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二子从周
赵顼抗声道:“军机处涪国公,早就做好了一切预案!”
孙固的神情一下子就放松了,郑重地对赵顼拱手:“陛下刚刚还说没人,这不就是?西事无苏油,老臣绝不敢放心。”
“既然陛下都说涪国公早就做好了一切预案,足见其智略两全,深思熟虑,为何不放他出去呢?”
“老臣请陛下设永兴、秦凤、泾原、熙河、环庆、鄜延六路经略安抚使司,效文彦博节度河北事,授其大任,立即赶赴陕西,总掌军机,筹谋大局!”
“这个……”赵顼有些犹豫:“明润他积年辛劳,为了大宋驱驰南北,如今眼见改制在即,朕还想要重用,安享几年繁华惬意。”
“这个时候将他放出去,我……我有些不忍……还有,皇子教育我也想……”
“陛下!”孙固白色的须发飘拂,唾沫星子横飞:“这是国战!放眼天下,陛下还能找出比苏明润还叫人放心的人?!皇子今年才四岁,离开蒙都还有两年,缓急轻重,不是一眼可知?”
“文潞公八十高龄,都还在河北艰劬用事,王韶六十多岁,都还在南海带病操劳,苏明润他方年富力强,敢不忧勤国事?!”
苏厨 第一千二百五十一章 王珪的家事
www.lfdag
.com,最快更新苏厨最新章节!
第一千二百五十一章王珪的家事
汴京,王珪府邸刚刚经历过一场大热闹。
首相儿子中了二甲第一名,王珪感觉比自己当年中得榜眼还要高兴。
儿子的婚事是早就说好了的,现在高中之后办婚礼,简直就是两好并一好,这门亲娶得扬眉吐气。
大宋士大夫家声气相连,王珪自己本身是欧阳修的妹夫。两个女儿,一个嫁给了李格非,一个嫁给了郑居中。
李格非现在还在郓州教书,不过潜心著述,结交文友,如今文名渐显。
这个女婿本来王珪是比较满意的,但是李格非其中一个文友就是大苏,李格非还把自己摆在后学的位置上,是大苏的铁粉,让王珪知道后气得不行。
还有一个女婿叫郑居中,不过这个女婿出身不是什么大族,现在三十了还在京中攀接权贵找门路,混得其实还不错,但是王珪有些不齿其为人。
两个大些的儿子恩荫出身,现在做着县令,他倒是想找门好亲来着,可人家士大夫家却不愿意将女儿嫁给没有进士功名傍身,一个知州到头的官僚,哪怕是宰相的儿子都不行。
因此家中唯一的读书种子,这个高中的幺儿,就成了王珪的掌中宝,操碎了心方寻到一门满意的亲事。
新妇父亲不是什么了不得的政坛大人物,但是却是南丰著名的曾家七子之一——曾肇。
曾肇是老族兄苏颂的好朋友,两人的履历也颇为相似,如今是崇文阁校书、馆阁校勘兼国子监直讲、太常寺同知。
和老族兄一样,曾肇也是一边干公务一边干私活。
到崇文院后,曾肇对秦汉以来的礼仪之规增补修正,使其完善。
公务之余,还以沈括苏油的坤舆全图为蓝本,删定扩编了《九域志》,命名为《皇宋九域志》。
这部书,成了可贞堂的大热门,书里关于大宋新得的南海诸地,张散航海所到的天方,天竺,大昆仑洲沿途,以及青唐,西夏,辽国,西域诸国,还有日本,高丽,新宋洲和诸多东南亚海国,它们的政治历史地理气候风土人文矿藏物产,描写得非常的详备。
连赵顼都看得津津有味,大加嘉许,直接调他给其异母兄长曾巩打下手,充任国史馆编修,主要负责《诸藩志》这一部分。
这部书也奠定了曾肇文学家,史学家和地理学家的地位,加上本身还在国子监教书育人,门生故旧满天下,被学生们推举为“曲阜先生”。
现在曾肇收入可贞堂的著作,包括已经完成的《曲阜集》四十卷,《西掖集》十卷,替朝廷记录典章帝诏的《内制》五十卷,《外制》三十卷,《宸章》十卷,《奏议》五卷。
这是真正的著作等身,比后来号称“唐宋八大家”的兄长曾巩还多!
说起来,现在曾巩在文坛的声名,其实还赶不上这个弟弟。
亲家在文坛的声誉,对自家儿子必然是大有好处的,因此这门亲事,让王珪十分满意。
要说瑕疵,大概就是曾家人和苏家人关系不一般。
曾巩的文名,其实也多得进士同年大小苏兄弟的传扬,苏轼一句诗——“儒术远追齐稷下,文词近比汉京西。”让曾巩在士林的声誉大有后来居上,赶超自己弟弟的架势。
王珪只好安慰自己——其实现在的大宋文坛,还有谁不想捧他大苏的臭脚呢?
今年开春的时候,苏轼因为好朋友,黄庭坚的舅舅李常要到黄州拜访,便给他们的共同好友陈季常写了一封信。
说自己要请客,让陈季常算准时间赶来买单,还无耻地让陈季常先将他的好茶器交给送信人带回,借口是自己要找铜匠依样打造,或者给人看过样式,去建州购买。
又说我知道你家壁画坏了,你请高人绘画别人似乎不买账,这事情你为何不告诉我呢?我来给你找人,那还不是一句话的事儿?
让陈季常大可不必操心,只将润笔费准备好就行。
陈季常好气哦,将信原封不动地转给了苏油,告状道你看看你家大苏,没把我当朋友,只把我当做行走的宝钞夹子,你还管不管了?
苏油回信也不客气,季常你飘了,当宝钞夹子还不乐意了,你现在除了宝钞田地还有啥?
大苏花你的钱,那是你的荣幸,你看我,年年从周大家拎腊猪腿风萝卜,哪一回给过钱?
你要明白,自己有钱不花,偏要花你的,这就叫人情……
等到将信送走,美美地意淫了一下陈季常收到自己的“劝慰信”后的傻样,苏油又取过苏轼的信来看。
见到信开头“轼启。新岁未获展庆,祝颂无穷。”几个字,苏油突然想起一件重要的书法文物!
我靠!这是后世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的至宝,大苏的《新岁展庆帖》!
这是大苏书法的一个分水岭,从此之后,大苏的书法就变得无拘无束,挥洒自如,率意而成,姿态横生。
这封信里的书法,横竖斜直,笔力雄健,骨劲肉丰,悠游自如,的确可以算是目前大苏最好的一篇。
陈季常这铁憨憨,竟然将这样的宝贝送到了自己手里来,这还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苏油直接将这封信送到可贞堂保存,等黄庭坚来京城的时候让他瞅瞅,哼,看你敢不敢说我家大苏的书法是石头压蛤蟆!
就在上月,陈师仲为自己的偶像大苏编辑了两册文集,《超然集》、《黄楼集》,一时之间风靡了整个华夏文化圈。
朝鲜王徽,日本白河,交趾李道成,不惜重金寻找海商求购,开价到了五贯舶来钱一册。
苏东坡,已经把自己活成了一个文化偶像,而且,还远没到顶!
王珪现在的文名已经被大苏彻底拉开了差距。
大苏就像是芦苇丛边上长出的一棵竹子,刚开始芦苇还感觉良好,认为大家都差不多,可能竹子还差自己那么一点,结果这竹子越长越高……长越高……越高……高……
己酉,陛下诏曾巩充史馆修撰,专典史事,结果作品让赵顼感到不满意,突然扭头问边上陪同侍奉的张敦礼:“你说苏轼与哪一位古人可以相比?”
张敦礼想了一下,说道:“差不多……李太白?”
赵顼自己也思索了一阵:“好像也不对,李太白有轼之才,却无轼之学。”
君臣一番闲聊对答,听在同行的王珪耳朵里,不免心惊肉跳。
儿子如今携新妇去江南赴任了,上海务,刚刚新进为上海县,南北海运的枢纽之地,加上周围昆山的良田,现在已经是棉花之乡,金合欢胶之乡,地丁胶之乡,油菜之乡。
那里出产的帆布,细布,丝光棉布,丝绵被,成了大宋的紧俏商品,还有三酸两碱的巨大工厂,当年荒芜凄凉的地界,现在已经成了人烟辐辏的鱼米乡。
说起来还是沾了苏明润的光,儿子在那里舒服不说,还能有政绩,王珪觉得这几年过得顺风顺水,是不是又该去开宝寺感谢感谢菩萨了?
王珪夫人拿了几个盒子进来:“相公看看,这是今年和蚨祥的乞巧盒子,这花样可是越来越精致了。”
王珪看着几个精巧的盒子,盒子盖上还镶嵌着红兰宝石的蜘蛛身子跟亮银色的蜘蛛腿,倒真有些精致可爱,不由得打趣:“你们妇人平日里不是最怕这些东西的吗?怎么每年这时候反倒不怕了?”
夫人白了王珪一眼:“懒得和你说,东西还得赶紧找四通的驿传寄出去,不然错过了七夕,孙女就只能用去年的盒子,用不上今年的新样了。”
王珪叹了口气:“乞巧就是个风俗,用什么盒子不行?我看国朝如今大开奢侈之风,不是什么好事。”
王珪夫人可不是什么没见识的小家妇人:“那就该学苏明润,以身作则。奇巧多技什么花样做不出来?偏偏人家却生活简朴。”
“平日里见他的穿着,比京中商贾人家都还要朴素,可你做得到吗?”
王珪心头暗叫大事不妙,果然,就听夫人接着道:“家中那几个妖精都穿红着紫的,还不是以色事人?蜀国夫人从不喜欢调弄脂粉,京里人谁不一样当她菩萨一般敬重?”
“这几个盒子是给孙女准备的,你要是敢随手给了她们,小心我跟你没完!”
苏厨 第一千二百五十二章 欧阳夫人
www.lfdag
.com,最快更新苏厨最新章节!
第一千二百五十二章欧阳夫人
王珪赶紧转移话题:“说这些作甚?苏明润他寒门小户出身,自幼孤贫寒素,这是打小里苦日子过得多了,上不得场面。”
“啧啧啧……”说到这个夫人就不乐意了:“人家苏明润五岁持家立业,六岁统合江卿,七岁关扑酒坊,八岁开出盐井,九岁都能去大理擒侬智高了!”
“你考进士,我可没少往里边贴嫁妆,你那时候都二十多了吧?还好意思说人家寒素?”
“还有,大宋修宗谱,可是从范文正公、老泉先生和我兄长开始的。有权有财就算是大户人家了?怎么没见得几家做出家谱来呢?”
说到这个王珪又不好了,大宋经过五代丧乱,很多家族的世系都泯灭丧失了,于是苏洵,欧阳修,范仲淹三人不约而同,首开大宋修族谱的先河,以达到“敬宗收族”的目的。
各家的谱法大同而小近,苏洵要编写《苏氏族谱》,是因为他认为秦汉以来的那些世家,家族中的“仕者”“或至百世而不绝,无庙无宗而祖宗不忘,宗族不散,其势宜亡而独存,则由有谱之力也”。
在区别远近亲疏的基础上,结合本族的族人,可以使那些“贫而无归”的族人,由族中富者“收之”,这样就可以统合维持封建家族组织,让弱者得以生存,让家族一直延续。
所以,他编写出本族的族谱,就是为了后人观谱后,“孝悌之心可以油然而生”。
苏洵借鉴的,是宋以前的谱牒,记录的是“世族继序”,主要用来夸示门第,并由官方的图谱局记录副本,核实备案,作为任用官吏的依据。
结合到入仕制度上,就是“九品中正制”。
百世传递,传统大士族垄断统治权,称为“大宗之法”。
宋代九品中正制被科举彻底取代,大宗之法其实已经失去其政治意义,于是欧阳修、苏洵在修谱的时候,改用“小宗之法”,也就是“五世以外则易宗”。
苏洵的方法是“凡嫡子而后得为谱,为谱者皆存其高祖,而迁其高祖之父。”
这样修谱,“犹可施于天下,故为族谱,其法皆从小宗。”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五代荡涤,大宗残破,新兴士大夫阶层崛起。
因为经济和政治地位的相对不稳定性,如果要想追溯五世以上的祖先事迹,往往遇到其间贫贱的几世的尴尬。
既缺少记载,又于族人脸上无光,因此最好的办法是干脆只记五世,即用小宗之法。
范仲淹、欧阳修、苏洵都是士大夫里闻名的大家,他们首开族谱之后,立即成为宗谱形式的规范。
许多科举出仕的新兴士大夫家族纷纷效仿,渐渐成了影响后世极为深远封建礼教规范。
应该说,每一样东西在它诞生的初期,往往都是美好的,具有积极意义和进步意义的。
这种以官僚士大夫为核心力量,以“小宗之制”为宗法,以族产为物质基础,以族谱为结合维持工具,以祠堂为活动中心,以“家法”、“义约”、“规矩”为管理手段建立起来的封建家族组织,在经过五代大乱之后的华夏大地上,的确在一段时期内,起到了团结凝聚亲族力量,重建家庭和社会伦理秩序,共同对抗自然和社会危机,让家族得以繁衍延续的积极作用。
当然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宗法的僵化,这套东西渐渐成为了社会的桎梏,成为了大地主把同族农民束缚在家族大土地所有制经济内,固着在地主豪强的田庄上,以便恣意进行残酷奴役和压榨的吃人的“宗法礼教”,却又与苏洵,范仲淹,欧阳修创设初衷背道而驰了。
当然那已经是数百年后的事情,只看现在的大宋,当族谱、家规第一次出现的时候,简直亮瞎了天下人的眼睛。
苏家比欧阳家和范家更为特殊的是,祖上曾经是唐朝的宰相,家族在川中又躲开了战乱,因此苏家还保留了完整的“家庙”形制!
当然“庙”这个东西,必须与“爵”相配套,大宋的爵位是无法继承的,“士大夫崛起草茅,致通显,一再传而或泯焉,官无世守,田无永业。”
因此要是后人的政治成就赶不上先辈,“家庙”这个东西,就尴尬了。
好在这个尴尬苏油在六岁的时候就已经解决,很简单,只是将家庙改了个名字,作为族人四时祭祀之所,称作“祠堂”而已。
这从后世捡来的现成办法,曾让初访苏家的唐淹大为惊讶,认为苏家有义庄,有祭田,有祠堂,“家法严肃,男女异序,少长辑睦,匜架无主,厨馔无异。”
在眉山江卿世家里排上榜首,苏家果然不是浪得虚名。
臊得苏洵老脸肿胀,也是从那时候起,老堂哥才起了重修宗谱的念头。
王珪夫人的言下之意,就是说你老王家虽然四代进士又怎样,你如今当了首相又怎样?连个宗谱都没有修,还好意思是跟我们欧阳家,苏家比内涵?
这个理没法论,一论就输。比财力比势力比资历比能力比文采,苏家妖孽们实在是太能打了。
也就是苏明润老奸巨猾,知道自己年纪还小仕途还长,于是特意给自己设计了一个军机处猫着,否则真要跳出来跟王珪硬打擂台,王珪还有些发憷。
只好再次强行转换话题:“明日休沐,我陪夫人走一遭,去开宝寺还还愿?”
“咦?”夫人明显很开心:“怎么?以前请都请不去的人,相公如何转性子了?”
王珪微笑道:“人老了就不那么倔了,为夫任相以来,海内可以说是清平,西边虽然打了两仗,但好在都算是赢了。河北虽然遭灾,却神奇的灾而不荒,连蝗虫都未能造成大害。”
“家中有你操持,诸事顺遂。加上熠儿高中,又得了一门好亲。”
“陛下让熠儿去的昆山县,可是好地方,比苏迈去的文登都要强。三年下来必定会考绩个上上,之后就该找个州府做通判了。”
“这好事接二连三地来,反倒让为夫心里有些发虚,去开宝寺散散心,也算是求一个心安。”
夫人说道:“朝中之事我妇道人家也不明白,不过感觉汴京市面上可比王相公在时热闹太多了。不是说往三畿四辅移了几十万厢军吗?怎么还有这么多人?”
王珪说道:“有走的就有来的,不过走的都是穷疙瘩,来的都是腰缠万贯而已。”
夫人说道:“听说蜀中在往荆湖移民?只要你过去,一丁发地百亩?相公族人多在华阳,可也是蜀中人士,他们不敢找你,写信给了我,让我打听打听。”
王珪说道:“华阳的地不好吗?干嘛要贪图多那点地?”
“哎哟相公真真是不当家的人!”夫人嗔道:“我都让仲山打听得明白了,荆湖北路如今开整出大片好地,在湘潭,醴陵,潭州之间,乃古楚黔中郡,炎帝陵寝所在,名曰槠洲。”
“仲山来信,说是四通在那里找出了诸多矿藏,且周围土地肥沃,地势平坦,又在湘江边上,有洣、渌、洮、攸诸水之利,算得上一等一的好地方。”
“蜀中族田,除却粮食还有多少余处?仲山说要是迁一些族人去那里,一半种稻米,剩下一半光种棉花和油料,那地里的利益都了不得!”
“你待自家昆弟一向宽厚,但是从来不给他们安排任职,在族中早就颇有怨言。如今上可以身作则,体应诏旨,下可以少换多,周济族亲,却不是两全其美的好事儿?!”
“再说此议乃苏明润所起,与相公且无干涉,顺水推舟而已,怎么就行不得了?!”
苏厨 第一千二百五十三章 苏油的家事
www.lfdag
.com,最快更新苏厨最新章节!
第一千二百五十三章苏油的家事
一番话说得王珪都心动不已,点头道:“那等休沐完毕,我去政事堂翻翻荆湖北路的奏章再说,要是可行,我们就先试试。”
夫人嗔道:“你还是相公哩,别事事都丢给蔡持正,搞得他才是首相一般。”
“他既知你是蜀中人,却为何未将这等大利告知与你?左右不过怕你与苏明润有了干系交情,怕苏明润顶了他那个未得的右相罢了!”
我还怕他顶了我未得的左相呢!王珪心里又开始毛躁:“还去不去了?要去就赶紧吩咐准备!”
……
苏家的女人是不怎么过七夕的,好吧其实苏家就一个大女主,石薇每天早上起来就是拿着黄荆棍儿督课,扁罐、王彦弼、漏勺,真真的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就连观儿都有一套柔韧筋骨的古怪法门。
苏油则是每天抱着自己的老花样——五禽戏,心里想着再坚持坚持,等进入老年状态就对版了。
别说,这套东西好像还真有些用处,苏油从小到大几乎没怎么生过病,可能就跟饮食和这套五禽戏有关系。
于是每天清晨天还黑着,就能听见苏家宅邸院子里的锻炼之声。
锻炼完毕,孩子们是晨诵,轮到苏油督课。
晨诵是用一种半吟唱的方式读秦汉的长篇赋文。
这个并不是要求死背,而是为了培养出对“韵”的语感体悟,功夫是眉山北极院张道人传给苏油的。
用张道人的话说,就是哪一天读到没见过的字,都能随着前边已经读过的韵律,自然而然地顺利正确读出来,那这门功夫就八九不离十了。
就和音乐一样,如果是熟悉音乐的人,听了一段之后,结束的那个音即便是不演奏出来,听者也应该能猜得到。
这就是“律”,通过晨诵熟悉了“韵”,进一步熟极而流,能够能摸到“韵”的“律”,等到今后再将一些特殊的案例如“变格”,“救拗”加进去,就可以通诗了。
这就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道理所在。
观儿的进益很快,因此扁罐王彦弼漏勺在晨诵的时候,苏油拿着一册《全唐诗》,在给观儿讲授诗词韵律平仄理论。
“观儿啊,昨天我们讲过了‘奇活偶定’的变通规则,你还记得?”
观儿点头:“嗯,就是诗句指除了尾字外,其它奇序字可平可仄、用字灵活;而偶序字通常必须按基本句式之律格用字。大叔说这叫‘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苏油点头:“其实格律用字这个规矩,始于后梁,到唐代方才形成系统的理论。实际上,这一变通规则并不是不受约束,任意‘灵活’的。它要以避免出现‘孤平’、‘三连平’、‘三连仄’这些拗句为前提。”
“所谓拗句,是对五言诗而言,对于七言诗,只需对诗句后五言,按五言诗的规则处理即可。”
观儿问道:“那作诗的时候,避开这些拗句不就可以了吗?”
苏油微笑道:“因为不能以文害意啊,有些句子常常是一呼而出,所以才只能采取救的方式。比如‘三连仄’的情况,我们知道,只有句式为‘平平平仄仄’的时候,才有出现‘三连仄’的可能。”
“但是三连仄的拗句,比如‘平康街妓女,相国寺禅师’,作为诗句读起来,音韵是很别扭的,一般情况下不允许将第三个字以仄代平,这里就必须例外。”
观儿噗嗤一声就笑了出来:“大叔就爱拿和尚打趣。”
苏油笑道:“所以要救三连仄,就必须对它加以破坏,在第三个字确实非用仄声字不可的时候,可将第四个字以平代仄,变成所谓的‘三四互换’句式。”
“救可以是自救,自救后的句式,就变成了‘中平仄平仄’,明显与下句‘仄仄仄平平’失对,但是这种失对,却是诗歌所允许的。”
“例如孟浩然的《访袁拾遗不遇》中的第一联: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本应是‘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的格式。”
“但是句首‘才子’二字,无可更改,因此只能在句中的三字置为仄声,将三四字平仄互换,把这个拗句给救回来。诗句变成‘仄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的句式。明白了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