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寒门崛起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朱郎才尽

    “啥?不施粥,但是发工钱,每人每天还不低于二十文?!那一个月下来就是600文呢?!还有这好事?!俺以前托人找关系,好不容易在镇上刘老爷家找了一个帮厨的活计,一个月下来也才给俺400文钱。”

    “发工钱?!真的吗?知县大老爷真是我们的父母官啊,我们给知县大老爷磕头了。”

    “咋还让俺们干活啊,干啥活,累不累啊像以前施粥多好啊。”

    “我呸,刘老孬,你真是个懒货,世上哪有免费的午餐啊,你还想白吃一辈子啊。干活给工钱,这是多好的事啊,每人每天不低于20文呢。一家人攒上个把月,盖房子的钱都有着落了,你好好干,老婆本也能攒下。”

    听了朱平安的话后,底下的老百姓和难民都兴奋了,一天不低于二十文工钱呢,还是当天结算,便是有些人偷奸耍滑想要起哄,也被周围人好一顿教育。

    有当初打倭寇发赏银一事的背书,老百姓对朱平安所做的承诺深信不疑。

    当然,也有人提出了担忧。

    “知县大老爷,俺有一把子力气,自是能去以工代赈,可是俺婆娘还有俺崽子咋弄啊?!俺家崽子才三岁,除了吃喝拉撒玩,啥也不会啊。”

    “就是啊知县大老爷,我老爹都是七十岁高龄了,他咋去干活啊?”

    众人的担忧都在朱平安的考虑之中,朱平安安抚众人道,“诸位不用担心,这些本官都有考虑,老弱妇孺可以做帮厨做饭、洗衣缝补、捡柴打水等轻巧、力所能及的活计,一样发放工钱。当然十岁以下的孩童,生病的人,还有六十岁以上的老人等例外,他们即便不参加工程建设,也可以免费用膳。”

    听了朱平安的话后,避洪区的老幼妇孺也都放心了,知县大老爷想着他们呢。

    “知县大老爷,俺叫虎子,俺今年八岁了,可是俺有力气,俺也想干活领工钱。”

    近前一个虎头虎脑的小孩就在前头,距离朱平安不远,大着胆子伸手道。

    “臭小子,你浑说啥呢嘛。”一个妇人见自己儿子大胆乱说话,吓坏了,唯恐他冲撞了朱平安,赶紧一把将他拽了回来,训斥了他一通,然后急急忙忙跪下,向朱平安磕头,“知县大老爷,俺娃子不懂事”

    “这位大姐快快请起,令郎年纪虽小,却勇于担当,本官表扬还来不及,如何会怪罪于他。”朱平安虚扶了一把,请妇人起身,温声宽慰道。

    “虎子是吧,你有这份上进心,很好。你,还有其他小朋友,想要参加以工代赈,都可以,你们可以捡柴、摘菜做些力所能及的活计,只要用心,一样可以领工钱。除此之外,你们还可以免费用膳。”

    接着,朱平安表扬了虎子一番,让虎子在一群小伙伴面前得意非常。

    捡柴、摘菜、洗菜这些小活对于这个年代的◇零零看书网◆小孩来说,再容易不过了,他们在家里也都经常会被父母指使干这些活,不累不重没有危险,不仅免费吃饭,还能领工钱,有小孩的家庭都乐开了花,这对他们来说是意外之喜。

    “知县大老爷,以工代赈都是干啥活啊?够俺们干多长时间啊?”

    有人关心的问道。

    “第一类是事关大家公共利益的公共工程,比如修建水利设施、修补城墙、开垦荒地等等;第二类是灾后重建,就是重建诸位父老乡亲的家园,盖房子等等;第三类是防倭工事,诸如哨塔、堡垒等等工程很多,有父老乡亲辛苦的了。”朱平安在高坡上,用扩音器对众人简单解释道。

    “啥,给俺们盖房子,还要给俺们工钱?知县大老爷真是俺们的父母啊。”

    “县尊真是我们的青天大老爷啊。这些工程都是为了我们靖南长治久安啊。”

    “俺们不怕辛苦,就怕活少不够俺们干的。县尊快下令吧,我们早就想活动活动筋骨了。”

    台下众人激动不已,一个个脸上干劲十足,恨不得立马就撸袖子开工。

    民心可用。

    朱平安站在高坡,将下面众人的表情收入眼中,不由满意的点了点头。

    “当然,无规矩不成方圆,以工代赈亦然。规矩很简单,第一,遵守纪律,听指挥;第二,不得偷奸耍滑,一旦发现偷奸耍滑,视情况扣减工钱,若是连犯三次,无论是谁,无论何种情况,一律逐出,再不许用。”

    为了保证以工代赈顺利进行,朱平安当众宣布了以工代赈的规矩。

    “县尊放心,我们肯定好好干。谁要是敢偷奸耍滑,俺们都不饶他。”

    底下众人纷纷表态。




第一千二百六十五章 欣欣向荣
    嘉靖三十一年秋末,江南洪灾方兴未艾,在台州府各地被水患蹂躏挣扎的时候,靖南县拉开了“以工代赈”的序幕。这一日,靖南县共有六项工程同时施工,朱平安亲领最大的以工代赈工程东湖工程。

    为了以工代赈顺利开展,朱平安已经提前令人去附近太平等县兑换了6万两银子,全都兑换成了铜钱,放在了县衙钱库里。开工后,由马车拉着一车车的铜钱奔赴各工程区,一车车的铜钱晃花了一众百姓、难民的眼睛,让他们把心彻底放到了肚子里,再也不担心干活领不到工钱了。

    当然,马车由持刀的差役看守,也没有哪个不长眼敢打马车的主意。

    东湖工程区是朱平安此次以工代赈的重点工程。

    朱平安查阅过县志,靖南这个地方经常发生洪涝灾害,每隔三五年都会闹一次小水灾,每隔七八年都会闹一次大水灾,靖南老百姓总是面临着水涝灾害的威胁。

    朱平安在洪灾前后,翻山越岭,下河涉水,计算河床比降,将靖南地形勘察了两三遍,借助于现代学到了地理经验知识,总算是摸清靖南经常闹水灾的原因了。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地势。靖南依山面海,地势总体是是西高东低,由西向东逐渐倾斜,西边山脉连绵,千米峰峦迭起,中部丘陵缓延,东部平原滩涂宽广。靖南境内的河流曲折蜿蜒,流向总体与地势相同,由西向东注入大海,东部山脉河床比降大,水流湍急,洪峰也就势高量大,水位也就自然暴涨暴落;中东部丘陵和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河流流速顿减,每当遇汛期的时候,西半段过来的迅猛河水、山洪,往往来不及渲泄,所以也就容易河水泛滥造成水灾了。

    朱平安勘察出原因后,便有了这东湖工程。

    在靖南县城以东十五里地方,紧挨着三里河、苕溪,开挖一个周长十余公里的东湖。每年汛期一到,河水暴涨时,便开闸泄洪进入东湖,蓄水分洪;而当旱期时,三里河、苕溪水位下降,东湖水位高于三里河、苕溪时,所蓄积的湖水随时可以归还三里河和苕溪。如此以来,可保靖南百年无水患之灾,还可以灌溉周围的田地,可谓是一举多得。

    “东湖分为上东湖和下东湖两部分,上东湖规划周长18里,下东湖规划周长20里。东王乡八角亭为东界,西界为青屿村八宝庙,南界为多宝山,北界为凌霄阁,其中上东湖和下东湖中间不设分界”

    “东湖事关靖南百年大计,施工过程中,务必注意质量,不用贪求速度”

    开始施工之前,朱平安将随行胥吏差役叫至跟前,将施工方案及施工图展开,将东湖的施工规划以及以工代赈的注意事项,仔细与他们说了一遍。

    “县尊放心,我等必不负县尊所望,一定挖好东湖。”胥吏差役纷纷领命。

    为了精准起见,朱平安带着刘牧、刘大刀等人先头策马将东湖地界通过插竹竿标记了出来,以一根根相距百米左右的竹竿作为东湖界线,一目了然。

    湖界标出后,“东湖以工代赈工程”便轰轰烈烈的开工了起来。总共有五万多百姓参加了东湖以工代赈攻城,男男女女,肩挑土筐畚箕,手拿锄头铁耙,掘土挖湖,以草和泥筑堤;妇孺孩童在规划好的伙房区,准备午膳,一切都充满了希望。因为以竹竿作为东湖界线,老百姓们私下都称东湖为“竹竿湖”,说“朱青天策马圈湖,靖南县再无水患”。

    除了东湖工程,还有五项工程在靖南不同地方开展,包括修补城墙、重建村寨等。六个以工代赈工程,将靖南十万百姓和难民几乎都发动了起来。

    朱平安在东湖工程步入正轨后,便带着刘大刀等人巡视督导其他几个以工代赈工程。

    东王乡重建工程就在东湖工程边上,由户房典吏刘夫子和库房典吏章先生两人负责,东王乡重建工程就是重建东王乡村镇被毁的房舍建筑。

    朱平安一行巡视的第一站便是东王乡重建工程。

    东王乡重建工地工程总人数越有八千余人,与东湖工程一样的热火朝天。

    工程有序推进,老百姓、难民奋力劳作,秩序井然朱平安满意的点了点头。

    “县尊,每人每日20文工钱,是不是有点多了啊。咱们靖南全县共有近十万人参加以工代赈,每人每天20文,这一天下来光工钱都得两千两银子,一个月下来就得6万两。这还没有算粮草等消耗。便是有县尊从粮商那收来的‘捐赠’,加上咱们县衙库房的积余,也就恰恰够一个月而已。而按照县尊的规划,这以工代赈至少要持续两个多月才能完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月之后,属下库房便再也拿不出一个铜子了。属下恳请县尊三思,降低工钱,限制以工代赈人数”

    库房典吏钱先生在陪同朱平安巡视工程时,小声的对朱平安建议道。

    “县尊,现在是非常时期,可以稍降三成。”户房典吏刘夫子也附议道。

    “不可。”朱平安很果断的摇了摇头,语重心长的对他们说道,“想要让马儿跑,就要让马儿吃早。每日二十文的工钱,是底线,只能提高,不能降低。”

    “可是县尊,这银钱”钱典吏为难道。

    “钱典吏,刘典吏,银钱你们不用担心。首先,我们在工地组织老幼妇孺做大锅饭,向人们供应,这个膳食不是免费的,标准早餐1文,午餐2文,晚餐1文;也供应小灶,根据荤素菜种类数量,另外再收费。通过膳食,每日每人大约可以回收5文;其次,来我靖南卖粮的粮商越来越多了,我们‘收’上来的‘捐款’也越来越多。这种捐款,我每个月都会派人去收一次,在我靖南发洪灾财,不做些贡献那可不行。所以,银钱方面,你们就不用担心了,起码能做到收支平衡。”

    朱平安胸有成竹的说道。

    “咳咳,县尊,这个每月派人去粮铺‘募捐’,岂不有损县尊名誉。”

    刘夫子担心的说道。

    “名誉值几个钱”朱平安毫不在意的扯了扯嘴角,伸手指着劳作的众百姓、难民,对刘夫子说道,“治下百姓吃饱肚子才是正理。”

    灵魂在红旗下长大的朱平安,与封建时代的士大夫不一样,务实不务虚。

    闻言,刘夫子、钱先生以及随行胥吏,皆对朱平安报以深深的敬意。

    县尊忍辱负重,不求名利,一心为民,何其伟大

    在全县共同努力之下,靖南以工代赈系列工程渐入佳境,全县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第一千二百六十六章 群起而弹之
    朱平安拉开了靖南以工代赈的大幕,带领靖南十万百姓和难民化身中国最早的基建狂魔,挖掘水利、修桥铺路、修建城墙、建造防倭哨堡

    在其他郡县被洪灾蹂躏,在绝望中哭泣挣扎的时候,靖南却是一片生机勃勃、日新月异,不管是老百姓还是逃难来的难民脸上充满了希望,他们每日都有饭吃,每天都有钱呢,浑身仿佛有使不完的力气一样。

    【零零看书网.】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在朱平安带领靖南人轰轰烈烈的以工代赈的时候,一封又一封弹劾朱平安奏折,在一些或明或暗、或公或私、或本心或经人授意的官吏推波助澜之下,像是雪花一样飞入了紫禁城。

    其实,第一封弹劾奏折出自新任太平知县之手。数日之前,他将揭发检举朱平安“勾结粮商,哄抬靖南粮价,谋取暴利”的公文送呈给台州知府谭纶后,等了几日,一直没有见府尊的动静,通过拐弯抹角的关系打听,据说府尊看了后,一开始怒不可遏,后来因为顾忌朱平安抗倭有功官至五品,且朱平安座师乃是当朝阁老徐阶,遂按过不提,说是等过些时日待靖南局势失控,将有关情况坐实后,再行处置朱平安哼,等过些时日,等过些时日黄花菜都凉了!府尊这是要包庇朱平安不成?!

    于是太平知县生气了,他联系了他同科同年好友,南京吏科右给事中刘万年。

    太平知县无法直接上书圣上,通过通政司衙门上书的话,担心靡费时间、夜长梦多,又担心朱平安的座师徐阶对通政司衙门有影响力,所以他便想通过刘万年上书。

    刘万年为吏科右给事中,虽然只是个七品小官,但毕竟是科道官员,权力极大,他们不需要对任何部门负责,他们只对皇帝负责,不仅有参政议政大权,还享有对满朝文武百官的监察和弹劾的权力,弹劾奏疏可直达圣听。

    所以,太平知县找了刘万年,并将朱平安发布的盖有靖南知县大印的公文展示与刘万年。

    作为一名给事中,不弹劾官员,不闹出来点动静,还做什么给事中啊!

    作为一名给事中,不弹劾官员,不闹出来点动静,如何受人瞩目啊?!

    作为一名给事中,不弹劾官员,不闹出来点动静,如何做出成绩啊?!

    作为一名给事中,不弹劾官员,不闹出来点动静,如何步入升官的青云大道啊?!

    刘万年身为给事中,一直有一个“一封奏疏动朝野,青云直上坐高堂”的梦想!收到好友太平知县的手书以及附带的靖南界定粮价公文后,顿时喜不自胜,忍不住留下了两行激动的眼泪,真是瞌睡有人送枕头啊。

    刘万年对“朱平安”这个名字一点也不陌生,确切的说,对于近在咫尺的江浙官场圈子以及南直隶官场圈子里的每一个官员,刘万年都不陌生,作为一名胸怀“一封奏疏动朝野,青云直上坐高堂”梦想的给事中,他对这些官员的身世背景他都调查了解过,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

    朱平安者,大明最年轻的状元郎,座师为当朝阁老徐阶,初入官场便名噪一时,不到半年,便官升至从五品的裕王府侍讲学士,数封弹劾奏疏,无一失手,拉下马数十官员,光屁股稽查太仓银库,千余名官吏被罚,一时间声名鹊起,素有“大明第一奏神”之称;据说青词功力也不下其八股,进献青词,屡得圣心;后因卷入杨继盛弹劾内阁首辅严嵩严阁老一案,得罪了严阁老,恶了圣上,被为贬靖南知县。原以为朱平安也就是官场的一颗彗星,倏忽明亮一时,自此也就陨落,再无翻身之日了。谁曾想,朱平安竟然不声不响的在靖南任上立下了抗倭大功,守一城收一城,斩首倭寇首级八百余,捷报入京城,龙颜大悦,惊动了京城,因功被擢升为正五品提刑按察使司佥事,如今算是炙手可热的官场新秀。

    弹劾如此一位才搅动京城风云、在圣上心中有名、有热点有话题的官员!

    我刘万年岂不是一下子就出名了吗?!

    朱平安!

    你真乃天赐与我!

    在古代虽然没有蹭热度这个词,但是道理都是相通的。刘万年也深谙此道。

    所以,太平知县与刘万年两人一拍即合。不出一晚,一封弹劾朱平安的奏疏就新鲜出炉了,刘万年主弹劾,太平知县副署名于奏疏之上。

    一封朝奏九重天。

    很快,这第一封弹劾朱平安的奏疏,就快马加鞭的送呈到了紫禁城。

    这一封奏疏一抵达西苑,就引起了高度重视。
1...545546547548549...71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