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新海月1
经济上满足了条件,接下来就要看人口组成了。为了保证长治久安,拥有神圣罗马帝国国籍人数,不得低于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
这个限制,对奥属非洲殖民地来说不算啥。当地基本上都是本土移民占主导,其次是来自北德意志地区的移民,来自欧洲其它地区的移民数量并不多。
这些人想要获得国籍很简单,都是开了后门的。只要没有犯罪记录,思想道德水平足够就不是问题。
人口结构满足了,接下来就看数量了。要求不算高,人口密度不得低于10人/平方公里。
人口数量是非强制要求,可以用其它条件弥补,主要目的是为了限制本土化后的行政区面积。
不然一次性上百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本土化,未来这些地方发展起来了,就会出现地方做大的情况。
有这个门槛限制,就不用担心了。整个奥属非洲都不到六百万人,就算是贵族、官僚想要扩大辖区面积,那也不可能做到。
让殖民地以碎片化的模式,加入本土才是最佳的选择。这个碎片化也是相对而言的,以十几万、几十万平方公里的行省做单位,实际上已经足够大了。
文化上要求,不是要求学历,仅仅只是要求使用德语。
大部分奥属殖民地都不存在问题,全民使用德语是基本国策,不会德语当地户籍都拿不到,根本就不算公民。
那怕是为了本土化,当地贵族也会把他们弄走。不要说什么廉价劳动力,这些人缺的是钱么?
如果想要捞钱,最好的办法是永远殖民地统治。在殖民统治下才可以肆意妄为,一旦本土化就考虑法律允不允许。
殖民地本土化,主要是老牌贵族想要更进一步,新兴贵族想要建立家族基业,资本家们把这看做是他们踏入贵族圈的捷径,殖民地官僚想要……
这是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所在。这些限制条件,最后都是需要评分的。最后的总分越高,获得帝国议会批准本土化的几率越高。
前面都是必须条件,后面的自然条件、资源、战略地位,这些相当于附加分,如果前面得分不够,可以靠这些加分弥补。
这是现实需求,不然像利比亚之类的沙漠之国,永远不要想本土化,人口数量这一项满足不了。
这只是一个开始,满足了条件也仅仅可以进入议会讨论,通不通过还要考虑。
毕竟大家都没有经验,谁也不确定这里面存在多少漏洞。弗朗茨干脆留下最后一环,准备随时打补丁,不能让人钻空子。
很多东西都是可以造假的,比如说人口、经济,只要舍得砸钱完全可以制造一个区域的虚假繁荣。
不用怀疑,大富豪们有人干得出来。为了政治上的收益,些许投入算得了什么?
假如砸上一笔巨款,就可以让一片数万平方公里的沃土变成自己的家族封地,以贵族封地的形式加入帝国中,一跃成为顶尖贵族,估计没几个大富豪会拒绝。
显然,这种破坏游戏规则的行为,弗朗茨是不允许发生的。
开什么玩笑,国王也是可以滥发的么?几万平方公里、甚至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封地,和国王有什么区别?
所以圈这么多地可以,只要你有钱开发,弗朗茨不介意农业公司巨无霸。想要把这些土地变成封地,上哪儿去找这么大的功劳?
除非是世界大战突然爆发,化身为龙傲天一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建立无上功勋;要么重新投胎,直接出生在大贵族中,靠家族力量实现目的。
不然,还是老老实实一步一步往上奋斗吧!一步登天,对谁都不是一件好事,“德不配位”最后都是悲剧收场。
这个“德”可不仅仅只是“道德”不够,也不仅仅只是能力,更多的还是相匹配的眼界、人生观、社会观。
除此之外,还有社会人际关系。在这个“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年代,没有足够的抗风险实力,还是不要过分冒头的好。
乱世出英雄,不是只有乱世才有英雄,主要是只有乱世才能够容纳这些“英雄”。
殖民地本土化并没有像弗朗茨想象中的那样,引起全世界的震动,各国都不看好这项政策。
在很多人看来,开辟殖民地就是为了赚钱的。一旦本土化过后,就不能继续肆意掠夺财富,完全是得不偿失。
这是经营理念上的不同。奥地利开辟海外殖民地,首先在上面种地,走的是持续发展道路;而其它殖民帝国开辟的海外殖民地,只是单纯的为了掠夺财富。
法国人是例外,拿破仑三世也有意搞非洲本土化,只不过迈出的步伐要小一些。
弗朗茨的玩儿法,法国人根本就学不来。没有足够的人口,也没有义务教育的同化体系,限制了他们移民同化速度。
这一点,当初法国政府从巴尔干半岛移民过后,就暴露了出来。这些移民进入法属非洲殖民地后,依然保留了原来的文化传统。
由于缺乏足够的语言教师和配套的体系,法语的推广速度一直都不快,加上本土的移民数量太少,同化难度大大增加。
这是无解的难题。十万人同化一万人很容易;要一万人去同化十万人,最后到底是谁同化了谁,这是一个值得警惕的问题。
……
柏林,自从法奥两国在意大利问题上妥协过后,威廉一世就产生了浓浓的危机感。他可不认为,只是表面上利益交易那么多简单。
法奥两国一直都是竞争对手,为了意大利双方死磕了几百年,怎么可能轻易放弃呢?
能够让维也纳政府放弃意大利地区,那就只有更大的利益。毫无疑问,这个利益只有尚未被统一的北德意志地区。
凭借着手中简单的资料,威廉一世就差不多推出了事情的真相。这没什么好奇怪的,谁让普鲁士王国同时成为了法奥两国的敌人呢?
当然,这只是普鲁士政府自认为的,实际上他们并没有资格被巴黎和维也纳当成生死大敌。
了解敌人是一项本能,柏林政府从来都没有放松过关注法奥两国动向。
当帝国议会通过“殖民地本土化”的消息传来后,威廉一世立即得出了新的结论——“奥地利的国策发生变化”。
这个结论和上一个结论自相矛盾,统一德意志地区和殖民地本土化可不是一条线,想要同时兼顾两项战略,几乎没有可能。
威廉一世期待的问:“你们觉得维也纳政府这是想要干什么?”
在法奥妥协的前提下,如果奥地利要统一北德意志地区,普鲁士王国就要倒霉了。
不同于别的邦国,普鲁士王国太强大了一点儿。尽管和奥地利差距太大,无法威胁到奥地利的地;可是之前他们的做法,早就引发了维也纳政府的不满。
这就意味着普鲁士王国要受到打压,并且还是狠狠的打压。容克贵族们不愿意和奥地利合并,实际上也有这方面的因素。
弗兰克首相面无表情的说:“维也纳政府想要干什么并不重要,重要是我们想要干什么。
现在看上去似乎是一个机会,也有可能是一个陷阱。
在法奥妥协的情况下,我们提出和喜剧帝国合并,英国人应该不会反对,法国人可能会观望,奥地利人……”
说到了最后,弗兰克首相也不知道怎么组织语言了。
他觉得这是一个陷阱的可能性非常高,普俄战争还在继续呢,要是奥地利再捅上一刀,他们就要完蛋了。
谁能够保证,奥地利开启“非洲战略”后,就会放弃德意志地区统一呢?
万一赌错了,他们就把战争借口送上了门去。顺便,还帮维也纳政府解决了“喜剧帝国”这个麻烦。
总参谋长毛奇冷笑着说:“奥地利的国策变化没有错,可是他们也没有宣布要放弃统一德意志。
没有采取行动,主要是顾及国际影响,担心引发各国的干预。
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我们还在和俄国人作战,他们可以把普属波兰割让给沙皇政府,就可以获得俄国人的默认。
法国人也有可能被收买了,或许说是在收买中,奥地利人现在只差一个对我们动手的借口。”
气氛一下子冷了下来,兼并“喜剧帝国”是普鲁士王国的长远规划。一直没有采取行动,那是遭到了欧洲各大列强反对。
现在好不容易有机会摆平英法了,然而没有任何作用,俄奥两国是不可能答应的。
俄国人还可以想办法解决,只要普俄战争结束,沙皇政府的立场就有可能发生变化,亚历山大二世同样不介意坑盟友。
最终的阻碍者只有奥地利,在这里问题上,就维也纳政府不会让步。
企图利用奥地利梳理法属巴尔干半岛,和推动殖民地本土化的时机采取行动,在毛奇看来这是一厢情愿。
他是激进派不假,可不是作死派。普俄战争还在继续呢,这个时候拆分喜剧帝国,不是给奥地利创造机会么?
尽管这么干,有一定几率引发欧洲大战,让奥地利战败沉沦下去;可是在此之前,普鲁士绝对会提前沉没的。
况且,喜剧帝国也不好欺负,从综合国力上来说,他们仅此于英法奥西俄普六国,欧洲排名第七。
他们的实力确实不如全盛时期的普鲁士王国,可是面对普俄战争中普鲁士,那就一点儿也不怂。
外交手段?很抱歉,这不是军人考虑的范围,普鲁士也不是什么外交强国。
陆海军大臣罗恩打圆场道:“这些问题,我们战后讨论更加合适。
现在想办法把革命党人送回俄罗斯帝国,才是眼下最重要的事情。”
这不是他们后知后觉,主要是英国人才把革命党送过来。不然靠普鲁士的影响力,俄国革命团体就没有几个肯鸟他们。
这次普俄战争,战场上是普俄两国在博弈,外交上却是英俄两国在战斗。如果不是约翰牛出了大力,他们早就没机会在这里开会了。
外交大臣麦克凯特附和道:“没错,当务之急还是尽快结束这场战争。欧洲局势变化太快,法奥两国靠拢,伦敦政府的外交政策也在发生变化。
北欧三国统一在即,如果拖的时间长了,英国人有可能会放弃支持我们。”
这不是凭空猜测,英国人卖队友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北欧三国统一过后,英国人又增加了一颗棋子,普鲁士已经不在是唯一选择。
威廉一世内心深处叹了一口气,即便是奥地利国策真的发生了变化,普鲁士也没有实力采取行动。
这不是英国人对他们的扶持力度不大,综合国力上的差距,不是靠扶持可以弥补的。
欧洲大陆太小,强国又太多了一点儿。没有给普鲁士留下可以崛起的资源,和发展壮大的空间。
威廉一世做出了决定:“就这么办吧,把革命党人送回俄罗斯后,就是我们和俄国人决战的时候。
连续出现大败,应该可以给他们创造起义的基础。等俄国烽火点燃,我们就和沙皇政府谈判。”
击败俄国人容易,可是要战胜俄罗斯帝国难。这场战争已经打醒了普鲁士政府,让他们明白了什么是国力差距。
神圣罗马帝国 第一百章、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启
弗朗茨很忙,非洲殖民地本土化通过后,目前已经有十几个殖民城市提出了申请。
毫无疑问,这是迂回路线。先让符合条件的地区本土化,剩下的地区等满足了条件再说。
反正,这些城市是殖民地的核心,周边地区还是要交给他们代管,等未来发展起来了再进行拆分。
这是维也纳政府和殖民地实力派达成的共识,现在又没有人想闹独立,自然不会在意行政区划分。
为了表示重视,弗朗茨亲自接见了殖民地代表。这些贵族都是他的支持,也是未来统治非洲大陆的基石。
从利益上来说,大家都属于一个大的利益集团。弗朗茨是这个集团的大股东,他们是里面的小股东。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国际上,英国上又不安分了,看来是法奥靠拢刺激到了他们。
1866年9月2日,英国外交大臣出访圣彼得堡,对外公开说法是要改善英俄两国关系。9月28日,伦敦政府发出照会,要调停这次普俄战争。
如果不是收到情报,知道俄罗斯革命党已经被普鲁士人秘密送了回国,弗朗茨都差点儿要信了。
法奥同盟vs英俄同盟,想想都觉得刺激。
然而,这也只能想想。除了英俄矛盾太深,无法真正结盟外。
更多的还是俄罗斯帝国太强大了,他们只要完成了内部改革就是欧陆霸主。伦敦政府只要没有发疯,就不会去扶持这样的巨无霸。
那么这就是冲着俄奥同盟来的了,为了拆分这个联盟,英国人可是费尽了心思。
这是一个阳谋,圣彼得堡接受了英国人的善意,必然会引起维也纳的猜忌。
平常时期这种猜忌不要紧,在普俄战争中这种猜忌,就很坑人了,维也纳政府稍稍犹豫一下,俄国人就要吃大亏。
这种事情一旦发生,要不了多久俄奥同盟就会名存实亡。
知道归知道,弗朗茨会阻止这件事情发生么?
答案是:不会!
原因非常现实,俄奥同盟的战略价值已经完成了。接下来的十几、二十年里,俄国人要处理内部矛盾,东线已经安全了。
这个安全,比一直盟约带来的安全都更加靠谱。不管沙皇政府怎么想,短时间内他们都没有威胁奥地利的实力。
既然如此,还有必要和俄国人捆绑下去么?
世界就是这么的现实,弗朗茨能够做的也就是不撕毁盟约,继续让两国保持一个较好的关系。
相信亚历山大二世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俄奥同盟存在对他们还有价值,可以安稳的度过虚弱期。
为了战略上的安全,沙皇政府也不会撕毁盟约。这个时限,只是建立在俄罗斯帝国虚弱的时候。
未来沙皇政府只要想在欧洲大陆扩张,俄奥同盟就差不多到了终点;同样奥地利统一德意志地区之时,也是两国盟约终结之日。
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当然有,比如说:鼓动沙皇政府去死磕印度,那么联盟又可以延续很多年。
要做到这一点,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只要舍得砸钱就可以做到。
俄国人要入侵英属印度,这条路可不好走,战争成本绝对非常的高昂。只要有金主肯出钱,沙皇政府绝对没有半点儿意见。
未来怎么样不知道,反正现在弗朗茨出不起这笔钱。要是有这笔巨款,他宁愿砸到工业革命中。
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开始爆发了,奥地利就是发源地之一,1866年就是一个标志。
5月份的时候,新神圣罗马帝国工程师西门子,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
标志着电力时代的到来,在此之前,因为发电机功率太小,无法投入到工业生产中。
既然电力时代降临,作为帝国的中心自然要优先享用成果了,弗朗茨第一时间决定给维也纳中装上路灯。
电灯上个世纪就出现了,1854年德意志钟表匠亨利·戈贝尔发明了碳化竹丝灯泡,持续亮了400小时。
报纸上刚报道,就引起了弗朗茨的注意,直接买下了专利,尽管他还没有注册。
弗朗茨还是有节操的,干不出抢人专利的事情。然后,自然是碳丝换钨丝了,还加了真空环境。
改良可比研发快多了,前前后后一年多时间就搞定了。然后弗朗茨就率先进入了电力时代,王宫中先掀起了照明革命。
因为发电机功率太低,直接导致发电成本居高不下,电在这个时代成为了奢侈品,仅供富人所拥有。
现在大功率发电机出现,不但发电成本降低了,还具备了工业化运用的可能,弗朗茨自然要推广了。有什么比维也纳亮起来,更加有用的广告?
都不需要支付广告费,报纸就会把这个消息传递到全世界。然后,伦敦和巴黎肯定是要跟进的,如果沙皇政府还有钱的话,大概也会效仿。
赚钱神马的都是小事情,最重要的打响名号。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到电力行业中,不然光靠弗朗茨推动,猴年马月才能够把电力普及到工业中。
8月份的时候,跨大西洋电报建成,欧美之间第一次直接进行通电。
这和之前的电报不一样,在此之前,欧美之间的电报线路不是直接贯通的,而是传递在大西洋中岛屿上,中途需要船舶传递消息。
这是技术上的问题,受限于时代,海底的情况大家一无所知,电缆铺设需要看运气。
如果运气不好,直接被海底生物给破坏掉了,又需要重新铺设。遇到了特殊地形,同样有可能影响铺设工程。
其中有一段海底电缆老是出问题,直到现在才彻底解决问题。在此之前,这一段距离就只能靠船舶中转消息。消息滞后不说,运营成本还居高不下,无法实现商业化。
现在不一样了,可以直接连通两个大洲,商业价值大增。
受此影响,英国人已经宣布铺设:伦敦——加拿大、伦敦——南非——印度的海底电缆。
法国人也准备铺设:巴黎——法属美洲、巴黎——法属亚洲的海底电缆。
弗朗茨也下令铺设:非洲——中美洲、非洲——新巴伐利亚(新几内亚)两条海底电缆。
法奥两国通往非洲的电报早就连通了,自然不需要再来一次。各国电报线路重复的问题,那是没有办法,谁也不想受制于人。
况且,这又不是啥亏本买卖,大部分地区的电报线路,都是能够赚钱的。亏本的线路,根本就没有人去铺。
比如说:连通阿拉斯加的海底电缆,弗朗茨就没有准备铺设。
从俄国人手中拿到这片土地开始到现在,除了建立了一个皮毛公司外,就没有进行过任何开发。
如果不是为了宣誓主权,税务官维也纳政府都懒得派了。这是一片收不抵支的土地,每年要亏损好几万神盾的经费。
建立电报线路,自然没有必要了。反正也不怕被人抢了去,没有哪个国家会为了一片冰雪国度,和奥地利进行一场血战。
这只是一个开始,紧接着各大殖民地帝国都在采取行动,大家都知道电报的战略作用。为了加强对殖民地的控制,这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9月份,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发明硝化甘油炸药。当然这还处于高度保密中,等普俄战争过后才会对外公布。
毕竟,这也是改变战争的利器。如果提前公布了,俄国人要买,卖还是不卖,也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不卖影响关系,卖了很可能会影响战争结果。炸药对这个年代的碉堡、要塞完全是利器,原来很多固若金汤的防线,现在就不够用了。
明面上奥地利可没有向普鲁士出售军火,这种专有的新发明,注定是无法货卖两家。
俄国人赢得战争,又不是弗朗茨想看到的。沙皇政府输了战争,可能需要修养生息二十年;赢了这场战争,没准过个十年八年他们又要搞事情了。
毛熊的韧性不用怀疑,作死能力更加不用说。为了避免这种烦恼,弗朗茨果断的选择了延期。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也充满了传奇性,1860年,开始从事硝化甘油炸药的研究。
1863年,诺贝尔返回瑞典,与父亲及弟弟共同研制炸药,因意外爆炸事故炸毁工场,炸死弟弟,政府禁止他们再进行试验。
因硝化甘油工厂爆炸,弟弟耶米尔惨死,被迫关闭瑞典工厂。
这个时候,奥地利兵工厂抛出了橄榄枝。双方一拍即合,决定联合研制炸药。
实际上,大部分兵工厂都是政府合作的,不然生产出来的武器卖给谁?
蝴蝶效应发挥了作用,这个时候诺贝尔没有破釜沉舟,而是选择了更加保险的合作。
这并不奇怪,诺贝尔是一名科学家,同样也是一名商人。
规避风险是一种本能,同时期进行炸药研究的人,又不只有他一个。在成果问世之前,谁也不知道产品有没有市场。
……
这些都只是影响力比较大的科技进步,小的发明就更多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爆发,1866年只是拉开了新时代的序幕。
神圣罗马帝国 第一百零一章、扩大的战争
工业革命没有影响到世界局势,电力的运用才刚刚开始。在当时很多人看来,主要作用也就是照明。
大功率发电机刚刚出现,电力在工业上的运用还没有开启。受弗朗茨蝴蝶效应的影响,这次工业革命从奥地利拉开了序幕。
原时空的主角,现在变得黯淡无光。建立德二帝国的普鲁士还在和俄国人死磕,牛逼哄哄的美帝国正在舔内战的伤口。
分裂后美国,内部市场已经无法支撑起一场产业革命。战争的惨重伤亡,与之相伴随的高额抚恤金,各州间的内部矛盾,这些都制约了联邦的发展。
原时空的,美国内战过后的经济繁荣,现在一点儿影子也看不到了。列强可不是做义工的,四国联合干预也是拿了好处的。
战后,英法奥三国商品充斥整个美洲大陆,就是这次战争中大家的报酬。
西班牙因为内部矛盾,在工业革命当中掉队了,这一福利他们没有享受到。
……
莫斯科,自从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后,这座俄罗斯第二大城市,迎来了高速发展期。
作为俄罗斯帝国第二大工业区,莫斯科的工人数量已经突破了五十万大关,城市总人口过百万,欧洲人口第四大城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