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大奉打更人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卖报小郎君
这不是开玩笑嘛,全京城的人都知道许银锣在教坊司睡花魁都是不给钱的。
区区勾栏,他看得上眼?
所以铜锣们对宋廷风的话,只信三分。
............
另一边,金銮殿。
殿前议事已经结束,永兴帝按捺住焦躁情绪,不动声色看了一眼掌印太监赵玄振。
后者心领神会,高声道:
“宣云州使团觐见!”
静等半盏茶功夫,殿门外静悄悄的,毫无动静。
“宣云州使团觐见。”
依旧没有动静。
赵玄振看了一眼脸色凝肃的皇帝,额头顿时微微出汗,他转身朝御座躬身,从左侧疾步出殿,去打探情况。
不多时,小跑着返回,来到御座前,低声道:
“陛下,云州使团还未入宫。”
永兴帝脸色一沉,冷冰冰的看了他一眼。
赵玄振没有解释,只是轻轻道:
“已派人去请。”
永兴帝收回视线,淡淡道:
“再等一刻钟。”
“是!”赵玄振低声应道。
殿内诸公尽管没听清君仆对话,但也能猜到是什么情况,无非是云州使团“姗姗来迟”,误了时辰。
诸公都是经历大风大浪的,不动声色,但心里暗暗评估起来。
云州使团的领袖是一个叫姬远的年轻人,自称九公子,乃潜龙城一脉城主的第九子。
论血统,属于大奉宗室。
这位九公子的行事风格,诸公心里已经有数,锋芒毕露,霸道强势。
还好,没到一刻钟,姬远一行人在宦官的带领下,踏入金銮殿。
诸公纷纷回头,注视着踏入殿内的年轻人。
他穿着月白色的华服,绣精美云纹,双袖自然垂下,腰间环佩叮当,五官俊朗,皮相极为不错。
他身后是一对容貌有几分相似的少年少女,一个冷漠,一个清冷。
再往后,六名身穿官袍的老者中,两名穿绯袍绣云雁,四名穿青袍,绣白鹇和鹭鸶。
他们身上的官袍,无疑刺痛了永兴帝和诸公的敏感的心,区区一个云州,使团穿着正儿八经的官袍,几个意思?
“云州使姬远,见过陛下。”
姬远面带微笑,微微躬身,自有一股贵气和静气。
永兴帝点了一下头,声音洪亮平静:
“姬大人代表云州来京城议和,朕给了你最大的礼遇,你却来迟了。
“这就是云州议和的诚意?”
他表情严肃,睥睨着殿下的姬远。
姬远丝毫不慌,笑着作揖:
“实非在下本意,只是今日出发前,被驿站一位银锣刁难、辱骂,耽误了些时日。
“本官怀着诚意而来,没想到区区一个银锣也敢对本官横眉冷对,言语谩骂,姬远斗胆问陛下一句,这便是大奉和谈的诚意?”
许元霜和许元槐在旁听着,兄妹俩对姬远的口才心知肚明,别说迟到一刻钟,便是迟到一个时辰,他也能把理掰扯的一清二楚。
让自己无理变有理。
这不,反将一军,同时还当着皇帝和诸公的面,给那不知死活的银锣扣了顶帽子。
永兴帝要是不做出处理,那就是坐实了怠慢刁难之意,留下把柄。
果然,永兴帝眉头一皱,沉吟一下,道:
“何人刁蛮、谩骂姬使节?”
姬远语气平静的回复:
“银锣宋廷风。”
永兴帝在脑子里过了一遍,对这个名字没有印象,他第一反应是,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银锣,背后可能有人,受了指使,破坏和谈。
处置一个银锣自然不需要犹豫,他正要发话,这时,左都御史刘洪站了出来,道:
“陛下,此中定有误会。”
姬远身后一名穿绯袍的官员反驳道:
“这位大人的意思是,我们姬大人在信口胡诌?”
刘洪不理,继续道:
“宋银锣忠肝义胆,在云州剿灭乱党时,与许七安并肩作战,而后屡历功劳,是许七安任职银锣时的得力助手。岂会刻意辱骂、刁难云州使团。
“此中必有缘由,请陛下彻查。”
永兴帝淡淡道:“刘爱卿所言甚是,朕自当查明情况,给姬使节一个交代。”
查什么?不用查了!
刘洪的话说的很清楚,那姓宋的银锣是许七安的人。
背后有这么大一个靠山,只要不杀人放火为非作歹,基本可以高枕无忧。
永兴帝自然不会因为这点小事非要与许七安交恶,回头派人告诫一下那个银锣,再把他调回打更人衙门也就是了。
姬远一愣,顿时恍然,明白那家伙为何敢如此肆无忌惮。
原来背靠着大奉第一武夫。
“那就谢过陛下了。”
他见好就收,没有咬着不放。
很显然,小皇帝不会因为这件小事得罪许七安,他揪着不放,只会自讨无趣。
六名随行觐见的官员,愕然的相互对视,难怪区区一个银锣这般嚣张跋扈。
心里仍就不满,但今日议和事大,便不与那小人物计较了。
一番闲谈、扯皮之后,姬远朗声道:
“入冬以来,我云州与大奉交战两月,以致百姓遭殃,生灵涂炭,双方将士亦死伤惨重。本官奉命抵京议和,蒙陛下和诸公大义,同意和谈.........”
和谈的具体流程,是先定下主基调,再由鸿胪寺负责谈判,确认一些细枝末节,若是事情特别重大,则礼部也要参与其中。
在这过程中,还得把每日得谈判流程,交给皇帝过目。
最终结果也得由皇帝和诸公商量后,才能拍板。
今日,定的就是“主基调”,先把谈判的框架搭建起来。
姬远说完长篇大论后,道:
“我云州大军势如破竹,已占领青州,大奉监正殉国于半月前。然,父皇心怀仁慈,不忍百姓再面临兵灾,愿意与大奉和谈,大奉需答应我们四个条件。”
潜龙城主早已在云州称帝。
父皇........监正陨落........永兴帝扫过姬远身后,那几名穿官袍的云州官员,深吸一口气,道:
“姬使节请说。”
姬远道:
“第一,大奉每年向云州进贡岁币银五十万两、绢六十万匹,和谈结束后立刻生效,本官要先带回今年的岁贡。”
他话刚说完,户部尚书便跳了出来,斥责道:
“黄口小儿,睁眼说瞎话。
“白银五十万两?绢六十万匹?你也不怕风大闪了舌头。”
户部尚书跳脚是有理由的,这些钱在太平盛世时,倒也不算什么。
但眼下国库空虚,为了维持朝廷运转、军费开支,本就苦苦支撑,连赈济灾民都钱粮都没有。
一下子要走五十万两白银,云州甚至都不用打仗,坐等朝廷崩盘就行。
这哪里是议和,这是包藏祸心,要逼死大奉。
户部尚书生怕永兴帝不懂“经济”,贸然答应,因此先跳出来开喷。
姬远“啪”的展开折扇,摇了摇头:
“中原土地富庶,区区五十万两算什么。”
他眼睛猛的一亮,道:
“莫非,朝廷已经连五十万两白银都拿不出来了?”
户部尚书心里一凛,冷哼道:
“我大奉国力雄厚,岂是你一个黄毛小儿能揣度。”
姬远逼问道:
“哦,既然如此,那就是大奉并无议和之意。”
此子牙尖嘴利.........诸公暗暗皱眉。





大奉打更人 第一百零二 万事俱备否?(20000/10万)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大奉打更人最新章节!
五十万两,相比起朝廷一年的税收,不算什么,但也要看时机的。
维持朝廷运转、支撑军费开支,需要大把大把的银两,朝廷本就“穷困潦倒”,就等着开春后恢复耕种,回一口气。
议和的初衷是“活下去”,云州想通过议和,把大奉往死路上逼,朝廷肯定不会答应。
永兴帝淡淡道:
“朕有意与云州和谈,看来,是云州不愿意与朝廷和谈。”
姬远眉头紧皱:
“陛下这就让我为难了,我云州军气势如虹,若非父皇顾念天下苍生,如今恐怕早已兵临城下。我们云州诚意和谈,怎地在朝廷眼里,就像是在施舍乞丐?”
他再次提及云州军在战场上的优势,暗示双方的不对等关系。
闻言,永兴帝与诸公眉头一皱。
这时,姬远突然话锋一转,叹息道:
“罢了,本官就擅作主张,退一步,今年的岁贡可以折半,但来年要补。
“陛下,各位大人,以为如何?”
永兴帝默默吐出一口气,含笑道:
“细则方面,就交由鸿胪寺与姬使节磋商。”
所谓细则,就是继续讨价还价、扯皮。。
殿前议事,只讨论一个大概,细枝末节不谈。
许元霜默默听着,差不多摸清了姬远的套路,昨夜姬远和葛文宣法螺传音,提前讨论、分析了大奉皇帝和诸公的心里,以及大概的承受能力。
得出的结论是,极限在二十万到二十五万两白银之间(绢另计)。
出发的路上,许元霜还在想,这第一个条件,或许便是一场“恶战”,但以九哥的口才,想必没太大问题。
如今才意识到,自己还是小觑了姬远。
他为何估算的如此精准..........许元霜心里一动,猜测是与昨日在京城外摆架子试探有关。
初步敲定第一个条件后,姬远继续道:
“第二个条件,父皇希望陛下能广贴告示,承认我云州一脉亦是中原正统。”
诸公对此倒是还是镇定,没有人跳出来疾言厉色的指责。
“欺人太甚!”
穿常服的乾亲王,元景帝的弟弟,大步出列,怒视姬远,喝道:
“尔等反贼,配称中原正统?不过占山为王的匪寇罢了。”
当即就有几位君王、亲王出列,跟着附和。
与诸公的反应截然不同,皇室宗亲的态度极为激烈,中原一脉算中原正统,那我们呢?我们难道是反贼?
如果非要深究,还真是,但正因为这样,大奉皇室宗亲是绝对不会承认、退让的。
姬远脸色一冷,扫过几位亲王、郡王,淡淡道:
“武宗皇帝当年怎么得的天下,诸位心里不清楚?我们只是要回自己的身份、地位,乃人之常情。”
方才站出来的那位亲王训斥道:
“五百年前,昏君无道,亲贤臣远小人,残害忠良,武宗皇帝为保祖宗基业,挺身而出,乃顺应民心之事。”
姬远针锋相对,拔高声音:
“先帝元景昏聩无能,沉迷人宗道首美色,修道二十载不理朝政,以致于民不聊生。我云州一脉不忍祖宗基业毁于昏君之手,揭竿而起,亦是天理昭昭,顺应民心。”
几位亲王、郡王勃然大怒:
“口出狂言!陛下,此子当斩!”
如果让诸公来选择,这是不需要犹豫就能答应的条件,因为不必付出实质性的代价。
当然,也不是没有代价。
一旦朝廷承认此事,那么云州乱党就变的“名正言顺”了,百姓归顺倒还是其次,怕就怕那些乡绅地主,地方官员会理直气壮的叛变,投靠云州。
既是中原正统,那就不算背叛,便是想当忠烈之士,宁死不降都难。
但这些都是小事,因为就大奉目前的情况,打是打不赢了,既然打不赢,官员们叛变投靠是迟早的事。
所以诸公对此,没有太大的抵触情绪。
可在皇室宗亲眼里,承认云州是中原正统,可比五十万两白银更难以接受,因为这是对祖宗的背叛。
永兴帝眉头紧锁,缓缓道:
“此事容后再议!”
他不打算在此时做决定,反正殿前议事是定主基调,“两国”谈判,涉及到的细节繁杂,不是短时间内能出结果。
岂料姬远极为强势,摇了摇头:
“来之前,父皇特别交代,此事,陛下若不答应,和谈便不用继续了。”
这相当于把话堵死。
你永兴帝要么答应,要么中止和谈,云州在这件事上绝不退让。
“痴心妄想!”
誉王也站了出来,沉声道:
“本王也可以告诉你,这件事,朝廷绝不退让。”
姬远负手而立,叹息道:
“本官已经在岁贡上做出如此大的让步,给足了朝廷面子,没想到得来的是这样的回报。”
他脸色一沉,厉声道:
“尔等真不怕我云州十万铁骑吗!”
先占理,再用势,腰杆挺得笔直,把一众亲王郡王衬托的强词夺理,不识抬举。
一位郡王喝道:
“那就先把你杀了祭旗!”
姬远冷笑道:
“本官若是怕死,便不会进京。”
其实本次和谈的真正目的,是兵不血刃的逼大奉割地求和,争夺地盘乃云州的核心目标。
因为得到的地盘越多,国师许平峰凝练的气运越多,距离天命师就越近。
姬远咬着第二个条件不放,乍一看是舍本逐末,其实是吃准了永兴帝会答应。
相比起实际利益、生死存亡,宗族的名声就要往后靠。
而此事更多的是大奉皇室两脉之争,不算触及核心利益,诸公反对的情绪不高。
那么,就凭几位皇室宗亲再怎么叫嚣,也不过是无能狂怒。
永兴帝盯着姬远看了片刻,一字一句道:
“好,朕答应!”
此言一出,殿内的宗室脸色一变,高呼道:
“陛下.......”
永兴帝抬了抬手,用锐利的目光逼退众亲王、郡王:
“朕主意已定!”
包括誉王在内,一众宗室看永兴帝的眼神里,充满了失望。
永兴帝转而看向姬远,问道:
“第三个条件是什么。”
姬远伸出手掌,五指张开,朗声道:
“割地,大奉要把雍州、禹州和漳州割让给我们。”
金銮殿内,一瞬间陷入死寂,然后又在下一刻掀起嘈杂的议论声。
尽管诸公,以及永兴帝都提前猜测到云州可能会狮子大开口,要求赔偿和割地,让委实没想到胃口竟然这么大。
两边打生打死这么久,大奉也才损失一个青州。
然后想通过和谈兵不血刃的拿走三州之地?
首辅钱青书出列,目光冰冷的扫过姬远等人,道:
“青州虽然失守,但大奉仍有十一洲疆域,兵多将广,真以为怕了你区区云州一个弹丸之地?
“陛下愿意与尔等议和,同样是不忍百姓再受战火荼毒,并非怕了你们云州。”
姬远哈哈大笑起来,道:
“没记错的话,秋收前,魏渊率十万精锐讨伐巫神教,险些全军覆没,此为其一。
“入冬后,朝廷再次集结九万大军,与我云州将士鏖战于青州,折损超过一半,此为其二。
“西北三州的兵力,则要用来抵御西域联军的骚扰,抽调不出兵力驰援南边战事,此为其三。
“兵多将广,好一个兵多将广,敢问钱首辅,朝廷还有兵力可与我云州一战?”
姬远每说一句,殿内诸公脸色就难看一分。
他们口头不会承认,但心里知道,姬远说的句句属实,句句戳中要害。
西边雷州的战事并不严重,西域各国联军以骚扰为主,小战不断,大战没有,毕竟佛门有南疆妖族牵制。
但为防万一,确实不能大规模调兵遣将。
钱青书一时语塞,他自是不屑狡辩,拂袖冷哼。
眼见首辅被怼的愤而不语,诸公面面相觑,思忖着如何反驳。
这时,户部侍郎走了出来,缓缓道:
“没记错的话,元景30年,云州记载在册的百姓为八十三万户,敢问姬使节,云州是十户养一兵,还是二十户养一兵?十万铁骑如何得来?
“云州有多少精锐,是能算个所以然来的。瘦死骆驼比马大,大奉再怎么衰弱,拼光你云州的精锐总不在话下吧。”
户部侍郎,对钱粮、户籍、人口等数据,最为敏感。
左都御史刘洪旋即出列,附和道:
“最后的结局不过是两败俱伤,而别忘了,巫神教在旁虎视眈眈,佛门的盟友,也不是真的对你们云州掏心掏肺吧。”
他刚试图继续陈述局势,说服这个云州来的年轻人。
便被大笑声打断,姬远满脸嘲笑,道:
“刘大人,这些话糊弄三岁小孩就够了,在本官面前搬弄唇舌,偷换概念,不觉得太可笑了?”
他看向户部侍郎:
“这位大人说的没错,但这又如何呢?如今青州已被我们掌控,流民皆可为兵,想拼光云州精锐尽管在来试试。
“另外,监正已经被我们国师斩杀于青州,没了这位守护神,尔等何来底气说拼光我云州精锐?”
终于还是不可避免的提及这个话题了。
正因为失去了监正,永兴帝和诸公才被吓破了胆,前阵子,夜里都不敢睡,生怕那群可怕的超凡强者杀入京城,杀入皇宫,于梦中摘走自己脑袋。
刑部孙尚书闻言,反驳道:
“监正虽死,但大奉并不是没有超凡强者,司天监的孙玄机,国师洛玉衡,以及云鹿书院院长赵守,还有........许七安!”
“没错,我们还有许银锣。”像是再给自己打气,有人附和了一句。
姬远笑而不语,他身后的一位绯袍官员嗤笑道:
“连监正都死在我们国师手里,许七安区区三品,也配与他争锋?看来是九公子过于谦逊,让尔等以为我云州是怕了大奉。
“想议和,就答应我们的条件。不想议和,自然会有我云州的强者杀到京城,先灭了尔等。随后云州大军兵临城下,入主中原。
“尔等还有其他选择?”
图穷匕见,撕破脸皮是谈判的必经过程,强大一方手握筹码,就是用来施压的。
割地是必须要割的,割多割少,才是谈判的细则。
姬远轻摇银骨小扇,淡淡道:
“陛下和诸公可能还不清楚监正身陨当日的细节,话说回来,监正确实强大无比,若非国师请来云州传说中的神兽白帝,以及地宗道首黑莲道长,想杀监正,难如登天呐。”
他慢条斯理的诉说着当日众强者围杀监正的过程,当然,全是胡编,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通过所谓的过程,让永兴帝和诸公了解云州背后的超凡强者有多可怕。
殿内皇室宗亲,文臣武将,脸色都极为难看,或脸色阴沉,或双拳紧握,或无奈沮丧。
屈辱!
永兴帝忍不住捏了捏眉心,沉声道:
“三洲之地断然不可能,此事容后再议,第四个条件是什么。”
意思是,答应割地了,数量方面,还得商议。
姬远嘴角一挑,他的目的已然达到,就目前来说,这场谈判一切顺利,没有太大波折。
“陛下放心,这第四个条件,倒也不算什么,只是个添头罢了。”
闻言,永兴帝沉凝的脸色略有缓和,道:
“但说无妨。”
姬远“啪”的合拢银骨小扇:
“本官要向陛下讨要监正的炼器手札。”
相比起前三个条件,这确实是添头,尽管一品术士的炼器手札必然无比珍贵,可层次过高的物品,委实没有切身的利益来的重要。
...............
一败涂地!
朝廷和云州使团的第一次交锋,输的一败涂地。
这场议和本身就是不平等的,大奉想求和,忍痛割肉在所难免,但过程中诸公和永兴帝表现出的无力感,仍然让不少中低层京官心寒、失望。
而那四个条件,在一些读书人看来,简直丧权辱国。
“割地求和,奇耻大辱!”
最先闹起来的是翰林院,这些手头没什么实权,却是朝中一等一清贵的读书人,群聚午门,破口大骂。
“昏君,仅是青州失守便让你吓破了胆。”
“人固有一死,我辈读书人宁可站着死,也绝不跪着活。”
“云州一脉是正统?那当今皇室算什么,我等读书人效忠的又是什么,数典忘祖的昏君。”
然后这些人被逐个拉出去廷杖,打的奄奄一息。
这确实震慑住了一部分人,但控制不住流言的发酵,午膳刚过,国子监的学子便罢课了,书生意气最是锋锐,有写文章嘲讽的;有在闹市聚众抨击的;有冲击大祭酒办公堂,要求向陛下递血书的.........
早朝发生的事,先是在京城官场、上层社会传播,然后慢慢流传到底层百姓中,到黄昏时,市井中流传着朝廷割地求和,承认叛军为中原正统的流言。
“昨儿个看到匪州佬进城,我就知道朝廷要求和了。”
1...463464465466467...58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