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崛起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朱郎才尽
看着徐海等人探究的目光,其中还有东厂的人,太平知县只好一脸窘迫的解释道。
过了这处灾民安置区,一路往南,径直向靖南而去。
这一路上都是哀鸿遍野、凄惨无比的景象,快要到靖南的时候,情形稍好一点,虽然道路两旁的村子都是一片片废墟,村子也都空了,没有一个人,十里无人烟无几名,但是却有了绿意,树木草丛却能得以保全。
再往南走,路上见到了很多成群结队的灾民,携老扶幼,似乎是往靖南的方向逃难。
方向错了吧?!怎么往靖南逃难,那里可是有吃人不眨眼的朱贪官啊!现在都是人间地狱了吧!
“几位老丈,你们这是往哪逃难啊?”徐海等人忍不住拦住一伙灾民问道。
“当然去靖南啊,还要到了靖南,人人都有饭吃。”灾民有人答道,一脸的笃定和向往。
什么?!
到了靖南,人人都有饭吃?!
你们莫不是饿傻了吧?!
徐海等人愕然,一脸的难以置信,觉的这些灾民好生可怜,竟然要去地狱逃难!
第一千二百七十四章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下)
“这些灾民还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零零看书网◆人心!我为他们着想,免得他们羊入虎口,被人家吃了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却凡被他们反咬一口。”
王猛好心劝说灾民转向无果,反被灾民给骂了一通后,忍不住气恼道。
“王大人算了,眼界不一样,他们鼠目寸光,何须与他们一般计较。要说他们也算是有福的,我们此去靖南铲除了朱平安这个贪官祸害,他们去靖南也不算走错路。”
彭成轻轻的拍了拍王猛的肩膀,笑着调侃了一句,宽慰王猛道。
“嗯,如此说来也是,遇到我们,他们算是遇到贵人了。”王猛苦笑道。
一行人继续往靖南前行,越靠近靖南,途中遇到的逃难的队伍也就越多。有的是太平县本地的难民,更多的是借道太平县的外地难民,携老扶幼,拖家带口。一个个逃难的队伍从三面而来,在通往靖南的官道上汇集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逃难群,徐海等人粗略数了一下,足有上千人之多。
不止如此,人流还在源源不断的从三面汇集而来,像蚂蚁一样走向靖南。
这还不是最令徐海等人震惊的,最令他们震惊、最令他们难以置信的是,这些汇集来向靖南逃难的人们,一个个看着靖南的方向,眼睛里面充满了信任和希望,脸上洋溢着喜悦和激动,一个个宛若朝圣一样。
“看靖南,过了这个山脚,前面就是靖南!”
“爹,您老打起精神来,我们要到靖南了,我们有救了”
“好,扶着我,爹还能坚持。”
“孩他娘,太好了,我们终于快到靖南了,我们有救了,呜呜呜”
一个个面黄肌瘦、饱经磨难的灾难民们,看着近在咫尺的靖南,禁不住激动的泪流满面。
怪事年年有,今天特别多!
徐海等人看着这一幕,忍不住瞠目结舌,怎么饿傻了的灾民这么多?!
一个个难道不知道靖南有个不顾百姓死活、勾结粮商、哄抬粮价的贪官朱平安吗?!
一个个难道不知道靖南不是什么希望之地,而是一个水深火热的地狱吗?!
一个个难道不知道他们此行一去靖南,就会被朱平安给啃得的骨头渣子都不剩吗?!
徐海等人看着这些朝圣一样逃往靖南的难民,禁不住眼角都湿润了。
朱平安这个大贪官,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哄骗了这些难民,今天就有这么多灾难民,那昨天呢?前天呢?这样的场景持续了多长时间了?!朱平安骗到靖南多少难民了?!怀着希望步入靖南,然后被朱平安先是抢走身上携带的金银细软,然后剥皮,然后嚼巴嚼巴,连骨头渣子都剩不下来
“走,我们快些进靖南,为已经受害的老百姓讨回公道!为即将受害的老百姓铲除一大祸害!”徐海顿时坚定了目光,对王猛等人说道。
“走!”
一行人快马加鞭,约过庞大的难民,快速奔向靖南。
绕过一个不高的山脊,就进入了靖南地界,一入靖南地界,徐海等人就傻眼了。
卧槽!
靖南怎么
天是蓝的,树是绿的,草是青的,河流清澈,稻田里绿油油的小菜迎风摇曳,远处炊烟袅袅升起入目皆是画,满眼便是诗,这才是江南!
只是
靖南怎么如此江南?!
徐海等人已经做好了看到尸横片野、易子相食这等悲惨地狱场面的心理准备,可是入目的并不是这等地狱凄惨场面,而是山清水秀、炊烟袅袅的江南,久违的江南,徐海等人忍不住傻眼了,一个个呆若木鸡。
“各位远道而来的父老乡亲们,先洗手再吃饭,大家不要挤,也不要抢,人人都有份。大爷,还有那个大娘,您老慢点走,不用急,我们这粥多着呢,足够呢窝头刚出锅,大家都小心烫嘴哈吃完后,大家往前走,前面有人安置大家,只要大家踏实肯干,不仅有饭吃,还有钱拿。”
“您老快请起,大家都请起来,我们可受不起,你们要谢就谢我们知县大老爷,这一切都是我们知县大老爷吩咐的,我们只是跑腿的”
再往前走,就看到一个宽阔的场地,十口大粥锅一字排列,一个个蒸笼冒着热气,三辆鼓囊囊的粮车就停在场地上,锅里的粥喝完了,随时打开袋子取粮,就地取溪水如锅开煮场地前面有几个穿着衙役服饰的人在场地里指挥灾难民排队在溪边洗净手脸,然后再领粥,分窝头,整个场地干净整洁、井井有条。
场地里满是逃难至此的难民,捧着粥碗,吃着窝头,一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
再往前,吃完了饭的难民,陆陆续续的在接引人的指挥下,前往前面的安置点。
这里风景如画,这里有吃有喝,这里的人们洋溢着幸福和希望。
这里哪里是什么悲惨地狱啊!同江南其他地方相比,尤其是和近在咫尺的台州府、太平县等地方相比,这靖南简直就是世外桃源
看到眼前的这一幕,徐海等人脑海中忍不住浮现了陶渊明那首经典的《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这不科学啊!
一定是我打开的方式不对!
徐海等人忍不住摇了摇头,闭上眼睛,再度睁开,入目的依然是如桃花源一样的靖南。
这是什么情况?!怎么会这样?!这里是靖南吗?我们是不是走错了?!
徐海等人四目相对,顿时懵了!一个个震惊的像是木头桩子一样,楞楞的戳在原地,痴痴傻傻的看着这风景如画、粮米充足、世外桃源一样的靖南,其中最严重的是太平知县,嘴巴张的跟箱子口似的。
东厂百户张谷一也很震惊,不过相对于徐海、太平知县等人,他相对要好很多。
来之前,黄督公虽然没有明说,但是话语里也充满了暗示;再加上他对朱平安的了解,觉的事情必有蹊跷,不过也没想到,靖南情况会好的如此程度。
第一千二百七十五章 无法接受
【】(iishu),
【 】,精彩小说免费阅读!
不可能!假的!都是假的!
靖南怎么可能如此鸟语花香、岁月静好!它应该暗无天日、尸横遍野才对!
太平知县无法接受这一切,咬着牙咳嗽了一声,很是诛心的说道:“咳咳,朱平安为了哄骗无知难民来靖南,竟然下了如此大本钱”
王猛、彭成和张文博闻言,下意识的点了点头,他们也不相信,或许说不愿相信眼前的这一幕。
徐海和谭纶一脸严肃,神情复杂的看着眼前这一幕,没有回应太平知县的话。
张谷一斜眼扫了太平知县一眼,眼神中充满了讽刺,宛若在看一个傻逼。
一行人在震惊与怀疑的复杂情绪中,沿着靖南平坦的官道继续前行。
走了一里地左右,就看到了前面又有人群聚集在一个高台前,高台上有一个胥吏打扮的人拿着一个奇怪的喇叭状铁皮在喊话,声音倒是挺大,传的很远,徐海他们距离二十来米都能听得清楚,高台下有多为差役在维持秩序。
“诸位父老乡亲,咱们靖南组织以工代赈,简单说就是只要诸位参加我们县衙工程建设,县衙给诸位发工钱,每人每天不低于二十文,都是每天现结;不用担心,老弱妇孺也可以做些洗衣做饭的轻巧活计,工钱都一样;十岁以下的孩子,生病的人,还有六十以上的老人,即便不做活也可以每天免费用膳,要是做些力所能及的轻巧活计,还能再领工钱。咱们工程区一日供应三顿饭,早饭1文钱,午餐2文钱,晚餐1文钱,量大管饱。要是想开小灶也行,就是稍贵一点,多加2文就能吃肉菜。”
“咱们目前主要是东湖工程、城墙工程、防倭堡工程、河流清淤工程、垦荒工程、重建家园工程等六大工程,工钱都是一样的,诸位父老乡亲可以选择其一参加。选定后,报给我们下面的差役,跟着差役去相应的避洪区安置就可以了。”
“当然,诸位来我靖南参加以工代赈,必须要遵守规矩。第一,遵守纪律,听指挥;第二,不得偷奸耍滑,一旦发现偷奸耍滑,视情况扣减工钱,若是连犯三次,无论是谁,无论何种情况,一律逐出,再不叙用。还有,到了避洪区,要讲究卫生,每日要勤洗漱,定期更换衣物,定点方便,不得随地大小便,诸位父老乡亲可不能小瞧这卫生,咱们避洪区人多,现在水患还没退,若是不讲究卫生,容易引发瘟疫,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高台上的胥吏持着铁皮喇叭,不耐其烦的对逃难过来的人们讲道。
以工代赈!每日二十文工钱!守规矩,讲卫生
这一切对于徐海、谭纶等人来说,很新鲜,又引人深思,细品之下觉的道理无穷。
尤其是听到讲卫生预防瘟疫的时候,徐海、谭纶等人忍不住扫了太平知县一眼。太平县建造的那个什么灾民安置区,估计就是因为忽略了此一点,才导致了瘟疫吧。话说,太平县的灾民安置区,不会是学的朱平安这避洪区吧?!只是连抄都不会抄,依葫芦画瓢,只学了一个皮毛,没学到精髓,结果惹出了瘟疫!一个为民工程,结果成了害民工程。
太平知县本就心虚,此刻被徐海、谭纶等人一看,不由的面红耳赤。
“咳咳,自古以来都是直接发放粮食救济百姓,以彰显朝廷恩典,朱平安竟然逼迫难民干活,吃饭还要收钱,岂不是显的我朝冷漠无情?!这不是逼迫百姓与我朝廷离心离德吗?!”
太平知县脸红过后,出声攻讦朱平安的以工代赈政策。作为弹劾朱平安的始作俑者,他没得选择,只能在“朱黑”这条道上一路闷头走下去。
徐海等人无人接话,便是王猛等人也没有接话。
以工代赈其实并不是朱平安首创,《晏子春秋》便有“齐饥晏子因路寝之役以赈民”的记载,宋朝时范中淹募工修寺院,也是以工代赈。只是朱平安的以工代赈比之古人,更上一层楼,无论规模还是形式都具有划时代的开创性。
太平知县攻讦朱平安推行“以工代赈”显得朝廷冷漠无情,屁股歪的太厉害。
再往前行叁里许,便看到了热火朝天的东湖工程区。之所以知道是东湖工程区,是因为在工程区竖立着一个高大的旗杆,旗杆上垂着一个布幔,上书“东湖以工代赈工程区”,占地极大,极目远望都看不到边,粗略估算至少有一二十里,里面足足有五六万百姓在里面挖土、担土、运土虽然人多,但是工程区一点都不乱,组织规划竟然有序。
湖坡上间隔数十步摆着五辆马车,马车上一箱子一箱子的铜钱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湖区内有规划的伙房区,里面有数百妇孺儿童正在准备午餐,稻米的香味飘的好远;五六万百姓在铜钱和食物的激励下,一个个争相恐后,挥汗如雨。
一个庞大的人工湖已经初具规模,隐约可见上下两湖之分。
一切都充满了希望,一切都是那么生机勃勃!
与被洪灾蹂躏、挣扎绝望的其他靖南地区相比,对比鲜明,宛若天堂与地狱。
徐海等人站在东湖边上,看着东湖里面热火朝天的场景,震撼不已。
“朱平安挖这么大的湖泊做什么?他这是耗费钱财,滥用民力”
太平知县再度开口攻讦朱平安。
“嗯,言之有理,朱平安此举颇有耗费钱财、滥用民力的嫌疑。”这一次彭成回应太平知县了,勉励的看了太平知县一眼,微微点了点头。
对嘛,这才勉强抓到点上了。
“老丈,请问,们挖这么大湖做什么?”
谭纶看到一个老汉背着一捆差经过,不由客气的拦住了老汉,好奇的问道。
“呵呵,们外地来的吧。们问这竹竿湖是做什么的啊?”老汉是个健谈的,被谭纶拦住后,便放下后背的柴,用袖子擦了一把汗,笑呵呵的说道。
“老丈真是慧眼。咦,这不是叫东湖吗?老丈怎么叫竹竿湖啊?”谭纶拱手回道。
“呵呵,这湖官名叫东湖,不过我们私下都叫竹竿湖。我们之所以叫他竹竿湖,是因为我们知县大老爷拄着竹竿,翻山越岭,下河涉水,将我们靖南踩了遍,才弄清了我们靖南经常发水灾的原因,好像是地势什么的,小老儿也不懂。反正就是知县大老爷弄清楚发水灾的原因后,便选了此地,亲手用一根根竹竿为界,圈了这东湖的界线,所以我们私下称为竹竿湖。这竹竿湖能保我们靖南百年再无水患之灾呢,当汛期河水暴涨时,就开闸泄洪入湖,蓄水分洪;旱期时则将所蓄积湖水归还河流,浇灌农田说说我们知县大老爷是不是神了!我们老百姓啊都说要给我们知县大老爷立碑、塑像、建祠堂,感恩纪念呢。只是,我们知县大老爷怎么都不同意,我们私下说好了,等我们知县大老爷高升了,我们就给知县大老爷立碑、塑像、建祠堂,不仅我们感恩纪念,我们子孙后代也要记着我们知县大老爷的好,念着我们知县大老爷的恩情,年年祭拜。”
老汉话语里对朱平安充满了敬意,在他眼中朱平安简直就跟神仙一个级别了。
“什么?!还给他朱平安立碑、塑像、建祠堂?!感恩纪念,年年祭拜?!”
太平知县、王猛等人闻言,像是吞了一只苍蝇一样膈应难受。
有没有搞错?!朱平安勾结粮商、哄抬粮价、收受贿赂,不是应该被们唾弃诅咒吗?!怎么们还感恩纪念上了?甚至还要给他立碑、塑像、建祠堂?!拒绝都不行?!
(iishu)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