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略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南宫草堂
    “几位客官,货还没卖完,这就急着回去来一趟不容易啊”。

    店家望着窗外的冷风,不由的劝道:‘何不再住一晚本店房间干净暖和,饭菜实惠,最主要的这酒……’。

    “哎,我们倒是想天天住在你这里,可能住的起吗外面那些人把货价压的这么低,我们只好再找买家了”。

    “再找买家,那还得往北走一百多里地呢”。

    店家微微摇摇头道:‘那里的价格是能比这里高一点,但一路走来,再打个来回,其实也差不多’。

    “那也没法子,能多赚一个是一个,赶路嘛,无非受点累罢了”,周百户一声叹息,招呼着仲武等带好东西,向店家寒暄几句,也就出了院子。

    这模样举止,若不是提前知道他的身份,乍一看,还真像那么回事------足的小商贩。

    一路向北,向鞑靼腹地而去。

    路上的哨卡却并没有像想象的那么多,不过,营却渐渐的多了起来。

    为看上去更像个商贩,宗武特意吩咐随从,与一些真正的商贩上路。

    如此,他们就更像个做买卖的。

    离京之时,圣上的旨意并未限定他们在北漠具体时日,此次任务非比寻常,当然要有便宜、临时专断之权。

    原本打算在此地多潜伏些时日,但自从得知师弟仲逸入狱的事后,他决定提早回京,那名鞑靼的百户已被押往京城,以免发生什么变故。

    同时,吴风大师托付要去京城见世面的吴安、吴卫两人也比他们早一步进京,所谓受人之托、众人之托,既然答应了人家,就得要做到。

    当然,前提是:要将所有的差事办完,否则,下次又不知是何时才能来一次。

    或许,该是两军阵前对峙之时吧

    “千户大人,就我们所探到消息来看,鞑靼内部分歧极大,而各派间的争议也从未停止过,但此事似乎是朝务,而非军务”。

    一行十余人,周百户与宗武走的最近,二人说道了眼




第303章 回京
    “干什么的站住”。

    京城,某千户所,一名守卫见两个男子唯唯诺诺的朝这边走来,见是生面孔,他便上前制止。

    “我们找林千户的,是有事……”。

    “找我们千古大人,先搜身再说”。

    两名守卫二话不说,上前就开始一番摸索,这架势,颇像蠡县守城门的刘三,又似上门催账的大汉,那怕身上只有一个铜板,也不放过。

    当然,作为宗武治下的千户所,自然不会是那二两银子。

    “退下,这二人确实找千户大人的”。

    刚刚路过的周百户见到这番情景,立刻认出了眼前的这二人。

    “吴安、吴卫二位兄弟,他们这不是针对你们,我们千户大人北征平虏,南下抗倭,杀敌无数,树敌自然也就多了,陌生人来访,加强戒备,也是为安全起见”。

    周百户向吴氏兄弟解释道:“我们也是才到的京城,根据旨意,千户大人是先要面圣的,此刻还在宫中,之后再见你们”。

    这二人是受吴风之托,当时周百户也场,所以言语间还是客气很多。

    否则,随意两个百姓要见了百户大人,是绝不会被称为‘兄弟’的。

    “你们久在北漠,难得来一次京城,何不借此机会好好转转”,周百户笑道:‘这样吧,晚上我们一起吃饭,我做东,替我们千户大人尽尽地主之谊,如何’。

    “好好好,只是周百户军务繁忙,真是过意不去”,吴安、吴卫两人立刻寒暄道。

    千户所有千户所的规矩:若千户林宗武不在,外人是不许进入的。

    ……

    “启禀圣上,鞑靼军的情况大致就是这样的,详细的部署,微臣已命人详细记录当地军情及部分驻防方位图”。

    回到京城后,宗武既未回家看林姚姚,也未来得及找仲姝问询师弟被押入大牢的始末,就连千户所也只待了不到一盏茶的功夫。

    进京首要面圣,这是当初离京时的旨意。

    此举用意非常明显:宗武北行之事,知道的人越少越好,否则难免会别有用心之人所察觉。

    这个别有用心之人,自然是指与鞑靼军私下有来往的朝中文武。

    甚至于位卑言轻,但却在衙门里做事的普通差役。

    身为帝王,朱厚熜自然知道这个道理。

    宗武刚刚到京时,锦衣卫的人就知道了。

    不过,宗武现在顾不得那么多,他也迫切需要见到天子。

    除军情要务外,他还有一件更为重要的事。

    在千户所时,宗武特意留周白户,自然不是等吴安、吴卫二人。

    他有更重要的差事要办。

    “如你所说,鞑靼军中,奇兵马战与兵器打造是强项,是否有应对之策”。

    朱厚熜不慌不忙,此事他早有耳闻,只是未曾听到如此详细的禀报,对于他来说,如何解决眼下的困境,才是关键所在。

    作为真正的朝廷文官百官之首,有些事可以商量,有些事却丝毫不能含糊半点。

    比如,危害的到江山社稷的,比如意图谋反的,其实这两者间并无本质区别。

    纵观全局,北虏南寇一直是朝廷的心腹大患,自然是朱厚熜最大的一块心病。

    北疆地势广阔,气候复杂,但兵强马壮、易守难攻,游牧一方,据点不定,极为难灭。

    相比而言,倭寇虽无如此大的地盘,据点更不是固定不变,但他们往往从海岸登陆,海岸线一带太过复杂,不可能处处设防。

    而就目前的兵力及实力来说,也不能处处设防。

    好在南狼北虎本属两支毫不相干的力量,也不至于朝廷有首尾难股的窘境,否则二者合力而为,后果不堪设想。

    对于抗倭一事,朝廷早有部署,戚继光、俞大猷等将领几乎熟悉倭贼的每个习性,属下的军士也对此并不陌生。

    可谓知己知彼,才有了多次胜利的结果。

    但北方的局势远远要比南边沿海一带更为复杂,朝廷派出的将领,也往往会出现倒戈、叛乱,被重金所收买,或者变节。

    即便能坚守者,良将更是沙里淘金,少之又少。

    朱厚熜此次派宗武前去北疆,用意极为深远。

    当初在抗倭之时,宗武曾力战倭贼,而在北征之时,他有两次带兵突袭敌军,也算是老对手了。

    以宗武目前的年纪和从军的资历来看,还做不到独当一面的武官。

    就像现在的千户一职,也是屡屡创造了奇迹:恩赐一个武举的出身,数年间,从士卒升为总旗,再升为百户,直至现在的正千户。

    千户一职,本为五品,但品阶与职务并非完全等同,更非必须要对等。

    从上次在白羊口突袭鞑靼军后,宗武这个千户,目前的品佚是------从四品。

    这又是创了一个奇迹。

    当然,飞速提升的背后,自然是为他日的重用。

    而当初恩赐他一个武举的出身,正是为日后再委以重任扫清障碍。

    众所周知,军户如农户,是要继承的,老子当兵,儿子自然也要做行伍之人,这仅仅是身份上的承接。

    军中之职,也是如此,大多是世袭的,若想跨过这道门槛,一个武举出身是必不可少的。

    如此甚远部署,林宗武自然不会不懂。

    在凌云山时,凌云子曾多次说过:万事先谋而后动,至少不谋而不动。

    否则,动了还反倒坏事。

    天子与臣子,自古有别,即便是心中所想,但也不能说明。

    在这一点上,宗武显然比师弟仲逸差了些火候,但也不至于流露出来。

    鉴于此,能做的,就是办好朝廷交代的每一个差事,其余的不必多言。

    多说无益。

    此次受命刺探北漠鞑靼军情以来,宗武显然下了一番功夫。

    “至于这兵器锻造之术,还要请兵部与五军都督府的各位大人定夺,微臣也不懂这些”。

    宗似乎对另外一件事更感兴趣。

    对此,他早就动了心思。

    “微臣不才,愿秘密训练千户所属下,专攻鞑靼马阵。只是此举耗时长久,需要反复演练,同时千户所所需要的斩马刀、铁索等,还请圣上恩准”。

    不用说,宗武自告奋勇接过这个差事,他首先是要兵器、马匹了。

    “这个不难,你说的那些东西,朕会命兵部安排,你们尽管去做便是,一定不要让朕失望。到时,朕要亲自检阅,要实战”。

    朱厚熜几乎足不出宫,但他心里再清楚不过:“真正的精兵强将是打出来的,不是练出来的”。

    “遵旨”。

    宗武立刻上前拜道:“启禀圣上,微臣还有一事相求”。

    嗯,他得到的是朱厚熜重重的一个点头。

    “此事事关重大,若是大战旗鼓的进行,恐怕还未练出来,就被传的天花乱坠,那样的话,弟兄们就无心操练了”。

    宗武犹豫片刻,终于说出了重点:“微臣斗胆,想请圣上恩准:给我们千户所一个秘密练兵之地,而且我们要的兵器、装备,还有战术、战略都要保密”。

    末了,他补充道:“除了隐秘外,这个地方还有宽阔,必须要让战马放开了跑”。

    这个问题倒是难住了朱厚熜,虽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兵莫非王臣,但要瞒过这么多人,让一个千户所所有的人马在别人毫无察觉的情形下秘密操练。

    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至少,在京城不会有这样一个地方。

    京城一带也不行,京畿重地,巡防自然要比其他州县更严密。

    莫说别的,仅是五城兵马司和锦衣卫这一关就过不了。

    “说吧,离京城这么些日子了,一路之上,恐怕你早就琢磨好了吧”。

    朱厚熜见宗武一副成竹在胸的样子,自然能猜出一二。

    “圣明最不过万岁,微臣是想过此事,但具体方位还未找见,不过最好是荒漠一带



第304章 此人不善
    “师妹,如此看来,我要尽快回趟凌云山”。

    师兄妹终于见面,仲姝将仲逸押入大牢之事,原原本本向师兄宗武陈述一遍。

    自知此事非同小可,宗武终于下定主意。

    “我此次回凌云山,除师弟之事与北漠所见所闻外,还要向他老人家打听一件事”。

    说起吴风,宗武立刻来了兴致:“师妹,你可曾知晓师父所著兵书一事,为何一直没有完成”。

    “此事说来话长,一时半会儿,我也说不清”。

    仲姝早为此事做了准备:这几年来,她与仲逸已搜集到多部谋略之书,她已一一详著,就等师父明示了。

    “你说巧不巧就是上次北征时我们遇到的那个老头,他在无名山多年,也说是要著书一部,不过他要与另外一人合著,根据个人所学,取长补短而已”。

    宗武继续道:“而他所说的另外那个人,当年做过谋士,而且后来神秘退隐或云游四海,总之,没了音讯。

    吴风只得在北漠一带深入浅出,经常打听军中战况,尤其是主要将领及佐员,这样的经历……”。

    末了,他笑道:“而且,这个人从不许别人说起自己的过去,就连我与吴风大师这样的交情,他连名字都未告知于我”。

    嗯……

    “以师兄之见,吴风的要找的那个人,就是师父”。

    仲姝自然能听的出师兄的话外之音:这样的经历,这样的脾气秉性,这样的风格,能同时具备的,又有几人

    “师妹,连你都这样说,那必是师父无疑,我即可回凌云山,若师父与吴风二人可合力著书,以他们二人的交情,让他传授瞬间移位之术,自然不会被拒绝的”。

    说起回凌云山,宗武简直欣喜不已:“正好,许久未见师父与卫叔叔,还有穆大娘他们”。

    如此一说,仲姝也有归去的想法。

    但这次,怕是不能与师兄同行了。

    “师弟还在牢中,一旦突发变故,无可靠之人在身边,我还是不放心”。

    仲姝早已盘算过:“等师弟的事儿解决后,我们再一起回凌云山看师父他们,如何”。

    若论起仲逸身边的人,刑部的五品郎中樊文予自不用说,司狱袁大头算一个,就连堂堂锦衣卫北镇抚司的千户石成,也是全力相助。

    即便如此,宗武与仲姝二人,至少也要留一人在京城。

    非樊文予等信不过,他们各自都有官差,能帮仲逸的范围有限,更何况,此事背后是朝廷。

    而朝廷之后,便是天子了。

    无论文谋武功,樊文予、袁大头,甚至连石成等,恐怕都不是仲姝的对手。

    话又说回来了,其他人也许能全力以赴,但是有底细的:乌纱是一层,性命是最后一层。

    能舍命相救,还是凌云山的师兄妹。
1...103104105106107...274
猜你喜欢