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大丈夫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片刻间,高义欢心念急转,他在南京没啥关系,东林这个腐朽的士绅集团,要弄他,老马又摆不平,那他瞎操心也不顶啥用,归降明朝的事情,便只能暂时放一放。
高义欢呼出一口气,现在南京党争这么激烈,归降一事,马阁部与东林不分出一个胜负来,看来短时间是没戏了。对吧!
在下有负将军之托!王世琮站起身来,一脸惭愧的作揖。
他看了高义欢一眼,又道:不过这事也不是没有转机,以将军之能,朝廷迟早能够认识。
高义欢摇了摇头,他没那个耐心,不想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也不想继续这个话题,这见事情我知道了。
他现在也算明白,打铁还需自身硬,倒贴上去,别人根本不正眼看你,也不把你当人。
忽然高义欢又想起一事,南京朝廷这么痛恨闯军,连他这个半道入伙的也被拿出来说事,那南京对待满清是什么态度?
想到这里,高义欢不禁问道:王佥事,你在南京时,可知道南京对待东虏是什么态度?
南京朝廷建立之初,无疑还是让一件让天下振奋的事情。
在这个人心动荡的时刻,太子能来南京延续国祚,江南百姓还是欢声雷动,心喜不已。
当初太子到江边,南京绅民聚观,生员及在籍官员都沿途恭迎。
其中史学家谈迁,就在夹道欢迎的人群之中,并作了一诗。
诗词中永嘉建武狥遗迹,虎踞龙蟠踵旧风。好上新亭休洒泪,夷吾江左有诸公。意思是说晋怀帝光武帝皆成遗迹,就看今日南京朝廷的作为了,以及对南京文武收复河山,抱有很高的期许。
这也是南京朝廷建立之初,大多数人的想法,不过王世琮此次前往南京,却没有期许,只有心痛和失望。
明朝的灭亡,是各种原因结合在一起,并非一个简单的方面出了问题,上到皇帝,下到士绅都有问题,没个十多年,不是那么好改变的。
唉~王世琮似乎是有叹不完的气一样,未语先叹,将军先前曾说,闯为虏所灭,并非江南之益事。在下去南京后,见诸公作为,对将军之言,才深以为然。只是现今东南皆恨贼不恨虏,朝中多有联虏平寇之言。
王世琮补充道:毅宗皇帝被闯贼所害,今上乃毅宗太子,如不报仇,便是不孝。朝政俱被舆论左右,不为君父报仇,就是不忠,连高阁部也只是说,可趁闯虏相争,起兵收复山东,招抚河南。以此为江南屏障,进可复幽燕,退可保江淮。
高义欢听了有些明白,这个时候,为崇祯复仇,才是政治正确。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谁提出联顺抗虏,怕立时就会被人给喷死。
历史上南明朝廷转过弯来,是在被清军杀得落花流水,南都失陷后,由雄才大略的隆武皇帝,改变这一策略。
高义欢一听,也不禁泄了口气,他本来还想着将阿巴泰人头送去南京报功,现在看来,还是送给老李,给他打打气,让他学着点,争点气算了。
高义欢沉默了一会儿,遂即说道:王佥事,现在招降之事,短时间内不能实现。你就留在我这里先做点事情,如何?
王世琮点了点头,行礼道:愿为将军效力。
他替高义欢跑了趟南京,自然是被南京认为是高贼的人。
王世琮本来是想着,促成高义欢归明,这样高义欢能上岸,他也为朝廷立了一件大功。
不想这次南京之行,没将高义欢拉上岸,自己却湿了脚。
既然都湿了脚,那洗个脚也没啥大不了,既然洗了脚,他就会发现,不如洗个澡,最后越洗越黑,彻底打上高义欢的记号。
高义欢满意的点了点头,那好,王佥事一路辛苦,可先去休息,稍后本帅再与你详谈。
王世琮拱手作揖,然后便起身退出节堂。
高义欢坐在椅子上,回想了刚才得到的一些消息。南京忙于内斗,暂时不可能给他帮助,甚至有可能向历史上一样,为了配合联虏平贼的策略,组织一次西征。
如果是那样,一句娘个劈高义欢又不得不说了。
想到此处,高义欢忽然吩咐道:来人去请陈先生过来。
不多时,陈名夏便来到节堂,作揖道:大帅找我!
高义欢伸手让他入座,没有瞒他,陈先生,王佥事从南京回来,归降一事,并未谈成。
陈名夏却并不意外,笑道:这个大帅也不需要过于烦恼,这次谈不成,下次可以继续谈。将军只要壮大自身实力,谈的持迟,反而会获得更好的条件。
高义欢点了点头,这次他出于对清军南下的恐慌,迫切的想抱支大腿,以免腹背受敌,所以要求很低,几乎没提什么条件,半卖半送就听明朝号令了。
现在明朝拒绝,那今后再招他,就不是这个价码了。
高义欢笑了笑,先生说的在理。既然南京认定我的身份是闯贼,那我也不用小心翼翼的去管他们怎么想,只要加强自己的资本,等待时机就行。
说着他看向陈名夏,我这里有一些人头,想请先生送去西安,帮我从李自成那里捞一点政治资本,以便今后谈判。
现在李自成被清兵打怕了,从北京一路败回关中,高义欢把斩获鞑子的人头送去,便能振奋一下关中顺军的士气,减少他们对清军的恐惧。
此时他同明朝没有谈妥,而只要李自成还在,李自成就是清军攻灭的第一目标,高义欢希望他能多撑着一段时间。
同时他还要向李自成报功,讲明白他帮关中挡住了清军南路大军的进攻,让李自成知道他的功绩和作用。
李自成就算小气,在这个时候,总得给他一些奖励。
现在顺系的标签反正撕不掉,那就不撕好了。
陈名夏当即拱手,卑职准备一下,明日便出发!
第289章大顺朝的危局
关中。
李自成败回西安,预示着大顺朝夺鼎失败,便使得士气如虹的大顺朝士气陡然低落,人心有些惶恐起来。
顺军将士满怀希望的东征,可结果却灰溜溜的退回来,犹如一场闹剧。
正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大顺军从高处跌下,加上前线不断失利,使得大顺军上下开始怀疑自身能力,士气低落至谷地。
在西安城中,天佑阁内,宰相牛金星和六政府堂官们,一个个都愁眉苦脸,坐在一起。
这时在牛金星身前的桌案上,放着三分急报,一份来自山西,一份来自陕北,一份来自河南。
这三份军报,在座的大顺官员都看过,山西的军报上说太原失陷,蕲侯谷英右果毅将军马重僖战死,山西全境落入清军之手。
这等于是说,大顺军东征的成果,已经全部化为泡影,不仅如此,还搭上了几员大将和数万顺军将士的性命,东征策略彻底失败。
陕北的军报,则是亳侯李过发来,禀报清英王阿济格统帅固山额真谭泰秦王吴三桂,并抽调叛将姜襄唐通等部,绕道河套破边墙攻入陕北。
阿济格以姜襄等部叛军,围困高一功于榆林,他会同吴三桂等部,兵锋直指延安,正与李过激战。
另一份则是之前河南传来的奏报,是李岩和白旺言清军攻打虎牢甚急,向关中求援的揍报。
洛阳求援的急报,已经来了几封,除了前面的交给了李自成,后面的都被牛金星压了下来。
当初李岩曾劝谏李自成暂缓东征,牛金星与之争锋相对,现在事实证明李岩对了,而牛金星错了。
牛金星心里便十分不快,也担心失宠,所以押下揍报,希望李岩能够死在河南。
只是现在清军北路已经打到延安,一旦延安失守,清军就可以攻入关中平原。
如果在顺军与清军激战于延安时,潼关外在忽然出现一支清军,那大顺便顾此失彼,怕是要完了。
牛金星虽然私心重,但这个时候,他不得不正视时局,不敢在押着不报了。
诸位,这三封急报,大家都看了。牛金星看了众人一眼,开口问道:大家对此可有什么策略?
宋献策一个算命的方士,装神弄鬼,编编儿歌还行,你问他怎么御敌,那就是为难老宋了。
其它几个大臣,则七嘴八舌,但是却都没说出什么好办法来。
自从大顺与清军交手,大小战事也有十来战,硬是一场没赢过,他们就是想出花一样的计谋,也不顶用啊。
众人商议半天,兵政府尚书张璘然站起来道:丞相,清军兵锋正盛,我朝难以抵挡,不如遣使苟合,先拖出清军,丞相以为如何?
牛金星也并非草包,他听后立刻便摇了摇头,随着局势的恶化,他已经明白了清军的意图,清军入关,打的旗号是为崇祯报仇,他们是想灭顺夺鼎,就算我们有心求和,清军也未必答应!
本来就算退出北京,大顺控制的版图,依然十分可观,稍微休整之后,不是没有重振旗鼓的机会。
只是大顺上下,对于清军入关的认识,显然有些不足,没想到清军居然会对他们穷追猛打,一副赶尽杀绝的派头。
牛金星也是等到清军攻入山西,南北两路伐顺时,才想清楚,清军不是劫掠,而是灭顺夺鼎。
此次清军入关挑起战端,要说清军和大顺之间并没有仇怨,对顺军可以招降或者谈判,但事实上大顺军只要落入清军之手往往都死的极惨。
许多投降的顺军,都是成千上万的被清军屠杀。
历史上潼关投降的巫山伯马世耀,及其手下七千部众,就被多铎以打猎赴宴为名,尽数屠戮。
此外泽侯田见秀义侯张鼐太平伯吴汝义等人投降后,及部众五千余人,也被清军屠杀。
满清虽与顺军没有仇怨,但在剿灭大顺的过程中,却是绝不留情,手段要比明朝狠得多。
清廷之所以如此,其一是收卖北方士绅的人心。
李自成在北方助饷的政策,得罪了几乎所有的北方官绅,而这些官绅成为了清廷吸收和拉拢的主要对象。
多尔衮一入京,便按着洪承畴的建议下旨,宣告被闯军夺去的田产一律归还本主,停征三饷,一下就笼络了不少士绅地主。
这些人入清廷为官,自然会影响清廷对顺军的态度。
当然这一点,到也不是主要原因,关键一点,还是其二。
清廷十分狡猾的认定,李自成攻下北京后,明朝就已经灭亡,拒不承认南方明朝的合法性。
在清廷的逻辑中,李自成灭明,李自成是天子,大清再灭李自成,那大清的江山,就是从李自成手里夺来,而不是抢的明朝江山。
这么一来,你们明朝的旧臣,便不能恨我,还得感谢我为明朝报了仇。
这本来是一套可以自洽的逻辑,只是中间却出了点问题,大顺军宣布已经死了的崇祯太子却到了南京,而太子是大明的合法继承人,所以便让满清有些尴尬了。
不过,对于清廷来说,逻辑能讲通就讲,讲不通,就把你打趴下,到时不通也通了。
眼下清廷的目光还没转向南京,而是专心对付李自成。
李自成撤出北京后,并没有意识到,清军这次入关后,便没打算出去,并非劫掠,而是要与他争天下。
因为判断的失误,所以导致他并未留在山西指挥大军御敌,而是返回了关中,并带走了大顺军的主力。
这便使得山西的顺军兵力空虚,在李自成走后,各地纷纷叛乱,清军乘势攻入山西。
除此之外,清廷还发南北两路大军,一路有阿济格统领,绕道从陕北入关中,一路由多铎率领,走河南攻潼关。
面对清军的进攻,大顺朝廷,人心惶恐,不少官员都已经悄悄溜走。
堂上几人听了牛金星的话,不禁有些慌张,张璘然不禁有些心急道:和又不能和,打又大不过,这可如何是好?
光是杀入陕北的清军,就难以对付,要是多铎军在杀到潼关,恐怕~
牛金星本来是要找几人商议对策,结果听了几人的话,却弄得他心里更加没底,脸色便沉了下来。
这让他不禁有些恼怒,找你们来,是要商量怎么应对,不是让你们来吓俺老牛地!
然而就在这时,牛金星之子牛佺,却一脸兴奋的跑进来,有些失态道:父亲,河南高义欢,有捷报送来!
第290章封他魏候吧
一听高义欢有捷报送来,牛金星精神一振,忙问清楚什么事,不过牛佺也没搞清楚,只知道高义欢派人到西安报捷,打了个大的胜仗,但到底有多大,他还没有细问。
牛金星急欲知道什么捷报,急忙命人将信使请来相见。
不多时,白白净净,相貌俊朗,不到四十的陈名夏,便走了进来。
他给几人施礼,朗声道:在下豫南高将军麾下幕府书记陈名夏,见过牛丞相,见过诸位部堂。
陈名夏!牛金星不禁吃了一惊,在座众人也有些惊讶,相互交头接耳小声说了几句。
科举是天下大事,读书人对此自然十分关注,所以众人大多知道陈名夏是崇祯十六年的探花。
牛金星依稀记得,在京师时,陈名夏还入了大顺朝的弘文馆,不想现在居然成了高义欢的幕宾。
这个陈名夏有大顺朝的官不做,却去做高义欢的私人幕僚,实在是可惜了。
牛金星见他跋涉千里,身上道服网巾,却干净整齐,面对他也不卑不亢,自有一番气度,不禁暗暗可惜,这样的人物,怎么落到高义欢手里,得找个机会要过来才行。
收回思绪,牛金星还是更加关心所谓的捷报,于是直接问道:听说你是来报捷,不知道是什么捷报?河南的战事又如何呢?
陈名夏笑了笑,从容不迫,丞相不必担心河南战事!
怎么能不担心河南的战事?牛金星心里有些惊疑。
这时陈名夏施礼补充道,在下这次来,就是奉高将军之令,献上阿巴泰博和托董戴清等鞑子首级,为高将军报功。高将军斩杀努尔哈赤第七子贝勒阿巴泰,大败清军,斩首四千级,并且袭取荥阳城,烧了鞑子军粮,多铎大军已经粮尽北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