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崇祯窃听系统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叫天
在之前德川家光想要图谋朝鲜时,这个井伊直孝是反对的。
在原本的历史上,南明时候,郑芝龙曾向德川家光求援,要求倭国派兵时,德川家光与他叔父德川赖宣都支持出兵,井伊直孝因为经历过德川家康抢夺丰臣秀吉统治地位的那段历史,因此坚决反对出兵,最终,德川家光都妥协了。
不过这一次,朝鲜成了无主之地,又是在倭国的家门口,最后更是有建虏这个盟友送上门去,让一样反对出兵的井伊直孝没有起到历史上的作用。最终德川家光把他给冷落一边,重用老中松平信纲,坚决出兵。
在倭国,对于这个井伊直孝的传言也是有不少的。其中一个,在说井伊直孝其实是德川家康与印具氏的私生子。这个传言,不但从德川家康对他的各种偏袒,还从相貌对比,都能佐证这个推测。当然,至于是还是不是,郑芝龙才不会关心。
不过另外一个有关井伊直孝的士气,如果崇祯皇帝知道的话,倒是会感慨下。后世流传很广的招财猫,就是来自于这个井伊直政的事迹。
郑芝龙正想着有关这个井伊直孝的士气,就听郑芝豹肯定地说道:“德川家光一共去拜访了三次,第三次的时候,井伊直孝才出任了这个统帅一职。”
听到这里,郑芝龙算是清楚了。他即将面对的敌人,是十万倭军,两千艘战船左右的倭国水师,统军之帅是倭国大老井伊直孝。
心中稍微想了一遍这些,郑芝龙不由得放下了一颗心。他最怕的,就是不知道敌人的底细。至于倭国水师远多于大明水师,统军之帅还是大名鼎鼎的井伊直孝,那又如何?
如果还是之前情况,自己只是以巨济岛为根据地对敌的话,还是有点担心的。可如今已经背靠朝鲜,还有李定国所部能依赖,这情况就完全不一样的。
至于井伊直孝,呵呵,老子还是海盗王呢,谁怕谁!
“大哥,我走的时候给德川家光留了一封信,让他亲启的,他要是看到了,估计会气得吐血。”郑芝豹禀告完公事之后便叫了大哥又说道,“不过如此一来,他肯定能猜出来,大明水师这边,还是大哥在统领。大哥觉得,这有影响么?”
郑芝龙听了,稍微考虑一会之后,便宽慰他五弟道:“无妨,当初皇上都担心倭国那边猜出来,因此让你提前撤离。不管怎么样,倭国猜到了就猜到了,我倒也想看看,倭国知道是我在统领大明水师之后,他会有多重视?”
郑芝豹听了,便心中释然了,当即高兴地说道:“大哥,你不知道,我留着的信,绝对能让德川家光那个小矮子吐血,指不定还会折腾他们官场,最好搞得他离心离德,如此一来,我也算是把之前在京师时,锦衣卫指挥使李大人的提点,学以致用了!”
“哦?”郑芝龙一听,就想问问当初李若琏教了他什么,不过回头又一想,自己去打听锦衣卫内部的事情,好像超过了自己的职权范围,这可不能有。于是,他立刻改口说道,“好,李指挥使乃是陛下心腹,你一定要好好听话,好好地为朝廷效力知道么?”
“这个是自然,你不知道啊,我在哪信中……”
就在郑芝豹给他哥炫耀他怎么气德川家光时候,远在大明京师的崇祯皇帝,已经通过他们兄弟俩身上的甲级窃听种子,还有李定国身上的甲级窃听种子反馈的消息,对朝鲜这边和倭国战事的情况了解的清清楚楚。
对于李定国和卢大所部万余兵力,最终不费吹灰之力就打得在朝鲜的倭军全军覆没,说实话,崇祯皇帝是有点意外的。没想到除了自己这个百战百胜的统帅之外,其他将领打仗,其实也是不错的么?如此一来,至少暂时,自己是可以不去朝鲜战场了!
然后他又以旁观者的身份,仔细地分析了一下朝鲜那边的局势,崇祯皇帝感觉,朝鲜北部这边,可以暂缓经营,而朝鲜南部作为对倭国交战的根据地,还是不能像如今这样荒废,至少汉城平原那边什么的,都重新种植粮食,都能减轻很大一部分后勤压力。
而且,从郑芝豹带回来的消息看,倭国德川家光的贼心不死,在拼老命想继续增兵。如此一来,就怕郑芝龙和李定国那边压力太大。
这么想着,衡量了下可能的后勤压力之后,崇祯皇帝便立刻给卢象升下了一道旨意,让他领兵前移,去朝鲜南部坐镇,以应付可能的战局变化。至于大军所需要的粮食,济州岛那边可以供应一二。另外,从京师起运的一批冬装和粮食也已经通过天津港发出去,应该能赶上朝鲜南部的朝廷大军过冬。
这道旨意,最终是用飞鸽传书到达辽东,这样速度上就能达到最快。指不定卢象升领兵南下,还能去凑凑热闹。毕竟一路上再无战事,又是骑军,推进迅速。
忙完了这个事情,崇祯皇帝便又下旨招来了一直在当太子陪读的郑森,也就是被他赐名了的郑成功。
在郑成功见礼的时候,崇祯皇帝细细地打量着。此时,郑成功已经二十一岁,正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纪,英气勃勃之下,却也有沉稳之风。
对此,崇祯皇帝大体上还是满意的,因此,等郑成功见礼完毕之后,他便微笑着说道:“朕听说你更喜欢领兵打仗?”
原本郑成功接到旨意觐见,心中就在猜测,该不会是自己在太子陪读中对有关自然学识的学习,被宋应星之长子宋士慧比下去之事,皇上知道了吧?
因此,在一听崇祯皇帝的问话之后,他顿时脸色一红,感觉真是这事,连忙恭声回奏道:“属下从小耳濡目染,听到更多的是海上纵横之事,听说将来大明水师会大有用武之地,因此属下确实对于海事更有兴趣!”
他是太子陪读,又是郑芝龙的长子,因此有荫锦衣卫百户。当然了,这个锦衣卫百户,其实只是领一份俸禄,是皇帝对于有功文武大臣子女的一种奖励。因此自称属下,也能将就,毕竟锦衣卫是皇帝直属亲军。
而他所说大明水师将来更有用武之地这事,不但来自于郑芝龙对他的训导,还有崇祯皇帝在上一次阅兵时候,把水师放在了压轴位置所引起的猜测。
此时,郑成功面对崇祯皇帝,不敢否认,便据实回答了。
在他看来,崇祯皇帝非常关注这自然学识的学习,甚至还表扬了太子,让太子都“不务正业”,一直在从事自然学识的学习。而自己这么另外,隐约表达出不想学,很可能会招来皇帝的训斥,让自己好好学习之类的。
可谁知,崇祯皇帝听了,却是微微一笑道:“人各有志,朕是不会勉强的。不过你既然喜欢,那就去做自己喜欢的便是!”
一听这话,郑成功不由得大喜。不过他还没得及说什么,就听崇祯皇帝又对他说道:“你父亲在对倭战事中立下大功,朕一直寻思着,你家在海上的天赋,可不能埋没了。如此,朕派你前往福建水师中任海防游击如何?”
之所以这么安排,崇祯皇帝其实是有几个考虑的。
第一,这个时代,还没有武备学堂,领军打仗的本事,多是世代家传。而这,也是当初朱元璋规定军户世袭,武将世袭的原因之一。不能否认,郑芝龙是个海战高手,他的儿子从小耳濡目染,绝对会比其他普通人,更了解海战一事。
第二,福建水师说起来是官方的,但其实还是郑家的船队。如果派别的将领去统领的话,并不是特别稳妥。而派郑成功过去,却不会有什么波折。对于朝廷来说,或者对于崇祯皇帝来说,郑成功是少年时候就在京师培养的,对于朝廷的忠心,那肯定要大于其他郑家子弟。对于他来说,这也是有利的。
第三,提拔郑成功去掌管福建水师,也算是对郑芝龙立下军功,还有郑家源源不断的从南洋购买粮食支援朝廷这些事情的奖赏。
当然了,这些都是暂时的措施,等差不多把大陆上的事情理顺之后,不管是哪支水师,都要绝对掌握在朝廷手中才行。开办武备堂,培养军事人才,就是势在必然之举。
这些事情,郑成功自然不知道,此时的他,一听崇祯皇帝的话,顿时,非常意外,有点不敢相信地抬起头,看着崇祯皇帝的脸上,写满了惊讶之意。
()





崇祯窃听系统 621 时代已经不同了

不过郑成功很快回过神来,当即大喜过望,就生怕皇帝反悔一般,连忙抱拳领旨道:“末将遵命,定不负陛下之厚恩!”
崇祯皇帝听得点了点头,在他的打算中,估计明后年开始,自己的重心就要南移了。不管是平定西南的土司之乱,还是虎视南洋,都是接下来的重点。郑成功这一步棋子,就是先下了,回头可以用到。
在郑成功兴奋地领旨退下时,崇祯皇帝自然不会忘记给他赏赐的甲级窃听种子。有这个金手指在,就算是郑家的船队又如何,还不是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忙完了这个事情,崇祯皇帝就又开始关注西南的土司之乱了。
从马祥麟身上的甲级窃听种子反馈的消息可知,在白杆军撤往昆明之后,各地土司已经蠢蠢欲动,就马祥麟那边目前收到的消息,云南已经又反了两个土司,并且沙定洲的军队也出了阿迷州,重新活跃了起来。贵州那边,也已经反了一个土司。
虽然崇祯皇帝的打算,就是把那些有反心的土司给逼出来,可不管怎么样,他还是想把土司之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根据时间推算,如果继续有土司想造反的话,估计再有一个月时间也差不多了吧。再接下来,自己平定辽东建虏的消息,会越加清晰的传到大明西南这些偏僻地方,那个时候,还没造反的土司,估计就吓得不敢再反了。
这么想着,崇祯皇帝决定给陕西的三边总督郑崇俭去一到密旨,让他整军备战,等旨意一到,就能立刻领兵经四川前往云贵一带。
另外,北方草原,至少目前都已经打服了蒙古部族,也就漠北三族还没有准信。因此,原本非常重要的宣大总督一职,就显得有点多余。
这么想着,崇祯皇帝在考虑之后,便决定撤宣大总督,陈奇瑜就任新设云贵总督一职。并且也给云南临近各省发去旨意,要求整顿卫所军队。
所有的一切,都为将来剿灭云贵的土司之乱做准备。
…………
崇祯皇帝在忙着这些的时候,朝鲜半岛这边,终于又有了新变化。
在对马岛靠倭国这面海上,浩浩荡荡地出现了无数的战船,那些飘扬着的太阳旗,向所有人宣告这是倭国的水师。
众多战船护卫着的旗舰甲板上,摆着一把太师椅,坐着一个胡子花白的倭国官员。在他的身后侧,站着十多个倭军大将。
此时,对马藩藩主宗义成就跪在这个花白胡子的倭官面前,带着讨好地笑容说道:“属下迎接大老大人来迟,还请大老大人赎罪!”
这个老头子,正是倭国大老井伊直孝,今年已有五十五岁了。如果在原本的历史上,还能再活十四年。不过在这个位面上,因为老中松平信纲领军征伐朝鲜惨败,迫使他这个年龄都不得不领军出征。从踏上征程这一刻开始,他都是一脸严肃,就好像谁欠了他的钱一样。当然,确实可以这么认为,就当是德川家光欠他的。
听到宗义成这个小辈的话,他只是一挥手,严肃着脸说道:“起来说话吧,对面明军如今是什么情况,细细道来!”
“嗨!”宗义成听了,立刻回应一声,恭恭敬敬地站起来,然后给井伊直孝禀告道:“就在半个月前,釜山那边有明军出没,然后明国水师就转移到了釜山港……”
听到这话,井伊直孝顿时脸色一动,有点吃惊,立刻打断他问道:“朝鲜的倭军如何了,可有消息?”
宗义成听了,正想回答,却听井伊直孝又补了一句道:“明国水师的统帅,是不是郑一官?”
之前的消息传到江户,在集结军队,调集战船,再赶来这边,已经过去了很久。因此,他非常关心这边最新的战况。另外,虽然他这边基本上已经确定,明国水师统领应该是郑一官这个海盗王,可心中却还是抱着万一的希望,万一不是呢!
“回大老大人,明国水师那边,在前些天的时候,确实打出了郑字帅旗,不过属下并未见到郑一官,不敢十分确认!”宗义成实话实说,不敢再井伊直孝面前有所隐瞒。
听到这话,井伊直孝心中不由得叹息一声,那肯定是郑一官没错了。算了,是他就是他吧,反正来之前就已经把他当明国水师统领看待,并为此做了应对的。
这么想着,他就立刻又催问道:“那朝鲜战况呢?”
“回大老大人,有明国水师封锁着海面,属下没法派人去和老中和大目付大人取得联系。”宗义成露出为难之色回答道,“不过据属下猜测,老中和大目付大人那边,可能比较困难。但要说明军已经消灭了他们,属下却是不敢相信的。就属下观察,似乎岸上的明军,也没有太多!”
这个情况,和井伊直孝自己估计的差不多,毕竟前后十五万倭军,还是精锐来的,再加上五万民夫,就算打不赢明军,在朝鲜坚持一段时间,总是能做到的。
第一次倭国侵略朝鲜和明军交战时,井伊直孝才两岁,什么都不懂;不过第二次倭国侵略朝鲜和明军交战时,他已经七岁了。由于家境的原因,对于这两次的战事,他从小就听多了。
那个时候,倭国派往朝鲜的军队,第一次是十五万,第二次是十四万,不管那次,兵力也就和这一次相当。和明国以及朝鲜的联军,那是打得有声有色,互有输赢。最后那一次,要不是丰臣秀吉病逝,最终结果如何,也未可知!
当然了,朝鲜战局没有预期那么顺利,也是丰臣秀吉病情加重的原因之一。从事后的总结来说,倭国这边认为,他们和明国的军力,其实是差不多的。要不然,丰臣秀吉也不会在第一次朝鲜战事之后,又再次发起第二次朝鲜战事。
这些背景,对于井伊直孝来说,也有这么一个印象,明军就算比较强,也不可能和倭军相差甚多。因此,他是赞同宗义成的猜测,觉得倭人大军是被困在了朝鲜境内。
然而,井伊直孝却没有去仔细分析丰臣秀吉时代和这一次德川家光时代的两次出兵朝鲜战事的背景,其实已经有很大的不同。
第一,大明这边,刚好经历了剿灭建虏的战事,各部都是大明军队中的精锐,算是久经战阵之军。而倭军这边,已经不是原来刚经历过战国时代淬炼出来的军队,可以算是承平已久的军队而已。
第二,因为有崇祯皇帝这个位面之子的存在,对于倭军这边早有预料,并且用作弊的手段事先知道了倭军要侵略朝鲜,有多少规模等等。这和当初万历皇帝时期,光是搞清楚倭国的意图,倭军的兵力规模等等就不知道浪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这些,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的区别!
第三,万历时期,大明这边的水师也就一般般。而这个时候的大明水师,却是从众多海盗中优胜劣汰出来,并且由郑芝龙这个海盗王统领的。之前已经参与了辽东战事,并且早以倭国水师为假想敌进行了事先准备。
第四,运气也在大明这一边!郑芝龙率领水师赶往朝鲜海峡时候,在路上就撞见了倭军的运粮船队,得以从粮食这个致命问题上打击到了倭军。加上朝鲜半岛的雨季,双重夹击之下,倭军损失惨重。
第五,万历年间的那次倭军侵略朝鲜,是能以战养战,至少能补充一部分的军需,减轻军队的后勤压力;可是,这崇祯年间的这次倭军侵略朝鲜,整个朝鲜半岛,都已经被建虏给捋了很多次羊毛,甚至到了后来,都进行了灭绝屠杀,以至于朝鲜半岛这里,真正的千里无鸡鸣,白骨露於野。倭军攻占朝鲜容易,却无法从朝鲜得到什么补给。所有的军需物资都要从我国本土运来才行。
第六,还是因为崇祯皇帝的这个位面之子的原因,让郑芝龙率领水师在第一时间赶到朝鲜海峡,偷袭灭了倭国水师,从而掌握了朝鲜海峡的制海权,断了在朝鲜倭军的粮道。这个事情的致命性,远比刀枪剑戟,火枪火炮要厉害得多了!
因此,井伊直孝对于朝鲜战事,还是乐观了!
不过他自己却不知道,又接着问了宗义成有关细节之后,心中便有了一个完善的方案。
而宗义成心中虽然有点不情愿,不过既然已经选择了抱倭国大腿,也只能是答应下来,按照井伊直孝的要求去做。
等宗义成坐船回去之后,井伊直孝便又吩咐他的手下道:“明国水师的统帅,确认是郑一官无疑,如此一来,和我们的客人商量好的事情,也就可以正式生效了!去,请他们过来一叙。”
他的手下听了,立刻答应一声,便马上从旗舰上发出信号,传达了命令下去。
而宗义成这边,先一步赶回对马岛,立刻按照井伊直孝的命令做出了安排。




崇祯窃听系统 622 真假

没多久,对马岛的高处便竖起了一面红旗,外加一面蓝旗,迎风飘扬,很远就能看到。
釜山观察哨这边,第一时间便看到了这两面旗帜,立刻飞报中军。
听到这个消息,郑芝龙还没说话,边上的郑芝豹却先惊疑地说道:“什么?就只来了八百艘战船左右?”
“对马岛上升起的是一面红旗河一面蓝旗,那差不多就是八百艘战船左右了。”郑芝龙转头对他五弟解释道。
郑芝豹听了,却满脸怀疑地说道:“这不太正常啊,我离开江户的时候,德川家光已经集结了两千艘战船左右,不但把他的老底都用上了,还对各地大名威逼利诱的,比以前的丰臣秀吉狠多了。怎么可能只来了八百艘战船呢?”
在丰臣秀吉时代,为了征集足够的战船,当时丰臣秀吉是提前准备的,要求东起常陆,经南海至四国、九州,北起秋田、坂田至中国,临海各国诸大名领地,每十万石准备大船两艘。各海港每百户出水手十人,乘各国诸大名所建之大船。另外他自己的本军所用船只,各国大名每十万石建大船三艘、中船五艘。所需建造费用,由丰臣秀吉拨给;各国大名将所需建造费用,以预算表呈报,先拨给一半,待船建造完毕后,再行付清。
而德川家光这边,除了第一批战船是用了丰臣秀吉这种征集方式之外,第二批战船的征集,那是有点不要脸的。给各地的军令,就是各地大名不给兵给船给粮的话,那就是阴谋学德川家康那样造反,在进行国战的时候打这样的主意,他德川家光就要先灭了有异心的大名。如果各大名都按份额给了,甚至多给的话,占领下来的朝鲜土地,就会按照出力多少来分。
就是用这种威逼利诱的方式,郑芝豹亲眼见证了德川家光凑集起来的战船和兵力。但如今对马岛的宗义成那边表示只来了八百艘,他就不信。
郑芝龙听他五弟详细说了之后,便皱着眉头想了起来。
见此情况,他的一名手下大将便猜测道:“该不会这是倭国水师的前锋吧?”
“有这个可能!”郑芝龙听了,点点头说道,“传本帅将令,全军备战!”
“遵命!”底下将领一听,纷纷抱拳领命。
刚散了军议,郑芝龙就听到亲卫说,李定国来访,于是,他连忙迎出去。
“郑大帅,是倭国援军来了?”李定国见到郑芝龙的第一句话,便是问起了军情。
“嗯!”郑芝龙一边引着李定国坐下说话,一边点头回答道,“刚才对马岛的宗义成竖起了一面红旗,一面蓝旗,按照约定,是有八百艘战船左右的倭国水师出现了。”
李定国听了,眉头一皱道:“这宗义成乃是倭国的人,恐怕和我大明不可能一条心,他的话,不能全信!”
郑芝龙听了一笑道:“这个自然,肯定不能全信他的。让他传递消息,无非是提高警惕,准备和倭国水师过招而已!”
听他这么说,李定国便放心了不少,就站起来抱拳一礼道:“大帅心中有数,那我就放心了。我那边也要备战,那些倭人俘虏,得押到内陆远一点地方去,防止生变。大帅这边如有需要,派人传话便可。”
“呵呵,好!”郑芝龙听了,也是站起来,笑呵呵地说道。
李定国转身想走,忽然又停住脚步,转而对郑芝龙说道:“倭国援军道来,必然是吸取第一次战事的教训,不会再想着打败仗,因此,估计是来势凶猛。卢大帅那边,估计搜剿倭人也是差不多了,我即刻送信给他,让他领军赶来,总之,是有备无患!”
“好,好,如此有劳了!”郑芝龙一听加强陆上的兵力,那是他的依靠,他当然是高兴的,马上连声答应道。
于是,李定国再次抱拳施礼一下,然后就准备走了。
可正在这时,忽然有亲卫来报,说对马藩宗义成秘密派人前来,说见大帅有要事禀告。
郑芝龙一听,有点意外,就邀请李定国一起旁听,看看宗义成那边有什么消息要说。
来的这个人,就是宗义成身边年纪大的那个随从,叫柳毕德,进入中军大帐,就立刻恭恭敬敬地按照大明礼节行礼道:“禀郑大帅,我家藩主派小人来,把倭国水师的最新军情献上。”
说完之后,从怀里掏出一份书信,双手呈上。
郑芝龙没有什么表情,只是从转呈的亲卫手中接过书信之后看了一遍,然后递给边上坐着的李定国,最后才看向柳毕德问道:“倭国水师躲在对马岛,一共八百三十二艘各色战船?”
“回大帅,是的。”柳毕德连忙回答道,“此乃倭国水师前锋,后面还有两千艘战船即将到来。我家藩主的意思,大明最好趁着倭国水师主力到达之前,歼灭这些倭国水师的前锋,给倭国水师一个沉重打击,如此,此战可胜!”
“哦!”郑芝龙不置可否,而是转换了话题说道,“你家藩主这一心为我大明着想,该不会是有诈吧?”
1...293294295296297...44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