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崛起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朱郎才尽
徐海饱含歉意的说道。
朱平安不由对徐海高看了几分,由此可见,徐海为人不失光明磊落。
日后倒是可以考虑多来往。
“徐大人言重了。当初王大人因为误会,联合刘大人上疏后,陆续又有十余份奏疏弹劾平安。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当时场景,很难令人相信平安是清白的。设身处地,怕是平安在场,也会产生误会。”朱平安毫不在意笑了笑,在提到太平知县弹劾自己的时候,还为太平知县辩解了一句。
如此,显得朱平安越发大度宽容、君子之风,衬托的太平知县越发小人。
徐海等人看太平知县的目光越发看不上,太平知县缩在末座,脑袋都快垂到桌子底下去了。
“那些跟风弹劾的人,不辨真伪,一拥而上,为弹劾而弹劾,其心可诛啊。”徐海很有感慨的说道,“有些人啊结党营私,便是如此。只要有人牵头写了一份弹劾其政敌的奏疏,这些党人便趁机群起而攻之,轮番弹劾,如此很是容易误导圣上,令圣上对其政敌产生确有问题的误会”
徐海是有感而发,他是李默的人,他们与严党不合,在京城饱受严党打压,严党人多势众,利用这种群起而弹之的方式,除掉了不少他们的人。
朱平安点了点头,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很多,尤其是明末党争时尤为严重。
“沉冤昭雪,朱大人有何感想?”徐海问道。
“感慨倒是有一些。”朱平安一脸诚实的说道。
“哦,朱大人有何感慨,我等洗耳恭听。”徐海等人饶有兴致的说道。
“只是一些没有头绪、不成熟的感慨而已。吾妄言之,姑妄听之。其实说来,这次弹劾只是一场误会而已。平安一介知县,一场误会便导致如此兴师动众。若是知府、布政使等封疆大吏或者镇守一方的总兵大将,也有如此误会,引起的后果岂非更严重,占用资源岂非更多?!”
朱平安扫视徐海等人,缓缓说道。
徐海等人点了点头,若是封疆大吏产生这种误会的话,后果可想而知。
“平安以为之所以产生误会,归根结底源自于消息不通畅。”朱平安说道,“若是消息渠道通畅,若我靖南之事可以如实、及时上禀,想来也不至于产生此等误会,累的诸位上差兴师动众,从京城跋涉至此。”
“然也。”徐海等人点了点头。
“从王大人联合刘大人弹劾我,也可以看出些许端倪。王大人不必如此,平安并非怪你。王大人误会了平安,为了靖南百姓,想要弹劾我,却无快捷渠道,只能联合给事中刘大人,通过给事中才得以上疏弹劾。我等基层官吏与民间最近,圣上却难以听到我等基层官吏的声音”
朱平安又故意举了太平知县的例子,再一次将他拉出来鞭打了一番。
太平知县此刻面红耳赤的快要燃烧了,脑袋不仅垂到桌子底下,甚至想在桌子底下找一个老鼠洞钻进去了
“另外,我在靖南界定高粮价,打破了惯例,确实容易产生误会,尤其是初期,未见效果前,更是如此,王大人弹劾我也实属正常。不过,王大人能看到,相比邻县其他知县大人也应该能看到,缘何只有王大人敢于弹劾我呢?大约,他们心有顾虑,担心被我报复吧,毕竟奏疏内容相对是公开的,很难瞒过我,而我又即将上任提刑按察使司佥事。”
“也正是因为弹劾奏疏内容相对公开,王大人、刘大人联合弹劾我后,一些欲致平安于死地的人,得知之后,一拥而上,轮番弹劾我,以至于惊动了圣上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啊,现在想想后怕不已幸赖圣上英明,诸位上差明察秋毫,平安才得以幸免。正如方才徐大人所言,如此也容易被一些有心人所利用,结党营私,攻击政敌。”
没有头绪,不成熟吾妄言之,姑妄听之。
朱平安确实像他所说的那样,啰里啰嗦的说了一大堆感慨,东一榔头,西一棒槌。
徐海等人倒是觉的朱平安更真实了。
fp
(iishu)是,,,,!
第一千二百八十三章 出来吧,密折
【】(iishu),
几个菜啊,喝成这样?!
王猛等人听了朱平安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感慨,很是不屑的撇了撇嘴。
还什么消息渠道不通畅?!什么奏疏内容相对公开?问你感想,你还真敢想!自己什么身份,什么地位,没点逼数啊!真是乳臭未干,胸无城府!这一次我们失手了,下一次你朱平安可就没有这种好运气了!
“平安得见诸位大人,倍感亲切,一时孟浪,胡言乱语了起来,令诸位大人见笑了。”朱平安一番感慨后,有些不好意思的对众人说道。
“哪里,年轻人就要多思多想,朱大人方才提到的,也非无的放矢。”
徐海微微笑了笑,开口勉励道。他以前也是一个愤青,惯是喜欢指点江山,看到朱平安,宛若看到当年的自己,所以看朱平安是越来越顺眼了。
谭纶只是微微笑了笑,没有说话,一双眸子如古井一样,深不可测。
朱平安不着痕迹的将众人的表情收入眼中,尤其是着重留意了徐海和张谷一的神情。
自己方才的一番感慨,可不是一时孟浪、胡言乱语,而是有意而为之。
看到徐海和张谷一的神情,朱平安嘴角微微勾起,然后低下头,放下了手中的筷子,手指轻轻敲着桌面,做出了一副标准思考者的模样。
果然,朱平安沉思了数秒之后,便听到了徐海的声音,“朱大人在想什么?”
“平安在想,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解决这些问题?”朱平安抬起头,若有所思的回道。
什么?解决这些问题?
王猛等人闻言,不屑的哼了一声,朱平安,说你胖,你还喘上了?!那什么信息渠道不通畅等问题,是能轻易解决的嘛?!年纪不大,口气不小!
“哦,朱大人可有什么想法?”徐海饶有兴致的问道。
“我在想,在当今现行的奏折奏疏基础上,是否可以增设一种密折?”
朱平安缓缓说道,将狐狸尾巴显露了出来。
没错!
就是密折!朱平安前面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感慨,就是为了推出密折而做的铺垫。
朱平安很早就想将始于康熙晚年盛行于雍正朝的密折制度,引入到这个朝代了,不过一直没有机会,现在正好趁这个机会,将密折制度提了出来。
清朝的密折制度,是朱平安印象很深的一项制度,深刻程度不下于清宫侍寝的翻牌子制度。
清朝不像明朝,清朝没有锦衣卫,没有东厂,没有这些特务机构,高坐庙堂、深居九重的皇帝是如何掌控朝野上下的?!如何监视臣子?!如何足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如何他们所依仗的主要手段便是密折。
通过密折,他们无需没有东厂、锦衣卫这些饱受天下诟病的特务机构,也可尽知天下事。有两个很经典的例子:雍正初年,有一位官员卖了一顶新帽子,爱不释手,第二天上朝免冠谢恩,雍正便玩笑的对他说,爱卿可不要把你的新帽子弄脏了啊。还有一个官员有一天晚上跟朋友玩“叶子戏”,不知为何叶子丢了一片。第二天上朝,雍正问他昨晚怎么打发时间的,官员如实回答说玩叶子戏。雍正满意的笑了,从袖子取出一片叶子,对官员说,爱卿拿回去把昨晚那一局接着玩完吧。官员双手接过叶子一看,正是他昨晚丢失的那一片叶子,顿时汗流浃背!
所谓密折,顾名思义,与明朝相对公开的奏疏,突出了一个“密”字。
具体操作是:四品以上中央及地方官员以及皇帝特许的一些臣子,亲笔缮写密折,写好后,装入折匣,不经由驿站,派专人送抵京城御览。折匣只有两把钥匙,一把在上奏官员手上,一把由皇帝保管,其他任何人无法打开。这是一个个专属于皇帝和单个臣子的信息渠道,辐射国。
雍正时期,共有一千两百多名臣子有密折之权。密折只规定形式,不限制内容,无论弹劾奏疏还是奇闻趣事等一切听闻皆可上报。通过密折制度,皇帝就像开了上帝视角一样,帝国上下一切风吹草动,尽归眼中,统览局,掌控一切。
清朝的密折制度是封建王朝君主**、中央集权达到巅峰的一大利器!
朱平安相信,以嘉靖帝的绝顶聪明以及对权力的贪婪,只要听闻密折制度,一定会毫不犹豫的将其采纳,作为巩固其统治、牢牢掌控大明的手段。
虽然大明有锦衣卫有东厂,但是这两个特务机构各有局限,远不足于满足皇帝掌控天下的要求,不然也不会有西厂出现了。东厂太监阴暗变态,锦衣卫良莠不齐,监察御史多有怠职,有了密折,那天下官员都可以成为皇帝的耳目,这可是一批高素质的特务,远非太监、番子所能比。
嘉靖帝一定不会拒绝。
徐海是此行的调查组负责人,张谷一是东厂的人,是此行的监督人。
这两人是关键。徐海对自己印象不错,张谷一又算是故人,两人又非一伙,相信自己提出的“密折”提议,一定可以通过两人传到嘉靖帝耳中。
当然,朱平安提出密折,主要目的也不是为了让封建君主**、中央集权达到巅峰。
一来,朱平安是为明朝以后考虑,消除、限制明朝后期的党争内耗。清朝的密折制度是打击朋党的一项利器,各级官员相互牵制、互相监视,可以有效杜绝官员之间结党营私、朋比为奸。明朝党争,内耗严重,极大地削弱了明朝的力量,也是明朝这座擎天大厦倒塌的一大原因。希望可以最好能将党争消灭于萌芽状态,为大明消除这一隐患。
二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朱平安提出密折,也是为了给自己攘取利益。朱平安想要得到密折上奏的权利,有了这一权利,朱平安虽然远离中央权力中枢,但是也可以时常在嘉靖帝面前刷存在感,攘取政治资本,世界上有那根大腿比嘉靖帝这根大腿更粗,只要自己抱紧了,升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那都不是梦;另外,自己有密折上奏的权利,就相当于手里有了核威慑,其他想要针对自己的人,也要掂量掂量,老子“大明第一奏神”的外号可不凭空得来的,免得这种被人弹劾的情况再现。
(iishu)是,,,,!
第一千二百八十四章 不足与外人道也
【】(iishu),
“密折?!”徐海、谭纶等人听到朱平安提出了密折一词,不由惊讶出声,不明觉厉。
“对,密折。”朱平安点了点头。
“何为密折?”徐海忍不住倾身问道。
“我是这样考虑的,圣上视情况授予一些臣子密折之权。臣子写好密折后,以特定匣子封存,派专人送送抵京城,不经驿站,也不经通政司、会极门等有司,直达御前,送呈圣上御批。密折的内容只有皇帝和上疏臣子两人知晓。密折不限内容,包括弹劾奏疏、建言献策、政务汇报等等,一切听闻皆可上报,以此广开言路,扩大信息渠道”
朱平安抬头看向徐海等人,轻声简单介绍了一下密折的基本情况。
朱平安的声音很轻,但是听在徐海等人耳中,不啻于惊天动地、电闪雷鸣。
徐海等人忍不住浑身一震,血液狂飙,浑身的鸡皮疙瘩都起来了,一个个震惊不已的抬头看向朱平安,他们宦海浮沉十数年,政治嗅觉都不差,脑海中已然掀起了惊天巨浪。
密折相当于建立了一个个专属于圣上和单个臣子的交流渠道,宛若编制了一张覆盖整个大明的信息网!广开言路,扩大信息渠道这是毋庸置疑的。
徐海在一瞬间就想到了很多密折带来的影响。密折内容除君臣二人外界不得而知,上奏的内容其他同僚皆不得知,如此严党他们就再也不能集结党羽轮番弹劾攻击政敌了,若是他们胆敢以密折轮番弹劾攻击政敌的话,那就说明他们的密折泄密了,如此那就是欺君之罪还有,密折内容其他官员不知,若是以密折弹劾的话,那就不用担心打击报复了,如此一来,弹劾严党的人会多很多吧另外,密折可以避开被严党渗透、把持的通政司、会极门,直达御前,好处更是不用多言
谭纶在一瞬间也是神思百转,密折可是一道接近圣上的青云梯啊,自己远离京城权力中枢,偏居东南,一直苦于没有接近圣上、获得圣上信任的渠道,若是自己有密折之权,密折直达御前,岂非大善
如此密折,若是推行,对于大明政治圈来说,岂非是一场划时代的变革!
徐海、谭纶等人越想越是动容,看向朱平安的目光,说不出的震惊。
说实话,一开始朱平安说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解决问题的时候,他们对朱平安并没有报多少期望,毕竟这些问题是千百年来遗留下的,岂是说解决就能解决的。
可是,他们万万没想到朱平安竟然想出了“密折”这种划时代的方法!
或许这种方法也不能根除以上问题,不能治本,但至少它可以治标啊。
这么短的时间,朱平安竟然能想出如此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方法。
真是令人难以置信,此子绝非池中之物,若无意外,日后成就不可限量。
王猛、彭成等人更是大跌眼镜,他们在朱平安提出密折前,对朱平安是嘲笑、讽刺的,嘲笑朱平安不知天高地厚,讽刺朱平安异想天开。
然而当朱平安提出密折后,他们则是忍不住吸了一口凉气,他们不爽朱平安,但是不傻,该有的政治敏锐他们比徐海、谭纶等人也不差。
密折对奏疏形势的颠覆,以及对政治圈的影响,他们也第一时间就察觉到了。
王猛、张文博、彭成三人震惊过后,互视了一眼,眼中皆是慎重不已。
徐海这厮明显对朱平安印象甚好,东厂的张谷一与朱平安竟然有旧,朱平安提出的“密折”这个提议,毫无疑问会被他们回京汇报的时候,禀于圣上。
在王猛他们看来,这密折对于他们严党来说,是一柄双刃剑,祸福相依。
他们严党人多势众,严阁老等人又深受圣上信赖,若是密折推行,他们严党势必有很多人获得密折之权,如此一来,他们严党天然占据优势。
不过,相对而言,密折带来的不利之处也颇多,首当其冲的便是密折秘而不宣。以前官员还忌惮严阁老,忌惮我等报复,不敢弹劾我等,可若是密折推行,一些得到密折之权的官员,便敢于弹劾严阁老以及我等,因为密折秘而不宣,除了他们自己和圣上,没人知道,再无被报复、打压的后顾之忧。所以,可以想象,密折推行后,弹劾严阁老和他们的官员,肯定会增加很多。
所以,事不宜迟,一定要提前将密折之事禀告给严阁老,以便做好应对准备。
于是,王猛等人低声交流了一番,王猛以更衣为由离席外出。在背人处,将密折一事,速速的写了一封密信,连同他的贴身玉佩一并交给了一名亲信,令其快马加鞭速速赶往京城严府,凭玉佩拜见严阁老,呈交密信。
“若是严阁老不在府上,则将密信呈送严公子。事不宜迟,汝速启程。”
王猛交代道。
“老爷放心,小的一定办好。老爷还有什么要交代的吗?”亲信将密信和玉佩贴身收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