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神圣罗马帝国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新海月1
东普鲁士地区的民众,俄军已经帮他们做出了决定。为了加快移民步伐,俄军组织了征粮队,开始了走乡下户。
不同于之前只是劫掠财物,这次完全是要断绝他们留下来可能。不赶快离开,要不了多久就饿肚皮了。
大移民行动持续到了九月底,东普鲁士地区大半的人口,都已经抵达奥属非洲,还有一小部分被分配去了南洋地区和中美洲地区。
集中安置不存在的,弗朗茨又不傻,怎么可能给他们留下抱团的机会呢?当然,名义上为了让他们更好的找到工作。
毕竟,这些移民大部分都是老弱妇孺,找起工作来不容易。要是集中在一起安置,哪里有这么多适合他们的岗位?
分散容易,聚拢难。这些移民天南海北都处都是,等战争结束过后,估计不少普鲁士士兵都要踏上万里寻亲路。
……
美泉宫,看着汇总起来的数据,弗朗茨非常满意。据不完全统计,这次战争中奥地利从普鲁士王国忽悠了大约80余万移民,其中东普鲁士地区就有73万人。
全部搬空是不可能的,总会有不想离开的顽固分子,弗朗茨从来都不喜欢强人所难。
既然选择了留下,那就不关他的事。这些人能不能在这场战争中活下来,那就要看上帝是否保佑了。
唯一遗憾的是丹麦人败得太快,不然还可以从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两公国忽悠一大帮人移民。
到了现在,奥地利缺的已经不再是土地、资源,优质的人口才是奥地利最需要的。
弗朗茨想要统一德意志地区,主要还是为了人口。不然,就那四十来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还不值得重视。
尤其是糟糕的战略位置,更是令人望而却步。如果说奥地利被法俄两国夹在了中央,那么北德意志地区就英法俄奥夹在了中间。
可以说统一了德意志地区,奥地利的国防压力至少要增加一倍,甚至还会更多。
地中海地区至少不需要直面英国人,一旦苏伊士运河通航,奥地利的战略环境还可以进一步改善。
至于担心英国人封锁的问题,完全是杞人忧天。要同时堵上直布罗陀海峡和苏伊士运河,除非皇家海军倾巢而出,不然根本就做不到。
现在是19世纪,还不是21世纪,随便部署一支舰队就能够封锁海岸线,那根本就是神话。
别的不敢说,养一支皇家海军一半实力的海军,弗朗茨还是有信心做到的。
作为一个陆权国家,弗朗茨敢拿海军梭哈,打一场两败俱伤的战争,换了英国人他们敢冒险么?
皇家海军一旦元气大伤,他们靠什么守住广袤的殖民地?利益面前,欧洲各国可不会和他们客气。
这也是弗朗茨疯狂移民的一个因素,就是为了担心某一天和海军强国干上了,海军无力守卫殖民地安全。
到时候就该陆军上了。随便在某一处重要的殖民地,都能够组建起一支像样的部队来,谁还敢去碰这个钉子?
从战略上来说,实力越强大,战争就越难打起来。尤其是让各国认识到战争的高额成本过后,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还会进一步降低。
这年头种田才是王道,欺负一下弱小也就罢了。要是和强国进行血拼,就算是赢得了战争,在战略上也是输了。
这一点是弗朗茨总结的经验,具体可以参考近东战争和正在进行的普俄战争,最后的胜利者都是在一旁看戏的渔翁。
弗朗茨承认,他是渔翁做上瘾了,不想亲自下场去冒险。这不是什么坏事,一个优秀的政治家都必须要学会做渔翁。





神圣罗马帝国 第八十一章、转折之战
进入10月份过后,普俄战争又进入到了新的阶段。双方都再进行奋力一搏,打得是天昏地暗、血流成河。
在东普鲁士地区,普军占据了上风;在波兰地区,俄军又压着普波联军。
奥地利也派出了军事观察员,看着从战场上搜集来的情报,令弗朗茨暗自庆幸不已。
果然盛名之下无虚士,俄罗斯帝国欧陆霸主的名头是打出来的,俄军战斗力在这个年代绝对是世界前列。
原时空俄罗斯帝国一路扑街,依然被各国所忌惮,可不仅仅只是段子里说的——冬天和地域辽阔。
地理上带来的战略优势,只是在防守的时候有用。战争主要靠的还是人,地理条件只是辅助作用。
普鲁士陆军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然而到了战场上,他们取得的优势并不明显。
在武器装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俄军都可以用血肉之躯挡住普军,换装过后双方的战损比逐渐被拉近。
普军也只是靠训练上的优势略战上风,遇到某些精锐俄军的时候,他们甚至还会处于下风。
近东战争不是白打的,付出了近百万兵力的损失,沙皇政府还是收获了一支战斗力强悍的军队。
美泉宫,高层军事会议上。
“资料你们都看了,从目前搜集的情报来看,你们觉得谁会赢得这次战役的胜利?”
弗朗茨只是问这次战役,而不是问整个战争的胜利。普俄双方实力差距太大,只要沙皇政府肯爆肝,最终的胜利者显而易见。
不要说普鲁士,面对拼了命的俄罗斯帝国,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保证能够获得胜利。
就算是奥地利和俄罗斯对上,弗朗茨必须要用盘外招,才有可能获得胜利。
要不然双方凭实力血拼下来,付出了几百万人的伤亡,哪里还有什么胜利可言?
这个年代的人,不敢想象一次性损失几百万人的战争,可是弗朗茨却是了解的。
俄罗斯帝国那么大,一波流根本就推不平,最后只能拼人命。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哪里有什么胜利者?
总参谋长埃德蒙元帅回答道:“陛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更加看好普鲁士王国。
他们似乎在准备着一个大计划,从兵力部署上来看,普鲁士军队准备在东普鲁士地区和俄军决战。
一旦让他们完成了计划,东普鲁士地区的这三十多万俄军,至少会有一半被留下来。
俄军指挥官太过傲气了,一心想要突进,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危险。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他们依然没有收缩战线。”
这是可以理解的,交战的普俄两军实力差距不大,就算是处于劣势,无非是士兵伤亡大一点儿,俄军指挥官不怂。
灰色牲口又不值钱,主动出击和普军打消耗战,只要能够赢得战争胜利,沙皇政府是不会在乎伤亡的。
前面2:1、3:1的交换比俄军都敢打,现在伤亡比已经下降到了1.3:1,偶尔还有可能占到便宜,为什么不敢打?
陆军大臣阿尔布雷希特分析道:“普鲁士最近的动作有些异常,大量的战略物资已经提前抵达前线,这些物资已经超出了前线的需求。
粮食、弹药多储备一些还说得过去,可是多出来的帐篷、生活用品,绝对有问题。
初步估计,就算是突然增兵二十万,他们的物资储备都是充足的。我猜测普鲁士人即将增兵东普鲁士前线,这些只是前期的准备。
目前普鲁士王国乱七八糟的军队加起来,足有一百二十万之多。
其中主力部队大约有四十来万,二线预备役部队大约有十五万人,剩下的都是临时征招起来的新兵。
主力部队都在前线和俄国人苦战,二线部队也在波兰地区,和波兰起义军联手抵抗俄军进攻。
剩下的临时征招部队,没有多少战斗力,现在他们一边进行军事训练,一边守卫沿海地区。
开战这么久,这些新兵部队中有一部分已经完成了初步训练,具备了一战之力。
在双方实力相当的情况下,投入到战场上,也足以改变一场战争的结局。
这方面不是俄国人能够比的,受限于后勤补给,他们只能维持目前的兵力。”
历史上普鲁士王国完成逆袭,并不是他们的军队就比敌人强多少,最主要的一环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和敌人交战。
普奥战争、普法战争,都是靠绝对的优势兵力打赢的。真要是兵力相当,那就是一场苦战,怎么会有辗压式的胜利呢?
普俄战争进行了这么久,他们都没有把这种战术拿出来,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沙皇军队太多了;其二、俄罗斯境内的交通太糟糕,主动进攻后勤是一个大问题。
现在俄军进入了东普鲁士地区,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在本土作战中,普鲁士王国的铁路优势可以发挥出来。
这意味着普鲁士人有能力在短期内向某一地区增兵,建立区域兵力优势,增加战争中的胜算。
弗朗茨现在已经不是军事小白,纸上谈兵的能力已经具备了,就差最后的实战能力。
这没有办法,小战轮不到皇帝亲自指挥,大战弗朗茨又不敢去指挥,所以最后这项短板——无解。
看了看模拟的战场沙盘,弗朗茨很快放心了。这局没有玩崩,尽管加强了俄军战斗力,但是他们没有加强俄军高层军官的指挥能力。
普鲁士王国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好歹也是一千五百万人口的国家,还有潜力可挖。
作为一个半工业国,普鲁士王国的动员能力已经大大增加。现在又有金主支持,完成极限动员不是梦。
临时动员出来的新兵,虽然没有多少战斗力。可是在决战的时候,这些部队突然出现在战场上,同样可以成为改变战争结局的最后一根稻草。
至于俄军的偷袭,大不了就是丢掉几个沿海城市,军舰也不能开到陆地上去,海军还能孤军深入不成?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作为旁观者,知道归知道,弗朗茨却没有半点儿要提醒沙皇政府的意思。
俄罗斯帝国家大业大,这点儿损失他们承担的起。普鲁士王国实力有限,最多也就击败这支俄军,又不可能一口吞掉数十万俄军。
……
在弗朗茨进行军事推演的时候,已经准备好的普鲁王国,也开始了行动。
全国的铁路都迅速运转了起来,一列列火车把分散在各地的士兵们运到了前线。短短的两天时间,他们就将15万军队送到了东普鲁士前线。
大决战正式爆发,突然出现的生力军,瞬间打蒙了俄军指挥官。
正常情况下,这种规模的兵力调动,再快也要十天半个月,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调整兵力部署。
然而短短两天时间,普鲁士的援兵就抵达了。俄军可没有办法在两天内,完成几百公里的战线调整。
在某些区域,普鲁士军队甚至形成了四五倍的兵力优势,向俄军发起了进攻。
结果自然没有悬念,尽管俄军抵抗的非常英勇,依然无法改变失败的命运。
东普鲁士地区可是普鲁士王国的本土,普军对当地的情况非常熟悉,突破了俄军防线后,他们就立即进行穿插。
同一时间,普鲁士人还组建了一支出身东普鲁士地区的尖兵小队,将这支小部队派出去破坏俄军的电报线路。
组织几十万军队作战,电报就是最大的黑科技。没有电报传递命令,靠传令兵送信,效率实在是太低了。
由于事先防备不足,俄军很快就吃了大亏。没有电报及时沟通信息,前线的俄军很快就陷入了各自为战的尴尬境地。
尤其是遭遇失败的部队,直接变成了无头苍蝇,在战场上乱窜。传令兵的效率太低了,完全跟不上战场上的形势变化。
很多部队都出现了团部联系不上师部,师部联系不上军部,整个东普鲁士地区的俄军乱成了一锅粥。
这种情况,自然没有逃脱毛奇的预料。现在已经从苦战变成了顺风仗,他果断的把后方的新兵投入到了战斗中。
凭借兵力上的优势,普军很快取得了战场上的主导权。陷入混乱的俄军一路溃败,一路退到了西德维纳河才勉强立主了脚。(今拉脱维亚境内道加瓦河)
这个时候,俄军已经从大战前的38.6万锐减到了11.2万,并且还丢掉了大量的战略物资,和近乎全部的火炮。
普军也不敢继续深入,波罗地海地区的冬天已经来临,他们必须要尽快肃清境内的俄军,巩固已经取得的战果。
战场上的局势,牵一发而动全身。随着立陶宛地区的沦陷,白俄罗斯地区就就突兀了出来。
侧翼受到了威胁过后,还在进攻普波联军的俄军,也不得不收缩防线。然而这个时候,才做出决定已经晚了。
结束了东普鲁士地区会战后,普军以最快的速度增援了过来,在俄军撤退的关口咬下了一块肉。




神圣罗马帝国 第八十二章、棋子的无奈
东普鲁士会战的结果令欧洲集体失声。这个结果太令人难以接受,谁也没有想到普鲁士居然来逆袭了。
不少嘴炮专家还头头是道的分析,认为前面东普鲁士失守,是普鲁士人在诱敌深入。
踩着俄国人的肩膀,普鲁士王国一战成名。就连主帅毛奇也一夜成名,成为了当代最牛逼将领之一。
作为当事人的毛奇,却不敢领这个功。他可以向上帝发誓,绝对没有放弃东普鲁士的意思。
真以为收复东普鲁士地区就行了?看看当地还剩下几个人,就知道问题有多严重。
收复东普鲁士地区后,统计出来的人口居然不足八万。要知道战前可是有一百多万来着,就算是还有几万人在军队中,加起来也就十几万。
剩下的八九十万人,就在这场战争中被报销了。无论是死于战火中,还是去了奥地利的殖民地,对普鲁士王国来说,这些人口都损失掉了。
难道现在普鲁士王国还敢向奥地利要人不成?估计维也纳政府还在想,要不要过来讨要西里西亚。
这个时候送上门去,不是自讨苦吃么?
柏林政府可不想把西里西亚地区丢出去,奥地利在战争中支持俄国人,已经违背了当初的约定。
不过列强嘛,大家都知道的——脸皮通常比较厚。除非普鲁士王国拿出证据来,否则维也纳政府是绝对不会承认支持过俄国人的。
至于为什么俄军中会出现那么多奥械装备?
俄奥装备同源而出,这是全世界都知道的消息。出现奥械装备才正常,不出现才是问题。
这些都是俄国人自己生产的,俄罗斯帝国可是欧陆霸主,怎么可能连区区武器装备都搞不定呢?
战略物资上出现了奥地利企业的标记,那就更加不值得一提了。都是俄国人仿造出来的,山寨货当然是一样的。
不相信的可以去俄罗斯帝国查,沙皇政府还是非常好说话的,最多也就送去西伯利亚种土豆。
有证据?最好还是不要拿出来的好,盖子揭开了大家的面子上都不好看,不如一起默契的保持沉默。
当初的约定又没有落在纸上,都是口头承诺,当做什么也没有发生不是挺好的么?
然后,出身东普鲁士地区的士兵们就不答应了。
他们家属丢了,现在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究竟是被俄国人咔擦了,还是被人忽悠跑了,总得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啊?
这个传出东普鲁士地区被主动放弃的消息,大家就更不能忍了。然后哗变发生了,数万大军向柏林政府要一个交代。
毛奇这位总指挥,更是成为很多人眼中的罪人。如果不是军方高层都清楚,东普鲁士地区丢失只是意外,威廉一世都准备让毛奇当替罪羊了。
现在肯定不能那么干,会让手下人寒心的。
当然,在事情解释不清楚前,这个嫌疑是无法消除的。黑锅还是落到了毛奇这个主帅身上,不过责任就不追究了。
威廉一世是聪明人,过河拆桥、卸磨杀驴,那也必须要把河过了、把面磨完了,才会动手。
普俄战争告一段落只是暂时的,无非是冬天来临仗打不下去了,等来年还有一场考验等着他们,这个时候军方是万万得罪不起的。
况且,这么明显的挑拨离间,要是威廉一世都看不出来,他还怎么做国王?
柏林政府第一时间做出了解释,保证没有故意放弃东普鲁士地区,还公布了为防守东普鲁士地区部署的战略计划。
当初负责守卫沿海地区的将领,承担了东普鲁士丢失的全部责任,被送上了军事法庭。
接着又把东普鲁士地区民众前往奥属殖民地避难的消息公布了出来,还请出了宗教界人士作证,证明大部分人都还活着。
威廉一世做出了承诺,等战争结束后,政府会出资把他们从海外接回来。
贵族军官们也在给士兵们做思想工作:现在是战争时期,东普鲁士地区随时有可能再次沦为战场,为了民众们的安全,还是先让他们在海外避难。
这场兵变来的快、去得更快,安抚军心的同时,也不忘把仇恨往俄国人身上引。
众多宗教界人士、没有撤离的民众都是人证,完全是因为俄国人倒行逆施,大家活不下去了,才跑去海外避难的。
威廉一世的心很累,安抚了士兵,还要安抚贵族。东普鲁士地区的容克贵族们也是损失惨重,这是为国家牺牲的,战后肯定要给予补偿。
这还不算完,打仗是要死人的,在战果辉煌的背后,还有大量的普鲁士士兵永远的倒下了。
柏林王宫,看着不断增加的死亡人数,威廉一世的心在滴血。
没错,东普鲁士会战他们是大获全胜,不但收复了东普鲁士地区、占领了立陶宛地区,还将进攻波兰的俄军赶了回去,甚至占领了一部分白俄罗斯地区。
当然,这不是普鲁士军队真的这么牛逼,可以秋风扫落叶的击败俄国人。
实际上,这些地盘都是俄国人自己让出来的。有一句话说得好:战场上能够占领多少地盘,就要看敌人肯让出多少。
俄军主力遭到重创,军心涣散一路溃败,普鲁士军队自然是跟在后面接收地盘就行了。
真要是一路打下去,怎么可能在半个月之内突进两三百公里?这又不是闪电战时代,靠两条腿行军打仗,想快也快不起来。
战果是辉煌的,战损也是恐怖的。在胜利的背后普鲁士军队也付出了惨痛代价,整个东普鲁士会战中普军损失高达14.2万。
其中战死7.4万人,因伤致残3.8万人,疾病、意外死亡3216人,需要长期修养的伤员2.7万。
这还不是全部,从战争爆发到现在,普军损失的总兵力已经超过28万。
除了军队损失外,平民损失更大,俄国海军袭扰沿海地区,也给他们带来不小的伤亡。如果算上被奥地利趁火打劫的,总人数快要逼近百万。
当然算上新占领区,总人口还是增加了。不过这些新增民众,对普鲁士王国可没有那么认同。
不过威廉一世有信心,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有沙皇政府做参照物,他相信民众会做出正确选择的。
只要同化十几二十年,这些新增民众又是普鲁士王国的基石,这方面老祖宗已经做出了榜样。
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扩大战果和结束战争,普鲁士王国太小了,必须要进行扩张。
既然已经得罪了俄国人,那么得罪的再深一些也无妨。尽可能的从俄国人身上多挖几块肉,用来壮大普鲁士王国才是最佳的选择。
只要自身实力够强大,就算是俄国人想要报复,那也无所谓。普鲁士王国从来不惧怕战争,即便是面对俄国人。
……
“陛下,冬天已经降临,现在无法继续进行战争,我建议先放弃立陶宛地区,把部队撤回东普鲁士地区防守。”
首相弗兰克的话打断了威廉一世的畅想,把他拉回了现实。
“理由呢?你应该知道放弃立陶宛地区,在政治上意味着什么?”
军事上,防守东普鲁士地区当然是最佳选择,可以直接使用国内的铁路运送物资。
防守立陶宛地区就不一样了,补给线直接增加了两百多公里,又没有铁路连通国内,后勤压力会大大增加。
可是政治上,占领了立陶宛地区标志着普鲁士王国在这次战争中占据了上风。不但可以激励军心士气,还可以让背后的金主们加大投入力度。
在威廉一世看来,立陶宛地区的冬天并不是太冷,普鲁士军队也可以承受。境内还有河流可以减小后勤压力,守住立陶宛地区问题不大。
弗兰克首相慎重的说:“战争进行到了现在,我们也要考虑善后了。不如见好就收和俄国人进行谈判,保住我们的胜利果实。
如果我们占领了立陶宛地区,沙皇政府是不会和我们谈判的。那怕是为了面子,他们也不会在这个时候停战。”
这不仅仅只是面子,还关系到了亚历山大二世的个人威望。打输了战争,走上谈判桌这不是他能够容忍的。
如果真的打输了,没有翻盘的机会,那么无所谓什么威望,不想认怂,还是要认怂。
可是俄国人并没有真的输了战争,仅仅只是输了一场战役。
弗兰克首相显然是不想和俄国人死磕下去,打算利用这个机会见好就收。吞并俄国人的领土,从来就不在他的计划范围之内。
威廉一世苦笑着回答道:“首相,仗打到了这个地步,如果没有足够的收益,我们拿什么给国内交代?
况且,英国人的援助也不是好拿的。伦敦政府支持我们吞并波罗地海地区,可不是仅仅是支持。
如果做不到的话,那么后面没有了英国人的支持,我们未来的路该怎么走?
1...158159160161162...51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