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小霸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庄不周
这就是人的本性。
所以,要和平解决关中的隐患,最好的办法不是武力征服,而是替换,用一张更大的饼去换他们手中的稻草。就算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至少也能瓦解一部人的斗志,表现出自己的诚意。
“大王……有什么好的建议吗?”刘宠纠结了半晌,还是决定向孙策请教。他根本不知道那些地方的形势,如何做出选择?
孙策也不拒绝,伸手在地图上点了点。“如果依距离论,这一片土地最近。由辽东渡海,数日可到。这片土地面积不小,只是多山,还有一些蛮夷居住,据说当年为秦始皇寻长生药的徐福带去的童男童女就在此地。若是刘公愿往,或许能听到一些乡音。”
刘宠笑笑,没接孙策的话题。这片狭长的土地过于偏北,恐怕不宜耕稼,又在海中,发展空间有限。
“如果不怕远,这片土地也很适合。首先是地方很大,南北近万里,东西五千里,比中原还要大一些,土地肥沃,有山林,有平原,大有发挥空间,只是远一些。”孙策换了一个地方。“听海中老人说,商周革新之际,殷商遗民出海,曾至其地。刘公若愿往,或许能见到三代典籍。”
刘宠笑着摇摇头。“多谢大王,不过我学问粗疏,对三代典籍一窍不通。”
“刘公不再考虑一下?”孙策笑道:“不瞒刘公,这片土地我原本是打算留给叔同的。只可惜他英年早逝,未能等到这一天。”
刘宠愣了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孙策说的叔同是指先帝刘协,不禁黯然神伤。刘氏子弟中,最有英主之相的就是刘协,可惜他一战而亡,简直是上苍对刘氏的遗弃。
第2367章 穷
年轻一代的刘氏子弟中,最具英主之相的就是刘协,迁都关中,推行新政,西征大捷,大胆起用宗室子弟,曾让很多人觉得大汉气数未尽,还有中兴的机会。可惜他兖州一战而亡,让很多人心灰意冷。
天要亡大汉,人力无法回天。这也是天子去世后,关中一片死寂的原因之一。
良久,刘宠掏出手绢,拭了拭眼角。“老臣失礼,还请大王恕罪。”
孙策轻声长叹。“叔同早夭,令人惋惜。每次想起他,我也很难受。如此少年英雄,本该为征服异族而战。刘公,你也许知道我曾资助他西征,若他当初远走西域,不会是这般结果。”
刘宠叹了一口气。“大王胸怀,等闲人等哪里能体会得到。若非看到这幅地图,老臣也是不敢信的。”他感慨地摇摇头。“天下,天下,有几个人真知道天下有多大,都不过是眼前这点小利罢了。大王,恕老臣直言,这两处怕是都不妥,一个太苦,一个太远,无法让人心生向往。相比之下,或许凉州四郡合适些。”
孙策撇了撇嘴。“就算我答应将凉州四郡给你们,你们安心吗?”
刘宠苦笑不语。这是事实,凉州四郡离中原太近,又是通往西域的要道,孙策不可能拱手相让,他们也不放心,必然随时防备孙策来攻。没有信任,发生冲突是迟早的事,建国也就不太现实了。
“我倒是有个提议。你们若是想西进,不如走得远一些,到葱岭以西。虽说此地也不可久留,至少也缓一缓,二三十年之内还是安全的。有这三十年时间,你们可以向西走得更远,不能找到可以建国的土地。”
孙策捻着手指,瞥了刘宠一眼,似笑非笑。“当年大月氏就是走的这条路。”
刘宠想了好一会儿,拱手道:“大王的诚意,老臣心领了。只是这件事关系重大,非老臣能定。老臣恳请大王,容老臣与族中子弟商量商量,听听他们的意见。”
“这当然。”孙策一口答应。“是孤派人去长安谈,还是刘公约他们到洛阳来谈?”
刘宠尴尬地笑笑。“长安吧。龙行四海,凤舞九天,雏鸡却不能离巢,更别说面见大王了。”
孙策不禁大笑。“行,我派人去长安谈。刘公,你可以中意的人选?”
刘宠很感动。孙策的大度让他看到了诚意,也看到了希望,这个结果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如果刘氏子弟真能易地建国,百年之后,他也能无愧先帝,无愧列祖列宗。
“老臣中意一个人选,当年在长安时多有来往,受益良多,就连老臣的几个子女都对他景仰得很。”
孙策一听就明白了。“杨修?”
“正是。”
孙策有些为难。杨修事务繁杂,他这里还真是离不开。可是见刘宠也是真心想谈,他倒不便一口拒绝。好在杨修也要来参加中秋晚宴,到时候再和他商量商量,听听他的意见再说。关中的形势若能由他最后收尾,倒也不错。
孙策和刘宠说定了原则问题,剩下的只是细枝末节,心情大好。他问起刘宠这几年在长安的境遇,又问起刘宠的子女。刘洪、刘浩都在南阳求学过,刘洪的文章曾邗发在南阳学报上,算是小有名气。说起这两个儿子,刘宠颇为得意,气氛也轻松起来。
只是说到女儿婚事时,刘宠和无数催婚的父亲一样挠头。大女儿刘清已经十八了,就因为去南阳游历,开了眼界,如今看谁都像古物,不屑一顾,以至于现在还没有一个合适的人家,让刘宠很是上火。
一开始的时候,孙策还没太在意,后来听着听着,觉得不对劲了。这老刘宠一边夸杨修,一边为女儿的婚事着急,明显是有备而来啊。他不会是想让杨修做他女婿吧?他还真敢想。杨修今年二十八了,还没成亲,不是因为找不到,而是要求太高。刘宠的女儿刘清他是见过的,虽然也不差,可是离袁夫人的标准差着十万八千里呢。
孙策没敢吱声。这件事不是他能说了算的。
关中有望和平解决,孙策松了一大口气。如果搞不定这些前朝宗室,关中大乱,原本就不鼓的荷包只怕要被掏空。
孙子兵法说:十万之师,日费千金。这绝对是保守估计,尤其是对脱产的吴军来说。别的不说,二十万将士每人每月三千钱的军饷、二石米、三升盐的基本开支就够他头疼的。
精兵是好用,可是太费钱。上计的最终结果还没出来,但他估计,军费开支已经占到年收入的六成以上,甚至可能更高,再加上官员的薪俸和各项开支,今年的财政赤字会进一步扩大。
谁会相信他没钱?但事实就是如此,他挣得多,可是花得更多。说到底,还是步子跨得太大,扯着蛋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穷兵黩武害死人。再这样持续几年,财政崩溃几乎是必然,他不可避免地面临汉桓帝、汉灵帝的窘境。
他必须及时刹车,给自己一个喘息的机会。等上几年,比如第二个、第三个五年计划顺利实施之后,他的压力就不会这么大了。希望沈友、徐琨等人能够体谅他的难处,不要急于攻击并州,一旦开打,军费开支会直线上升,随时有爆仓的可能。
别的不说,箭矢就很可能供应不上。
这也是他为什么希望借并州之战练兵,又希望王盖等人能主动投降的原因所在。
最能体会孙策心情的就是杨修。为了统筹各部的钱粮,他这段时间可是费了不少心思。孙尚香奇袭天井关得手,解除了河内的防务压力,节省了不少开支,让他得以从河内调拨一部分军粮到别的战区,解了燃眉之急,有心情来参加中秋晚宴。
开席之前,他找到了庞山民。
庞山民心情不错。今年刚刚接手河南郡,虽然事务多,他还是应付下来了。孙策对他的工作很满意,述职的时候夸了他几句,看样子这个河南太守是坐稳了。等孙策称帝,建都洛阳,他很有可能转为河南尹,下一步就可以位列九卿了。
四十岁不到任九卿,他很满意。
“庞兄,见过大王了?”
“见过了。”庞山民打量了杨修两眼,笑道:“德祖,你瘦啦。”
杨修摸摸脸颊。“我瘦一点没关系,各部都督、将军不骂人就行。庞兄,还没谢过你呢,黑山军家属安排得好,张将军都夸你了。”
“哈哈,应该的,应该的。”庞山民摆摆手,眉开眼笑。黑山军的迁居工作已经开始,第一批近五万人已经在河南定居,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孙策也很满意。
杨修又夸了几句,转头四顾。“对了,你看到董幼宰了吗?我听说弘农今年搞得不错。”
“又想借粮?”庞山民瞥了杨修一眼,笑道:“弘农可是你的本郡,你不会连本郡都不放过吧?”
“岂敢,岂敢。”杨修哈哈一笑。“听说你和董幼宰相处莫逆,经常有唱和,还准备印诗集?”
庞山民不好意思的摆摆手。“我们那是自娱,不能和你杨主簿相提并论。”他抚着胡须,又有些得意地说道:“怎么这种小事你也知道?杨主簿有没有时间,能不能帮我们润色一下?”
杨修笑笑。“没问题啊,只要庞兄不嫌弃,我很乐意效劳。不过庞兄能不能也帮我个忙?”
庞山民的眼珠转了转,有种不祥的预感。“我怕不一定能帮得上。”
“能的,能的。”杨修笑容满面。“你能不能挤出十万石粮食,解决黑山军迁到河南的路上开销……”
“没有!”不等杨修说完,庞山民就变了脸,袖子一甩,转身就要走,却被杨修一把拽住。
“你若不给,我就从运往幽州的军粮里扣十万石。”
“随你便!”庞山民急赤白脸的说道:“杨主簿,说话能不能有点信用?我们当初说好,黑山军渡河之前的开支你负责,渡河之后的开支我负责。你知道我要解决多少问题?七万多户,近三十万口,又以老弱为主,我要多少钱粮安置他们?你现在又要我抽十万石粮,我到哪儿去找,我去抢吗?”
“你从向弘农借啊。弘农今年收成好,肯定有节余,你和董幼宰又那么亲近……”
庞山民没好气的冷笑道:“弘农有粮,你为什么不去借?反正又不要你自己还。”
“我倒是想借,可是找不到他啊,我怀疑他故意躲着我。”
“你还知道啊?”庞山民用力甩着袖子,想把杨修的手甩掉。“我以后也得躲得你,一见面就借,借不着就强讨,你也不怕丢人。”
“我还怕什么丢人哟。”杨修强搂着庞山民的肩膀,作势抹泪。“你看你,大儿子都启蒙读书了,我现在穷得连娶妻都不敢。我可是单传,庞兄就可怜可怜我,帮我个忙吧。实在不行,你帮我找个妻子也行,我要求也不高……”
“停!”庞山民举手示意,两眼翻白。“我去借,行吧?”
第2368章 董和献计
严格来说,庞山民向董和借粮也不是他们两个人就能决定的,需要很多程序,否则就是私相授受,挪用公帑,是会被弹劾的。不过洛阳、弘农两郡相邻,庞山民和董和又都是南郡人,处理起来就方便一些,减轻了杨修的负担。
“多谢,多谢,有情后补。”杨修说完,哈哈一笑。“你让人把诗稿送来,我拜读一通。”说完,扬扬袖子,告辞而去。
庞山民苦笑着摇摇头,嘀咕了两句,转身去寻董和。平白又多出十万石粮的任务,也不知道董和能不能抽调出来。董和刚刚主政弘农,有赖于高顺在弘农屯田打下的基础,还算顺利。不过弘农的负担也很重,他们要支援河东,帮助河东完成过渡期,并为吕蒙部提供一部分军粮。
庞山民转了一圈,也没找到董和,一问才知道董和去见吴王了。他有些挠头,生怕董和将弘农的家底全报给了吴王,吴王可能会截留一部分,他再想借粮就不够了,只能另想办法。其他郡也不是不能借,比如他曾经主政多年的颍川,或者南阳,可是都不如弘农方便,弘农有伊水、洛水可用,能节省很多运力。
如今每一粒粮食都很珍贵,能省一点是一点。
此时此刻,董和正在中军帐中与孙策畅谈。董和因劝降陈纪有功,得到周瑜推荐,历任县令长、郡丞等职,去年因考功优异转任弘农太守。孙策早就知道他,却是第一次和他面对面的畅谈。
董和话不多,但是思维敏捷,条理清晰,说话直指要害。他建议孙策暂缓对并州的攻击,以便有时间消化最近的战果。去年得兖州、冀州,今年得河东、河内,又得关中,挺进的步伐太快,难免后力不继。新政的推行需要时间,缓一缓,等新政推行有了效果,积聚了足够的力量,进攻会更有力。
他以弘农为例。弘农多山,原本就有不少百姓隐居山中,战乱一起,躲到山里的人更多,户口十不存一。高顺在弘农屯田,吸引了一部分百姓出山,但高顺麾下以并凉将士为主,军纪不严,对百姓也不好,屯田的条件也谈不上优惠,吸引到的人口有限。今年他接管弘农,推行新政,又加强了宣传力量,出山定居的百姓就多了不少。只是那些人出山比较迟,错过了春耕,不仅收不到租赋,反而要拿出一部分钱粮来安置他们,所以今年的户口增加明显,节余非常有限。
可是明年就不同了。趁着冬闲重垦抛荒的土地,明天春耕时的田亩面积至少能增加一倍,秋天就能收到更多的租赋,不仅能维持弘农本郡,还能支持洛阳一部分。
孙策非常满意。董和是个好官,不仅人品好,能力强,看得也远。比起汝颍系重名气,荆襄系更富有实干精神,这些年虽然不如汝颍系惹眼,却是真正的实力派。
“幼宰,有意见要表达出来。”孙策说道:“把你的意见写成文章,一起探讨。”
“臣正有此意。”董和从袖子里取出一篇文章,双手递到孙策面前。“这是臣所作论稿,文辞简陋,谨供大王参考。”
孙策笑了。这董和做事有章法又不失灵活,比庞山民更胜一筹。他接过文稿,轻轻拍了拍。“好,我抽时间读一下,最迟明早给你回复。”
董和惊讶地看了孙策一眼。他知道孙策很忙,就在他请见的时候,孙策帐外还等着一群人呢,估计他今天都不得闲,明早给回复,未免太仓促了些。也许他不是自己看,而是让身边的僚佐看吧。他也没多想,躬身应诺,又说了几句,退了出来。
出了大帐,董和便看到了庞山民。庞山民将他拉到一旁,说起杨修要他借粮的事。董和皱了皱眉,默默地盘算了一下。“十万石有些困难,弘农虽然没有安置黑山军的任务,但是出山定居的百姓也不少,冬天要恳荒、整修水利,明年还要种子,我只能抽调三万石给你。”
“才三万石啊?”庞山民有些失望。
“不过还有一个解决办法。”董和说道:“你可以抽调一些劳力到陆浑、宜阳一带垦田、修路、疏浚河道,他们的口粮可以由弘农来供应,一个劳力一个月用粮一石八斗,到年底还有三个多月,一万人就可是五万八千石,两万人就是十一万六千石,比你要的还多。”
庞山民斜睨了董和一眼,冷笑道:“啧啧啧,就你董幼宰会算帐,我不会算?第一批定居的黑山军总共才多少劳力?全派到弘农去帮你干活,我河南抛荒的田不用垦,河道不用疏浚?”
董和摊摊手,笑而不语。
两人正说着,帐中出来一个少年侍从,将一份文书递给董和。董和接过来一看,正是他刚刚递交给孙策的文稿,翻开一看,却见文稿里用朱笔批了几句,还修改了两个不太通畅的字句,显然是仔细看了的。
“这是大王的笔迹吗?”
“自然。”少年侍从面带微笑,一副习以为常的模样。“大王说,董府君的文章很好,简明扼要,说理透彻。只是若要发表,还要在文句上稍作润色。也不用太费事,如‘八月秋风起,两岸稻花香’即可。”
说完,少年侍从拱手再拜,转身回去了。
董和和庞山民相视而笑。“八月秋风起,两岸稻花香”是董和与庞山民唱和的诗句之一,没想到孙策也知道。董和打量着文稿上的批注,感慨地摇摇头。“大王博闻强识,令人叹为观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