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略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南宫草堂

    他的这番牢骚,自然没有别的意思:只希望仲逸能帮他在掌院学士面前说句话。

    翰林院是一个十分特殊的衙门,有人称之为内阁辅臣的后备地,甚至于六部的尚书、侍郎,不少人确实出自这里,这一点无可厚非。

    但就是这样一个令人眼馋的衙门,职务最高的翰林院学士,也就是所谓的掌院学士,才仅仅是正五品衔,连个四品知府,或三品侍郎的尾巴都摸不到。

    这似乎就注定了翰林院将作为一个过渡,这里的人由此而转向其他衙门,以谋的更高的差事。

    但不管怎么说,仲逸已经做到从五品的侍读学士,这已经相当不简单了。除五品掌院学士外,翰林院从五品的只有四人:两名侍读学士、两名侍讲学士。

    再往下,就是六品的侍读、侍讲了。

    可以说,仲逸如今在翰林院的地位而言,可谓是有头有脸的人物。这对于一个入仕时间颇短、资历尚浅的他来说,简直不可思议。

    好在,之前的皇帝朱厚熜给他机会,在博野县繆大柱夫妇被杀一案中,仲逸一下子揪出近二十名朝廷命官,让他初绽头角,提前结束庶吉士的考核,做了七品编修。

    后来,在与鞑靼军谈判、去大同核查仇鸾,让他再次赢了同僚一把:成为翰林院六品侍读,成了众人口中的‘仲大人’。

    而如今能做到从五品的侍读学士,或许是因为他之前在裕王府侍读的缘故,也或许是因为去年在东南江浙、福建一带抗倭的功劳。

    这些差事,几乎都是‘要命’的差事,稍有不慎,就会丢了性命:一如当初在保定府与知府张文远刀剑相向、与鞑靼军剑拔弩张、与仇鸾斗智斗勇、与倭贼阵前较量。

    都是些难啃的骨头……

    总之,这个升迁速度有些不可思议,但细细想来,这位年轻的仲大人确实名副其实,做了正经差事,大家看在眼里,事实面前,那些不服之人,也就无话可说了。

    “仲大人,你倒是说句话啊,这可倒好,咱们一起入的翰林院,一起做的庶吉士,你如今已贵为侍读学士,可兄弟们呢,还是庶吉士,你到底管不管”。

    见仲逸不回应,一旁的费思应又开始催促起来:“这次,你若是再不说句话,兄弟们可就要说你:六亲不认了”。

    这么一说,正忙于伺候众人的程默立刻不高兴了,只是碍于他一个杂役的身份,只能将这种不满憋在心里,但嘴上还不由的低声嘟囔着:“六亲里边,有同窗这一层吗自己不努力,还真好意思说”。

    “你说什么呢”。

    这么一句,却被一旁的费思应察觉,他不由的转身向程默训斥道:“怎么回事每次都有你,知道我与你们家大人是什么关系吗”。

    程默急忙站直了身子,手中还拎着一个茶壶,像是做错了什么事儿似的,毕竟人家为主,他为仆,没有说话的份儿。

    咳咳,仲逸干脆站起身来,也开始‘训斥’起来:“就是,一天天的,不知琢磨些什么怎么啦以为跟着本大人时间长了,就要本大人时时事事都罩着你再不用心做事,休怪本大人翻脸”。

    这话说的,多少有点指桑骂槐的感觉。

    程默是何须人,他岂能听不出来:“仲大人训的是,小的记住了,下次绝不敢再犯”。

    顿时,




第487章 轻松与不轻松
    金碧辉煌、侍卫林立,然而,皇宫也有悠闲之人、悠闲之处,比如说花园走廊,比如说还不到五岁的世子——小朱翊钧。

    走路步伐还不是很稳健,喃喃学语之后,一些简单之语已基本能说,而但凡有过子女的人都知道,这个时候往往是孩子最为顽皮之时:走路怕摔着、吃饭怕噎着、喝水怕呛着。

    甚至于,更要担心他随意抓住什么东西,要么将东西摔坏了,要不将自己碰着了。

    身为皇子,朱翊钧不仅要正常作息,正常饮食,更要非正常的读书、学习。

    “先生,我们不玩这个,要飞……”。

    朱翊钧总算午觉睡醒,而仲逸也该正是‘上岗’。

    初春来临,气候温和许多,午后阳光洒下,感觉还是挺惬意的。

    树枝抽新芽,朱翊钧又有摘‘果实’了。

    仲逸脑中快速的旋转着:他在想着自己五岁左右发生过事儿,比如义中村、比如老姑,比如田二叔、大白驹……

    说实话,成大成人之后,除非天生异象,五岁左右发生的事儿,应该是没有多少记忆了。

    一个翰林院的文官,无论之前的侍读,还是如今的侍读学士,竟然会轻功说出去,绝对不可思议。

    除自家人,还没有人知道这个秘密。在仲逸看来,趁着朱翊钧还小,快点将这个记忆抹掉吧。

    如何做到呢只要不再重复,不再答应他的这个请求即可。

    “听话,今天我们不玩那个,现在树上还没有结果实呢”。

    仲逸望望四周,抱起小朱翊钧,努力的跳了起来,离地不足半米。

    估计,以后就是这水平与高度了。

    “要不我们来听听听这个”。

    仲逸掏出一个小玩意儿,巴掌那么大,小机器人的模样,上面还有几个按钮。

    “嗯”。

    小朱翊钧一把夺过来,紧接着就是一通乱按。

    “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的快……”。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人之初性本善……”。

    咯咯咯……,一阵欢快的笑声。

    声音不是很高,绝不会引起他人注意,这东西用的是电池,仲逸倒是带回来不少,完全不用担心。

    这东西,自己家孩子,师兄家孩子,连同袁若筠的兄长袁若晗家孩子,都已‘标配’。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诸如此类,用不了多久,孩子们几乎都能朗朗上口。

    相信,用不了多久,朱翊钧便可以在他的父皇、母后面前轻松来一段,顺便还能学会几句儿歌。

    绝非仲逸随意应付差事,他始终认为,这个年纪,还是以玩耍为主,即便能背下来,也难解其意。

    为此,他还与唐小丫争论过,在她们那个年代,莫说是近五岁了,就是三岁,都有请先生的,而所教所学的,也绝不是这么简单的东西。

    争论归争论,但事情该怎么做,还得怎么做。

    仲逸无心理会这些,他只是想让孩子们更开心一点,至于日后的成就,真的不在于争一朝一夕。

    二人‘学的’乐在其中,期间,朱翊钧从未哭闹,直到李贵妃派人前来。

    ‘仲大人,贵妃娘娘请世子回去呢,你看,太阳都快要西下了’。

    一名太监才这么一说,眼睛却直直盯着世子手中的‘宝物’。

    “这个……”。

    朱翊钧立刻将玩具收起,捏的紧紧的,像是要藏了起来,就连他的‘仲先生’,都不可以拿走。

    对此,仲逸早有准备:既然给他了,就没打算要回去。

    估计,今晚要听着它入眠了。

    至于对皇帝朱载垕与李贵妃的解释,那也就是几句话的事儿,只是个发声的玩具,且一直在重复,只要熟悉了,想必也没人将它当回事儿。

    熟悉嘛,总得要有个过程。

    非常轻松的一天,仲逸心情还是很不错的,如此寓教于乐的方法还有很多,想必接下来的日子,也会好很多。

    至少,在朱翊钧登基之前,他还能有个美好的童年生活。

    出宫后不用再回翰林院,仲逸觉得应该去趟都察院,距离傍晚还有些时间,该应酬的还是要应酬。

    应酬,不止在晚上。

    都察院右都御史文博远,也就是之前的监军,只有不到一年时间便要告老,见到仲逸后,还是挺开心的。

    老头是个正直的人,在都察院多年,可谓德高望重,此次新君继位,他是为数不多可以继续原职的,足以说明这一点。

    对于仲逸,他总有点英雄相惜的感觉。

    “下官今日在翰林院差事已毕,来都察院,拜访文大人”。

    施礼之后,文博远立刻为仲逸请坐。

    ‘听说仲大人荣升翰林院侍读学士,才二十四岁的年纪,日后前程似锦,不可估量啊’。

    文博远也是科举出身,只是他从翰林院庶吉士直接到都察院,之后一直为御史的角色,并未做过编修、侍读、侍讲之类,心中微微还是有些遗憾。

    “文大人言重了,您老仗义执言、铁面无私、德高望重,当是晚辈们的楷模”。

    仲逸觉得没有必要再互相自谦,他只是来为说一句:“当初在浙江、福建抗倭之时,承蒙大人关照,晚辈不胜感激,再次前来道谢”。

    君子之交淡如水,真正文人间的往来,仲逸心中再清楚不过:这声感谢便是发自肺腑,无须金银之物,即便文大人不在都察院了,二人还是可以清茶一盏,谈笑风生的。

    相比而言,樊文予的房间冷清了许多,因他进京之后一直在刑部做事,与都察院也只是三法司正常差事间的交往,故此,虽是正四品的左佥都御史,但他在都察院,还是要有个适应的过程。

    “樊大人在吗”。

    仲逸做出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在门外喊了一声。

    “原来是仲大人啊,快里边请,您来了,怎么还要通禀呢直接进去便是”。

    樊文予的随从,从刑部照磨所时,就一直跟着樊文予,一来二往的,对仲逸自然不陌生。

    “仲大人,这边请,小的马上为你备茶”。

    随从说了一声,不由的向仲逸附耳一句:“樊大人正生着闷气呢,都好些天了……”。

    仲逸微微点点头,随从立刻退了出去。

    见到樊文予,仲逸并未言语,片刻之后,随从向二人奉上茶水。

    “樊兄这是怎么了觉得都察院不对你路子觉得四品有些委屈了不是”。

    仲逸将茶碗端在手中,不时的将上面的茶叶撇开,目光依旧朝下:“要不,该日兄弟向万岁说个情,请樊兄再回刑部,做个刑部左侍郎,如何”。

    刑部做侍郎那可是正三品的大员。

    如此一说,樊文予立刻来了兴致:“那敢情好,只是刑部侍郎官居三品,以我的资历,是不是有些不合适再说了,万岁登基不久,你一个翰林院的侍读学士,说话管用吗”。

    ‘啪’的一声,仲逸将茶碗放在桌上,长长‘哼’了一声。

    “你还知道刑部你比我清楚,那些侍郎、尚书,那个不是经过多年历练办过多少大案,几经地方、京城调遣,到了那么大年纪,才做到了三品、二品的”。

    仲逸继续道:“你



第488章 打完再说
    从皇宫到翰林院,从翰林院到仲府,仲逸每日重复的路线大致就是如此,属于几点一线那种。

    要说一个偶尔的意外,那也是到穆一虹的小院,或樊文予府上走走、看看。

    就这么简单,这么规律。

    被仲逸‘训斥’一番后,樊文予确实乖巧许多,每日早出晚归,在都察院忙的也是不亦乐乎。

    即便没有差事时,他便翻阅一些前辈办理过的经典之案,算是另外一种学习。

    穆一虹治下的诚信堂,尤其小地瓜负责的杂货铺,买卖越做越红火。

    眼下正逢春季,上街的人也多了起来,各个店铺每日几乎都是人满为患,货物价格适中,但种类齐全,才是关键。

    毕竟,还是寻常人家多。

    罗英打理的‘奢侈品’店也风头真劲,经过连日以来的口口相传,如今诚信名下的玉器饰品店,简直就是上层富贵大户的首选。

    尤其那些有钱、而又正被宠着的阔太太们,连同那些挖空心思送礼之人,简直喜欢的不得了。

    各人都有各人的圈子,对寻常人家而言,去杂货铺走一趟,转一圈下来,花点银子,几乎可将家用之物添置的齐备了,还不用跑太多、太远的地方,颇为划算。

    而对有钱有势的人家来说,没有到诚信堂奢侈品店专门打造几件饰物,摆放在客堂或穿戴在身上,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有钱了。

    为何这里的东西,款式新颖、造型简直太美了。绝对是独一无二,而且颇为前卫。

    据罗英说,交过定金,等待取货的人,都要排在一个月之后了。

    这可倒好,忙坏了后院专司打造、设计玉石的工匠们,忙得多,赚的多,诚信堂是所有正式伙计可长期留守的地方,谁也不能砸了自己的饭碗不是

    这些,与仲逸关系不大,他依旧是那个从五品的翰林侍读学士。

    自从上次将那笔巨银给穆一虹后,诚信堂将在京城增开几家店铺,如此一来,京城几乎每个地段都有了诚信堂的牌子,别人想要再插进来,那也是很难找到立足之地了。

    除京城外,穆一虹已派人在北直隶一些州、府开始张罗起来,一旦有适合的店铺,立刻盘下,经装修调整后,依旧为杂货铺、奢侈品店两项,当铺将不再设有。

    经过精心部署安排,诚信堂各店铺的伙计、掌柜、协理已基本到位,对店中的经营也能掌握,其中有一些人,已达到娴熟的地步。

    学徒、伙计、大伙计、师傅、协理、分店掌柜、大掌柜、东家,这样的模式正慢慢展开。

    同时,京城作为中心,负责为其他州府的店铺输送人员、并统一管理。

    穆一虹,这个少东家,确实够忙,好在还有宋洛儿等协助。
1...174175176177178...27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