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略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南宫草堂
对一个翰林院的文官来说,这或许不算什么,但对锦衣卫的一个千户来说,却十分难得。
…………
翰林院,程默。
今日,这已是他第三次,往来于翰林院与锦衣卫衙门了。
白日,还要在翰林院做事,仲逸不能离开太久,作为他的随从兼衙役,这个任务自然就落在程默身上。
“仲翰林,这次准没错,我亲眼看到石大人进了北镇抚司衙门,一旁的守卫还叫他:石千户,不会错的”。
仲逸急忙为他端上一杯热茶。
程默不认识石成,只得等在门口,外边天气太冷,也真是为难他了。
在翰林院做杂役多年,程默还是第一次让一个有品阶的人,给自己倒茶。
“仲翰林,今日也没别的安排,你何不现在就去别人问起来,我替你周旋”。
程默虽不知仲逸去北镇抚司所为何事,但能看的出来:应是比较着急的。
仲逸微微点点头,也只能如此了。
不过,给掌院学士还是要说一声的,否则,他没法换下官服这身行头。
当初,石成曾说道:若非要事,不用轻易来找他,尤其不要来锦衣卫衙门。
这是为仲逸好。
这个道理再明白不过:一个翰林院的文官,来北镇抚司做什么公事还是私事等等。
问起来,就会没完没了。
出了翰林院,仲逸直奔北镇抚司而去。
临街二楼有一个茶馆,靠窗的位置,恰好可以看到衙门口。
就在这里等:既不用受寒风之苦,更不用在石成的衙门露脸。
仲逸不由一笑:自己也做回‘锦衣卫’,专门做这‘盯梢’的差事。
…………
“石大人,事情大致就是这样,听上面的大人说了,我们最近不要搞大动作,要确保几日后的盛宴要:万无一失”。
北镇抚司里,一名总旗正与石成说着话,外边天气出奇的冷,他不由的吩咐人将炉火加旺,桌上也放着各种茶叶。
不过,他不好这一口。
平日里,石成只喝两样:一是白水,一是酒。
用他的话说:喝水就喝水,饮酒便饮酒,喝茶,反倒勾起了喝酒的愿望。
但在衙门里当差,随意饮酒,总归是不妥的。
好别致的想法。
“盛宴,盛宴,说的老子耳根都出茧子了,在京城,有我们锦衣卫在,谁敢造次”。
都是跟随自己多年的属下,石成说话也随意了些:“告诉弟兄们,最近天冷气寒,多留神,别给老子偷懒,谁让咱们做这个差事呢”。
闲来无事,今天的差事也就这样了。
“真他么冷,这是要死的节奏啊”。
来到衙门口,石成使劲搓搓手,吩咐门口的守卫:“穿厚点,既能保暖,还能抗揍”。
“请问,是石大人吧”。
石成刚欲上马,却见一名伙计模样的人缓缓走来,怯怯道:“隔壁有人想请你……喝杯茶”。
尽管只是正常传话,但这伙计却如同犯了什么事儿,一脸的畏惧。
若不是仲逸给他五两银子,且保证石成会欣然应允,他是绝不会来找一个锦衣卫的千户。
“喝杯茶”,石成一脸愕然,脱口而出:“喝什么茶老子从不喝茶”。
“啊那那那,小的说错话了,小的只是个传话的,这便告辞了”。
那伙计准备撒腿就跑。
“站住”。
石成随意喊了一声,小伙计立刻一个踉跄。
“说,是谁要请我喝茶”。
………………
“石千户,石大人,要见你一面可真难,看把那小伙计吓得,估计下次给他一百两,也不敢去传话了”。
来到包房,仲逸特意倒了杯白水,他知道石成不好这口,此处并无外人,二人也不用拘着。
“出狱之后,也没来看你,今晚我做东,就算补上了”。
相比茶楼,石成更喜欢酒楼:走吧,咱们换个地方。
酒楼就酒楼,由他吧。
酒过三巡、言归正传。
“我们指挥使陆大人,可真不是个简单的人物”。
听仲逸说明来意,是要找陆炳,石成娓娓道来。
“陆大人的母亲是圣上的乳母,他很早很早就跟着圣上,深受皇恩,深得信任。或许,这就是他做指挥使最主要的原因。不是一般人能有这份殊荣的”。
石成一脸羡慕加崇拜:若我有这样的机会,就不用在五品千户上
第322章 盛宴前的盛宴
数日后,一向很少上朝的朱厚熜,却突然下旨召见群臣。
此时,距春节前的盛宴,还有五日。
传旨太监说:是为即将到来的盛宴,提前通通气儿,看看还有什么需要准备的
明眼人都能看的出来:那只是个借口:朝廷盛宴,谁敢怠慢天子之尊,何须要向下属通气儿
不用说,弹劾仇鸾之事,才是真的。
前些日子,朝廷接连有人上折子,尤其以都察院和刑部居多,或
许,皇帝不愿看到群臣在几日后的盛宴,上闹得不可开交,才提前召群臣议事。
对礼部和翰林院的人而言,作为盛宴的主持和协办,自是希望当日不要发生意外,提前议事,也算是提前将麻烦解决掉。
大家都省心。
不过,来的人倒是不少:在京五品以上文武,除部分衙门必要留守与当值的人外,全被请到。
作为例外,因翰林院有为皇家侍读、侍讲、侍诏之责,故此扩大人数,仲逸作为六品侍读,也就有了与群臣共同面圣的机会。
当然,是不是皇帝有意为之,就不得而知了。
若换到其他帝王,群臣面圣,这种场面不算什么。但对几乎从不上朝的朱厚熜来说,却十分难得。
来京城这么久,到翰林院也算有些时日了,仲逸终于有第一次‘上朝议事’的机会。
论资排辈,或许在哪儿都一样:看看此处的站姿,就知道了。
不用说,严嵩、徐阶等内阁首辅、次辅,自然身居前列,在这里,位置不仅仅是位置,它代表的太多。
六部九卿、京城其他衙门,无一例外。
身为今日主角之一,仇鸾如今领太子太保、将军衔,统率三大营,督管京军,自然有属于他的一个位置。
只是,不知今日之后,他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下场
都察院那两名铁面御史、礼部袁炜、锦衣卫指挥使陆炳、刑部樊文予,各自归位。
当然,还有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戎一昶、兵部郎中严磬,户部郎中赵谨……
这场面,还真有几分过年的味道。
至少,大家都‘团聚’了。
户部主事李序南,因是六品,故没有前来。锦衣卫北镇抚司千户石成,虽是五品,但他的任务却是巡视安检,就不凑这个热闹了。
咳咳,司礼监黄锦一声咳嗽,堂下立刻肃静。
片刻之后,朱厚熜缓缓入殿。
三拜九叩。
………………
“这是怎么了新春佳节将至,也不得安生”。
朱厚熜依旧那般随意,堂堂天子,如同拉家常,朝廷眼下的事儿,反倒其次。
“说吧,今儿个,来这么多人,朕可没有备好盛宴啊”。
这话说的透彻:直奔正事而来,无须绕来绕去。
作为最早上折子的,又领着都察院的差事,那两名御史对视一眼,其中一人缓缓走了出来。
“启禀万岁,我大明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圣上恩威所致,又恰逢新春佳节将至,但朝中偏偏有人行不法之事,视朝廷律法不存,置圣上教诲不顾”。
咳咳,那名御史见殿上朱厚熜并未言语,他理理嗓子,继续进言。
看来,他也不完全是个‘愣头青’。
至少方才这番话中,就有不实的之处。
不过,接下来话,却没有半点含糊。
“微臣弹劾太子太保、咸宁候仇鸾,他贪赃枉法,将军饷中饱私囊,私授亲信官职,无视法度、无视朝廷用人规制,当严办,请万岁圣裁”。
尽管大多人早已知晓今日的重头戏,但此言一出,还是震惊不小。
霎时间,众人的反应:除了沉默,还是沉默。
明眼人都看的出:但凡之前递折子弹劾仇鸾的,除那几个真正履行御史之责的铁面御史外,剩下的人,则复杂了许多。
有人确与仇鸾有过节:在朝中做事,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到:所有人都对他好,那怕反对的人少一些,已属不易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人,他们得知仇鸾与严氏翻脸,便趁机示好,这种情形,已不是单纯的弹劾了。
当然,对绝大多数人而言,还要看圣上的脸色:若皇帝执意要处置仇鸾,岂有不弹劾他的道理
看看再说,看看再说吧。
这其中,有袁炜,有徐阶,以及他们的属下。
总之,皇帝朱厚熜没有一个明确的态度,他们绝不贸然表态。
号称文武上百,大事终究系于一人,众人皆不言语,而心思全在殿上。
天子一言,才是关键所在。
而对一个小小的翰林院六品侍读来说,仲逸心中再清楚不过:这场戏,才刚刚开始。
此时,其他人不说话,倒也能说的过去,毕竟不火候不到,能不得罪人,还是不要得罪。
不过,有一个人便是无论如何,也要站出来说句话。
弹劾的是自己,仇鸾也只得上前:“启禀万岁,微臣为朝廷办差,虽说不上事事兢兢业业、时时小心谨慎,但自问还是守得住底线、万不敢有出格之处”。
连日以来,得知有人上折子参他,仇鸾也是挖空了心思:能找的找,能托的托,银子撒出去不少。
连同平日里不怎么来往的同僚,也尽可能拉拢关系,套套近乎。
如此拉拢群臣,只为两样:要不,替他说话。至少,不要说他的坏话。
而被他找的人,也无非两种态度:要么,与他站在一起,要么也懒得趟这趟浑水,干脆什么折子都不上,什么都不说。
大多人还是在观望,观望圣上的态度,观望其他文武的态度:若仇鸾难逃此劫,不管之前交情如何,都要出来指证。
反之,若他能躲过此劫,该维护的还是要维护的。
不过,这位仇将军的人缘确实不怎地:他能找的人,也的确少了些。
殿上的朱厚熜依旧沉默不语。
仇鸾觉得诚意还不够,他干脆继续道:“我仇家世受皇恩,微臣何德何能竟被圣上封赏,或许不少同僚心存误解,既是如此,微臣情愿辞去一切差事,回乡养老”。
末了,他竟哭诉道:“只是如此一来,微臣再也不能侍候皇上左右,还望圣上千万保重龙体啊”。
言毕,仇鸾竟真的泪流满面。
此言用心之恶,再明白不过,他意在告诉众人:对我仇鸾的赏赐,都是皇帝钦定,如今要将我法办,岂不是说皇
第323章 鬼火(上)
仇鸾之事,暂告一个段落,朝中再次恢复往日平静。
就连三法司的人,也似乎安分许多:不再为即将处置的案犯,而争论不休,等稳稳了来春节再说吧。
皇帝终究是皇帝,看样子,即将到来的朝廷盛宴上,必再无人找麻烦了。
对城中百姓而言,眼下正忙于置办年货,谈论最多的,还是新春夜的家人团聚。
至于仇鸾,还有盛宴,这些事与他们无关,顶多茶余饭后又多了一个话题而已:果真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仇鸾终究未能逃过朝廷法度,恶有恶报,当初他还掠夺百姓的财物,哼……。
如此,云云。
…………
午后,翰林院。
数日以来,仲逸但凡能足不出户,他便不愿多走一步。
窗外依旧天寒地冻、冷风凛冽,屋内却是炉火红红、茶香四溢,判如两景。
眼下对仲逸来说:猫在这里,恰是为了躲个清静。
仇鸾虽被革职,但并未惩治,此事,并未结束。
那日,在朝廷之上,他这个小小的翰林并无说话,群臣们皆已没有提到:当初那个钦差副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