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寒门崛起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朱郎才尽

    嘉靖帝也只是说说,作为九五之尊,猪下水这类上不了台面的,如何会吃呢。

    “黄伴,着内阁合议,派人去靖南走一趟,给朕查查朱小子的所作所为,回来再行处置。嗯,你从东厂也派两个人跟着,一起跑一趟。”

    末了,嘉靖帝淡淡的吩咐道。




第一千二百六十九章 调查组抵达
    无逸殿的工作效率很高,嘉靖帝这边发话没多久,无逸殿就已经组建完成靖南调查组了。调查组组建完成后,一刻也没有耽搁就启程南下了。

    靖南调查组一共有六名成员,组长是吏部考功清吏司的郎中徐海,组员分别为户部主事王猛、刑部主事张文博,浙江道监察御史彭成以及东厂理刑百户张谷一、东厂档头户三阁。

    别看靖南调查组只有六名成员,但是成分复杂。组长徐海是吏部尚书李默的人,李默与严党不合是公认的事实;户部主事王猛、刑部主事张文博,浙江道监察御史彭成三人都是铁杆的严党分子;张谷一和户三阁则是东厂的人。

    当然,靖南调查组也不仅仅是他们六人,除了他们外,还有数名跟随他们充作文书记录的小吏,以及一队负责保护他们安全的东厂番子。

    “徐阶这次真的很不错,一个人手也没有安插”户部主事王猛等人对调查组人员配置很满意。

    靖南调查组共有六人,他们严党就占据了一半,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这一次一定把朱平安这个给严阁老添堵的小子,彻彻底底的拿下!

    王猛等人对此信心十足。从刘万年的弹劾奏疏及靖南界定粮价公文来看,朱平安勾结粮商搞贪腐,已经是铁一样的事实,他们这一次绝无失手的可能!他们这一次过去,一是进一步固定证据,二是深挖朱平安的罪证,当着东厂的面,将案子办成铁案!将朱平安打入万劫不复之地!他们也好在严阁老和严公子面前好好露下脸,获得晋身之资。

    靖南调查组一行负有两道使命,一道使命自然是核查朱平安粮价贪腐之事,这也是调查组成立的初衷,另一道则是顺路考察调研江南洪灾情况,江南遭遇百年一遇的洪灾,作为朝廷虽然一时无力救援,但是动作还是要有的。

    靖南调查组出了京城,一路南下。

    出了京城,在北直隶还没有什么感觉,进了山东地界就有一定的感觉了。

    山东的粮价涨了不少,从原来的的每石400文,现在都已经涨到每石500文左右了。除了粮食之外,油、肉、蛋、菜、水果等但凡可以吃的,现在都跟着涨价了,平均比原来都涨了两成左右。另外,他们在济南府,甚至还发现了一些从江南逃难过来的难民,面黄肌瘦,携老扶幼,很是凄惨。

    出了山东地界,越往南走,调查组一行对于江南洪灾的感受也就越直观。

    饥民无数,逃难者盈于野,哭嚎声不绝于耳,每天都能碰到饿死在路边的灾民

    昔日风景如画的江南,如今已是哀鸿遍野,凄凄惨惨,宛若人间地狱。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这还是那个人人尽说好的江南吗?!唉,没想到江南水患之灾,竟然如此严重。昔日风景如画的江南,如今已经是满目疮痍,不堪入目了”

    一路上,看到江南洪灾悲惨景象的徐海已经不止一次唉声叹气了。

    王猛、彭成等人也是深有感触。

    徐海他们路上想要献献爱心,将他们富余的吃的给灾民分一些吃,东厂百户张谷一提醒反对无果,还被徐海他们暗中讥讽了一顿,坚持分发给灾民。

    没想到一分就引发了灾难,周围饿红了眼的灾民看到后,像是饿狼一样从四面八方席卷而来,差点从哄抢变成民变。若非张谷一果断的指挥东厂番子以雷霆手段,以棍棒强行驱散了灾民,徐海他们怕是被抢的连裤衩子都不剩。直到现在,徐海他们才明白张谷一的良苦用心。

    经过这一劫后,徐海、彭成他们对于江南洪灾的严重程度,感受更深了。

    “人们饥寒交迫已至如斯悲惨,朱平安竟然还将粮价哄抬至每石两千五百文!唉,这些地方没有哄抬粮价,尚且如此悲惨,靖南岂不是人间地狱?!”

    徐海一行到达江浙后,看着一片饥寒交迫、哀鸿遍野,徐海忍不住义愤填膺道。

    “洪灾未去,又来朱平安这**,靖南估计十室九空,老百姓怕是快要死绝了吧”王猛接过话茬道,不失时机的大肆贬低朱平安。

    “唉,一将无能累死三军,一知县无能累死全县百姓啊,尤其是碰到朱平安这种又贪腐又无能的知县,其害尤甚,靖南的老百姓最惨啊。”

    张文博跟着点了点头,咒骂了一通朱平安,悲天悯人了一番靖南百姓。

    “以杂家看,未必吧”

    一旁骑马的东厂理刑百户张谷一听了他们的非议后,无声的扯了扯嘴角。

    对于朱平安,他可不陌生了。当初朱平安稽查太仓,他奉旨带一帮手下在一旁协助,亲眼目睹了朱平安以一己之力揭开了太仓银库亏空大案,无论是不着痕迹的谋算太仓诸人,还是超神入化的算账理账,还是光屁股稽查太仓,他张谷一都是见证人。

    朱平安的机智谋略和勇气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朱平安是不是贪官,他不知道。

    但他知道,朱平安是一个聪明人,一个很聪明的人。

    像朱平安这种聪明人,怎么会在洪灾这种敏感的时候,用抬高粮价、索贿粮商这种粗浅没有技术含量的手段搞贪腐?!还张贴满城?!唯恐天下不知?!

    朱平安如果贪腐的话,现在大家应该都还在称颂他清廉如水、爱民如子,这样才合常理吧。

    是以,张谷一觉的其中必有蹊跷,或许到了靖南,朱平安会让大家大吃一惊吧。

    救命如救火!

    靖南调查组进了江浙后,抱着救靖南百姓于水火、解靖南百姓于倒悬的心态【零零看书网.】,一路马不停蹄的直奔台州府,径直进了台州知府衙门,将来意告知了台州知府谭纶,令谭纶随行,一同奔赴靖南,调查朱平安。

    毕竟靖南是台州府下属郡县,谭纶这个知府,于情于理于规矩都要陪同。



第一千二百七十章 邀请太平知县
    “台州知府谭纶,见过诸位上差。”台州知府谭纶闻讯匆忙赶来拜见,执礼甚恭。

    虽然谭纶官职比徐海等人都要高,但是谁让人家徐海他们从京城权力中枢来呢,京官大三级这句俗语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况且人家执行的是皇命呢。

    “谭知府多礼了,我等愧不敢当。我们此次自京城来贵宝地,乃是奉圣上谕旨。主要有两项要务在身,一是核查浙江提刑按察使司佥事、行靖南知县朱平安勾结粮商、哄抬粮家、收受巨额贿赂一案;二是调研江南洪灾情况。今日来贵宝地,主要是核查朱平安粮贿一案,顺路调研贵府洪灾受灾情况。”靖南调查组组长徐海很是客气的对台州知府谭纶说道。

    调查朱平安贪腐案?!

    台州知府谭纶听闻后,不由怔了一下,朱平安勾结粮商、哄抬粮家、收受贿赂之事,竟然都已经传到京城了吗?!这才半个多月啊,怎么消息传的这么快?!

    他半个月前收到太平知县的揭发检举后,鉴于一些原因,暂且搁置了此事。最近正考虑着,半个月过去了,靖南局势应该发展的不可收拾了,正准备收网呢,没想到这事竟然都捅到上面去了,京城都已经派人下来调查了。

    这是个问题啊!

    自己辖区属官出现问题,自己没能及时处置,反而是京城派人下来处置。

    如果真要追究的话,自己也脱不了干系。自己辖区出了问题,别管是不是自己犯事,自己这个知府可都要担责。往小了说,不作为;往大了说,岂不是包庇?!

    想到这里,台州知府谭纶不由皱了下眉头,一是有些后悔当初的决定,二是不满太平知县将事情捅到京城去,越权上报,自古以来都是大忌!

    虽然徐海等人未说,但是谭纶心知,将朱平安捅上去的定是太平知县。之前就听人说,太平知县拐弯抹角的来打听他揭发检举朱平安之事!后来听人说,南京吏科右给事中刘万年来台州府拜访太平知县,现在想来,刘万年定是受太平知县邀请而来,借助刘万年给事中身份,弹劾朱平安。

    这个太平知县

    本官又岂会包庇贪官污吏!台州知府谭纶忍不住在心里给太平知县打了一个差评。

    “本官一定竭力配合上差。其实,朱平安勾结粮商、哄抬粮价、收受贿赂一事,本官在半月前已经收到太平知县等人的揭发检举,不过鉴于朱平安方因抗倭之功晋升为浙江提刑按察使司佥事,风头正盛,仅凭一张界定粮价公文,怕是多有推脱狡辩之词,难定其罪,反而打草惊蛇,故而本官张网而不发,留下固定罪证时间。本官这几日正要收网,没想到上差们也来了。都是本官的错,累上差们千里迢迢跑这一趟。”

    台州知府谭纶向徐海等人拱手,一脸歉意的说道,不着痕迹的为自己辩解了一波。我在半月前就已经收到大贪官朱平安的犯罪线索了,已经张开网了,之所以未当场处置朱平安,是为了固定罪证,为了更好的处置朱平安。

    徐海闻言,微微皱了下眉头,在他看来既然早就收到揭发检举朱平安的线索了,就应该及早处置,每多拖一天,靖南的老百姓就多遭一天罪,这半个月的时间,不知道靖南百姓被朱平安给祸祸成什么样了。

    不过,台州知府谭纶的做法也情有可原,朱平安刚立下抗倭大功,只是刚刚下发了界定粮价的公文,仅凭此就要定朱平安贪腐之罪的话,证据不够充分,且朱平安必然也多有狡辩之理、推脱之举,难以定罪。

    只是,徐海觉的还是应该及早处置,虽然不一定能定朱平安的罪,但是靖南老百姓一定可以少遭罪啊。

    “谋而后动,不打无把握之仗,谭知府做的很好,朱平安乃是奸诈狡猾之徒,我在京城就多有见识,若是谭知府当时便动手的话,朱平安必然狡辩脱罪。”刑部主事张文博对台州知府谭纶的做法很满意,对其赞不绝口。

    从他的角度来看,靖南百姓死活什么的,他不are,他are的是朱平安!这半个月的时间,靖南的局势定然已经糜烂不堪,朱平安的罪证坐的实实的,他们这一趟定然漂漂亮亮的将朱平安贪腐案办成铁案!

    “然也,不动则已,一动必胜,谭知府深得兵法之奥妙。若无谭知府前期铺垫,此次我等恐怕会无功而返。此次案毕,我们定会如实上奏,不会忽略谭知府前期之功。”浙江道监察御史彭成附和的点了点头。

    户部主事王猛也是点了点头。

    听到张文博等人并无追究自己责任的意思,谭纶提起来的心放回了肚子里。

    只是没想到上差竟然这么好说话,谭纶还是忍不住诧异了一下,不过很快,谭纶也想清楚缘由了,张文博、王猛还有彭成都是严党,他们想要至朱平安于死地。朱平安当初在京城得罪了严嵩,参与了杨继盛弹劾严嵩一案,在杨继盛未上奏前,针对杨继盛奏疏的致命疏漏提出了修改意见,只是杨继盛没有采纳朱平安的意见,不然成败还是两说所以,张文博他们想要想要借此机会,除掉朱平安。自己当初张而不发、坐实罪证的做法,正和他们的意,所以他们才会如此好说话。

    徐海本来还想说什么,不过看到张文博等人如此说,他也就不作声了。

    这次来是为了核查朱平安勾结粮商搞贪腐一案,其他的就算了吧。

    “谭知府,此次奏疏,也是由贵府属地太平县知县与六科给事中刘万年联合上的第一奏。或许,其手上还有朱平安贪腐案的其他线索。我们此次去靖南核查朱平安之时,先前往太平县,请太平知县一同前往。”

    徐海在启程前对谭纶说道,邀请太平知县一同前往,这是他们在路上就敲定了的。

    “理当如此。”

    谭纶拱手点了点头,心里面默默的给太平知县记了一笔,果然是你!



第一千二百七十一章 台州府水患实情
    嘉靖三十一年,秋末,上午巳时,阳光正好。

    台州府城,城西坊。

    徐海等人已经更换了便服,在台州知府谭纶及左臻等陪同下,实地走访城西坊。城西坊是台州府城最大的坊市,交易额约占台州府城的四分之三左右。此地也是台州府城最大的粮食销售地,府城大小粮商尽在此地。

    为了着急处置朱平安,靖南调查组只选择了城西坊这个典型作为考察地。

    “坊市井然有序,整洁干净......洪灾时期,实属难得,谭知府很不错。”

    徐海进入城西坊后,目视坊市的环境,给与台州知府谭纶一个肯定。

    他们此次视察几乎是突然袭击,台州知府谭纶基本没有准备的时间,这就是城西坊最真实的情况,井然有序,干净卫生,台州知府谭纶能力很不错。

    “徐大人谬赞,谭某实不敢当。”台州知府谭纶连声谦虚道,面上红光满面。

    徐海等人可是肩负视察调研江南洪灾的重任,现在能得到他们的肯定,等他们完成使命返回京城,那自己执政台州府的成绩岂不是有可能传到圣上耳中。若是因此入了圣上的眼,那自己岂不是有可能平步青云?!

    所以,尽管谭纶嘴上谦虚不已,但是心底的兴奋和激动却是溢于言表。

    徐海一行人走进坊市没多远就看到了一家粮铺,粮铺店面很大,实力不凡。

    “走,去这家粮铺看看。”徐海面上一动,轻声说道。想要了解台州府受灾情况,粮铺是必看之地,通过粮铺这一个点,就可以窥测受灾这一个面。

    “上差请。”台州知府谭纶礼请道。

    谭纶一边请,一边向徐海、张文博、彭成等人讲解道,“这是富甲粮行,取名自‘富甲天下’一词。之前是我台州府第二大粮商,现在是我台州府第一大粮商。”

    “哦,原先第一大粮商是哪一家?是经营不善,被富甲粮行超越了吗?”王猛随口问道,他很满意谭纶“纵然”朱平安以固定罪证的方式,所以此刻很给面子,愿意多与谭纶攀谈,以表示他的亲近和友善。

    “非也。原先的第一大粮商是糜氏粮行,二十天前,糜氏粮行哄抬粮价破坏救灾、发灾难财,其东家被某当街给砍了脑袋。所以,富甲粮行才成了第一大粮行。”谭纶轻轻的摇了摇头,云淡风轻的将自己以雷霆手段严控粮价的功绩讲了出来,不着痕迹的向徐海等人表功。

    “非常时期,当行非常手段。谭知府果敢任事,真乃令人佩服。”彭成点了点头。

    “彭大人过奖了。谭某也是没办法,这些奸商不顾百姓死活,哄抬粮价,百姓苦不堪言,为了严控粮价,谭某也只能杀鸡儆猴,当日一共砍了两个大粮商的脑袋,这才震慑住了一众奸商,我台州府的粮价也终于稳定了下来,从粮商哄抬的每石一千三百文稳定在每石五百文。”

    谭纶谦虚的解释道,将台州府粮价已经稳定的信息,不着痕迹的表露了出来。

    果然,徐海闻言,对谭纶的作为大加赞赏,顺便狠贬朱平安,“粮价稳定,老百姓才能稳定,谭知府这才是为民请命的官员该有的样子,不像某些人,洪灾当前,民不聊生,其竟然为了一己私利,勾结粮商,以官府名义哄抬粮价!这样的官员真是我辈之耻,我辈羞于与其为伍!”
1...547548549550551...71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