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敛财人生[综]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林木儿
白菜萝卜才五厘一斤。土豆贵些,三分一斤。
连着豆腐,还有肉,都买了。这天,也放不坏。
后面排队的都有意见了,你们一次性买空了,后面的人还怎么买?
印昆找了好几辆人力三轮,才把这些东西给拉回去。
觉得家里一下子就丰盛了起来。以前一大家子吃老爷子的,现在都各自有了供应,其实日子也没想象的那般难熬。
印薇从ha尔滨回来,还带了半袋子黄豆。本来打算磨豆浆的,林雨桐说是订了牛奶,于是,这黄豆就干脆发豆芽。
菜就那么几种,豆芽可是难买到的好菜。
晚上吃的打卤面,鸡蛋卤子,炒了豆腐,醋溜了白菜,用土豆炖了熏鸡。
这才觉出吃‘商品粮’的好处来。
到了年跟前,京城的气氛好似有些紧张。经常有人在广场帖大字报。
隔几天,就有民警上门,叫大家提高警惕,不要收留外地人口。或者是盘问有没有见到过行迹可疑的人。
敌特肯定是有,但是一般人见到并认出来的几率不大。
过了两天,好似一个小伙子被胡同里的大妈举报了,说是行动可疑。
原来那小伙子好容易弄到一本手抄书,捂在大衣里怕人看见,可这孩子老实,越是害怕越是紧张,越显得鬼鬼祟祟。不过是将书抱在怀里,弯着腰走,就被人举报了。后来,批评了一顿,禁|书没收了。才算完事。
这就是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这时候没什么小偷小摸。一旦发现,只要一声吼。大家一拥而上。拳脚无眼,法不责众,打出个好歹来真没事。这样的坏分子根本就没有藏身之地。
如今印家情况特殊,家里的人都属于无业。所以,人家民警同志,就来的比较勤一些。这一家子,都属于要特别注意的人员。
林雨桐有时候出门,买点油盐酱醋,好似那些大妈们都总是盯着自己看。
后来她发现,不是自己多心,而是真的有人盯着自己。全都是自发的。
这种感觉,真是……很特别。
但即使这种情况下,在进入腊月的时候,四爷还是弄回了三辆自行车来。
凤凰,永久,飞鸽。
三辆车,三个牌子。
这车子都是二八的大车子,结实耐用。
印昆就道:“我还想着,找以前的哥们弄几辆自行车呢,你倒是先弄回来了。咱们家以前的车子,那也是八成新的,现在也不知道便宜哪个孙子了?”
印臻本身是会骑自行车的,所以四爷试了一圈,就能骑稳了。他骑在车上,一只脚踩着脚踏,一只脚支在地上,对林雨桐道,“上来!”
林雨桐觉得非常有喜感,一屁股就坐在后座上,伸手拉着他身后的衣襟。然后两人骑着自行车,在小胡同里穿梭。
风吹在脸上是冷的,但是心怎么就跟要飞起来一样呢。
郭永红对印薇说,“走!媳妇,咱们也遛一遛。”
“拉倒吧。”印薇白了一眼,“怪难为情的。”
孩子们已经能坐起来了。脾性也一点一点的露出来。
雨生是比较霸道,玩具得全都扒拉在自己怀里。震生总是趁着雨生玩的高兴,不注意的时候拿一个,夜生可不会这么客气,总是伸着胳膊想抢。
然后就听那床上,‘咚’一下,‘咚’一下的,就没有消停的时候。
肯定是一个把一个扑到了。坐在那里都跟个不倒翁似的,来回的晃悠。再加上你拉我扯,脑袋撞在床板上,响亮着呢。
现在家里可别想安静,他们嘴上学会‘哦’了,你一声我一声,吵的人头疼。而且,他们不光自己‘哦’,还对着大人‘哦’,就跟打招呼一样,你不回应都不行。
林雨桐把他们放在床里面,想睡一会。可哪怕人都迷糊着,嘴上也得跟他们应和着。
这一天,印昆回来,自行车后座上放着两只纸箱子。打开一看,才知道里面是一箱子鸡蛋,一箱子冻梨。
孩子们快家辅食了,一天一个鸡蛋羹肯定得有。
“先给孩子们吃着吧。”印昆说的轻描淡写。
林雨桐一看自行车上的泥,就知道这是去乡下淘换的。
乡下人弄到票不容易。尤其是那些要嫁闺女的,娶媳妇的。这布票凑起来还不够一件新衣服怎么办?总得弄床新被子吧。被单床单,没有票都不行。有时候十几家人凑一块,才勉强能办个喜事。
但城里很多人家,穿的都是工服,布料这不就省下了。但想要用布票换其他的,比如多买点吃点,副食品什么的,却兑换不了。
印昆大概干的就是这个营生。子城里农村之间,来回赚个差价。





敛财人生[综] 第319章 那个年月(48)
那个年月(48)
将冻梨泡在大盆子里解冻以后,咬破一点皮,吸里面凉凉的汁水,觉得真是美味。
印薇不能吃这寒凉的东西,怕自己嘴馋,就躲出去了。
印昆的事,瞒着老爷子。老爷子最近,都在写材料。也没什么精力管他们在干什么。而且,很多像他们这样的子弟,都回京城了。狐朋狗友钻在一块,各自都有各自的门路。所以找点吃的,也不算什么稀罕事。
但叫林雨桐说,跟印昆相似的人,还真是不多。大家对以后没有什么概念。就那么混着。印昆呢,好似真的在农村打磨出来了。不管啥时候,认为把自己的肚子填饱了才是第一位的。他赚的也就是个辛苦钱。骑着自行车下乡,费劲着呢。
晚上,印昆跟四爷,还有郭永红在外间喝酒。林雨桐给炸了一盘子花生米,凉拌了白菜心,将粉皮也凉拌了。就算是下酒菜了。
印昆就道:“我在乡下自由散漫惯了,进国企的厂子,朝九晚五,还真是干不来。再说了,这些年,什么都耽搁了。厂子里,会技术的人才最吃香,我这样进去要么是苦力,要么是打杂。一个月混上三瓜两枣,肯定不行啊。我先这么折腾着吧。看看往后的形式再说。”然后他就问四爷,“你呢?你恐怕也没闲着。光是那些细粮,自行车,牛奶,家里的熏肉,就证明你没闲着。”
四爷就笑道,“我这边三个孩子要养活呢,能闲着吗?”
印昆就点头,问道:“你有你的路子,我也不问。你能不能打听,谁手里还有黄金?有人要换。”
林雨桐心里一跳,自家有有啊。多的是!全都是金砖,金条。以前攒着的,基本就没用过。她轻轻的咳嗽了一声。
四爷就明白了什么意思了,他点点头,“也不是弄不来。怎么?谁要这个?”
印昆低声道:“……有人想从南边……去香港……”
偷、渡?
四爷看了印昆一眼,“……这人把稳吗?带外钞岂不是更方便?”
印昆白了一眼,“这到了海上,谁能说清会遇上什么?泡了水,什么都没了。这黄金多实在啊。缝在裤腰带上,到了地方再去兑换。方便。再说了,现在的外汇监管多严。谁能轻易换到。”
四爷点点头,“我能弄来,至于要跟他换什么,二哥看着办。你要多少,提前告诉我一声就行。三天内,一定能换到。”
郭永红就小声问,“这能开口换黄金,就说明他手里攥着的人脉多啊。有这本事,在哪里过不好,跑到……那边……干什么去?遭罪。”
印昆笑道:“一个人一个想法。谁说的清呢?”
等这场酒散了,林雨桐才问四爷,“靠谱吗?”
四爷点点头,“人家也不一定是真的去那边。不过是趁着手里还有点权、力,看着势头不对了,赶紧换点实在的东西。姐夫那人老实,二哥怕他说漏嘴。你也不想想,不管多紧俏的东西都能搞来,这来头就不小。跑到那边去,家里不得跟着遭罪吗?所以,这事稳妥。南边确实有跑出去的,但那京城里这些少爷们,没胆子冒这样的风险。”
原来如此。
四爷和印昆忙忙叨叨的,但家里是真的慢慢的什么都不缺了。
门口的站岗的小伙子还在。好像就是个摆设。也没见起什么作用。当值的时候,给人家东西人家是不要的。但要是换岗的时候,塞俩鸡蛋什么,他们也不拒绝。
都到了腊月二十三,大门被敲响了。
印辰回家过年了。
一身军装,显得特别的干练。
林雨桐打了招呼,就在厨房做饭。印薇也急着跟印辰说话去了,郭永红更是亲密战友。
就剩自己,不做饭怎么办啊?
送客的饺子落地的面。
肉臊子面,吃起来也香喷喷的。
吃饭的时候,就听印辰笑道:“……过了年,得直接去学校报到。”
原来是被推荐上了军校。这是喜事。
印长天就催促道:“如今,情况能好点。你们也抓紧点个人的事。都老大不小了。印辰啊,这有了稳定的家庭,对你是有好处的。这是成熟,稳重的标志了。因为我的问题,耽搁了你们的婚事。像是小林这样,不怕牵连的姑娘少。但好姑娘还多的是!如今,情况逐渐明朗,你们还是要抓紧的。”
印辰点头,“我那边,已经有对象了,等军校毕业,就结婚。她也是军人家庭出身,是文工团的。过年的时候,会过来拜访。”
印长天点点头,“那就好!那就好。”然后看向印昆,“你小子呢?”
印昆三两口就将饭扒拉到嘴里,“饱了!我进去看看我大侄女醒了没?”
说着,就颠了。
完全不接这个话茬。
过年了,十年来的第一个团圆年。再加上印昆来回的折腾,竟然叫家里鸡鸭鱼肉都不缺了。还弄了十多斤羊肉来,说是要涮锅子。几斤牛肉,全剁成了饺子馅。
年三十晚上,大圆桌坐的满满的。觥筹交错。
印长天浑身都舒坦,“再过几年,这家里一桌就不够了。再添几个孩子。那就更热闹了。”
酒喝得半醉,一个个的都呜呜的哭开了。
这十年的滋味,不说也罢。
大年初一,印辰的对象来拜访了。
手里提着两斤苹果,两个罐头,一盒麦乳精。
首先这姑娘是挺高挑的。但是在这个家里,高挑并不显眼。林雨桐自己都一米七,印薇也不相上下。所以,这个优点体现不出来。
其次是气质。但是很抱歉。有当过皇后的人在一边对比,她也不十分显眼。
如果要说这个人有什么特殊的地方的话,那就是只要打眼一看,就会发现,这是一个特别讲究的人。
比如,在别人家做客,洗完手,要用她自己的手帕擦手。然后,从兜里掏出雪花膏,细致的抹在手上。
这在后世,是十分常见的。姑娘家常带着纸巾,护手霜,一点也不稀奇。要真是一点都不讲究,还会有人劝你讲究点。要早早的学会保养。
像是这样在文工团的演员,保养就是他们的一项工作。
林雨桐觉得这很正常,但别人却觉得这样的人不够朴素。
好似印辰都是第一次发现这姑娘还有这么多的讲究一般。林雨桐就发现自从这姑娘进门,印辰一共皱了七次眉头。
到了饭点,林雨桐要去做饭。这姑娘倒是起身,客气的道:“要不要我帮忙。”
“不用。第一次上门,只管坐着。”林雨桐赶紧拦了。洗个手都这么讲究,平时肯定不下厨的。烟熏火燎的对皮肤也不好。
在厨房里,印薇就小声道:“太讲究了。”
林雨桐点点头。自己和印薇都是受过苦的,知道苦的滋味是什么样的。现在九成九的知青,还在受这样的苦。
这个姑娘一看,就是家里没被波及的。被保护的很好的娇娇女。
其实在什么时候,都不缺这样的姑娘。
本身不坏,但就是总让人觉得格格不入。
没有这十年的苦难,总归少了点共同的东西。
就是觉得,家里一掺和上这么个人,就马上有些不自在。
吃饭的时候,林雨桐发现,人家姑娘不止一次的捂鼻子。这是嫌弃自家孩子了。
养过孩子的人都知道,在冬天和下雨天,屋里的味道是会有一些的。尤其是用尿布的孩子,更是避免不了。
家里除了定期的换气,什么清洁空气的东西都不能用。有些孩子闻了会吐奶的。
所以,林雨桐特别的尴尬。
这种感觉真的让人觉得有点难受。
但是,又不得不说,这姑娘是个没心眼的人,要不然,不会做的这么明显。
印辰的脸都青了。这姑娘是团长介绍的。也是她主动追求自己的。
见过四次面。觉得还算文静,他才考虑要结婚的。但要是跟家里不合,这可怎么办?
他明显感觉到了父亲不高兴了。
父亲住过牛棚,冬天还得出粪。什么脏活累活没干过。孩子身上,这一点点味道,真的难闻吗?奶香味,带点奶腥气,真的无法忍受到要捂着鼻子才能吃进去饭的程度吗?
自家这侄子侄女伺候的精心着呢。谁家养孩子都难养的这么仔细。
饭桌上,跟以往的热闹不同。都没人说话。
人家都捂着鼻子了,想必是觉得恶心,吃不下吧。也没人让着她吃菜。
印薇黑着脸,端着碗给孩子喂蛋羹去了。林雨桐要去,印薇不让,“吃你的饭去。换着来。”
等送走这姑娘了,林雨桐听见老爷子对印辰道:“你的事,我也不管。只是以后……你们不管在哪,都单过吧。老子看着别扭。”
晚上把孩子抱回去,林雨桐还在孩子身上闻了闻。小孩子身上肯定有奶腥味的。这谁家孩子身上都有的好吧。
“我们才不臭呢!”林雨桐把三个孩子塞进被窝了,喃喃的道。
四爷无奈的道,“你怎么还吃心了?”
“那倒没有。”林雨桐摇摇头,“生活习惯的问题。人家觉得咱们是乡下的土包子,浑身都沾着土腥味。”




敛财人生[综] 第320章 那个年月(49)三更
那个年月(39)
林雨桐说完,自己都笑了。
“言不由衷就言不由衷吧。是你看不上人家了吧?”四爷揭穿她。
林雨桐就笑,“个人的生活习惯,这不能成为不喜欢人家的理由。但是,你总得学会一点掩饰,学会一点照顾别人的感受吧。别这么直愣愣的,人都得罪光了。算了,反正她们在部队上,跟咱们碰面的时间能有多少呢?”
只是妯娌,又不是婆婆,不好相处就不相处呗。
以前二十多个妯娌,相处的也还都不错。这方面咱业务熟练。没事!
初二得回娘家。天上又飘起了雪花,还是没带孩子,太冷了。
家里林大嫂早就忙开了,招待姑爷。林妈却不见,据说还上班着,过会才回来。
姑爷们都来了,连林二姐的对象都带来了。
这小伙子家是西北农村的。带着一副眼镜,看上去斯斯文文的。
林大嫂小声跟林雨桐念叨这位二姐夫:“老家三个姐姐,两个妹妹。这一根独苗。我估计,你二姐这,光是将来跟公公婆婆相处,就够有难度的。”
林雨亭在下面看着火,小声道:“就二姐那狗怂脾气,不定还怎么闹腾呢。人家就这一个儿子,伺候老人天经地义。就二姐那样的,给点钱可以,但是接到身边照顾,估计难。”
林雨桐扭头往里间看了一眼,见这个准二姐夫斯文,但瞧着也不像是心眼多的人。可越是老实的人,往往越有自己的坚持。看来以后有的磨了。
大姐端了洗好的菜进来,叫林雨桐在一边坐了,“你别搭手了,人多也转不开。”
紧跟着,后面进来一个走路还带着晃的小姑娘。
“到小姨这里来。”林雨桐拿了糖塞给她,又拿了五块钱,装到孩子的衣服兜里。
林大姐吓了一跳,“你怎么给孩子这么多钱,可不能这么给……”说着,朝里面看了一眼,像是怕四爷知道自己败家似得。“丹丹,还给小姨。”
小姑娘可知道远近了,蹭蹭蹭跑到里间塞给他爸。
一屋子人都笑了起来。
林雨亭是个唯恐天下不乱的,大声喊道,“小伟,你看你小姑给丹丹什么了?再不进来就没你的份了?”
小伟是大哥家的小子,刚学会放炮仗。正满院子跟着别的孩子放鞭炮玩呢。
这时候的小孩,能玩的东西十分有限。放鞭炮,是孩子最期盼的。
这个年代的炮仗小的很,给孩子玩的就是一种叫做小鞭儿的鞭炮。是散装的,一挂二百个。两毛五分一挂。这时候的人给孩子压岁钱,都是五分一毛的,有些家长看的松了,孩子们就赶紧去买了鞭炮,花完了事。
还有那些哑炮,如果没响,他们就把小鞭炮从中间折断,然后将火药倒在地上,再点燃,看呲花玩。
淘气的小子,就拿着点燃的炮仗往小姑娘身上扔。这种鞭炮不会炸伤人,但也能烧坏衣服。不等过大年初一,孩子们身上就会烧出一两个洞来。回家少不了一顿胖揍。手巧的妈妈,就给孩子的破损的衣服上绣上朵小花,尽管只是一朵小花的轮廓,几针就能绣好。但也是孩子们相互炫耀的资本。
小伟听见喊声,马上就跑了进来。手里还拿着一个小木棍,木棍前面有烧过的痕迹。这是给孩子放炮用的。木棍烧着,带着火星子,一时半会也灭不了。这时候的火柴两分钱一盒,家里还真是舍不得叫孩子这么糟践。再说了,也没用木棍安全方便。
林大嫂看木棍是灭的,就瞪眼,“你是不是把木棍戳在奶奶的新门帘上了。”
刚才进屋的时候,用木棍支着帘子进来的。
小伟摇摇头,还没说话,就听见林二姐的声音,“小伟啊,你仔细你的皮!昨晚刚烧了我的裤子,今儿就烧你奶奶的门帘。”
说着,就见林二姐掀帘子进来,手里端着盆,放着馒头。应该是去厂里的食堂买馒头了。大过年的,厂里也还有没能回家的人。林妈就在食堂照常上班呢。
小伟吐吐舌头,将棍子扔给林雨亭,“小叔,再给我烧上。”然后迅速朝林雨桐伸手,“小姑,我的。”
那小手脏的,还带着火药味。林雨桐拽着给洗了手,才塞了一把糖给他。给了他五块钱,“拿好,别丢了。”
小伟一见,火棍也不要了,就忙窜出去。
林大嫂在屋里喊,“林小伟,你要是敢把那钱花了,回来小心我揭你的皮。”
外面只有越跑越远的脚步声,好似害怕他妈逮住他。
“猴精猴精的。”林二姐将馒头放在桌上,去灶膛前烤火。
别管孩子多野,一到吃饭的时候,准点就回来。
里外支了两桌,才算坐下。
林大嫂问林小伟,“钱呢?”五块钱真不是小数目。
林小伟眨巴眼睛,“给我爷爷了。”
林大哥在里面就解释道:“钱给了咱爸,咱爸肯定还是花在这小子身上。给了他妈妈,他知道,再想要出来花就难呢。”
孩子总是有孩子的小心思,但这样的成长,总是叫大人好笑又好气。
两人从林家拜年回来,家里就添了一样新玩意——电视机。
这时候的电视机也有彩色的。但这个是黑白的。
因为边框的比例,林雨桐也一时看不出来这究竟是九寸的,还是十二寸的。
总之,就是很小就对了。
这时候,还没有中央电视台。全国唯一一家电视台,叫北京电视台。是中央电视台的前身。
就连新闻联播都还只是雏形。天气预报也没有。
一周播放八次节目,每天晚上,再加上周天上午。
其他的都没有了。
只有这么点大的屏幕,摆在屋里,一家人围着看,其实谁也看不清楚,就是看个影子,然后听个声音。
但是一家子还都挺高兴。
电视上一说话,三个孩子就‘哦’个不停。也不知道在说些什么。
电视节目除了一些新闻,就是播放老电影。
但这已经足够叫人喜欢了。
“在家里就能看,比去电影院舒服多了。”印薇是这么说的。
林雨桐对这个不感兴趣,但自家的孩子还看的挺起劲,什么也看不懂,就是乐意瞅着。
过了年,最可喜的事,是门口没有站岗的了。
自由又更进了一步。
印辰去了军校。郭永红也上班了。印昆几乎忙的不见人影。但家里还真是觉得没有再缺过什么。不说罐头什么的,家里存了不少。像是把人家罐头厂打劫了一样。就是新鲜的水果,家里也没缺。
苹果,橘子。这一天竟然搬了大半箱子猕猴桃回来。
“压成汁水给孩子喝。”他把东西扔下,又要跑了。
老爷子就喊住他:“这听说不少教育系统的被请上了玉泉山,你好歹把你的课本捡起来吧。整天瞎跑什么呢?”
印昆皱眉,“您饶了我吧。我都多少年没看过书了。再说,那两年上学那能叫上学?真是什么都没学到。捡不起来了。”
“那要不你当兵去,要不听我的安排,进厂子去。这么胡混像个什么样子。”老爷子终于看不下去了。实在是太嚣张,想装作看不见都不行。
“我都多大了?当兵人家能要我吗?就别让我去祸害人、民军、队了。”印昆边说,边往后退,“您这次可别拦我,我得给我大侄女大侄子弄学步车去。这可是您亲亲孙子。您忍心摔着孩子啊。”
1...159160161162163...12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