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权倾南北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然籇

    不如等到明年开春之后,水师船只往前一顶,步卒把对面骑兵引诱到水师船只射程之中,一通火炮投石机招呼过去就是了。能够减少伤亡的事就没必要逞强。

    李荩忱笑道“和谈与否,我们倒是不着急,宇文宪如果想要和我们和谈,自然会眼巴巴的找上门来,如果宇文宪铁了心要趁着冬天反攻,那我们和谈不啻于示敌以弱。”

    现在大汉强而北周弱,至少在表面上看如是,若是李荩忱跑过去要求和宇文宪和谈,那岂不是明摆着在告诉宇文宪,大汉对于冬天和鲜卑骑兵交手没有什么底气么,宇文宪虽然是一个枭雄人物,但是他更多地是一名军中主帅,李荩忱相信如果自己流露出来这么明显的畏惧和破绽,宇文宪肯定会优先倾向于出动大军和李荩忱决战。

    敌人怯懦,自然是一举破敌的大好机会。

    宇文宪必然不会放弃。

    因此就算是李荩忱不想和宇文宪打,这场子也得先撑起来。

    只有不怕打,才能让敌人犹豫着不敢打。

    狭路相逢,若是不敢亮剑,那就彻底输了。

    更何况李荩忱也不至于一点儿本钱都没有,真的要是在冬天应对南下的鲜卑骑兵,李荩忱以逸待劳,又有火器支撑,不见得这一战就打不赢!

    因此李荩忱现在要做的就是等,一边收拾好自己这边的烂摊子,一边看宇文宪到底打算如何应付。拿下洛阳之后,战场的主动权实际上就已经完全掌握在了李荩忱的手中,宇文宪不管是来还是不来,李荩忱都可以见招拆招。

    太尉府的事情实际上已经不多了,接下来就是做一做宇文宪有可能南下之后的预防工作就好了,开始忙起来的是随着李荩忱一路北上的六部官员们。

    这些家伙一路上吃也吃了,喝也喝了,该看的景色一个也没少看,又轮不到他们上战场,知道的是知道陛下这是带着一套班子随时可以把整个朝廷的框架支撑起来,不知道的还以为这些家伙是来郊游呢,一帮年轻人一路上也不知道有没有沾花惹草。

    现在他们的好日子到头了。

    以刑部侍郎袁承家和吏部侍郎骆义为首,六部官员当务之急就是尽快完成对于新收复土地的统筹规划,不管是来年春耕也好,税收律法也罢,都要尽快和大汉国内看齐,另外还有官吏的选派调动、旧有官吏的甄别考核以及各地府库的统计,这些都是六部的责任,军方固然可以派出人手帮忙,但是也只是站站场子罢了,自家的事情还是自家人最清楚。

    相比于上次李荩忱入关中,六部是以户部为主导,这一次实际上是以刑部和吏部为主导。没办法,洛阳都已经快要变成一个军镇了,国库什么的也无从谈起,又是久经战乱、一穷二白的地方,和上次入关中、全盘拿下杨坚的全部家当自然不同,户部想要数钱也没地方去,倒是大牢里面作奸犯科的人不在少数,需要刑部好好清理清理。

    另外,户部主要的任务还是花钱,所以李荩忱倒是并没有让户部派遣侍郎以上的人前来,两个侍郎都不够后方陈叔慎指挥的,再抽调侍郎前来和杀了这个小舅子没有什么区别。当然了,北方无钱可数,也不用如此兴师动众。

    吏部的任务可就不轻了,毕竟选拔人才、快速让地方上稳定并且纳入大汉的体系之内,可不是一件轻松的活计。

    除此之外,商部侍郎黄琦也从长安赶来。黄琦是李荩忱的第一任秘书监,也是李荩忱的老熟人了,这小子在华阴太守任上做的不错,后来商部侍郎薛道衡转往刑部之后,黄琦就接过了他的职务。

    商部在北伐之中起到了出乎很多人意料的作用,向北转运物资,一路上的水路和陆路协调甚至于道路的规划,商部在其中出了很大的力气,毕竟汉军的斥候以及白袍不可能真的在短短几年之中就获得北方几乎所有的地理和水文条件,但是商人们在一路向北行商的过程中,对于大多数的道路都已经了如指掌,这一次水师沿着颍水、汝水等淮水的支流北上,就是仰仗于商队之前就已经摸索出来的道路。

    除此之外,无数的商贾就跟在军队后面,或是帮忙转运物资,或是直接把自己的货物连带着向北运输,不管怎么样,他们的行动极大地解决了汉军的后勤问题,并且因为他们的货物及时进入北方市场,促进了北方的稳定。

    毕竟在汉军来之前,久经战乱的中原地区,温饱甚至都已经变成了问题,从南方来的粮食和衣物以及各式各样的生活必需品,无疑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同时随着集市的形成,工坊、书院乃至于酒楼客栈等等都兴起,也从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北方的就业。

    乱世之中的人口一直都是一个非常难以统计的问题,因为在各处深山老林以及人迹罕至的沼泽之中,反而有可能有大量的人藏身其中,宁肯以渔猎艰难维持生活,也不想走到平原上耕地,毕竟谁都不知道强盗和劫匪甚至乱军什么时候会来,一旦他们走一遭,先不说家人老小,自己的性命都有可能保不住。

    现在大汉全有河南中原之地,这些人也终于能够从深山老林之中走出来,通过集市以及集市周围新兴的工坊等等提供的大量工作岗位,这些人也能够快速的找到工作。对于很多已经在深山之中生活了很多年甚至出生就在山里的人来说,纵然有一身力气,耕地却并不是他们的长项,更何况在工坊之中打工,拿到的薪水可不比耕地差。

    当然了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大家都不知道大汉是不是真的能够占据中原,三百年来,南朝一次次北伐之中抵达洛阳也不在少数,但是真正能够站住脚跟的也没有几次,谁知道这一次的大汉是不是真的可以在洛阳以及整个天下站住脚跟




第一八零五章 掌控舆论
    口号喊得响亮,新政推行的花里胡哨,但是大家想看的依旧还是结果,因此耕田自然就没有去工坊或者商铺之中打零工来的合适了,赚点钱多换点东西,保不齐哪一天大汉就被鲜卑人给打回去了。

    久在北魏以及鲜卑人的旗帜下,北方的华夏人对于南方来的汉人并没有太多的信任,哪怕大家都有类似的相貌并且说着相同的语言。

    对此李荩忱也能够理解,毕竟真正的汉人以及华夏民族意识在历史上要到盛唐时期才能形成,人们以能够成为唐人而自居,后来随着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开始从开放走向封闭,华夷之间的矛盾自然也就变得更加锋锐,也间接促进了炎黄华夏从一个泛泛的地域说法开始转变为一个民族的代称。

    所以对于这个时代的汉人来说,南方来的王朝和北方来的王朝并没有什么区别,他们需要的不是因为血脉相传而衍生出来的归属感,而是安全感和能够温饱。

    因此李荩忱给黄琦的任务就是尽快加大南北、东西之间的贸易,现在大汉在江南、关中等地都已经建立起来了完善的贸易网络,以钱庄为支撑点,以集市为触角,一点一点的向基层延伸,现在这样的网络也必须要尽快在北方铺开,解决如今北方的大多数集市都是因为北伐时军队经过而自发形成的混乱局面,将整个北方的贸易网络纳入大汉朝廷的掌控之中。

    同时,也要通过贸易网络让大汉各地的商品快速进入到北方空白的市场之中。当然了,说是空白倒也有些不妥,毕竟大汉之前通过和北方的贸易就已经在想办法让南方的商品影响北方的市场,但是说到底这还是在北周的地盘上操作,所以就算是有所影响也只是对一些大中型城镇有影响,往基层乡镇去,就没有人知道了,而在城市化很低的这个时代,基层无数的村落才是主体,而这些地方的市场大多数都是空白的。

    通过这些商品,大汉可以快速的培养百姓对于大汉贸易网络的依赖,一旦这种依赖形成,那么百姓就像是附着在网上的一个个节点,或者说难听一点就是一个个猎物,想要再脱身就没有那么容易了。为了维护这样的网络和这样的秩序,在敌人来临的时候,这些百姓肯定也会为了保护大汉而战。

    想象一下如果后世超市之中除了本地土特产之外什么东西都没有,老百姓不拼命才怪。

    其实李荩忱腹诽,自己这么做有点经济殖民的感觉,不过反正是对自己人,又不是想要害他们。

    “维持好物价,现在军粮已经足够支撑到元日,”李荩忱叮嘱黄琦几句,“所以颍水、汝水和涡水等淮水支流可以用来转运南方的货物,但是一定要把握好分寸。”

    既然有市场,就有物价。

    物价波动太频繁,自然不利于市场的稳定,也会让百姓对此失去信心。

    黄琦也不是白丁了,在关中主持贸易这么长时间,虽然也有犯错,但是经验已经越来越丰富,这种低级错误李荩忱相信他应该不会再犯,但是他还是有必要再强调一下。

    现在李荩忱对于北方的每一个政策都有可能影响到大汉能不能在北方站稳脚跟,所以他丝毫不敢松懈。

    “臣遵旨!”黄琦急忙应道。

    而李荩忱又看向礼部侍郎李德林,这也是一个来自于北方的老臣了,虽然身为礼部侍郎,但是实际上长安行辕的一切和礼部相关的事情都是他在负责的,江总和他之间与其说是上下级倒不如说是同僚搭档。这一次李德林本来是应该入建康府述职的,结果半路上大汉开始北伐,他便和李荩忱汇合,负责礼部的事情。

    这样一来免得朝廷再抽调礼部官员,二来也能够完成他述职的任务,一举两得。

    “洛阳大捷必须要尽快公告天下,另外加强大汉新政的宣传,无论是科举制还是大汉律法更或者商贸,要让北方的百姓尽快的明白这些概念。”李荩忱沉声说道。

    随着印刷术的发展,报纸已经变成了朝廷宣传政策的大好渠道,但是报纸虽然好,却有一个缺点,就是总归是要人能看得懂字才可以,在乱世之中文盲率那么高,这本来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报纸的传播。

    大汉南方多年来义学、书院等等的设立以及隐居名士的出山,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尤其是一些工坊和商铺等等,本身就有让工人伙计认字的需求,更是积极响应朝廷的号召,组织夜学之类的,但是在北方,自然没有这个基础条件,义学和书院等等虽然都已经有条不紊的开始建设,不过毕竟只是刚刚起步,大多数的百姓在这战火之中颠沛流离这么多年,识字自然就无从谈起。

    掌控舆论,抓紧确立大汉的正统性并且宣扬大汉就是天下之主、是天命所归,单单依靠传统的报纸——没错,这家伙在南方发展了这么多年,的确已经算得上比较传统的方式了,尤其是对比于新兴的戏剧、评书等等——恐怕还是远远不够的。

    “能不能掌控舆论,也是一场恶战,朕需要礼部在两天之内拿出来切实的方案,”李荩忱径直说道,“可否”

    李德林早就已经有所腹稿,只不过还需要和所属吏员商量并且需要其余部门的配合,因此两天时间还是绰绰有余的“臣以为可也,请陛下放心!”

    李荩忱微微颔首,江总虽然是礼部尚书,比侍郎大一层,但是李荩忱不得不说这个家伙除了忠心耿耿——要不是李荩忱保着他,想要他脑袋的可不少——所以是一条非常能叫唤的好狗之外,的确在能力上还是差了不少,毕竟这就是个阿谀奉承的小人,真的指望他能够干出来什么大事未免有些痴人说梦。

    这种事情,还是得靠李德林这种有实干之才。

    其实这也不是一个非常难解决的问题,戏剧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历史上戏剧真正开始登上舞台要到隋唐之后并且在明清达到全盛,实际上已经类似于后世的电影。



第一八零六章 洛阳皇宫
    电影的宣传作用和对社会价值观的传播作用那是有目共睹的,而实际上戏剧又何尝不是如此

    南方现在已经有了很多戏剧巡演队,将很多历史上发生的事件搬上舞台,当然了主要宣传的思想还是忠诚、勇敢等等。

    李荩忱在这其中也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他还帮着写了不少剧本,比如对三国时期的一些后世耳熟能详的故事进行了还原。

    一来是因为李荩忱作为一个后世人对于三国的故事实在是烂熟于心,而这个时代对于三百年前发生的事情,了解实际上只是局限在三国志上,毕竟没有罗老爷子的一通改编,二来三国演义的故事是有明显的偏向性的,偏向于谁,蜀汉呗。

    现在李荩忱是啥,大汉的皇帝,是自称延续大汉正统的。

    所以通过宣传效忠于那个汉的故事来劝导百姓效忠于这个汉,可不是什么坏事。

    因此什么关公千里走单骑、赵子龙长坂坡七进七处的故事已经被搬上了戏台,相同的还有西汉末年的昆阳之战,以及武帝时期的卫青霍去病的事迹等等。

    这些故事看上去好像没有什么稀奇的,但是在这个大多数人目不识丁的年代,读书认字本来就是少数人的特权,一直到李荩忱当上大汉的皇帝,这一切才有所改变,但是即使是这样,历史上很多后世历史课本上就有、甚至后人耳熟能详的事情,在这个时代知道的人实际上并不多,毕竟不是人人家里都有史书,就算是有也不是人人都能够看得明白或者有心情去看。

    乱世之中生存才是最主要的事情。

    现在李荩忱通过戏剧来演绎史书上言简意赅两三句话就带过的事情,一来史书上说的少,李荩忱以及礼部可以改编的空间就大,二来李荩忱自然也可以进行倾向性的改编。

    这些戏剧无疑都在表达一个中心思想,效忠于大汉就会有好生活,当外敌入侵的时候要追随着大汉的旗帜勇敢拿起武器。

    乱世之中百姓流离失所,实际上很多人都已经失去了对乡土的执念,现在自然就是要恢复这种意识,我们头顶上是庇护我们、给我们好生活的大汉,而我们的脚下是祖祖辈辈传给我们的土地,跟随着大汉的脚步,这土地我们一寸也不给别人。

    在宣传舆论的战场中,对面的北周虽然根本不是大汉的对手,甚至都不是一个数量级上的,但是李荩忱已然不能掉以轻心,毕竟这东西就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能够有奇效,用不好反而可能伤到自己。

    李荩忱从主殿太极殿走出,穿过回廊向后宫的徽音殿走去。

    洛阳皇宫原本是分成南北两座宫城的,在曹魏迁都洛阳的时候进行了重修,后来北魏又把这两座宫城合二为一,废弃了一些已经破败的宫殿,让现在的皇宫看上去规模更大,而且因为经历过几次翻修,尤其是在北魏国力全盛的时候,所以看上去雕梁画栋、分外华丽。

    即使是这几十年北周和北齐不再以洛阳为都,让这宫城蒙上了一层历史的尘埃,但是此时轻轻擦拭去灰尘,依旧恍惚间能够想象当初北魏全盛时期的辉煌。

    北魏多建筑大家,这李荩忱是清楚的,毕竟这个朝代给后世留下了诸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等瑰宝,从那历经岁月沧桑却依旧雄伟庄严的大佛中就可以窥见这个朝代建筑之发达和精妙。

    现在呈现在李荩忱面前的洛阳皇宫亦是如此。

    无论是高台上的前宫太极殿还是后面众星捧月一样的后宫群殿,都的确堪称是这个时代智慧和艺术的结晶,要是随便拉一个后世的考古学家或者建筑学家过来,恐怕也会忍不住惊叹。

    而在洛阳乃至华夏的历史上,这座城实际还算不上最佳,向上有秦朝的阿房宫,向下有唐代的长安城和神都洛阳,这座汉魏洛阳城不过只是中间的一个小不点罢了,可是即使这样李荩忱也能够感受到这个城的雄伟。

    也是这个民族的雄伟。

    这样的城,折射出的正是这个民族的强大,即使是胡尘弥漫,华夏依旧是天下最强、世界之巅。

    李荩忱深深的为之骄傲并且愿意帮助华夏更久的站在这世界的顶峰上,俯瞰列国如天神俯瞰芸芸众生。

    皇宫的后宫同样殿宇众多,含光殿、嘉福殿等等都算是后宫集体之中的一员,更不要说那些大大小小的宫、阁。

    不过元乐尚并不傻,她作为唯一跟在李荩忱身边并且已经有名分的妃嫔,当然不会傻乎乎的去住后宫的几个主殿,就算是乐昌不在,这主殿也是要空出来的,元乐尚只是个淑仪,没有这个资格。

    因此她选择了比较靠近太极殿的徽音殿,顾名思义这里实际上应该是原本存放宫廷乐器的地方,也因此距离时常需要鼓吹奏乐的前殿更近,不过那些乐器基本上都已经不见了踪影,因为为了保存乐器的需要,房间通透不潮湿,住人倒是挺合适的。

    李荩忱过来的时候,元乐尚正指挥侍卫们搬动床榻衣柜等等。
1...450451452453454...62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