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寒门崛起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朱郎才尽

    而民间运粮,主要是通过各地大大小小的粮商运粮。现在我们江南闹粮荒,不止我们靖南粮价上涨,就是川蜀、山东一带的粮食价格也是接连不断的上涨,虽然比我们江南粮价低些,但也相差不大,当地每石粮食的价格也都接近500文了。

    粮商去外地采购粮食,采购价都接近500文了,路程又千里迢迢,一路人吃马嚼,还要雇佣活计、护院,每一项都是一笔大支出,路上还要面临土匪、山贼甚至灾民哄抢等风险,如此综合下来,粮商去外地运粮的成本远高于每石500文……

    如果我们靖南也像府城及其他各郡县一样,通过雷霆手段强行将粮价降低至500文。那粮商就无利可图、无钱可赚,甚至还要倒贴钱,如此,粮商还会辛辛苦苦,冒险千里迢迢从外地运粮来靖南卖吗?!

    俗话说无商不奸、无利不起早,要他们不赚钱甚至倒贴钱运粮,你们觉得可能吗?

    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换做是你的话,无利可图、无钱可赚,甚至还要倒贴钱,你会辛辛苦苦、千里迢迢的冒着风险去外地运粮吗?!

    如果我靖南也像其他各地一样用雷霆手段,强行将粮价降低至每石500文!我敢肯定,我们靖南的粮商绝不会有那么崇高的品格,无利可图的他们,绝不会再辛辛苦苦冒险去外地运粮了!他们在洪灾中幸存的那点存粮,不出三日就会销售一空!那之后,我靖南的老百姓就是拿着银子也买不到一颗粮食了。买不到粮食意味着什么,不用我多说了吧,哀鸿遍野、赤地千里、易子相食、白骨满地……这些惨绝人寰的场景,将重现于我靖南。有价而无市,有价而无粮,这样的粮价又有何用?!这样的粮价就是你们所追求的吗?!这样的粮价对靖南老百姓就真的好吗?!”

    朱平安说着说着,越说越激动,越说越动情,说到最后都忍不住拍起了桌子。

    轰!

    朱平安的一席话像是九天惊雷一样,“轰”的炸响在堂下众人的脑海中。

    堂下众人顷刻间被惊雷炸成了一根根半截木头,一个个张大了嘴巴,内心忍不住一阵阵惊悸,全身的毛发如过电了一样冰冷的树立了起来!

    朱平安话音落后,整个大堂寂静的厉害,众人只能听到他们的心跳声。

    过了好一会,才有人脸色苍白的连连摇头,双眼茫然的没有焦距一样,哆嗦着嘴唇呢喃道:“不会的,不是的,怎么会变成这样……我不信……”

    方才向朱平安辞行的户房典吏刘夫子、吏房典吏张童生、刑房典吏韩成、礼房典吏刘老头等人,此刻他们的脸色比其他人都要苍白,他们是读书人,比目不识丁的差役要见多识广的多,朱平安的一席话振聋发聩,他们宛若醍醐灌顶一样,一下子就想明白了。正因为想明白了,他们的脸色才会变的如此苍白,不敢抬头直视朱平安的双眼,心生羞愧。

    鼠目寸光,鼠目寸光,说的就是我们啊。与县尊相比,我们的目光太短浅了。

    “只是,县尊,即便要以利诱导粮商采购粮食,也没必要将粮价定这么高吧?”

    刘老头心脸色苍白,语气比他在房间里向朱平安请辞时,要弱多了。

    “高?”

    朱平安闻言扯了扯嘴角,摇了摇头,“不高,这个时期,这种情况下,每石两千五百文的粮价一点也不高。也只有这个粮价,才能驱使靖南粮商以及其他各地闻讯的粮商,将大明各地的粮食络绎不绝的运来我靖南,满足我靖南百姓的需求。相对于靖南十多万百姓的性命,这个粮价高吗?”

    刘老头闻言,沉默了。众人也都沉默了,这个时候他们才明白,朱平安刚才为什么会问他们,银子和性命哪个更重要。

    “现在你们觉的靖南的粮价高,等过一段时间,少则一个多月,多则三五个月,你们就会发现,我们靖南的粮价在台州府将会是最低的。”

    朱平安将目光望向远方,一脸自信的对堂下众人说道,目光深邃而悠远,仿佛一眼看穿了时光一样。

    “啊?”

    众人吃惊不已,难以置信。

    “不信?诸位且等过一段时间就知道了。”朱平安没有多说,这背后的经济学、社会学等原理,一时半会也给他们解释不完,即便解释完了,估计他们也听不懂。

    “县尊,你说的,我虽然不太懂,可是觉的你说的很有道理,若是降低粮价的话,事情怕是九成九会变成那样。只是这个粮价也太高了,即便粮商有利可图,疯狂运粮,使得我靖南粮食充足,但怕是还是有很多贫困百姓买不起粮食。他们买不起粮,只能饿死啊。”刑房典吏韩成抱拳说道。

    “大刀,去把捐款簿拿来。”朱平安对刘大刀说道。

    在众人不解的目光中,刘大刀领命转身离去,很快便双手捧着一本册子回来。

    “大刀,将册子交给韩典吏,请众人传阅。”朱平安对刘大刀说道。

    刘大刀领命,将册子交给韩成,不过交给他时,一脸不爽的哼了一声。

    “诸位不是说我朱平安收受粮商们的贿赂吗?!没错,这本《靖南县洪灾捐赠簿》便是我朱平安‘收贿’的‘罪证’。靖南大小粮商共计38人,共计捐赠4万6千两白银,我朱平安全都收下了,一一记录在案!以后,每个月月末,他们不来,我也都会派人去各粮铺募捐!以后,每一个外地粮商来我靖南,我也都会派人以本官的名义去走一趟!这些银子做什么!?靖南无力买粮的贫困人口,这就是他们的买粮钱!自今日起,我会派人统计靖南境内无力买粮的贫困人口,定期发放银两!本官以这颗项上人头作保,保证靖南不会饿死一人!若饿死一人,诸位尽可取我这颗‘贪官’、‘狗官’、‘奸官’的项上狗头!”

    朱平安在堂下众人传阅捐款簿的时候,指着自己的脑袋,红着一双眼睛对众人说道。

    “县县尊我们错了!”

    刑房典吏韩成翻阅完捐款簿后,再也控制不住,眼泪长流的跪倒在地。

    县尊为了靖南百姓,不惜自污,连名声、连节操都不要了我们竟然还

    “县尊,我们错了。”

    噗通,噗通堂下像割麦子一样跪倒了一片,再也无一个站着的。




第一千二百四十六章 大义灭师
    太平县知县最近在水深火热之中,由于其防洪不利,其辖区内百姓死伤无数,尤其是香溪、麻川河、洙溪河等河流附近的村庄受灾最重,共计五十六个村庄在一夜之间被洪水夷为平地,每个村的幸存者屈指可数,其他各乡镇也好不了多少,白骨累累弃于野,整个太平县境内处处悬挂白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百姓沦为灾民,饥寒交迫,一片哀鸿遍野,人间悲剧。

    如果说其他兄弟郡县受灾也都如此,太平县知县的处境或许会好一些。

    可是,距离太平县最近、交集也最多的靖南县,却是另外一幅场景。

    由于靖南县知县朱平安在洪灾前提前做了防备,虽然靖南也没有幸免于这场洪灾,可是靖南县在这场百年一遇的洪灾中却没有折损一人。

    一边是死伤无数、白骨累于野,一边是未折损一人,对比结果鲜明!突出了他这位太平知县的无能!也将那个他看不顺眼、羡慕嫉妒恨的同行朱平安衬托的无比优秀!

    也是因此,太平县境内幸存的百姓对他这位知县怨声载道、骂声不绝!

    尤其是,不知是谁传出了靖南知县朱平安曾在洪灾发生前,提前数日,向他们太平知县发了一封提醒防洪防汛的信函,不过却被他们的“好”县尊给当垃圾撕碎扔了,这一消息传出后,太平县的百姓对太平知县骂的更是厉害。

    人们以前骂人都是蠢猪、傻狗等词语,现在都是用太平知县的名字替代猪狗了。

    太平县的人们流离失所,在荒郊野外聚集的栖身之所称之为“太平知县村”,人们睡的草堆称之为“太平知县床”,充饥吃的野菜称之为“太平知县佳肴”,改善伙食吃的蚂蚱等虫子称之为“太平知县肉”

    总之在太平县,太平知县就是“蠢笨”、“无能”等一系列词汇的代名词。

    “自洪灾以来,本官自问也是尽心尽力组织救灾,未曾有一日得闲,为何他们都看不到呢?!人人皆侧目以视本官,人前人后尽骂本官”

    太平知县在县衙内背着手走了一圈,眉宇间尽是烦躁不堪,怨愤不已的说道。

    “愚民百姓最是目光短浅,一叶障目不见东翁辛苦,他们能有如今生活,还不都是仰仗东翁辛苦。还请东翁息怒,保重身体,我们太平县离不了东翁。”

    幕僚轻声劝慰道。

    “唉若是人人都能像你这般懂的本官辛苦,那本官就好做了。”

    太平知县叹了口气,伸手拍了拍幕僚的肩膀,对幕僚的劝慰很是受用。

    “唉,且不说这些了,灾民安置区建造的怎么样了?”太平知县问幕僚。

    太平知县虽然嘴上从不说后悔,可是心里却悔的肠子都青了,后悔当时没听朱平安所言,所以这些时日一直派人密切关注邻县朱平安的所作所为,偷偷学习朱平安救灾方式方法,比如这灾民安置区就是他偷师的靖南避洪区。不过,太平知县出于一些不可告人的考虑,将避洪区更名为灾民安置区。

    “回东翁,我方从灾民安置区回来,如今安置区场地已经平整好了。正在协调运木料、茅草,估计下午就可以着手搭建安置灾民的棚户了。”

    幕僚回道。

    “怎么才平整好场地,进度也太慢了,三天前不是就开始平整场地了吗?靖南建造避洪区可是只用了一两日的时间,包括平整土地到搭建棚户,就都做好了。”

    太平知县不满的说道。

    “回东翁,下面人偷奸耍滑,灾民们又不肯出力,这还是我一直盯着的结果,不然怕是再有三五日也平整不完场地。”幕僚擦了下额头上的汗,苦笑着回道。

    有些话他没有说出口,东翁没有去灾民安置区,不知道现场的情况,没有银两、粮草供给,只是一味的用行政命令,迫使下面的人和灾民卖力,又如何快的起来呢,况且县衙的威信在民间也是一日不如一日。

    “这群刁民,本官这么辛辛苦苦的建造避洪,不,灾民安置区都是为了谁啊?!竟然连一把子力气都不舍得出,真是岂有此理活该他们有此一劫!”太平知县闻言,忍不住骂出声来,骂完之后他又扭头问幕僚,“对了,我让你一直盯着靖南,那边最近可又有什么新动作?”

    “怎么了,他又想出什么绝世良策不成?”

    太平知县问完之后,便看到幕僚脸上浮现了一股奇怪的表情,顿时紧张的问道。

    一来他希望朱平安想出什么良策,他好偷师;二来他又担心朱平安再想出什么良策,不然太平县和靖南县两者一对比,他尽给朱平安当反衬了!

    “东翁,朱大人他”幕僚闻言摇了摇头,表情很是复杂的说道。

    “他怎么了?!你倒是快说啊。”太平知县忍不住催促道。

    “东翁,朱大人他在靖南各地下发了一道公文,公文上界定靖南各地粮价为每石两千五百文。”幕僚说起来时,脸上兀自一副难以置信的表情。

    “什么?每石两千五百文?!”太平知县闻言,震惊的面孔都变了。

    “东翁,虽然难以置信,但事实确实如此。我还专门骑马去靖南核实了一番,亲眼看到了这道公文,公文上还盖着鲜红的靖南知县大印!靖南各地粮铺也确确实实将粮价提到了每石两千五百文。”幕僚说道。

    “他朱平安疯了吗?洪灾当前,自府城而下,对那些哄抬物价的粮商,或砍头或下狱,都在以雷霆手段降低粮价!他竟然倒行逆施,将粮价提这么高?!这样做对他有什么好处?!”

    太平知县倒吸了一口凉气,难以置信朱平安竟然做出这样的政策。

    “对他有什么好处?!咳咳,县尊听说靖南各地的粮商都排着队给朱平安送谢礼,朱平安收礼收的手软还有一些闻讯赶去靖南发财的外地粮商,朱平安也都派人以‘募捐’的名义,好是打了一场秋风!据小道消息说,朱平安光收礼都得这个数。”幕僚冷笑了一声,比划了一个手势。

    “八千两?这么多!”太平知县震惊张大了嘴巴。

    “是八万两!”幕僚纠正道。

    “什么,八万两?!!”太平知县闻言,眼珠子都快要瞪出来了,不仅突出,而且还眼红的像充血一样,“朱平安搂钱的本事也特么是状元之才啊!!”

    震惊眼红过后,太平知县背着手在原地转了两圈,嘴里面忍不住骂了起来!

    这特么的还怎么偷师啊!

    我要是再向你偷师,我家的祖坟还不得被太平县愤怒的百姓给刨了啊!

    朱平安啊朱平安,没想到你是这样的人!

    洪灾这段时间,我都摒弃前嫌,不惜向你学习了!没想到你反倒变成贪官了!

    不过,这样也好,太平知县骂了几声之后,脸上忽地又露出了笑容,他向幕僚招了招手,对其吩咐道,“速速着人把这消息散播出去!传的越广越好,越远越好!哼,让那些愚民百姓都看看他们心心念念、口口称赞的人是个什么样的嘴脸!对了,稍后,你再替我起草一份公文,我要向府尊揭发弹劾朱平安。”



第一千二百四十七章 末将请命,捉拿贪官朱平安
    屋漏偏逢连夜雨,迟船又遇打头风。这一句话对于台州知府谭纶来说再合适不过了。前段时间倭寇来犯台州府,贼势汹汹,连破境内数县,合围台州府城,幸好靖南知县朱平安争气,立下杀倭、守城、复城三项大功,给台州府保留了颜面,再加上他打点了一番,这才平安度过一劫。

    可是万万没想到,才度过倭寇一劫,又来了这百年一遇的洪水一劫。

    虽然洪水乃是天灾,又蔓延了大半个江南,江浙州府无一幸免,朝廷不会因为洪灾问责自己,但若是救灾不力的话,也是难逃问责的下场。

    所以自洪灾发生后,台州知府谭纶每一日都兢兢业业,亲自部署、指挥台州府的救灾事宜,自府城至下面郡县,有关洪灾的一切事宜,事无巨细,都亲自过目。

    知府如此,下面的官员自然也不敢懈怠,尤其是府衙经历司的王经历。

    三天前台州知府谭纶在查阅台州府山川河流地图簿册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名为《靖南知县朱平安敬呈台州府预警防洪防汛书》的公文,因为公文是朱平安呈交的,公文名又是关于预警防洪防汛的,所以台州知府谭纶便翻阅了起来。

    台州知府谭纶这一翻阅内容,看了下落款时间,便忍不住怒不可遏。

    靖南知县朱平安在洪灾发生前十多天前,便已经向台州府发文,提醒洪灾了!

    为何没有引起重视!

    若是按着朱平安公文中的建议,提前防范,台州府的洪灾焉能严重至此!

    于是,负责府衙经历司的王经历,便被台州知府谭纶叫来狠狠的批了一顿。

    若非谭纶念到他当初正在城外整军备倭,确实交代过王经历他们属官,没有大事不要打扰自己,不然王经历面临的可就不是狠批一顿这么简单了!

    经此一事,王经历就涨了记性,对于下面各县呈递的公文都是分外留意,一旦有关洪灾的,无论大小,都是第一时间呈交给知府谭纶审阅。
1...536537538539540...71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