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崛起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朱郎才尽
“县尊可真是高手啊,如此一来,毫无痕迹,无懈可击。哈哈哈哈,陆掌柜,你做的很好。”杨掌柜笑着拍了拍陆掌柜的肩膀,对他表示赞许。
“杨掌柜,你是说我送成了?!”陆掌柜眼睛一亮。
杨掌柜笑着点了点头,然后对众粮商说道,“诸位,接下来,该我等去县衙捐赠善款去了。”
于是,靖南的一众粮商陆陆续续的去衙门拜见朱平安,踊跃捐赠善款。
(本章完)
第一千二百四十三章 众叛亲离
靖南的粮商陷入了盛世狂欢,将他们库存的粮食通通运至粮铺,以每石粮食两千五百文的价格,敞开了向全县百姓销售。
半天下来,粮商便已经是收钱收到手发抖,数钱数的手抽筋了。
为了多赚银子,粮商们将他们的积蓄全都拿了出来,还从亲朋好友手上借了很多银子,全都拿来做本钱,又将能发动的人手全都发动出去,去巴蜀、山东甚至更远的地方采购粮食,运来靖南销售。
有一些脑袋活、胆子大的粮商,比如泰掌柜等人,甚至还从放高利贷的人手里贷款了数千两银子,全部拿来做本钱。高利贷利滚利,一个月也不过才五分利而已,我们用高利贷做本钱,采购来粮食转手一卖,那就是几倍利润,干嘛不贷。
粮商们陷入盛世狂欢,靖南老百姓则是民怨沸腾,骂的厉害!
我的老天爷啊!
天灾洪水还未去,又来了**!我们靖南真是多灾多难啊!
当初原以为那姓朱是个好的,没想到临到最后,都要升官了,却原形毕露了!果然是天下乌鸦一般黑啊,不对,这个狗官天下最黑!前几任狗知县跟他相比,那都是小巫见大巫!
只是可怜我们靖南百姓啊!
自从粮价公文公布之后,靖南的老百姓没有一个不骂朱平安的,口水都骂干了!
因为粮价太贵了,比其他郡县翻了两倍不止。一石粮食2500文,一斤粮食都要17文了。靖南老百姓都不舍得吃米饭馒头了,只好举家喝粥。
靖南老百姓用积蓄买粮的时候,无不咬牙切齿的咒骂朱平安。
有的人想要省钱去太平县等临县去买粮,只是太平县等县粮价是比靖南多得多,只是有价无市,粮铺要么没粮,要么限量售粮,等他们到了,粮铺限量的粮食早就卖完了,他们辛辛苦苦跑了好几个郡县,压根就买不到粮食,只好再回靖南买粮,忍受粮商剥削,购买远远高于其他郡县粮价的粮食。
靖南民怨沸腾!如烈火烹油!
胥吏们听到后,也是愤慨到不能自已!尤其是户房典吏刘夫子、吏房典吏张童生、刑房典吏韩成、礼房典吏刘老头等三人。
朱平安界定粮价的公文张贴出去没多长时间,三人便携手来向朱平安请辞了。
“咳咳咳,县尊大人,老朽年纪大了,这几天折腾的身子骨受不住了,不能再为县尊出力了,特来向县尊辞行,告老还乡。”
礼房典吏刘老头向朱平安拱了拱手,面无表情的说道,要求告老还乡。
朱平安闻言,不由苦笑了一下,刘老头年纪虽大,但也不过五十有八,哪里就到告老还乡的年纪了,而且刘老头眼不花耳不聋,身子骨比年轻小伙子还壮实,在县衙是出了名的老当益壮。
刘老头请辞完,户房典吏刘夫子也紧接着向朱平安请辞了,“县尊,我也是来向您请辞的。家里传来消息,贱内染了疾病,而小儿尚未成年,我要回去照顾贱内,还请县尊恩准。”
朱平安闻言,一脸无语。
刘老头以年老为由请辞,刘夫子便以妻子生病为由请辞。
那你们呢?
朱平安将视线转向刑房典吏韩成和吏房典吏张童生两人。
“禀县尊,卑职也是来向您请辞的。在县衙这些时日,多谢县尊照顾。只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卑职年纪已经四十多了,膝下尚无儿子,家中老父母几番催促,尤其昨日老父亲以死相逼,卑职也是无奈,还请县尊恩准,让卑职回家和婆娘努努力。”
刑房典吏韩成抱拳对朱平安说道。
朱平安彻底无语了,前面两个请辞的理由多少还说得过去,你这理由也太……你家离县城也就几里路,你在县衙上班,每日骑马回家也就盏茶时间,也不影响你和媳妇“努力”啊……
朱平安将目光看向最后一位吏房典吏张童生,果不其然,张童生也直接干脆的双手一拱,语带讽刺的说道,“县尊,我也是来向您请辞的。不瞒您说,张某素来是个贪吃的,平生最爱吃村后山上的野菜,一日不吃,就浑身难受,全身提不起力气。近来洪水肆虐,粮价又高,村里人吃不起饭,只好挖野菜充饥,听说村里人都快把后山的野菜挖光了,张某离不得后山的野菜,需野菜救命,特来向县尊请辞,回家去后山抢野菜去。”
咳咳……你这理由还真硬……
离不开家乡后山的野菜,辞职回家挖野菜去……
你学张季鹰啊!
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朱平安一脸无语的看着张童生,张童生毫不退缩的与朱平安对视。
“行了,诸位,不用绞尽脑汁找这些理由了,我知道你们为何辞职。不就是因为我下发的界定靖南粮价每石两千五百文的公文吗。”
朱平安听完刘老头他们辞职的理由后,一脸哭笑不得的对他们说道。
“哼,既然县尊挑明了,我们也不隐瞒了。除此外,还有本县大小粮商络绎不绝的拜见县尊,向县尊敬献谢礼,县尊一概来者不拒,无一不收!县尊为谋取私利,不顾百姓死活!实在令人失望!”
刘老头、张童生等人哼了一声,一脸愤慨的对朱平安说道。
“当初县尊邀请我等入衙相助,我等也是因为县尊为官清廉、一心为民,素有贤名,深受百姓敬爱,这才答应县尊的邀请,到衙门来协助县尊料理公务。一直以来,县尊所的作所为,从来没有让我等失望过,我等私下还经常为我等答应县尊邀请而庆幸,觉得我们当初的决定无比正确!可是没想到,县尊变了,不,或者是这才是真正的县尊,是我等瞎了眼,没有看出县尊的本来面目!道不同不相为谋!我等不才,但也不愿助纣为虐,害我靖南乡亲!”
刘老头、张童生等人无比愤慨的说道,坚持向朱平安辞行。
:。:
第一千二百四十四章 释疑解误(上)
“县……县尊,俺们也来辞行……”
在刘老头他们正在愤慨的向朱平安辞行的时候,又来了两个新近入职的差役,他们都是抗倭有功的青壮,同样来向朱平安辞行。
“县尊,连目不识丁的差役都耻于与你为伍,你不觉得羞愧吗?”
刘老头等人哼了一声,用斜眼扫了朱平安一眼,言语既愤慨又讽刺。
朱平安苦笑着揉了揉脑门,自从靖南连阴雨开始,这一个月以来,朱平安每日都是早出晚归、加班熬夜,还没好好休息过一天呢,现在乏累的厉害。
“嗯,这是我的过错,是我急于求成了,政令出台前未能提前征求众人意见,让大家产生了误解。这样吧,请县衙内所有胥吏、差役在大堂集合,我统一为大家解释。之后,诸位若是还决定辞行的话,我也不拦着大家。”
朱平安揉了揉脑门后,打起了精神,对刘老头等前来辞行的人苦道。
“误解?哼,我等就且看县尊如何颠倒黑白。只是县尊可不要忘了自己刚刚说过的话。大堂解释过后,我等再辞行,还望县尊爽快放行。”
刘老头等人冷哼了一声,他们以前对朱平安有多信任,现在对朱平安成见就有多深。
很快,此刻在县衙办公的胥吏和差役全都被召集在了县衙大堂内。
朱平安站在大堂上扫视众人,将堂下一众胥吏、差役的微表情尽都收入眼底。
“诸位,我知道自从上午公布界定‘靖南粮价每石两千五百文’的公文后,诸位对我意见很大。相信大家私底下没少骂我狗官、贪官、奸官不瞒诸位,已经有很多人要与我这个贪官、狗官、奸官划清界限,向我提出辞呈了。”
朱平安待所有人都来齐后,扯了扯嘴角,一脸自嘲的笑着对众人说道。
“县尊,还请你收回成命啊,其他各地的粮价最高也不过每石一千三百五十文,您界定靖南粮价每时两千五百文,这不是将我们靖南百姓逼上绝路吗?!”
“县尊,俺们大字不识,可是也分得清好歹。县尊将俺们靖南粮价定的这么高,从中赚黑心钱,俺是没有脸在县尊手下办差了,不然回去,村里人会戳俺脊梁骨哩”
“县尊,你知道外面百姓怎么骂你吗,大家都骂你是黑了心的蛆”
“县尊,你这是要把我们靖南父老逼上绝路啊,每斤粮食17文,这在洪灾前都够买一斤肉了。粮价这么贵,大家饭都吃不起,只能喝粥了。”
“县尊,我们今日当差,亲眼见咱们县的粮商陆陆续续都来给你送谢礼,听说您一个也没拒绝。县尊,你变了,你再也不是我们心中那个为民请命、两袖清风的青天大老爷了。”
堂下一众胥吏和差役意见很大,一时间大堂下乱哄哄的,像菜市场一样。
“诸位,这是我的过错,是我急于求成了,政令出台前未能提前征求众人意见,让大家产生了误解。”朱平安扯了扯嘴角苦笑了一下,对众人说道。
“误解?呵呵,县尊你说我们误解?!难不成县尊你高抬我靖南粮价,定价每石两千五百文,还是为了救灾,为了我靖南的百姓不成?”
堂下响起了一片冷笑声。
“是的,确实如此。”朱平安点了点头,一脸的认真。
“哈?”
“呵呵谁信啊?!”
朱平安话音刚落,堂下便响起了一阵哄堂讥笑。
“我信!”
“我信!”
“我信我们公子!”
在众人一阵讥笑声中,刘牧、刘大刀、刘大锤等五人站了起来,斩钉截铁的答道,声音洪亮,目光坚定,他们对朱平安的话没有一丝怀疑。
什么?竟然还有人相信县尊的鬼话?!
众人闻言,先是怔了一下,待看到说话的是刘牧、刘大刀等人后,便毫不意外了,讥笑道,“你们是县尊的亲信,跟着朱平安捞足了好处,你们当然相信了。呵,别说县尊说他抬高粮价是为了救灾了,就是县尊说太阳打西边出来,你们也定然眼睛眨也不眨的说今儿太阳打西边升起的!哼,这次县尊收的黑心钱,你们指不定也跟着分了一杯羹汤呢!”
“你们胡说什么!”刘大刀等人对他们怒目而视,“县尊不是那样的人!”
众人回他们以冷笑。
“好了,诸位听我说。”朱平安摆了摆手,控制住了即将失控的局势。
“诸位,你们觉得是银子重要,还是性命重要?”朱平安向众人问道。
“这还用问吗,当然是性命重要了。钱财乃身外之物,银子永远都赚不完,赚得多赚的少都有各自活法,可是性命只有一条。”众人毫不思索的回道。
“只是县尊这个问题,跟你抬高粮价有关系吗?!你不用再狡辩了。现在洪灾还未退去,老百姓已经损失惨重,对于大家来说,当然是粮价越低,对大家越好。粮价低了的话,大家还能买的起粮,吃的起饭。粮价从灾前每石400文涨到1350文,老百姓都已经苦不堪言了,现在您又将粮价抬高至2500文,普通老百姓连饭都吃不起了,只能举家喝粥了。家境贫穷的老百姓,连粥都喝不起,只能等着饿死了。”
“县尊,府城为了控制降低粮价,当街砍了两个奸商的脑袋,临海县、太平县等郡县为了控制降低粮价,也都抓了好几个哄抬粮价的奸商下大狱!靠着这种雷霆手段,府城和其他郡县的粮价已经降下来了,稳定在了每石500文左右。现在各地官府都在用雷霆手段,降低粮价!您为了一己私利,倒行逆施,将我们靖南的粮价以公文界定为每石2500文。如果,您这样做这也是为了救灾,也是为了我们靖南百姓好的话,那这世道可就黑白颠倒、苍天无眼了!我们也无话可说,只能恕不奉陪了!”
众人觉的朱平安提出银子和性命哪个重要的问题,不过是强词夺理、混淆视听而已。
第一千二百四十五章 释疑解误(下)
“咳咳,灾后重建事务繁多,我长话短说,繁理简说。诸位真以为粮价越低越好吗?如果我们靖南,也像台州府城、太平县等郡县一样,以雷霆霹雳手段,强行将粮价控制在每石500文,那么以后会发展成什么情形?”朱平安揉了一下脑门,强忍疲惫的对堂下众人说道。
“粮价自然是越低越好,粮价越低,老百姓越能得到实惠。”
“如果我们靖南也以雷霆手段将粮价控制在每石500文,那自然是大喜之事,普天同庆,以后自然是越来越好。粮价降了,老百姓也买得起粮食了。老百姓手里有粮,心里不慌,那这场洪灾自然也就过去了。”
“就是,粮价降了,稳定住,老百姓的心也就放下来了,社会也就稳定了,以后我靖南自然是越来越好。”
堂下的众人纷纷说道,谈及降低粮价,人人脸上都满是向往和憧憬。
所有人都觉的粮价越低越好,在他们看来,在人们遭遇了洪灾,财产受损后,自然是粮价越低越好了,粮价低了,人人都能买的起粮食,洪灾自然也就过去了。没有一个人觉的粮价降低,会有什么不好的。
还真是一群单纯的人啊,朱平安闻言,不由扯着嘴角苦笑着摇了摇头。
“怎么,不是吗?县尊,我们虽然读书少,但也不是那么好骗的。”
“就是啊,便是九岁小儿也懂得粮价越低越好的道理。”
堂下众人不觉他们所言有错,待看到朱平安的表情,不由向下扯了扯嘴角。
“诸位,我们江南是大明有名的粮仓,如今江南遭遇洪灾,八成以上的粮食毁于一旦,我们江南幸存的粮食大约只剩下两成不到。光靠江南的这点粮食,根本养不活我们江南千万百姓。想要度过这次洪灾粮荒危机,只能从川蜀、山东等外地运来海量的粮食,才能缓解粮荒。
想要从川蜀、山东等千里之遥的外地运来海量的粮食,主要有两种途径。
一种是朝廷组织,一种是民间自发运粮。
洪灾后,我每日都向台州府发函请求朝廷赈济、救援,一直了无音讯,直到四天前台州府才回函,而回函也只是令我们各郡县自救,这一点我已经召集诸位讲过一次了。目前我大明朝廷因为近年来灾害频发,府库消耗巨大,短时间内无力组织救济、救援我们江南,所以朝廷组织运粮这一途径,短时间内指望不上了。那么就只剩下民间运粮这一种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