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新海月1
奥地利的殖民地是本土面积的十倍,光奥属非洲都有七八百万平方公里,即便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被纳入本土,这也增加了很多机会。
这个时候如果敢拼、敢闯,有很大可能跨越阶层限制。
如果要用数据来体现,就是现在奋斗的成功率有10%,而阶级固化后,奋斗的成功率不足1%。
当然,这只是跨越现在的阶层,向前迈进一小步。
如果想要一步登天,还是不要做梦了。除了造反之外,世界上就再也没有这样的捷径。
神圣罗马帝国 第六十八章、转折点
1865年5月1日,俄国海军偷袭了东普鲁士地区,波罗的斯克地区沦陷,普俄战争转折点出现了。
柏林,普鲁士政府内部一片哀嚎,威廉一世急忙召开军事会议。
陆海军大臣罗恩分析道:“波罗的斯克地区沦陷,我们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略破产。为了避免被背后夹击,我们不得不把军队后撤到西普鲁士。
战争爆发前,为了殖民地的稳定,我们没有把远东地区的舰队调回来。现在的本土舰队没有对抗俄国海军的实力,沿海地区的防御必须要加强。”
这只是一个托词,就算是把普鲁士海军全部集中起来,实际上也没有什么用。
丹麦海军都可以和他们一较高下,何况是更强大的俄国海军呢?
不能因为俄国海军闹出了笑话,就忽略了他们的实力。
从一开始罗恩就没有指望过海军,事实证明,他对普鲁士海军实力的定位非常准确。
战争爆发过后,本土舰队被丹麦海军交过几次手,然后就被堵在了港口中,对战争的最大贡献是牵制住了丹麦海军主力。
就算是把远东舰队调回来,最多也就压制住丹麦海军,真要是进行决战,能不能打赢都是一个未知数。
普鲁士王国发展海军时间太短了,无论是造舰技术,还是海军训练、军官指挥能力均落后于各大海军强国。
现在还可以用实力不济为借口,让本土舰队窝在港口中,要是远东舰队回来,被逼着和丹麦海军决战就惨了。
就算是打赢了丹麦海军,也绝对干不过俄国人,沙皇的波罗地海舰队总吨位是他们2.7倍。
海军不是陆军,在这么明显的实力差距下,还想要逆袭,除非是拿铁甲舰打风帆战舰,不然根本就没戏。
波罗的斯克地区失守,这是总参谋部的失误。他们低估了俄国人的攻坚能力,又高估了守军的战斗力。
海军和陆军是不一样的,单从火炮上来说,双方就不是一个档次。
战争爆发过后,普鲁士人就非常重视波罗的斯克地区的防守,在这里部署了三个团的兵力。
按照参谋部的估计,就算是遭遇俄军攻击,依托事先修筑的要塞工事防守,至少也可以守住一个星期。
然而陆军参谋们的经验主义,给守军带来了致命的损失。这些要塞能够挡住陆军火炮攻击,并不等于能够抗住海军火炮的攻击。
如果是普鲁士正规军,就算是要塞遭到了破坏,以三个团的兵力同样可以挡住俄军两三天时间。
遗憾的是这些都是临时招募起来的新兵蛋子,遭到炮火打击过后,军心就已经乱了。
和登陆的俄军交手过后,他们很快就发现敌人要比宣传中的俄军强得多,随着伤亡的不断增加,负责防守的新兵部队很快就溃败了。
威廉一世没好气的说:“不管怎么说,你们都必须要尽快扭转眼下的不利战局。
放弃东普鲁士地区的后果,你们已经体会到了,再这么下去国内就要爆发革命了。”
追究责任?现在威廉一世还需要军方打仗呢!能够在和俄军战斗中占据上风,把俄国人赶出华沙地区,就足以证明他们的能力。
要是一次失误就换人,谁能够保证后面的人,能力就一定更强呢?
反正最后赢得了战争,一切好说,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一笔勾销;输掉了战争,那么军方高层就是替罪羊。
要是提前把人搞下去了,最后这个锅,不就落到了威廉一世自己身上身上。
总参谋长毛奇有些犹豫的说:“事已至此,我们原来的战略计划就无法实施了。
如果继续拖延下去,俄国人就会利用海军的优势,不断的攻击我们的沿海地区。
沙皇政府最不缺的就是兵,这些灰色牲口不值钱,只需要一支步枪,简单的训练几个月,他们就可以上战场。
一旦出现大量的俄军在普鲁士登陆,我们的本土必定会遭到严重的破坏,到时候再这场战争中,最先撑不住就会是我们了。
就算是加强海上防御也没有用,现在我们根本就拿不出那么多的部队来防守。这些新编部队的战斗力怎么样,大家都清楚,根本就指望不上。
到了这一步,留给我们选择的余地已经不存在了,只能冒险和俄国人进行决战。”
“决战”,这是柏林政府一开始都在尽量避免的。关乎他们生死的决战,对俄国人来说只是一场局部战争。
沙皇政府可以输一次、两次、三次……只要其中一次赢了,就可以把普鲁士打落尘埃。
既然如此,又何必要决战呢?难道还指望靠杀伤俄国人的有生力量,最后赢得战争不成?
战争又不是儿戏,前线有五十多万俄军,要击败他们,或许可以做到,可是要全歼他们,那就是在痴人说梦了。
最理想的结果,也无非是胜利者损害四五万兵力,击溃敌军主力,再歼灭敌军十万八万。
毕竟普鲁士王国和波兰人联手,双方的总兵力才基本上相当,就算是再怎么自信,也不没有人认为:波兰起义军和普鲁士军队拥有同样的战斗力。
在队友不给力的情况下,交战双方的实力,已经被拉到了同一水平。现在要和俄国人决战,考验的不仅仅是实力,更多的还看双方军官的指挥能力和运气。
“有多少胜算?”威廉一世关心的问道
毛奇想了想后回答道:“七层!”
这仅仅只是这一次决战,并且不等于普俄战争就结束了。沙皇政府还是有能力将战争继续下去的,唯一的问题在于沙皇政府有多少钱。
……
突如其来的转折之战,直接把全欧洲的目光都吸引了过去。很多人都悲观的认为:普鲁士人战败只是时间的问题。
圣彼得堡,沙皇政府已经摆起了庆功宴,仿佛他们赢得了这次战争。
不过战场上的局势,确实在向沙皇政府有利的一面倾斜。
俄国海军这次的表现不错,第一间就攻克了波罗的斯克地区,向外界证明了他们不是废物。
神圣罗马帝国 第六十九章、祸水西引
俄国海军突然爆发占领了波罗的斯克地区,整个欧洲世界都被这个消息惊呆了,很多人都认为普鲁士王国要完蛋了。
打开地图就知道,普鲁士王国的海岸线都在波罗地海中,这里是俄国海军的势力范围。
从战争爆发开始,丹麦海军就堵死了普鲁士人的海上运输通道,英法支援的战略物资只能从陆地上转运。
前期沙皇政府忽略了海军的作用,没有袭击普鲁士沿海地区,单纯的在陆地上对抗,普鲁士王国还有一战之力。
现在不一样了,陆地上迟迟无法突破,俄国人把目光转向了海上,利用海军优势打击普鲁士王国。
这是无解的难题,俄国人可以在任何一点发起登陆作战,而普鲁士却无法做到全面防守。
……
维也纳宫,外交大臣韦森贝格说道:“昨天下午,俄国公使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贷款申请,他们准备用普属萨克森地区做抵押,贷款3000万神盾。”
拿敌人的领土充当抵押品贷款,这也就沙皇政府干得出来。不对,这或许不是抵押,很可能是买卖。
以沙皇政府的财政情况,能够按时还款的可能性非常小,最后把抵押品卖掉还债的可能性非常大。
前提条件是俄国人打赢了这一仗,并且从普鲁士王国身上撕下了这一块肉。
弗朗茨关心的问道:“萨克森政府是什么意见?他们有没有兴趣,出钱买回这片土地?”
普属萨克森地区是1815年维也纳会议上划给普鲁士的。现在萨克森王国是新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份子,这部分土地如果回归,自然是要还给萨克森王国的。
普属萨克森地区占据了萨克森王国百分之四十的领土,萨克森王国一直都想收回来。当年他们当年加入新神罗帝国的时候,费利克斯首相就做出过许诺。
现在机会来了,萨克森政府能够忍得住么?
弗朗茨非常的怀疑。
如果萨克森政府忍不住了,那么维也纳政府也没有办法在这个问题上阻拦,毕竟弗朗茨也是要考虑民心的。
3000万神盾这个价格,对经济发达的萨克森王国来说,并不是无法承受。只要他们愿意想办法,就能够筹集起来。
费利克斯首相回答道:“萨克森政府应该是倾向于出资购买普属萨克森地区的,弗雷塞尔首相今天下午就会抵达维也纳。”
弗朗茨想了想说:“先安抚住他们。现在这些土地还在普鲁士手中,俄国人的承诺根本就做不了数。
我们必须要有其它抵押品,来降低贷款风险。
可以给萨克森政府做出承诺,批准这次俄奥贷款的前提条件是——俄国人同意出售普属萨克森地区,并且要提前约定好价格。”
这件事情非常麻烦,可以说俄国人选择了一个好时机。
现在大部分人都认为俄国人会赢得战争,这个时候用普属萨克森地区做诱饵,就由不得维也纳政府拒绝。
贷款抵押是假,沙皇政府的真实目的是想要筹集资金,继续这场战争。
只要消息传了出去,萨克森民众就会要求买回这块土地,萨克森政府不可能拒绝,维也纳也不得不配合。
弗朗茨可不愿意当这个冤大头。如果俄国人已经赢得了战争,那么不要说3000万神盾,就算是5000万神盾他也会出。
可是现在只是一个未知数。万一沙皇政府战败,或者是没有从普鲁士手中割让这片土地,那么这笔贷款很可能会打了水漂。
况且,抵押贷款和出售是两个概念。现在沙皇缺钱厉害,为了筹集军费,自然不敢狮子大开口,免得吓跑了金主,未来就不一定了。
到时候主次易位,利用民众们急于收回普属萨克森地区的心里,还不卖一个天价出来?
外交大臣韦森贝格忧心忡忡的说:“陛下,俄国人既然抛出了普属萨克森地区,我担心他们有可能将莱茵兰地区许诺给法国人,以换取贷款。”
弗朗茨脸色一变,这不是有可能,而是非常有可能。
缺钱了,沙皇政府什么事情干不出来?
况且,还是慷他人之慨。一旦法国人受到了诱惑,接下来巴黎政府还会这么尽心尽力支援普鲁士王国么?
同样的条件柏林政府可许诺不出来,不是每个人都是俾斯麦,敢对法国人开空头支票。
外交上不能够胡乱许诺,如果不是俾斯麦手腕够强、运气又足够好,原时空莱茵兰地区就落入法国人手中了。
莱茵兰作为德意志地区的一部分,早就被维也纳政府视为了囊中之物,怎么可能轻易让法国人获得呢?
破坏,必须要破坏法俄交易!
这是弗朗茨的第一反应,随及他又头疼了起来,该怎么破坏可能存在的法俄交易。
“把消息捅给英国人,莱茵兰地区虽然最近几年发展慢了起来,可是当地丰富的资源和工业基础还在,一旦落入了法国人手中很快就会引发质变。
法兰西已经很强大了,再壮大下去,伦敦政府就要睡不着觉了。”
这是祸水西引。俄奥同盟还在,很多针对俄国人的事情,维也纳政府不方便去干。
费利克斯首相提议道:“陛下,我们要不要推一把,干脆让俄国人输掉这场战争?”
想要俄国人输掉战争很简单,只要奥地利突然进行物资禁运就可以了。现在前线俄军的战略物资,大半都是奥地利生产的。
就算是沙皇政府想去别的地方买,时间上也来不及,更何况他们还找不到买主。
欧洲有这个生产能力的,只有英法奥三国。如果可以将俄国人从霸主位置上拉下来,英法怎么可能拒绝呢?
法俄妥协,那也是建立在沙皇政府胜券在握的基础上。拿破仑三世可不会帮着俄国人赢得战争,巩固敌人的霸权。
这也是各国忌惮俄奥同盟的缘故,两国结盟进行了资源互补,能够爆发出的实力已经1+1>2。
弗朗茨摇了摇头说:“不行,这个时候我们不能出手。
普鲁士人仍然有一战之力,只要英法再大方一点儿,让普鲁士人把全国的青壮都武装起来,俄国人未必能够获得胜利。
你们有没有发现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已经暂停了,战争结束过后,沙皇政府还有能力继续改革么?”
为了支撑这场战争,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和国内的保守派进行妥协,保证国内的稳定。
这一妥协,未来再想要改革就难了。至少在面对同样的问题时,改革难度大幅度增加。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次普俄战争已经完成了战略目标。一个改革不完善的俄罗斯帝国,才是奥地利需要的。
既然现在战略目的已经达到,自然就没有必要继续针对俄国人。俄奥同盟还没有到结束的时候,拉仇恨的事情只能让别人干。
……
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快,沙皇政府在同奥地利谈判的时候,同样也开启了和法国人的谈判。
凡尔赛宫,对沙皇政府抛出来的橄榄枝,拿破仑三世犹豫了。
欧洲霸主只能有一个,在这个问题上,俄罗斯帝国是法兰西最大的竞争对手。
现在贷款给沙皇政府,无疑是在资敌。
在拿破仑三世看来,要获得莱茵兰地区,最大的难题不在军事上,而在政治上。
吞并撒丁王国够,欧洲各国就针对他们搞出了一个联合防御圈,如果武力吞并莱茵兰地区,势必要引发各国的干预。
这个时候,法国人就需要盟友。和抵押普属萨克森地区贷款不一样,沙皇政府给出的承诺是:支持法国人吞并莱茵兰地区。
这是地缘政治决定的,不管沙皇多厉害,也不可能跨越德意志联邦占领莱茵兰地区,抵押自然就无从谈起。
有了沙皇政府的支持,法兰西在政治上就不会陷入孤立状态。再和各国进行一些利益交换,吞并莱茵兰地区的成功率非常高。
外交大臣亚伯拉罕提议道:“陛下,要不要给沙皇政府贷款,我认为关键是还要看这场战争的最终结果。
现在俄国人的胜算非常大,我想不到普鲁士人怎么翻盘。就算是没有我们的贷款,沙皇政府也可以从别处筹集到资金。
既然如此,不如索性和俄国人瓜分普鲁士王国,让我们的利益最大化。”
财政大臣艾伦反对道:“不行,俄国人的信誉太差,以他们的财政能力根本就无力偿还这笔贷款。
我们的钱不是大风刮来的,不能就这么白白的浪费掉。要瓜分普鲁士王国,不给俄国人提供贷款,同样也可以做到。
一旦普鲁士王国战败,我们可以用索要债务为借口,暂时代管莱茵兰地区,造成既定事实。
然后慢慢的公关,和各国进行利益交换,让他们承认我们对莱茵兰地区的占领就行了。
俄国人的支持根本就无关紧要,有没有他们支持我们都要和各国进行交易,就算是沙皇政府反对,他们也没有能力干预。
何必要花这笔冤枉钱呢?”
外交大臣亚伯拉罕反驳道:“艾伦伯爵,这可不是什么冤枉钱。有俄国人的支持,我们获得各国默认要容易的多。
如果没有俄国人支持,到时候欧洲各国都反对,我们就算是吃下了莱茵兰地区,最后还是吐出来。”
欧洲各国的支持或许不重要,但是大国支持必须要有。
欧洲五大列强,除了内乱中的西班牙可以无视外,剩下的几家中至少要取得一家的支持。
历史的教训已经告诉了法国人,单干是不行的,莽撞更加不行。
……
神圣罗马帝国 第七十章、亚历山大二世
很快弗朗茨就见识到了亚历山大二世的厉害。俄奥两国秘密谈判的消息,不出意外传了出去,只不过内容上发生了一点儿变化。
这点儿变化,直接让弗朗茨咬牙批准了这笔贷款,金额也从3000万神盾,讨价还价到了5000万神盾,并且还是无息贷款。
当然,俄国人也拿出了新的抵押品——乌克兰地区的关税收入,避免了血本无归的情况。
如果战后沙皇政府拿到了普属萨克森,那么这笔债务一笔勾销,沙皇政府用普属萨克森地区抵债。
没办法,俄国人吹捧的太厉害了。大嘴巴子的俄国公使,四处宣扬维也纳政府为收回普属萨克森地区做出的努力。
还信口开河说:弗朗茨多次和亚历山大二世进行电报沟通,双方已经初步达成一致,战争结束后沙皇政府将出售西里西亚和普属萨克森地区给新神圣罗马帝国。
毫无疑问,这肯定获得了亚历山大二世的默许。俄国公使高举俄奥友谊的旗帜,多次强调弗朗茨做的贡献,在普通民众看来这是在为帝国统一而努力。
毕竟,巴黎会议拆分了德意志地区,想要重新统一已经非常困难。现在只能采取迂回措施,慢慢的推动国家统一。
收回国土总是一件好事,民族主义份子高兴了,跟着唱起了赞歌。
国内舆论被调动了起来,弗朗茨就被架在了火上烤,要退下来必然会损失威望,不得已只能背下这口黑锅。
现在他是看明白了,当初沙皇政府许诺把西里西亚赠送给奥地利,就是一个诱饵。
如果战后奥地利收回了西里西亚,而看着俄国人吞并普属萨克森地区会有什么后果?
弗朗茨是奥地利皇帝,同样也是萨克森民众的皇帝。一旦这碗水端不平,下面的人心就散了。
不光是萨克森民众会不满,其它邦国同样会对中央政府产生不满。到时候,好不容易统一起来的新神圣罗马帝国,又会再次回到四分五裂状态。
弗朗茨现在不敢去赌俄国人会输掉战争,这个亏他必须吃下去。
毕竟这次普俄战争完全是他蝴蝶效应的结果,现在俄国人又占据了上风,本身又拥有雄厚的实力,正常情况下最后赢得战争的只会是俄国人。
如果只是钱的问题,这笔交易也算是各取所需。沙皇政府并没有乱报价,甚至还有些偏低。
不过普属萨克森地区,俄国人还没有拿到手,这个价格也说得过去。
可是弗朗茨清楚,前面为了西里西亚,维也纳政府已经替俄国人担保,从国内赊欠了大量的战略物资,现在又来了5000万神盾的贷款。
如果不想血本无归的话,现在维也纳政府最佳的选择就是支持沙皇政府打赢这场战争。
不然的话,这些债务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够收的回来。
看在盟友的面子上沙皇政府估计不会直接赖账,不过他们就是没钱还,维也纳政府还能够强行收债不成?
一旦俄国人战败,不光是现在债务,还有之前的老债,最后都有可能变成烂账。至少在沙皇政府财政好转之前,他们是还不起的。
不光是在经济上绑架了奥地利,同时还让普奥关系彻底破裂。现在维也纳政府几乎是在光明正大的支持沙皇政府,自然是站到了普鲁士的对立面。
顺带着还分化了英奥同盟,让两国再次站到了对立面。
英奥两国在维护欧洲平衡问题上国策相同,从第一次维也纳体系建立开始,英奥两国就是暗地里的盟友,双方只差一纸盟约。
近东战争爆发后,两国关系下降到了冰点。不过因为共同的利益,双方的关系很快再次升温,两国共同推动了第二次维也纳体系建立。
挑拨了普奥关系、英奥关系,这还不算完,奥法关系、英法关系同样在俄国人的算计之中。
一旦法国人吃下了俄国人给的诱饵,英法关系也会破裂,奥法关系更是直接完蛋。无论如何,弗朗茨都不可能坐视法国人吞并莱茵兰地区。
就算是他可以忍,国内的民族主义者也会把奥地利推上战场。
和法国人开战弗朗茨到是不怕,共同防御法国人的盟约还在,大不了组织反法联盟,这方面维也纳政府有经验。
问题是这么一来,从梅特涅时代开始,奥地利盟友遍布欧洲的局面就发生了变化,外交上再也不能够这么从容了。
没错,现在法奥两国都是准盟友关系。不然的话,弗朗茨也不会看着拿破仑三世吞并撒丁王国而无动于衷。
一个口头上的承诺,可做不了数,最终还是要用利益说话。从奥尔良王朝时期,法奥两国就保持着准盟友关系,如果需要随时可以结盟的那种。
大革命时期一度出现中断,不过随着法奥密约的出现,看在共同利益的面子上,双方关系再次回暖。
尤其法国人吞并撒丁王国后,两国间的关系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现在法国政府中的亲英派势大,亲奥派实际上实力一点儿也不小,一个人同时亲英、亲奥也不奇怪,政客都是根据实际需要转变立场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