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神圣罗马帝国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新海月1





神圣罗马帝国 第七十三章、有坑还是要跳
伦敦,约翰-罗素首相对目前的欧洲局势非常不满。
巴黎政府居然给俄国人提供了一笔贷款。尽管对英国人来说,这笔数额不算太大,只有区区1亿法郎。可是这背后的包含的政治因素,就非常可怕了。
本来大家商议好的,英法一起出钱出力,支持普鲁士王国和俄国人打一场代理人战争。
现在战场上,普鲁士王国刚刚出现了危机,法国人就迫不及待的落井下石。
或许在巴黎政府看来,这是及时止损,以获取更大的回报。站在英国人的立场上,约翰-罗素首相却无法容忍。
“欧洲局势正在恶化,法俄两国正在靠拢,巴黎政府的立场发生了改变,他们有和俄国人联手瓜分普鲁士的意图。
或许还要加上一个奥地利,只要法俄肯支持奥地利吞并德意志联邦,就变成了俄法奥三国瓜分欧洲大陆。
这是最糟糕的情况,俄法奥三国每一家都有挑战我们的实力。如果让他们瓜分了欧洲,那么就更加难以限制了。
为了不列颠的战略安全,我们必须要阻止这一切发生。”
约翰-罗素拥有强烈的危机意识,这似乎是岛国的共性,也是他们成功的动力源泉。
欧陆平衡是伦敦政府的国策。现在欧陆依然保持着平衡,可是日渐做大俄法奥三国,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他们的霸主地位。
原本伦敦政府就准备着先把俄国人打压下去,再利用意大利问题挑起法奥矛盾,让他们在欧洲大陆上互相牵制。
计划永远没有变化快,法奥两国的矛盾没有点燃,俄罗斯帝国眼看就要冲破限制,掌控波罗地海了。
外交大臣雷斯林分析道:“首相阁下,这次法俄靠拢是沙皇政府先做出了让步。
俄国人支持法国人吞并莱茵兰地区,实际上也没有安好心。
要知道奥地利、比利时、普鲁士、德意志联邦、西班牙等国可是有协议的,如果一方遭遇法国入侵他们将联合防御。
就算是俄国人支持法国人,可是俄奥还是同盟,沙皇政府总不可能出兵帮法国人打仗吧?
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只要我们把德意志地区的民族主义鼓动起来,维也纳就无法坐视法国人吞并莱茵兰地区。
又有联合防御条约在,法国人虽然实力雄厚,可奥地利的实力同样不弱,加上西班牙、比利时、德意志联邦等国家,法国人没有多少胜算。
拿破仑三世不傻,不可能在没有胜算的情况下进行冒险。
……
俄法奥三国联手瓜分欧洲大陆,我认为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首先就是分赃不均。
俄国人能够拿到的东西太少,奥地利不能够放弃德意志地区,俄国人获得普属波兰后,前进的路就被奥地利堵死了。
当然,如果沙皇政府愿意可以向北欧地区扩张。可瑞典也不是什么软柿子,不付出一定代价是不可能成功的。
况且,仅仅是普俄战争就打得这么吃力,俄国人还有能力进攻瑞典么?”
这是现实问题,俄罗斯帝国虽然强大,可是疲惫之态已经显露。如果是近东战争前的俄罗斯帝国,普鲁士王国早就领盒饭了。
沙皇政府没有依靠人海战术堆死普鲁士,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政府没钱。增加了前线的军队数量,也意味着增加了军费开销。
在波德平原上作战,还有河流可以运输战略物资,理论上沙皇政府就算是出兵百万,都能够保障物资供应。
在自身疲惫的情况下,和法奥瓜分欧洲大陆,他们显然是要吃大亏的。
仅仅只是普属波兰地区,只要打败普鲁士王国就够了,完全没有必要火中取粟。
“不,雷斯林。这些都是理论上,你要明白俄罗斯帝国是一个独裁政府。只要沙皇认为可行,就有可能变成现实。
我们不能把理性的推论当成沙皇决策。实际上,大部分俄国沙皇都是不理性的。
俄法奥都是独裁政府,只要皇帝拍板马上就可以结盟,我们不能给他们任何靠拢的机会。”
这不是约翰-罗素首相悲观,而是一个国家领导人必须要考虑到的。对大不列颠来说,现在不需要任何冒险,“稳”才是最重要的。
不管法俄关系到了哪一步,搅乱他们的关系总是没有错的。
作用欧洲搅屎棍,百年来欧陆一半的矛盾都是他们挑起的,现在又到表演的时候了。
……
柏林政府出手阻挠,英国人也在搞破坏,弗朗茨自然也不能闲着了。
被人算计了,肯定是要反击的。不过贷款合同都签订了,自然不能够撕毁。从什么地方下手反击,成为了一个现实的问题。
亚历山大二世都知道采用文明手段,在规则范围内暗中算计,弗朗茨自然不可能坏了规矩。
支持俄罗斯帝国的保守派?
不妥!
这是俄国内政参合太深,除了恶化两国关系外,没有半点儿作用。弗朗茨不认为这帮人,能够斗得过亚历山大二世。
暗中支持革命党?
这更不可能。作为一名皇帝,弗朗茨和革命党天然处于敌对阵营,资敌的事情不能干。
况且,俄罗斯帝国的状态非常不好,万一被推翻了怎么办?
腐朽的沙皇政府是奥地利最好的盟友,而新生的俄罗斯则是奥地利最大的威胁,这个风险弗朗茨不敢冒。
挑拨俄国人同欧洲各国的关系?
貌似这么做没有什么用,都不用弗朗茨出手,现在沙皇政府已经被光荣孤立了。
……
经过冥思苦想,最后弗朗茨无奈的得出了结论:在俄奥同盟的大背景下,短时间奈何不了俄国人。
外交大臣韦森贝格提议道:“陛下,沙皇政府提出要求,希望我们帮忙改装一批后膛步枪。”
战争年代,即便是沙皇政府也非常重视武器装备。亲自感受了后膛步枪的威力后,他们也不得不抛弃前膛步枪。
改装前膛步枪为后膛步枪,自然是为了节省成本。从这方面来说,普俄战争也不是没有贡献,至少让沙皇政府学会了精打细算。
改装几十万条步枪,只是一笔小生意。如果不是因为军火贸易富含政治意义,都不需要两国外交部出面交涉。
弗朗茨想了想说:“嗯,让他们和资本家谈,我们不干涉自由贸易。
派人向俄国人推销后膛步枪生产线,顺便把我们仓库中改装完成的旧货卖给他们。
记得告诉俄国人,后膛火炮的威力也更加具备优势,建议他们采购一批试用。”
改装前膛步枪可是需要时间的,前线的官兵肯定等不了,这种情况下当然只有向奥地利买了。
这是近东战争时期,向沙皇政府推销奥械装备的红利。除了赚取配套服务费外,在外购装备的时候,俄国人也不得不选择奥地利。
普俄战争爆发后,沙皇政府第一时间向奥地利下订单,采购战略物资,主要原因就是大家标准体系一样。
路都铺好了,弗朗茨自然不能让俄国人在这次武器革命中摆脱奥械装备的影响,这关系到未来的战略布局。
如果和平年代,俄国人自然可以慢慢进行武器装备升级,后膛武器技术含量又是太高,无非是多花几年时间。
没有哪个大国,愿意在武器装备上长期受制于人。亚历山大二世也不是碌碌无为之辈,如果不是缺钱,估计他早就对军工体系动手了。
可惜俄国人运气不好,上一次武器更新换代遇到了近东战争。为了节省时间,让奥械装备成为了军队中的主流。
这一次武器更新换代,又遇到了普俄战争。战争不会等人,弗朗茨又准备给俄国人强制推销一次奥械装备。
想要摆脱限制,知不知道沙皇政府有百万陆军?给这么多军队换装,还要更换武器生产线,这需要多少钱?
没钱,那就继续用着好了。反正从成本上来说,直接购买奥械装备体系不会比自主研发贵多少。
至于这么干,会不会丧失掉自主研发能力。这就不是俄国官僚关心的了,考虑那么多不如想想怎么发财。
连续两三代采用奥械军工体系,俄国人的武器研发人员就差不多废了。未来想要摆脱这种局面,就不得不重新培养人才。
弗朗茨算是理解亚历山大二世为什么一直对奥地利不爽了,遇到这种事情,换了谁都不会高兴。
可惜这是阳谋,和他算计奥地利一样。明知道是坑,弗朗茨也会把真金白银砸进去,现在沙皇政府同样也是如此。
总不可能为了保证军工自主,就不顾前线战争需求,让士兵们拿着落后的前膛装备,给敌人送人头吧?
这是真的在送人头,后膛步枪可以趴着打,而前膛步枪只能玩儿排枪战术。
只要想想就知道,在战场上遇到了,会被虐的有多惨。
外交大臣韦森贝格解释道:“陛下,其实不需要我们推销,只要拖延一下改装速度就行了。
最近普鲁士人表现的很不错,利用武器装备上的优势,在野战中多次重创俄军。
俄国人虽然有海权优势,在不断打击普鲁士王国的沿海地区,不过他们的准备不足,无法扩大战果。”
这是问题的核心。理论上只要俄国海军掩护陆军登陆,在普鲁士王国内部四面开花,要不了几个月普鲁士王国就崩溃了。
然而,沙皇政府并没有做好准备,海军袭击普鲁士王国沿海做得确实不错,可惜陆军没有跟上去扩大战果。
普俄两国相距不远,跨海远征称不上,可是必要的后勤补给,还是少不了得。
毫无疑问,沙皇政府现在没有那么多战略物资,或者说是没有办法把那么多战略物资运送过去。
为了供应前线的军队,沙皇政府都必须要买买买。这不仅仅是俄罗斯帝国生产能力不足,最关键的是交通太过糟糕。
俄属波兰地区是他们的粮仓之一,圣彼得堡地区的粮食供应大部分都是来自这里,现在这片土地丢了,沙皇政府自然要从别的地区调粮了。
铁路不畅通,用马车、牛车运输,从乌克兰、莫斯科地区把物资运到前线,至少都要个把月。
这还要老天爷给面子,如果是冬天那就更惨了,走上两三个月都有可能。这么糟糕的交通,不光增加了成本,还限制了物资运输量。
前线的军队作战,还可以从隔壁的奥地利进口战略物资。可是跨海作战就不行了,就算是从奥地利进口物资,也必须要绕一个大圈子运输。
这是俄国人自己的锅,如果战争一开始就派海军进攻普鲁士沿海地区,那么还可以利用波兰地区的河流,把从奥地利进口的物资运过去。
现在不用想了,俄属波兰的大部分地区都落入了敌人手中。这个时候要进行物资运输,要么走陆路经过白俄罗斯地区,要么走海路沿着欧洲大陆绕一个大圈子。
无论那一条路,都限制了物资运输量。
原本俄国人也可以从欧洲各国购买战略物资的,可惜大家不买俄国人的账。除非拿出真金白银,不然没人做他们的生意。
因为财力的问题,沙皇政府没有办法从各国大肆采购物资,这也是亚历山大二世为什么急着借钱的原因。
只有解决了财政问题,他们才能够筹集足够的战略物资,将海军优势发挥出来。




神圣罗马帝国 第七十四章、异想天开的计划
放下了手中的《非洲战略》,弗朗茨只能感叹大家的目标远大,一口气圈下了大半个非洲大陆。
没错,就是圈下了,而不是占领。目前奥地利还没有完成上述计划的三分一,实际控制区可能五分之一都不到。
即便是弗朗茨已经努力移民了,目前奥属非洲的人口,仍然不足五百万。
这么点儿人口控制七八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地广人稀到了什么地步可想而知。
当然,这是不计算当地土著的,不然早就过千万了。
要是完成接下来的战略,没有几千万人口是不行的。然而整个新神圣罗马帝国的人口,也才刚刚越过六千万的门槛。
现在世界已经瓜分的快完了,最后一片无主之地,肯定少不了一场龙争虎斗。
目前法奥两国走到了殖民非洲的最前端,紧随其后的是英国人、葡萄牙人,荷兰人也有小块殖民地。
这份殖民部的宏观战略,应该用“理想战略”来形容更好一些。
只要各国不傻,就不会让这份计划变为现实。
初略的看了一下地图,大致是:西起几内亚、马里,北至利比亚,南临布尔人共和国,东至索马里。
虽然这个年代没有卫星定位,弗朗茨初略估计一下,这些地区总面积加起来,也是奔着两千万平方公里去的。
想了想后,弗朗茨拿起笔在上面开始打了一个叉,准备打回去让殖民部重做。
这种不切实际的战略,根本就没有可行性。除非挑起一次世界大战,奥地利成为了大赢家,才有去实现的资本。
然而,弗朗茨不是战争狂,奥地利也不是历史上那个必须要挑战世界的德二帝国。
虽然很多人认为德二帝国是因为经济发展,需要资源、市场才挑起战争的,不过弗朗茨却认为主要是资源,因为市场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世界经济是一个大循环,国家经济是一个小循环。理论上只要这个循环圈子正常运转下去,经济就可以持续发展。
这个经济循环圈的核心在于人口和资源,现在全世界人口也就那么十来亿。
其中:欧洲地区约2.75亿,主要是俄、奥、法、英四国加起来就超过了2亿。
亚洲地区约8.2亿,两个东方人口大国加起来就有7亿,剩下的地区同样是地广人稀。
非洲大陆约有0.6亿左右,殖民活动影响让当地出现人口增长,因为最近几年移民离开的较多,很多地区已经出现了负增长。
美洲地区约六千多万,这才是真正的地广人稀,南北美洲加起来才这么点儿人,两个美国就占据了一半。
现在的国际贸易额实际上并不大,各国的经济主要还是看国内,以奥地利为例国际贸易所占经济比重,不足总量的5%。
如果把殖民贸易额计入本土经济中,那么国际贸易在奥地利经济总量中,就更加不值得一提了。
这是生产力决定的,社会总财富有限,能够出口的商品又太过单一,贸易额根本就提升不上去。
现在国际市场上,最大的出口商品就是纺织品,其次是粮食。什么工商业制品、机械设备,根本就没有多大的市场。
整个国际市场上,所有出口商品总额加起来,都不足十亿英镑,甚至是不足七亿英镑。
市场一共就这么大,各国经济的主力都是本土市场。英法奥随便那一家,本土的经济总量都不是一个十亿能够衡量的,起码要用两三个。
以国内经济为主导的时代,最重要的还是内部循环。只要有足够的资源,理论上经济就可以正常发展。
具体可以参考美国,很多人都以为拉美是美国人的后花园,是美国工商业制品的倾销地。
现实却是,拉美地区一共就两百多万人,百分之六七十还是印第安部落,有个毛的购买力。
南美各国又不买美国人的账,人家宁愿进口欧洲商品,又不买美国的垃圾产品。
然而,从19世纪后期开始美国经济依然是突飞猛进,四十年内增长了九倍。
这就是资源的力量。同样是缺乏足够的商品出口市场,德国人被资本逼着上了战场,而美国资本却可以稳住,靠的就是自身丰富的资源。
在弗朗茨看来,“资源”才是殖民的核心。在这一理念下,才有殖民地本土化运动。
犹豫再三过后,弗朗茨没有直接驳回这份“异想天开的计划”。他非常反感画大饼,可是又不得不画大饼非常有效。
要不然历史上也不会有那么多异想天开的计划,比如说:英国人的2c计划,从开罗到南非直接由南到北。
包括:埃及、苏丹、乌干达、肯尼亚、赞比亚、津巴布韦、博茨瓦纳、南非、坦桑尼亚。
这份计划尽管很庞大,可是约翰牛最后实现了。然而没有维持多久,殖民帝国就崩溃了。
作为后来者德国人也搞出了“条顿非洲计划”,这份计划野心不算大,仅仅只包含了:纳米比亚、安哥拉、刚果、坦桑尼亚。
战略能否成功看实力,和野心大小没有关系,所以这份战略夭折了。
法国人的“2s计划”就有些变态了,在占领北非过后,法国人还准备从塞内加尔杀到索马里。
这份计划和奥地利的战略计划也差不多,“几内亚到索马里”和“塞内加尔到索马里”差距并不大。
至于奥地利的南临布尔人共和国,目前已经勉强实现了,在津巴布韦地区出现了千人殖民据点。
北至利比亚也没有难度,毕竟那是非洲内陆地区,竞争对手还够不着这片区域。
唯独东至索马里,还是遥遥无期,中间隔着苏丹和埃塞俄比亚。当然从乌干达、肯尼亚绕过去也可以。
实际上操作起来,绝对不是那么简单。因为奥地利的殖民战略,把这些地区一起划了进去。
不管怎么说,精神上是值得肯定的。既然这份计划被送了上来,那么就代表着殖民部认为有成功的可能。
当然,这个成功不是所有目标都完成,只是说在战略上完成计划,中间少了几块殖民地,那是在所难免的。
考虑到现在是殖民地本土化的关键时刻,弗朗茨默许了这份计划存在,当然具体实施的时候,肯定不能这么生搬硬套。
比如说:有河流连通的地区优先、沙漠地区靠后,土著实力强大的地方先搁置,可能引发冲突的地区要克制住扩张……
这个年代,非洲大陆没有国界线,大都一帮土著部落,谈国家概念还是太扯淡了。
这份殖民战略,自然不会跟着后世的国界线走了,实际上弗朗茨也没有办法在地图上把后世的国界线找出来。
经过一阵修改,弗朗茨成功的把这份战略计划压缩了下来。
比如说:北非的沙漠就不和法国人争,反正这个年代也控制不了。
具体来说就是:大半个马里不要了,尼日尔地区也基本上不要了。如果不是为了连接利比亚,乍得弗朗茨都准备放弃,现在是勉为其难留下的。
东部的埃塞尔比亚、索马里,也被弗朗茨排到的最后,其它地区没有占领前,不会打这些地区的注意。
纳米比亚、坦桑尼亚排到了倒数第二序列,基本上属于被放弃地区。剩下的地区就看手下人的能耐,能拿下多少算多少。
这么一来,这份计划就缩水了差不多三分一,可行性大大提高了。
占据大半个非洲大陆太拉仇恨了,可是占据三分一、或者是百分之四十左右的非洲大陆,弗朗茨认为有可能成功的。
这是实力+先手优势共同决定的。一旦本土化战略成功,又是一个移民高峰期。只要有足够的人口,在非洲大陆上弗朗茨就不惧怕任何挑战。
就比如说现在的西非地区、刚果地区,当地有上百万人口,谁有能力把这些地方抢走?
战争也是需要成本的,没有足够的利益,根本就不足以令殖民帝国发动战争。
非洲大陆上能够引发列强战争的,除了南非的金矿外,别的地区都不足以令大国兵戎相见。
实际上,南非的金矿也不值得两个大国血拼一场。尽管黄金储量高,可是在开采出来前,也就那么回事。
不要看每年几百吨的产量,实际上黄金开采也是需要成本的,要靠黄金收回战争成本,弗朗茨不觉得在他有生之年能够实现。




神圣罗马帝国 第七十五章、司法不加身
渥太华,经过了几个月的谈判,到了1865年9月份,多方会谈终于有了初步结果。
在英法奥西四国的干涉下,美国联邦政府承认南方邦联和印第安人独立,美国正式分裂。
存在争议的马里兰州和西弗吉尼州,支持北方政府的地区加入联邦,支持南方政府的地区则加入邦联。
如果发现南北两个政府的国土面积交错在一起,不要奇怪。这次民众自由选择加入哪个政府,最后是以镇为单位的。
毫无疑问,这是英国人的手笔,他们是专业的。现在就把南北双方的矛盾埋了下来,可以想象未来的美洲会很热闹。
南方邦联政府包括:北卡罗来纳、南卡罗来纳、佐治亚、佛罗里达、亚拉巴马、密西西比、路易斯安那、德克萨斯、弗吉尼亚、田纳西、阿肯色、密苏里、肯塔基、以及马里兰和西弗吉尼的部分地区。
亚利桑那地区和新墨西哥地区也被划入了南方政府。(大致是今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
印第安酋长国就有些可怜了,被夹在南北政府的中间位置,地盘也只有可怜的印第安人聚居区。(大致是今俄克拉荷马州)
分裂后美国,综合国力依然是北方政府占优势,拥有1764.5万人口,继承了美国近三分之二的工业、和63.2%领土。
南方邦联政府紧随其后,拥有1198.4万人口,继承了美国近三分之一的工业、34.1%的领土。
印第安酋长国可以忽略不计,人口没统计过,反正不超过100万,领土面积不足20万平方公里,工业几乎为零。
1...155156157158159...51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