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神圣罗马帝国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新海月1
不过这里面很多产业,短时间内难以变现,实际价值难以估计,初步判断这部分资产不会低于20亿卢布。”
弗朗茨点了点头,犹太人的家底确实丰厚,有这么多资产并不奇怪。如果计算人均财富,他们绝对是全世界最富裕的民族。
弗朗茨笑眯眯的说:“这么说来,俄国人的财政危机解决了,还有富裕?”
了解弗朗茨的人都知道,一旦出现这副表情,这肯定是又有算计了。
财政大臣卡尔想了想说:“陛下,这只是理论上的数据。考虑到俄国官僚集团的实际情况,最后能有多少钱进国库,依然是一个未知数。
不过沙皇政府还是会出现一段时间的财政富裕,支撑这次战争没有问题。”
这些钱也不是好拿的,幸好俄罗斯帝国只是一个封建大帝国,不然的话,经济动荡早就开始了,搞不好还会引发经济危机。
弗朗茨想了想说:“外交部评估一下,英国人计划成功的可能性有多高。不求他们打赢俄国人,只是考虑让各国发动起来的几率。”
没办法,有钱的沙皇政府不好惹。单单一个普鲁士王国,就算是明年不完蛋,后年也会死得快。
波兰人已经指望不上了,普鲁士军队势必要承担更多的作战任务,这意味着士兵伤亡会大增。
每年损失几十万军队,对俄国人来说,也是伤筋动骨;对普鲁士人来说,这根本就不是他们可以承受的。
要让普鲁士人坚持下去,必须要给他们找盟友。
俄国人拉仇恨能力强,敌人遍布欧亚大陆。只要这些人都动起来,沙皇政府就不能全力进行普俄战争,普鲁士王国也就迎来了生机。
这场战争是一场豪赌,最初普鲁士人在赌俄国人不会参战,结果自然是失败了,代价是普俄战争爆发。
然后欧洲各国纷纷下注,赌普鲁士人可以重创俄国。东普鲁士会战结束后,英国人看到了干翻俄罗斯的希望,决定增加手中的筹码。
现在弗朗茨也准备下注了,不过他要玩儿盘外局,而不是坐在这张赌桌上。
外交大臣韦森贝格回答道:“陛下,因为战略地位和路程距离的缘故,我们只是对瑞典和奥斯曼的情报比较了解,中亚、波斯和远东掌握的资料太少无法判断。
目前,瑞典内部分成了两派。一派主张加入这场战争中,夺和回当年的失地;另一派则认为俄罗斯帝国依然强大,冒然卷入进入这场战争,会是一场灾难。
由于东普鲁士会战的关系,让很多人认为俄国人不过如此,现在瑞典国内的主战派略微占据上风。
如果在来年战斗中,普鲁士王国再次获得一场大胜,那么瑞典参战的可能性高达80%。
奥斯曼帝国的情况也差不多,最初是主和派占据上风,随着东普鲁士会战的结束,就出现了西风压倒东风局面。
主战派实力急剧扩张,越来越多的奥斯曼年轻人,想要从俄国人手中收回君士坦丁堡地区。
我认为只要俄军再出现失败,奥斯曼人参战的可能性非常大,国内的激进派会把他们拖上战场。”
这些分析都是有资料支撑的,最近瑞典和奥斯曼帝国反俄活动愈演愈烈,时常有人在俄国使馆门口抗议、丢垃圾……
显然,这里面有英国人的手笔。不然,反俄运动也不会爆发的这么巧合。
沙皇政府不重视两个没落邻国的反应,没有及时采取行动,这才出现了目前的局面。
弗朗茨慎重的说道:“那么就加一把火,推高奥斯曼帝国的反俄浪潮。最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把奥斯曼人拖入战争中,借俄国人的刀给我们创造机会。
我们在阿拉伯半岛布局了这么久,现在也时候收网了。最好可以从奥斯曼帝国手中,低价买下这些地区的所有权。”
奥斯曼帝国弗朗茨从来不抱有任何幻想,挑起他们同俄国人的战争,可不是为了削弱俄国,而是借俄国人的刀削弱他们。
斗智不斗力,弗朗茨这样的文明人,当然要尽可能的避免不必要的战争。
近东战争结束过后,奥地利也签署了条约,各国以条约形式明确了奥斯曼的主权。
没有足够的理由,冒然挑起战争会受到欧洲各国敌视。弗朗茨不准备充当规则破坏者,自然不会为了阿拉伯半岛和奥斯曼帝国爆发战争。





神圣罗马帝国 第八十六章、政治艺术
随着反犹运动的开始,欧洲大陆上的气氛越来越压抑,各国的反犹活动层出不穷。
这只是民间,政府高层关注不是反犹,而是沙皇政府借机摆脱了财政危机。有了钱的俄罗斯帝国,才称得上是帝国。
柏林王宫,威廉一世表示自己很慌。不过威廉一世能够成为“威廉大帝”,城府自然是不缺的。心里很慌,面上却是一副尽在掌控之中的样子。
国王的淡定,让柏林政府安心了。这次战争他们不是孤军奋战,背后的支持者有一大帮,只要有幕后大佬们肯加大投入,他们也不是没有胜算。
在威廉一世的示意下,外交大臣麦克凯特说道:“经过我们的外交努力,目前瑞典人已经有所意动。
只要在明年的大战中,我们再取得一次大胜,他们很可能会站在我们这边。
现在外交部正在努力公关奥斯曼帝国,伦敦和巴黎都给出了明确答复,他们会推动奥斯曼帝国加入战争。
英国人还承诺,会在中亚和远东地区给俄国人制造麻烦。
我们还在游说英国国会,让皇家海军封锁波罗地海,断绝俄国人的海上运输通道。
……”
听上去不错,实际上用职场黑话的角度去理解,就差不多是事实真相了。
瑞典人是意动了,不过只是普通瑞典民众意动,国王卡尔十五世还是没有半点儿参战的意思。
当然,如果普鲁士王国打赢了俄罗斯帝国,那么落井下石的时候,瑞典政府不介意参加进来。
“努力公关奥斯曼帝国”,换句话说就是:外交部已经尽力了,然而没有取得任何成果。
英法在推动奥斯曼人加入战争没错,然而苏丹政府依然油盐不进,在继续观望局势。
“英国人的承诺”从来都是放屁,直接放掉就可以了,不要抱有太大的希望,这场战争还是要靠普鲁士自己。
“游说英国国会”,这是一项世纪性工程,不知道什么时候议员们才会通过提案。
总结起来就是:我们的盟友很多,只要军方在战场上打赢了俄国人,这些盟友都会上来帮忙瓜分战利品。
能够出现在会议上的都是普鲁士王国的精英,自然听得懂背后的意思,不过大家默契的选择了装傻。
假如高层都没有信心赢得胜利,那么下面的人还怎么办?无论是出于安抚人心,还是为了放手一搏,士气都不能散。
陆海军大臣罗恩开口说道:“拉拢瑞典和奥斯曼不着急,只要我们不断的取得胜利,他们早晚都会加入进来。
唯独让皇家封锁波罗地海,必须要立即进行。只有切断了俄国人的海上运输通道,我们才有胜算。”
相比拉拢盟友分担压力,切断俄国人的海上运输通道,才是最有可能实现的。在打击俄国人的问题上,英国人的立场一直很坚定。
断绝了海上运输通道,沙皇政府就算是有钱,也很难获得足够的战略物资。
通过陆路运输,俄国的交通将成为普鲁士最好的盟友,制约沙皇政府的出兵人数。
这个年代俄罗斯帝国的铁路总里程一共就三千多公里,西班牙、德意志联邦、普鲁士都比他们多。
原时空一战中俄国人七万多公里铁路,都无法支撑前线几百万大军作战的需要,现在更加不用说了。
容克贵族们敢挑战俄国人,就是看到了俄国人的力量投放有限。要是沙皇政府能够在前线投入百万大军,除了法奥外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顶得住。
外交大臣麦克凯特解释道:“这需要时间,英国人还在犹豫中,他们担心封锁波罗地海会……”
罗恩毫不客气的打断道:“不管会什么,早一天切断俄国人的海上运输线,在明年的战争中我们就增加一分胜算。
英国人迟迟没有动静,还是那帮资本家想要发战争财?有什么好说的,俄国人下的订单,我们全部吃下就是了。
直接和伦敦政府摊牌,如果他们想要我们赢得战争,就立即封锁波罗地海。
如果他们不想我们赢得这场战争,反正孤军奋战我们也打不赢俄国人,不如见好就收和俄国人妥协算了。
大不了卖掉波兰人,恢复战前的边界线,向俄国人服输。英国人爱怎么样,就让他们怎么样好了。”
罗恩这是有恃无恐,普鲁士王国已经欠下了英国人上亿英镑的债务,只有赢得战争才还得起。
要是输了战争,普鲁士王国存不存在都是一个问题,向谁要钱去?
英国人如果不想投资全部打水漂,那么切断俄国人的海上运输线,就是唯一的选择。
欧洲的政治体制决定了,他们这些人敢赌一把。赢了更进一步,输了还是富甲一方。
“就这么办!”
威廉一世果断的做出了决定,上了赌桌就是赌徒。想要瞻前顾后,还是趁早放弃的好。战争不是儿戏,每一分胜算都非常重要。
……
伦敦,约翰-罗素首相尴尬的发现,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居然和普鲁士人绑在了一起。
原本只是准备打一场代理人战争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投入的力量越来越大。
尤其是东普鲁士会战结束后,他们又替柏林政府销售了3000万英镑的战争债券,现在英普两国的所有债务加起来居然突破了1亿英镑。
债务的持有者大都是普通民众,如果不想输掉下一次选举,最好还是不要让这笔债务成为烂账的好。
尽管普鲁士人抵押了关税、铁路、矿山,可如果普鲁士王国都不存在了,这些抵押品还能够兑现么?
约翰-罗素可不认为,俄国人、法国人、奥地利人会承认这些债务。哪怕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普鲁士这颗棋子也是要保住的。
“爱德华爵士,要封锁波罗地海有困难么?”约翰-罗素问道
海军大臣爱德华信心十足的的回答道:“没有,皇家海军有足够的实力完成这一任务。”
封锁波罗地海而已,又不是让他们冲进波罗地海干掉俄国海军,对皇家海军来说确实不存在难度。
外交大臣雷斯林不满的说:“你们当然没有问题,皇家海军能够将俄国人干掉十次,可我们的问题就大了。
作为中立国,我们冒然插手这场战争,必然会承担巨大的外交压力和舆论压力。”
利益动人心,一旦封锁了波罗地海,很多国家的贸易都会受到影响,在外交上他们必然要承受来自欧洲各国的压力。
普鲁士人可以接下英俄间的订单,并不代表他们还有实力吃下俄国人在其他国家下的订单。
不是所有国家都好欺负,现在得罪了人,未来肯定会遭到报复。这会给他们接下来的外交工作,带来巨大的麻烦,外交部自然成为了背锅侠。
约翰-罗素首相笑着安慰道:“雷斯林爵士,这只是小问题,我相信你可以解决。
只要完成了削弱俄国人的伟大战略,现在付出的代价都是值得的。起码比起近东战争来说,这次我们付出的成本要低得多。”
众人相视一笑,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近东战争伦敦政府不但花费了上亿英镑军费,损失了大量的军队,最关键的是还他妈的输了。
两败俱伤的战争,对英国人来说就是失败。现在的情况要好得多,在前线拼命的是普鲁士人,借出去的钱也是要还的。
只要打出两败俱伤的战绩,对英国人来说就是一个伟大胜利,要是普鲁士赢得了战争,那么他们更是大赚特赚。
外交大臣雷斯林有些犹豫的说:“驻奥斯曼帝国公使传来消息,奥地利人又在那边搞小动作,他们似乎有意挑起奥斯曼和俄国人的战争。
我们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没有发现两国爆发战争后,奥地利可以获得什么好处。
如果是为了削弱俄国人,只要他们稍微拖延一下物资运输速度,就足以令俄军损失惨重。”
这个年代阿拉伯半岛就是一片沙漠,最多有一群骆驼,根本就不值得一个大国窥视。
财政大臣阿加瓦尔猜测道:“或许和苏伊士运河有关系,奥地利人想要掌握苏伊士运河的主导权,提前开始布局了。”
海军大臣爱德华质疑道:“可是这有些不合理,国内的很多专家都认为苏伊士运河无法通航。
就算是挖通了,最后也只能让一些小船通行,根本就不具备任何战略价值。”
都是专家惹的祸,英国人早就组织过专家进行勘探,专家们得出了苏伊士运河无法通航的结论。
这个错误的结论,直接影响到了伦敦政府的决策,在法奥两国开挖苏伊士运河的时候,英国人则扑到了苏伊士铁路项目上。
和历史上一样,直到苏伊士运河通航前,英国人都不认为苏伊士运河有价值。
财政大臣阿加瓦尔无所谓的说:“谁知道维也纳政府是怎么想的,他们都敢把大笔资金投入到运河上,还会担心没法通航么?
当然,也不一定是为了运河。弗朗茨可是耶路散冷国王,或许他们想要收复圣地也说不定。”
后一种解释明显比前一种解释更加靠谱,奥地利已经拿到了西奈半岛,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已经入手了一半,就算是控制了红海也不可能继续增加。
相比之下,利用奥斯曼和俄国人战争的机会,夺回耶路撒冷地区,更加有说服力。
殖民大臣史蒂夫提议道:“最近几年,法奥两国在非洲大陆上的扩张速度非常快,我们有必要遏制一下他们的行动。
殖民部的非洲战略中,也有占领埃塞尔比亚的计划,恰好红海的门户曼德海峡也在那边。
我们可以抢先一步动手,占领埃塞尔比亚,顺便打断奥地利人的东非战略。”
“东非战略”这是维也纳放出去的烟雾弹,为了给奥地利添麻烦,最近几年,英国人没少往东非土著国家卖武器。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快,奥地利殖民进度放缓了下来,并没有冒然进入东非地区,反而在巩固现有成果。
世界已经瓜分的差不多了,英国殖民部自然不想闲着,非洲殖民计划也就出炉了。
外交大臣雷斯林反对道:“堵住曼德海峡容易,只不过我们要是真的干了,就准备迎接维也纳和巴黎的结盟吧!
他们不惜代价开挖苏伊士运河,就是为了摆脱我们对直布陀罗海峡的控制,冒然插手势必要引发法奥的激烈反弹。
在不确定苏伊士运河是否具备战略价值前,就提前和法奥两国对上,这不符合我们的利益。”
蝴蝶效应是强大的,原时空地中海只有法兰西一个海军强国,皇家海军还是等普法战争过后,才取得了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
现在情况不一样了,法奥两国海军加起来是有实力挑战皇家海军的,至少在地中海皇家海军丧失了优势。
况且海峡和运河不一样,控制难度不是一个档次的。好歹也有几十公里宽,要堵门就是海军开干。
看上去把法奥两国关在地中海的大澡盆里很诱人,实际操作起来一个不好,就会葬送不列颠的海上霸权。
殖民大臣史蒂夫反驳道:“这种情况确实有可能发生,不过只要操作的好,也未必会和法奥两国对上。
我们只是提前布局,未雨绸缪而已,必要的时候完全可以妥协。”
……




神圣罗马帝国 第八十七章、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真真
经过慎重考虑,伦敦政府还是做出了封锁波罗地海的决议。事实上,从柏林政府同意接下俄国人在英国下的订单后,国会中反对封锁波罗地海的声音就不见了。
反俄一直都是英国人的国策,在不损害大家利益的情况下,打击一下俄国人自然不会有人反对。
1866年1月11日,皇家海军以剿灭海盗为由,堵住了波罗地海的大门。
封锁波罗地海是不存在的,只是考虑到过往船舶的安全,皇家海军建议大家暂停出入波罗地海。
意见给出来了,至于听不听全凭自愿。要是被海盗打劫了,不要后悔就行。
“海盗”的威胁是恐怖的,在两艘俄国商船遭遇不测后,大家都明智的选择暂停这条海上贸易线路。
一时间英国外交部,堆满了各国的抗议书。外交大臣雷斯林爵士下令冷处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普俄战争继续下去,是符合法奥利益的。没有大国出头,小国能够做的也就是抗议。
在弗朗茨看来,添油战术是最消耗国力的打法。俄罗斯帝国不能够发挥兵力优势,直接压死普鲁士,在战略上已经失败了。
政治家看问题和普通人不一样,战争赢了未必就是胜利,战争输了也未必就是失败。
历史上有太多的经典案例,普通人看来是主人公飘了、马失前蹄,然而仔细分析背后的得失,就会发现最后的胜利者居然是前面输家。
只不过近代以来,随着民众的觉醒,对统治阶级的要求更高,这种玩法的成本逐渐升高,最后被抛弃掉了。
英国人的封锁,最直接的好处就是俄奥贸易额再次增加了。现在沙皇政府没得选择,就这么一个卖家了。
价格上涨了多少,弗朗茨不关心,反正现在沙皇政府直接向资本家们下订单,谈成什么价格就是什么价格。
反正现在沙皇政府有钱了,官僚们会想办法花出去的。物资价格上涨,资本家们的利润跟着增加,官僚们的回扣也增加了,就连维也纳政府的税收也随之增长。
这是三赢的局面,你好、我好、大家好。
情报头子泰伦递出了一份文件,说道:“陛下,这是法国人的最新欧洲战略。”
没有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获得胜利,拿破仑三世还是很开明的,在制定战略的时候,从来都是集思广益。
集思广益的好处是降低了出错率,同样也增加了暴露了几率。任何事情,一旦知道的人多了就不在是秘密。
法国人的这份战略计划,虽然没有搞得人尽皆知,可是参与制定者也有数十人之多,泄露也就不奇怪了。
当然,这也有可能是法国人故意放出来的烟雾弹。真真假假的战略,几乎每个国家都有一打计划。
在事情没有发生前,谁也不知道那一份战略是真的,只能尽可能多得搜集资料,然后做出判断。
甚至连拿破仑三世本人都不敢保证哪一份计划,才是他们未来真正的战略。
通常备选方案会有好几种,一般会根据国际局势的变化,选择最适合眼下的战略。
这种选择是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除非是那种长期性国策,变化的可能性较小,其它的任何战略都只是备选方案之一。
仔细的看了一遍,弗朗茨不得不承认法国人的野心够大。
既想利用普俄战争把俄国人从世界霸主的位置上拉下来,又在图谋普鲁士人的莱茵兰地区。
这只是第一步战略,后面还有吞并比利时、德意志联邦莱茵河以西的计划,甚至还准备兼并意大利地区。
在心里,弗朗茨已经为这份宏大的战略计划打了一个叉。这样的战略能够实施才有鬼,如果是拿破仑时代还差不多。
除了利用普俄战争,把俄国人从欧陆霸主上拉下来比较靠谱外,剩下的战略没有一点可以实施的。
“俄法奥”三国瓜分普鲁士,从一开始就是谬论。
沙皇政府为了这次战争投入了这么多,光普属波兰都收不回来战争成本。要是让法国人拿到最大的蛋糕,亚历山大二世心里能够平衡?
就算是他心胸开阔,资敌的事情也不能干吧!分赃从来都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尤其是和敌人一起分赃的时候。
法国人获得莱茵兰地区,工业发展潜力增长了至少一倍,而获得普属波兰的俄罗斯帝国,只能算是聊胜于无,根本增加不了多少实力。
奥地利更不用说了,瓜分普鲁士带来的利益直接是负数。让弗朗茨选择,他宁愿和法国打一仗,也不会接受这种坑爹的瓜分条件。
从收益上看:区区十来万平方公里土地,直接让奥地利在战略上陷入绝地。这部分领土带来的价值,还没有增加的国防开销多。
政治上:一旦参与瓜分普鲁士,就意味着弗朗茨放弃了德意志共主的政治地位,新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合法性将受到严重挑战。
这和原时空的德二帝国不一样,他们本来就没有共主的称号。因此威廉一世没有成为德国皇帝,退而求其次变成德意志皇帝。
在法理上,德意志帝国就是一个共和国,皇帝只是世袭总统。即便是威廉一世通过《皇帝宣言》拿到了皇帝头衔,实际上的身份仍然只是联邦主席。
这也是一战失败,威廉二世丢掉皇位的主要原因。要知道哈布斯堡王朝都挣扎了一下,如果不是末代皇帝卡尔接连干蠢事,还可以保住几顶王冠的。
法理不同于其它,一旦丢失就无法再次挽回。弗朗茨的共主地位就是源于德意志地区统一,一旦和其它国家瓜分德意志地区,民众们还能够接受他这个皇帝?
哪怕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弗朗茨也不可能放任这种情况发生。
“把情报转交给内阁,让他们安排人对比法国人之前的战略进行分析,看看法国人在隐藏着什么。”弗朗茨吩咐道
1...160161162163164...51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