时解决,又逼降了乌桓人,沈友可以无后顾之忧的准备并州的战事,这无疑是个好消息。更让他满意的是沈友、马超成熟了,能够独当一面。

    新生代成长起来,吴国的栋梁越来越多,根基也越发稳固了。

    孙策将沈友的军报转发张纮、虞翻等人,命他们合议乌桓人归化的事。辽东的事处理得欠妥当,这次要考虑周全一些,不能再出类似的事。辽东乱也就罢了,不会波及中原腹地,上谷、代郡乱却可能影响并州的战事,甚至可能扰动冀州。

    张纮等人深以为然,召集幕僚详加讨论,仔细斟酌,争取能拿出一个稳健的方案来。

    孙策随即传书全柔、徐琨、朱桓、吕蒙四人,命他们做好进攻并州的准备。鉴于钱粮不足,这次进攻并不要求太大的战果,以锻炼部队为主要目的,让中原和江东的士卒适应北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从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法。只有孙尚香、陆逊例外,他们要想办法尽快拿下邘城,彻底肃清河内残敌。

    紧接着,孙策传书鲁肃。幽州的事基本搞定,可以和马腾、韩遂接洽了。合适的时候,他将亲赴关中,与西凉诸贤会面。

    ——

    孙尚香站在沙盘前,一手托腮,一手环抱胸前,稚嫩的小脸上多了几分与年龄不甚相符的沉稳。徐节、王异围在一旁,各自沉思。

    帐门外响起杂乱的脚步声,紧接着有人大声说话,孙尚香眉头微皱,扭头看了一眼。“谁在帐外?”

    徐节听听,忽然眼睛发亮。“好像是大王。”

    孙尚香也听出了孙策的声音,转身出帐,站在帐前一看,可不正是孙策。她尖叫一声,飞奔过去,一跃而起,抱着孙策的脖子,荡起了秋千。

    “大兄,你怎么来了,帮我打邘城吗?”

    孙策笑着拍拍她的肩膀。“快放手,你现在可是左都护,也不怕人笑话。”孙尚香这才反应过来,连忙松了手,偷偷吐了吐舌头。徐节、王异赶了过来,躬身行礼。孙策微微颌首致意。

    “怎么,打邘城有困难,还要我帮忙?”

    “地形太险,不好打呢。”孙尚香引着孙策入帐,在沙盘前站定,指着沙盘上的小城说道:“莫大匠快要疯了,靠得近了,城上的抛石机杀伤力太大,想建更结实的望楼暂时不太可能,还得另外想办法。王兄,你有没有好办法?要不,调黄大匠来试试?”

    “黄大匠也没办法。”孙策笑笑。“任何技术都会有局限,不能指望大匠们帮你解决所有的问题。你们还是要多动脑子,看看有没有什么变通的办法。”

    “其他的办法,我们也试了不少,可是司马懿都有防备。要说办法,现在只剩一个办法了。”

    “什么办法?”

    “挖地道,从高台下面攻进去。王参军说,河东、冯翊的百姓喜欢在土坡上挖洞当作房子。如果我们也在邘城下面挖洞,或许可以从地道攻进去,或者干脆把高台挖塌了。”

    孙策觉得有点意思,只是工程量比较大,不是一天两天能完成的。

    “伯言呢?”

    “在巡营。我派人去找他。”

    “不用了,你陪我去阵前看看。我还真没见过司马懿呢,很想亲眼看看他那狼顾之相是什么样。”

    “那你可不一定见得着。”孙尚香笑道:“要不等我生擒了他,将他的脖子扭给你看。”

    孙策大笑,与孙尚香一起出了中军,来到阵前。陆逊正在阵前的将台上远眺,见孙策过来,连忙迎接。孙策上了将台,打量着三百步外的邘城,思索了片刻。

    “伯言,可有破敌之策?”

    “暂时还没有。”

    孙策转头看看陆逊。“沈友又立功了,你不急?”

    陆逊平静地笑笑。“急也无益,不如不急。”他顿了顿,又道:“沈督未至而立,我方弱冠,花甲致仕,还有三四十年,有的是时间争胜负,不必急在一时。”

    孙策拍拍陆逊的肩膀。“仅论心性,你倒是比沈友略胜一筹,甚好。有你这根定海神针,我就放心了,邘城的战事按你的计划来。”

    “谢大王。”

    孙策抬起头,看向远处。邘城城头上人影绰绰,像是多了一些人,只是离得太远,看不清楚。他看了一会,又道:“伯言,你觉司马懿此人如何?”

    陆逊略作思索,不紧不慢地说道:“多智而伪,能忍善变,是人才,但难以驾驭。”

    “何以见得?”

    “大王,是不是有人进言,希望大王能劝降司马懿?”

    孙策没吭声。的确有人向他进言,说司马懿是个人才,杀之可惜,邘城又险固,强攻必有伤亡,不如劝降,既能得人,又能得城。就算不用司马懿,让他赋闲便是了,没有必要为了他一个人白白牺牲许多将士。他虽然不以为然,却不能不有所表示,今天来邘城视察,就是做个样子,顺便看看陆逊的意思。

    如果陆逊也有这样的想法,那他就要考虑换将了。到了这一步,司马懿非死不可。

    陆逊笑了。“如果是这样,那破城的机会就来了。”

    “哦?”

    “无援不守,司马懿是聪明人,岂能不知邘城再险固,终究有断粮的时候。他之所以迟迟不降,不过是想以城中将士为质,逼人出面求情罢了。臣如果猜得不错,那些向大王进言的人背后,一定有亲朋故旧在城里。大王若是答应,他就可以化险为夷。大王若是不答应,则失河内人心,难免残暴之名。司马懿等的就是这个机会。”

    孙策嘴角微挑。“奈何?”

    “逆水行舟,不如顺水推舟,让那些人到城下来劝降。只诛首恶,胁从不问,愿意出城的可以免死,不愿出城的就怨不得我们了。”

    ()



第2377章 佳偶(求保底月票!)
    孙策放心了。用陆逊来对付司马懿是正确的,比耐心,这个时代比司马懿有耐心的人不多,偏偏陆逊就是那一个。司马懿耗死诸葛亮之前很多年,陆逊就耗死了刘备。

    历史可以变,人的性格却不太容易变。遇上陆逊,司马懿算是遇到了克星。

    孙策看了一眼远处的城头,微微一笑,心中抑制不住地得意。你自以为奇货可居,想待价而沽,未免太看得起自己。这一次,一定让你血本无归。

    远处,司马懿站在城头上,望着将台上的身影,面沉如水,看不出太多的表情。隔着这么远,他看不清对面的人,甚至连战旗都很难分辨,只是从队伍的规模上猜测,来的很可能是孙策。除了他之外,不太可能有这么多侍从骑士出现在孙尚香的大营里。

    虽然不知道孙策将如何攻打邘城,可是他有一种预感,自己恐怕是看不到新年了。邘城虽有地势,看似无法强攻,可是孙策做了太多看似不可能的事,别人攻不下邘城,不代表他也不能。既然孙策出现在这里,这场对峙就离分出胜负不远了。

    投降是不可能的,孙策不会给他这个机会,他也不想自取其辱。他只希望在战死之前,能赢上一两个回合,就像袁绍在官渡之战的最后阶段,凭着张郃的奋力一击,赢回一点尊严。

    视察完邘城的战况,孙策对河内进行第一次全面巡视。

    河内是黄河中游之末,下游之始,主要有两种地形,一是北侧的山地,一是南侧的冲积平原,绝大部分人口都居住在平原地带,几条河流如沁水、沇水、清水沿岸更是繁华之地。只是和河东类似,河内也受到朝廷的一贯压制,河内的大族很多,但仕途之路却不顺利,位至公卿的人屈指可数。

    正因为如此,河内人对仕途的渴望更加迫切。得知孙策入境巡视,朱桓、毛玠顿时门庭若市,无数人想跟着他们一起拜见孙策,又有无数人绞尽脑汁,精心准备,只想给孙策留下一个好印象。

    朱桓拜见孙策时,身边跟着一大群人。初见时,自然不能所有人都拥到面前,朱桓带着一个中年掾吏来到孙策面前,躬身施礼。

    中年掾吏很面生。孙策有一个本事:记忆力极好,尤其擅长记人,见过面的人,他大多都会有印象。他对这个中年掾吏一点印象也没有,应该是没见过,却又随着朱桓来见,自然与众不同。

    孙策猜到了他是谁,心里却有些无奈。比起陆逊,朱桓的政治意识要差一大截,一方面和家世有关,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一方面也和他本人的性格有关,他不太在意这些。

    “休穆,最近如何?”

    朱桓笑眯眯地拱手施礼。“多谢大王关怀,臣最近甚好,尤其是从邘城回来之后。”

    “哦?”

    “左都护和伯言的攻城安排周到,臣投以木瓜,得之琼瑶,受益匪浅。”

    孙策笑了两声,伸手指指朱桓。“休穆,这可不太像你啊。”

    朱桓笑道:“大王是说臣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进步还是退步,要看你是不是言之有物。若是真能从邘城受益,那就是进步。若只是学会了巧言佞色,那就是退步。休穆,多一些柔道,少一些棱角,固然不是坏事,可若是因此失了本真,将心思用在巧饰上,则难免得不偿失。”
1...940941942943944...109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