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侯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大司空
不过,李中易依然下达了局部戒严令,凡是单人往南边去的带马行人,暂且就地扣押。
此举只是阻滞一下细作南归的速度罢了,让细作把消息传回洪州的速度,更慢一些而已。
乘船出击,只要克服了晕船的负面影响,其实是一件很省力省心的事情。
一般来说,战船从开封张开满帆,经汴河、五丈河,过大野泽,日夜不停的顺流直下滨州,大约只要七天的时间,就可以顺流入海。
李中易吃罢早膳后,负手立于船头,竹娘手按剑柄,侍于他的右侧。
“禀皇上,水师赵都指挥使求见。”高强快步走到李中易的身旁,小声禀报了最新的情况。
李中易仿佛没听见似的,依然极目远眺着五丈河北岸的风光,高强心里明白,皇上已经是在缅怀些什么。
不知道过了多久,李中易扭头吩咐高强:“让赵老幺到这里来见朕吧。”
“喏!”高强领命之后,很快就把赵老幺带到了李中易的身前。
“禀皇上,昨晚夜色太深没有月亮,有三名步军的士兵,一时不慎,失足掉进河里,至今没找着。”赵老幺禀报了一个惊人的坏消息。
李中易叹了口气,这还没正式交战呢,就有三名士兵被淹死了。幸好李中易只信实力,不信鬼神,不然的话,这就实在是晦气的狠!
“按照道理而言,是不是应该在下游可以找着那三名士兵的尸身”李中易估摸着,那名落水的士兵,八成是被大水冲去了下游。
“回皇上的话,由于水流较急,直到大野泽才会趋缓……”赵老幺对京师附近的水情可谓是了如指掌,胸有成竹的作了回答。
李中易点点头,吩咐赵老幺:“务必想方设法的找着那三名落水士兵,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赵老幺领命走了,李中易欣赏风景的心情也跟着没了,他索性掉头回到了帅舱里。
靠窗的御案上,放着大理寺卿杨廷匀的奏章,奏章的内容是,已经审理清楚石守信伙同王溥的谋逆大案。
按照杨廷匀的说法,李中易的二弟李中昊,并没有参与谋逆。不过,李中昊确实透露了许多执政王府的内幕给石守信。
石守信正是借着李中昊泄露出来的内情,方才敢铤尔走险,妄图劫持符太后和小皇帝,然后挟天子以令诸侯。
李中易的心里很清楚,如果依照如今的株连,李中昊根本就逃不过谋逆首恶的罪名。
只不过,因为李中昊是李中易同父异母的弟弟,所以,杨廷匀故意淡化了他在谋逆大案里的角色。
至于赵匡胤和赵匡义兄弟俩,根据大理寺审判后的结论,赵匡义参与谋逆的事实清楚,罪证确凿。
由于赵匡义抵死不肯招供,赵匡胤不仅没有参与谋逆大案,反而成了绑缚亲弟弟请罪的功臣。
李中易明知道这个结论很滑稽,但是,赵匡胤实在是太狡猾了。他不仅躲在幕后,而且主动绑了赵匡义送给李中易处置,已经算得上是大义灭亲了。
以李中易目前的权势和威信,硬要把赵家兄弟弄死,也没谁敢说闲话。
可问题是,李中易暂时不想砍下赵匡胤的脑袋当球踢。毕竟,超级会演戏的赵老二,还能够玩出什么花样来呢
李中易真的满怀期待!
船队顺流直下,很快来到了曹州。
曹州,山东菏泽古称,素有“雄峙烈郡”,“一大都会”之誉。
曹州的名人特别多,比如说:商元圣伊尹、思想家庄子、军事家孙膑、汉朝开国皇后吕后、隋末单雄信、唐朝李勣、黄巢,水浒传里的宋江,都出生于此地。
镇宁节度使兼知曹州的慕容延钊,早早的就等在了码头上,准备迎接李中易的御驾光临。
“奉皇上口谕,召慕容延钊登船一叙。”张三正乘小船来到码头岸边,当众宣布了李中易的话。
“镇宁节度使兼知曹州事,臣慕容延钊谨遵皇上口谕!”
慕容延钊心头猛的一凛,李中易既然到了曹州,却没有登岸,显然是在疑他。
石守信和赵老三密谋之事,慕容延钊其实是知道的。只是,慕容延钊很讲义气,明知道石守信和赵老三所图甚大,却也没有为了避祸或是邀功,而禀报给李中易。
慕容延钊知道李中易的厉害,当下没有丝毫犹豫的独自跟着张三正,乘小船来到李中易的御舟之上。
“臣慕容延钊叩见皇上!”慕容延钊毕竟心里有鬼,他又非李家军的将领,随大流的行了跪拜之礼。
御座上的李中易,好半晌没说话,过了良久,才道:“慕容化龙,你可真讲义气呐!”
慕容延钊的心跳急剧加速,赶忙重重的磕了个响头,小声说:“臣有罪,不敢自辩。”
“起来吧,朕若想杀你,早就派大军来取了你的性命。”李中易语气森冷的说,“若敢再犯,朕必不饶尔,听明白了么”
慕容延钊大出了一身冷汗,慌忙重重的叩首道:“臣知罪,叩谢皇上天恩。”
“起来吧,朕不喜欢真汉子跪着说话。”李中易摆了摆手,淡淡的说,“你的人品,朕还是信得过的。”
慕容延钊突然大哭出声,哽咽道:“还是皇上知道臣,臣就是个傻子。”
李中易露出温和的笑容,说:“起来吧,别哭了,外人不知道还以为朕把你怎么着了呢”
慕容延钊赶紧站起身子,毕恭毕敬站在李中易的面前,连大气都不敢出一口。
李中易盯在慕容延钊的脸上,心情确实是异常之复杂。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遥想当年,李中易第一次见到慕容延钊的时候,其实双方就是敌对的关系。
那时候,李中易刚在河池组建乡军不久,恰好捉住了慕容延钊。
并且,当初出卖慕容延钊的那人,不是旁人,正是赵老三,赵匡义。
世界还真的是很奇妙!
如今,慕容延钊再一次落到了李中易的手上,不过,罪名却成了知情不报!
第1362章 出卖
“化龙兄,我知道你很讲义气,宁可自己吃大亏,也不出卖朋友。然而,所谓的朋友却早就把你给卖了。你拿去自己看吧。”李中易从御案上拿起一份供状,轻轻的递到慕容延钊的眼前。
慕容延钊接过供状,仔细一看,立时目瞪口呆,随即火冒三丈。
慕容延钊一心为了掩护赵老三和赵老二,却万万没有想到,赵老三在供状里,早就把他给出卖了。
“皇上饶臣不死,恩同再造。臣没别的要说,从此死心踏地的跟定了皇上您。”慕容延钊再次跪地不起。
他心里一片凛然,若是李中易起了歹意,他只怕是竖着上船,横着下船了吧
李中易点点头,慕容延钊的话,他还是信得过的。毕竟,慕容延钊用无数的事实证明了,他确实是个讲义气的汉子。
“起来吧,朕不喜欢真汉子跪着。”李中易皱紧眉头,吩咐慕容延钊起身。
慕容延钊乖乖的站直了身子,毕恭毕敬的聆听李中易的教诲。
李中易叹了口气说:“化龙兄,以后做事务必不能糊涂,明白么”
“多谢皇上的教诲,臣明白了。”慕容延钊毫不迟疑的表明了效忠的态度。
“喏,这是调动兵马的手令,你回去后,就整顿好兵马,争取早日开赴河北的前线。”李中易竟然允许慕容延钊再掌兵权,这实在是大出于他的意料之外。
按照慕容延钊的想法,他能够保住这一条残命,已经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安敢奢望过多
却不成想,李中易不仅没有收回慕容延钊的兵权,反而把他摆到了远离京师的河北前线,这意味着多大的信任啊
“臣一定多杀契丹人,以不辜负皇上对臣的厚爱!”慕容延钊语出至诚的长揖到地。
李中易点点头,亲手搀扶起慕容延钊,温和的笑道:“化龙兄,朕信得过你!”
午膳的时候,李中易吩咐厨下多准备了几味下酒的好菜,他拉着慕容延钊一起推杯换盏。
李中易的酒量很棒,慕容延钊的酒量也不差,真的喝起来之后,还真的是棋逢对手!
“好,朕难得喝得如此高兴。”微熏的李中易扭头吩咐了下去,把整个舰队的最高军事指挥权交给了马光达。
李中易用人的原则一向是,舍得放权,前有杨烈、廖山河、李云潇,今有马光达,几位心腹大将的待遇,不分彼此的一致。
慕容延钊完整的听清楚了李中易的吩咐,他不由暗暗松了口气,李中易是真的信任他,而不是虚言安慰。
从曹州上船之后,慕容延钊和李中易详谈了一天加一夜,直到船队抵达了济州,他这才下船赶回曹州。
由于济水与大野泽相通,地处大野泽的巨野就成了水运交通和战略地位至关重要的地区,五代以后,由于黄河屡次溃决,河道南移,大野泽的水域面积不断增大。
到了强汉朝元年,在开封以东,在济水的滋润下,已汇成八百里的梁山泊。
施耐庵《水浒传》中所说的济州,港汊纵横、莲苇绵蔓、水天一色、地势险要的大野泽历来是农民聚众起事的地方。
为了镇压大野泽的农民起义军,五代后周的统治者,始将济州设在巨野。想当初,北宋王朝屡次征剿梁山农民起义军都是通过济州,然后水陆并进直奔梁山的。
船队驶入大野泽之后,水面渐宽,十余艘战船居然可以并排前进,声势陡然变得异常之浩大。
李中易秉承专业的人才,做专业之事的原则,索性做了甩手掌柜,把步军的指挥权交给了马光达,水师就由赵老幺全权指挥。
因为船队需要补充淡水,赵老幺禀明了李中易后,决定在郓州停留一天。
按照李中易的性格,他并不喜欢劳民伤财的所谓欢迎仪式,所以,沿途都禁止地方官搞那些迎来送往的虚礼。
不过,既然经停恽州一日,李中易自然要召郓州知州来船上一见。
现任的郓州知州张登峰,其实是刘金山的门徒,上任已经大约两年了。
“知郓州事,臣张登峰叩见皇上,皇上万福!”张登峰毕恭毕敬的行拜见礼。
其实,张登峰以前在开封府衙的时候,就认识李中易。只不过,李中易对他仅仅是有点面熟罢了。
“起来吧,坐,上茶。”李中易也没把张登峰当外人,毕竟,张登峰是刘金山的门徒,而刘金山又是李中易的心腹门人。
这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远近,仅从彼此接触的态度,即可洞察一二。
“郓州的情况如何,你随便说说,朕随便听听。”
李中易不动声色观察着张登峰,他想看一看,刘金山的这个门徒,究竟怎么样
“禀皇上,因离京师较近,又是漕运的重地,郓州目前计有丁口十四万余,户四万,年收税银一百万贯……”张登峰明显做过功课,镇定从容的侃侃而谈,仿佛李中易就是普通的上官一般。
李中易一直静静的倾听,等张登峰把该说的情况,全都说了一遍之后,突然问他:“官绅一体纳粮当差,在郓州本地士绅之中,可有异议”
张登峰略微想了想,拱手道:“禀皇上,说句大实话,官绅一体纳粮当差,等于是扒了本地士绅好大一块肉下来。”
李中易不由微微一笑,张登峰的确是个明白人,既然是扒了大好一块肉下来,这就说明反弹的声浪不小。
张登峰把想说的话,婉转的说了出来,却又没有吐半个脏字,由此可见,其人的精明干练。
“嗯,郓州本地的限田令,执行得很彻底吧”李中易非常关注限田令的执行情况,这涉及到大饼分得均匀的问题,属于均贫富的基本手段。
“回皇上的话,本地的大户人家为了保住祖田,大多选择了分家自守。有些人丁不旺的大户,只能卖掉祖田,换回银两……”张登峰本就是郓州土改的主要推动者,所涉及到的情况,自然是十分熟悉。
张登峰完全靠记忆力,就记得住诸多的数据,李中易不由暗暗点头。难怪刘金山说过,刘氏门徒之中,数张登峰最是能办事会办事。
“嗯,你对限田令怎么看朕喜欢听真心话,不想听假话。”李中易故意刁难了一下张登峰,毕竟,被限田的不仅有绅,更有士和官。
“回皇上的话,臣以为,限田令绝对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好事,让耕者有其田,成了现实。然而,若能一直贯彻执行下去,方为上善之策。”张登峰的一席话,令李中易大为震动。
好一个胆大包天的张登峰,他居然拐着弯的把人亡政息的担忧,就这么赤果果的展露于李中易的面前。
没错,强汉朝的下一代君主,能否持续性的推广限田令,目前看来,尚是个未知数!
第1363章 擒逆
张登峰的一席话,令李中易百感交集,感慨万千。
一朝天子一朝臣!
人亡政息!
无论多少条令或是法令,都无法解决一个十分要命的问题,即:李中易选定的接班人,会不会持续性的执行李中易颁布的限田令和均税令。
限田令制约的是豪门官绅大户所掌握的基本生产资料的数量,均税令则剥夺了豪门官绅大户不纳税赋的特权。
这两样法令,就本质而言,维护了“寒门出贵子”的根本性权利!
李中易看的特别清楚,只要寒门出贵子的权利,被长期性的阻塞了,天下必定会大乱!
历史上的三国时期,曹操掌权时期,寒门贵子不断涌现于朝堂之上,所以,国力日益昌盛。
然而,在曹丕掌权的时代,曹丕听信了陈群的忽悠,搞出了维护门阀利益的九品中正制。其结果是,曹魏的寒门人才上升之路,逐渐被堵死。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得民心者,天下才可能坐得稳!
“既然你已经看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何以教朕”李中易缓缓的轻呼出一口气,淡淡的问张登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