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唐朝好地主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可他心里满是苦涩,自己并没有投效太上皇,那不过是被挟迫的。
身体越来越虚弱,也许自己会死在这里。他不怕死,六十岁了,许多人还活不到这个年纪,他只是不想以这种身份死在这里,不想自己的家族还要受他牵连。
谁能救我?
他心里想着,自己的妻子肯定救不了自己,自己的义兄张仲坚只怕也没有这个能力。除非他愿意放弃他的封地,潜入牢里把他救出去,那样一来,他们就得浪迹天涯了。
或者,只有李能救自己了。
他在皇帝那里地位特殊,而且他还是自己的亲家。
可李为何还没有来救他出去呢?
李靖觉得眼皮越来越沉重,终于昏迷过去。
“卫公。”
有人在叫他,李靖慢慢睁开眼睛,看到的却正是李。
“文远?”
“你终于醒来了,李夫人可为你担心死了。”李笑着道。
然后李靖看到妻子红拂女端着杯子过来,“喝点蜂蜜水,你现在已经在家了,都亏了文远,是他把你救出来的。你瘦了,都不成人形了。”红拂头扭到一边擦拭眼泪。她一度以为丈夫再出不来了,她四处奔走求过无数的人,都没有用。
“卫公,喝点蜂蜜水,一会再喝点粥。今天,我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需要你去帮忙呢。”
喝了点水,李靖感觉自己身体渐渐恢复了些力气。
“我这条老命都是你救回来的,需要我做什么,尽管说。”李靖道。
“是陛下。”李坐在床边道,“陛下最近睡眠不太好,老做恶梦,找我问药。我给陛下开了个方子,其中需要卫公,还有我义父,以及茂公和敬德将军。我们五个今天晚上为陛下站岗去。”
李靖轻笑。
“心病还需心药医,你这方子还真独特,不过说不定确实管用。”
又坐了一会,李跟李靖夫妇告别,“卫国先休息,夫人替卫公准备好铠甲,我先去与我义父他们见面,晚点我过来接卫公入宫。”
辞别了李靖,李去了秦琼的府上。
其实让大将给李世民站岗护卫,不过是让皇帝心里感到安全,这算是一种心理疗法,说来好像挺神秘的,但其实就这么回事。
历史上李世民也这样做过,但只用了秦琼和尉迟恭守门护卫,结果后来这两人成了门神。李本来也只需要尉迟秦琼去站个岗就好,但这也是个机会,正好救李靖。
李靖的事情,其实不算大。只不过皇帝李世民现在本来就心情不好,加之李靖玄武门之时要中立不支持皇帝,这次又答应了太上皇的封赏还领了兵,虽然李靖明显是消极对待,还让自己下了狱,但李世民可不会满意。
如果没有人为李靖求情,那李靖被砍了都很可能。李要为李靖求情,也得找时机的。这次正好是个机会,让李靖为李世民站岗,也是一个态度。
“恭喜义父荣升枢密副使,加平章军机事衔啊。”李一进来,就笑着向秦琼道贺。
秦琼原是五军都督府的左军大都督,这次起兵勤王,受封关陇节度使,随皇帝先战潼关再战洛阳,劳苦功高。回京之后,便已经取代柴绍成为了枢密副使,还加了平章军机事的衔,也算是朝廷三院宰辅了。
当然,秦琼现在还是大唐的齐郡王。
“今夜为陛下站岗护卫?”秦琼听了李来意,虽有些意外,可还是点头,“当然没问题。”
听说李靖也会去,“你做的很好,卫公其实挺冤的,你能帮他说话,做的很好。”
李笑道,“能不能帮到卫公,还得看我们今天晚上能不能让陛下睡个好觉。”
秦琼问,“我们五个为陛下站岗,真的就有用吗?”
“当然有用。”李道,不过他有句话没告诉秦琼他们的是,光站岗当然不够,他还为李世民准备了一杯特殊的加料茶。其实,茶才是真正让李世民睡着的东西,不过光有茶也不行。茶只是让李世民睡着,但加上五将护卫的故事,才能让李世民醒来后,觉得五将护卫起了作用,让他心里面去除那份压力,真的好起来。
两样东西,缺一不可。不过,那些就不需要告诉李世民和秦琼他们了。





唐朝好地主 第1054章 罢撤
晚风拂过披风,铁靴踩在石地板上,锵锵作响。
与四大天王并肩走在一起,李觉得整个人都有股飞扬的气势。
皇帝的千牛卫们在旁边羡慕的打量着五位金甲战神,他们那金色的全身板甲,那猩红的织金刺锈披风,那高大挺拔的身躯,还有他们铠甲和披风上各自的家徽徽记。
李腰挎玉具宝剑,秦琼手里捧着一支金装锏,尉迟恭拿着双鞭。李靖手持一把金刀,李绩则持一对金瓜锤。
皇宫大内之中,除了千牛卫可持御刀御弓之外,其余人是禁止携带武器入内的。但今天,这五位战神却都身披铠甲,携带着军器前来。
宫中有梅花的暗香浮动。
李靖闻着这梅香,感觉着空气的流动,虽然身体还有些虚弱,可却觉得天地是如此的广阔。
“陛下!”
五将叩见皇帝,李渊打量着五位大将,高兴的哈哈大笑。有如此猛将站岗,看来今天可以睡个好觉了。
这是大唐最厉害的五位大将,军中称神,勇武无双。李、李绩、李靖的智,秦琼尉迟恭的勇,他若没有这几位智勇大将的支持,也不会有今天。
看到摘下头盔的李靖憔悴的面容,原本还在生他气的李世民觉得自己也不是那么生气了。李说的对,李靖也是被太上皇挟迫,而且他虽统兵但却并没有为太上皇做战,身在曹营心在汉。若是李靖真的一心为太上皇效忠,那李和李靖对决,还不知道胜负如何呢。
对大唐,李靖是劳苦功高的,平定东南,又镇守河东数年。
李世民也是马上皇帝,跟五位大将谈论起征伐岁月的往事,也不由的激昂万分。不知不觉,也已经天黑。
李为皇帝配了一杯茶。
“陛下,把这杯茶喝了,他能助陛下缓解紧张,舒缓疲劳,安神助眠。”李把茶端到皇帝面前。
李世民端起茶喝下。
“陛下放心睡吧,今夜我们五人就在这门口为陛下护卫站岗,任何东西都不能来打扰陛下。”
放下茶杯,李世民笑着对李他们道,“看着你们,朕想起三国之时曹魏的五子良将。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五人,曹操在行军作战时,进攻时常常用这五个人为先锋,撤军时常用这个五个人断后。陈寿在撰写《三国志》时将这五个人列为一传,在进行总评时说:“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你们五人,就是朕之五子良将,也是朕的五虎上将军!”
说着说着,李世民感觉一阵困意袭来,慢慢闭上了眼睛。
王承恩见皇帝已经合上眼睛,过来替皇帝盖好被子,然后与李五人一起退出房间。
李五人身披金甲,手持兵器站在门前。
守夜其实也很无聊,李倒想提议斗个地主或打会麻将,但这样的场合明显不合适,秦琼等人都很认真的站在那里,李便也就老实的站在那。
他觉得自己其实犯了个错误,只要把这四大天王叫来站岗就好,何必把自己带上呢。
没人说话,没人聊天,李便也干脆认真的思考自己的未来。他本来是打算皇帝一回来,他立即辞职,然后再回他的辽东去的。
但皇帝却不接受他的辞呈。
然后他觉得他有些明白李世民的想法,这个叛乱刚平定的时候,皇帝也许是需要他留下来帮忙,也许又有些不太放心他离开。留在京城,放在眼皮底下,皇帝肯定更放心些。想明白这些,李也就暂时留了下来,但却并不具体理事。
勤王军那里,他不管不问。尚书省里,也是完全交给了左右仆射,哪怕是中书门下的议事,李也是能推就推,就算皇帝召唤,可去了后也一般是闭目养神,尽量不开口说话。
他相信,自己这样的表态,那么等过完年,皇帝应当会让他离开京城的。
其实李觉得自己也不需要留在朝中,朝堂上有房玄龄有杜如晦,有马周有魏征,有褚遂良有岑文本,这些都是新党,大半还被称为李党。他们都是忠实的新政推行者,有他们在朝,新政推行已经没有什么阻力了,特别是这次旧党几乎都卷入了复辟之乱中,剩下的那些,也不可能再敢出来阻挠大势了。
李留在朝中,对新政没什么帮助,反而说不定会让李世民猜忌。
朝堂之上,就交给李世民跟这些宰辅们吧,他还是去东边。自己的封国领地,现在还是一片荒凉,百废待兴呢。
一直想事情,漫长的一夜过的也很快。
直到太阳已经照到殿门前,房间里李世民的呼噜声才终于停止。
“日头居然都已经这么高了,朕从未睡的这么甜美!”
李世民伸着懒腰出来,看着依然还站立如铁塔的五位大将,精神前所未有的饱满。
“一夜好梦,恭喜陛下,终于不再有有人敢来拢陛下清梦了。”
“哈哈哈。”李世民大笑,睡了一个好梦,精神很好,但更多的还是心理上的舒畅。“辛苦五位爱卿了。”
李世民请李五人一起共用早餐,期间特别交待画匠把昨夜五人为他站岗之事画下来。
“药师,经昨日之后,朕明白,你对朕之忠诚对大唐之忠诚从未变过,朕之前误会你了。自现在起,朕恢复你卫国公爵位,并任命你为大唐兵部尚书加平章军机事衔。”
“多谢陛下!”
李注意到了一个细节,李世民恢复的是李靖卫国公的爵位,而并没有承认之前太子加封李靖的郡王爵位。
不过李等八将的王爵,李世民却没收回,或者说暂时没收回。
用过早餐,直接上早朝。
李世民提议李靖任兵部尚书,这一任命在东西两院通过。
“臣李有本启奏!”
一向在朝堂上打瞌睡的李,今天却出人意料的出班启奏。
“臣李请求立即遣散京畿各勤王兵马返乡归家,同时奏请裁撤各节度使府,罢各镇节度使。”
李世民很痛快的应道,“准奏!”




唐朝好地主 第1055章 绘像凌烟阁
李奏请的两件事情,皇帝让三院议商。
三院议商,也只是个流程,关键还是看皇帝的意愿。其实如今的中枢三院格局,依然不改皇帝总揽裁决的这个核心。只不过,过去中书门下诸事总揽,而现在却分成了三套班子在管三方面的事情,各管一块,宰辅数量大增,但各自的权力却下降了。
皇权大大增加了。
节度使衙门几设几废,皆因节度使的权柄太大,这不符合贞观以来朝廷对地方权力架构的设计。对于地方,贞观新政以来,是在州上面增设了道一级,有了布政司、按察司、兵马司三司结构,在三司之上还有一位宣抚使总揽。
可同时,从州到道一级,都是以文官主政,州刺史下有兵曹,道宣抚使下有都兵马使,但他们并不是真正的能统兵,顶多也就是分管有动员、后勤、预备役、民兵等方面。真正统兵的,还是枢密院和五军都督府,以及南北衙和兵部,还有各地的了卫府。
哪怕就是这些衙门,也是相互制衡,枢密院和五军都督府只有调兵权,南北衙和各卫府只有统兵权,而武官任免,府兵点选、后勤装备这些却又隶属兵部。
而节度使衙门,却是节制一道甚至是数道,并且是文武兼管,这样的权柄,在战争之时,为了事责统一,当然是集中一些较好。但事平,当然不能还留着这样的衙门机构。
皇帝是绝不可能放心的,这样权柄过大的节度使衙继续保留,极容易出现地方割据尾大不掉的情况。
今天李主动提出罢撤节度使衙,李世民当然乐意了。
交到三院议商,也只是走个过程。
几乎是全票通过,宰辅们全都赞同没有必要再保留各节度使衙门,京畿都防御使,还有各镇节度使,也都一律免去。
加上勤王军解散,因此原勤王军的各将领们,也都免去勤王军职。
皇帝也顺势调整了一遍军部的要职。
李靖任兵部尚书,屈突通继续任枢密使,而秦琼、李绩出任枢密副使。刘弘基任左军大都督,驻幽州。尉迟恭前军大都督,驻太原。殷开山任左军大都督,驻长安。段志玄加后军大都督,驻襄阳,程咬金加中军大都督,驻洛阳。
三位枢密使一位兵部尚书加五位大都督,皆加平章军机事衔。
镇北都护府升为镇北大都督护府,苏定方任镇北大都护,驻丰州。
牛进达任安西都护,驻高昌。
李君羡任定西都护,驻洮州。
程处默任镇南都护,驻洱海。
崔琰任安南都护,驻交州。
勤王军解散,征召的府兵还乡,禁军归营,民夫返家。
将军们也各自回京交印解职。
地方上撤去了节度使衙、都督府,各道依然由宣抚使统领,各府府兵、各营禁军,继续由南北衙统领。
一切重回正轨。
“有功必赏,有过则罚!”李世民在御书房会议上对自己的宰辅们道,“叛乱已经平定,勤王将士们的功绩需尽快评定,以便早日赏赐将士。而对于那些谋乱者、附逆者,也一样要早定下罪责。”
李世民追忆起自己这些年的戎马生涯,谈及自己推行的贞观新政,不胜感叹。
尤其是玄武门之变和这次的汉京之乱,可谓是两次大战。
在这两次中坚定不移站在他身边的这些文臣武将们,李世民也是非常感激。
“为表彰这些忠心耿耿的大臣们,朕决定命画师将功臣之像绘下,存于凌烟阁之中,以示纪念。”
凌烟阁,原是长安宫中的一座不起眼的小阁,汉长安城皇宫中就有。后来杨坚修隋大兴城,大兴宫中也建有凌烟阁,而李修的汉京城皇宫里,也一样有这么一座凌烟阁。
而凌烟阁绘功臣像,也不算李世民的创举。
北周就已经有天子画凌烟之阁,言念归臣的诗句,北周朝廷就为功臣绘像凌烟阁,甚至再往远推,汉代时就已经有过云台二十八将。
玄武门后,李世民也曾评过玄武门功臣,而这次他打算再评一次功臣功绩,为其中功勋最大者画像凌烟阁。
这个功臣名单自然不可能由臣子来评定,必须只能由皇帝一人评选。
谁能进入这个名单,谁能位列凌烟阁,都无疑会是巨大的荣耀。
李世民抚着胡须,指着殿中一众大臣。
“李善避嫌疑,应物敏,决断事理,古人不过,而且总珍决战尤其了得,出将入相。”
“房谋杜断,两位宰相为朕之左膀右臂。”
“马周见事敏,性甚贞正,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多能称意,譬如飞鸟依人,人自怜之。”
“岑文本性质敦厚,文章华赡;而恃论恒据经远,自当不负於物。”
“长孙无忌能谋善断,然统兵征战非其所长。”
“本朝将将之帅,有李李靖李绩,智勇群的猛将者秦琼、尉迟恭、程咬金、罗士信、单雄信、牛进达、薛万彻、李道宗、苏定方等。”
·······
李世民公布了他所评下的凌烟阁功臣名单。
凌烟阁有三层,因此李世民也就把他的功臣分为三等,最内一层所画,均为功高宰辅的大臣,中间一层所画,均为功高王侯的大臣,最外一层外画,则为其它功臣。
每层画十二位功臣画像,均面北而立,以示为君臣之礼。
李现,殿中的大臣们都很激动。
绘画凌烟阁,跟配享太庙的待遇也差不多了。
太庙本只供奉皇帝和其先祖,后来在皇帝批准下,一些大功臣也可以供奉在太庙,但这种大臣极少,每个皇帝配享的大臣一般才几个。
“太傅、越王李!”
皇帝念出了第一个功臣名字,这也是最内层的十二功臣之。
不出大家的所料,这第一功臣,果然还是李。当年玄武门功臣皇帝定了六位功,李就是第一。现在,李再次成为凌烟阁功臣之。
“司徒长孙无忌。”
第二名,皇帝的大舅子长孙无忌,这似乎也是意料之中。
“司空房玄龄、太子太师杜如晦。”
“屈突通、秦琼、尉迟恭、李绩、程咬金、刘弘基、高士廉。”
第一层的十二功臣,皇帝一口气宣布了十一个。
对于已经宣布的这十一人名单,大家倒是比较服气的,这里每一个人,都不简单。不过大家好奇,谁会是第十二人。
“兵部尚书、卫国公、太子少保李靖!”
第十二人念出,有些出人意料,却是新任的兵部尚书李靖,也是平章军机事的宰辅重臣。这一次汉京之乱中,表现不太好,但过往功劳还是极大的,如果这次是在勤王军中,只怕排名会在前五。
前十二功臣的位置已经没有了,还没念到名字的只能期待自己在剩下的二十四人中。




唐朝好地主 第1055章 武三娘
结束议事,谢绝皇帝的挽留,李超出宫骑马回家。皇帝家的午膳没什么好吃的,每次留他吃饭多半最后却变成了做饭,李超喜欢给自己做点美食,但不愿意给别人当厨子。
打马走过汉京的朱雀大街,看着街道两边人来人往的人群,不由感叹,贞观三年又快过完了。
汉京的朱雀大街很宽,甚至比长安的朱雀大街还宽。长安的朱雀大街是长安城的南北向主干线,宽约一百五十米,长五千零二十米。而汉京的朱雀大街却宽达一百八十米,与其说是街,其实不如说是一个超长的广场。
街道也更长,长达十八里,从皇城正南门,一直延伸到外城的正南门。
朱雀大街的主道平时是不能走人的,百姓都走大街两边的辅道。遇王师凯旋,皇帝郊祭等,才会走这主道。
宫城之则天门,皇城之朱雀门,内城之明德门,外城之正阳门,这条天街把整个汉京一分为二。左边大兴县,右边万年县。
这朱雀大街倒确实很适合搞阅兵仪式,枢密副使李绩今年在御前会议上提出,把勤王军解散之前,应当先来一场盛大的阅兵仪式。这个提议被李世民接受,刚刚经历了一场严重的内乱,虽然如今官方使命的在宣扬这场叛乱其实是太上皇被柴绍等乱臣挟持,但毕竟知道真相的人还不少。
一场盛大的阅兵式,既能让天下人看到皇帝的力量,同时也能让四方的蛮夷们知道,大唐依然是强大无匹的,同样也是对内部那些还隐隐不安分者的一种威慑震撼。
带着上百护卫,走在朱雀大街的正道上,很招摇。但因为叛乱刚定,李世民特别规定,每个宰辅都必须得有一百护卫跟随。六部尚书级别的,也有数十护卫。
身为宰辅,李超还是有权走朱雀大街的中间大道的。
回到家,李超站在门前,看着那块硕大的越王府的金字招牌,深思许久。
“王爷,有客人来了。”家丁队头看见李超站在大门口好一会不进来,还以为这大门牌匾哪里做的不对呢。
“谁来了?”
每天来李超府上的客人不计其数,李超的亲戚朋友很多,尤其是他这样身居高位的人,不说朋友,甚至有许多士子读书人也纷纷慕名前来,或是送上自己的一两篇诗作,或是一首词赋,反正就是希望能得到李超的点评。
也有人是想来李府谋个差事,有马周这样的李家账房出身的宰相先例在,无数的读书人也想走这样的捷径。若是才能得到李超的赏识,今后推荐出任,哪怕是先在京城哪个衙门做个吏也是了不得的。
还有许多商贾等,也都经常来登门拜访。
不过一般人想见李超还是很难的,李超也不是谁说想见就能见,他们得先经过李府的管事们层层关卡,最后由他们评定谁能见李超。
当然,如果确实是李家关系较好的亲戚朋友,另当别论。
“武杨氏带着几个孩子来了。”
能称为武杨氏的李家亲戚,也就那一个了。前应国公武士的妻子武杨氏,她们的第三女媚娘,早与李家四郎定过亲的。
进入府中,来到前厅。
妻子十三娘和几个妾侍正在陪客,武杨氏正在擦泪呢,身边坐着两儿三女。
武杨氏是来投奔李超的,武士因为是主动附逆,参与谋乱,因此在现在的秋后算账中,武士被定性为汉京之乱的主谋之一。
被评一个主谋,可不是什么好事。哪怕他最后在扬州主动投降,打开了扬州,并让李超轻易的控制了那几万叛军。且他最后还自缢身亡,但谋逆就是谋逆,尤其是主谋更不可能得到好下场。
李世民下旨剥夺了武士所有的官爵职位,连带着武家的家产也被没收充公。因为李超这个亲家出面,跟李世民求了个情,李世民才没把武士两个成年的儿子给一起杀了,他的妻女也得以留下,没被发配充军。
女人充军是很悲惨的,其实就是去做营妓。
可就算如此,李世民却也没轻易放过武家的家眷,武家三代之内,不得出仕为官为吏,也不得入军为武职,几乎是把武家的前途断绝了。武氏兄弟入少府寺做工,武杨氏母女也被没入掖庭做杂役,这就是对叛逆者的惩罚。
李超第四子的武家三女的婚约,也被李世民取消了。
因为良贱不得通婚,武家人已经被打入贱籍。
1...436437438439440...67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