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赵为王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熙檬父
当腹康、腹真父子带着一群墨家精英朝着赵丹跪倒效忠的时候,赵丹心中一点都不意外。
如果这些墨家人不愿意效忠的话,那么他们就会立刻被发配到赵国大同铁矿之中,并在监工们们的鞭子监督下永远渡过一生。
有一句话说得好,识时务者为俊杰。作为君王,赵丹从来都不会心慈手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是最基本的信条。
尤其是在发现了墨家手中竟然还有八牛弩这种堪称当世最强的大杀器之后,赵丹就根本没有想过要让这些墨家人离开自己的视线。
不顺服的就只能是敌人,在这个残酷无比的时代,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啊。
赵丹可不愿意哪天在战报之中看到自家的具装甲骑兵在八牛弩的密集攒射之下死得一片片的那天,他更希望看到赵国的八牛弩在战场之中大显神威,镇压所有不服。
不管怎么说,既然墨家臣服了,那么该有的仪式还是要有的。
就在墨家屈服的当天,赵丹就在王宫之内召开了一次小型的宴会,列席者并不是赵国的高官显贵,而是所有的华夏学宫诸子百家先生们。
赵丹笑容满面的举起了酒爵:“诸卿,让吾等一起庆祝墨家加入赵国,成为华夏学宫的一员!”
腹康慌忙站起,手捧酒爵一饮而尽,随后深深低头:“臣谢大王!”
根据惯例,在加入了华夏学宫之后,腹康这个墨家巨子就有了一个卿的爵位,属于正式的赵国臣子了。
理所当然的,墨家也就在华夏学宫之中拥有了一座讲堂,今后可以在学宫之中招收学子并讲课。
从此之后,赵丹所框定的那本《墨经正义》就将取代原先墨家的《墨子》成为墨家最高典籍。
如果墨家真的依照赵丹这本书上划定的道路走下去的话,将来他们就会彻底的变成一个理工学派,和什么思想理论之类的东西再无关联。
这正是赵丹所想要看到的事情。
诸子百家听起来固然是很好的,但前提是要能够促进赵国发展,促进华夏进步。
对赵国和未来华夏发展没有丝毫用处,甚至可能还会拖后腿的学派,留着干嘛?华夏学宫不养废物,未来的华夏大地更不需要这样的废物。
赵丹所熟知的历史已经证明了墨家并不适合去搞理论,只有理工才是墨家真正的出路。
根据历史的记载,墨家始祖墨子早就已经发现了小孔成像理论,也知道力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作用,还运用过共振的理论进行过守城实战。
这是好事啊,只要顺着这条路走下去,物理学的大门就会对整个墨家冉冉打开。
真正的光明大道啊。
只要踏上了这条道路,墨家才会成为真正的千年学问,甚至会盖过帝王的光芒,以后的未来可能就不会有什么物理学家,而只有墨学家!
对于墨家的加入,华夏学宫之中的其他诸子百家大部分都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唯有几个人的脸色非常的阴沉。
半个时辰之后,当晚宴结束时,赵丹回到了偏殿之中,随后很快就收到了有人请求觐见的消息。
赵丹叹了一口气,道:“且让祭酒和先生们进来吧。”
片刻之后,荀况带着几名白发老者走了进来,这几个家伙一个个都是身着儒袍头戴儒冠,一看就是不折不扣的儒家人。
“臣等见过大王!”
赵丹微笑着点了点头,道:“不知诸卿今夜求见,所为何事啊?”
说出这句话的时候,赵丹的心里其实是有些不高兴的。
一名儒家老者高声道:“大王,那墨家之人狼子野心,曾经助秦为孽,今又叛秦而赴赵,如此反复二心之徒,大王如何能够用之?臣请大王尽诛墨者,以肃清其毒!”
赵丹听完了这个老头的话,眉头一下子就皱了起来。
娘的,这儒墨之间的仇恨果然不是盖的,一上来就直接要杀人全家啊。
不过这说起来倒也并不让人意外,不然赵丹也不会特意在这里等着儒家学者们上门了。
儒家一直代表的是大贵族的利益,追求的都是成为统治阶级的代言人;而墨家思想一直都代表手工业者和平民,这种根本立场上的对立让两家之间水火不容。
而且墨家始祖墨翟曾经是一名儒家士子,后来因为看不惯儒家的种种思想才叛离儒家创立墨家,这无疑更加深了两家的仇恨。
所以墨家对儒家来说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叛徒弟子,门中败类。
这种门中败类自然是要让他早死早超生为上。
这就是为什么被儒家把持的稷下学宫之中虽然号称百家争鸣,但是却没有出现过墨家学者的原因。
老儒者一发言,其他几名儒者立刻纷纷开口附和。
“对,墨家必须受到惩处!”
“臣请大王下令诛杀墨家!”
“若是大王不将墨家尽除,那么臣只能向大王告老还乡了。”
赵丹看了几名群情激奋的老儒者一眼,心中颇为无语。
他娘的,做学问做傻了吧,还敢向寡人逼宫?
当年的齐国就靠这么一群嘴炮来当幕僚?也难怪齐国会霸业中衰了。
赵丹脸色淡然的将目光转向了荀况:“不知荀先生意下如何?”
荀况犹豫了一会,还是说道:“臣请大王将墨家尽数逐出赵国。”
从立场上来说,荀况其实相较于其他儒家学者来说还是比较温和的,并没有一定要将墨家给赶尽杀绝。
不过也就仅此而已了,毕竟荀况再怎么被人诟病是所谓的“儒皮法骨”,但是天下人都还是认为他是当今这个时代的儒家领袖。
所谓屁股决定立场,既然荀况的屁股是儒家这边的,就不可能不为儒家说话。
赵丹点了点头,道:“很好,诸卿的意见,寡人都知道了。来人啊!”
赵丹一挥手,突然一群人哗啦啦的就走了进来。
几名儒家学者不明所以的回头一看,才发现走进来的这些家伙也不是别人,就是刚刚还和自己一起在正殿喝酒的那些诸子百家学者,就连墨家巨子腹康也在其中。
不知为何,几名儒家学者的心中突然生出了几丝不安的念头。
不过事已至此,说什么都晚了。
等到所有人朝着赵丹见礼完毕之后,赵丹就开口了。
“之所以将诸卿都召回来,乃是因为刚刚发生了一件紧急的事情。”
赵丹伸出了手指头,在三名老儒者的身上一个个点过:“元先生、宋先生和陈先生自觉老迈,已经向寡人告老,寡人体谅三位,如今已经批准了。”
赵丹话音一落,偏殿之中顿时就响起了一阵惊呼,随后便是一片窃窃私语。
被赵丹点中的三位儒家学者更是脸色剧变,身体颤抖不已,一时之间说不出话来。
荀况也同样是脸色大变,下意识的就想要替自家人求情:“大王……”
“荀卿不必多说了。”赵丹摆了摆手,打断了荀况的话,然后缓缓说道:“寡人最近听说荀卿一方面要管理学宫杂务,一方面又要教授学子,的确是过于劳累了,公孙卿何在?”
一名身材瘦削、满头白发的老者越众而出:“臣公孙龙在此!”
“环卿何在?”
又一名头戴道冠的老者越众而出:“臣环渊在此。”
赵丹看了一眼公孙龙和环渊,十分平静的说道:“公孙卿、环卿,汝二人今日起便为华夏学宫左右祭酒,负责辅助荀卿处理事务。记得要多多分担一下荀卿身上的压力,明白了吗?”
公孙龙和环渊闻言大喜,同时朝着赵丹行礼:“臣谢大王!”
殿中的窃窃私语之声越发的大了。
公孙龙乃是名家大能,环渊则是道家、或者说是黄老学派的领袖,赵丹如此明显的支持两人分权,显然就是要针对现在主掌华夏学宫的儒家。
荀况看着面前的情形,脸色变得更加的苍白了。
赵丹深深的看了一眼荀况,道:“荀卿,华夏学宫乃是学问之地,寡人不希望参杂其他乱七八糟的东西进去。好了,寡人今天有些累了,诸卿且都退下吧。”
荀况动了动嘴,最终还是轻叹了一声,躬身对着赵丹应道:“喏!”
看着众学者离去的身影,赵丹也忍不住轻轻的哼了一声:“好一个儒家,这都还没有成气候呢,就想骑到寡人的头上来了!”
仔细一想的话,儒家士大夫喜欢和皇帝争权,这好像还真是骨子里与生俱来的东西。
权力这种东西,其实分享也没什么,毕竟国君是不可能独占所有权力的。
但问题在于,现在的儒家有什么资格和赵丹讲条件,有什么资格来要挟赵丹,利用赵丹的权力去诛杀墨家?
而且赵丹早就听说了在华夏学宫之中儒家利用荀况出任大祭酒的机会几乎全盘把持了学宫之中的权力,对其他诸子百家都是有意无意的进行着打压。
这怎么行?
今天赵丹就是想要给儒家一个教训,让他们知道在赵国的地盘上寡人说的才算!
如果儒家还不识抬举,赵丹一点都不介意将如今华夏学宫之中的儒家士子统统清除出去。
如今的赵国如日中天乃是天下第一强国,但现在的儒家虽然也算显赫,却并不是后世宋明两朝那种遍布朝野甚至连皇帝都不得不为之让步的参天大树,只是抱在赵国这根大腿上的诸多腿毛罢了。
不服你就走啊,多的是人想要来抱寡人的大腿。
寡人要搞华夏学宫,为的可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是为了让你们儒家去搞什么一言堂,更不是为了让你们儒家排除异己的。
这儒家呀,就是欠调教!
在将儒家狠狠的调教了一番之后,赵丹的心情很不错,非常不错。
在经历了今天这些事情之后,儒家是肯定会产生一些转变的。
至于到底会走向何方,赵丹觉得自己暂时只需要静观其效就好了。
战国赵为王 第五百九十六章 选择目标(第一更)
又一个好消息传回了邯郸。
或许是因为秦国的败北实在太快,虽然早就已经屯兵贺兰山脉,但是月氏人始终没有东进,并在秋季到来之后选择了撤军。
对于这个消息,赵丹也是长长的出了一口气。赵国为了应对月氏人的入侵可是从北方五郡之中调集了大批兵马,现在总算是都可以解散了。
接下来工作的重点,就是一年一度的上计了。
上计结束之后就是元旦,随之而来的便是冬天。
当又一个春天到来的时候,战争的脚步也就慢慢临近了。
当春天的第一次会议之中,赵丹开始提出了一个问题。
接下来的目标,应该是谁?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战争,说实话有时候也会让赵丹觉得有些厌烦和疲惫。
但是在这个凭借着外交根本无法让其他国家被赵国和平吞并的情况下,战争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但正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不断的扩张领土和削弱其他诸国的国力,才能够更好更快的达成赵丹那一统天下的目标。
围绕着赵丹提出来的问题,赵国的重臣们展开了非常激烈的讨论。
廉颇率先开口对着赵丹说道:“大王,以臣看来,应当继续攻伐齐国。齐国去年从燕国手中夺回了之前割让的土地,又曾经一度占领了楚国淮北大批地区,和燕、楚两国之间仇怨难解。故此大王只需要联合燕、楚两国攻齐,必定能够事半功倍。”
对于廉颇的观点,赵胜显然并不同意,只见这位赵国相邦开口道:“武信君此言差矣,燕国去年拒绝了大王的要求攻击了齐国,在伐楚一战中拖了赵国的后腿,故此燕国人不足信也。楚国去年方才割让大片领土与我赵国,想必楚王元亦不愿一同出兵。如此一来,伐齐之事并没有这么简单。”
廉颇哼了一声,道:“即便没有燕楚两国,单凭赵国之力,亦足以破齐!”
赵胜点了点头,笑道:“武信君所言极是。但是还请武信君莫要忘了,如今赵国为天下最强,凡其他六国者虽表面臣服,实际上皆为我赵国之仇敌也。若是轻率出击的话,恐怕会引来六国的联合反弹,反而会坏事。”
听到这里,赵丹突然开口道:“平原君此言有理。”
在赵丹看来,现在的赵国无疑已经是史上最强的赵国,但同时赵国的处境其实也是史上最微妙的。
到了赵国这个地步,什么盟约其实都已经是靠不上的东西了,只需要一个契机,那么六国伐赵随时都有可能出现。
怎么样才能够克制这种六国伐赵的局面呢?赵丹心中的答案就是不要同时和其他六个国家站在对立面上。
所以赵丹一直很注重外交,几乎每一次战争都会联合两到三个国家一同出击。
以赵国现在的国力来看,只需要有两个国家和赵国并肩作战,那么赵国基本上就是非常安全的了。
赵丹对着面前的几名赵国重臣说道:“每一次战争都必须要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盟友,这是寡人的底线。假如没有这么多盟友的话,那么除非其他几个国家陷入相互攻伐之中,不然的话寡人是不会轻易发动战争的。好了,诸卿还有其他意见吗?”
众臣们沉思不语。
过了片刻之后,赵胜才打破了沉默,开口道:“大王,不如派兵攻伐秦国。秦国去年在和赵国的战争之中损失惨重,如今国力大衰,正是趁势攻伐秦国之良机也。”
赵胜的话一说出来,赵豹和庞煖立刻就表示了认同。
但虞信显然并不同意赵胜的意见,只见虞信说道:“平原君此言差矣。若是想要攻伐秦国,那么河东郡就必须要为大军供粮。但是河东郡在去年的战争中遭到了重创,去岁收成严重不足,全靠国库运粮方才度过了危机,如此一来如何为大军供粮?”
相邦赵胜想了想,道:“可以从晋阳调拨粮食。”
虞信摇头道:“晋阳这两年来一直都要供给粮食给河套、朔方两郡,压力其实不小。虽然如今晋阳的库房之中仍旧有十万石左右的粮食存储,但是这十万石粮食对于大军的攻伐是远远不够的。若是从邯郸运粮的话,必须要经过上党、河东然后才能运到关中前线,路途遥远耗费严重,实在并非良策。”
赵丹听到这里也不由得微微颔首,虞信说的话的确是挺有道理的,看来只能够等到河东郡恢复粮食产量之后再准备对秦国发动攻势了。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虽然暂缓两三年会让秦国同样也缓过气来,但赵国也因此有了恢复河东郡以及趁机攻略东方的机会,并不亏。
最重要的,其实还是白起这个家伙。
白起不死,赵丹实在是不能够放心大胆的进攻秦国。
毕竟这可是一个真正意义上能够创造奇迹的男人,赵丹可一点都不希望自己的赵国成为白起又一个战争奇迹的垫脚石。
赵丹道:“好吧,既然这样的话,那么攻伐秦国这件事情也暂时先放在一旁。虞卿,汝可有什么意见?”
说实话,赵丹是很不喜欢那种只知道否定别人的意见,但是从来不知道提出任何解决办法的人。
当臣子就是要你来出主意的,不是让你来和别的臣子放嘴炮的,说一千句话也不如出一个主意更加靠谱。
好在作为赵丹的心腹臣子,虞信显然早就已经知晓了赵丹的这种性格,当下便不急不忙的开口道:“大王,以臣之见,不如讨伐燕国。”
“燕国?”赵丹脸上露出了意外的表情,过了好一会才道:“这又是为何?”
说实话,虽然赵丹对于燕国在上一次伐楚之战中拖后腿的行径非常的不满,但是赵丹还真就没有考虑过要去攻击燕国。
燕国这个国家地处边陲,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战略意义都算不上重要,所以赵丹心中对燕国的攻伐需求并不是非常迫切。
除此之外,燕国只有齐国和赵国两个邻国,在其他国家肯定不会参与到伐燕之战的前提下,就算是赵国和齐国组成联军伐燕,那也不符合赵丹“每场战争必须有两个盟友”的思路。
虞信清了清嗓子,道:“大王,臣以为如今攻伐燕国,正是赵国之绝佳良机也。”
“齐国去岁因为燕国而错失了楚国大片淮北地,齐王建对此毕竟引以为恨,若是大王遣使前往齐国,那么齐王建是一定会同意和大王一同攻伐燕国的。只消赵齐两国共同攻伐燕国,那么燕国必败无疑。”
赵胜显然对于虞信刚刚的拆台非常的不满,所以这个时候立刻就开口道:“虞卿,若是攻伐燕国之时其余四国趁机伐赵,又该如何?”
赵胜此言一出,其他几名赵国重臣就纷纷点头,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虞信显然对此早有准备,闻言立刻笑道:“平原君此言有理,邯郸位于中原而燕国位于东北,若是大军出发攻伐燕国,那么中原腹地的邯郸的确有被偷袭的危险。所以以吾之见,在攻伐燕国之前,应当要给中原诸国找一些事情做。”
“找一些事情?”殿中群臣面面相觑,脸上都带着不解的神色。
虞信将脸转向了赵丹,对着赵丹说道:“大王,臣记得在去年的时候,大王曾经允诺过韩王和魏王,允许他们自由进攻楚国,不知可有此事?”
赵丹点头道:“确有此事,难道虞卿想要说服韩魏两国攻楚?”
虞信笑道:“大王果然慧眼,臣正有此意。楚国去年都城被攻克,大片领土被夺,正是最虚弱之际。若是韩魏两国联手出兵攻伐楚国,胜算必定是相当大的,所以韩王和魏王应当会同意联手伐楚。只要韩魏楚三国之间开战,那么大王便可以放心联合齐国北上攻伐燕国了。”
一旁的庞煖插嘴道:“虞卿难道忘了楚国还有秦国这么一个盟友,若是楚国被韩魏两国攻伐,秦国想必也不会袖手旁观吧?”
虞信道:“庞卿的担忧是有道理的。但庞卿不要忘了秦国去年同样遭受了重创,对于救援楚国这件事情,秦国人很有可能是有心无力的。更何况若是秦国也加入了战团,那其实对于我赵国而言反而更加是一件好事。”
赵丹听了虞信的这番话之后一想,觉得似乎还真是那么一回事。
只要韩魏秦楚卷入四国大混战之中,赵国自然也就可以放心北上而无后患之忧了。
于是赵丹也不再犹豫,很快就拍板作出了决定。
“虞卿此言,深得寡人之心。郑卿,汝速速安排使者前往燕国、齐国、韩国和魏国一行,将虞卿方才所说的都给落实下去!”
赵国大行人郑朱躬身道:“喏!”
赵丹顿了一顿,随后道:“至于这攻伐燕国的主将人选……”
赵丹一边说着,一边视线在廉颇和庞煖的身上先后掠过,显然有些犹豫。
但很快赵丹就作出了决定:“此次伐燕便以庞煖为主将,李牧为副将,等到一切准备就绪之后率十五万军队北上攻伐燕国!”
廉颇的脸上立刻就露出了不满的神情,正打算开口说话,一旁的虞信及时的丢了一个眼色过来,老将军咬了咬牙,闭上了嘴巴。
片刻之中,几名重臣纷纷离开了龙台正殿,廉颇刻意放缓了脚步,等到虞信走上来并肩而行之后才道:“虞卿方才为何要阻止于吾?”
现在的布衣派虽然说名义上是以廉颇为首,但是虞信作为一个智囊型人物,很多时候说话的分量也是非常重的。
虞信摸了摸颌下的胡须,对着廉颇笑道:“大将军去年已经攻伐过楚国,今年休息休息也未尝不可。”
“休息?”廉颇摇了摇头,道:“若是可以的话,吾还真希望能够年年出征!”
这位老将军显然和白起一样,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战争狂人。
虞信叹了一口气,道:“大将军还没有看出来吗?若是大将军一直领兵的话,那么别说是庞煖了,恐怕就连剧辛、李牧乃至于乐乘等人都会对大将军产生怨言。所以这一次大王不让大将军领兵,既是从平衡的角度考虑,同时也是为了安抚其他军中大将之心啊。”
廉颇听了虞信的话之后沉思了一会,这才点头道:“听汝这么一说,大王这次不让吾出征,倒还是为了吾好了?”
虞信笑道:“这是自然。大将军稍安勿躁,想那庞煖纵使击败一个燕国,以燕国之弱其实也算不上多么大的功劳。更何况这次庞煖去征伐了燕国,那么下一次真正大战来临之时他就更没有理由和大将军争夺主将之位了!”
虞信这一番分析让廉颇不爽的神情彻底的消失,脸上露出了笑容:“既然如此,那么吾就在邯郸静候他庞煖的捷报好了!”
战国赵为王 第五百九十七章 合纵连横(第二更)
燕国,蓟都。
燕太后坐在上首,一双纤纤玉手之中捧着赵国使者刚刚送上来的书信,俏脸之上满是寒霜。
“岂有此理,赵王这也太过分了!”虽然竭力想要按捺住心中的愤怒,但是到了最后燕太后还是没有忍住,直接对着面前的赵国使者发起了火。
赵国使者微微一笑,朝着燕太后十分恭敬的说道:“回太后,此乃吾王之决定,太后还是遵从为好。”
“遵从?”燕太后冷笑一声,道:“就赵王这条件,如何能够让人遵从?”
一旁的乐间同样开口道:“太后所言不错,赵王之条件,实在是太过分了!”
赵丹开出的是什么样的条件呢?
其实赵丹开出来的条件很简单,那就是想要燕国的一座城市来作为燕国在上一场战争之中突然背盟攻击齐国,拖了赵国后腿的赔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