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略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南宫草堂
这个这……,怎么会这样……
康祺一阵哆嗦,几次欲言又止,一旁的通判曹正也早已没了主意,连个欲言又止的举动都没有,干脆一言不发。
“怎么样康知府,还有什么要说的若你觉得人证不够,我们随时可差人去其他县核实”。
张御史不紧不慢道:“身为朝廷命官,若抱有侥幸心里,最后一番周折,罪证摆到面前,怕是躲不过要严惩了”。
这话说的
第351章 钦差突访
次日午后,榆林府城门口。
“下官榆林知府康祺,率全体属员,恭迎二位钦差大人”。
当城门守卫来报时,康祺简直懵逼:钦差怎么会来这里呢说好的只是路过而已,之前并未来任何通报啊。
说归说,毕竟人家是刑部侍郎、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三法司的人,可真惹不起啊。
“二位大人能在白忙之中抽空来鄙府,下官荣幸之至,一路劳顿,快请到府中歇息”。
康祺这话再清楚不过:你们的来头再大,也是去相邻的州府办差,路过我这里而已,朝廷可没说要在我这一亩三分地指手画脚。
既是抽空来,就当是游山玩水了。
“康知府,看你干的好事儿”。
康祺的一脸虔诚,似乎并未得到二位钦差的好感,都察院张御史板着一副严肃的面孔,这架势,那里是路过此地,分明就是来查办你的。
“张大人,这话是从何说起”。
康祺心中一怔,言语竟有些慌乱起来:“下官若那里做的不妥,还请二位大人明示,万不要开这个玩笑”。
这时,一旁的刑部王侍郎却微微笑道:“好了,我们就这样站着说话还是先到你们知府衙门吧”。
“下官失误,下官失误,二位大人这边请”。
康祺急忙命人开道,自己则毕恭毕敬的跟在后面,心中却再次犯了嘀咕:这到底唱的是那出
莫非是因大煤矿在他治下,除了这件事儿,还真没有什么可怕的。
想到这里,康祺却渐渐‘胆大’起来:若真因此事而来,我惧你作甚即便刑部与都察院的,又如何你们还未开始调查,恐怕京城就有人要跳出来了。
我一个小小的四品知府,犯得着吗大煤矿之事,不要挑我这个软柿子捏,身后个个都是‘硬头货’,就怕你拿不下。
…………
由于之前并未接到任何通知,知府衙门显得有些匆忙,好在前些日子为迎接翰林院侍读仲逸,府里上上下下已收拾过一遍,现在倒省不少事儿。
早饭过后,仲逸与李序南再次外出,今日去的是南边一个叫清涧的县城。对二位钦差的到来,他们‘全然不知’。
王侍郎与张御史突然来访,并无明确差事,而翰林院侍读仲逸来这里了解民情,却有朝廷的旨意,让李序南这个五品同知作陪,完全在情理之中。
故此,康祺并未差人告知李序南,他的差事才是正经差事。
毫无意外,程默、罗英,还有阿虎四兄弟,全部随行。
因昨日马儿受惊的缘故,眼下正是春耕犁地之时,地下不少东西被翻腾出来,阿虎担心马儿误食来历不明之物,于是建议一路骑行,到地方后再关入马厩。
这个提议,自然得到仲逸与李序南的准许,此去清涧县有三百余里,算上赶路时间,沿路走走停停,估计也得近十日的时间才能返回,路途较远,自是以骑行为主。
清涧县衙的情景目前还不得而知,不过榆林府怕是要热闹几天。这个场面,也只能由知府康祺、通判曹宁等人应付了。
…………
“二位大人,下官治下所有官吏,绝无此事,绝无此事啊”。
回到知府衙门,行过大礼之后,退去闲杂人等,张御史却直言百姓伸冤之事:增加税赋名目、加重征税比例。
康祺一听此言,简直脑袋炸锅:闹了半天二位钦差不是冲着大煤矿,更不是随意来此游山玩水,竟是为税赋之事而来。
这一点,是他始料未及的。
“康知府,照你这么说,是本官冤枉你了”。
刑部王侍郎笑道:“来的路上,我们已向部分签名的百姓核实,他们现在就在随行的马车上,随时可以作证”。
这个这……,怎么会这样……
康祺一阵哆嗦,几次欲言又止,一旁的通判曹正也早已没了主意,连个欲言又止的举动都没有,干脆一言不发。
“怎么样康知府,还有什么要说的若你觉得人证不够,我们随时可差人去其他县核实”。
张御史不紧不慢道:“身为朝廷命官,若抱有侥幸心里,最后一番周折,罪证摆到面前,怕是躲不过要严惩了”。
这话说的再
第352章 都不容易
连日以来,西北偏远之地的榆林府境内热闹非凡,各县知县纷纷从县衙赶往知府衙门,城中迎来送往频繁起来,相比往日,倒更像是忙着赶集会。
由于每个县衙距离知府衙门的距离远近不一,赶到府城的时间自然不一样。除了城内,城外官道、山道上也比往常多了许多行人。
果真是钦差大臣,说句话的力度够大,没有一个人敢懈怠。
知府康祺想的没错,这些知县中,确实有人在京城人脉深厚,户部、礼部、吏部,甚至内阁中都有关系。
这种背景之下,来做七品知县,也无非是来镀金,用不了几年,还会被调往京城。这样的人,岂会被随意查出
而在知府康淇看来,这些与他无关,只是现在两位钦差揪住这些不放,为了更多的人站在他这条战线上。
这个道理很简单:反对钦差的人多了,自然帮他的人就多了,连同这些知县在京城的关系,即便是钦差,恐怕也不好对付。
这日午后,所有知县终于齐聚一堂,在知府衙门难得聚起这么多人,不过他们心事重重,个个心里憋着劲。
“诸位,我们榆林府当地百姓拦截了两位钦差大人的轿子,说是我们境内有增加赋税明目,加重征税比例”。
知府康褀一手挑两头,一脸严肃加委屈的样子:“钦差王大人、张大人十分重视此事,专程叫大家来,各个县说各个县的情况,当面说清楚”。
此言一出,底下立刻炸开了锅。
“这是谁造的谣为钦差大人添乱不说,还败坏了我们这些父母官的名声,真是人心险恶”。
“钦差大人,只要你们发句话,我立刻拿人,就不信治不了这帮刁民”。
知县们简直成了一帮怨妇:“钦差大人,你们不知道我们地方的苦,活多,还出力不讨好,做出成绩没人看,但凡有点失误,大家都盯着看”。
“肃静,肃静”。
康淇上前制止道:“两位钦差是路过我们府,临时有人喊冤,奔着解决问题而来,你们在这里个个叫屈,成何体统”。
一句成何体统,倒是起了不少作用,底下立刻安静许多。
毕竟是钦差,能忍住这样的场面,没点城府,还真不行。
不过,这样的忍耐,还是有限度的。
咳咳,这时刑部王侍郎突然站起来,厉声喝道:“当官还当的委屈了有委屈找吏部去啊,辞官啊,如果没有人要辞,再说”。
“有没有还有谁要发牢骚的,站到这边来”
,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继续道:“堂堂朝廷命官成何体统”.
此言一出,堂下顿时鸦雀无声,大家面面相觑.最后目光还是都聚集到了知府康祺身上!上承钦差下达各知县,这个话还是由他来说这个局还是由他来解
“事已至此,我等悉听二位钦差大臣吩咐但又不从者或报有侥幸心理阳奉阴违者别怪本府翻脸不认账!”。
其实,康淇心中别提多高兴了,但场面上的事儿,该做还是要做的。
“一切听从钦差大人差遣,绝无二心”。
众知县齐声拜道,态度恭敬的不行。
“既然百姓们有话要说,自然是要查的,既然诸位都洁身自好,并无半点问题,又有何惧”。
刑部王侍郎吩咐道:“从明日起,我们一起到下边的县看看,若果真没有问题,皆大欢喜”。
“嗯……”,底下一阵唏嘘,没有应答,方才还信心满满,现在个个像霜打的茄子----蔫了。
这时,都察院张御史补充道:“当然,若是查出罪证来,别怪王法无情”。
这个那……
康淇面露难色,也只得硬着头皮上:“启禀二位大人,府下县颇多,距离太远,若是一一查看,难免耗时,能否……”。
又是这招,无非是选出其中一两个县作为典范,查出来便罢,查不出来,也就那么回事了。
“好,那就挑选其中两个县,先去看看”。
都察院张御史竟然爽快的答应了:“至于是那两个县,就由你们知府衙门定夺,明日清晨出发”。
两个县还要我亲自定夺
康淇心中不由暗喜:看来此事或许还有转机。
…………
正在忙于另外一件差事的仲逸与李序南,已抵达清涧县衙,知县去了知府衙门,县衙里暂时就由县丞负责,主簿、典史等就是一起拿事的人。
一个简单的欢迎仪式,与知府衙门的阵势差远了,不过在这个小小县城,已经算很不
第353章 出手(上)
夜幕下,清涧县衙。
县丞、主簿等精心备好一桌酒席,盛情款待李序南与仲逸。
对这些人而言,李序南是知府衙门同知,即便他们知县在,也要按照上差来接待。
至于仲逸,就更不用说了:他虽为翰林院六品侍读,但知县才是七品,县衙岂能与翰林院相比
而他此次来县衙,又是奉了朝廷旨意,谁敢怠慢
莫说给你穿小鞋,到了京城之后,仲逸能为那个州县说句好话,那才是真正的实惠。
“仲大人,李大人,邓知县去了知府衙门,临走之时,特意吩咐下官们:一定要招呼好二位大人,但凡有所差遣,必定全力以赴”。
知县不在,县丞为大,他起身而立,举杯提议:“下官先干为敬,望二位大人在鄙县办差顺利”。
此言一出,一旁的主簿、典史纷纷凑了过来,李序南与仲逸也只得举起酒杯,碰了过去。
看这架势,没个两三坛的量,怕是结束不了。
主屋一侧,罗英、程默也与阿虎四兄弟喝的正欢,桌上酒菜虽算不得精致,但喝酒助兴气氛十足、热闹异常。
“咱们兄弟一起随护二位大人,也算有缘一场,只是不知我随仲大人回到京城后,我们何时才能再见面”。
酒过五巡,程默已微微有些醉意:“故此,今晚大家务必要喝的尽兴,人各一坛,不许匀给别人半杯”。
不用说,他与罗英曾经合计给阿虎四兄弟酒中下迷药,仲逸不许,他们只能作罢,不过既是喝酒,也要‘好好’的喝,绝不耍赖。
…………
月色中,县衙。
当仲逸与李序南从房中出来时,月光微微、撒向小院,众人一阵寒暄道别,各自回去。
再看看罗英、程默及阿虎四兄弟,早已醉的不省人事,早就呼呼大睡了。
李序南与仲逸也只得回了各自的房间。
身边的随从各自入睡,仲逸却丝毫不用担心,这本就是他所期望的,县衙早已为他们派了守卫,门口左右各自一名衙役。
县衙内的守卫一如往常,相比平日,只是多了一支四人小队的差役来回巡视。虽然仲逸从京城而来,但毕竟只是个六品侍读,无须处处守卫、时时警惕。
很明显,他此次来这里是为了体察民情,若阵容太过强大,反倒违背初衷。
就连目前多出来的守卫,也无非是让县衙看着更加正规一点而已。
如此一来,眼前的这些守卫、衙役,只不过就是摆设。
而在仲逸看来,连个好一点的摆设都算不上。
不到一盏茶的功夫,李序南房间灯光便暗了下来,经不住县衙属官层层劝酒,又一路劳顿,着实架不住倦意上头,早点歇了,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几乎在同时,仲逸房间的灯也熄灭,门外县衙的守卫竟松口气,低声议论闲聊起来。
至于那四名来回巡视的衙役,也无非是走走停停而已,能稍稍偷懒一下,还是可以的。
片刻之后,一个身影窜出后窗,在院外稍稍驻足停留,而后轻轻掠过墙壁,踏上屋脊瓦片,如同家燕觅食归巢,稍稍拂地,却又腾空而起,瞬间消失在月色中。
对院内的那些守卫来说,这一切皆与他们无关。
县衙马厩中倒是有不少良驹,不过,此刻它们早已‘歇息’去了,对仲逸而言,他同样用不着马儿:骑行赶夜路,总归有些不便。
清涧县衙距离临县的三边镇不足百里,三边镇到榆林知府衙门,也是百里之余,勉强可做两地的中间地带。
静谧月色下,一道身影脚抵树梢、轻拂山头,山野沟壑中,飞驰而过,空气不错,广阔天地,正是一展身手之时。
好久没有这么畅快淋漓了。
…………
“咕咚、咕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