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第一卧底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龙渊
“不是!”此时杨妙真就见陈军师果断的摇头答道:
“陈某平日里独自歌舞之时,总要把衣服全脱了才能尽兴的。所以你们两个人这一次也是赶巧了,幸好没有被你们占去太多的便宜……”
“扑哧!”一声!
杨妙真闻言,顿时便笑了起来。
她就是再怎么单纯,也能听出陈军师这句话是在开玩笑。随即就见杨妙真仰头向天,爽朗的小声儿笑个不停。
看见这一位杨妙真将军毫不扭捏,身上倒是颇有些爽利的豪气,沈墨也不由得暗自佩服。
就见他收了玩笑的表情,向着杨妙真问道:“杨军此来,找我有事?”
“是啊,我有件事不明白,还望陈军师直言相告。”
就见杨妙真闻言也收了笑,向着沈墨正色说道。
“你问吧,我必定知无不言!”沈墨听了之后,立刻就正襟危坐,等着杨妙真向他提问。
就见此时的杨妙真双眼看着陈浩南,脸上带着一份诚挚和好奇的神色说道:“陈军师到底是什么出身?你这一身本事是从哪儿学来的?”
“以您平时的所作所为,如此智谋韬略天下难寻,妙真怎么也想不明白。如此人才怎么会在我手下屈就一个小小亲兵呢?”
这话儿……果然还是来了!
听到了杨妙真的话,沈墨就在心里暗自叹了口气。
……
自从他在帮杨妙真拒婚李全的时候,沈墨一展现出和一个普通的大头兵截然不同的谋略和智慧。从那时候开始,沈墨就知道会有现在这么一刻。
不过他也没想到,杨妙真居然忍了这么久。而且还用今天这样直接的方式过来问他。
以沈墨对杨妙真的了解,这位杨将军应该是并没有怀疑他有不好的意图。也没有对他产生什么恶意的猜测。只是简单的对他隐藏起来的身份感到好奇罢了。
像这种提问的方式,也表明了杨妙真的心中其实是毫无芥蒂,她会毫不犹豫的继续信任这位陈军师!
就见沈墨叹了口气之后,缓缓的说道:“既然杨将军问起了陈某,属下自当直言相告。”
“我本是山东姜氏,本名姜宝山。是昔日武成王姜太公姜尚的后人。”
“在我年幼时,全家上下被金军尽数屠杀一空,全家只有我一个人跑了出来……”
“那些行军谋略方面的事,是当年我逃出来的时候,带了一本家中祖传的《太公六韬》。那是我们姜氏一族家中世代相传的兵法秘本。”
“我与金国有不共戴天之仇,所以自小日夜参悟家传兵书、学习兵法,走遍天下寻访名师,这才在兵法上小有所成……”
南宋第一卧底 第1669章:军师出言总骗人、单纯天真、我心何忍
只见沈墨接着说道:“在这之后,我想投入山东义军,从金军手中夺回我汉家故土。可是又怕难以取得山东义军的信任,所以才化名陈浩南。投入王云峰将军的草桥寨中,当了他一名亲兵。”
“在这之后,我看杨将军您为人真诚豪爽,不由得便起了投靠之意。恰好让我赶上红袄军中有事,在下自然要一展所长,帮杨将军渡过难关……”
沈墨这番话说出来,十句里倒是有十句是真的!
不过他说的前半段,都是他部下姜宝山的亲身经历。而后边的环节里,沈墨除了没提他自己是一位新宋大将军、淮南东路统帅之外,其实也……并没怎么撒谎。”
倒是杨妙真,在旁边听了沈墨的话之后,惊叹得连连点头!
这位杨将军的心中,一想到当初那个小小的男孩在灭门惨祸中侥幸逃生,在这之后又在江湖上苦苦挣扎。她的心里就是一阵酸楚。
他在拼命生存下来的同时,还在自强不息,苦练本领。如今这个昔日的小男孩终于身负绝技,回到山东来复仇……杨妙真想到这里,她的心中也不由得对这位“姜宝山”先生,生出了一股尊敬和佩服的感觉。
“从今往后,为了便于行事,您对我还是以陈浩南相称。”就见沈墨向着杨妙真说道:
“属下的心意就是抗击金国,复我汉家故土。只是之前身份低微,身为亲兵难免要做些伺候人的事。所以为了不辱没先人姓氏,只得暂且隐姓埋名,属下在此向杨将军致歉了!”
说到这里,就见沈墨站起来深深行了一礼。
而杨妙真则是立刻起来扶住了他,让这位陈军师赶紧坐下
……
“这都怪我,没事儿刨根问底的瞎打听!”
如今的杨妙真听到了陈军师的这段伤心往事,她也是双眼泛红,满脸愧色的向着沈墨说道:
“倒是逼得陈军师把过往之事全都说了出来,妙真实在是并无疑心陈军师之意!”
“这个我当然知道。”就见沈墨看着杨妙真笑了笑。
“陈某所言,不过是一家之痛而已。如今山东大地遍地烽火,暴金在侧、蒙古在北,咱们若不奋起相抗,山东父老难免会生灵涂炭。”
“杨将军慈悲正直,正是救世之人。陈某一定帮你把义军越带越强,咱们打他一片太平盛世出来,让山东百姓在此安居乐业!”
听到了这位陈军师的话,杨妙真也不由得面上动容!
就见她诚挚的向着沈墨说道:“到底还是陈军师,一字一句都说到我的心里去了。妙真愚钝,也不知能不能做到?”
说到这里的时候,就见杨妙真笑着上下看了沈墨一眼,之后忍俊不尽的说道:
“我看陈军师要是把那套不正经的样子收起来,倒是比妙真更适合做这个山东义军之主!”
沈墨听了她的话,也不由得一笑。
刚才这句话要是别的“主公”说起来,难免这个当军师的立刻会诚惶诚恐的拜下去。忙不迭的表示自己会终身效忠,断无自立之意。
不过这句话从杨妙真这样的实诚姑娘嘴里说出来,沈墨要是那么惺惺作态的话,那就未免太假了。
就见此时的沈墨一脸苦笑着说道:“奈何我少年流浪江湖,这副懒散样子已经生根入骨,怕是改不掉了。”
“像我这种懒得都掉渣儿的家伙,让我当家?还是算了吧,我还是辅佐杨将军比较省事!”
听到了沈墨的话,只见杨妙真笑了笑,随即站了起来。
她谈完了正事,随即就拱手和陈军师告辞。
等到杨妙真向外走的时候,就见她又转头向着送出来的沈墨说道。
“你也别光顾着说马英,看见好姑娘不妨给自己也找一个娶回来。整天这样脱了衣服跳舞也不是办法……哈哈!”
就见杨妙真一边红着脸笑着,一边走了出去。留下了院子里的沈墨,脸上满是尴尬和无奈的笑意。
……
杨妙真这次来探听沈墨的底细,却被早有准备的沈墨提前编造好的一通说辞给糊弄了过去。
在这之后,这位杨将军对于沈墨再无丝毫怀疑,放手任凭他用各种方法改造自己的红袄军。
在红袄军开始主动帮助草桥镇的商人,招收山东饥民之后,红袄军的粮食问题也得到了解决。现在军中的存粮不但能供大军正常使用,甚至还稍有盈余。
在这种情况下,马志远将军又提出了一个计划,却是正中沈墨的下怀。
马将军不愧是红袄军年龄最大的一位将领,想问题确实是老谋深算。
他在红袄军和草桥镇商人的合作的过程中,发现这些商人对那些在山东流离失所的百姓,需求几乎是无穷无尽的。
不管是多少人,只要一带过去都会被整队运走,他们的胃口简直是看不到底!
在这种情况下,马老将军果断的建议,不妨由红袄军牵头,把周围各个山头所有的山大王和起义军全都发动起来,让他们往这里送人。
整个山东地面,现在最多的就是吃不上饭的百姓,而最缺的就是粮食!所以既然红袄军有这样得天独厚的地利优势,完全可以在草桥镇的商人和外面的那些山大王之间,做一个中间商。
这样的话,他们只要一倒手,就可以获取大量宝贵的粮食。
这个建议立刻就被沈墨采纳。随即杨妙真就派出了数十名信使,分头向着山东各地的山头传达了这次交易的想法。
随后没过多久,远到登州、海州、临沂、甚至是山东西路的一些起义军的地盘全都收到了消息。他们开始驱赶着大量的流民,向着这边而来。
马志远将军亲自负责和各路山大王交易人口的事宜,而最近闲着没事儿的马英则负责从诸城到曹桥镇,来回武装护送大量的山东饥民。
于是在草桥镇到诸城这条二三十里的道路上,每日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的穿梭不休。
沈墨一手掀起的这场山东饥民去临洮的移民潮,开始呈现出了爆发的态势!
南宋第一卧底 第1670章:红袄之下中间商、饥民如潮、救命之粮
现在每一天移民的数字都在打着滚儿翻番向上涨。现在每天转运人口的数量就已经达到了数千人。
这样的数字,就连沈墨自己都觉得吃惊不已。
就在山东的人口迅速的流往临洮的同时,杨妙真姑娘也是喜心翻倒。
他们红袄军这来回一转手,就可以从中赚取大量的差价。很快山寨里的粮食储备,就已经到了让杨妙真笑到合不拢嘴的程度。
而此时的陈军师看到这巨量的粮食之后,却不像是那些农民军将领一样乐不可支,反而直皱眉头。
沈墨随即召集杨妙真和几位义军将领,向着他们说道:
“如此巨量的粮食,咱们打起仗来没办法带走,多了反而是累赘……”
沈墨的这句话才刚说了一半,顿时就让义军将领们听得直翻白眼!
此时大家心里一起想道:“什么时候粮食反而成了累赘了?在乱世时,粮食就是人命好不好?”
而这时的沈墨却向着大家说道:“依我所见,这些粮食绝不能继续保存在诸城。”
“既然现在咱们军队的数量已经足够,完全不用着拿粮食拿来扩军,那咱们就把它花出去,再次加强咱们这支军队的力量!”
当听到了沈墨的话之后,红袄军的众将都觉得匪夷所思。
大家都想着:眼下咱们的军队已经强到了这样的程度,难道还有继续提高的余地不成?
沈墨当然不像这些山东义军首领,他当然知道如今的红袄军虽然战斗力还算不错,但也就是跟原先的农民军相比罢了。
真要是跟天下排名几前几位的强军相比,他们还差得远呢!
于是就见沈墨说道:“咱们的军队实力,当然还有继续提升的余地,比如说咱们现在还需要大量的铠甲。”
“按照我心中的要求,红袄军中负责攻城的重步兵,每人都要身披双层铠甲,这样才能在攻城战中避免伤亡。”
“除此之外,咱们军队中战马装备的数量,也才刚刚达到两成……”
“什么叫才刚刚达到两成?”这个时候,就见令飞扬不解的耸了耸肩:“这么多马还不够多啊?陈军师你还想让它达到几成?”
“我可以告诉你们,”这时候,就见沈墨的脸一板,向着大家正色道:
“如今的蒙古大汗铁木真,率领他麾下部队向西拓地数万里,横扫天下,无人能挡其兵锋。他的部队里,最低限度是一人三马。要是长途行军作战时,蒙古军更会达到一人六马的程度!”
“现在咱们五个人才有一匹战马,你就觉得够了?我告诉你,还差得远呢!”
听见了这位陈浩南军师的话,只见大家同时都是瞠目结舌!
这几位将领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一万部队带着六万匹战马行军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
不过这位陈军师对部队的机动性,似乎有一种永无止境的变态需求。这让大家在疑惑之余虽然不敢反驳,但是也未免觉得陈军师太过执拗了。
即便如此,杨妙真还是坚定的支持了陈浩南军师的意见。
随后,当各个山大王再次押运人口过来的时候,他们又听到了一个让他们欣喜若狂的消息。
红袄军除了需要大量的人口之外,这些山大王还可以用优良的战马和随便什么铠甲,来向红袄军换取粮食!
他们这些起义军将领,有的山寨里面的老老小小饿得嗷嗷待哺,有的则是野心万丈,一心想拿到粮食继续扩军。反而对战马之类的东西需求并不太多。
更何况人家红袄军还说了,各种铠甲不怕破烂,哪怕你就是把散碎的甲叶凑成一箩筐,也能用来换粮食。
这一下,真是把山东各山寨的起义军头领乐得奔走相告。于是另一次和诸城红袄军交易的高潮,随即又被凭空掀起。
红袄军的部队中,马匹数量开始急剧上升。同时草桥镇派来的那200名工匠,也索性被马志远留在了诸城。
这些工匠被马志远每日里好吃好喝的供着,每天的工作就是不断的修整和翻新战甲。
如今的诸城红袄军,真可以说发展得是红红火火,部队的实力每天都在上涨。
有杨妙真惊喜的看着这一切,她现在心里可是清楚得很。这样巨大的变化,完全是那位陈浩南军师给她带来的!
……
就在这一天,盘踞在莱州的一位起义军首领贾如军,不远百里来到了诸城。
这位贾如军额头宽大,下巴瘦削,脸型长得就像一个刚拔出来的萝卜。他上唇的两撇胡子一左一右,向两边硬挺挺的支着,看起来也是分外有趣。
在他的手上掌握着七八千人的一支起义军,贾如军占据了莱州已经有两三年之久,是山东起义军中,齐鲁北部最大的一支。
在这些日子以来,贾如军的山寨不断的用人口和马匹铠甲来诸城换取粮食。最开始的时候,他还觉着自己占了挺大的便宜。
贾如军甚至一度吩咐自己派到诸城来交换的将领,哪怕是价钱差一点,也不要跟人家讲价,只要能换来粮食就行!
用他的话来说:“别等到诸城杨妙真那个娘们儿,几天内就把她除积存的粮食给换空了!到时候这样的便宜,咱想占也没有了!”
可是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不管他让部将带到诸城多少流民,还是拿多少匹战马过去交换,人家红袄军交付粮食的时候都是足斤足两,一点儿都不带含糊的!
这样一来二去,贾如军在自己的莱州山寨里偷偷算了一笔账。这可是半个山东的起义军,都在和杨妙真换粮食!
可是等他算清楚之后,贾如军顿时就揉了揉眼睛,难以置信的看向了那个数字!
“不可能!杨妙真怎么可能有这么多粮食?他娘的!诸城里头难道挖出聚宝盆来了不成?“
随后,贾如军终于还是没耐住自己的好奇心,亲自带着人过来,到诸城这边交易来了。
在出发之前,贾如军的心里还暗暗的想道:“这次无论如何也要把杨妙真的粮食到底是从哪里搞来的,弄个清清楚楚!他娘的,天下的便宜,不能让这个娘们儿一个人占了!
南宋第一卧底 第1671章:强军在手气昂扬、威势熏天、鲁南龙王
随后,贾如军带着自己山寨里搜罗出来的铠甲和马匹,就一路来到了诸城。
等到他到了诸城外面,还没等进城,看到的景象就让他吃了一惊!
就见城外一片平地上,被木质栏杆围住了一片犹如演兵校场一般的巨大空场。
在这片空场上,整整齐齐的扎着帐篷。一片片衣衫褴褛、面有菜色的饥民,在空场上照着白灰画在地面上的印记,正在缓慢而有序的向前走。
在这片空地上,还有着百余名衣甲鲜明的骑兵在四处巡逻。空场的几个出入口,都有数十名穿着红袄军军装的士兵把守着。
在校场内部有大概四五千流民,盘曲成了一个曲里拐弯的蛇形,队伍整齐异常的排列着。
贾如军一边带着自己的人往城里走,一边不住的观察着这个怪异的校场。
就见那里面成排连片的帐篷中,很多都住上了人。帐篷门口支着大锅,熬制着各种汤药和米粥。
一片片饥民排列成队,井然有序的挨个走上前去报名。在经过了简单的身体检查和登记造册之后。他们中间身体强壮的那些,随后就被人编成了一队。
每当这支队伍编满了五百人,便有50名士兵护送着他们,一路排列整齐的向着西北方向开去,也不知道被带到哪儿了。
除此之外,那些家里有老幼不方便行动的,还会拉上一辆大马车,跟着队伍一起行走。
如今场地边上几辆马车上坐得满是花白头发的老者,还有抱着孩子的妇女。
还有另外一些人,明显是在体检之中没有达到要求,他们立刻就被安排到校场中的帐篷里。
这些居民有的在别人的帮助下,用汤药清洗身上的伤口和疮痈,有的则是大口大口的吞吃着温热的米粥。这些人在经过简单的治疗和进食之后,随即就进入各自分配好的帐篷里休息。
贾如军在旁边看着,他估计这些人一旦恢复了体力,可以行动之后,就会像前面那些人一样被人带走。
贾如军这样的人,见识当然是有限得很。所以当他看到面前这个古怪的场景,就觉得数千人在那里秩序丝毫不乱,一点都没有拥挤吵闹的迹象。
甚至有些饥民饿得眼睛都蓝了,也没有人上去抢夺锅里的米粥,这些情景都让他觉得非常不可思议。
“杨妙真这个败家娘们!有粮食居然给这些废物吃,真是把她烧得不知道自己姓啥了!”
贾如军此时还没意识到,这种平静和秩序,需要多么强大和恐怖的力量才能建立起来。
他一边忿忿不平的在肚子里暗自骂着娘,一边带队走进了诸城。
……
他这次带来了三百人,同时还有三四百匹战马。每一匹战马身上都驮着两个袋子,里面全是哗哗作响的铠甲。
这些铠甲有的还有六七成新,有的已经破到了千疮百孔的程度。贾如军一边向里走一边心里想着:
“等到一会儿交易的时候,也不知能不能贿赂一下负责收售铠甲的将军?要是能让他把那些几乎要烂穿了的铠甲也收下,当成完好的铠甲一样换取粮食……那就太美了!”
随后,他就被带到了位于城池西面的校场里。
在那边,校场里已经提前来了三四批队伍,模样都和过来交易的贾如军差不多。
只见他们这些人,有的是只带着七八匹战马的小股山寨。也有的队伍规模跟贾如军上下相仿。
不过大家现在的动作都差不多——站在校场上红袄军给自己画划定好的位置,眼巴巴的等着前面一坨人。在他们交易结束后,自己就可以向前挪一步。
等到贾如军带来的人马进了校场之后,随即负责维持秩序的士兵就过来。熟练的把他们带到了地上一个画好的白粉方框里,让他们在这里等着。
“他娘的!这就给老子来了个画地为牢!晦气!”
贾如军一边在牙缝里暗骂,一边看着那个一脸平静淡然,似乎是做惯了这件事的红袄军小兵,安排完了他们之后扭身就走了。
“我说老贾,你就老实点儿吧!”
就在这时,贾如军就听见旁边那个方框里站着的一帮人中间,有个人转过脸来,向他说了一句。
当贾如军转过头的时候,就见刚才跟他说话的这个人身材矮胖,长了个上下带尖的枣核儿脑袋。
他脸上一只硕大通红的酒糟鼻子,就像是一只扒了皮的青蛙趴在了脸上。
一看他的鼻子,贾如军立刻就是一愣!
“这不是即墨牢山寨的常初常大王吗?”只见贾如军随即就一脸惊喜的跟对方打了个招呼。
这个常大王,跟贾如军的莱州山寨虽然相隔百余里,却是距离他周围最近的一个山寨。他们多少也算是邻居。
这位常大王平时嗜酒如命,每当喝醉了之后性子就变得残暴异常,平日里素有杀人如麻的名声。
贾如军看见他现在这个样子,不由得心中暗自想道:“怎么如今这个老常转了性了?竟然连他都是规规矩矩的,这家伙居然没有撒酒疯?倒是奇了!“
而这个时候,就见常初寨主向着贾如军笑了笑说道:“老弟就不要发牢骚了,你也老老实实在这里等着吧!”
“现在人家是主,咱是客!”就见常初说到这里的时候,他“咳”的在喉咙里咳出了一口痰,“扑”的一声吐到了地上。
随后就见常初用袖子擦了擦嘴,接着向贾如军说道:“夏全……你知道不?”
“那我还能不知道吗?鲁南夏全夏龙王,那是坐拥几万手下的大首领!”就见贾如军听到这里,立刻就点头说道。
“前不久,夏龙王手下的一个副将,就站在你脚底下这个地方。他仗着自己山寨的势力雄厚,非要抢到别人前面去交易,不肯在这里老老实实的排队,你猜后来怎么样了?”
贾如军随即惊奇的答道:“那还能怎么着?杨妙真再怎么厉害,我就不信那娘们儿还敢驳人家夏龙王的面子?”
南宋第一卧底 第1672章:蛇鼠一窝暗唠叨、小个不高、鼻带酒糟
“她杨妙真还真敢!”就见这时,这位常初寨主抬起头,下巴向着城墙上一扬:“他在这里不守规矩,才刚刚出手打伤了一个红袄军小卒,转眼间城墙上一箭下来,就把他给钉死了!”
“啊?真的假的?”就见贾如军听到这里,眼珠子都被他瞪圆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