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崛起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朱郎才尽
何小二喝了一口水,用力的将卡在嗓子里的血痰咽下,刚能喘气便急着向朱平安禀告道:“县尊大事不好了,东南山区的南蛮苗裔叛乱,他们攻破了东南避洪区,抢走了避洪区里的三千石存粮,还劫走了大批难民百姓”
“什么?南蛮子又叛乱了?!这可怎么办啊?!”
“天啊,这些杀千刀的蛮子怎么又下山了!这些蛮子比倭寇还可怕一万倍!他们可是喝人血、吃人肉的啊!那些被接走的难民百姓哪里还有活路啊!”
“我滴亲娘咧,这些天杀的南蛮子怎么又叛乱了!这可如何是好啊?!还记得五年前南蛮苗裔叛乱吗?那一任知县邀请了卫所带兵五千去平叛,结果叛没平了,人还被南蛮子给杀死了,卫所兵也死伤大半。”
“别说了,想想就害怕啊,那一次南蛮子下山叛乱,像是蝗灾一样,所过之处寸草不留,好多村子都遭殃了,还差点就把县城给攻破了。”
东湖以工代赈工程区的老百姓听说南蛮苗裔叛乱后,一个个吓的脸色惨白,他们听到南蛮苗裔叛乱后,比听到倭寇围城时还要恐惧数倍不止。
南蛮苗裔叛乱!!
朱平安听了何小二的禀报后,不由一震。自己入政靖南时,便听说过靖南有五大害,一害贪官恶吏,官匪勾结,官商勾结,官矿勾结,鱼肉百姓;二害南蛮苗裔叛乱,百姓遭殃;三害山贼进犯,四害海贼进犯,五害倭寇屠掠。这南蛮苗裔叛乱是位列第二的大害,比山贼、倭寇还要更害!
只是自己主政靖南时间尚短,且忙于倭寇、抗洪等事,南蛮苗裔又一直没有动静,自己也就忽略了。没想到,这个节骨眼上,南蛮苗裔竟然叛乱了!攻破了东南避洪区,抢走了粮草不说,还劫走了大批难民百姓!
好!
来得好!正好在我赴任走前,为靖南再除此害!朱平安坚定了目光。
“何小二,你做的很好,消息本官已经知晓了。你好生养伤,剩下的交给本官。”
朱平安赞许的拍了拍何小二的胳膊,对下面人吩咐,令他们好生照料何小二。
“诸位父老乡亲无需担忧,只要有本官在,必保诸位父老乡亲无恙!”
朱平安镇定自若,站起身来,一脸自信的对下面惊慌的百姓大声喊道。
朱平安的自信、镇定感染了下面的百姓,老百姓从惊慌失措中安静了下来。
是啊,咱们有县尊啊,县尊能赶走倭寇就一定能平定叛乱的南蛮苗裔!
“刘典吏,这里就交给你了,一切皆按从前。王里正、张里正、夏里正、陶里正,你们协助刘典吏。砌好湖堤后,召集众人返回避洪区,安下栅栏营寨,做好警戒防护。大刀、大枪你们集结差役,随我速速返回县城。”
朱平安处变不惊,将工程区的事务一一安排好后,交代了刘典吏等人几句,然后带着刘大刀、刘大枪以及集结好的数十名差役,速速回返县城。
在返回的路上,朱平安派出了数名差役,分别奔赴不同的工程区、避洪区,令他们召集所有的胥吏差役速至靖南县衙集合,不得有误。
残阳如血,朱平安、刘大刀一行人在一片血红余辉中返回了靖南县城。
县衙已经得到消息了,韩典吏等胥吏在县衙急的像是热锅上的蚂蚁一样。
“县尊,南蛮苗裔叛乱了”
朱平安赶到县衙后,韩典吏等人像是找到了主心骨,速速迎了上来。
“本官已经知道了。”朱平安边走边下令,“章典吏,你带人打开府库,取出所有兵甲、器械;钱典吏,你带人打开仓房,清点三万石粮草,装车备用;刘典吏、韩典吏,你们两人带人速速去召集一千青壮百姓;孙典吏,你以本官名义起草一份公文,公告全县百姓”
朱平安的命令一条又一条的下发了下去,运筹帷幄、有条不紊,章典吏等人被朱平安的沉稳感染,在朱平安运筹帷幄的命令中冷静了下来,一个个应声领命。
朱平安回来后,县衙像是有了大脑。很快,整个县衙就被朱平安调动了起来,各司其职,快速的准备了起来。
(iishu)是,,,,!
第一千二百九十六章 寡不敌众
【】(iishu),
因为抗洪救灾富有成效,朱平安深受靖南老百姓信任和爱戴,深得靖南人心。征召令下发后,很快就征召了一千名年轻力壮的壮丁。
朱平安毫不吝啬府库里取出的兵甲、器械,将他们全部武装了起来。
乍一看的话,一千名青壮个个年轻力壮,军服统一,兵甲齐全,弯刀、长矛、盾牌、弓弩等军械一应俱全,装备精良,有股精兵风采。
当然,这些也只是表象,实质上他们也只是装备精良的农夫而已。
野战的话,比乌合之众强不了多少。
朱平安带上刘典吏、韩典吏及一百五十名差役、八百名青壮,点齐三万石粮草、军械,浩浩荡荡往南蛮苗裔叛乱的东南山区而去,其余人留守县城。
“听说南蛮子杀人不眨眼,吃人不吐骨头,凶残的一塌糊涂”
行军途中,有青壮百姓忍不住有些担忧的说道,他们第一次参加征召。
“小兄弟,你怕个锤子,咱们知县大老爷可是天神下凡!你知道倭寇吗,倭寇不仅杀人不眨眼,而且个顶个的武功高强,空手接白刃都是常规操作,他们还能空手接箭,我们一箭射过去,倭寇一把就能接住羽箭。倭寇厉害吧,三千多人呢,可是那又怎么样,还不是被知县大老爷带着我们给打败了!”
旁边有参加过抗倭守城的青壮,伸手拍了拍担忧的青壮,老神在在的说道。
“就是,有咱们县尊在,你就把心放肚子里吧。上次倭寇怂蛋,个子不高跑的怪快,害的老子没杀痛快,希望这些南蛮子硬气些,坚持久些。”
另有一位参加过抗倭守城的青壮用力的拍了拍胸膛,牛气冲冲的说道。
“我告诉你,咱们县尊那可真是用兵如神。我们单对单打不过倭寇的,可是县尊让我们摆了一个简单阵型,你说神不神,倭寇就在咱们阵下碰的头破血流,我们像是杀猪捅羊一样,把倭寇小矮子杀了个破滚尿流到时候,你就跟紧我,保管你小子一个毛都掉不了。”
参加过抗倭守城的青壮,纷纷现身说法,给新参加征召的青壮加油打气。
在同伴们感染下,新参加征召的青壮也放下了担忧,挺直了胸膛。
如此一幕幕,在队伍中多次上演。随着行进,队伍的士气也在稳步上升。
在太阳最后一抹余晖消失在地平线的时候,朱平安一行赶到了事发地——五溪山。
“县尊,前面就是叛乱南蛮苗裔盘踞的山区了。南蛮攻破了东南避洪区后,押着粮草,劫持者百姓退回了前面那座山。”一个差役指着连绵起伏的五溪山对朱平安说道。
五溪山是东南苗裔世代居住的山区,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了上千年了。
朱平安之前看过县志,也看过县衙存档的资料,这连绵起伏的五溪山区中有一百多大小不一的苗寨,大约有七八万的苗裔居住在这里。靖南县志将之统称为“五溪苗”,言其“有名无姓”、“婚姻不必同姓。”
五溪苗相对发展落后,以农业为主,辅之打猎,只有少量使用耕犁,主要还是以相对原始的刀耕火种方式种植农业,收获远不如汉民。五溪苗介于奴隶制与封建制之间,有一百多个部落,也就是苗寨。朝廷承袭了元朝制度,设置了五溪土司,间接管理五溪苗,由五溪苗最大的部落首领担任五溪苗土司。不过,百余年来,五溪苗与靖南等地官府以及汉民矛盾不断,小打小闹不断,反叛也是时有发生,一直都是统治隐患。靖南等地官府也出兵平叛过多次,付出的代价和损失不少,但是效果一直都不理想,靖南的一任知县还死于一次平叛中。所以,这些年来,各地与五溪苗接壤的官府都视五溪苗为烫手山芋,能推则推,轻易不沾手。五溪苗多数处于靖南境内,各地官府也都将这烫手山芋推到靖南,使得靖南就成了冤大头
朱平安估计南蛮苗裔之所以这个时候叛乱,也是因为洪灾,他们难以为继。
刘典吏是靖南县衙兵房典吏,本身也是武勇之人,他看着军容整齐的青壮和差役,信心十足的向朱平安请命道,“县尊,我去喊话,让叛乱南蛮归还劫走的粮草和百姓,并令他们土司自缚出山谢罪!”
“也好,所谓先礼后兵。若是能不起刀兵便解决问题,那是再好不过了。”
朱平安微微点了点头,但他心里也很清楚,喊话九成九解决不了问题。
不过,虽然解决不了问题,但是通过此看一看苗裔的态度也是好的。
“刘典吏注意安全,一试便好,不用勉强。”朱平安提醒刘典吏道。
“县尊放心,我看南蛮不过乌合之众,看到我军军容鼎盛,定不敢造次。”
刘典吏很有信心的说道。
朱平安让刘大刀持盾随行保护刘典吏,才让刘典吏到前面去喊话。
“五溪土司何在?速速归还劫掠粮草和百姓,自缚赎罪,否则我大军踏破尔等苗寨。”刘典吏走到前面,深呼吸运气,用力的向着苗裔盘踞的大山喊道。
“踏破尔等苗寨”
“踏破尔等苗寨”
刘典吏不愧是习武之人,肺活量很大,喊话的回音在山谷之间回荡。
“威武。”
一千余青壮听到刘典吏称呼他们为大军,也都齐声大喊威武,配合刘典吏营造大军气氛。一时间,整个山谷之中都回荡着青壮们大喊威武的声音。
一千壮实青壮,声音雄壮嘹亮,兵甲整齐,装备精良,确有一股大军风采。
人们信心也都上去了。
不过,很快人们的信心就熄灭了,山谷之中先是传来一声带有浓厚苗裔方言的大吼。
接着像是火药爆炸了一样,漫山遍野都炸开了。
“做梦吧狗官!”“去死吧明狗!”“孙贼,没睡醒吧?!”“上来呀”
漫山遍野充斥着苗裔的怒吼,满山遍野人头攒动,挥舞着兵器鼓噪大喊,漫山遍野都是兵器反射夕阳余晖产生的霞光,至少有数万人之多。
山脚下刘典吏傻眼了,一千余青壮也都傻眼了,怎怎么有这么多。
当年倭寇也不过三千多,可是这南蛮子至少有万了,而己方只有一千人。
寡不敌众都不足以形容。
一开始的信心,此刻荡然无存,绝望迅速的占领了他们的大脑高地。
(iishu)是,,,,!
寒门崛起 第一千二百八十七章 复命
严嵩得到密信的翌日,徐海等人一行也返回了京城复命。嘉靖帝抽空在无逸殿东暖阁召见了徐海、彭成等一行,内阁首辅严嵩、次辅徐阶等人随侍在侧。
“臣拜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徐海、彭成等人在太监通传后,步入冬暖阁,恭敬行大礼拜见嘉靖帝。
嘉靖帝依然身着一袭蓝布八卦道袍,坐在龙椅上,龙椅上铺着一张八卦垫,身材消瘦,却威严十足。待徐海等人大礼行万后,嘉靖帝一甩袖子,手搭在龙椅上,淡淡问道:“免了,汝等此番核查,情况如何?”
徐海作为核查组负责人,恭敬的开口回道:“回圣上,弹劾不实。朱平安于靖南并无勾结粮商、收受贿赂之举,其不仅无过,反而有功。大半江南,一片哀鸿遍野凄凄惨惨,唯独朱平安治下的江南,粮米充足,宛若世外桃源。”
徐海回禀的时候,彭成、张文博等人恭敬的立在一旁,低着脑袋,看着自己的脚尖。这是规矩,多人参加召见,只能有领头者回答圣上的问讯,其余人不能插嘴,更不得交头接耳,唯有圣上特别问他们某人的时候他们才能开口。
“哦?”嘉靖帝闻言,略有诧异,饶有兴致的问道,“朱小子是如何做到的?”
“回圣上,朱大人在洪灾来临之前,已作预防......”徐海便简要的将朱平安在靖南提前预防、界定粮价、募捐公示、以工代赈等做法汇报了出来。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朱小子以利为饵,引粮商入彀,深得‘利’字之奥,是个鬼才。”嘉靖帝对朱平安界定粮价的行为点评了一句。
“汝方才所言,粮商捐款十一万两?数字可属实?朱平安确无贪墨?”
嘉靖帝又问道。
“回圣上,数字属实,朱平安确无贪墨。有捐赠书及捐赠公示为证,臣已抄录。”徐海恭敬的回道,说着从怀里取出了从靖南带回的数份捐赠书及抄录的捐赠公示。
黄锦下去从徐海手里接过相关文书,恭敬的双手交给嘉靖帝审阅。
嘉靖帝看了一遍后,忍不住摇头笑了,“朱小子竟然连张三捐赠5个鸡蛋、王五捐赠了2斤青菜都公示出来......每一笔捐款与支出俱是记录在册,看来确实清白,这让朕想起朱小子光屁股稽查太仓的事。”
“惟中,你们也看看。”
嘉靖帝对严嵩、徐阶两人说道,示意黄锦将相关文书传给两人浏览。
“公开透明,巧夺天工......一份捐赠公示表,一份捐赠使用表,每一笔捐赠的来龙、去脉都记录的清清楚楚,朱平安的清白也由此可见。”严嵩览后,对朱平安毫不吝啬赞美之词,完全是一副欣赏提携后辈的长者姿态。
“朱平安确实清白。”徐阶简单附和了一句,嘴角有一抹笑容。
“商贾竟有此财力?区区靖南一地粮商,竟然捐款十一万两?粮商尤富如此,盐商岂非更甚?!”嘉靖帝手指轻轻敲了敲龙椅扶手,脸上阴晴不定,扫视严嵩和徐阶,“惟中,华亭,汝等回头与户部、兵部、巡盐御史等司,再议一议给事中朱伯辰上的那份《议改盐法疏》,后日重新拿出一个章程,报与朕听。”
上个月的时候,给事中朱伯辰议改盐法,以正盐加带余盐的方式,解决近年来北寇南倭导致的兵饷不足问题,朱伯辰建议凡商人报中正盐一引,允许其带余盐二引,各为一包,连包索共二百八十五斤。正盐开边,由南京户部给引,余盐纳价,运司给以小票。余盐盐价银,淮南定为五钱五分,淮北五钱。每年正盐、余盐,约可得盐银一百一十万两,以补足兵饷。
嘉靖帝当时览奏,对一百一十万两盐银还很满意,有意批准施行,不过现在从靖南粮商捐赠的数目来看,这一百一十万两盐银还是少了。
在盈利方面,贩盐可比贩粮暴利多了,有了对比,嘉靖帝如何会满足。
“臣遵旨。”严嵩和徐阶两人躬身领旨,对于嘉靖帝的想法他们了然。
“对了,朱小子在靖南搞的以工代赈,汝再与朕详细说来。”嘉靖帝再次对徐海道。
“遵旨。朱大人在靖南组织灾民进行工程建设,包括兴修水利、修建城墙、开垦荒地、建造防倭哨堡等,以发放工钱的形式,替代直接救济。朱大人言此不仅可使百姓自食其力,活的更有尊严,又可形成一批有益于靖南长治久安的工程......”徐海将他在靖南的所见所闻详细的汇报开来。
嘉靖帝闻言点了点头,又问江南洪灾情况如何,徐海一一如实回复。
“汝等此行还有什么要禀告的?”嘉靖帝在了解了相关情况后,又问道。
徐海斟酌了一下,将朱平安提出的密折,如实的汇报给了嘉靖帝。
“回圣上。经此事后,朱大人有感而发,提了一个想法。”徐海禀告道。
“什么想法?”嘉靖帝饶有兴致的问道。
“回圣上,是密折!朱大人构想,经圣上授予密折之权的臣子,臣子写好密折后,以特定匣子封存,派专人送送抵京城,不经驿站,也不经通政司、会极门等有司,直达御前,送呈圣上御批。密折的内容只有圣上和上疏臣子两人知晓。密折不限内容,包括弹劾奏疏、建言献策、政务汇报等等,一切听闻皆可上报,以此广开言路,扩大信息渠道......”
徐海恭敬的回道,将朱平安关于密折的构想等,如实的汇报给了将嘉靖帝。
聪慧如嘉靖帝,瞬间就洞彻了密折的功用,顿时眼睛一亮,不动声色的点了点头。
徐海汇报完后,嘉靖帝未置可否,将目光看向彭成、张谷一等人问道:“汝等可有要补充的?”
“回圣上,徐大人所言详尽,称等没有要补充的。”彭成等人回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