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三国之九原虓虎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苍山浅陌

    这种可能也经不起推敲,纵观三国,魏蜀吴三家忠诚度最高的首推东吴众将,东吴诸将大多都是战死,反叛或投降的少之又少。

    而十二骑最后全部赶到也可以排除有人叛变的可能,总不能十二骑一齐反了吧?

    若是没有全都反了,那众人又怎么会饶过造反之人?

    三:太史慈、孙策马快,程普等十二骑追之不及,用了一个多小时才赶上。

    或是江东十二骑在追赶的过程中迷路了,花了一个多小时才找到孙策。

    这种推断更荒谬,三国中的宝马有赤兔、的卢、绝影、惊帆等,完全听过太史慈和孙策这俩人有什么宝马,而且两人是一路打过去的,马速肯定没有程普等十二骑的速度快;

    迷路的推测有点搞笑,孙策出来一回,精挑细选的带了十二个路痴?那孙策也太会选人了吧?

    四:曲阿小将是个说书的好手,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声情并茂的与江东众将吹了一个多小时的牛β;

    这种推测有点搞笑,程普等人可不是傻子,再说曲阿小将也没有卧龙先生舌战群儒那两下子。

    外加东吴十二骑都是武将,未必俱是暴躁之人,但个个都是忠心耿耿,护主心切的江东众将恐怕不会有这么好的耐性听一个无名小卒说教。

    五:太史慈早有投奔孙策之心,无名小将是太史慈的忠心随从,这本来就是一场戏,演给刘瑶看的。

    这种情况看似合乎情理,但若真是这样,曲阿小将必定与太史慈一同投靠,书中也自会表出,曲阿小将不可能在神亭岭一战后便音讯全无。

    而且这种推测若是成立,此推测与东吴十二骑在一个多小时之后才赶到这一点上便又发生了矛盾,因此将其排除。

    六:程普等十二骑被曲阿小将拦下,半个多时辰寸步难行!

    此种可能看似荒谬,但这却是最符合真相的一个推断。

    排除了以上五种推断,第六个推断的可能性很大,且大概率成立!

    接下来说说曲阿小将的实力:

    假如曲阿小将只是个三流武将或者连三流武将的水平都没达到,那么他在江东十二骑面前是不堪一击的,根本用不着十二个人一起出手耗费一个多钟头。

    作为一流武将的周泰直接上去一刀秒就行了,哪里用的了那么久?;

    假如曲阿小将是个二流武将,周泰一顿乱刀下去,曲阿小将直接就得被砍成曲阿肉酱,完全不用耗费一个多小时;

    假如曲阿小将达到一流武将的标准,或是介于一流武将和强一流武将之间,那么东吴众将只需留下数将与他缠斗便可,周泰、黄盖、韩当三将足矣,实在不行就再加一个程普,其余八个人早就去救孙策了,为何要等了一个多时辰才去?

    而且曲阿小将不是超一流猛将,那么就算周泰四将留下与他缠斗,也绝对用不上半个多时辰才解决战斗。

    既然以上的三种可能都不存在,那么就只剩下一种可能,该推测即为曲阿小将是位强一流猛将,或是无限接近超一流猛将的门槛,这水平虽说不及吕布,但武力值怎么也得过了105,大概和黄忠水平相当。

    若是按这种推测来看,曲阿小将一出手便打的江东十二将心惊不已。

    为了保命,十二人只得抛去逼得的心思,一起出手合攻曲阿小将。

    接着再说说战况,战况有如下三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曲阿小将奋力死战,但寡不敌众,被江东众将反杀;

    或是曲阿小将遭人暗算,身死道消。

    这种推测的可能性不大,因为曲阿小将是位强一流猛将或是超一流猛将,身逢绝地必然奋力反扑,相信江东众将无人能接住这以命搏命的的攻击,怎么着也得死伤几个。

    而江东十二骑一个小时后追上了孙策,但并未有人阵亡,所以曲阿小将被杀的可能性不大。

    第二种可能:曲阿小将武力稍逊于东吴十二骑联手,勉强支持许久后杀开一条血路,落荒而逃。

    这种推测的可能性也不大,因为东吴众将救主心切,若是能取胜便绝不会拖延时间,更不会有人心慈手软,就算曲阿小将想逃命也很难逃的成。

    第三种可能:曲阿小将赏识太史慈,遂缠住江东众将,给太史慈留出了充足的时间来和孙策接触。

    而且这种推测还有一个前提,那便是曲阿小将明白太史慈的心思,因此才没有伤害江东众将。

    毕竟日后太史慈会和这些人同殿为臣,死伤在他手下两个总归不是那么回事。

    根据这种推测判断,曲阿小将的武力便得大于等于东吴十二骑的联手武力。

    这个武力值,在三国本土武将里面已经很强了,至少排个前十不是问题。

    可这曲阿小将去哪了呢?为何后文再也没有提到半个字?

    人们大多都认为曲阿小将淡薄名利,喜欢“大隐隐于市”的生活方式,事了拂衣去。

    至于为何相助太史慈,这则是因为曲阿小将钦佩太史慈是个真英雄真汉子,有心相助。

    而太史慈与曲阿小将相交莫逆,对他的武艺和处事原则十分敬仰,便为其保守秘密,不告知任何人;

    亦或是曲阿小将先前便交待过了太史慈,不得泄露他的行踪,因此太史慈才对曲阿小将只字未提。

    太史慈不得刘繇重用,得知孙策前来早有投奔之意,但又不愿放低身价主动投靠。

    当孙策亲自前来这个好机会来临之时,太史慈与曲阿小将商议过后,二人进行了明确分工。

    太史慈引走孙策,使出浑身解数与孙策缠斗,以获得孙策的钦敬,这样才能在投效孙策后被人高看一眼;

    而曲阿小将则是负责为太史慈拖延时间,拦下江东众将,短时间内不让他们抵达孙策身边,给太史慈他俩留出一段独处时间来。

    为了使太史慈顺利投靠孙策,曲阿小将手下留情未伤一人,估摸着时间差不多了,曲阿小将便罢手放了江东十二骑过去。

    而十二骑早就被打的没了脾气,曲阿小将让开道路,他们当然不会自讨没趣的与其纠缠。

    事了之后,曲阿小将便离开神亭岭,但他没有选择回到刘繇的军中,而是选择一处无人知晓他身份的地方继续隐居。




第三百五十八章 蓟县书院
    酒宴过后,第五钧被吕布授予偏将一职,调至陈庆之麾下任命;

    刘晔则是被吕布授予了器械所所长一职,公输印、马钧二人任副所长。

    给刘晔安排在器械所任职,吕布也知道有点屈才了,可公输印和马钧都不是这块料,别人又不懂得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所以吕布也只能先委屈刘晔任此职务,待有了合适的人选再将刘晔调至别处任职。

    对于刘晔这个“空降”之人成为了器械所所长,公输印和马钧二人非但没有任何不满,反而是兴高采烈,嘴咧的那叫一个长。

    在二人看来,以后终于不用处置那些鸡毛蒜皮的琐事了!当浮一大白!

    吕布得知消息后哭笑不得,敢情让他俩当所长还为难他俩了?

    同时,吕布成立农科所,专业负责农作物和土地等农业技术的研究。

    徐光启任农科所所长,贾思勰任农科所副所长。

    ……

    193年5月,蓟县书院工期结束,正式竣工。

    蔡邕担任蓟县书院院长,王允担任文院院长,周侗担任武院院长,王越担任武院副院长,至于刘伯温、王猛、荀攸、贾诩等人,俱是在文院挂了个虚职,有闲暇时间便过去教书育人。

    选了个良辰吉日,蓟县书院挂便牌营业了。

    有锦衣卫传播消息,除去“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人,余者皆是了解到九原侯、骠骑将军吕布在蓟县开办书院的消息。

    不论出身、不问家世招生方式获得了百姓们的交口称赞,况且有蔡邕这样的大儒担任院长,许多寒门子弟纷纷去往了蓟县求学。

    但有赞美便会有诋毁,因为诋毁往往与赞美一同存在。

    吕布此举获得了寒门子弟的称赞,但却因此得罪了世家子弟。

    虽然蓟县书院的招生是寒门子弟和世家子弟兼收,但世家子弟大多都认为这些寒门子弟是“泥腿子”出身,不配和他们同堂求学。

    因此前去蓟县求学的多数都是寒门子弟,世家子弟十不占一,少的很是可怜。

    但吕布对此也早就有所预料,本来他没想招收太多的世家子弟,这群爷他侍候不起!

    许多世家大族都是冷眼旁观,纷纷等着看吕布的笑话。

    若是吕布知道了这些世家大族的想法,一定会对此嗤之以鼻。

    等着看老子的老话?那劳烦你们活的久一点,要不然老子担心你们看不到!

    吕布只是简单的在蓟县书院中的高台上讲了两句话,然后便回到了州牧府当中。

    坐在桌前,吕布百无聊赖的翻看着此番报名入学学子的花名册,很是无趣。

    看了半天也没看到什么中意之人,不过这也在情理当中,此时还在求学的后起之秀并不多,吕布能叫上命来的,无非就是卧龙凤雏和冢虎,幼麟就算了,一时半会他还上不了学,除非是吕布穿越所带来的蝴蝶效应让幼麟的出生时间提前了,要不然幼麟还得个几年才能出生。

    除去这几位,同年龄段闻名于世的人才,估计也就剩下周瑜了。

    对于周瑜,不少人都存在着误解,认为周瑜气量狭小,难成大业,最终居然被诸葛亮给活活气死了。

    但周瑜真的是这样一个性格么?实则不然,这都是罗贯中为了美化刘备和诸葛亮所使用的手法。

    正史中的周瑜风姿英发,心胸广阔,与气量狭小完全搭不上边。

    东吴老将程普,跟随孙坚南征北战多年,自以功高,便因此瞧不起年轻的周瑜。

    但周瑜并不与程普计较,反而是很尊敬程普,最终程普被周瑜所折服。

    事后程普说道:“与周公瑾交,如饮醇缪,不觉自醉。”

    到宋代时,世人还是很喜欢周瑜,这一点从苏轼的《念奴娇》一词中便可以看出。

    但到了元代以后,人们就逐渐对周瑜进行丑化,至到《三国演义》成书时,周瑜就完全成了另一个人了。

    遗憾的是,千百年之后,这两个人都成为了当时还默默无闻的诸葛亮的垫背人,周瑜成了心胸狭窄的代名词,而鲁肃则变成了一个老实得笨得出奇的人.

    周瑜一生征战,有着强烈的进取精神和横行天下的报负;

    周瑜少年得志,风度可人,议论英发,有口皆碑;

    周瑜文采超群,精于音乐,即使是酒后,仍能听出乐人演奏的音乐中的很细微的疏失。

    故此当时有谚曰:“曲有误,周郎顾。”

    历史上的周瑜,当然不是被诸葛亮气死的,也根本不存在“三气周瑜”的任何蛛丝马迹。

    若从周瑜与孔明二人在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以及他们俩在赤壁之战前后的政治地位、历史作用看,才华横溢、精明老到的周瑜,无论在哪方面来看都远远盖过了初出茅芦的孔明。

    至于周瑜是如何死的,暴病身亡是最符合历史真相的死法。

    周瑜年少体弱,十六岁时曾大病一场,周异为他请来宫中御医为其诊治,御医把脉后说周瑜以前读书用脑太甚,又染过风寒,久病不治,治不除根,日积月累病情愈发严重,后经救治,这才幸兔一死。

    210年冬,周瑜终因长年征战劳累过度,箭伤和旧病同时复发,救治无效,回天乏力,于巴丘病卒,年仅三十六岁。

    按照周瑜正常的岁数来看,这时候周瑜应该正是求学的阶段,若是周瑜能来蓟县书院读书,那可真是太好了!

    要知道,周瑜可不是一个谋士,而是能独当一面的领兵大将!

    虽然吕布所处的三国世界是演义和历史交汇的世界,对于周瑜的性格吕布也不是非常了解,但直觉告诉吕布,周瑜绝不会是个气量狭小的小心眼!

    用最简单的方法推断,若是周瑜真有那么不堪,以孙策眼里揉不得沙子的性格,又怎么会让周瑜手掌大权?

    要知道,江东虽然地盘不大,但人才可是不少,虽说未必能找到一个和周瑜比肩的,但找个差不多的,绝对不是什么太困难的事。

    看过花名册之后,吕布缓缓的叹了口气,希望周瑜能过来求学吧!

    虽说吕布手下各种类型的人才都已经有不少了,但人才这东西就和钱一样,只要脑子好点的,没有人会嫌多。

    吕布虽然不是很聪明,但也不至于达到没脑子的地步,这点事情还是能分清楚的。



第三百五十九章 登基前三两事
    193年7月,又到了召唤的日子,但吕布并未进行召唤,因为这段时间以来吕布就没消停过。

    蓟县皇宫竣工,需要吕布忙碌的事情有很多,吕布哪还有心思去进行召唤。

    虽然吕布无需事事亲力亲为,但有些事情只能吕布亲自去处置,别人做不了这个主。

    比如说皇宫的布置和规格,给各路诸侯发的请柬以及酒宴的规模,这些都得吕布拍板决定。

    其余的大臣,就算是跟随吕布多年的刘伯温和王猛,也是不敢替吕布做这个主。

    虽然吕布授权给了他们,但刘伯温等人的脑子,三个吕布绑在一起也比不过人家,这种不合规矩的事情,他们又怎么会去做。

    他们只会在自己职责之内的范围替吕布处置一些事物,绝不会有半点过格的举措。

    这样一来,吕布几乎忙的脚不沾地,哪里还有闲工夫去召唤。

    登基的日子已经定好了,虽然还有段时间,但吕布必须要打好提前量,此时便往出发请柬,以免路远的诸侯耽搁的行程。

    吕布心中也很清楚,此番扶持刘辩登基,势必会和长安的朝廷完全对立,董卓都得把吕布恨到了骨子里。

    但吕布对此也没什么好担心的,长安与蓟县隔了半个天下,一时半会董卓是打不过来的。
1...110111112113114...19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